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密雪芳,李文涛[2](2021)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示踪剂有多种,其中蓝色染料法成本低廉,应用广泛,但易出现跃迁。荧光染料法可实时成像,敏感性高,但术中操作繁琐。纳米炭法生物相容性高,但需严格把握染色时间。核素法检出率高,但肉眼无法直接识别。超顺磁氧化铁的检出率与假阴性率均与标准的联合法相似,但对手术器械材质要求高。本研究就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杜欢[3](2021)在《1-2枚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况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1-2枚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可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腺体血管外科门诊或者住院部收治的2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SLNB及SLND。所有患者是在术前告知其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15分钟用单染料法行SLNB,本研究采用1%亚甲蓝溶液1ml于患侧乳腺乳晕周围3点、6点、9点和12点进行皮内注射,术中将清扫的蓝染淋巴结送术中快速冰冻,结果提示前哨淋巴结转移,进一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术后的腋窝脂肪组织经福尔马林浸泡后送病理检查。分析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1-2枚阳性患者的年龄、BMI、月经状况、肿瘤大小、病理分子分型、ER、PR、Her-2、Ki-67等指数相关指标腋窝淋巴结状况,进一步指导是否针对此类患者可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患者年龄、BMI、月经状况、分子分型、原发灶分级及ER、PR、HER-2、Ki-67指数等指标对ALN转移的影响,用?2检验或者FISH精确检验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前哨淋巴结有1-2个转移,随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68例,都为腋窝I区淋巴结转移,占总数的34%(68/200)。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的有132例,占总数的66%(132/200)。表1中结果示,患者的年龄、BMI、肿瘤大小、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PR、Ki-67等指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19、2.775、1.643、0.013、6.105、0.134、0.802、0.801;P=0.730、0.250、0.200、0.909、0.107、0.715、0.370、0.371)。Her-2阳性的71例患者中有转移者占45%(32/71),未转移者占55%(39/71)。Her-2阴性的129例患者中有腋窝转移者占28%(36/129),未转移者93例,占72%(93/129)。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Her-2指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12,P<0.05)。结论:对1-2枚前哨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可豁免ALND,用化疗、放疗等方法进行替代,从而减少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清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Her-2阳性型患者,需要接受进一步治疗。
张雨露[4](2021)在《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乳腺癌周组织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组织中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南昌市第三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初治诊断的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213例,均行全乳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这些患者乳腺癌中及癌周组织中VEGFR-3、SEMA4C蛋白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D2-40标记),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数据,统计分析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VEGFR-3、SEMA4C及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VEGFR-3在癌周组织阳性表达率是51.2%(109/213),高于乳腺癌组织表达38.5%(82/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0.05);乳腺癌周组织LVD平均值为7.05±5.124/100倍视野,癌组织LVD平均值为2.69±2.70/1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6,P<0.001)。SEMA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32.4%(69/213)。2、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38.5%,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乳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7%(44/82)、87.8%(72/82),均较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VEGFR-3表达率高29.0%(38/131)、28.2%(3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3、71.602,P<0.001、P<0.001),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组织中SEMA4C阳性表达率为73.2%(60/82)高于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6.9%(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25,P<0.001)。3、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在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分别为4.67±2.217/100倍视野、11.68±3.82/100倍视野,也均较前哨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4、14.931,P<0.001、P<0.001)。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PR、癌中VEGFR-3、癌周中VEGFR-3、癌中SEMA4C、癌中LVD及癌周中LVD等7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能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周中VEGFR-3、癌中SEMA4C和癌周中LVD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5、癌周VEGFR-3阳性组与VEGFR-3阴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癌中SEMA4C阳性组较SEMA4C阴性组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在KM-plotter数据库中,结果发现癌中VEGFR-3高表达组患者的复发风险更高(P<0.05),癌中VEGFR-3表达与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83>0.05)。癌中SEMA4C的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无关。结论:1、VEGFR-3、SEMA4C及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有关。2、癌周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癌中SEMA4C可作为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3、癌周VEGFR-3蛋白表达阳性及癌中SEMA4C蛋白表达阳性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
郭瀚荫[5](2021)在《乳腺癌前哨及前哨后淋巴结引流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据最新数据统计,乳腺癌的发病率已成为当今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且呈年轻化。乳腺癌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转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是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但是它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短期及长期的术后并发症,以及心理上的负担,降低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当下,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已经成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常见手术方式,它与ALND的患者在预后上无明显差异,并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ALND所带来的并发症。但其发展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依旧没有国际上的标准,在很多方面依旧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包括切除前哨淋巴结的个数,降低SLNB的假阴性率及提高准确率等,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局部复发和预后,还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1-2个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患者若不行ALND,也可获得同样的预后。目的通过精准解剖出淋巴引流途径来降低SLNB的假阴性率、提高准确率,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前哨和前哨后淋巴结(post-sentinel lymph node,poSLN)的临床意义,它们是否能共同代表整个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状态,在不影响患者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的前提下减少非必要淋巴结的切除。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6年9月至2021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资料,共474例,腋窝均行SLNB或ALND。术中使用亚甲蓝(methyleneblue,MB)和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双示踪剂,在红外显像仪的辅助下精准解剖出淋巴管及前哨和前哨后淋巴结。比较术中发现poSLN的患者和没有发现poSLN患者在临床特点方面的不同,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是否能检出poSLN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并计算SLN和poSLN共同的代表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准确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在474例乳腺癌患者中,334例SLNB,130例行ALND,通过行ALND的患者的数据计算,本研究的手术方式SLNB的假阴性率为7.7%,准确率为95.4%,灵敏度92.3%,特异度100%。在474例患者中,有133例术中发现poSLN,341例患者未发现poSLN,poSLN的检出率为28.1%。患者能否查出前哨后淋巴结与月经初潮年龄(P=0.031)、乳腺既往手术史(P=0.021)、肿块可否触及(P=0.000)、肿块距乳头距离(P=0.033)、肿块大小(P=0.011)、有无钼靶肿块影(P=0.003)、ki67(P=0.04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发现poSLN的133例患者中,55例行ALND,排除5例不符合SLNB适应征的患者,此次对SLN和poSLN共同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研究中,假阴性率为15.4%,准确率为96%,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100%。结论在行SLNB时,通过示踪剂精确的解剖出引流的淋巴管,能准确识别真正的SLN,可以降低SLNB的假阴性率,提高检出率。SLNB时没有必要切除poSLN,这不会影响SLNB的假阴性。若SLN为阳性时,可切除poSLN并送检,若poSLN为阴性可避免行后续的ALND,若poSLN为阳性再行ALND。但不是在每一位患者手术中都能找到poSLN,可能与患者的月经初潮年龄、乳腺既往手术史、肿块所在象限、肿块是否可触及、肿块距离乳头的距离、肿块大小、钼靶肿块影、ki67等因素有关。淋巴结的示踪技术依旧需要在未来继续研究并提高。
陈彤[6](2021)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假阴性原因分析及相应处理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病理类型等指标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假阴性的影响,并讨论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的术中处理措施对降低SLNB假阴性率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SLNB假阴性率,防止前哨淋巴结漏检及错检,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精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18年09月到2020年12月收集吉林省人民医院和吉林省肿瘤医院一共收治的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患者278例,全部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并术前已被告知手术方式和自愿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所有入组患者都需要符合以下标准:(1)术前和(或)术中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2)术前进行临床触诊和(或)影像学检查腋窝淋巴结(Axillay lymph node,ALN)可疑阳性。(3)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切除送检病理后,无论SLN是否发生肿瘤转移,患者均同意接受继续行ALND。收集统计所有满足入组标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病理类型等多个观察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其对SLNB假阴性的影响。所有入组患者均选择采用亚甲蓝+纳米碳混悬液联合示踪SLN,在不破坏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前提下,切取着色的SLN后,在SLN周围直径4cm范围内钝性分离周围的组织,探寻肉眼可见的和(或)可触摸到的淋巴结,即为前哨区域淋巴结,最后行ALND。将SLN、前哨区域淋巴结和腋窝剩余的淋巴结分三组分别送检石蜡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对SLN、前哨周围淋巴结及ALN肿瘤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SLNB假阴性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LNB假阴性与年龄、肿瘤位置及病理类型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与SLNB假阴性具有相关性(X2=6.549,P=0.010),肿瘤大小为2-5cm组患者的SLNB假阴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大小≤2cm组(11.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LN的检出数目与SLNB的假阴性率具有相关性((P<0.05)),随着SLN检出数目的增加,SLNB的假阴性率随之降低。根据SLN的检出数目(N)分组N=1,2,3,4和≥5共五组;单纯SLNB的假阴性率分别为11.9%、8.7%、7.6%、5.8%、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假阴性率的假阴性率分别为7.1%、5.3%、4.2%、2.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5)。3.将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假阴性率按SLN个数(N=1,2,3,4,≥,5)两两进行比较发现,检出1个SLN与检出4个SLN、检出1个SLN与检出≥5个SLN及检出2个SLN与检出≥5个SLN相比,三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几组的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后把SLN检出数目进行N1=1~2个、N2=3~4个、N3≥5个分组后分析:SLN检出数目为N1=1~2时,联合法SLN取样后假阴性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SLN检出数目为N2=3~4时,假阴性率降低为4.8%(小于5%),其假阴性率的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SLN检出数目为N3≥5时,两种SLN取样方法的假阴性率均低于5%,其假阴性率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5)。结论:1.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位置及病理类型与SLNB的假阴性无关,而乳腺癌原发肿瘤的大小与SLNB的假阴性有关,肿瘤大小>2cm且≤5cm的患者SLNB假阴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大小≤2cm的患者。2.SLN的检出数目对SLNB的假阴性率有影响,随着SLN的检出数目增加,SLNB的假阴性率会随之降低。对SLN检出个数较少的1~2个的患者,通过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的术中处理措施可以在降低假阴性率方面发挥其临床价值;SLN检出个数3~4个时,建议行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的术中处理措施,进一步降低SLNB的假阴性率;对于SLN检出数目≥5个的患者,传统的单纯SLNB已经可以准确评估和预测ALN的转移状态,不需要进行双染法SLNB+前哨区域淋巴结清扫取样的术中处理措施。3.由于个体的乳腺到腋窝的淋巴解剖结构差异和当前SLNB操作技术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乳腺癌SLNB的假阴性率可以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但不能完全降低为"0"。
王昭蕊[7](2021)在《直视下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吲哚菁绿是具有近红外荧光显影特征的示踪剂,已用于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定位,原位荧光的裸眼不可见性限制了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NIRF)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实时导航的应用。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可实现术野实时荧光显影的新型近红外系统,通过和现有的近红外荧光显影系统的对比,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联合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和新型近红外系统在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临床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应用ICG联合MB定位前哨淋巴结。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计的直视下淋巴荧光成像系统(直视成像仪)和廊坊明德医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血管成像仪(明德成像仪)两种近红外系统仪器作为导航辅助定位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SLNs)。两种荧光成像仪均荧光显影的淋巴结、MB染色的蓝染淋巴结及触诊可疑阳性的淋巴结均切除,这些淋巴结均视为SLNs送检快速冰冻病理活检。结果:两种仪器实时体表淋巴管荧光成像成功率均为95%(57/60)。直视下成像仪ICG联合MB共定位186个SLNs,其中2个经病理证实无任何淋巴结组织。MB联合直视下成像仪ICG的SLN检出率为100%(184/184),单独MB作为示踪剂的SLN检出率为86.96%(160/184)。直视下荧光成像联合MB检测到的SLNs中位数为3(1-8),显着高于单独MB示踪到的SLNs中位数为2(1-7)(P<0.05)。单独明德成像仪的识别SLNs中位数为3(1-8),和单独的直视下荧光检出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视下荧光成像仪能有效示踪前哨淋巴结,在手术过程中原位投射荧光信号,提供了一种无需转换视野的连续手术导航系统,其相对于明德系统在检出率和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直视下荧光成像仪导航联合MB示踪的高检出率则提示这种方法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替代核素的双示踪剂法。
宋瑞[8](2021)在《超声造影引导穿刺与术中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理评估中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女性乳腺癌的罹患率逐年上升,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体检意识的加强,加之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乳腺癌患者在未发生转移之前即被诊断。不容置疑的是,乳腺癌的死亡率并没有随着发病率的升高而升高,相反,死亡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密不可分。乳腺癌的综合治疗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病理状态是乳腺癌分期的重要依据,对指导医生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情况决定着腋窝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基于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 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应运而生,如病理证实SLN未发生转移,乳腺癌病人则可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 LN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因ALND所致的患侧肢体水肿、运动和感觉异常的概率,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如能在术前准确判断SLN病理状态,也可极大节省手术时间超声引导下的造。在超声的引导下实时、动态的追踪被造影剂增强的淋巴管及淋巴结,称为造影对比增强(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它是一种具有微创、高效等多方面优势评估乳腺癌SLN病理状态的新技术,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六氟化硫微泡即声诺维(Sono Vue)是临床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超声造影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术前穿刺石蜡病理和术中SLN B冰冻病理两者与术后石蜡病理的一致性,从而获得明确乳腺癌SLN病理状态的最优方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乳腺门诊的40例乳腺癌(T1-2N0M0)患者,每位患者同时行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联合超声引导术前SLNB及术中SLN冰冻病理检测,最后将术前穿刺病理与石蜡病理的一致性和术中冰冻病理与石蜡病理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1.实验共入组40例,术前穿刺中SLN未显影2例,显影38例。术前穿刺中SLN见癌转移者3例,未见癌转移者35例,与术后石蜡一致有33例,诊断符合率87%(33/38),不一致有5例其中包括术前穿刺病理未见癌转移而石蜡病理见癌转移者3例,术前穿刺病理提示异型细胞石蜡病理示癌转移者2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术前穿刺kappa值为0.48,认为术前穿刺与术后石蜡病理为中度一致。2.术中冰冻中SLN未显影1例,显影39例。术中冰冻中SLN见癌转移者5例,未见癌转移者34例,与术后石蜡一致有37例,诊断符合率94%(37/39),不一致有2例其中包括术中冰冻病理未见癌转移而石蜡病理见癌转移者1例,术中冰冻提示异型细胞而石蜡病理示癌转移者1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术中冰冻kappa值为0.80,认为术前穿刺与术后石蜡病理为高度一致。结论:1.术前穿刺与术后石蜡病理的一致性较术中冰冻与术后石蜡的一致性低。2.术前穿刺与术中冰冻对比术后石蜡病理均有一定的一致性。微泡超声造影引导术前穿刺也不失为SLNB的一种选择。它不仅局限于早期乳腺癌SLNB,还可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的SLNB,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3.微泡超声引导的SLNB能否成为一种更高效、更准确、超微创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大量高质量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孙邦旭[9](2021)在《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99mTc硫胶体联合亚甲蓝示踪活检术24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癌IMSLN用99mTc硫胶体联合亚甲蓝示踪活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初步诊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246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每位患者术前均注射亚甲蓝及99mTc硫胶体双示踪剂寻找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M-SLN)及腋窝前哨淋巴结,根据检出的IM-SLN个数,分析两种示踪方式在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IM-SLNB)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46例患者中亚甲蓝示踪的IM-SLN成功率17.5%(43/246),腋窝前哨淋巴结成功率为100%(246/246)。99mTc硫胶体示踪的IM-SLN成功率为75.2%(185/246),腋窝前哨淋巴结成功率为100%(246/246)。亚甲蓝及99mTc硫胶体双重示踪的IM-SLN成功率为17.5%(43/246),腋窝前哨淋巴结100%(246/246)。在内乳区99mTc硫胶体示踪成功率明显高于亚甲蓝,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9mTc硫胶体示踪进行乳腺癌IM-SLNB成功率高,而亚甲蓝示踪IM-SLN成功率低,两者联合未增加内乳区IM-SLN检出率,而对腋窝前哨淋巴结两者成功率均高,亚甲蓝示踪IM-SLN不是一种理想的示踪剂。
苏耀东[10](2021)在《99mTc-Rituximab在多模式引导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目的通过与亚甲蓝、纳米炭在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A-SLN)检出效率上的比较,探讨新型示踪剂99mTc-Rituximab单独运用于临床的可行性;并就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对99mTc-Rituximab前哨淋巴结检出效率是否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10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共59例,于术前2-4h注射99mTc-Rituximab,注射点选取肿块表面皮内及周围腺体内2个注射点或超声引导下乳晕周围腺体内注射;术中分4点将蓝染料示踪剂注射于乳腺原发肿瘤周围皮下组织,共约4 m L。B组共48例,于术前2-4h注射99mTc-Rituximab,注射点选取肿块表面皮内及周围腺体内2个注射点或超声引导下乳晕周围腺体内注射;术中分4点将纳米炭混悬液注射于乳腺原发肿瘤周围皮下组织,共约0.4ml。所有99mTc-Rituximab均为我科自行标记,每个注射点均注射1m L,总放射性活度约17.5-29.6MBq。所有患者在注射后1-3小时内进行平面及断层扫描,并在随后的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热点”,将术中发现染色淋巴结或者染色淋巴管消失的地方及在体时(SLN切除前)SLN:本底为2:1或者3:1,离体后(SLN切除后)SLN:本底计数为10:1的淋巴结确定为SLN,取出送病理检查。比较不同显像剂SLN的检出效率,评估NAC对SLN检出效率的影响。结果1.三种不同示踪剂检出率的比较:99mTc-Rituximab所引导的SLN检出率98.13%(105/107),纳米炭所引导的SLN检出率83.33%(40/48),美兰染色法检出率72.88%(43/59)。三种示踪剂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99;P=0.000<0.05),99mTc-Rituximab所引导的SLN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余2组。2.三种示踪剂检出淋巴结个数的比较:共检出热点淋巴结259枚,平均2.42枚;黑染淋巴结154枚,平均3.2枚;蓝染淋巴结164枚,平均2.27枚。3.行NAC治疗与未行NAC治疗之间淋巴结个数的比较:NAC组共检出淋巴结86枚,平均2.4枚,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110枚,平均2.44枚。两组间检出的平均淋巴结个数无统计学差异(z=-0.512,P=0.608>0.05)。结论1.99mTc-Rituximab引导乳腺癌SLNB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次级淋巴结显影率,能够作为单独的示踪剂在临床上使用。2.对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进行NAC治疗以后,99mTc-Rituximab对于SLN的检出效率并不受影响,其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较低,患者预后良好。第二部分目的内乳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与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A-SLN)一同作为乳腺癌的第一级淋巴结引流部位,对于乳腺癌分期、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IMSLN检出率低,因此IM-SLNB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运用仍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本研究旨在探讨99mTc-Rituximab在乳腺癌IMLNB中的应用,以及不同注射技术对乳腺癌患者IM-SLN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共55人,于术前2-4h注射99mTc-Rituximab,注射点选取肿块表面皮内及周围腺体内2个注射点。B组共33人,于术前2-4h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Rituximab注入实质腺体内,注射点选取乳晕区外周6点和12点位的2个注射点。C组共19人,于术前2-4h在超声引导下将99mTc-Rituximab注射入乳腺实质腺体内,注射点选取乳晕区外周3点、6点、9点和12点位的4个注射位点。9mTc-Rituximab由我科自行标记,所有每个注射点均注射1m L,总放射性活度约17.5-29.6 MBq。所有患者在注射后1-3小时内行平面显像及断层扫描,并在随后的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热点”。将术中所探测在体时(SLN切除前)SLN:本底为2:1或者3:1,离体后(SLN切除后)SLN:本底计数为10:1的淋巴结确定为SLN,取出送病理检查。比较不同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IMLN检出率及ALN检出率。结果1.IM-SLNB检出结果:腺体内4针组IM-SLN的检出率52.63%(10/19),腺体内2针组IM-SLN的检出率63.64%(21/33),瘤周皮下注射组IM-SLN的检出率9.09%(5/55)。三种注射方法的检出率存在差异(χ2=30.602,P=0.000<0.05),2针组及4针组明显优于瘤周组。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腺体内2针组和4针组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7,P=0.436),腺体内2针法和4针法的检出率均较瘤周法高(χ2=16.195,P=0.000;χ2=28.904,P=0.000)。2.三种方法的腋窝SLN平均检出个数:瘤周组共检出腋窝SLN132枚,平均2.40±1.29枚;二针组检出腋窝SLN82枚,平均2.48±1.09枚;四针组检出腋窝SLN48枚,平均2.53±1.31枚。三种方法的腋窝前哨淋巴结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4,P=0.885>0.05)结论1.采用超声引导下大体积腺体内注射技术后,99mTc-Rituximab引导的IM-SLNB检出率显着提高,为内乳区淋巴结活检创造了微创治疗的重要条件并为准确的淋巴结分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2.当注射位点≥2个时,通过增加注射点的方式进行IM-SLNB并不能提高IM-SLN的检出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M-SLN的术中探测。
二、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染料法 |
1.1 蓝色染料法 |
1.2 荧光染料法 |
2 纳米炭法 |
3 核素法 |
4 超顺磁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SPIO)法 |
5 联合法 |
6 结 语 |
(3)1-2枚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
1.2 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剂及其假阴性分析 |
1.3 前哨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目的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哨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处理状况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4)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入组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方法 |
2.3.3 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 |
2.3.4 数据收集 |
2.3.5 随访研究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 |
3.2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VEGFR-3 蛋白表达、LVD计数情况及癌组织中SEMA4C蛋白表达情况 |
3.2.1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VEGFR-3 蛋白表达 |
3.2.2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LVD情况 |
3.2.3 SEMA4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
3.3 乳腺癌、癌周组织VEGFR-3 表达及乳腺癌SEMA4C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4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微淋巴管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3.5 前哨淋巴转移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5.1 单因素分析 |
3.5.2 单因素回归分析 |
3.5.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6 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乳腺癌前哨及前哨后淋巴结引流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功能淋巴管解剖与精准前哨淋巴结活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前哨及前哨后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影响前哨后淋巴结检出率的相关因素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臃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假阴性原因分析及相应处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入组、排除标准 |
2 收集统计内容 |
3 手术方法 |
4.SLNB评价标准 |
5.统计学分析 |
附图 |
第二章 结果 |
1 SLNB假阴性率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
2 SLN检出数目与SLNB假阴性率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直视下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 试验流程 |
2.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病人特征 |
3.2 体表淋巴管显影情况 |
3.3 淋巴结检出结果 |
3.4 阳性淋巴结显影情况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8)超声造影引导穿刺与术中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理评估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99mTc硫胶体联合亚甲蓝示踪活检术24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对入组患者进行核素示踪剂的制备以及注射 |
2.2 对入组患者使用亚甲蓝进行标记 |
2.3 手术过程 |
2.4 ER、PR和HER-2免疫组化检测步骤 |
2.5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5 多中心研究 |
6 主要技术与创新点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99mTc-Rituximab在多模式引导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99m)Tc-Rituximab引导在精准探查乳腺癌A-SLN中的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仪器设备与试剂/药品 |
1.5 ~(99m)Tc-Rituximab的标记过程 |
1.6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两组的统计结果 |
2.2 三种不同示踪剂之间的比较 |
2.3 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行 NAC 与未行 NAC 之间 SLN 检出个数的差异 |
2.4 术后随访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99m)Tc-Rituximab改良模式引导技术在原发性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的初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
1.5 ~(99m)Tc-Rituximab的标记过程 |
1.6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IM-SLNB不同注射方式的检出结果 |
2.2 三种方法的腋窝SLN平均检出个数 |
3.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研究进展[J]. 密雪芳,李文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8)
- [3]1-2枚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况分析[D]. 杜欢. 延安大学, 2021(11)
- [4]乳腺癌周VEGFR-3的表达、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D]. 张雨露. 南昌大学, 2021(01)
- [5]乳腺癌前哨及前哨后淋巴结引流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郭瀚荫. 山东大学, 2021(12)
- [6]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假阴性原因分析及相应处理方案的研究[D]. 陈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直视下吲哚菁绿荧光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D]. 王昭蕊.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超声造影引导穿刺与术中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理评估中的对比分析[D]. 宋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9]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99mTc硫胶体联合亚甲蓝示踪活检术246例临床分析[D]. 孙邦旭.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10]99mTc-Rituximab在多模式引导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D]. 苏耀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