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干蛀虫害虫的新方法

一种防治干蛀虫害虫的新方法

一、蛀干害虫防治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武承旭[1](2019)在《三种小蠹同域共存的化学生态学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小蠹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它们不仅严重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云南切梢小蠹T.yunnanensis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从三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和蛀干期种内和种间关系入手,采用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了同域竞争和共存的三种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关系及其化学生态学机制,并从转录组水平分析挖掘了与切梢小蠹竞争与共存有关的调节信息化学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为三种切梢小蠹的行为调控的分子技术打下基础,并最终将具有高活性的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和抗聚集信息素用于“推-拉”防治策略的实践中,以期找出管理切梢小蠹种群和危害的更好的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着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共域竞争共存的三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余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竞争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2)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树干时分布均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着;而云南切梢小蠹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着。三种切梢小蠹雌、雄虫及其不同性别在时空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云南切梢小蠹,其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后者。三者在1月份竞争最激烈。相对于云南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在梢转干期对空间资源的竞争能力不足通过对时间资源序列竞争的增强来弥补,短毛切梢小蠹竞争力最弱。(3)三种切梢小蠹均对同种同性别的小蠹具有明显的趋性,其他小蠹的加入均会抑制这种吸引行为。自然条件下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雌雄虫后肠中反式-马鞭草烯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9和0.09,0.22和0.05 ng/μL。当横坑切梢小蠹雌虫与各小蠹互作后,前者后肠含量增加至16.74~292.71 ng/μL。各切梢小蠹互作后后肠中马鞭草烯酮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云南切梢小蠹后肠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横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分别对1,0.1和1ng/μL的顺式-,反式-马鞭草烯醇有更强的趋性,均对所有浓度的马鞭草烯酮没有行为反应,但其加入顺式-和反式-马鞭草烯醇后能够抑制吸引。(4)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当种群密度高时会出现一梢多虫现象。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种群种内竞争和共存时,两蛀孔之间的距离均集中在2 cm左右。室内生物测定表明相比同种同性别的切梢小蠹雌虫之间的距离为2 cm的间隔距离时同种小蠹之间的趋向次数显着低于5 cm和10 cm时。横坑切梢小蠹雌虫后肠中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马鞭草烯酮的绝对含量在蛀孔相距2 cm时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更长距离。通过GC-EAD分析,两种切梢小蠹雌、雄虫均对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马鞭草烯酮反应强烈。(5)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了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互作24和48 h后肠道和脂肪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总共获得204.14Gb条测序序列Clean Data,Q30碱基百分比在92.44%及以上,采用Trinity软件组装后共获得56,917条unigene,unigene的N50为3,804,SSR分析共获得13,578个SSR标记。进一步利用GO,COG和KEGG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注释和功能分析,分别注释29998,17017和25267个基因。并分析了两种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KEGG数据库注释DEGs在昆虫激素合成通路,挖掘出了可能与信息素生物合成调控有关的多个基因:CYP306A1,CYP302A1,CYP314A1,CYP18A1,CYP307A等。(6)利用引诱剂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驱避剂马鞭草烯酮在野外进行生物测定,验证“推-拉”防治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的诱捕量显着多于空白对照和控制组。短毛切梢小蠹的诱捕量较少,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单位面积中诱捕器数量显着影响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诱捕量,呈负相关。诱捕器的悬挂位置和方式也影响切梢小蠹的诱捕数量,悬挂在树干中、下部能诱集到更多的切梢小蠹。

刘金林[2](2019)在《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挥发物是植物与植食性昆虫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信号,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影响或干扰昆虫的多种行为。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切梢小蠹属(Tomicus)昆虫,是我国西南地区以为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特征的一类蛀干害虫。目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造成了“3R”效应加剧。为此,本研究以非寄主植物川滇桤木(Alnus ferdinandi-coburgii)为材料,采用顶空动态法、GC-MS、GC-EAD及行为学测试获取气味活性物质,再用气味活性物质干扰该虫的卵巢和胚后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及幼虫龄期划分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位于第4腹节消化道侧下方,由1对卵巢、2根短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和附腺构成;卵巢包括四根管状的卵巢管,每个卵巢管前端延伸出端丝并集合成悬带,附着于体壁或脂肪体上。根据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分为透明期(I级)、延伸期(Ⅱ级)、卵黄沉积前期(Ⅲ级)、卵黄沉积期(Ⅳ级)、产卵期(Ⅴ级)共5个等级,卵巢发育过程与蛀梢补充营养密切相关,每一级别可持续1-4月不等;I-Ⅳ级卵巢管长度增长较慢,Ⅴ级增长快速,而卵巢管宽度Ⅱ级和Ⅴ级增加快,卵巢面积呈幂指数级增长。同时以幼虫头壳宽为指标将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发育分为3个龄期,分别为初孵幼虫、二龄幼虫和三龄幼虫。(2)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的筛选在川滇桤木中共收集到化合物45种,以萜烯类及酮类物质为主要成分。GC-EAD表明云南切梢小蠹对5种其为成分表现出触角电生理活性,分别为(Z)-Hex-4-en-1-ol、trans-2-Hexen-1-ol、4-Allylanisole、(1R)-(+)-alpha-pinene和4-Ethylacetophenone,其中4-Allylanisole的反应强度最大。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1R)-(+)-alpha-pinene和3-carene对云南切梢小蠹表现出引诱作用,其中(1R)-(+)-alpha-pinene的引诱效果强于3-carene;beta-Pinene,trans-2-Hexen-1-ol,(Z)-4-Hexen-1-ol,4-Ethylacetophenone,4-Allylanisole均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以4-Ethylacetophenone的驱避效果最好;然而当beta-Pinene与3-carene、(1R)-(+)-alpha-pinene同时存在时beta-Pinene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3)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气味活性物质干扰后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主坑道、幼虫子坑道长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雌成虫产卵量未表现出明显变化,但当气味活性物质存在时云南切梢小蠹各龄幼虫体长及体重呈现增加趋势;同时,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降低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黄蛋白的合成。通过本研究,确定了该蠹虫卵巢发育动态和幼虫龄期,明确了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中的活性成分及各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的作用,为该害虫的综合治理和混交林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郜旭芳,张新权[3](2018)在《古树名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文中认为指出了古树名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分析了古树名木常见病虫害种类,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技术及措施,旨在为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提供借鉴。

耿涌鑫[4](2017)在《对天牛具有毒杀作用的Bt蛋白的筛选和杀虫机理初探》文中认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ensis,Bt)是一种对多种害虫具有特异性毒杀作用的革兰氏阳性菌,研究Bt对天牛的杀虫活性有助于开辟天牛绿色防控新途径,是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农林害虫的重要的手段。为深入发掘苏云金芽胞杆菌在防治林业害虫上的应用,利用Bt菌Cry8类基因编码的6种蛋白和营养期产生的两种分泌蛋白Vip1和Vip2,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和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iatus Matsch.)的幼虫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实验,从中筛选出对这两种试虫有活性的Bt蛋白,并根据中肠切片的电镜观察和转录组数据比较分析,对杀虫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双条杉天牛人工饲料的筛选和室内人工饲料饲养,成功建立了人工饲养双条杉天牛的实验种群,本研究的结果也为天牛科其它天牛的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借鉴。2、筛选出一种对光肩星天牛具有高活力的Bt蛋白—Cry8Ha1,生测结果显示,经胰凝乳蛋白酶消化的Cry8Ha1蛋白对光肩星天牛具有较高的活性,最高致死率可达95%;通过筛选,Cry8Ha1对光肩星天牛的致死浓度(LC50)为90.88μg/g。对双条杉天牛的生测结果显示,经活化的Cry8Ga1、Cry8Ea1、Cry8Pa1、Cry8-like、Cry8Ha1蛋白对双条杉天牛没有明显的致死效果,但Cry8Ea1蛋白对双条杉天牛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体重抑制率为90.15%。3、通过对经过Bt蛋白作用的天牛幼虫中肠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食用含有Bt蛋白的天牛幼虫中肠的微绒毛结构及功能被严重破坏,中肠细胞出现破裂、穿孔现象,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4、对经Cry8Ha1蛋白处理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中肠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分析,共得到39.19Gb Clean Data。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中,通过KEGG差异基因富集共得到了 24条代谢通路,其中关于免疫、解毒代谢的途径被显着抑制。与蛋白合成和膜修复相关的酶被诱导高表达,与能量运输相关的代谢受到抑制,这与之前报道的Cry3Aa对光肩星天牛RNA水平的影响的研究结果相似。研究还发现ALP在试虫中肠内高表达,ALP作为Bt蛋白受体被广泛报道。同时筛选出谷胱甘肽S-转移酶、胰蛋白酶、细胞色素P450、ABC转运蛋白5个在免疫代谢途径中表达的关键蛋白。转录组数据结果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在饲喂Cry8Ha1蛋白后试虫体内下调表达,抑制试虫体内的解毒和免疫代谢途径,可能与Bt蛋白作用中肠直接相关。这些基因和蛋白将为进一步研究Bt蛋白的杀虫机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王浩[5](2017)在《松树蜂天敌资源及其优势寄生蜂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新入侵害虫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在我国的天敌种类,确定优势寄生蜂及其生物学特性,也为了明确该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技术,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黑龙江鹤岗,采用林间调查结合室内观察、饲养的方法,对松树蜂的自然天敌种类及其寄生蜂优势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发现松树蜂天敌3类,包括寄生蜂、病原真菌和线虫:其中寄生蜂5种,分别为黑背皱背姬蜂指名亚种Rhyssa persuasoria persuasoria(Linnaeus)、枝附瘿蜂Ibalia sp.(待定种)、黑色枝跗瘿蜂指名亚种Ibalialeucospoides leucospoides(Hochenwarth)、红足枝附瘿蜂Ibalia rufipes drewseni Borries、黑角拟皱背姬蜂 Pseudorhyssa nigricornis(Ratzeburg);病原真菌 2种,分别为深绿木霉 Trichoderma atroviride Bissett 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oon;寄生性线虫 1 种,为 Deladenus siricidicola Bedding。其中:松树蜂的寄生蜂优势种为黑背皱背姬蜂指名亚种。进一步室内饲养后发现:黑背皱背姬蜂指名亚种1年发生1代,主要寄生松树蜂幼虫或老熟幼虫,为单寄生天敌,其对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松树蜂幼虫或老熟幼虫期是防治松树蜂的最佳时期。此外,从寄生率和寄生效果来看,作者认为线虫将会是一种主要的防治松树蜂的手段,有待下一步重点研究与开发利用。

白瑞霞,王越辉,马之胜,贾云云,吕德智[6](2017)在《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是许多果树、林木及观赏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由于其危害隐蔽,防治困难,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作者对桃红颈天牛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卜宇飞,祁骁杰,温俊宝,许志春[7](2016)在《7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声音特征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决林木蛀干害虫早期监测困难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建的声音侦听系统采集并分析了云杉大墨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幼虫、柏肤小蠹成虫、褐梗天牛幼虫、光肩星天牛幼虫和星天牛幼虫和黄斑星天牛幼虫等7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声音。结果表明:7种害虫蛀食声均由离散的声脉冲组成,单个声脉冲时域图的波形前大后小,并快速出现一个最大振幅,波形变化不规则。频域图则呈锯齿状,均有一个主峰频率。声脉冲持续时间低于50.0 ms,主频低于8.0 k Hz,脉冲间隔时间无明显规律。时频数值经聚类分析后,同属害虫间相似性高,相同寄主的害虫也表现出一定相关性。该研究证明了所构建声音侦听系统的实用性,扩充了林木蛀干害虫的声音数据库,发现了害虫声音特征的一些基本规律。

项千才旦[8](2015)在《林木蛀干害虫新法防治》文中指出林木蛀干害虫大都营隐蔽生活,危害严重,防治难度较大。介绍的林果蛀干害虫防治几种实用新方法,此法简便易行,技术先进适用,效果经济环保,推广前景广阔。

曹丹丹[9](2014)在《松材线虫病死木隐翅虫及其与寄主间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推广及各种森林保育措施的实施,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的减少,林分中枯立木及腐木的数量逐步增加。与森林资源结构变化相适应,森林昆虫种群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枯立木为食物资源的“分解者”以及危害衰弱木的次期性害虫数量增加,其中许多类群,如天牛、小蠹、象甲等,兼具“分解者”和次期性害虫的习性,成为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因子。利用与害虫共栖的生物作为载体,携带害虫的病原生物开展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生物防治新方法。松树枯死木隐翅虫是松树蛀干害虫共栖类群,本文从松树枯死木上生活的节肢动物资源调查、生态位分析等角度评价该类隐翅虫资源作为载体昆虫在松树次期性害虫治理中的潜力,同时从优势隐翅虫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寄主化学信息联系机制两方面,探索隐翅虫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隶属3纲7目17科27种。其中跳虫科、隐翅虫科、蝇科、小蠹科种类为优势种,螨科和天牛科种类为丰盛种,肿腿蜂科、穴甲科、茧蜂科、象甲科种类为常见种,蚁科、露尾甲科、蓟马科、阎甲科、蠼螋科、叩甲科、郭公虫科种类为偶见种。2.隐翅虫科类群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小蠹、天牛的时间、空间、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均高于其他种类。表明隐翅虫与主要蛀干害虫在时间及空间相遇的几率很大,跟随性较强,具有作为载体昆虫开发利用的潜力。3.松树病死木皮下隐翅虫的优势种类Homalota sp.为前角隐翅虫亚科Aleocharinae,粪隐翅虫族Homalotini(=Bolitocharini),Homalotina亚族,Homalota属,该隐翅虫在中国属于新记录属种。4.研究了Homalota sp.的形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Homalota sp幼虫分为3个龄期,腐食性兼肉食性,喜食跳虫、幼龄蝇科幼虫及天牛幼虫,对于小蠹科、象甲科、叩甲科、蚁科、蠼螋科幼虫只有在强迫取食时才会表现出取食行为,实验过程中并未观察到捕食其它生物活体。室内观察Homalota sp.成虫昼夜活动节律有2个高峰期,即白天上午的8:0011:00,以及晚上的20:0022:00。5.室内Y-型嗅觉仪选择实验表明Homalota sp.雌雄成虫对于伐倒后不同时期的寄主基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趋向反应,其中对基质B(伐倒中前期长菌的松材线虫病死木韧皮部)趋性反应最为强烈,且雌雄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GC-EAD检测Homalota sp.触角对寄主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雄性成虫对(+)-α-长叶蒎烯反应强烈,触角电位反应值为4mv;而雌性成虫则对丁香烯及长叶环烯有电生理反应,反应值分别为0.8mv和3.4mv。6.通过比对不同涂层的6种固相微萃取头的气相色谱图,得出适合萃取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的萃取头。GC-MS分析结果表明,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共检测出87种化学物质,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占总含量的93.00%),其中以α-蒎烯(28.31%)、长叶烯(16.04%)、1-石竹烯(8.76%)、β-蒎烯(8.53%)、右旋萜二烯(6.18%)、莰烯(5.61%)、长叶环烯(3.01%)、异长叶烯(2.4%)、α-石竹烯(1.97%)、(+)-4-蒈烯(1.91%)、(+)-α-长叶蒎烯(1.59%)含量较高。7.对寄主挥发物连续监测表明,温度是影响挥发物种类和含量的主要因子,随着温度降低,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质种类逐渐减少,各种挥发物质的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α-长叶蒎烯、丁香烯、1-石竹烯总体呈现先升高后后降低的趋势,长叶环烯与长叶烯总体呈现升高趋势。通过相对含量的变化及野外引诱结果分析,(+)-α-长叶蒎烯、长叶环烯有可能对Homalota sp.成虫具有引诱活性。野外原木引诱结果显示,在松材线虫病死木伐倒后20天开始有Homalota sp.入侵,此后隐翅虫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在伐倒后32天41天达到高峰期,之后数量逐渐减少。结果与寄主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孟富荣[10](2014)在《林木生长过程对蛀干害虫的有效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精心抚育,对其生长的生长环境进行有利的改善。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有很多,蛀干害虫就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需要我们重视。蛀干害虫较为难以处理的原因在于其有着较强的隐蔽性,而且其品种很多,特性各异。以前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往往成本较高,而且不会使用。在方便性、经济性、效果方面都较差。现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深入浅出的简要介绍与分析这些对蛀干害虫处理的较为简便易行的新方法,为广大林业的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蛀干害虫防治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蛀干害虫防治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小蠹同域共存的化学生态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切梢小蠹属概况
        1.1.1 切梢小蠹分类单元
        1.1.2 切梢小蠹的生活史、寄主和分布
        1.1.3 三种切梢小蠹鉴定特征
    1.2 切梢小蠹的危害
    1.3 三种切梢小蠹的时空生态位
        1.3.1 蛀梢期时空生态位
        1.3.2 蛀干期时空生态位
    1.4 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研究概况
        1.4.1 聚集信息素
        1.4.2 抗聚集信息素/抑制剂
        1.4.3 寄主挥发物的作用
        1.4.4 非寄主挥发物的作用
        1.4.5 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
    1.5 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综述
        1.5.1 寄主挥发物及其作用
        1.5.2 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及行为概述
    1.6 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及其化学生态学机制
        1.6.1 资源分配
        1.6.2 化学生态学机制
    1.7 小蠹的信息素防治概况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9.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切梢小蠹竞争共存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生态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切梢小蠹种群危害和分布状况
        2.2.2 三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的种群空间格局
        2.2.3 回归模型分析
        2.2.4 地统计学分析
        2.2.5 在蛀干期树冠中三种切梢小蠹成虫时间生态位
        2.2.6 在蛀干期树冠中三种切梢小蠹成虫空间生态位
        2.2.7 蛀干期树干中云南松树干中切梢小蠹的分布及其时空生态位
    2.3 讨论
        2.3.1 空间分布格局
        2.3.2 分布规律
        2.3.3 时间生态位
        2.3.4 空间生态位
第三章 信息化学物质对三种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虫源的采集
        3.1.2 化学标准品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蠹种内和种间吸引行为
        3.2.2 小蠹种内和种间趋避行为
        3.2.3 互作小蠹后肠挥发物对小蠹行为的抑制作用
        3.2.4 后肠挥发物分析
        3.2.5 固相微萃取分析
        3.2.6 浓度剂量反应
        3.2.7 反式-马鞭草烯醇的高浓度抑制和马鞭草烯酮的趋避行为
    3.3 讨论
第四章 蛀梢期两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短距离调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虫源的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1.3 GC-MS分析
        4.1.4 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连用(GC-EAD)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内竞争的最适距离
        4.2.2 种内竞争影响其他小蠹的距离
        4.2.3 种内竞争距离对切梢小蠹后肠成分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信息化学物质合成通路调控两种切梢小蠹竞争共存的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虫源采集
        5.1.2 RNA样本准备
        5.1.3 总RNA提取、浓度检测和质量分析
        5.1.4 cDNA测序文库的构建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两种切梢小蠹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价及组装结果
        5.2.2 转录组Unigene的功能注释
        5.2.3 差异基因分析
        5.2.4 关键基因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聚集信息素和抗聚集信息素的野外效果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地概况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推-拉”防治策略野外验证实验
        6.2.2 诱捕器高度对切梢小蠹诱捕量的影响
        6.2.3 玉溪三种切梢小蠹检测和诱捕
        6.2.4 三种不同人工配方引诱剂的验证
        6.2.5 大理切梢小蠹信息素的监测
    6.3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植物挥发物
        1.1.1 植物挥发物的组成与生态适应
        1.1.2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
        1.1.3 植物挥发物与营养级联间的关系
    1.2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1.2.1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生态功能
        1.2.2 非寄主挥发物对小蠹虫多种行为的影响
    1.3 云南切梢小蠹研究概况
        1.3.1 云南切梢小蠹的分布
        1.3.2 云南切梢小蠹生活史及危害
        1.3.3 云南切梢小蠹防治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及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样地概况
        2.2.2 云南切梢小蠹的采集与解剖
        2.2.3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的筛选与分析
        2.2.4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2.3.1 GC-MS数据分析
        2.3.2 GC-EAD数据处理
        2.3.3 行为学测试数据处理
        2.3.4 化合物干扰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分级及幼虫龄期划分
        3.1.1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的位置与形态
        3.1.2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分级
        3.1.3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小管长宽及体积的级别变化
        3.1.4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龄期划分
    3.2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的筛选与分析
        3.2.1 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的组成
        3.2.2 不同状态下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变化分析
        3.2.3 气味成分的GC-EAD测定
        3.2.4 云南切梢小蠹行为学测试
    3.3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3.3.1 气味物质干扰后云南切梢小蠹卵巢特征比较
        3.3.2 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与分级
        4.2.2 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收集与分析
        4.2.3 云南切梢小蠹行为学测试
        4.2.4 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影响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3)古树名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古树名木常见虫害
    2.1 蛀干类害虫
    2.2. 吸汁类害虫
    2.3 食叶害虫
    2.4 根部害虫
3 古树名木常见病害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检验检疫处理
    4.2 农业技术措施
    4.3 化学防治措施
    4.4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4.5 生物防治法
    4.6 其他防治措施
5 结语

(4)对天牛具有毒杀作用的Bt蛋白的筛选和杀虫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述评
        1.1.1 两种蛀干天牛在林业上的危害
        1.1.2 天牛的防治
        1.1.3 天牛饲料的研究进展
        1.1.4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1.1.5 转录组测序在昆虫领域研究现状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实验材料
        2.2.1 人工饲料的配制
        2.2.2 菌株与基因
        2.2.3 培养基和抗生素
        2.2.4 SDS-PAGE相关溶液
        2.2.5 试剂及配制方法
        2.2.6 主要实验仪器
        2.2.7 酶类与生化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双条杉天牛饲料筛选
        2.3.2 Bt中Cry蛋白的提取
        2.3.3 Bt中Vip蛋白的提取
        2.3.4 SDS-PAGE分析
        2.3.5 蛋白定量
        2.3.6 天牛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3.7 光肩星天牛中肠电镜观察
        2.3.8 光肩星天牛幼虫中肠RNA的提取
        2.3.9 第1链cDNA的合成
        2.3.10 转录组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双条杉天牛人工饲料筛选结果分析
        3.1.1 第1次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1.2 第2次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1.3 优化饲料配方验证
    3.2 Bt蛋白的定量分析
    3.3 Cry8类蛋白胰凝乳蛋白酶消化条件建立
    3.4 Bt蛋白对双条杉天牛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4.1 Bt蛋白对双条杉天牛幼虫死亡率影响
        3.4.2 Bt蛋白对双条杉天牛幼虫体重的影响
    3.5 对光肩星天牛具有活性的Bt蛋白筛选和杀虫机理研究
        3.5.1 Bt蛋白对光肩星天牛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5.2 光肩星天牛中肠透射电镜观察
        3.5.3 光肩星天牛中肠总RNA提取结果分析
        3.5.4 光肩星天牛中肠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5.5 差异表达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松树蜂天敌资源及其优势寄生蜂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松树蜂的研究概况
        1.1.1 松树蜂的分类地位
        1.1.2 松树蜂的寄主
        1.1.3 松树蜂的分布与危害
        1.1.4 松树蜂的形态特征
        1.1.5 松树蜂的生物学特性
    1.2 国外关于松树蜂开展的防控理论和实践研究
        1.2.1 寄生蜂天敌
        1.2.2 寄生性线虫
        1.2.3 营林控制
    1.3 寄生性连锁分子分析技术(MAPL)的研究
    1.4 重大林业害虫的天敌种类资源概述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 我国松树蜂天敌资源种类的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2.1.2 天敌昆虫标本的采集
        2.1.3 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2.1.4 线虫的寄生
        2.1.5 寄生蜂的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寄生蜂的种类
        2.2.2 病原真菌种类
        2.2.3 寄生性线虫
    2.3 讨论
3 寄生蜂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优势种及其自然寄生率调查
        3.1.2 羽化期、寿命及雌雄性比
        3.1.3 成虫的活动和产卵行为学观察
        3.1.4 耐水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自然寄生率
        3.2.2 生活史与羽化期
        3.2.3 成虫的性比与寿命
        3.2.4 成虫的活动和产卵行为学观察
        3.2.5 耐水性的测定
    3.3 讨论
4 松树蜂防治策略
    4.1 明确区划,做好区域化防治
    4.2 加强监测预报
    4.3 强化检疫工作
    4.4 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
        4.4.1 提倡营造混交林、多树种配置的营林模式
        4.4.2 合理的森林经营
    4.5 化学防治
    4.6 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措施
5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清单
致谢

(6)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桃红颈天牛的分布
2 桃红颈天牛的发生与危害
    2.1 寄主植物
    2.2 危害特点
3 桃红颈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
    3.2 生活习性
4 桃红颈天牛的生态学特性
    4.1 卵在树上的分布
    4.2 幼虫种群分布
5 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技术
    5.1 植物检疫
    5.2 农业防治
    5.3 物理机械防治
        5.3.1 人工捕杀
        5.3.2 诱杀
        5.3.3 树干包扎
        5.3.4 树干涂白
    5.4 化学防治
        5.4.1 卵及初孵幼虫期
        5.4.2 大幼虫期
        5.4.3 成虫期
    5.5 生物防治
        5.5.1 保护利用天敌
        5.5.2 利用病原线虫
        5.5.3 利用病原真菌
        5.5.4 利用大型有毒真菌
        5.5.5 利用杀虫植物资源
        5.5.6 利用信息化学物质
6 问题与展望

(7)7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声音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仪器设备及分析软件
    1.3 声音信号的采集
    1.4 声音信号的预处理
    1.5 声音信号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害虫声音时域特征
    2.2 害虫声音频域特征
    2.3 害虫食声时频综合分析
3 讨论

(8)林木蛀干害虫新法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树干涂药包扎法
2 树干打针 (孔) 注射法
3 根部埋药法
    3.1 直接埋药
    3.2 根埋药瓶
4 樟脑丸巧治蛀干害虫
5 磷化锌毒扦防治蛀干害虫
6 绿色威雷喷雾防治成虫技术
7 相关注意事项

(9)松材线虫病死木隐翅虫及其与寄主间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林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对森林害虫防治的影响
        1.1.1 我国林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
        1.1.2 森林资源保护对森林昆虫种群结构及数量的影响
        1.1.3 昆虫种群结构变化带给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启示
    1.2 利用载体昆虫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载体昆虫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1.2.2 作为载体昆虫应具备的条件
    1.3 隐翅虫科研究进展
        1.3.1 隐翅虫科分类概况
        1.3.2 隐翅虫生物学研究
        1.3.3 隐翅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1.4 隐翅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项目来源
        1.5.2 目的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生态位及跟随性评价
    2.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群结构及相对优势度
        2.2.2 主要种群时间生态位分析
        2.2.3 主要种群空间生态位分析
        2.2.4 主要种群时-空二维生态位分析
        2.2.5 主要种群时-空间生态位比例相似性
    2.3 讨论
第三章 隐翅虫 Homalota sp.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3.1 材料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Homalota sp.各虫态外部形态观察
        3.1.3 Homalota sp.幼虫龄期划分方法
        3.1.4 Homalota sp.食性研究方法
        3.1.5 Homalota sp.活动时辰节律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omalota sp.不同发育阶段外部形态特征描述
        3.2.2 Homalota sp.幼虫龄数推断
        3.2.3 Homalota sp.食性
        3.2.4 Homalota sp.昼夜活动时辰节律
    3.3 讨论
第四章 Homalota sp.成虫的寄主选择行为
    4.1 材料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气味源处理
        4.1.3 Y-型嗅觉仪装置
        4.1.4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4.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Homalota sp.成虫对不同气味源的趋性反应
        4.2.2 Homalota sp.雌雄成虫的趋性反应差异
    4.3 讨论
第五章 寄主挥发性物质的提取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样品
        5.1.2 固相微萃取装置
        5.1.3 样品挥发物萃取
        5.1.4 挥发性物质的 GC 分析
        5.1.5 挥发性成分的 GC-MS 分析
        5.1.6 数据分析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固相微萃取头筛选结果
        5.2.2 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Homalota sp.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样品挥发物萃取
        6.1.3 GC-EAD 方法
        6.1.4 具电生理活性组分的 GC-MS 分析
        6.1.5 数据分析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Homalota sp.成虫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6.2.2 具有引诱活性的 3 种物质的质谱分析图
    6.3 讨论
第七章 寄主挥发物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及野外引诱实验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样品
        7.1.2 样品挥发物萃取
        7.1.3 挥发性物质的 GC 分析
        7.1.4 挥发性成分的 GC-MS 分析
        7.1.5 数据分析处理
        7.1.6 野外原木引诱试验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实验期间温度的变化
        7.2.2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组分数量的变化
        7.2.3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
        7.2.4 野外引诱实验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全文总结
        8.1.1 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种类调查
        8.1.2 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生态位分析
        8.1.3 隐翅虫种类鉴定
        8.1.4 Homalota sp.生物学特性
        8.1.5 Homalota sp.对于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8.1.6 SPME 萃取头筛选
        8.1.7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8.1.8 Homalota sp.对于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8.1.9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各成分相对含量变化
        8.1.10 Homalota sp.野外引诱实验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林木生长过程对蛀干害虫的有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林木生长过程对蛀干害虫的防治
    2.1 树干涂药包扎法。
    2.2 树干打针注射法。
    2.3根部埋药法。
    2.4 樟脑丸巧治蛀干害虫。
    2.5 利用野生芫花防治林果蛀干害虫。
    2.6 应用磷化锌毒签防治蛀干害虫。
    2.7 绿色威雷喷雾防治成虫技术。
3 结论

四、蛀干害虫防治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小蠹同域共存的化学生态学机制[D]. 武承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2]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与评价[D]. 刘金林.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3]古树名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J]. 郜旭芳,张新权. 绿色科技, 2018(17)
  • [4]对天牛具有毒杀作用的Bt蛋白的筛选和杀虫机理初探[D]. 耿涌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松树蜂天敌资源及其优势寄生蜂生物学研究[D]. 王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J]. 白瑞霞,王越辉,马之胜,贾云云,吕德智. 中国森林病虫, 2017(02)
  • [7]7种林木蛀干害虫的声音特征分析[J]. 卜宇飞,祁骁杰,温俊宝,许志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8]林木蛀干害虫新法防治[J]. 项千才旦.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08)
  • [9]松材线虫病死木隐翅虫及其与寄主间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研究[D]. 曹丹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10]林木生长过程对蛀干害虫的有效防治[J]. 孟富荣. 民营科技, 2014(02)

标签:;  ;  ;  ;  ;  

一种防治干蛀虫害虫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