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已开始制定关于停用破坏臭氧物质的国家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塔依尔江·亚生[1](2021)在《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骨髓炎为骨科常见病,治疗难度大,容易反复发作,其治疗问题始终是临床中的难点问题。目前,临床中多数情况下对慢性骨髓炎患者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现毒副反应、耐药、病原菌变异等问题。臭氧水具有强杀菌作用,负压吸引则能够营造封闭的愈合环境,臭氧抗菌、负压吸引治疗均在慢性骨髓炎治疗当中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次研究通过构建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以及臭氧水杀菌实验进而探究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期望能够为临床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构建实验,应用生理盐水组(甲组)及三种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0.1mL3×105cfu/mL(乙组)、0.1mL3×106cfu/mL(丙组)、0.1mL3×107cfu/mL(丁组)构建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通过比较四组大体情况、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影像学评分、股骨解剖观察、组织学分析探究构建慢性骨髓炎的方法,为进一步治疗实验的开展做准备。第二部分进行臭氧水杀菌实验,选择三种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通过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臭氧水浓度变化情况、中和剂实验以及不同浓度臭氧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杀菌功能,探究臭氧水对于骨髓炎常见病原菌的杀灭作用,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的效果及机制的分析,设置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大鼠不建模,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自由摄食摄水;模型组在建立股骨慢性骨髓炎基础上,予以生理盐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在建立股骨慢性骨髓炎基础上,予以庆大霉素注射液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实验组在建立股骨慢性骨髓炎基础上,予以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通过对比四组大鼠大体情况、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创面p H值、影像学检查评分、股骨解剖观察、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测、ERK、p38MAPK、JNK蛋白水平,综合评价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及机制。结果:(1)甲组大鼠应用生理盐水后未发生慢性感染,乙组应用0.1mL3×105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后,炎性反应很快稀释,TNF-α、IL-1β、IL-6水平低,影像学评分级肉眼观察炎性反应评分低,感染率66.67%,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感染程度轻,不能满足慢性骨髓炎模型构建需要。丙组应用0.1mL3×106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后,炎性反应保持时间较长,大体情况、影像学评分、肉眼评分、组织学评分均较高,感染率100.00%,而且未发生死亡,符合慢性骨髓炎模型构建需要。丁组应用0.1mL3×105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后,成功构建慢性骨髓炎模型,感染率100.00%,但感染程度过重,死亡率较高(33.33%),无法满足实验需求。(2)臭氧水稳定性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臭氧水浓度衰竭速度加快、半衰期缩短。应用浓度1.0mg/L的臭氧水2min,或应用浓度2.0mg/L的臭氧水1min,可以完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SA);应用浓度1.0mg/L的臭氧水2min,或2.0mg/L臭氧水30s,可以完全杀灭铜绿假单胞菌(PA);应用浓度1.0mg/L或2.0mg/L臭氧水30s,可以完全杀灭大肠埃希菌(E.coli)。(3)经过治疗,空白组大鼠生长状况良好,模型组呈现明显慢性骨髓炎表现,对照组、实验组大鼠慢性骨髓炎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改善最明显。四组大鼠治疗1周、治疗2周后,TNF-α、IL-1β、IL-6、创面p H值、影像学评分、感染率对比情况均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股骨解剖评分、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无炎症反应,模型组炎症反应重,对照组和模型组炎症反应均有改善,其中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实验组炎性反应轻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ERK、p38MAPK、JNK蛋白表达对比情况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1)应用5%浓度鱼肝油酸钠、0.1mL3×106cfu/mL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可以构建理想的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大体观察、影像学检查、股骨解剖观察、细菌培养、组织学分析均有助于准确评价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构建情况。(2)臭氧水具有不稳定性,其浓度会受实验温度、时间影响,因此在应用臭氧水开展实验、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应用新鲜配置臭氧水,并尽量降低臭氧水应用温度,在室温条件下,应尽量在臭氧水配置20min内应用。另外,本实验证实臭氧水对于三种慢性骨髓炎主要病原菌都具有杀灭作用,2.0mg/L臭氧水作用1min对于三种主要骨髓炎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均能达到100%。(3)以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抑制炎性反应,其治疗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慢性骨髓炎治疗的有效方法。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的可能分子机制为下调ERK、p38MAPK、JNK蛋白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司宇[2](2021)在《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率迅速攀升,由此也引发了城市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资源和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随着人们基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以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成为解决当下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慈溪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慈溪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难题,如何在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抓住历史机遇,对其生态城市建设进行高效调整,顺利突破其生态城市建设的瓶颈,成为慈溪市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慈溪市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以城市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加快推动慈溪市生态城市转型,促进慈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具体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生态城市领域相关文献的广泛查阅和深入研习,对现阶段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研究的理论动态进行了深入了解,从而为当下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具体阐述,理清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为本项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慈溪市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基本概况,并提出了慈溪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在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对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生态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工业造成的污染严重、公众参与度不足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全民生态建设意识不足以及政法律法规不完善,考核追责机制欠缺。第五部分,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力图为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借鉴。第六部分,立足于慈溪市当前发展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对策。
陈飞飞[3](2020)在《海洋塑料垃圾防治的国际法制现状、问题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近海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等造成巨大影响,并且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也存在严重的威胁。自201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海洋塑料垃圾的防治上,会议参与国达成削减海洋塑料垃圾的协议,还将海洋塑料垃圾与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和海水酸化问题并列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环境问题。但与目前全球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相比现有国际协议中关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法律规制条文高度缺乏,远不及全球碳排放以及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规章制度那么完善。因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提高全球各个群体对海洋塑料垃圾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完善现有国际法律对其进行规制。本文将视角转向正在发展的国际规制,分别从全球、区域两个层面梳理了现有应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国际公约中关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的规制措施,发现现有国际法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面临着不遵约行为、标准不统一、海洋塑料垃圾主要来源的管辖权受限制、惩戒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海洋塑料垃圾污染与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同属于跨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影响的是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球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必然就有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因此,本文选取了目前国际法实践中解决跨境环境污染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比较借鉴,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一项国际协议能够得以成功运作的几个经验,包括机构、资金、技术和法律约束等因素。《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与《京都议定书》的遭遇的困境与这几项因素运用得当与否密切相关。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臭氧层消耗的国际法规中寻找和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的共性,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国际法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上如何去规制。最后,本文结合当前国际法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跨界污染的国际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以当前与国际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有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更新和污染治理现状为依托,认为现阶段各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平衡经济发展和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带来的影响,在该问题的治理上,应着重在原有制度上的修补,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第一、通过在条约中设置辅助性的技术与资金援助机制、修订和完善法律条款、惩戒不遵约行为等完善遵约机制。第二、通过明确与细化规则内容、减少豁免比例、统一全球监测与评估标准等措施使国际条约中标准统一,减少争议。第三、设置资金、技术、信息共享等机制加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适用。第四、拒绝“各执其政”,避免“单边主义”,倡导全球合作与区域合作。
张露[4](2020)在《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供水系统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供水系统很容易遭到系统事故、蓄意破坏及自然灾害等多方面风险的威胁,这是由于城市供水系统具有系统、复杂、开放性等特点。城市供水系统一旦遭受这些风险威胁,将对居民生活、身体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分析及进一步的风险评价,根据得出的风险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给出风险防范措施以此来降低其风险带来的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对提高其供水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指导城市风险管理、优化运行以及安全用水保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三角模糊数、模糊综合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在对南方某市某区全流程供水系统水资源构成、水质状况、基础设施、供用水量、生产运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供水系统的现状及潜在风险因素,共筛选出23个风险因素指标,并建立了风险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全流程供水系统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在进一步对供水系统风险因素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分析,发现共有7个风险因素指标超过平均风险权重。在得出各层次风险权重的基础上,进行隶属度调查,得出南方某市某区城市供水系统发生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的概率分别为:7.64%、32.32%、37.65%、18.06%、4.33%。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知南方某市某区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隶属于t3级别,其风险评定为Ⅲ级,中等风险等级。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中等风险为可接受风险范围,但需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处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降低供水系统对应的指标因素风险以达到降低整个供水系统综合风险来减少损失的目的。根据此风险评价结果,本文结合其自来水直饮改造项目的推进,针对性的给出了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各个环节降低其风险权重的风险防范措施及自来水直饮改造后的水质分析验证内容。
吴洋[5](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徐冬[7](2020)在《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文化的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日益凸显。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正在发生嬗变,党的十九大把文化强国建设热潮推向时代高点,并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乡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亦是传承和复兴乡村文化的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人为破坏、日渐衰落甚至部分消失等现实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诉求也要求我们理清旅游开发和乡村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国际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思潮,将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从文化胁迫视角解析乡村文化衰落现象,便成为当前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在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按照“胁迫效应测度—胁迫症状揭示—胁迫机理发现—利用模式提炼”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数据获取、参与式观察、影视人类学摄影、半结构化访谈、问卷抽样调查、数学模型构建与GIS空间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体系,并以苏州东山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陆巷、翁巷和杨湾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时空演化和胁迫机理,以及文化胁迫下的乡村旅游响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构建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框架。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基础,并界定乡村文化胁迫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胁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人地关系,提出了包含预警、抗衡和耗竭阶段的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进而把文化影响从社会维度扩展到时空维度,构建了涵盖社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实现了乡村文化胁迫的定量化、时空化表达。(2)探索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时空格局演化。(1)案例地乡村文化包括26个概念、6个范畴,所构建的乡村文化胁迫量表包含23个题项、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当前东山镇乡村文化胁迫处于预警阶段,其中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文化胁迫相对较重且处于抗衡阶段,自然景观、精神仪式文化胁迫稍轻;文化受胁乡村居民可划分为“聚落景观守护者”、“旅游开发反对者”、“旅游开发支持者”、“人际交往乐观者”四种类型。(2)乡村文化胁迫在空间上多呈沿街、临水分布,具有显着集聚分布特征,其中生产生活文化最易受旅游开发胁迫而表现出空间受胁症状。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核心—外围模式,且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程度的提高,胁迫空间集聚程度显着提升,不同维度的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并且集聚规模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演变还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表现出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效应。(3)提炼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机理,提出乡村文化的旅游可持续利用模式与策略。(1)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机理可以从个体和整体层进行阐释,个体层面社会属性的差异和观念认知的不同,通过个体无意识的感知、行为和实践对乡村文化胁迫产生影响,并导致其时空间上的内生性演化;整体层面的乡村社区发展、旅游产业弊端和乡村人口变化则通过内、外驱动乡村文化胁迫变迁,并在一定时空间尺度上呈现出连续和异质的胁迫症状与演变历程;个体和整体层胁迫因素可按作用力方向进一步划分为阻滞力和调整力,乡村文化将在此二力作用下实现阶段式发展。(2)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应根据其内涵与维度,坚持原生性、整体性、活态化和可持续原则;从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出发,提出了包括“修复+保育”、“活化+参与”、“公平+导引”、“自主+创新”、“身体+仪式”的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利用模式与策略,以为案例地和中国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黄宁[8](2019)在《基于专利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废水排放具有污染重、危害深、影响大等特点。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会对水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威胁人类健康。由于工业废水的成分复杂性和多变性,我国在该领域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技术研发存在方向不明确,创新难等问题。专利信息包含世界上95%的新技术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能避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低水平高重复的盲目创新。本文将以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将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作为数据来源,使用Python为编程语言,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专利分析、专利地图等方法对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根据专利信息中的结构化数据,宏观的分析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定位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所处发展阶段。然后使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了非结构化文本中的关键词,并计算关键词的相似连接值,实现了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利用TF-IDF算法与K-means聚类融合方法构建技术主题识别分析框架,结合IPC分类号识别并定义了四个技术主题,依据非结构化文本呈现的信息深层研究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热点。最后根据专利的引文关系,利用SPC主路径提取方法,提取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主要演化路径,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基于关键词的专利地图预测方法,识别技术发展空白点,预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专利始终呈上升趋势,技术处于发展期。生物处理法是研究热点,智能化设备出现趋势增强,高分子药剂制备和膜技术的改进创新成为主流趋势。技术发展路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活性污泥法展开,第二阶段研究多元化,第三阶段研究方向为低能高效、寻循环利用的智能化处理设备。通过基于关键词的专利地图预测方法研究显示,工业废水处理装置或自动化处理系统的研究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夏崇铭[9](2019)在《“后青奥”时期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的治理形势异常严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空气质量良好的常态化是社会的长期需求。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在这期间,南京的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这证明南京有能力对大气污染进行有效治理。本文通过分析与对比南京市在“青奥会”期间和“青奥会”之后采取的大气治理实践和空气质量的变化,重点就大气污染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成效三个要素进行研究,发现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源出政府行为、民间主体参与相对有限、企业更多是行政服从的情况。分析发现,“青奥会”之后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存在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大气污染面广量大,二是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来源问题难以解决,三是在政府重点跟进的情况下,会出现短暂性良好空气状况,治理成效容易出现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尚未能激发社会各个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也未能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更没有形成联动治理的系统化环境治理方案。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高度系统性和综合性,是一项长期工程。南京市在“后青奥”时期还须通过强化源头治理、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和长效政策体系、建立联防联治的常态化机制这四个方面完善优化大气污染治理。
张大为[10](2019)在《城镇供水厂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保障安全的饮用水供应,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乎社会的平稳运行,关乎经济的绿色发展。然而,随着水源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保证安全稳定的饮用水生产供应。在这一背景下,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等水处理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既有水厂的提质改造和新建水厂的设计建造中来。供水厂是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源-水厂-管网-用户”的重要环节,供水厂的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关乎其保障安全供水的能力。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期间,对化学预处理工艺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技术方面有所欠缺,制约了该工艺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也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依托国家“十三五”水专项“城镇供水厂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评估及标准化研究”专题,对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凝练和评估验证,以促进该工艺的推广应用和长远发展。首先,对与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相关的技术内容作了分析与凝练。对化学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针对臭氧、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四种预处理药剂,从应用范围、技术条件、技术效能三个方面作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供水厂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包含水质分析、方式选择、参数调整、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内容。其次,开展了技术评估工作。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以实用性、稳定性、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为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建出化学预处理工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得到一级指标权重,结合三级指标专家打分分数,加权计算得到最终评分,完成对四种化学预处理工艺的技术特征评估。同时又进行了技术优化评估,明确了各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的发展潜力,为技术优化和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最后,进行了供水厂实例评估验证。到应用化学预处理工艺的城镇供水厂开展实地调研与人员访谈,搜集必要的水质数据、了解水厂预处理工艺的运行模式、生产管理制度等相关资料。通过在水厂生产层次开展技术评估,初步验证了综合评估体系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二、哈已开始制定关于停用破坏臭氧物质的国家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已开始制定关于停用破坏臭氧物质的国家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模型构建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建模方法 |
1.3 实验指标观察与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臭氧水杀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效果及机制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
(二)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
(二)生态城市的特点 |
二、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
(一)城市生态学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循环经济理论 |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 |
(一)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推动社会生态建设 |
(二)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生态循环 |
(三)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促进自然生态改善 |
(四)完善监督机制,引导全民参与 |
第二章 慈溪市概况与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
一、慈溪市的基本概况 |
(一)自然概况 |
(二)经济概况 |
(三)社会概况 |
二、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
(一)解决日益增重的城市病 |
(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
(三)建设生态乐居慈溪市的必然要求 |
三、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
(一)自然生态的改善 |
(二)经济生态的调节 |
(三)社会生态的发展 |
第三章 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城市规划滞后 |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
(四)工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
(五)社会参与不积极 |
二、慈溪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 |
(二)生态经济尚未形成 |
(三)全民生态建设意识不足 |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考核追责机制欠缺 |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与做法 |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 |
(一)瑞典马尔默生态城市建设 |
(二)德国弗莱堡生态城市建设 |
(三)巴西库里蒂巴生态城市建设 |
二、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做法 |
(一)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 |
(二)海南生态省建设 |
三、简要评述 |
第五章 推进慈溪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对策 |
一、坚持城市生态学理论,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一)从人类满意度原则出发,全面促进城乡绿化建设 |
(二)从低碳高效特征出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
(三)从生态学理论出发,科学建设产业园区配套 |
二、遵循循环经济理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
(一)提升第一产业生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
(二)全面推进工业革新,打造生态工业新格局 |
(三)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
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城市生态整治与保护 |
(一)水污染整治 |
(二)大气污染治理 |
(三)矿山生态整治 |
(四)海绵城市建设 |
四、落实以人为本导向,全面推广智慧应用 |
(一)智慧政务服务 |
(二)智慧民生服务 |
(三)智慧城市治理 |
五、以生态规划建设为引导,推进生态城市保障机制 |
(一)科学城市规划,统筹新老城区发展 |
(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评价体系 |
(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3)海洋塑料垃圾防治的国际法制现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文献评析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四、论点与框架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概述 |
一、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现状 |
二、海洋塑料垃圾的来源 |
三、海洋塑料垃圾的危害与影响 |
(一) 海洋塑料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三) 海洋塑料垃圾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章 多边公约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现状 |
一、全球性法律公约的法律规制梳理 |
(一)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 |
(二) 《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公约》有关规定 |
(三) 1972年《伦敦公约》及其1996年议定书有关规定 |
二、区域性法律公约的规制梳理 |
(一) 《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有关规定 |
(二) 《赫尔辛基公约》有关规定 |
(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区域海洋项目 |
三、小结 |
第三章 现行国际法体系下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成员国履约不利 |
二、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源管辖权问题 |
三、现行国际协议缺乏统一标准 |
四、现行国际协议惩戒机制不完善 |
五、小结 |
第四章 比较与借鉴:跨界污染防治的国际实践 |
一、《蒙特利尔议定书》式的成功 |
(一) 国际首份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概念的文书 |
(二) 合理多边基金机制的建立 |
(三) 控制措施的评估和审查机制的建立 |
(四) 数据汇报和不遵守情事程序的建立 |
二、《京都议定书》式的困境 |
(一) “自上而下”的强制减排模式 |
(二) 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立场问题 |
(三) 三大减排机制的效用存在争议 |
(四) 《京都议定书》缺乏监督与惩罚机制 |
三、小结 |
第五章 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建议 |
一、完善遵约与惩戒机制 |
二、统一标准以减少争议 |
三、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加强适用 |
四、重视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国内供水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3 供水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展示 |
第二章 风险评价理论及其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
2.1 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及风险评价的含义 |
2.1.2 风险评价的流程 |
2.1.3 风险评价的方法 |
2.2 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风险理论 |
2.2.1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分类 |
2.2.2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特征 |
2.3 城市供水系统的风险评价 |
2.3.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2.3.2 基于F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三章 供水系统现状潜在风险特征识别 |
3.1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 |
3.1.1 原水系统 |
3.1.2 制水系统 |
3.1.3 市政配水系统 |
3.1.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 |
3.1.5 安全管理环节 |
3.2 供水系统诊断分析 |
3.2.1 水质风险 |
3.2.2 基础设施 |
3.2.3 生产运营管理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的标准 |
4.1.1 风险评价等级 |
4.1.2 风险接受准则 |
4.2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1 原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2 制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3 市政配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风险识别 |
4.2.5 安全管理环节风险识别 |
4.3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
4.3.1 指标体系筛选构建原则 |
4.3.2 确立层次结构指标评价体系 |
4.4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评价 |
4.4.1 评价集的确定 |
4.4.2 因素集的建立 |
4.4.3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4 确定风险隶属度向量 |
4.4.5 综合评价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1 原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1.1 风险防范措施 |
5.1.2 验证内容 |
5.1.3 小结 |
5.2 制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2.1 风险防范措施 |
5.2.2 验证内容 |
5.2.3 小结 |
5.3 市政配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3.1 风险防范措施 |
5.3.2 验证内容 |
5.3.3 小结 |
5.4 小区及室内给水系统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4.1 风险防范措施 |
5.4.2 验证内容 |
5.4.3 小结 |
5.5 安全管理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验证 |
5.5.1 风险防范措施 |
5.5.2 验证内容 |
5.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5)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
小结 |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
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
小结 |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
小结 |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
小结 |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
小结 |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
小结 |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战略与文化的重要性 |
1.1.2 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衰落 |
1.1.3 文化转向与文化胁迫视角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科学问题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1 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 |
2.1.2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进展 |
2.1.3 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
2.1.4 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研究进展 |
2.1.5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胁迫生态学理论 |
2.2.2 文化系统进化论 |
2.2.3 旅游人地关系理论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5 演化经济地理理论 |
2.3 相关概念界定与框架构建 |
2.3.1 相关概念界定 |
2.3.2 理论框架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测度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案例地选择依据 |
3.1.2 案例地概况 |
3.1.3 具体研究对象 |
3.2 乡村文化类型与胁迫症候群 |
3.2.1 研究设计 |
3.2.2 乡村文化类型及载体 |
3.2.3 乡村文化胁迫症候群 |
3.3 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测度 |
3.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3.2 胁迫效应的测度结果 |
3.3.3 胁迫感知的居民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时空格局演化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研究方法 |
4.2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格局 |
4.2.1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 |
4.2.2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 |
4.2.3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尺度 |
4.3 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
4.3.1 总体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
4.3.2 各维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机理 |
5.1 乡村文化胁迫因素 |
5.1.1 个人属性类 |
5.1.2 观念认知类 |
5.1.3 基础条件类 |
5.1.4 社会发展类 |
5.1.5 政策宣传类 |
5.2 胁迫主控因素把控 |
5.2.1 胁迫因素均值分析 |
5.2.2 胁迫因素维度构成 |
5.2.3 胁迫因素差异分析 |
5.3 乡村文化胁迫机理 |
5.3.1 个体层的胁迫机理 |
5.3.2 整体层的胁迫机理 |
5.3.3 文化胁迫发展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文化胁迫下的乡村旅游响应 |
6.1 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内涵与维度 |
6.1.1 乡村文化保护的内涵 |
6.1.2 乡村文化保护的维度 |
6.2 乡村文化的旅游利用模式与策略 |
6.2.1 “修复+保育”模式与策略 |
6.2.2 “活化+参与”模式与策略 |
6.2.3 “公平+导引”模式与策略 |
6.2.4 “自主+创新”模式与策略 |
6.2.5 “身体+仪式”模式与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C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空间特征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专利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 |
1.2.2 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2.1.1 数据来源 |
2.1.2 数据筛选与清洗 |
2.1.3 数据字段说明 |
2.2 专利分析法 |
2.3 文本挖掘技术 |
2.4 聚类算法 |
2.5 专利地图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专利增长趋势分析 |
3.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
3.3 专利主要研发区域 |
3.3.1 专利公开国家分析 |
3.3.2 专利优先权国家分析 |
3.4 专利技术流向 |
3.5 专利主要研发机构 |
3.5.1 专利主要研发企业 |
3.5.2 专利主要研发高校 |
3.6 热点技术领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主题分析 |
4.1 文本预处理 |
4.2 共词分析 |
4.2.1 关键词提取与识别 |
4.2.2 关键词相似度计算 |
4.2.3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
4.3 聚类分析 |
4.3.1 TF-IDF构建关键词矩阵 |
4.3.2 K-means聚类 |
4.4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主题识别与分析 |
4.4.1 类簇一技术主题:工业废水处理工艺 |
4.4.2 类簇二技术主题: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及其构筑物 |
4.4.3 类簇三技术主题:工业废水处理药剂及材料制备 |
4.4.4 类簇四技术主题:典型的工业废水处理 |
4.5 技术主题发展趋势研究 |
4.5.1 词频和文档频率计算 |
4.5.2 技术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进路径与预测 |
5.1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路径研究 |
5.1.1 主路径提取 |
5.1.2 技术演进路径分析方法 |
5.1.3 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
5.2 基于关键词的专利地图技术预测 |
5.2.1 技术预测方法 |
5.2.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预测研究 |
5.2.3 识别并评价技术空白点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后青奥”时期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二)本文写作框架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大气污染 |
二、大气污染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理论 |
二、资源依赖与资源稀缺理论 |
三、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青奥会”前后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状况 |
第一节 “青奥会”期间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实践 |
一、实践措施 |
二、治理成效 |
第二节 “青奥会”后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实践分析 |
一、政府监管与社会参与 |
二、大气污染治理监管与执法 |
三、力图构建大气环境管控机制 |
第三节 “后青奥”时期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要素分析 |
一、治理主体分析 |
二、治理制度分析 |
三、治理成效分析 |
第三章 “后青奥”时期南京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后青奥”时期南京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大气污染面广量大 |
二、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困难 |
三、治理效果容易出现反弹 |
第二节 “后青奥”时期南京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大气污染来源具备复杂性与多样性 |
二、治理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运动式治理导致治理成效较低 |
四、缺乏联动治理的制度设计 |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其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一、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二、上海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三、广州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四、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五、其它城市重大活动后期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第二节 国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一、英国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二、美国洛杉矶大气污染治理经验 |
第三节 国内外其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 |
第五章 “后青奥”时期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强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 |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
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
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四、加强尾气和扬尘管控 |
第二节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
一、政府自身履职到位 |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
三、调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
四、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
第三节 健全法律法规和长效政策体系 |
一、增强法律法规效力的延续性 |
二、着力用好环境经济政策 |
第四节 建立联防联治的常态化机制 |
一、开展各区联动治理 |
二、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城镇供水厂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化学预处理工艺概况 |
1.3 化学预处理工艺技术评估的必要性 |
1.4 多指标综合评估研究现状 |
1.4.1 多指标综合评估概况 |
1.4.2 常用的评估方法 |
1.4.3 环境技术评估概况 |
1.4.4 多指标综合评估在环境技术评估中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1 文献调研法 |
2.2 水厂调研法 |
2.2.1 调研的对象 |
2.2.2 调研的目的 |
2.2.3 调研的方式 |
2.2.4 调研的内容 |
2.3 层次分析法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2.3.2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2.3.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2.4 数据来源 |
第3章 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分析 |
3.1 引言 |
3.2 化学预处理工艺分析 |
3.2.1 臭氧预氧化分析 |
3.2.2 高锰酸盐预氧化分析 |
3.2.3 二氧化氯预氧化分析 |
3.2.4 粉末活性炭吸附分析 |
3.3 关键技术点的分析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技术效能评估 |
4.1 引言 |
4.2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的选取 |
4.2.2 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的选取 |
4.2.3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与论证分析 |
4.3 综合评估的方法 |
4.4 技术特征评估 |
4.4.1 一级指标权重值计算 |
4.4.2 评估依据 |
4.4.3 评估结果 |
4.5 技术优化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化学预处理工艺实例评估 |
5.1 引言 |
5.2 哈尔滨某水厂臭氧预氧化实例评估 |
5.2.1 臭氧预氧化工艺概况 |
5.2.2 水厂运行管理模式 |
5.2.3 臭氧预氧化工艺效能 |
5.2.4 综合评估 |
5.3 东营某水厂高锰酸钾预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实例评估 |
5.3.1 预处理工艺概况 |
5.3.2 水厂运行管理模式 |
5.3.3 高锰酸钾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效能 |
5.3.4 综合评估 |
5.4 济南某水厂化学预处理工艺实例评估 |
5.4.1 预处理工艺概况 |
5.4.2 水厂运行管理模式 |
5.4.3 化学预处理工艺效能 |
5.4.4 综合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一: 化学预处理工艺技术特征评估一级指标权重打分表 |
附表二: 化学预处理工艺技术特征评估三级指标打分表 |
附表三: 化学预处理工艺技术优化评估表 |
附表四: 哈尔滨某水厂预臭氧化工艺综合评估打分表 |
附表五:东营某水厂预处理工艺综合评估打分表 |
附表六: 济南某水厂预处理工艺综合评估打分表 |
致谢 |
四、哈已开始制定关于停用破坏臭氧物质的国家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臭氧水灌注负压吸引治疗大鼠股骨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D]. 塔依尔江·亚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D]. 司宇.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3]海洋塑料垃圾防治的国际法制现状、问题与建议[D]. 陈飞飞. 山东大学, 2020(02)
- [4]南方某市某区供水系统全流程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 张露. 广州大学, 2020(02)
- [5]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D]. 徐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基于专利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化路径研究[D]. 黄宁. 天津大学, 2019(01)
- [9]“后青奥”时期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夏崇铭.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城镇供水厂化学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关键技术评估研究[D]. 张大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