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妮[1](2021)在《脐敷联合盐包热熨对儿童静滴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张传洲[2](2020)在《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探讨引起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集中监测患儿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探究关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保障儿童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根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患儿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监测期内不良反应涉及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累及器官或系统的情况。第二部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儿童医学中心使用过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患儿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临床检验指标等,探究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共监测患儿4998例,发生不良反应288例。其中男童174例(占60.42%),女童114例(占39.58%)。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前三位为抗菌药物170例(53.80%)、中成药60例(18.99%)、抗肿瘤药物36例(11.39%),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共168例,占58.33%),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6例,占22.92%),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第二部分:在研究期内共监测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患儿528例。其中男童310例,女童218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14岁,平均年龄为5.40±3.30岁。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72例,占13.64%,其中有14例患儿对两种药物有过敏史情况。对用药频次进行分类,每日二次(bid)给药的有388例,占77.5%,每12小时一次(q12h)给药的有130例,占22.5%,每8小时一次(q8h)给药的有10例。用药疗程6天和7天的各为80例,与儿童肺炎标准化疗程相符合。330例(占60.61%)患儿为单独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198例(占39.39%)患儿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与其他抗菌药合并用药。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316例,溶媒剂量大多为100m L(274例),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的有144例,溶媒剂量以100m L为主;136例用于肺部感染,以治疗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为主有358例。发生不良反应46例,不良反应率为8.68%。46例不良反应中,男童26人,女童20人。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2岁,平均年龄5.13±3.52岁。最短在用药后2min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长为4天。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例、消化系统损害6例、全身颤抖及寒战4例。统计分析表明,患儿既往过敏史和治疗过程种合并用药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6%。不良反应以静脉给药多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疹、皮炎等。2.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3.80%,其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率最高。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较大比重,分别为18.99%和11.39%。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史和合并用药相关,与性别、年龄、用法用量、溶媒、生化指标等相关性小。提示在儿童用药过程应加强患儿过敏史询问,减少合并用药数量。
刘玉军[3](2020)在《静脉用阿奇霉素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性5年回顾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静脉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我院儿科自2015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份于我院儿科住院治疗且应用静脉用阿奇霉素的2439例临床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25版软件,分析静脉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累及系统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1.2439例静脉应用阿奇霉素的患儿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3%(836/2439),以胃肠道反应、皮肤及附件反应、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较为常见,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全身性损害及神经系统等系统的不良反应较为少见;2.发生静脉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事件在男性病例数比例与女性病例数比例是大致相同的;3.应用静脉用阿奇霉素的研究群体,在0-1岁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最高为50.2%,1-3岁年龄段不良反应比率为35.4%,3-6岁年龄段不良反应比率为27.2%,6-16岁年龄段不良反应比率为29.9%,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比率呈下降趋势。结论:1.静脉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用药会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大多数程度较轻,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过敏性皮疹、肝功能损伤较为常见;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全身性损害及神经系统等系统的不良反应较为少见。2.静脉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与用药儿童性别无关。3.静脉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在儿童群体,0-1岁年龄段患儿最易发生不良反应。
张云新[4](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免煎剂与汤剂对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纳入标准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病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免煎剂治疗,对照组使用半夏泻心汤自煎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两组有效率、安全性及停药2月后复发率,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结束后试验组2名患儿脱落,对照组1名患儿脱落,实际完成75例纳入结果统计。2.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示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药物在治疗在改善患儿各主、次症上均有明显疗效(P<0.01);4.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两组在改善主、次症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评价比较:试验组患儿痊愈率(43.2%)与对照组患儿痊愈率(52.6%)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均为100%;6.皮疹复发率比较:停药2月后试验组患儿皮疹复发率(13.5%)与对照组患儿皮疹复发率(10.5%)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预防小儿过敏性紫癜皮疹复发方面的疗效相近。7.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半夏泻心汤加减免煎颗粒剂及自煎剂两种剂型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临床疗效显着且无差异,运用安全,均能有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
张艳芳[5](2019)在《我国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用药分析》文中认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轻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发生。儿童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统不健全,对药物潜在肝毒性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不足,更易发生肝损伤。然而相对于成人DILI的大量研究,儿童DILI的研究还很薄弱。由于儿童的疾病构成、用药种类和药物的用法用量与成年患者不同,儿童DILI的诊疗与防控经验更加欠缺,因此亟需开展我国儿童DIL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损肝药物的研究。第一部分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儿童肝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目的:探讨我国儿童肝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Liver specific adverse drug reaction,LSADR)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可疑损肝药物,从中挖掘儿童DILI的潜在风险信号,以期为儿童DILI的防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5年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自发上报的014岁儿童LSADR病例报告的性别、年龄、可疑损肝药物、潜伏期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WHO-UMC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方法将儿童LSADR病例报告分为西药致LSADR组(简称西药组)、中药致LSADR组(简称中药组)及中西药联用致LSADR组(简称中西药联用组)。分析近五年儿童LSADR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不同分组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可疑损肝药物特征。从中挖掘儿童DILI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提出防控对策。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计数资料例数以率(%)表示。结果:1.2012年2016年我国自发上报的儿童LSADR有1518例,且每年上报数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儿童LSADR的男女比例为1.39:1(884/634例),1岁以下儿童占儿童整体人群的37%。2.儿童可疑损肝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61%),其中抗生素占注射剂的51%。儿童可疑损肝药物潜伏期主要集中在两周以内,占比84%。3.西药导致的肝损伤1404例,占比92%,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西药为主。抗感染药在儿童的各年龄段均排名第一,且新生儿期的抗感染药比重高达83.2%,远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儿童。新生儿期排名第一的可疑损肝药物是美罗培南;婴儿期和幼儿期排名第一的可疑损肝药物均是阿奇霉素;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排名第一的可疑损肝药物均是甲氨蝶呤。新生儿期,万古霉素导致的肝损伤排名第二,占新生儿期的10.7%,而其他年龄段儿童万古霉素导致的肝损伤的比重均低于3.1%。在学龄期儿童中,除了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导致肝损伤较多外,内分泌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和精神用药也逐渐增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肠外肠内营养药(主要为脂肪乳)在新生儿期排名第二。4.中药导致的肝损伤29例,占比2%,儿童的可疑损肝中药以皮肤病用药为主,涉及既往报道的肝毒性中药有何首乌、补骨脂、白鲜皮等。5.中西药联用导致的肝损伤85例,占比6%,以抗感染药或(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清热类/止咳化痰类/镇惊止痉类中药联用导致肝损伤较为多见。结论:我国儿童LSADR病例报告男性多于女性。1岁以下儿童LSADR占比较高,应高度重视1岁以下儿童用药的肝损伤风险。需重点防控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西药的肝损伤风险。另外也需关注新生儿应用维生素、矿物质、肠外肠内营养药以及学龄期儿童内分泌系统用药、神经系统和精神用药的肝损伤风险。中药导致肝损伤的比例较低,需重点防控皮肤病用药导致的肝损伤风险。中西药联用中的多药联用可能是儿童肝损伤的风险因素之一,联用的中药是否有肝毒性需进一步明确研究,也需进一步开展中西药联用的效益和风险评价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医院住院病例的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再评价研究目的:探讨导致儿童DILI的可疑损肝药物及其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儿童临床病历资料。将符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儿童DILI病例纳入研究,并根据《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中整合证据链(Integrated evidence chain,IEC)法的判据(1)9对儿童DILI病例进行临床再评价,病例筛选均经由两名肝病专科临床医生协助完成。并采用IEC法将可获取用药信息的儿童DILI病例分为西药致DILI组(西药组)、中药致DILI组(中药组)及中西药联用致DILI组(中西药联用组)。对患儿的性别、年龄、生化指标、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临床分型、临床转归等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对不同分组患儿的用药原因、可疑损肝药物品种和分类、用药时间、潜伏期等信息进行用药特征分析,从中筛选、评估儿童DILI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特征:187例儿童DILI纳入本研究,男女比例为1.63:1(116/71例)。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144例,77%),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分别有19例(10%)、24例(13%)。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144例DILI患儿(77%)出现黄疸的症状、86例(46%)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67例(36%)出现肝脾肿大、45例(24%)出现乏力、21例(11%)出现发热、19例(10%)出现皮疹,32例(17%)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在生化检查时提示肝功能异常。儿童DILI严重程度在重度肝损伤及重度以上的病例有116例,占全部病例的62%,45例(24%)发生慢性化,4例(2%)死亡和肝移植。2.用药特征:127例(68%)儿童DILI可以获取用药信息,其中,中西药联用组(n=37,占比20%)的可疑损肝药物以抗感染药和/或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西药与解表类和/或清热类等中成药联用为主。西药组(n=75,占比40%)和中西药联用组的可疑损肝西药均以抗感染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为主,分别占各组的42%和30%、56%和31%。中药组(n=15,占比8%)的可疑损肝药物以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为主,占中药组的47%,且主要为何首乌制剂(33%)。三组的用药时间(H=11.658,P=0.003)和潜伏期(H=10.945,P=0.0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后,中药组比其他两组的用药时间和潜伏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种有肝毒性风险的药物联用和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联用以及违反说明书规定用药是儿童DILI的重要风险因素。结论:儿童DILI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儿童DILI比较严重,慢性化率高于成人,应高度重视儿童用药的肝损伤风险,尤其对抗感染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肝损伤风险应加以重点防控。儿童HILI的实际占比低于既往报道的比例,在HILI的防控方面,需重点防控皮肤病长期用药的肝损伤风险。中西药联用相关DILI的因果关系评价及效益与风险评价需进一步开展。此外,也需警惕多种有肝毒性风险的药物联用和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联用以及违反说明书规定用药的肝损伤风险。
徐曜,林丽梅,高阳,赵雷[6](2013)在《乙酰螺旋霉素致喉头水肿1例》文中认为病例男,19岁,1 d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不适,自行服用乙酰螺旋霉素(400 mg),约2 h后出现呼吸困难。予以吸氧等治疗未见缓解,症状持续加重,考虑"药物(乙酰螺旋霉素)过敏,急性喉头水肿",予以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 mg,并静推地塞米松10 mg后,呼吸困难仍未见缓解。紧急行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缓解,并立即送来我院。入院查体:T 36.4℃,P 76次/min,R 24次/min,Bp130/58 mmHg。神志清醒,表情自然,呼吸平稳,全身皮肤、
何正平,陆红,吴忠良[7](2006)在《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分析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方法:查阅、汇总、分析1994年至2004年医药文献所报道的乙酰螺旋霉素不良反应。结果:乙酰螺旋霉素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血尿、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肾脏损伤、听觉损伤、精神障碍、支气管哮喘、急性多发性关节炎、眩晕症、头痛、顽固性呃逆等。结论:乙酰螺旋霉素临床应用广泛,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李书丽,石俊英[8](2001)在《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
本刊编辑部[9](2016)在《2016年《人民军医》杂志分类总目次》文中研究说明
王爱平[10](2016)在《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当各级听中枢或听神经、螺旋器的毛细胞发生病变,导致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此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内耳血流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会加重缺血导致内耳血流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是多个因素和靶点参与的反应。在近些年中医治疗内耳疾病的报道中,活血化瘀类药物最为常用和有效,其次是清肝泻火类药物,本实验中,将活血化瘀与清肝泻火联合用药结合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1)血管阻断法在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中的应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3)探明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血管阻断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五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实验方法:正常组:不给药;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饮食不给药。清肝泻火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清肝泻火药物灌胃,每次2ml,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行气活血化瘀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灌胃,每次2ml,含药物2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泻火化瘀通窍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灌胃,每次2ml,共含药物5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实验指标:(1)各组大鼠分别与造模后、用药前和用药后7天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2)用解剖显微镜对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进行观察;(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4)制备耳蜗组织匀浆,采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的MDA含量和CAT活性进行检测;(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蛋白表达;(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 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梯度pcr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和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显着低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p<0.05-0.01)。正常组的阈值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耳蜗基底膜铺片基底膜外毛细胞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可清晰看到外毛细胞分布均匀,排列整齐,无明显缺失;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外毛细胞结构出现极其严重的破坏,出现坏死和凋亡;行气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及行气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行气活血化瘀组损伤相对于泻火化瘀通窍组损伤更为明显。3.正常组阳性细胞荧光基本分布在血管纹区域,基底膜上几乎无表达。模型组与药物干预组的基底膜上的三排外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增多、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的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减少(p<0.01),散在分布在基底膜上,且泻火化瘀通窍组这一表现更加明显(与行气活血化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肝泻火组的毛细胞信号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则明显增强(p<0.01)。4.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与ca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的md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两组大鼠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最严重,泻火化瘀通窍组与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的cat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的cat活性显着高于行气活血化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肝泻火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caspase-8mrna和caspase-3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类似,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fasmrna和fasl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与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fas、fasl蛋白表达,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又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清肝泻火组、模型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的表达。正常组呈现较低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mrna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的xiap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显着增高(p<0.05);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中xaf1mrna有表达,模型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mrna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mrna表达水平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组的xaf1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同样的,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由明显降低(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l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血管阻断法可用于建立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建模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造模成功率高、对动物的伤害小,模型动物均出现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推广应用。2.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着提高听阈,模型建立成功后24h时听阈即显着增加(p<0.05),7d后听阈维持无明显变化。3.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缓解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大鼠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改善大鼠损伤后听力的作用。4.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血管阻断法引起的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cat活力,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6.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抑制毛细胞凋亡。7.fas和fasl基因和蛋白均参与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8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后耳蜗凋亡现象与XIAP及XAF1的表达相关,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提高XIAP的表达抑制XAF1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9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
二、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预警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年龄分段 |
1.5 排除标准 |
1.6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
1.7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8 其他 |
2 结果 |
2.1 住院患儿基本情况 |
2.2 发生不良反应患儿情况 |
2.2.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
2.2.2 过敏史 |
2.2.3 原患疾病 |
2.2.4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
2.2.5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
2.2.6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 |
2.2.7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 |
2.2.8 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关系 |
2.2.9 不良反应的转归 |
3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性别及年龄 |
2.1.2 过敏史 |
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临床使用情况 |
2.2.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品规 |
2.2.2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用法、用量情况 |
2.2.3 给药疗程 |
2.2.4 合用其他抗菌药物 |
2.2.5 溶媒及其容量 |
2.2.6 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前患儿体温 |
2.2.7 抗感染治疗效果评价 |
2.2.8 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
2.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
2.3.1 .发生不良反应一般资料 |
2.3.2 不良反应药物用法用量 |
2.3.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
2.3.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
2.3.5 不良反应患儿用药原因分析 |
2.3.6 不良反应患儿合并用药分析 |
2.3.7 不良反应患儿过敏史分析 |
2.3.8 不良反应患儿体重分析 |
2.3.9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
2.3.10 不良反应处理结果及转归情况 |
2.4 单因素分析 |
2.4.1 一般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
2.4.2 药物因素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
2.4.3 临床指标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 |
2.5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3)静脉用阿奇霉素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性5年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病因认识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治疗措施 |
3.中药汤剂的研究进展 |
3.1 中药汤剂的起源 |
3.2 中药汤剂的发展 |
3.3 中药汤剂的现状 |
4.中药免煎颗粒剂的发展 |
4.1 免煎颗粒剂的起源与发展 |
4.2 免煎颗粒剂的制备流程 |
4.3 免煎颗粒剂的现状 |
试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西医诊断标准 |
2.4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4.临床观察与评估 |
4.1 安全性评估 |
4.2 临床观察指标 |
4.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4 疾病疗效标准 |
4.5 统计学方法 |
4.6 技术路线图 |
试验结果 |
1.一般情况比较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治疗后两组结果比较 |
2.1 治疗前后组内积分比较 |
2.2 治疗后两组间症状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4 两组治疗后疾病疗效比较 |
2.5 复发率比较 |
3.安全性评价 |
4.试验结果小结 |
结论 |
讨论 |
1 试验结果讨论 |
2.半夏泻心汤加减的方义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我国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儿童肝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院住院病例的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再评价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 |
3 讨论 |
(10)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Caspase-8/3mRNA、Fas/FasL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XIAP及XAF1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脐敷联合盐包热熨对儿童静滴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D]. 吴燕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住院患儿药物不良反应调查预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传洲. 青岛大学, 2020(01)
- [3]静脉用阿奇霉素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性5年回顾分析[D]. 刘玉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寒热错杂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D]. 张云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我国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用药分析[D]. 张艳芳. 承德医学院, 2019(01)
- [6]乙酰螺旋霉素致喉头水肿1例[J]. 徐曜,林丽梅,高阳,赵雷. 西南国防医药, 2013(09)
- [7]乙酰螺旋霉素的不良反应[J]. 何正平,陆红,吴忠良. 抗感染药学, 2006(03)
- [8]乙酰螺旋霉素致小儿皮疹43例临床分析[J]. 李书丽,石俊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01(12)
- [9]2016年《人民军医》杂志分类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人民军医, 2016(12)
- [10]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D]. 王爱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