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一、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媛[1](2021)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慢性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时期。大多数ITP患儿预后较好,但仍有20%-40%患儿将会发展为慢性ITP(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 ITP),病程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化进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判断疾病转归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ITP患儿初诊时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前驱诱因、初诊血小板数、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抗核抗体、初诊骨髓细胞学检查)、初始治疗方案及治疗反应(初治后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并随访1年以上,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328例,通过病历系统检索、门诊及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可能与ITP慢性化进程相关的临床指标,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对ITP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资料:328例ITP患儿中,男185例(56.4%),女143例(43.6%),男女比例为1.29:1.00,中位年龄2.2岁(1月-13.5岁);新诊断ITP 208例(n ITP,64%),持续性ITP 54例(p ITP,16%),慢性ITP 66例(c ITP,20%),1年内缓解率为79.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发病前有感染史和/或预防接种史、抗核抗体阳性率、初诊淋巴细胞计数(ALC)、初始治疗方案与患儿预后相关(P<0.05),而性别、初诊时血小板计数、骨髓细胞学指标(巨核细胞数、产板比)与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前驱诱因、初诊治疗方案、ALC是儿童ITP慢性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按照初诊治疗方案将ITP患儿资料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单药组)、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双药组)。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反应不同,双药组ITP患儿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更短(P<0.001)。单药组c ITP发生率为32.1%,双药组c ITP发生率为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TP患儿3组不同预后分型中初诊淋巴细胞计数(ALC)均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 ITP组ALC数值更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淋巴细胞参考值不同,对年龄进行分层(≤6岁和>6岁),不同年龄分层间,不同预后组ITP患儿初诊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LC联合前驱诱因诊断c ITP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LC、前驱诱因单独诊断。ROC曲线结果显示,当淋巴细胞绝对值取值为3.80×109/L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787),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5.53%(P<0.0001),将其联合前驱诱因做双变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77.61%,特异性为78.41%。结论 初诊治疗方案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降低ITP患儿慢性化的发生,且其疗效优于单独激素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更短);初诊淋巴细胞计数及前驱诱因均是儿童ITP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对预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吴昳[2](2019)在《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CD4+T细胞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相关,PD-1和PD-L1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通过研究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单个核细胞后给予阻断和激活PD-1/PD-L1通路后观察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1)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2)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在CD3+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和在HLA-DR+CD11c+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3)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anti-PD-1抗体外阻断和sPD-L1蛋白体外刺激PD-1/PD-L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上清液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IFN-γ为(316.50±101.0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49.70±81.00)pg/ml(P<0.05);IL-4为(292.22±89.0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61.48±110.20)pg/ml(P<0.05;TGF-β的水平是(2545.44±661.5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051.69±794.30)pg/ml(P<0.05);IL-17的水平是(10.89±2.92)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26±2.87)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新诊断的ITP患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者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在治疗前(316.01±49.00)pg/ml,治疗后出现下降为(264.27±97.62)pg/ml(P<0.05);IL-4在治疗前(287.00±41.64)pg/ml,治疗后出现上升为(315.52±54.90)pg/ml(P<0.05);TGF-β的水平在治疗前为(2439.41±654.08)pg/ml,治疗后上升为(2962.53±594.23)pg/ml(P<0.05);IL-17的水平在治疗前为(10.85±3.00)pg/ml,治疗后下降为(7.30±1.08)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D-1+CD3+CD4+T细胞百分比(26.79±8.91)%高于健康对照者(12.06±2.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715,P<0.05);PD-L1+HLA-DR+CD11c+DC细胞百分比(12.75±1.86)%高于健康对照者(4.90±0.8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4)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109.96±24.41)pg/ml与健康对照组(86.05±16.07)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在新诊断的ITP患者(60.69±10.57)pg/ml体内较健康对照组(55.39±12.20)pg/ml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中加入PBS培养4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5.49±1.84)ng/ml和IL-17(8.18±1.16)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81)ng/ml和(3.22±0.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2.12±2.57)ng/ml和TGF-β(124.49±27.26)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14.39±1.69)ng/ml和(180.42±59.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新诊断的ITP患者提取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加入CD3+CD28+PHA刺激培养48小时后,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IFN-γ(6.44±1.87)ng/ml和IL-17(10.04±2.32)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3.31±1.23)ng/ml和(5.59±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5.81±4.64)ng/ml和TGF-β(143.91±46.88)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21.29±6.30)ng/ml和(209.74±52.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对比阻断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14.04±2.01)ng/ml水平较前(6.44±1.87)ng/m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5.81±4.64)ng/ml和(14.09±3.84)ng/ml(P=0.076)、TGF-β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152.13±39.93)ng/ml(P=0.401)、IL-17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0.04±2.32)ng/ml和(10.87±1.65)ng/ml(P=0.068),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对比激活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的水平分别是(6.44±1.87)ng/ml和(3.25±0.48)ng/ml;IL-4水平分别是(15.81±4.64)ng/ml和(47.62±9.00)ng/ml;TGF-β水平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512.65±175.68)ng/ml;IL-17水平分别是(10.04±2.32)ng/ml和(6.28±2.25)ng/ml,激活通路前后比较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呈现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表现为Th1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占优势,Th2和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低于健康对照组,经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患者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和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情况改善;2)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的PD-L1均高表达;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体外实验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已经高水平的IFN-γ升高更明显,Th1细胞的优势更明显,而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试验加入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高水平的IFN-γ、IL-17下降,低水平的IL-4、TGF-β升高,改善了CD4+T细胞失衡的情况,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激活该通路改善了ITP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失衡的情况。

华明强[3](2019)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CD4 T细胞亚群失衡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自身免疫紊乱介导的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倾向、出血症状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1/3。既往,术语ITP代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但随着研究证实免疫失衡在血小板减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临床上大量病例中没有出血或出血症状很少,已将ITP修订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ITP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和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减少两个方面: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通过吞噬调理含有自身抗原(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的血小板,递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和B细胞,引起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自身反应性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一方面,肝脏和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自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同时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致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另一方面,自身抗体和活化的CD8+T细胞能介导巨核细胞损伤、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凋亡异常,而且ITP患者体内内源性TPO水平相对不足,血小板寿命比正常人明显缩短,最终导致患者血小板生成减少。此外,Th1/Th2和Th17/Treg免疫失衡均参与ITP患者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过程。因而,目前ITP的治疗以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静注丙种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或刺激血小板生成的血小板受体激动剂(TPO-RAs)等非特异性药物为主。然而,虽然目前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作为新诊断ITP的一线疗法,其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如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和急性胃粘膜病变等。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利妥昔单抗、TPO受体激动剂等治疗策略,但仍有约1/3的ITP患者因缺乏有效的治疗反复发作。诸多研究显示,Th亚群及Treg细胞与多种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因而,探究Th亚群/Treg细胞在IT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对深入理解ITP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预后标志和治疗靶标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MicroRNA异常表达介导的Th17/Treg失衡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或血小板生成减少为特点的出血性疾病。近年,Th17/Treg功能失衡参与ITP发病机制的提出,为ITP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ITP患者外周循环Th17亚群比例异常升高,血浆中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IL-23表达增多。本课题最新研究显示,Th17亚群在慢性ITP患者外周血中显着升高,且IL-17表达水平也显着升高;而Treg细胞比例下降,且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和TGF-β也显着下降。也有研究显示,ITP患者脾脏Th17比例异常升高,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而在脾切除术后无效的患者Treg细胞比例低于有效患者,而Th17细胞比例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异。此外,ITP患者骨髓微环境中Th17异常极化,而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提示骨髓微环境中Th17/Treg免疫失衡可能参与ITP发病机制。更为重要的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和利妥昔单抗等作为ITP治疗的一线方案,可以纠正患者Th17/Treg亚群失衡。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h17/Treg失衡与ITP发病密切相关,但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MicroRNAs(miRNAs)是真核细胞内一类调控细胞功能的非编码RNA,其大小长约18-25个核苷酸。miRNA与靶基因的3’UTR的序列结合,抑制目的基因mRNA转录、诱导转录本降解等发挥调控细胞功能。研究表明,miRNAs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稳态,包括效应T细胞和Treg细胞的活化、应答和稳态,如miR-183-96-182簇对Th17分化的调控作用,及miR-99与miR-150对Treg细胞分化的协同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及其他研究组已经发现,ITP患者的PBMCs、血清和血小板中存在miRNAs的异常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与ITP患者的免疫失衡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对于miRNAs参与的ITP患者T细胞免疫失衡的机制尚未明确,尤其是Th17亚群及Treg细胞的免疫失衡的机制尚待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miRNAs介导的Th 17亚群及Treg免疫失衡在慢性ITP发病中的作用。分析慢性ITP患者与健康对照miRNAs表达差异,进而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与慢性ITP患者Th17亚群及Treg细胞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干预异常表达的miRNAs,观察其对Th17亚群及Treg细胞的影响,并最终寻找miRNAs影响Th17亚群及Treg细胞的机制。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本研究收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52例慢性ITP患者及56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分离PBMCs并MACS分选CD4+细胞,留取血浆。(2)CD4+中miRNAs表达检测:RT-PCR分析健康对照和慢性ITP患者CD4+细胞中 miR-17-5p、、miR-99a、miR-146-5p、、miR-155-5p、、miR-181-5p、miR-182-5p、、miR-183-5p和and miR-326相对表达情况。(3)miRNAs与Th17亚群及Treg细胞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ITP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循环中Th17亚群和Treg细胞比例,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s(miR-99a、miR-182-5p和miR-183-5p)与Th17亚群及Treg细胞的关系。(4)miRNAs与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关系:ELISA检测健康对照与ITP患者血浆中的Th17亚群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IL-17A和TGF-β)的表达,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s与IL-10、IL-17A和TGF-β的关系。(5)miRNAs与慢性ITP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收集慢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小板计数、疾病严重程度、激素敏感性及特异性血小板膜糖抗体(GP抗体)表达情况,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s与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疾病严重程度及激素敏感性等特征的相关性。(6)miRNAs调控对Th17和Treg分化的影响:MACS磁珠分选慢性ITP患者的CD4+细胞转染miR-99a模拟物及对照模拟物,或转染miR-182-5p抑制物和miR-183-5p抑制物及对照抑制物,细胞培养4天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细胞中Th17亚群或Treg细胞比例。(7)miRNAs影响Treg细胞分化机制探究:转染后的细胞培养24小时,收集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99a后CD4+细胞中mTOR和p-mTOR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ITP患者CD4+细胞miRNAs表达异常:分析慢性ITP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中miRNAs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iR-182-5p和miR-183-5p表达明显升高,而miR-99a表达则明显下降;miR-17-5p,miR-146-5p,miR-155-5p,miR-181-5p,miR-326表达无明显差异。(2)miRNAs与Th17亚群及Treg细胞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显示,慢性ITP患者外周血Th17亚群比例明显升高,而Treg亚群比例明显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慢性ITP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的CD4+细胞中,miR-99a的表达与Treg亚群比例呈正相关关系;而miR-182-5p或miR-183-5p与Th17亚群的比例均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比较,慢性ITP患者中Treg/Th17比例明显降低;另外,慢性ITP患者CD4+细胞中miR-99a/miR-1 82-5p表达的比例或miR-99a/miR-183-5p表达的比例显着降低。(3)miRNAs与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关系:慢性ITP患者外周血浆中IL-17A含量比健康对照明显升高,但其与CD4+细胞中miR-182-5p或miR-183-5p的表达量无明显相关;IL-10和TGFβ表达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且IL-10与miR-99a在CD4+细胞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而TGF-β与miR-99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4)miRNAs与慢性ITP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为了确定miRNAs是否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如血小板计数、严重程度和皮质类固醇敏感性,我们分析了不同组间miRNAs的表达。分析发现,①miR-183-5p表达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②重度ITP患者CD4+T细胞中miR-183-5p的表达明显高于非重度患者;③miRNAs的表达在激素敏感组和耐药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④miRNAs的表达在G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5)miRNAs调控对Th17和Treg分化的影响:与对照组模拟物对比,miR-99a模拟物可以上调CD4+细胞中的Treg亚群比例;与对照组抑制物相比,miR-183-5p抑制物显着降低了 Th17亚群的比例,但是miR-182-5p抑制物对Th17亚群比例无显着影响。(6)miRNAs影响Treg细胞分化机制探究:为了进一步明确miR-99a参与调控慢性ITP患者Treg亚群的机制,我们通过免疫印迹法发现,与对照组模拟物对比,miR-99a模拟物可显着抑制p-mTOR磷酸化水平及mTOR的表达。研究结论(1)慢性ITP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存在miR-99a、miR-182-5p和miR183-5p异常表达,且与Th17/Treg失衡密切相关,提示miRNAs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慢性ITP患者Th17/Treg免疫失衡的病理机制。(2)外源干预miR-99a和miR-183-5p可以纠正Th17/Treg失衡,为纠正慢性ITP患者Th17/Treg免疫失衡提供新的研究方向。(3)miR-183-5p与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疾病严重程度等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提示miR-183-5p可能为评价慢性ITP患者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第二部分Th17/1亚群及其相关分子标志物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失衡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利妥昔单抗、TPO受体激动剂等治疗策略,但仍有约1/3的患者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究其原因,在于ITP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进一步深入解析ITP的发病机制、探索并阻断ITP发病途径无疑对ITP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被认为是效应辅助T细胞的一个独特的亚群,在宿主对细胞外病原体的防御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促炎作用。目前,多个研究显示Th17细胞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在ITP患者中异常升高,但也有研究显示Th17在ITP中并未升高。因而,Th17是否参与或者以何种形式参与到ITP的发病中尚待研究。近期研究表明,Th17/1(IFN-γ+IL-17A+CD4+)细胞作为Th17的一个亚群被认识,其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克隆恩病、Graves’s病、结节病等。大量研究证实,IFN-y和IL-17A在ITP患者血浆中升高,同时Th1和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异常升高,这表明Th1和Th17细胞可能都均参与了 ITP的发病过程。此外,ITP患者血浆中,IL-6和IL-23异常升高,而TGF-β1明显降低,是有利于Th17/1细胞分化的免疫环境。然而,慢性ITP患者体内是否存在Th17/1亚群异常,Th17/1亚群在慢性ITP发病中的作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探索Th17/1亚群在慢性ITP中比例情况;分析Th17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体外分析糖皮质激素对Th17/1亚群及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研究糖皮质激素影响Th17/1亚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本研究收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48例慢性ITP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分离PBMCs并分选CD4+细胞,留取血浆。(2)ITP患者Th1、Th17及Th17/1比例细胞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ITP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中Th1、Th17及Th17/1比例。(3)Th17/1亚群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通过RT-PCR分析慢性ITP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Th17/1亚群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4)慢性ITP患者血浆中炎症因子表达检测及其与Th17/1关系:ELISA检测慢性ITP患者血浆中IL-6、IL-23和TGF-ββ1的表达;分析血浆中IL-6、IL-23和TGF-β1表达与Th17/1比例的关系。(5)Th17/1与慢性ITP患者临床特征关系:收集慢性ITP患者临床资料,基于血小板计数、疾病严重程度、激素敏感性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资料进行分组,分析异常表达的Th17/1亚群与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疾病严重程度、激素敏感性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相关性。(6)rhIL-6和rhIL-23对慢性ITP患者Th17/1亚群的影响:分离慢性ITP患者PBMCs,细胞培养时分别加入rhIL-6、rhIL-23及rhIL-6联合rhIL-23,加入抗人CD3和抗人CD28刺激T细胞活化,培养96小时后,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1亚群比例变化。(7)观察糖皮质激素对慢性ITP患者Th17/1细胞及其分子“标志物”的影响:地塞米松处理慢性ITP患者PBMCs,流式分析致病性Th17细胞变化;免疫磁珠法分选CD4+细胞,RT-PCR法分析致病性Th17细胞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8)Th17亚群相关的转录因子表达分析: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CD4+细胞中NF-κB/STAT信号通路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外周循环Th17/1亚群比例检测:流式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慢性ITP患者外周血中Th1和Th17的比例明显升高;更重要的是,慢性ITP患者的Th17/1的比例也高于健康对照组。(2)CD4+细胞Th17/1相关致病性分子标志检测:通过RT-PCR进一步分析慢性ITP患者CD4+细胞中Th17/1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ITP患者CD4+细胞中Cxcl3、Il-22、Tbx-21,Stat4、Toso和Il-23r表达明显升高;而免疫调控基因Il-10和Ahr表达明显下降。(3)慢性ITP患者Th17/1亚群与血浆中炎症因子表达关系:①慢性ITP患者Th17/1亚群比例与IL-17A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②慢性ITP患者Th17/1亚群比例与IFN-γ或IL-22无相关关系。③慢性ITP患者Th17/1亚群比例与血浆中IL-2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④慢性ITP患者Th17/1亚群比例与血浆中IL-6或TGF-β1表达水平无相关关系。(4)Th17/1亚群比例与慢性ITP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重度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1亚群比例显着高于非重度ITP患者;②Th17/1亚群比例与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无显着相关;③激素耐受组患者的Th17/1亚群比例高于激素敏感组,但尚无统计学意义;④Th17/1亚群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组水平无显着差异。(5)rhIL-6或rhIL-23对慢性患者PBMCs中Th17/1分化的影响: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hIL-6组、rhIL-23组及rhIL-6组和rhIL-23联合组中Th17/1亚群比例均无显着差异。(6)地塞米松对Th17/1亚群影响:体外研究显示:地塞米松处理96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组Th17/1亚群比例显着降低。(7)地塞米松对Th17/1亚群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影响:体外实验研究显示,经地塞米松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①地塞米松处理组的趋化因子CXCL3、CCL4、CCL5表达显着降低(p<0.05);②地塞米松处理组效应分子或受体:GZMB、IL23R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IL22表达在地塞米松处理后无显着差异;③地塞米松处理组,转录调控分子TBX21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IKZF3、STAT4表达无显着差异;④IL-10及其调控分子MAF显着升高(p<0.05),而AHR表达在地塞米松处理后无显着变化。。(8)地塞米松参与调控T17/1亚群的机制研究:①STAT信号通路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处理后,pSTAT-3/STAT3表达水平下降;②分析mTOR信号通路发现,地塞米松处理后p-mTOR/mTOR水平无显着差异;③分析NF-κB信号通路发现,pp65/p65水平明显降低;④分别使用NF-κκB抑制剂Bay 11-7082和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慢性ITP患者PBMCs 4天后,流式分析发现,Bay 11-7082明显抑制Th17/1亚群细胞比例,而雷帕霉素对Th17/1比例无明显影响。研究结论1.慢性1TP患者外周血中Th17/1亚群比例异常升高,及其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的异常表达,提示Th17/1亚群可能参与慢性ITP的发病机制。2.体外实验表明,地塞米松可以抑制Th 17/1亚群的分化及调控Th17/1亚群相关的致病性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因此,纠正Th17/1亚群失衡可能为慢性ITP提供新的治疗方向。3.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NF-κB/STAT-3信号通路抑制Th17/1细胞亚群的水平,提示针对NF-κB/STAT-3信号通路纠正慢性ITP患者Th17/1免疫失衡的有望成为新的药物靶点方向。第三部分NLRP3炎性小体活化参与的CD4 T细胞分化在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固有免疫作为机体抵抗外源微生物的“急先锋”,在适应性免疫的启动阶段和效应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固有免疫的新视角出发,解析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NLRP3炎性小体作为固有免疫的一部分,是最早发现的的炎性小体之一。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NLRP3在细胞中的基础表达比较低,当NLRP3炎性小体活化后,通过效应因子IL-1β和IL-18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NLRP3炎性小体不仅作为固有免疫重要组成部分抵御外源微生物入侵,也在适应性免疫的功能发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L-1β可以促进原始T细胞分泌IL-17A细胞因子,进而向Th17亚群分化。另外一个效应因子IL-18经脂多糖(LPS)刺激后能够诱导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y),被定义为IFN-y诱导因子[10]。NLRP3炎性小体在慢性炎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痛风、炎症性肠病和糖尿病等。前期研究发现,ITP患者外周血中NLRP3炎性小体表达异常。然而,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参与ITP患者机体内Th亚群的失衡及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尚待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NLRP3炎性小体在慢性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Th亚群及Treg细胞的影响及机制。通过干预PBMC中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分析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外周血中Th亚群和Treg细胞比例变化的影响;研究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Th亚群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究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Th亚群及Treg细胞影响的关键分子,从而明确NLRP3炎性小体参与慢性ITP免疫稳态失衡尤其是Th亚群失衡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及细胞分离:本研究共纳入20例慢性ITP患者。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2)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及抑制:将分离的PBMCs分成三组:①实验组(LPS+ATP):脂多糖LPS预处理6小时,再加ATP激活45分钟;②抑制组:LPS处理前,预先加入炎性小体抑制剂MCC950作用1h;③对照组:加入对应量的无菌PBS。(3)检测PBMCs炎性小体的活化和抑制:收集上述处理后的PBMCs及上清,分别提取细胞和上清中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NLRP3、Caspase-1(p48、p20)、ASC和IL-1β(p31、p17)的表达,以及上清中 IL-1β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表达。(4)NLRP3炎性小体活化或抑制后的PBMCs培养:收集步骤(2)处理后的PBMCs,充分洗涤,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并添加IL-2(50 IU/mL)、抗人CD3抗体和抗人CD8抗体,置于37℃含5%C02的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5)Th亚群及Treg细胞比例检测:细胞培养96h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BMCs中Th1、Th2、Th17和Treg细胞比例。(6)Th亚群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检测:细胞培养96h后,RT-PCR检测PBMCs中细胞因子(Ifn-γ,Il-6IL-10,Il-17)、转录因子(TBX21t,GATA3,FOXP3,RORC)的表达。(7)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检测:细胞培养96h后,RT-PCR检测PBMCs中免疫检查点、(BTLA、PDCD1、CTLA-4、CD274、TIM3、LAG3 和VISRR)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BTLA、CTLA-4的表达。(8)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细胞培养96h后,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IL-17A和TNF-α细胞因子表达情况。(9)分析NLRP3炎性小体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细胞培养24小时后,通过Western blot分析IκBζ核内表达以及STAT-4和NF-κB(p65)磷酸化水平。研究结果(1)LPS+ATP促进慢性ITP患者PBMCs中NLRP3、caspase-1(p20)和celaved IL-1β(p17)表达;而当加入NLRP3抑制剂MCC950后,抑制了celaved caspase-1和celaved IL-1β表达。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LRP3炎性小体活化后IL-1β和IL-18显着升高,而加入MCC950后显着抑制了上清中IL-1β和IL-18表达。(2)与对照组相比,①LPS+ATP组抑制慢性ITP患者外周血中Th1亚群(CD3+CD8-IFN-γ+IL-17-)的分化;而当使用 NLRP3 抑制剂 MCC950后,可部分恢复Th1亚群的分化;②LPS+ATP组抑制Treg细胞亚群分化;③此外,未发现对照组、实验组和抑制组中Th2和Th17亚群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3)ELISA分析发现,NRLP3炎性小体活化后,细胞培养上中IFN-γγ和TNF-α表达下降,而IL-17表达无显着差异。(4)与对照组相比,LPS+ATP组可以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但这种抑制可以被MCC950部分恢复。(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NLRP3活化组的BTLA、PDCD1、CTLA-4表达上调;流式分析发现,T淋巴细胞表面BTLA、CTLA-4表达上调。(6)为了明确NLRP3炎性小体活化参与慢性ITP患者Th1亚群分化,Western blot显示NLRP3炎性小体活化后细胞核内IκBζ的表达升高,抑制组中IκBζ的表达下降。研究结论1.NLRP3炎症活化抑制CD8+细胞和Th1亚群分化,该结果为纠正慢性ITP患者T细胞免疫失衡提供新的研究方向。2.NLRP3炎性小体活化抑制Th1亚群可能是可能是由IκκBζ/IFN--γ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的。3.BTLA和CTLA-4可能参与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慢性ITP患者TCR激活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

刘沁华[4](2018)在《调节T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破坏增多及生成不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既往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IT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胞免疫,尤其是T细胞免疫的异常在ITP发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近年来受到重视的一类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ITP患者的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CD4+Tregs数量明显减少,及其免疫抑制功能也显着下降。实验表明CD8+Tregs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但在ITP患者中CD8+Tregs各亚群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应的CD8+CD28+T淋巴细胞,即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细胞水平的变化,尚未有详细报道。目前认为,细胞因子通过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辅助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来介导机体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如: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为IL-2、IFN-γ、TNF-α等,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为IL-4、IL-5、IL-10等,Th17特异性分泌IL-17。另外,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细胞)等多种T细胞还可以分泌众多的细胞因子如IL-12、IL-23、IL-27等等。这些细胞因子在ITP发生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明确。研究目的:(1)检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循环中CD4+Tregs(CD4+CD25+Foxp3+)、CD8+Tregs(CD8+CD28-Tregs、CD8+CD103+Tregs、CD8+CD25+Tregs)各亚群细胞、CD8+CD28+T细胞(CTL)数量比例,探讨CD4+Tregs、CD8+Tregs各亚群及CTL在ITP患者发病中的作用;(2)检测ITP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体内不同细胞因子IL-2、IFN-γ、TNF,IL-10、IL-17A、IL-12以及IL-21的含量水平,探讨ITP免疫失衡机制;(3)采用HD-DXM对ITP患者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D4+Tregs、CD8+Tregs各亚群及CTL细胞数量比例的变化及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激素治疗改善ITP患者细胞免疫异常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9月份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新确诊ITP的患者30例。同时入组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1.EDTA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及血浆。以单克隆抗体标记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正常对照淋巴细胞中的CD4+CD25+Foxp3、CD8+CD28-Tregs、CD8+CD103+Tregs、CD8+CD25+Tregs以及CD8+CD28+T细胞(CTL)的数量比例。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IL-2、TNF、IFN-γ、IL-10、IL-17A、IL-12、IL-21的水平。3.所有ITP患者均接受四天的连续大剂量地塞米松方案治疗(HD-DXM 40mg/d),治疗前留取患者EDTA抗凝外周血,治疗开始后第7天和第14天复查血常规,根据第14天血常规检测的血小板计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副反应评价,治疗后第14天留取EDTA抗凝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上述调节T细胞和CTL的数量比例变化和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ITP患者CD4+CD25+Foxp3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500+0.813%,而正常对照组为3.42+0.752%,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CD8+CD25+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0.213+0.106%,正常对照组为3.16+0.566%;患者组CD8+CD103+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127+0.858%,正常对照组为4.329+0.817%,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CD8+CD28-细胞(CTL)占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4.832+0.531%,而正常对照组为8.313+0.841%,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CD8+CD28+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40.853+12.178%,而正常对照组为4.765+1.000%,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TP患者血清中IL-2含量为3.460+1.323pg/ml,TNF的含量为37.494+8.013pg/ml;IFN-γ的含量为12.371+2.875 pg/ml;IL-12P70的含量为27.106+7.364pg/ml,IL-17A的含量为51.319+9.329 pg/ml,IL-21的含量为34.280+5.838pg/ml,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的含量为1.647+0.566 pg/ml,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第14天进行疗效评估,分为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反应(response,R)、无反应(no response,NR),其CR、R、NR比率分别为60.00%、33.33%,6.67%,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副反应。4.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ITP患者CD4+CD25+Foxp3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287+0.834%,CD8+CD25+Tregs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702+0.748%,CD8+CD103+Tregs占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64+1.058%,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CD28-Tregs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6.560+0.704%,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CD28+(CTL)占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052+2.549%,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IL-2的水平为1.363+0.649pg/mL、TNF的水平为15.383+7.132 pg/mL,IFN-γ的水平为3.705+1.447 pg/mL,IL-12P70的水平为13.495+2.961 pg/mL,IL-17A的水平为19.430+5.310 pg/mL,IL-21的水平为9.208+1.505 pg/mL,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的水平为5.437+0.978 pg/mL,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和CD8+Tregs各亚群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上述调节T细胞以及CTL在ITP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参与其发病;2.ITP患者的多种细胞因子改变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多种细胞因子参与ITP的发病过程;3.HD-DXM能显着改善调节T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参与细胞免疫,维持免疫平衡,可能是其治疗ITP的治疗机制之一。

王明镜[5](2018)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暨“气血脉”生物学基础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能反映ITP患者气虚程度的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以及气不摄血证ITP的生物学本质。方法参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确诊及分型纳入ITP患者40例,其中初发9例、慢性ITP患者22例、持续性ITP患者9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出版的中医血液病重点专科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将纳入的受试者分为轻度组8例、中度组14例、重度组18例。同时纳入20例西苑医院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采用AimPlex流式高通量多细胞因子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因子,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NO/NOS以及ET-1,采用RT-PCR技术检测转录因子的表达,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细胞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ITP组Th1细胞显着升高(P<0.05),Th2细胞显着降低(P<0.05),Th1/Th2细胞比值显着升高(P<0.05)。Th17细胞、Treg、Breg细胞以及Th17/Treg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按西医分型标准分组后,初发组、新诊断组、慢性组Th1细胞显着升高(P<0.05),Th2细胞显着降低(P<0.05),Th1/Th2 细胞比值显着升高(P<0.05)。Th17 细胞、Treg、Breg细胞以及Th17/Treg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按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分组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Th1细胞显着升高(P<0.05),Th2细胞显着降低(P<0.05),Th1/Th2 细胞比值显着升高(P<0.05)。Th17 细胞、Treg、Breg 细胞以及Th17/Treg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初发组、新诊断组、慢性组上述免疫细胞组间无差异。Th2细胞中度组与重度组都显着低于轻度组,其余免疫细胞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细胞因子ITP 组 IL-17A、IL-22、TNF-α 和 IFN-y 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L-6 两组间无显着差异;按西医分型标准分组后,初发、持续性、慢性组的IL-17A、IL-22、TNF-α和IFN-γ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的IL-6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IL-17A、IL-22、TNF-α和IFN-γ在初发、持续性、慢性组的表达,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细胞因子IL-6在慢性组的表达显着高于初发组,在持续性组的表达与初发组、慢性组比,无显着差异。按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分组后,IL-17A、IL-22、TNF-α在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IFN-y在轻度组和重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在中度组的表达与对照组比无显着差异,在中度组和重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轻度组,在重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中度组;细胞因子TNF-α在重度组的表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细胞因子IL-17A在重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和中度组(P<0.05),在中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IL-6在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细胞因子IL-17A、IL-22、TNF-α、IL-6在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表达,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ITP组IL-4、TGF-β和IL-10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按西医分型标准分组后,初发、持续性、慢性组的上述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按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分组后,轻度、中度、重度组的上述抑炎因子的表达显着低于于对照组(P<0.05)。初发、持续性、慢性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细胞因子TGF-β在重度组的表达显着低于轻度组(P<0.05)和中度组(P<0.05),在中度组的表达显着低于轻度组(P<0.05)。其余细胞因子在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3转录因子与对照组相比较,ITP组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表达水平亦显着升高(P<0.05),ROR-γt、Foxp3结果同上。按西医分型标准分组后,上述转录因子初发、持续性、慢性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按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分组后,转录因子T-bet、ROR-γt、Foxp3在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GATA-3在重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和中度组(P<0.05),在中度组的表达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4血管内皮因子与对照组相比,ITP组的NO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NOS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ET-1 显着升高(P<0.05),VEGF-A(P<0.05)与 VEGF-D(P<0.05)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按西医分型标准分组后,与对照组相比,初发、持续性、慢性组的NO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NOS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ET-1 显着升高(P<0.05),VEGF-A(P<0.05)与 VEGF-D(P<0.05)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按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分组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结果同上,而初发、持续性、慢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步认为“气虚”的本质是具有抑炎作用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而具有促炎作用的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免疫细胞 Th1、Th2、Th1/Th2、Th17、Treg、Th17/Treg、Breg,细胞因子 IL-17A、IL-22、TNF-α、IFN-γ、IL-4、TGF-β、IL-10,转录因子 T-bet、GATA-3、ROR-y t、Foxp3都参与其中。“气不摄血”到“血溢脉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致炎因子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过程,ET-1、NO、NOS、VEGF-A与VEGF-D的异常表达都反映出这种损伤现状。

王一哲[6](2018)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罗华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DS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的临床价值及免疫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确诊的复发难治性ITP患者共27例,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MDSCs、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表达数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以及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结果: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外周血MDSCs、T细胞亚群的表达比例,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MDSCs、Th2细胞、Treg细胞表达比例增高,Th1细胞、Th17细胞表达比例降低;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MDSCs、Th2细胞、Treg细胞表达比例增高,Th1细胞、Th17细胞比例降低;应用ELISA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IL-4、IL-10表达水平增高,IL-17、IFN-γ表达水平降低;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IL-4、IL-10表达水平增高,IL-17、IFN-γ表达水平降低。2.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MDSCs与Th17细胞成负相关,与Treg细胞成正相关,与IL-10水平成正相关,与IL-17水平成负相关。结论:1.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及糖皮质激素三药联合较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及糖皮质激素两药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疗效更优;2.大剂量维生素C通过调节MDSCs、Th1、Th17、Treg等细胞调节细胞免疫机制;3.MDSCs在复发难治性ITP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ITP治疗靶点;4.大剂量维生素C的确切疗效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郭路阳[7](2017)在《DNA甲基转移酶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蛋白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在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公认主要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关。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在DNA甲基化、DNA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ransferase,DNMT)方面。有研究表明DNA甲基转移酶的异常表达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但关于DNA甲基转移酶与儿童ITP发病机制的关系的研究报道的不多。目的通过检测新诊断ITP患儿外周血清中DNA甲基转移酶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DNMTs在儿童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依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制定的ITP诊断及分型标准,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门诊病房就诊和治疗的ITP患儿,选取新诊断患儿60例纳入研究组,36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纳入对照组。两组在4周内均未应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研究组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测定DNMTs的蛋白水平表达无菌采集受试对象,外周静脉血2ml,收集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DNMT1、DNMT3a及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选取独立样本t检验,DNMTs的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DNMTs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组与对照组DNMT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43±0.96)ug/L、(2.05±1.24)ug/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7,P=0.013);研究组与对照组DNMT3a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7±0.39)ug/L、(1.04±0.58)ug/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2,P=0.000);研究组与对照组DNMT3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3±0.39)ug/L、(0.73±0.45)ug/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21)。2、不同年龄阶段DNMTs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组DNMT1、DNMT3a及DNMT3b三者的蛋白表达水平在<1岁组、15岁组、>5岁组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DNMTs蛋白表达与性别的关系DNMT1、DNMT3a及DNMT3b三者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男性组、女性组分别为(1.62±0.93、0.67±0.39、0.55±0.39)ug/L、(1.19±0.97、0.68±0.38、0.49±0.39)ug/L,男性与女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F=0.118、0.110、0.001,P=0.085、0.877、0.576)。4、DNMTs蛋白表达与PLT的关系研究组DNMT1、DNMT3a、DNMT3b蛋白表达水平与PLT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r=-0.062、0.161、0.079,P=0.636、0.220、0.549)。5、DNMTs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DNMT1与DNMT3a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25;P=0.851);DNMT1与DNMT3b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7;P=0.665);DNMT3a与DNMT3b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59,P=0.046)。结论ITP患儿存在DNMTs蛋白表达水平的显着降低,提示DNA甲基转移酶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儿童IT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DNMTs在儿童ITP的DNA甲基化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董永超[8](2016)在《ITP患儿外周血BAFF因子及PBMC来源BAFF 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关于ITP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体液免疫失衡、细胞免疫紊乱、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血小板凋亡以及遗传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均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参与调节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产生及T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BAFF的过度表达可破坏正常机体B和T细胞的免疫耐受,从而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研究显示,成人活动性ITP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及外周血和脾脏单个核细胞BAFF的mRNA表达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但关于BAFF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报道少见。本课题通过对ITP患儿外周血血清BAFF和IL-12、IFN-γ、IL-4含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BAFF/BAFF-R mRNA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对细胞因子之间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目的是初步探讨BAFF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ELISA法定量检测ITP初诊组、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BAFF、IL-12、IFN-γ、IL-4的含量,同时通过RT-PCR法检测PBMC的BAFF/BAFF-R mRNA的表达量,并探讨BAFF与患儿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细胞因子等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ITP初诊组血清BAF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31.82±174.79VS236.74±68.31pg/ml)和ITP治疗组(431.82±174.79VS 252.62±63.72pg/ml);PBMC的BAFF/BAFF-R mRNA表达量初诊组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血清中BAFF水平与血小板计数负相关(r=-0.560,P<0.05),与患儿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2.初诊组ITP患儿血清中IL-12、IFN-γ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2.86±4.93VS 17.27±1.88pg/ml;116.70±7.30VS 71.76±7.48pg/ml);IL-4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36.47±3.82VS 52.23±4.85pg/ml),血清中IL-12与IFN-γ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r=0.874,P<0.05)。3.ITP患儿BAFF mRNA表达量与血清BAFF含量、BAFF-R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1=0.737,r2=0.880,P<0.05);血清BAFF含量/BAFF-R mRNA与血清IL-12均呈正相关(r1=0.830,r2=0.867,P<0.05),与血清IL-4含量呈负相关(r1=-0.855,r2=-0.860,P<0.05)。结论:1.BAFF因子与儿童ITP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ITP患儿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及细胞因子分泌异常。3.BAFF可能通过IL-12、IL-4介导的Th1/Th2细胞失衡介导了儿童ITP的发生。

刘满菊[9](2016)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在儿童时期比较常见。为一种良性出血性疾病[1],其发病率约为(4-5)/10万,临床上以外周血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伴或不伴出血症状为主要特点。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诊断该疾病仍然是排除性诊断[2-3]。研究发现,多数ITP患儿的预后一般良好。但约10%-20%的ITP患儿虽经正规治疗,最终仍有可能向慢性ITP甚至是难治性ITP转化。因此我们仍需对ITP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探讨。Th17细胞是一种新的CD4+T淋巴细胞亚型。Th17细胞可分泌多种类型的细胞因子。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白介素17(IL-17)。IL-17是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IL-17一方面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增殖、成熟及趋化,促进机体内多种类型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和其他一些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引起细胞浸润和组织破坏,影响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的病理发展过程[4-5]。综合各方面文献发现,Thl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6-8]、类风湿性关节炎[9-11]、系统性红斑狼疮[12]、银屑病[13-1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5-17]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胸腺来源的天然型CD4+CD25+Treg细胞。另一种是外周诱导型CD4+CD25+Treg细胞。研究发现Treg细胞与Th17细胞无论在分化上还是功能上均相互拮抗。Treg细胞主要在机体免疫防御及稳定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Treg细胞与Thl7细胞比例失衡可能是导致ITP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成人ITP。儿童ITP中关于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结论尚存在争议,并无比较确切的说法。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细胞或其他生物离子被免疫荧光标记后通过流动室进行检测,可实现高速的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临床上较为经典的检测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标记免疫技术。目前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被不断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初诊ITP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分别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L-17、IL-23的水平。旨在探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为ITP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收集2015.05.01-2015.08.31在郑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ITP患儿32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2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ITP患儿的家长均知情同意。行骨髓穿刺检查后,骨穿结果均符合我国2011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ITP诊断标准[18-19]。同时排除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骨髓衰竭性疾病等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活动性感染及结缔组织病等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也需要排除在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年龄、性别均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且无家族遗传病史。受试儿童家长均知情同意。所有标本均于标本采集后8h内进行处理。合并感染的患儿应先控制感染。在感染控制后再进行进行标本采集。初诊ITP患儿治疗前、丙种球蛋白应用后及对照组儿童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肝素钠抗凝外周血4ml。其中1ml置于干燥无酶的EP管中,以1500r/min的速度在低速离心机中离心5分钟,然后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中放置用于ELISA测定,剩余3ml用于流式细胞术相关检测。(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细胞、Treg细胞分别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血浆中IL-17、IL-23的水平,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将ITP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直线相关方法分析相应细胞因子与细胞所占比例间的相关性。(2)ITP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进行Th17细胞、Treg细胞分别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Th17/Treg比例之间的比较;治疗后的ITP患儿按效果可以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无效组、激素依赖组,将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Th17细胞、Treg细胞分别占CD4+T细胞的比值及Th17/Treg比例进行比较。结果1.初诊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03±0.55)%,Th17/Treg细胞的比例为(0.99±0.58)%,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0.54±0.21)%、(0.71±0.35)%(P<0.05);ITP患儿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49±0.86)%,显着低于同龄正常对照组(8.14±0.86)%(P<0.05);2.初诊ITP组患儿外周血血浆中IL-17、IL-23的水平分别为(80.75±12.98)ng/L、(13987.26±2200.18)ng/L,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64±4.20)ng/L、(9143.31±3219.17)ng/L(P<0.05),且血浆IL-17、IL-23的水平与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r=0.54,P<0.01;r=0.46,P<0.05),与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r=-0.60,P<0.01;r=-0.52,P<0.01)。3.ITP患儿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03±0.55)%、Th17/Treg细胞比例为(0.99±0.58)%,均显着高于丙种球蛋白治疗后(0.96±0.45)%、(0.18±0.16)%(P<0.0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49±0.86)%,显着低于治疗后(4.54±0.95)%(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后ITP患儿按治疗效果可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无效组,完全反应组患儿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Th17/Treg细胞的比值显着低于无效组[(0.69±0.36)%)vs(1.51±0.45)%(P<0.05);(0.14±0.07)%)vs(0.52±0.27)%(P<0.05],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两者之间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3.59±0.92)%vs(5.21±0.78)%(P>0.05)]。结论1.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外周血中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在该通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ITP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思路;2.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的比例的变化,进而调节ITP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过程中检测Th17/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可能对ITP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郭佳[10](2014)在《CD4+T淋巴细胞亚群Th9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Th9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IL-9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表达的改变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收治的初诊ITP患儿36例。同时以年龄、性别为匹配因素按群体匹配原则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以上ITP患儿诊断均符合2011年美国血液病协会(ASH)制定的诊断标准,且入院时无需紧急处理的严重出血情况。所有儿童均无其它自身免疫性、感染性、恶性血液/肿瘤性疾病,且一个月内未使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剂。试验在得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纳入的样本均采集晨起空腹肝素钠抗凝血2ml,800μl行流式细胞术测Th9细胞比例;200μ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测PU.1mRNA表达水平;余离心后取血浆-20°C保存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IL-9水平。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正态性检验使用Shapiro-Wilk检验,方差齐性检验使用Levene检验。根据数据分布类型,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定量资料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PU.1mRNA、Th9和IL-9及PLT计数两两间的相关性检验,根据数据是否满足双变量正态和线性的条件,选择Pearson积矩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取=0.05。结果1.ITP组PU.1mRNA表达水平(Ζ=1.864,P=0.062)、Th9细胞比例(t=1.824,P=0.074)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IL-9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t=3.014,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PU.1mRNA表达水平与Th9细胞比例正相关(rs=0.436,P=0.008),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U.1mRNA表达水平与IL-9水平正相关(rs=0.254,P=0.135)、Th9细胞比例与IL-9水平正相关(r=0.034,P=0.84),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U.1mRNA表达水平与PLT计数负相关(rs=-0.045,P=0.793)、Th9细胞比例与PLT计数负相关(rs=-0.048,P=0.780),相关无统计学意义;IL-9水平与PLT计数负相关(rs=-0.349,P=0.037),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IL-9可能通过促进T、B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的增殖、活化,参与儿童ITP的发病;但Th9细胞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二、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慢性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与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2)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治疗判断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 的表达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CD4 T细胞亚群失衡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4)调节T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择
        2.1.2 对照选择
        2.1.3 疗效判定
    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离制备)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样本采集
        2.2.3 实验方法
    2.3 FCM检测Tregs各亚群百分比
        2.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2 样本采集
        2.3.3 实验方法
    2.4 各细胞因子检测
        2.4.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2 样本采集
        2.4.3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IT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经HD-DXM治疗后临床疗效
    3.2 ITP患者外周血CD4+Tregs、CD8+Tregs各亚群细胞百分比
    3.3 HD-DXM治疗前后ITP外周血的Tregs各亚群细胞百分比
    3.4 ITP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CTL细胞)百分比
    3.5 HD-DXM治疗前后ITP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
    3.6 ITP患者各细胞因子的水平
    3.7 HD-DXM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调节T细胞
        4.1.1 CD4+调节T细胞
        4.1.2 CD8+调节T细胞
    4.2 细胞毒T细胞
    4.3 IL-2、IFN-γ、TNF,IL-10与IL-17A
    4.4IL-12
    4.5IL-21
    4.6 大剂量地带米松(HD-DXM)冲击治疗
5 结论
6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暨“气血脉”生物学基础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s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一般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3.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4. 结果
        4.1 免疫细胞
        4.2 细胞因子
        4.3 转录因子
        4.4 血管内皮因子
    5. 讨论
        5.1 免疫细胞与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2 细胞因子与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3 转录因子与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4 血管内皮因子与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附表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出版的中医血液病重点专科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
    附表3. 中医证候积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罗华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DS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2.1 B细胞和自身抗体
        1.2.2 T细胞亚群
        1.2.3 DC细胞
        1.2.4 MK细胞
        1.2.5 其他因素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遗传学异常
    1.4 髓源性抑制细胞
        1.4.1 MDSCS的起源
        1.4.2 MDSCS的表型
        1.4.3 MDSCS的增殖与活化
    1.5 维生素C
第二章 研究对象、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选择
        2.1.2 对照组选择
        2.1.3 临床疗效检测指标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式细胞法测定外周血MDSCS表达及相关比例
        2.3.2 流式细胞法测定外周血TREG表达及相关比例
        2.3.3 流式细胞法测定外周血TH1、TH2、TH17表达及相关比例
        2.3.4 ELISA测定外周血IL-4、IL-10、IL-17和IFN-Γ
    2.4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MDSCS、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
        3.2.1 MDSCS的表达
        3.2.2 TH1、TH2细胞的表达
        3.2.3 TH17、TREG细胞的表达
        3.2.4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3.3 MDSCS与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1 MDSCS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3.3.2 MDSCS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复发难治性ITP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4.1.1 CD4+T、CD8+T细胞群
        4.1.2 TH1、TH2细胞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
        4.1.3 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
    4.2 复发难治性ITP中MDSC与T淋巴细胞
    4.3 MDSC在复发难治性ITP中的作用
    4.4 大剂量维生素C在复发难治性ITP中的作用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DNA甲基转移酶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蛋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ITP患儿外周血BAFF因子及PBMC来源BAFF 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TP患儿外周血血清中BAFF及IL-12/IFN-γ/IL-4 含量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TP患儿PBMC来源BAFF/BAFF-R mRNA的表达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汉双解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CD4+T淋巴细胞亚群Th9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慢性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丽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D]. 吴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CD4 T细胞亚群失衡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D]. 华明强. 山东大学, 2019(09)
  • [4]调节T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刘沁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 [5]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暨“气血脉”生物学基础初探[D]. 王明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6]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美罗华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DS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王一哲. 兰州大学, 2018(10)
  • [7]DNA甲基转移酶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蛋白表达[D]. 郭路阳. 新乡医学院, 2017(04)
  • [8]ITP患儿外周血BAFF因子及PBMC来源BAFF 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董永超. 苏州大学, 2016(02)
  • [9]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D]. 刘满菊. 郑州大学, 2016(03)
  • [10]CD4+T淋巴细胞亚群Th9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D]. 郭佳. 郑州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