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饰经典纹样的文化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涵[1](2021)在《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文中指出永仁位于滇中北部,从古至今一直担任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永仁因俚颇支系的赛装节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游客的关注,永仁彝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此时对服饰的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色彩是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服饰的风格,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观念的显性表现。服饰色彩文化作为一定时代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不同的民族,服饰色彩也总是各具个性。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导致国际间的交流增多,全球服饰色彩有趋向于同一的倾向,但世界各民族都会保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色彩。俚颇和诺苏两支系作为永仁代表性支系,服饰具有永仁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服饰形制及纹样题材的阐述后,可以看出永仁彝族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信仰在服饰中均有体现;从服饰整体色彩风格到装饰性色彩的分析,系统梳理了永仁彝族服饰色彩,总结出永仁彝族服饰常用邻近色、对比色搭配;结合两支系服饰色彩特点,分析色彩要素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归纳出永仁彝族女性服饰的设色规律,进而通过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永仁彝族设色观念。永仁彝族服饰色彩风格是对本民族生活题材和主题的反映,表现了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刘香格[2](2021)在《图像学视野下的汶川羌锋村羌绣研究与设计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地处彝族、藏族和汉族之间[1]。在“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的千年转变中,羌族虽没有形成和造就本族文字,但拥有独特鲜明的民族语言文化符号,通过口授、服饰、建筑等多种形式,共同结成了羌人民族认同、文化信仰、观念内涵、精神记忆的牢固纽带和重要载体。而羌绣作为历史长河岁月洗尽铅华后的特殊瑰宝,更是符号化地黏合了自身民族文化记忆,其在反映民族传统特色、彰显手工技艺、表达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优异的工艺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价值。本文研究的羌锋村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当地羌绣除饱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外,还蕴含深厚的地区文化和历史血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意义[2]。本课题意将图像学理论体系作为基本框架,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引据得到的相关信息,共分八个章节对汶川羌锋地区的羌绣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客观性解读,并对其作出设计创新。首先是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思路及方法进行细致分析,阐明对汶川羌锋村羌绣进行图像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夯实课题理论基础;其次是对汶川羌锋村的特定文化属性和区域典型样式进行深度探究,客观解读当地刺绣所呈现的纹案形象和内涵寓意;接着翔实剖析出羌锋村羌绣纹样的构图形式、造型特点和色彩规律,继而创意提取出区域代表性的符号元素;最后通过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其进行设计创新,并对创作出的团花图案展开衍生设计,以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羌锋村区域羌绣的活态传承,同时也为社会各界人士对羌锋村区域文化考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范本。
方琴[3](2021)在《符号学视角下清代补子纹样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补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穿着的服装,而补子纹样是明清时期绣在官服前胸和后背的方形或圆形为主的丝织品部件,用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补子纹样是中国服饰制度中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纹样之一,是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皇权至上的集中表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关于补子纹样的研究,都是针对明清时期补子纹样的辨识、纹样特点、构图规律等进行研究,而把清代补子纹样放在符号学视角下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所以在这方面缺乏新的理论视角和新的理论研究。梳理补子纹样和符号学的文献资料,将清代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进行提炼总结。一方面,深入挖掘补子纹样的设计元素,把握补子纹样的符号化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补子纹样和符号学的结合,为补子纹样在现代设计中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增加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价值。论文以符号学为理论研究,以清朝时期的补子纹样为研究对象,把补子纹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并研究清代补子纹样的符号化特征。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展开,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先是对符号学、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和补子纹样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接着分析符号学研究补子纹样的可行性;分析补子纹样的符号特征,研究补子纹样在巴特符号学中的关系。第三章开始深入分析巴特符号学视角下补子纹样的视觉符号特征,从构图特征、纹样分类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补子纹样元素在符号中的表现。运用巴特符号学中的基本原理:能指和所指,组合与聚合,详细分析清代补子纹样在巴特符号学中的具体表现。第四章用符号学方法探析在清代补子纹样中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结合国内外着名设计师的作品,研究如何更好地把符号学和补子纹样结合并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第五章结合第四章的案例部分的分析,提出补子纹样符号系统的创新设计手法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进行系列服装设计。第六章总结部分,根据前文有关符号学和补子纹样的结合方面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希望通过符号学角度和设计实践探讨清代补子纹样的现代设计方法,并通过符号化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为清代补子纹样的设计提供更有意义的设计模式,同时能为补子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创新提供借鉴作用。
张媛[4](2021)在《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由于世俗文化的兴起,仕女形象从仕女画中脱离出来,成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并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当中。其中,瓷器是仕女纹样的重要载体。工艺精美、形式多样的瓷器仕女纹样不仅盛行于国内,还风靡于国外。除了审美价值,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受封建制度的影响,仕女纹样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性别的不平等现象。从表面上看,明清仕女纹样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它也是社会思想、风俗礼仪、国家制度的真实反映。然而,中西方之间的遥远距离阻隔了信息的传递,致使西方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因此,西方人在欣赏外销瓷的过程中,忽视了仕女纹样本身的文化意义,从而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审美标准,并影响了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的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通过外销瓷,我们能够窥探到仕女纹样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情况。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可分为传统纹样和异域纹样两大类。传统纹样是指未受外来影响的中国本土纹样,包括仕女游园、仕女婴戏、戏曲故事等题材。异域纹样是指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元素,比如西洋人物、道具摆件、绘画技法等。从视觉效果上,两类纹样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都出自中国瓷匠之手,所以异域化的仕女纹样仍然符合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在中国艺术中,存在大量的模件化现象。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的创作者常采用“打散重组”一些经典装饰母题的方法将一些常见的装饰元素分解拆散,并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然而,中国瓷匠用惯性的设计思维将西方元素移植到传统纹样中,使外销瓷仕女纹样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以仕女纹样作为切入点,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明清外销瓷的形成原因、艺术特征以及外销瓷装饰纹样中所反映的中外装饰艺术交流。
杜凡怡[5](2021)在《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研究》文中提出17、18世纪是中国外销瓷的辉煌时代,它们对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承载在外销瓷上的山水纹饰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哲学直观地呈现在欧洲人的眼前,给予其强烈的精神震撼与视觉冲击。中国独特的山水园林纹饰为西方带去了令其耳目一新的异域风情,在欧洲人长达三百年的使用和仿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时西方自然观的主流思想,为欧洲瓷绘纹饰、园林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全文引言,主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主要探究明清外销瓷上山水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分析山水画、山水版画中蕴含的中国自然观,随后,由于版画技术与瓷绘技术的提升,山水瓷画范式形成;第三部分对外销瓷中的典型山水纹饰进行细致分类,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厘清外销瓷中山水纹样的主要类型和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主要是梳理外销瓷山水纹饰对欧洲艺术创造的影响脉络,举例说明其对欧洲自然观转变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探索传统瓷艺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为传统瓷业的复兴做铺垫;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高泽[6](2021)在《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手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地区有众多蒙古族部族,不同地区、部族的蒙古族刺绣各有特点,共同组成这璀璨的草原文化瑰宝。其中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又称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蒙古族刺绣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刺绣之一,其做工之细腻、运针之独到、纹样之独特,彰显了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时代的发展,现面临逐渐消亡的困局,急需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本研究首先对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刺绣进行相关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对其历史背景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与研究分析;其次分析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形式法则、配色特征以及象征寓意,并结合工艺上的特点阐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创新应用构建理论基础;然后对国内外成功的传统纹样创新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创新应用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最后以创新应用为视角,探索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创新应用方法与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传统蒙古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本文从传统刺绣艺术的研究中,探寻新时代民间刺绣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新出路,使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更能结合相关扶贫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以实现新时代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要求。
仇广政[7](2021)在《文旅融合下国家非遗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非遗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加强其创新设计开发,也成为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广西贺州市是全国唯一“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辖区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贺州是瑶族主要聚集区,瑶族文化资源独特多彩,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州瑶族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瑶族千百年来的审美认知和历史记忆,其使用的元素符号图案样式丰富,饱含着丰硕优厚的艺术底蕴和与众不同的文化基因,为旅游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提供宝贵和可靠来源。本论文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为研究载体,通过田野调研、文化考古来获取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资源,以层次分析法构建瑶族服饰文化元素图谱,筛选确定典型设计元素;然后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总结创新设计原则、分析发展难点与用户需求,进行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创产品定位分析;最后运用双钻模型的产品设计方法,协调相关设计手法进行瑶族特产包装系列、生活日用品系列、高端定制系列、时尚爆款系列等产品创新设计实践。以此开发出符合当下大众流行审美的、具有贺州独特瑶族文化韵味的旅游文创产品。本论文旨在探索一条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元素旅游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开发路径,为促进国家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推动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模式参考和借鉴。将非遗瑶族服饰文化元素融入地方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作为一个基点,既可以拓展非遗保护模式,活态传承保护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又可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杨婉玲[8](2021)在《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应用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共生是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谐共存、平等交融。在现代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包括服装设计在内的现代设计“同质化”现象不断加重。基于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时尚文化协调融合,并以此理念下的原则进行设计创新,已成为设计学科领域较热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选题。蒙元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元时期的典型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是文化共生视域下现代礼服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应用要素确立的原因所在。本文紧紧围绕“文化共生理念”“蒙元服饰元素”“现代礼服设计”三方面展开,针对文化共生理念的内涵及指导意义、蒙元服饰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现代礼服创新设计实践的原则与方法展开分析论述,总结出基于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方法,以期为“去同质化”的具有多元文化相融合特点的现代礼服设计提供借鉴。
樊瑛婕[9](2021)在《基于中国传统虎形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人对虎自远古就有特殊“情结”,萌生了虎图腾、虎守护神等传统虎形,这些文化观念蕴藏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使虎形具有了精神内涵和生命力,继承和体现着民族精神及审美情感。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虎形的发展逐步减缓,对其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化研究,传承发展部分较少;设计应用案例大部分是传统元素的直接挪用,缺乏创新力,它所具有的民族艺术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传统虎形进行课题研究,将其延伸运用到纺织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对创新设计运用尝试对其继承发展提出新的思路方向。本文立足于纺织文创产品,以中国传统虎形为切入点开展应用研究。全文主体分为四部分:首先是全面梳理中国传统虎形的演变过程、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其次是综述纺织文创产品发展概况、探讨其产品特性、归纳其产品类型,并通过市场调研总结其图案设计的三条方法。第三是选取中国传统虎形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案例,在图形表现、色彩表现、工艺表现和审美表现四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四条设计原则与两条应用价值。最后是完成设计实践。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田野考察以及设计实践展开分析论证,主要结论有四点:(1)文创设计赋予中国传统虎形新的生命与意义;(2)基于中国传统虎形的纺织文创设计产品要平衡好文化传承性与造型创新性;(3)基于中国传统虎形的创新设计可从传统图案的色彩、传统图案的造型和传统图案的工艺表现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4)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是时代需求,需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本课题系统全面地整合了中国传统虎形的艺术文化及发展特色,强化研究角度的新颖性、跨学科性和当代性;对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纺织文创产品进行前沿探索和思考,为长期发展民族文创产业提供产品设计新形态,为平衡继承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
左金欢[10](2020)在《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中国传统的美育中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近几年,传统文化的复兴促进了对于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往学术界虽然或多或少关注到了一些民间服饰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是对江南地区和齐鲁地域的一些有显着地域特征的服饰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的燕赵地域服饰的艺术表征和文化内涵的研究较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使清代燕赵地区形成了游牧民族和汉族相融合的服饰文化,凝结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精神,通过对清代燕赵服饰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能透过其服饰流变现象掌握服饰的发展规律和地域文化特征,更清晰的了解到燕赵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民族气韵和精神内涵,对现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论文以现代的传统文化回归为背景,以燕赵地域服饰为研究对象,选取清代这一时间段,通过对“永清中国服装博物馆”和“霸州博物馆”中的清代燕赵传世服饰的实物分析,结合了着作、论文、近代杂志报刊等文献资料的考证,对于传统技艺传承人的走访,充分了解了清代燕赵服饰的历史流变、影响因素、形制特征与文化内涵等内容。在论文中探讨了清代燕赵服饰的造型、面料、纹样、色彩、工艺等艺术表征以及清代燕赵服饰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吉祥寓意等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可知清代燕赵服饰独有的特征,其中在服饰色彩中惯用蓝色和玄色;纹样一般为传统的吉祥纹样;由于燕赵北部为高原而用动物皮毛作为服饰材料;工艺上有清代代表性的镶滚等等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燕赵服饰的特征并结合燕赵服饰文化的应用现状,提出其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将清代燕赵服饰传统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与现代国际流行相结合,应用了清代燕赵服饰文化中款式、色彩、纹样等一些传统元素,构思设计出了系列服装,并且做出成衣作品。本论文的研究也是对现代设计产生的更加现实的思维支持,对于现代服饰的设计和文化研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二、服饰经典纹样的文化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饰经典纹样的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1.目的 |
2.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现状 |
1.国内现状 |
2.国外现状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文化背景概况 |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环境概述 |
(二)楚雄永仁彝族历史发展概述 |
(三)楚雄永仁彝族文化习俗概述 |
(四)永仁彝族代表支系 |
(五)本章小结 |
二、永仁彝族女性服饰概述 |
(一)俚颇支系女性服饰 |
1.服饰形制特征 |
2.丰富的刺绣纹样题材 |
(二)诺苏支系女性服饰 |
1.服饰形制特征 |
2.经典的纹样题材 |
(三)本章小结 |
三、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
(一)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模型构建 |
(二)俚颇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
1.俚颇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
2.俚颇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
(三)诺苏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
1.诺苏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
2.诺苏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
(四)本章小结 |
四、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设色规律 |
(一)色彩要素运用 |
(二)色彩视觉效果 |
1.装饰技法 |
2.色彩搭配 |
3.色块面积 |
4.色彩肌理 |
(三)本章小结 |
五、永仁彝族服饰设色观念及成因分析 |
(一)永仁彝族服饰的设色观念 |
1.多元文化的融合 |
2.民族性格的塑造 |
3.多重功能的并存 |
(二)自然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
1.光照强度 |
2.物种资源 |
(三)人文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
1.历史文化 |
2.民风民俗 |
3.经济贸易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表 |
(2)图像学视野下的汶川羌锋村羌绣研究与设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重要作用 |
1.1.2 羌绣传承与非遗政策的结合 |
1.1.3 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 |
1.1.4 研究契机与研习基础的配合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4 图像学理论基本阐释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汶川羌锋村田野概况 |
2.1 区域环境 |
2.2 人文环境 |
2.2.1 区划 |
2.2.2 建筑 |
2.2.3 歌舞 |
2.2.4 服饰 |
2.2.5 节庆 |
2.2.6 信仰 |
3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前图像志描述 |
3.1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经典样式及装饰特征 |
3.1.1 围腰 |
3.1.2 腰带 |
3.1.3 头饰 |
3.1.4 绣鞋 |
3.2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主要针法及工艺特征 |
3.2.1 传统针法与视觉效果 |
3.2.2 传统工艺与步骤分析 |
4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图像学分析 |
4.1 题材分析 |
4.1.1 经典纹样 |
4.1.2 内涵解构 |
4.2 造型分析 |
4.2.1 对比与统一 |
4.2.2 中心与平衡 |
4.2.3 节律与音韵 |
4.2.4 层次与反复 |
4.3 色彩分析 |
4.3.1 色彩形成原因 |
4.3.2 色彩特征分析 |
4.4 构图分析 |
4.4.1 单独纹样 |
4.4.2 适合纹样 |
4.4.3 连续纹样 |
5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图像学解释 |
5.1 远古记忆下的自然映射:八角星纹 |
5.1.1 八瓣尖菊 |
5.1.2 太阳学说 |
5.2 政权记忆下的中央统治:方正官印 |
5.2.1 瓦寺土司 |
5.2.2 改土归流 |
5.2.3 衩子花印 |
6 优秀文创产品案例分析 |
6.1 他族优秀文创产品案例分析 |
6.2 羌绣相关文创产品案例分析 |
6.2.1 藏羌织绣传承人的指上舞蹈 |
6.2.2 囍悦合作社的时尚之花 |
6.3 案例评述与方法总结 |
6.3.1 注重当代审美视角 |
6.3.2 构建文化多元需求 |
6.3.3 开发市场全新领域 |
7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创新实践 |
7.1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价值探寻 |
7.1.1 文化价值 |
7.1.2 工艺价值 |
7.1.3 市场价值 |
7.2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发展现状 |
7.2.1 传承上“断档” |
7.2.2 需求上“内卷” |
7.2.3 创新上“掉队” |
7.3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创新思路 |
7.3.1 主题设定 |
7.3.2 图案设定 |
7.4 汶川羌锋村羌绣的创意探索 |
7.4.1 纹样提取 |
7.4.2 色彩沿袭 |
7.4.3 针法选择 |
7.5 汶川羌锋村羌绣纹样的设计实践 |
7.5.1 图案设计与特色转化 |
7.5.2 创作延展与方法探究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符号学视角下清代补子纹样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符号学与补子纹样概述 |
2.1 符号学与罗兰巴特符号学 |
2.1.1 符号的定义 |
2.1.2 符号学理论 |
2.1.3 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 |
2.2 补子纹样概述 |
2.2.1 补子的定义 |
2.2.2 补子纹样的起源与发展 |
2.3 符号学研究补子纹样的可行性 |
2.3.1 服饰符号 |
2.3.2 补子纹样的符号特征 |
2.3.3 补子纹样在巴特符号学中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3章 巴特符号学视阈下清代补子纹样阐释 |
3.1 补子纹样的视觉符号特征 |
3.1.1 补服款式 |
3.1.2 纹样分类 |
3.1.3 构图特征 |
3.2 补子纹样的能指和所指 |
3.2.1 补子纹样的能指系统 |
3.2.2 补子纹样的所指系统 |
3.3 补子纹样的组合与聚合 |
3.3.1 补子纹样的组合系统 |
3.3.2 补子纹样的聚合系统 |
3.4 小结 |
第4章 清代补子纹样符号学应用方法探析 |
4.1 符号化创新设计思维 |
4.2 符号化设计方法 |
4.3 国内外设计案例符号学解读 |
4.3.1 国内设计案例 |
4.3.2 国外设计案例 |
4.4 东西方设计师对补子纹样理解的异同 |
4.4.1 款式 |
4.4.2 图案 |
4.4.3 色彩 |
4.5 小结 |
第5章 清代补子纹样符号系统在设计中的应用 |
5.1 补子纹样符号元素提取 |
5.2 补子纹样符号系统创新设计手法 |
5.2.1 图案符号创新 |
5.2.2 色彩符号创新 |
5.2.3 工艺符号创新 |
5.3 符号化设计方法在补子纹样中的应用 |
5.3.1 系列一设计主题及构思 |
5.3.2 设计的表现形式 |
5.3.3 系列二设计主题与构思 |
5.3.4 设计的表现形式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 研究文献综述 |
2 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的形成 |
2.1 纹之源:西方受众对仕女纹样的接受 |
2.1.1 华韵仕女 |
2.1.2 神州生活 |
2.1.3 戏中故事 |
2.2 纹之变:西方审美对仕女纹样的影响 |
2.2.1 来样定制 |
2.2.2 互相模仿 |
本章小结 |
3 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的艺术特征 |
3.1 瓷中乐:仕女纹样的内在变化 |
3.1.1 异域仕女 |
3.1.2 持伞仕女 |
3.1.3 题材创新 |
3.2 瓷中局:仕女纹样的位置布局 |
3.2.1 主体与附属 |
3.2.2 内部与外部 |
本章小结 |
4 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反映的中外装饰艺术交流 |
4.1 西洋纹:受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洋纹样 |
4.1.1 改造仕女形象 |
4.1.2 运用传统道具 |
4.1.3 模仿背景环境 |
4.2 西洋物:受中国风格影响的西洋产品 |
4.2.1 漆器 |
4.2.2 纺织品 |
4.2.3 折扇 |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
附录 B 仕女纹样收录表格 |
附录 C 论文图片引用出处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 |
(5)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源起与选题意义 |
1.1.1 明清外销瓷艺术研究源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发展趋势 |
2 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 |
2.1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
2.1.1 道家的自然观 |
2.1.2 儒家的自然观 |
2.1.3 文人隐逸思想的风行 |
2.2 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
2.2.1 自然山水 |
2.2.2 园林山水 |
2.3 山水瓷画的发展 |
2.3.1 工艺技术 |
2.3.2 山水瓷画范式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3 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的题材类型 |
3.1 自然山水类纹样 |
3.1.1 渔樵题材 |
3.1.2 渔家乐题材 |
3.1.3 行旅题材 |
3.2 园林山水类纹样 |
3.2.1 文人雅集 |
3.2.2 仕女游园 |
3.2.3 家人团聚 |
3.3 园林与自然山水组合纹样 |
3.3.1 临水园 |
3.3.2 傍山园 |
本章小结 |
4 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对欧洲装饰艺术的影响 |
4.1 欧洲陶瓷 |
4.1.1 工艺 |
4.1.2 纹样 |
4.2 欧洲园林 |
4.2.1 园林设计 |
4.2.2 园林建筑 |
4.3 其他欧洲装饰艺术 |
4.3.1 欧洲家具上的中国风景 |
4.3.2 欧洲织物上的中国风景 |
本章小结 |
5 传统瓷艺如何进行设计创新的反思 |
5.1 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5.2 如何创新 |
5.2.1 从内打破,激发传统瓷艺的内在创造力 |
5.2.2 由外推动,拓宽传统瓷艺的发展道路 |
5.3 关于一项“网红”文创的批评:“佩奇游春马蹄杯”案例分析 |
5.3.1 “猪缸杯”与“鸡缸杯” |
5.3.2 “猪缸杯”与“小猪佩奇” |
5.3.3 成在创意,败在授权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文献综述 |
附录B 山水纹样瓷器图录 |
附录C 1973 年至1890 年英国瓷厂分布图 |
附录D 山水版画与山水瓷画对比图录 |
附录E 论文中插图出处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六)创新点 |
一、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一)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历史渊源 |
1.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尔沁刺绣 |
2.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概况 |
(二)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发展现状 |
1.传统刺绣的发展困境 |
2.传统刺绣发展困境之成因 |
小结 |
二、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特征分析 |
(一)纹样的形式法则 |
1.自由发散的构成骨式 |
2.虚实平衡的造型特征 |
(二)纹样的配色特征 |
1.主色对比鲜明 |
2.细节色调和谐 |
(三)纹样的象征寓意 |
1.植物纹寓意 |
2.动物纹寓意 |
3.几何纹寓意 |
小结 |
三、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技艺特征及纹样价值 |
(一)独特的蒙古族刺绣工艺 |
1.“强针硬底”的技法与载体 |
2.与汉族地区刺绣的区别 |
(二)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
1.实用价值 |
2.审美价值 |
小结 |
四、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 |
(一)创新应用的意义 |
1.传统纹样市场需求分析 |
2.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 |
3.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
(二)创新应用的原则 |
1.统一与变化 |
2.对比与和谐 |
3.对称与突破 |
4.文化传承 |
5.保护性 |
6.创新性 |
7.价值性 |
小结 |
五、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创新应用实践 |
(一)设计思路 |
1.设计目的与主题 |
2.设计创意定位 |
3.设计风格定位 |
(二)设计实践 |
1.纹样的提炼 |
2.纹样的重构 |
3.纹样的赋色 |
4.载体形式的创新 |
(三)应用展示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文旅融合下国家非遗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方案 |
第2章 国家非遗贺州瑶族服饰文化资源分析 |
2.1 贺州瑶族分布情况 |
2.2 贺州瑶族服饰概况 |
2.3 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元素图谱构建 |
2.3.1 贺州瑶族服饰纹样元素分析 |
2.3.2 构建层次分析矩阵及用户感知评价图谱 |
2.3.3 提取模型构建 |
2.4 归纳确定设计元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
3.1 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
3.1.1 文化性原则 |
3.1.2 创新性原则 |
3.1.3 地域性原则 |
3.2 文旅融合背景下贺州瑶族服饰元素文创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
3.2.1 贺州瑶族元素文创产品归类分析 |
3.2.2 贺州瑶族元素文创产品发展难点 |
3.2.3 利益相关人群调查 |
3.2.4 挖掘用户痛点 |
3.2.5 梳理用户需求 |
3.3 贺州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定位分析 |
3.3.1 贺州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诉求分析 |
3.3.2 提出产品创新概念 |
3.3.3 设计方法选取——双钻模型 |
3.3.4 设计定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应用 |
4.1 场景联想——转化乡村旅游资源 |
4.2 几何抽象——营造瑶族艺术氛围 |
4.3 解构重组——延伸瑶族服饰文化意境 |
4.4 故事性与象征性表达——讲好瑶族故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8)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应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研究目的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研究方法 |
0.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0.3.1 研究难点 |
0.3.2 研究创新点 |
0.4 文献综述 |
0.5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
0.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0.6.1 研究思路 |
0.6.2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蒙元服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分析 |
1.1 蒙元服饰发展概况 |
1.1.1 蒙元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 |
1.1.2 蒙元贵族服饰的基本类型 |
1.2 蒙元服饰的审美特征 |
1.2.1 服装造型和款式角度分析 |
1.2.2 服装色彩角度分析 |
1.2.3 服饰图案与装饰工艺角度分析 |
1.2.4 服饰材料角度分析 |
1.3 蒙元服饰的文化内涵 |
1.3.1 地域文化的折射 |
1.3.2 民族文化的体现 |
1.3.3 宗教文化的影响 |
1.3.4 审美文化的表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化共生理念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体现 |
2.1 文化共生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
2.1.1 文化共生理念的内涵与理论渊源 |
2.1.2 文化共生理念对现代设计思想的指导 |
2.2 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的现代礼服设计 |
2.2.1 文化共生理念下的现代礼服设计发展 |
2.2.2 文化共生理念指导下现代礼服的设计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共生理念下蒙元服饰元素现代礼服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3.1 设计原则 |
3.1.1 材质创新原则 |
3.1.2 图案审美原则 |
3.1.3 色彩配置原则 |
3.1.4 手法多样原则 |
3.2 设计方法 |
3.2.1 设计构思的确立与表达 |
3.2.2 典型元素的提炼与元素库的搭建 |
3.2.3 协调性的把握与时尚性的体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共生理念下《梦元》作品设计实践 |
4.1 《梦元》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设计理念 |
4.1.1 主题思想分析 |
4.1.2 设计理念与价值阐释 |
4.2 《梦元》作品设计实践说明 |
4.2.1 造型与款式的设计 |
4.2.2 色彩与图案设计 |
4.2.3 面料选择与工艺设计 |
4.2.4 服装配饰设计 |
4.2.5 《元梦》系列设计展现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中国传统虎形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中国传统虎形研究现状 |
1.3.2 纺织文创产品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本文涉及相关概念界定 |
1.5.1 中国传统虎形 |
1.5.2 文创产品 |
1.5.3 纺织文创产品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中国传统虎形溯源 |
2.1 中国传统虎形的起源与发展 |
2.1.1 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虎” |
2.1.2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虎头纹”与“虎面纹” |
2.1.3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镇宅虎”与“砖雕虎” |
2.1.4 唐宋到明清时期的“虎纹枕”“年画虎”“版画虎” |
2.1.5 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类民俗虎形 |
2.2 中国传统虎形的文化内涵 |
2.2.1 图腾崇拜 |
2.2.2 宗教崇拜 |
2.2.3 吉祥寓意 |
2.3 中国传统虎形的艺术特征 |
2.3.1 表现形式 |
2.3.2 造型特征 |
2.3.3 色彩特征 |
3 纺织文创产品概述 |
3.1 发展概况 |
3.1.1 文创产品发展概况 |
3.1.2 纺织文创产品发展概况 |
3.2 纺织文创产品特征 |
3.2.1 文化性与创新性 |
3.2.2 艺术性与工艺性 |
3.2.3 实用性 |
3.3 纺织文创产品分类 |
3.3.1 复制运用及衍生运用类纺织文创产品 |
3.3.2 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纺织文创纪念品 |
3.4 纺织文创产品的设计手法 |
3.4.1 归纳提炼传统图案与造型 |
3.4.2 解构传统图案重组创新图形 |
3.4.3 置换设计元素构成创新组合 |
4 中国传统虎形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设计表现 |
4.1 图案表现 |
4.2 色彩表现 |
4.3 工艺表现 |
4.4 审美表现 |
4.4.1 稚趣与纯熟 |
4.4.2 简练与繁复 |
4.4.3 浓烈与恬淡 |
4.5 设计原则提炼 |
4.6 设计价值总结 |
5 基于中国传统虎形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实践 |
5.1 设计思路与设计流程 |
5.2 设计定位 |
5.2.1 文化定位 |
5.2.2 用户定位 |
5.2.3 产品定位 |
5.3 “虎虎吉祥”系列设计实践 |
5.3.1 设计灵感 |
5.3.2 色彩选取 |
5.3.3 造型表现 |
5.4 应用实践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信息表 |
(10)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时间段与特定地域 |
1.5.1 课题研究的时间段 |
1.5.2 课题研究的地域界定与分类 |
第2章 燕赵服饰的相关概述及影响因素 |
2.1 燕赵服饰的相关概述 |
2.1.1 燕赵服饰的历史流变 |
2.1.2 燕赵服饰的综合特征 |
2.2 燕赵服饰的影响因素 |
2.2.1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对燕赵服饰的影响 |
2.2.2 港口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对燕赵服饰的影响 |
2.2.3 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对燕赵服饰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研究 |
3.1 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研究 |
3.1.1 清代燕赵服饰的造型特征 |
3.1.2 清代燕赵服饰的面料特征 |
3.1.3 清代燕赵服饰的纹样特征 |
3.1.4 清代燕赵服饰的色彩特征 |
3.1.5 清代燕赵服饰的工艺特征 |
3.2 清代燕赵服饰的文化内涵研究 |
3.2.1 清代燕赵服饰中的象征意义 |
3.2.2 清代燕赵服饰中的情感表达 |
3.2.3 清代燕赵服饰中的吉祥寓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清代燕赵的民间服饰与宫廷服饰的对比研究 |
4.1 造型对比研究 |
4.2 面料对比研究 |
4.3 纹样对比研究 |
4.4 色彩对比研究 |
4.5 清代燕赵的民间服饰与宫廷服饰的工艺对比研究 |
4.5.1 裁剪工艺对比研究 |
4.5.2 织绣工艺对比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5.1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
5.1.1 新中式美学“HEAVEN GAIA盖娅传说” |
5.1.2 “楚和听香CHUYAN” |
5.2 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
5.2.1 对现代服饰设计形式的启示 |
5.2.2 对现代服饰设计观念的启示 |
5.3 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背景和条件 |
5.3.1 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 |
5.3.2 清代燕赵服饰自身的特点 |
5.4 运用的应用原则 |
5.4.1 创造性的改良 |
5.4.2 精准的提炼 |
5.4.3 适合的继承与发展 |
5.5 运用的应用方法 |
5.5.1 以简驭繁 |
5.5.2 和谐与统一 |
5.5.3 提取精准色 |
5.6 运用的应用价值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应用 |
6.1 系列服饰设计预测提案 |
6.1.1 色彩的选用 |
6.1.2 面料的选用 |
6.1.3 纹样的选用 |
6.1.4 款式的选用 |
6.2 系列服饰设计过程 |
6.2.1 系列服饰设计过程 |
6.2.2 系列衍生品设计 |
6.2.3 系列设计效果图 |
6.2.4 系列设计款式图 |
6.3 作品实施 |
6.4 作品欣赏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服饰经典纹样的文化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D]. 高子涵.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2]图像学视野下的汶川羌锋村羌绣研究与设计创新[D]. 刘香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符号学视角下清代补子纹样的应用研究[D]. 方琴.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明清外销瓷仕女纹样研究[D]. 张媛.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明清外销瓷山水纹样研究[D]. 杜凡怡.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6]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D]. 高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文旅融合下国家非遗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仇广政.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8]文化共生视域下蒙元服饰元素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应用实践研究[D]. 杨婉玲.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基于中国传统虎形在纺织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D]. 樊瑛婕. 东华大学, 2021(11)
- [10]清代燕赵服饰的艺术表征与文化内涵研究[D]. 左金欢.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