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3)在《油气润滑设备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传统的油润滑与脂润滑,油气润滑系统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特点。该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推广使用阶段,特别是针对不同应用背景的油气润滑控制系统的研发成为油气润滑技术推广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技术的研究、消化、吸收及现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油气润滑系统的润滑机理、结构组成、工作流程与控制要求进行了分析,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内工厂应用要求的油气润滑电气控制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用上下位机配合的主从模式控制方式,采用西门子S7-200PLC作为系统的下位机,使用西门子专用的STEP7-MICROWIN编写了PLC梯形图程序。(2)针对润滑点较少的工况,选取了西门子Smart700触摸屏作为上位机,并在WinCC flexible软件环境下开发了直观、简洁的人机界面。(3)针对润滑点较多及现场环境恶劣的工作环境,选择PC作为上位机并使用VC++编写了应用程序画面;其中,PC与PLC通讯方式选择了PPI协议方式,对于PPI协议不公开的问题,文中使用实验方法对PPI协议进行了详尽解析,总结了较全面的PPI协议帧格式。(4)针对传统分布式油气润滑监控系统布线困难、成本高、不易维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改进方案。该方案采用卫星式分区监控,每个分区由一个路由节点和多个终端节点组成。采用兼顾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网络结构,即分区内部采用星型拓扑,分区间网状连接。这样的监控系统故障诊断方便、维护简单;分区间影响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基于CC2530、S7-224XP、实际油气润滑站以及轧辊试验台搭建了验证系统,对方案可行性、可靠性和故障排除能力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方案可满足分布式油气润滑监控系统的需求。(5)对油气润滑样机的供油量、供气量、润滑周期等关键参数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样机调试实验。实验证明,本文所研发的油气润滑控制系统满足实际润滑需要,可实现供油参数的灵活调节,适应各种不同的工况,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巩庆[2](2010)在《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管理作为当今工商管理学科的热点问题之一,已经引起广大理论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回顾有关技术管理研究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管理始终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持及原生动力。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更多从战略管理视角,引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推动技术管理体系在运营中的构建与不断整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全新的市场模式、企业模式和创造价值过程中,只有把握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以技术开发与使用为核心,将技术创新始终贯穿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不断激发企业的应变能力,满足消费者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传统的钢铁行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低生产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加之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进口矿石、航运等价格上涨因素合力,我国钢铁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这就要求国内钢铁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加强管理理念更新意识,构建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积极营造人、机、物、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以便适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邯钢线棒材厂作为老牌国有企业,在继承历史发展过程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优化企业经营模式和提高盈利水平为导向,更需要从加强技术管理入手,实行对内挖潜、降本增效,完成质的飞跃。这同时也是本文的主要立题点,并试图通过相关调研分析,以期为提高邯钢线棒材厂整体技术管理水平做出有益的探索。关于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架问题,本文从技术创新管理、设备及工艺管理、技术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六个子体系入手,分别对邯钢线棒材厂技术管理现状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整合并完善了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其中,着重对于设备及工艺管理和技术人员管理在全面技术管理体系中的运行及优化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相应实证分析。
凡明[3](2009)在《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膜轴承实验研究是油膜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研究工作者进行了油膜压力、温度、功耗、流量、油膜刚度、油膜阻尼、边界条件等众多参数的实验测试工作,为工业设计和理论分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多数实验台是在定参数条件下工作的,无法研究不同参数对轴承运转的影响,而且多数实验台无法实现高转速、大加载,无法真实模拟轧制工况,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改变这一局面,更好地进行油膜轴承实验研究,山西省现代轧制工程技术中心投巨资新建了新一代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为开展轧机油膜轴承研究提供了可靠保证。本文的目的是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测试技术,借助于专业的监控和数据采集软件,研究开发可满足实验研究的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该系统可实现对油膜轴承实验台实时工况的监控,同时实现油膜压力、温度等参数的测量。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提出了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系统的功能、硬件、软件进行了论述。该系统通过直流调速装置实现直流电机调速,以设定轧辊不同转速;可控制比例阀的开口度,继而控制输出流量以实现加载压力的控制;对液压站、稀油站和润滑站进行温度控制,当温度过低时系统报警,自动启动加热器,当温度过高时系统报警;同时对液压站、稀油站和润滑站进行液位控制,当液位过高或过低时系统报警;此外,控制系统要完成数据采集功能,PLC在运行时要采集稀油站、润滑站和主机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该系统具有在线监控功能,由装有WinCC的上位机实现,可对液压站、稀油站、润滑站和主机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视,对PLC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并可进行查询,对油温和液位报警进行记录。该系统安装调试运行后,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硬件配置合理,能实现在线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准确可靠,稳定性好,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对开展油膜轴承实验研究,特别是油膜轴承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姚建斌[4](2007)在《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油膜轴承是基于流体动压润滑原理,依靠转轴自身动力将油带入楔形间隙,隔离辊颈与衬套,形成压力油膜,平衡负载,将金属间的固体摩擦转化为液体摩擦,将摩擦、磨损降至最低限度。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为适应高速、重载、连续、自动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油膜轴承作为轧机“心脏”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轧制工业的发展,轧材质量的提高,轧机油膜轴承由原来的长键联接改为短键联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展无键联接的研究、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谁在高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创造出低成本的产品价格,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针对未来的潜在市场,在多年潜心研究轧机油膜轴承的基础上,我校轧制工程中心拟开发衬套与辊颈直接装配的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使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及油膜厚度跳动小等特点,并能从结构上杜绝锥套卡死及损伤现象,从而为企业、社会节约大量成本,必将为国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膜轴承工作时依靠衬套与轧辊表面的油膜承受载荷,轴承是否均载取决于油膜压力的均匀性,为此,本文从理论角度合理分析轴承润滑状况,应用数值方法分析油膜压力及油膜厚度的分布规律,继而判断轴承的受载情况,根据轴承受载改进轴承结构,最终力求油膜压力均匀、轴承均载,提高轴承寿命。为定量描述其机理,本文用三维弹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法建立油膜轴承轧制时的数学模型。计算过程中将轧辊、衬套进行了模型简化,计算出轧制工况下衬套与辊颈间的三维接触压力分布情况。运用三维弹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方法理论,在Fortran PowerStation4.0平台上开发用于计算轧机油膜轴承载荷分布的专用程序,分析轴承的承载情况,绘制轧辊及衬套的变形场。另外,为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我们借助于大型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对油膜轴承的受载行为进行测试研究,测出油膜轴承径向载荷的动态分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
陈建国[5](2001)在《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普通线材轧机旧式稀油润滑系统存在的诸多不足 ,在提高供油油质、保证供油量、防止油泄漏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改进措施 ,取得了良好效果。
马先贵,相景培,刘积涵[6](1997)在《论润滑油的发展方向——高性能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高性能化是时代的需要 当代的机械设备向着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寿命长的方向发展;内燃机朝着高热效率、高转速、重负荷的方向发展。新机器对润滑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迫使油品不断更新换代。在粘度等级方面,总的趋势是低粘度、多级油。多级汽油机油的市场占有率在日本几乎是100%,美国是85%。另外,由于内燃机的发展,对油品提出了低粘度、低挥发度、大跨度的要求,带来了酯类、聚α烯烃、加氢裂化油以及异构化烷烃等极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的迅速发展,润滑油的高性能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润滑设备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油气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关键部件结构 |
1.2.1 油气润滑 |
1.2.2 油气润滑系统的组成 |
1.2.3 关键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1.3 油气润滑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外油气润滑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油气润滑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3 油气润滑的电控装置 |
1.3.4 ZigBee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控制方案及硬件设计 |
2.1 油气润滑实验台控制方案设计 |
2.2 部分电气硬件选型 |
2.2.1 主控制器选择 |
2.2.2 HMI面板选择 |
2.2.3 部分传感器选型 |
2.3 电气图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下位PLC程序设计 |
3.1.1 编程软件 |
3.1.2 PLC地址分配 |
3.1.3 系统工作流程图 |
3.1.4 程序部分梯形图说明 |
3.2 上位触摸屏设计 |
3.2.1 编程软件 |
3.2.2 触摸屏与PLC连接设置 |
3.2.3 触摸屏人机界面设置 |
3.3 西门子PPI协议 |
3.3.1 PPI协议的解析方法 |
3.3.2 读命令分析 |
3.3.3 写命令分析 |
3.3.4 其它命令分析 |
3.3.5 PPI协议的验证 |
3.4 PC端的人机界面 |
3.4.1 编程软件 |
3.4.2 串口通讯的实现方法 |
3.4.3 部分通讯程序 |
3.4.4 上位监控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ZIGBEE的分布式油气润滑系统的研究 |
4.1 ZigBee技术 |
4.1.1 ZigBee技术简介 |
4.1.2 ZigBee协议栈架构 |
4.1.3 地址分配与路由选择 |
4.2 基于ZigBee的分布式油气润滑控制系统设计 |
4.2.1 基于ZigBee的分布式油气润滑控制系统方案 |
4.2.2 系统硬件平台 |
4.2.3 系统软件设计 |
4.3 测试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验 |
5.1 系统实验参数 |
5.1.1 系统耗气量 |
5.1.2 系统供油量 |
5.1.3 系统润滑周期 |
5.1.4 系统监控时间的设定 |
5.2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论文构架 |
1-3-1 技术路线 |
1-3-2 论文构架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企业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范畴 |
2-1-1 技术与技术管理的内涵 |
2-1-2 企业全面技术管理体系及其构建 |
§2-2 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 |
2-2-1 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
2-2-2 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的关系 |
§2-3 技术能力与技术进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邯钢线棒材厂实行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
§3-1 邯钢线棒材厂简介 |
3-1-1 工艺装备 |
3-1-2 主要产品 |
3-1-3 组织结构 |
3-1-4 人力资源状况 |
§3-2 邯钢线棒材厂技术管理现状 |
3-2-1 邯钢线棒材厂技术创新管理现状 |
3-2-2 邯钢线棒材厂设备及工艺管理现状 |
3-2-3 邯钢线棒材厂技术人员管理现状 |
3-2-4 邯钢线棒材厂质量管理现状 |
3-2-5 邯钢线棒材厂安全管理现状 |
3-2-6 邯钢线棒材厂信息技术管理现状 |
§3-3 邯钢线棒材厂技术管理体系中的优势和不足 |
3-3-1 邯钢线棒材厂技术管理的优势 |
3-3-2 邯钢线棒材厂技术管理的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整合 |
§4-1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整合思路 |
4-1-1 体系的指导思想 |
4-1-2 体系的管理原则 |
§4-2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整合特点 |
4-2-1 体系的主体和管理对象 |
4-2-2 体系的约束条件 |
4-2-3 体系在应用中的目标 |
§4-3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整合方案 |
4-3-1 整合的前提 |
4-3-2 整合的基础 |
4-3-3 整合的必要性 |
4-3-4 整合的可行性 |
§4-4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整合结构 |
4-4-1 体系的构成 |
4-4-2 技术创新管理子体系 |
4-4-3 设备及工艺管理子体系 |
4-4-4 技术人员管理子体系 |
4-4-5 质量管理子体系 |
4-4-6 安全管理子体系 |
4-4-7 信息技术管理子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的优化实施 |
§5-1 设备及工艺管理子体系的优化实施 |
5-1-1 设备点检和检修管理 |
5-1-2 设备备件管理 |
5-1-3 工艺职能管理 |
5-1-4 实施效果 |
§5-2 技术人员管理子体系的优化实施 |
5-2-1 人才聘用与配置 |
5-2-2 培训与开发 |
5-2-3 薪酬与绩效管理 |
5-2-4 激励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的实例论证 |
§6-1 邯钢线棒材厂棒二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概述 |
6-1-1 立项背景和设计依据 |
6-1-2 工程简介 |
6-1-3 全面技术管理方法的应用 |
§6-2 全面技术管理在项目投资前期的应用 |
6-2-1 组织与技术管理控制要点 |
6-2-2 实践管理过程 |
§6-3 全面技术管理在项目投资期的应用 |
6-3-1 质量控制 |
6-3-2 安全控制 |
6-3-3 投资控制 |
6-3-4 进度控制 |
§6-4 全面技术管理在项目生产期的应用 |
6-4-1 项目性能考核 |
6-4-2 项目管理后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膜轴承概述 |
1.2 国内外对油膜轴承的研究 |
1.3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油膜轴承实验台方案设计 |
2.1 油膜轴承实验台的理论基础 |
2.1.1 油膜轴承动压形成的基本原理 |
2.1.2 流体动压润滑轴承承载油膜的力学方程 |
2.2 油膜轴承实验台的基本设计思想和实现的功能 |
2.3 油膜轴承实验装置整体方案设计 |
2.3.1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
2.3.2 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2.3.3 电气系统方案设计 |
2.3.4 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描述与开发方案 |
3.1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功能描述 |
3.1.1 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参数设计 |
3.1.2 系统实现的功能 |
3.2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开发方案 |
3.2.1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构成 |
3.2.2 过程数据的测量 |
3.2.3 速度控制设计 |
3.2.4 液位控制设计 |
3.2.5 油温控制设计 |
3.2.6 加载控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膜轴承实验台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4.1 下位机硬件配置设计 |
4.1.1 PLC 模块配置设计 |
4.1.2 6RA7085 直流调速装置 |
4.2 上位机硬件配置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膜轴承实验台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1 STEP 7 编程软件简介 |
5.1.2 PLC 控制程序设计 |
5.2 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西门子组态软件WinCC |
5.2.2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功能描述 |
5.2.3 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5.3 系统控制网络与通讯的实现 |
5.3.1 系统控制网络设计 |
5.3.2 系统通讯任务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膜轴承实验台测试系统设计 |
6.1 测试系统设计要求 |
6.2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6.2.1 压力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
6.2.2 压力传感器的分析与选择 |
6.3 热电偶的选择 |
6.3.1 热电偶测温原理 |
6.3.2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处理 |
6.3.3 热电偶的选择与使用 |
6.3.4 热电偶的制作 |
6.3.5 热电偶的检定与分度 |
6.4 传感器的安装 |
6.5 测试系统的开发 |
6.6 轴承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边界元法发展概况 |
1.2 油膜轴承的工作原理、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 |
第二章 三维线弹性问题的边界元法 |
2.1 三维线弹性问题的基本解 |
2.2 边界积分方程的建立 |
2.3 边界积分方程的离散化 |
2.4 奇异积分的处理及影响系数的计算 |
2.5 角点问题 |
2.6 表面应力的求解 |
2.7 内点位移和应力的求解 |
第三章 三维无摩擦弹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法 |
3.1 基本关系 |
3.2 接触问题边界积分方程的建立 |
3.3 系统方程组的建立及求解 |
3.4 迭代过程及收敛准则 |
3.5 构造接触区方程组及其求解 |
3.6 程序编制及主要符号说明 |
第四章 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结构设计 |
4.1 油膜轴承结构简介 |
4.2 轧机油膜轴承锥套设计技术的发展 |
4.3 无锥套油膜轴承结构设计 |
第五章 油膜轴承载荷压力分布的计算 |
5.1 雷诺方程及其差分方法 |
5.2 计算步骤及主要过程框图 |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油膜轴承运行行为的实验研究 |
6.1 现代大型轧机油膜轴承试验台组成部分 |
6.2 测试目的与测试内容 |
6.3 测试系统及方案 |
6.4 传感器的设计与标定 |
6.5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改进内容 |
2.1 提高供油油质 |
(1) 油箱的改进 |
①油箱容积: |
②回油管: |
③浮动吸口: |
(2) 装设磁栅过滤器 |
(3) 过滤器的改进 |
(4) 合理安排油温监测点、提高正常运行油位 |
2.2 保证供油油量 |
(1) 远程定压阀控制。 |
(2) 变频调控控制。 |
(3) 油泵改型。 |
2.3 防止泄漏 |
(1) 防治管接头的泄漏。 |
(2) 防治油泵泄漏。 |
四、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润滑设备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张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13(10)
- [2]邯钢线棒材厂全面技术管理体系研究[D]. 巩庆.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5)
- [3]轧机油膜轴承实验台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 凡明. 太原科技大学, 2009(06)
- [4]新型无锥套油膜轴承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D]. 姚建斌. 太原科技大学, 2007(04)
- [5]普通线材轧机稀油润滑的技术改进[J]. 陈建国. 轧钢, 2001(06)
- [6]论润滑油的发展方向——高性能化[J]. 马先贵,相景培,刘积涵. 设备管理与维修,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