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道德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东台市农民道德评价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农民道德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东台市农民道德评价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一、农民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东台市开展农民道德评议活动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刘璐[2](2020)在《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的道德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其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彩礼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婚姻习俗,是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其在农村社会的存在本无可厚非。然而,日益高昂的彩礼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担,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农村高额彩礼本质上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法律问题,这种特质决定了其可以通过道德治理的方式加以治理。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风文明建设和道德治理的概念界定,包括乡风文明的内涵、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道德治理的内涵及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了农村高额彩礼的现实表现及其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侵扰。农村高额彩礼主要表现为彩礼名目繁多、价格昂贵;农村高额彩礼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侵扰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扭曲青年农民的婚恋观、价值观与家庭观、引发家庭不睦与代际剥削、劣化乡村的社会风气及破坏农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第三部分分析了农村高额彩礼道德治理的现实理据与意义。在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的道德治理具有确切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与实践依据,它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农民思想观念,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二是和谐乡村家庭关系,维系文明家风;三是引导乡村移风易俗,培育新农村新风尚;四是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振兴。第四部分探讨了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道德治理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发挥县乡政府、乡村社会力量、农民自身的力量。具体而言,县乡政府应该把高额彩礼的治理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舆论监督体系,在乡村开展移风易俗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村“两委”制订相应的自治公约,约束农民道德行为,发挥红白理事会等乡村社会组织的道德教育与调解作用,强化新乡贤的道德教化作用,发挥新闻媒体的道德引领作用;青年农民优化婚恋观念、树立婚恋新风,父代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理性看待彩礼,并发挥农民道德楷模的榜样示范作用,传承乡村家庭美德。

张译木[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因此,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群体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本文依循在历史研究中梳理问题、在文本阅读中提炼观点、在现实反思中建构体系的研究理路,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自主性视角下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梳理界定,有针对性的挖掘到了研究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第三章,阐述自主性理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分别从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循序渐进阐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心路历程。第四章,从农民自主性角度透视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深度描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第六章,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阻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于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的建议。

张鹏程[4](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杨蕾[5](2020)在《基层信访工作的德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等方面呈现新需求,体现在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更活跃、民主意识更积极、维权意识更迫切。而信访制度作为一项颇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争取或表达自身的意见建议、利益诉求的渠道途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倾听民意民情民声、缓和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等方面发挥了尤为突出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向好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但在新常态下,更多的问题汇聚拥挤到信访渠道,群众信访行为激增,形成了信访工作什么都要管和信访维稳任务压力增大的局面,造成了让基层政府在调处化解信访各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处于比较尴尬被动的困境之中。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无理访、重复访、群体访等情况,传统强硬的手段不能用,常规的手段不管用,法律的手段无法用或不敢用,在规范信访秩序治理中陷于力不从心的难堪境地。在信访实践中,基层人口密度偏小,认识水平总体上偏低,法律思维和观念薄弱,在规范群众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矛盾问题等工作上,有些是法治所无法企及。因此,法治之外,就需要德治,推进和发挥德治在信访工作中的作用意义更加重大。本文通过以基层信访工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基层信访现状、机制背景、治理困境等问题的分析,聚焦德治视角下探讨和把握基层信访工作,构建现代新型德治体系,培育新时代社会伦理精神,不断激活基层主体的伦理道德力量,切实发挥德治优化社会治理“调节器”的重要作用。为更好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好新时期基层信访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张世定[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李皓[7](2019)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文中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的伟大实践,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日益艰巨的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针对“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与总体部署,昭示着我国乡村建设的新图景、新境界。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并且深深植根于乡村道德文化,蕴含着乡村道德文化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具有内涵深厚的伦理意蕴。对此,我们称之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充分发掘和阐扬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学维度,不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有利于建构新时代乡村道德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构建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衔接、反映时代精神要求的乡村道德文明,是我国乡村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伦理动因、需要解决的主要伦理问题,以及该战略的伦理价值目标、任务和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乡村衰落问题的正面回应,也是着力解决城乡发展正义问题和唤起新的道德文明复兴的需要。破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难题,关键在于乡村道德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道德文化根源,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道德浸润和精神支撑。当前,我国乡村道德文化建设面临重视及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基层乡村组织发展建设滞后、村民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淡化等问题。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乡村道德文化价值认识不够。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要在尊重乡村传统道德文化价值基础上使乡村道德文明得到提升。重新发现和科学认识乡村道德文化的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只有在遵循乡村道德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一个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过程,更是一个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乡村道德文明提升的过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下简称“总要求”)蕴含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任务,具体而言,乡村道德文化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乡村产业伦理、乡村居住伦理、文明乡村建设、乡村德治和培育农民财富观五个方面着手推进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总要求”意味着人情的“在场”和伦理作用的不可或缺。重视乡村道德记忆的保护和构建、增强乡村道德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强化乡村道德治理的力度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伦理途径。

马莉[8](2019)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一直都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栖身之所和精神家园。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显现,不孝敬父母、赌博成瘾、迷信泛滥、攀比浪费、拜金盛行等失德现象层出不穷,乡村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立足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将德治嵌入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道德引领、规范和约束的内在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道德文化水平。促进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是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步骤,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柱。随着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现代化的转变。但是,由于乡村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下又难以抵挡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渗透,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传统美德渐趋流失、价值取向偏于功利、宗教传播规范不足等问题在一些偏远乡村仍然存在。破解乡村道德治理面临的困境,一方面,需要梳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文化中关于农村发展建设的思想以及农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全面开展以提高思想觉悟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提升道德水准为基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以增强文明素养为重点的时代新风教育。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行树德、以评弘德,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完善教育引导机制、重视激励实践机制、建立评价监督机制,是做好乡村德治建设内部机制总体设计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部署,结合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只有坚持以推动产业兴旺为根本奠定物质基础、以促进生态宜居为抓手优化德治环境、以落实有效治理为保障强化组织管理、以推进生活富裕为导向破解精神贫困,才能让乡风文明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蔚然成风。

甘永宗[9](2017)在《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认为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以来,旨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村民自治获得了广泛的制度供给,各级政府和自治组织围绕村民自治的制度完善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村民自治在制度化推进模式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农民在村治实践中出现生存方式的原子化,价值追求的功利化和行为短期化,思维方式的经济理性和责任意识淡薄,农民之间的信任、合作、公共至上和互惠规范日渐消解等祛公共性现象。另一方面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陷入技术化、工具化和“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窘境,民主运行出现仪式性、功利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等形式民主化倾向。这些问题表明,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依赖于完善的制度,还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仅仅从制度层面推进村民自治的民主建设,虽然有助于村民自治规范运行,但却忽视农民公共精神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支撑作用,使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理念难以实现。本选题提出村民自治制度、农民公共精神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互动关系模式。即村民自治制度依赖农民公共精神的支撑,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和养成需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探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农民公共精神,以实现村民自治良性运行和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理念成为本选题的问题域。在论证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民公共精神,进而支撑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这一命题中,首先面对的是农民公共精神与村治制度的相互关系问题。本选题在中西比较视域中引入梁漱溟、费孝通等学者关于中国传统乡村宗族制度与伦理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见,以及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乡村建设所面对的诸问题;引入西方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关于新英格兰乡镇精神与自治制度的关系思想,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关于北意大利乡镇社会资本与制度绩效的关系思想。通过剖析获得了现代村治制度良性运行需要农民公共精神支持的共同见解。但由于所处时代和中西社会历史文化及现代化路径的差异,还不能指涉当代中国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本选题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当家作主,构建农民民主政权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径。由此对论题的基本命题逻辑加以证成性阐发。在证成论题的命题后,关涉当下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所面对的新问题。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本选题提出构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思路,就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指向本身所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新型关系进行学理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基本途径:强化党的组织领导,发挥新乡贤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注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依托多元载体促进农民公共精神培育。

李义[10](2017)在《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认为作为典型的熟人型社会,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和舆论环境较为稳定,这就为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主要依靠伦理观念的支配作用,通过“新乡贤”和伦理组织等载体而实现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目的。农村社区中的主流伦理观念包括生产领域中的“勤劳致富”、家庭生活中的“孝老爱亲”、公共生活中的“友爱互助”等内容。这些主流伦理观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伦理观念作为价值共识,有利于凝聚社区成员;伦理观念体现为风俗习惯,有利于约束成员行为;伦理观念落实为道德规范,有利于和谐社会关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新乡贤”凭借其社会资源、道德修养、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新乡贤”发挥着观念引领与道德示范的作用;从决策层面来说,“新乡贤”具有重大事项咨询、建议的作用;从治理层面来说,“新乡贤”发挥着调解矛盾纠纷、影响农村社区舆论的作用。农村社区伦理组织是农村社区中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目的的组织,它为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障,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文化;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区稳定;加强农村社区道德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倡导政治民主,促进生产发展。然而,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落后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资本主义倡导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伦理观念仍然发挥着阻碍作用;二是“新乡贤”在参与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垄断公共资源、裙带关系等不利因素;三是伦理组织在农村社区的道德建设中存在自身运作动力不足、职责划分不明确、活动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阻碍了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加强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挖掘“新乡贤”和伦理组织的价值,营造浓厚道德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奖善罚恶制度化、组织发展制度化、完善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用制度的强制力保证伦理作用的实施,实现两者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协同治理。

二、农民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东台市开展农民道德评议活动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东台市开展农民道德评议活动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2)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的道德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
        2.关于道德治理的研究
        3.关于农村高额彩礼及其治理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风文明建设
        1.乡风文明的内涵
        2.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3.乡风文明建设的特征
    (二)道德治理
        1.道德治理的内涵
        2.道德治理的特征
二、农村高额彩礼的现实表现及其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侵扰
    (一)农村高额彩礼的现实表现
        1.彩礼名目繁多
        2.彩礼价格昂贵
    (二)农村高额彩礼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侵扰
        1.扭曲了青年农民的婚恋观、价值观与家庭观
        2.引发了家庭不睦与代际剥削
        3.劣化了乡村的社会风气
        4.破坏了农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三、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道德治理的理据与意义
    (一)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道德治理的理据
        1.理论依据:农村高额彩礼的“法治失灵”与“德治有理”
        2.政策依据: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要求
        3.实践依据:农村基层政府难作为与乡土社会的生存样态
    (二)农村高额彩礼道德治理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优化农民思想观念,进而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
        2.有助于和谐乡村家庭关系,进而维系文明家风
        3.有助于引导乡村移风易俗,进而培育新农村新风尚
        4.有助于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进而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振兴
四、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道德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县乡政府的道德规制作用
        1.把高额彩礼治理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构建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舆论监督体系
        3.在乡村开展移风易俗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
    (二)重视乡村社会力量的道德教化与引领
        1.村“两委”制订相应的村规民约,约束农民道德行为
        2.重视红白理事会等乡村社会组织的道德教育与调解作用
        3.强化新乡贤的道德教化作用
        4.发挥新闻媒体的道德引领作用
    (三)强化农民的道德教育
        1.青年农民优化婚恋观念,树立婚恋新风
        2.父代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理性看待彩礼
        3.尊崇农民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4.传承乡村家庭美德,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作用
    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抓手
        2.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2.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民主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2.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2.4.1 自主性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第3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程
    3.1 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1-1924)
        3.1.2 大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4-1927)
        3.1.3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7-1937)
        3.1.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37-1949)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3.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实践及效果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
        3.3.1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
        3.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及教训
        3.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3.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训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基本元素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4.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
        4.1.2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4.1.3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理想信念教育
        4.2.2 民主法治教育
        4.2.3 道德观念教育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4.3.1 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4.3.2 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
        4.3.3 社会结构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
    4.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4.4.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现实考量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成就
        5.1.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及成就
    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的问题
        5.2.1 群众个体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
        5.2.2 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农民的日常需求
        5.2.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5.3.2 制度设计限制了农民主动性的发挥
        5.3.3 农民自身局限削弱了自主行动能力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6.1.1 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知
        6.1.2 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活动
        6.1.3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能力
    6.2 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
        6.2.1 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6.2.2 在劳动中提高农民的光荣感
        6.2.3 在业余生活中强化农民的兴趣感
    6.3 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机制
        6.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主体需求机制
        6.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兴趣机制
        6.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二)政治认同理论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二)乡村振兴理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六、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5)基层信访工作的德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内容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基层信访与德治的关系
    2.1 基层信访概述
        2.1.1 基层信访的定义
        2.1.2 基层信访的目标要求
        2.1.3 基层信访的重要性
    2.2 德治概述
        2.2.1 德治的定义
        2.2.2 德治的目标要求
        2.2.3 德治的重要性
    2.3 德治与基层信访的关系
        2.3.1 德治是基层信访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2.3.2 德治是减少信访问题发生的突破点
        2.3.3 德治是应对信访工作挑战的着力点
        2.3.4 德治是维护信访秩序和谐的支撑点
3 基层信访工作面临的德治困境、难点及原因分析
    3.1 信访制度构建不足,使得德治内生力制约薄弱
        3.1.1 信访机制尚不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及准则遭受冲击
        3.1.2 对法律的信仰缺失,导致德治内生力约束作用不足
        3.1.3 信访权利过分滥用,意愿表达冲突下道德调节失效
    3.2 治理方式创新不足,德治对信访的调控显得乏力
        3.2.1 道德规劝力空泛,对无序上访的治理措施有限
        3.2.2 群众向善力消磨,谋利性信访专业户逐渐增多
        3.2.3 道德的诚信缺失,引发信访矛盾突出难以调和
    3.3 信访形势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期的德治面临困境
        3.3.1 基层传统道德文化逐渐消融
        3.3.2 行政主体面临道德伦理困境
        3.3.3 新形势下伦理精神发生变化
4 新时代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德治的路径探索
    4.1 彰显德治的影响力,重视信访机制的顶层设计
        4.1.1 以文养德,深化和丰富德治精神内涵
        4.1.2 以规促德,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4.1.3 以评立德,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
    4.2 发挥德治的支撑力,创新构建现代化德治体系
        4.2.1 依靠社会力量,增进德治引领性
        4.2.2 依靠示范激励,增进德治劝导性
        4.2.3 依靠法治保障,增进德治广泛性
    4.3 激发德治的凝聚力,培育新时代社会伦理精神
        4.3.1 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个人公共素养水平
        4.3.2 重视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和谐家庭家教家风
        4.3.3 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好领导干部德性培养
        4.3.4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追求和谐社会善治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乡村复兴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中国乡土伦理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主要观点
        一、总体思路
        二、主要观点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跨学科研究法
        三、道德语言分析法
        四、理论研究与现实关照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伦理动因
    第一节 乡村衰落问题与政府的道义担当
        一、当前我国乡村衰落的表现
        二、我国乡村衰落的伦理原因分析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的道义担当
    第二节 城乡差距问题与城乡发展正义的弘扬
        一、城市发展对乡村空间的侵占与挤压
        二、城市发展对乡村发展权利的剥夺
        三、城市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乡村振兴问题与乡村道德文化重建
        一、重建乡村伦理体系
        二、重树乡村道德文化自信
        三、重塑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
第二章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伦理问题
    第一节 乡村道德文化传统的转化与发展
        一、遵循乡村道德文化发展规律
        二、提升乡村道德文化内涵
        三、实现乡村道德文化现代化
    第二节 乡村生态文明的构建
        一、构建乡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二、构建乡村生态文明的伦理困境
        三、构建乡村生态文明的伦理路径
    第三节 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
        一、尊重农民的道德文化需求与创造
        二、实现城乡道德文化建设良性互动
        三、发挥乡村生态伦理优势
第三章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价值目标
    第一节 乡村伦理共同体的相关概念
        一、共同体的内涵
        二、伦理共同体的内涵
        三、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乡村伦理共同体的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乡村伦理共同体的现状
        二、我国乡村伦理共同体的特征
    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构乡村伦理共同体
        一、乡村伦理共同体重构的必要性
        二、乡村伦理共同体重构的可能性
        三、乡村伦理共同体重构的路径
第四章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任务
    第一节 “产业兴旺”与乡村产业伦理
        一、乡村产业伦理:乡村产业发展的伦理规则
        二、建立乡村产业伦理规范
        三、培育乡村产业伦理精神
    第二节 “生态宜居”与乡村居住伦理
        一、乡村生态宜居的伦理诉求
        二、乡村生态宜居的伦理内涵
        三、乡村生态宜居的伦理标准
    第三节 “乡风文明”与乡村文明建设
        一、培育乡村公共意识
        二、弘扬乡村优良家风
        三、树立乡村新风尚
    第四节 “治理有效”与乡村德治
        一、以德治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二、以德治弥补法治的不足
        三、以德治支撑乡村公平与正义
    第五节 “生活富裕”与农民财富伦理观
        一、生活富裕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二、生活富裕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三、生活富裕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路径
    第一节 重视乡村道德记忆的保护和构建
        一、“乡村道德记忆”的涵义
        二、乡村道德记忆与乡村振兴战略
        三、乡村道德记忆的分化
        四、乡村道德记忆的保护和构建
    第二节 加强乡村道德文化意识的培育
        一、“乡村道德文化意识”的涵义
        二、乡村道德文化意识与乡村振兴战略
        三、培育公民道德文化意识
    第三节 加大乡村道德治理的力度
        一、“乡村道德治理”的涵义
        二、乡村道德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
        三、我国乡村道德治理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内涵和功能
    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内涵厘定
        (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内涵界定
        (二)德治的内涵厘定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功能定位
        (一)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治理中道德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乡村生活方式逐渐转变
        (二)村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三)新型人际关系逐步形成
    二、乡村治理中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一)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二)传统美德渐趋流失
        (三)价值取向偏于功利
        (四)宗教传播规范不足
    三、乡村治理中道德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二)乡村基层组织管理乏力
        (三)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落后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的冲击
        (五)中西文化碰撞中文化选择的迷茫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农村建设与德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农业思想精髓
        (二)“民为邦本”的传统民本理念
        (三)“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准则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家国情怀
    二、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思想
    三、西方文化中的农村建设与农民道德教育
        (一)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现代化理论中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西方代表性的道德教育理论
第四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内容整合
    一、以提高思想觉悟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中国革命道德教育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
        (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以提升道德水准为基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以规则意识为内核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二)以孝老爱亲为核心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三)以奉献意识为追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四)以责任意识为原则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三、以增强文明素养为重点的时代新风教育
        (一)弘扬科学精神抵制迷信思想
        (二)推崇奋发有为反对懒惰散漫
        (三)倡导节俭观念否定奢靡浪费
        (四)崇尚绿色发展制止生态破坏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机制设计
    一、以规立德: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方式
        (二)发挥乡规民约的引导职能
        (三)健全道德建设的管理机制
    二、以文养德:完善教育引导机制
        (一)保护利用乡村文化
        (二)创新宣传乡贤文化
        (三)培育特色文化村镇
    三、以行树德:重视激励实践机制
        (一)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教育活动
        (二)举办“道德模范”主题评选活动
        (三)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
    四、以评弘德: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一)加强现代互动平台打造
        (二)做好乡风文明形象宣传
        (三)优化媒体舆论监督效能
第六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路径建构
    一、以推动产业兴旺为根本奠定物质基础
        (一)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三)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二、以促进生态宜居为抓手优化德治环境
        (一)综合整治乡村人居环境
        (二)培养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三)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制度
    三、以落实治理有效为保障强化组织管理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健全乡村群众自治组织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四、以推进生活富裕为导向破解精神贫困
        (一)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二)汇聚村民素质教育合力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不足
2 村民自治、农民公共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
    2.1 村民自治的制度理念是民主
    2.2 村治民主的困境
    2.3 村治民主与农民公共精神的关系
    2.4 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可能性
    2.5 村民自治、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元互动的学理建构
3 村民自治与农民公共精神的关系学理考察
    3.1 中国传统农村治理与伦理精神的关系
    3.2 西方乡村自治与农民公共精神的互动
    3.3 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证成
4 中国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省察
    4.1 农民的思想特点
    4.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
    4.3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4.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精神培育与村治模式互动的历史经验
5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5.1 农民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5.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5.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之于公共精神培育影响
    5.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之于村民自治影响
6 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路径构建
    6.1 从村治至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逻辑
    6.2 社会生活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当代实践
    6.3 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中农民公共精神对民主制度的支撑
    6.4 农民公共精神培育依赖思想政治教育
7 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建构
    7.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
    7.2 强化党对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组织领导
    7.3 发挥新乡贤道德引领作用
    7.4 推进农村生活共同体文化建设
    7.5 依托多元载体培育农民公共精神
    7.6 注重农民合理利益满足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问题概述
        2.1.1 社会治理
        2.1.2 农村社区治理
        2.1.3 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2 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2.2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3 伦理观念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3.1 我国农村的主流伦理观念
        3.1.1 生产领域内以勤劳致富为核心的伦理观念
        3.1.2 家庭生活中以孝老爱亲为核心的伦理观念
        3.1.3 社区生活中以友爱互助为核心的伦理观念
    3.2 伦理观念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3.2.1 伦理观念有利于凝聚社区成员
        3.2.2 伦理观念有利于约束成员行为
        3.2.3 伦理观念有利于和谐社会关系
        3.2.4 伦理观念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局限性
    3.3 伦理观念在河北省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个案分析
        3.3.1 石家庄市藁城区岗上村“以德治村”模式探析
        3.3.2 邢台市威县孙家寨村——“饺子宴”兴起孝德之风
4“新乡贤”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4.1“新乡贤”概述
        4.1.1“新乡贤”的概念与分类
        4.1.2“新乡贤”存在的现实基础
        4.1.3“新乡贤”的特征
    4.2“新乡贤”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4.2.1 价值层面:观念引领与道德示范
        4.2.2 决策层面:重大事项咨询建议
        4.2.3 治理层面:调解矛盾纠纷,影响农村社区舆论
        4.2.4“新乡贤”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局限性
    4.3“新乡贤”在河北省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个案分析
        4.3.1 定州市“以乡贤治村,以道德齐家”模式探析
        4.3.2 沧州黄骅市“新乡贤”张广新——斥资千万,反哺家乡
5 伦理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5.1 伦理组织概述
        5.1.1 伦理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5.1.2 伦理组织特征及其发展现状
        5.1.3 伦理组织角色定位
    5.2 伦理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5.2.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文化
        5.2.2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区稳定
        5.2.3 加强农村社区道德建设,推动乡风文明
        5.2.4 倡导政治民主,促进生产发展
        5.2.5 伦理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局限性
    5.3 伦理组织在河北省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个案分析
        5.3.1 辛集市农村乡贤理事会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探析
        5.3.2 河北省各地红白理事会引领农村社区新风尚
6 加强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6.1 拓宽有效宣传载体,营造浓厚道德氛围
        6.1.1 多渠道开展评选活动,发现先进典型
        6.1.2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适当运用反面曝光
    6.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新乡贤”和伦理组织的价值
        6.2.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
        6.2.2 弘扬“新乡贤”价值,发挥调节作用
        6.2.3 培育伦理组织,发挥监管作用
    6.3 加强制度建设,为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6.3.1 奖善罚恶制度化,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舆论保障
        6.3.2 组织发展制度化,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6.3.3 完善村规民约,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农民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东台市开展农民道德评议活动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高额彩礼的道德治理[D]. 刘璐.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 张译木. 吉林大学, 2020(08)
  • [4]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
  • [5]基层信访工作的德治路径研究[D]. 杨蕾.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7]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D]. 李皓.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D]. 马莉. 兰州大学, 2019(08)
  • [9]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甘永宗. 中国矿业大学, 2017(12)
  • [10]伦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李义. 河北经贸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农民道德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东台市农民道德评价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