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与香港合作 拓展海外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认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尢佳[2](2021)在《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货币体系长期维持美元作为单一结算货币的格局,强大的美元本位制网络效应诚然提高了多边贸易中的金融效率,然而美元在国际货币兑换上的非对称性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美国借助美元的国际地位来降低本国货币错配风险、增加国际融资能力,甚至向海外转嫁国内金融危机的危害。因此,各国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领域的使用渠道不断拓展,并于2016年10月加入SDR货币篮子。即便如此,人民币在全部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支付份额占比依然较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中心-外围”体系短时期内不会被打破,人民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作为外围货币,人民币亟待建立自身的支付网络效应。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全球孤立主义和保守思想抬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有所恶化;同时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市场波动程度加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有所增加。货币替代是指一种货币对于另一种货币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贮藏价值中一个或多个职能上发生替代,并使得一国货币需求受到国际货币输出国的经济变量影响的现象。货币替代是一种法定货币实现国际化、履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基础和重要阶段。由于微观上搜寻、兑换、文化差异等原因和宏观上货币制度建设成本的存在,境外居民和企业选择使用外币进行交易时,国际货币对其国家本币不会是“无摩擦”的完美替代,必然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交易成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促进人民币在经济贸易活动和金融交易中的国际使用,因此本文从交易这一最基础的分析单位切入,从交易成本角度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中所产生的作用。参考和借鉴经典货币替代理论,论述了微观和宏观的交易成本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通过对香港离岸市场的实证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特点,从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可以划分为由私人部门承担的微观交易成本和由国家和政府组织承担的宏观交易成本,微观和宏观交易成本都对货币替代进程产生作用;(2)微观交易成本主要通过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选择对货币替代产生影响,微观主体会根据本币通货膨胀率和外币微观交易成本等因素决定使用哪种货币,外币的交易成本越低,则越有可能发生货币替代;(3)宏观交易成本由国际货币发行国承担,当存在强势国际货币国、新兴国际货币国和被货币替代国三个参与方时,作为输出国际货币的后发国家,宏观层面上依然可以采取给予被货币替代补偿的方式,承担宏观交易成本,推动货币替代进程;(4)货币替代在持续过程中具有棘轮效应,交易成本是棘轮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香港地区2004年开展人民币活期存款业务以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已经显示出棘轮效应,而且主要是出于交易便利性目的而持有人民币;(5)交易成本视角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是“宏观层面承担交易成本,利用政策推动微观交易成本的降低,微观主体享受人民币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建议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直接降低人民币的微观交易成本,并且推行双赢的对外经济合作政策,赢得其他国家支持共同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另一方面应控制宏观交易成本,通过离岸市场发展尽快形成人民币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降低政策推行成本,并且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以降低货币替代进程中的宏观风险。
朱简妮[3](2021)在《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推动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境电商崛起以及在企业自身寻求进步的驱动之下,对于品牌出海的提出与探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中国品牌出海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品牌实力与企业实力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原点,探究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方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2020年《Brand 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的15个电子品类品牌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出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而非“品牌”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品牌为什么出海、出海现状与困境、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启示。从电子品类品牌出发,深入探究品牌的出海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一定的整理、深化以及补充。但也由于本文难以穷尽研究文本和对象以及研读的欠缺带来了研究视野和对象分析的局限,无法更全面地反映所有出海品类品牌的现状、问题和品牌建设的历时性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品牌出海相比企业出海有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途径,同样也是顺应目前宏观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了产品出海阶段、品牌觉醒阶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出海品牌呈现出整体稳定增长,品类发展动荡,欧洲市场发展稳定,重点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中国的品牌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国制造刻板印象以及品牌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品类品牌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这些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培养国际基础,布局海外市场,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加强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品牌出海应是以品质为船,以沟通为帆,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核心,坚守中国的底线,促进海外国家对中国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认同,促进品牌忠诚;用全球视野进行本土化执行,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让更多的出海品牌成功上岸;通过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属于中国品牌的声名,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的最佳名片,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而中国国家形象同样也会反哺中国品牌形象,促成中国品牌出海。
夏芳[4](2021)在《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市场的迅速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发明显,许多企业选择跨国经营以开拓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华为公司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通信产品和智能手机公司,一直以来在国际化的路上不断努力扩展,已经成功在俄罗斯通讯市场及手机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2019年华为公司在俄罗斯手机市场所占领的市场份额大幅度增长,在5G通讯技术合作方面,华为公司也与俄罗斯本地供应商合作密切。在此背景下,研究分析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的营销策略,对于其他中国民族企业国家化和海外投资有着一定的现实及长远意义。本论文首先梳理了国际市场投资、国际投资、4P营销组合理论以及SWOT分析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后文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在跨国经营中的意义提供了理论性基础。然后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和中国国内市场经营现状这三部分进行了简要概述,之后对于华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从华为公司国家化经营的规模体量、海外市场区位分布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经营分析的特点。随后从俄罗斯本地市场入手,综合分析俄罗斯市场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探讨了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紧接着采用了4P营销组合理论的分析方法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这四个策略点对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同时还采用了SWOT分析理论系统地研究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将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以及华为公司自身在俄罗斯市场的优势与劣势。文章最后针对前文分析的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策略从创造品牌优势、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这三个方面提出符合客观市场环境的营销战略建议。
王圣君[5](2021)在《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国内创新资源相对有限,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成为跨国企业提升母公司创新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工具。然而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国际化经验欠缺等问题,海外研发投资能否提升我国跨国企业母公司创新绩效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加强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可以科学引导我国跨国企业合理构造研发知识网络,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国际战略地位。本研究从组合结构层面将海外研发投资水平分成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整合网络嵌入理论、资源观以及制度观等理论基础,分析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并由浅入深的探讨三个研究主题:(1)海外研发投资的不同组合结构——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是否对母公司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化影响;(2)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的匹配关系是否对母公司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化影响;(3)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的条件组态如何对母公司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通过深入剖析海外研发投资不同组合结构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匹配效应以及组态效应,有利于完善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逆向学习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入理论分析与大量实证检验,阐明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评估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匹配关系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效果及其实现条件,解析了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同条件组态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母国市场扩张型、母国能力提升型、海外市场扩张型以及全球资源融通型四种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及其演进过程,为后发跨国企业突破低端技术锁定提供了可能的路径选择和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来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阐明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从组合结构层面将海外研发投资水平分成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两个维度,探讨不同维度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将企业动态能力作为关键调节变量,深入考察吸收能力与适应能力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1)海外研发深度倒U型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海外研发广度正向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2)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海外研发深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倒U型关系,正向调节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正向关系;(3)适应能力对海外研发深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倒U型关系调节作用不显着;但显着正向调节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间正向关系。第二,评估了不同维度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匹配状态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化效果及其实现条件。结合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本研究对比了不同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匹配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差异,识别母公司创新绩效最大化的海外研发组合结构;进一步将国有股权和外资股权作为关键调节变量,深入考察不同股权结构对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匹配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匹配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高于不匹配状态;(2)高匹配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高于低匹配状态;(3)不匹配状态下,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低状态下母公司创新绩效高于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高状态;(4)不同股权结构对海外研发深度—海外研发广度匹配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国有股权反向调节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间的匹配关系;外资股权正向调节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间的匹配关系。第三,解析了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同条件组态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基于定性比较方法(QCA),本研究考察了海外研发深度、海外研发广度、吸收能力、组织冗余以及国际化经验多重情境因素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协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提升是必要的前因条件,其他因素为非必要条件;(2)识别出四种有效提升海外研发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模式。本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在海外研发—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中引入组合结构维度,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海外研发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其次,率先检验了海外研发深度与海外研发广度匹配关系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推进了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维度的研究。最后,将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多重企业资源因素同时纳入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中,探索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获取较高创新绩效的具体路径和复杂情景,揭开研发国际化逆向学习的黑箱。
陈亮[6](2020)在《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力争从海外市场寻求业务发展的新机会,实现全球化和经济规模化。中资企业对于陌生的国际营商环境和境外金融政策;亟需专业的金融机构提供一篮子综合性金融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资本动力;证券公司在实体企业跨境发展过程中针对跨国并购、海外IPO、中资美元债等境外投融资,提供专业的、全方位的、符合中资企业特色的跨境金融服务。中资券商跨境发展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依靠境内母公司的资产实力和客户基础,充分发挥跨境协同机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跨境发展路径;二是依靠资本的力量,通过并购境外有稳定业务基础、细分领域特色优势的投行或者资产管理公司,获取境外金融牌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本文通过对中资券商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与研究。主要针对中资券商跨境发展的路径和方法;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构成及协同效应分析;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三方面优化机制的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会计法等,详细分析阐述X证券在推进跨境协同机制过程中,具体执行的跨境协同机制和绩效奖励政策。并利用会计法定量分析跨境协同效应,以及非结构式访谈法,总结现阶段跨境协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瓶颈;通过SWOT分析,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因素,提出新经济、新时代背景下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的优化方案设计及实施保障措施。最终得出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研究的结论:跨境协同机制对于中资券商实施国际化路径有积极正向作用,随着境外子公司发展壮大协同效应逐步弱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完善协同机制;并从经营、管理、财务三个维度的协同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同时从提升投行、资产管理跨境协同,平衡资本风险;把握跨境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借助海外资本并购,提升境外分支机构布局;完善跨境协同合规和风险隔离机制,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袁琳[7](2020)在《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为原材料制成的保健品、化妆品、植物药剂、添加剂等产品得到快速发展。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日益旺盛。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利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将其制作成各种植物药剂推向市场广泛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欧美等国拥有先进的植物产品生产和研发技术,但其缺乏植物原材料。中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是全球植物提取物最大的出口国。西安光合生物公司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家经营植物提取物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外向型民营企业。西安光合生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在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本文分析了西安光合生物公司面临的海外市场拓展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通过PEST、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得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通过IFE、EFE矩阵分析得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微弱的内部优势,需要通过扬长避短提升竞争优势,并采用适当方式利用外部机会、回避威胁的结论。第二,本文通过SWOT分析得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可选择的发展战略,然后从地理、人口、消费行为方面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关键变量,最后将欧洲市场定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的首选目标,同时分析了欧洲市场的特点和拓展策略。第三,本文提出先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市场立足,再分阶段拓展其他欧洲市场的策略;在产品方面采用传统产品与新产品结合的方式投放市场;在拓展路径和举措方面,本文制定了“最优性价比”的拓展路径,并从渠道选择和宣传推广方面制定拓展举措。最后,本文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资金来源、人力资源方面提出相关措施,保障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外市场拓展战略方案。
孙泉[8](2020)在《中国人寿的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已经不能仅靠本国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来实现独立运营。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17464亿美元,是1991年流入量1550亿美元的11.2倍。可见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加深了各国企业之间的往来,促进了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企业国际化,当今世界的强国必定有着数量繁多的跨国企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企业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吸引外资、学习技术、产业升级、创新研发,通过外资补齐了资本的短板,通过学习掌握了国外先进的技术,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通过创新研发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在经历了30多年的资本净流入之后,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第一,GDP全球排名第二,贸易全球排名第一,中国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已经到了从“做大”走向“做强”的阶段,企业也更加认识到国际化的作用,企业通过国际化发展可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整合全球资源、贴近消费市场。保险行业的经营主要是利用大数法则原理,经营范围越大,风险越分散,所以保险公司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动能。中国的保险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在探索国际化的道路,再保险领域由于其特殊性,中国再保险集团很早就开始了国际化的道路;中国太平集团的总部位于香港,利用地理和政策优势,太平集团的国际化的程度也较高;中国民营保险公司以并购的方式开启国际化的征程,例如复星集团的一系列保险公司的收购。虽然中国保险业在国际化的发展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关于要不要走国际化道路,或者说目前发展阶段适不适合国际化,还是有很多争论。因为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放弃了嘴边的蛋糕,然后去追求一些不确定的市场,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理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虽然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很大,但是市场总量还是需要培育和逐步增长的一个过程,大众的保险意识的提升也需要时间,目前市场上无论寿险还是财险都是竞争白热化的。通过国际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公司规模;同时可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管理经验,将其再应用于国内的保险业务,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这些都是国际化的作用和优势。国际化的道路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些曲折,因为中国的企业和保险行业都是属于后发型的,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客户的消费理念也更加成熟,更加需要企业的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些方面中资保险公司还是处于劣势。但是这些困难也是迟早要面对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走出去都会遇到这些问题。目前全球经济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正处于一个缓慢复苏的阶段,大的趋势是向好,同时很多资产的价格是相对便宜的。中资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加速公司国际化进程。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和国内国际化的理论,找出适合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保险行业发展阶段背景和现状的介绍,进一步对保险企业国际化的内外部的形势分析,从中揭示了保险行业国际化的必要性,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寿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人寿在目前阶段应该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用好国企优势和政策机遇期,借鉴国际大型保险集团的成功经验,分步骤分区域地推进集团国际化的发展,明确提出了中国人寿“源自中国,服务全球”的国际化战略以及“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具体为:以积极的并购战略为先锋;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为投资布局翼;以亚洲新兴市场为保险布局翼;以海外公司为国际化发展基地和港湾,以国内市场的发展供给为战略大后方。同时也给出了各项国际化保障体系的建议。本文既是对中国人寿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的研究,也是想通过案例研究来促进对中资保险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关注和思考。
魏凡[9](2020)在《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基于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的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分拆有助于促使公司建立科学的业务架构,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使公司获得更加合理估值,作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由于分拆上市制度不足,监管层监管严格,因此国内上市公司分拆境内上市的成功案例较少,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以及《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证监发[2019]27号),监管层释放出“鼓励创新、为央企改革和上市公司营造有利环境“的政策信号,分拆上市成为了2020年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作为大型央企是分拆上市道路上的先行者:2015年12月16日中国铁建分拆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建装备”)至香港上市,成为第一支成功分拆上市的A+H股央企;2019年12月18日,在《若干规定》出台不到一周,中国铁建发布了《关于分拆所属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至科创板上市的预案》,成为国内第一家发布“A拆A”预案的上市公司。事实上,铁建装备分拆后的第二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财务表现也欠佳,但四年后的今天中国铁建依旧在第一时间选择分拆子公司铁建重工于科创板上市,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分拆上市对于企业绩效到底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探究。因此,本文选择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的案例,以分拆经济动因为切入点,从整体绩效表现和具体绩效表现两方面探讨动因落实情况,并对以往文献未讨论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的经济动因与现有假设方向基本一致,基于资本市场表现以及EVA绩效评价指标对分拆上市后整体效果进行判断,发现分拆上市后子公司的价值并未得到提升,母公司的价值提升并非来源于子公司;深入分析分拆上市对子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各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拆上市后对铁建装备长期绩效没有产生较大积极影响,财务绩效方面仅偿债能力有所提升,在非财务方面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分拆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存在较大的行业风险和政策风险,同时分拆后管理层激励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率低。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国铁建分拆铁建重工以及其他公司分拆实践提供参考,使其他上市公司分拆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丁必成[10](2020)在《山东高速集团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进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倡导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大环境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山东高速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同时高度重视海外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其中,并已经在全球进行了业务布局,尤其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在中俄政治关系不断升温的大趋势下,很多中国企业把目标瞄向了俄罗斯这个庞大的市场。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俄罗斯从苏联解体后发展缓慢,市场需求很大,普京政府高度重视未来的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决策和规划。俄罗斯巨大的交通基础市场非常有吸引力,引起了中外很多企业的关注,因此对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将根据企业国际化理论、市场进入战略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价值链和SWOT分析方法对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外部环境、竞争环境和关键成功因素和山东高速集团内部资源和能力优势和劣势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山东高速集团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以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的外部环境和山东高速集团内部资源和能力为基础,研究和制定山东高速集团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的进入战略的方案与实施。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山东高速集团采用与俄罗斯伙伴以合资公司的模式参与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的模式更为符合俄罗斯市场需要,既能发挥出俄罗斯本土企业和山东高速集团在各自领域的资源和优势,又能较好的规避了现存的不足与劣势,真正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研究山东高速集团俄罗斯交通基础实施市场的进入战略,以及进入市场后竞争力的构建及采取的竞争策略,希望对同在研究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的中国企业有一点帮助和参考。
二、加强与香港合作 拓展海外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与香港合作 拓展海外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背景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宏观政治因素 |
3.1.2 贸易发展因素 |
3.1.3 投资发展因素 |
3.1.4 绿色金融因素 |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
4.2.1 政府管理指标 |
4.2.2 经济投资指标 |
4.2.3 金融发展指标 |
4.2.4 贸易水平指标 |
4.2.5 营商开放指标 |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
4.3.1 线性SVM模型 |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基本框架 |
三、主要观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货币替代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货币替代的内涵及经济影响 |
一、货币替代的含义 |
二、货币替代的分类 |
三、货币替代的度量 |
四、货币替代的决定因素 |
五、货币替代的经济影响 |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基础理论述评 |
一、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 |
二、货币替代的边际效用理论 |
三、货币替代的资产组合理论 |
四、货币替代的预防需求理论 |
五、反货币替代的“无行动区间”理论 |
第三节 货币替代与交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
一、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 |
二、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相关研究 |
第四节 人民币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
一、人民币反向货币替代的定义 |
二、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 |
三、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经济效应 |
四、货币替代视角下的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
第三章 国际主要货币的货币替代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主要国际货币的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
一、美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
二、德国马克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
三、日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
第二节 货币替代发生的经济基础 |
一、经济长期稳定繁荣 |
二、贸易强大 |
三、币值稳定 |
四、发达的金融市场 |
五、制度性因素 |
第三节 货币替代进程中的政策推动 |
一、货币替代的发生依赖政策推动培育市场 |
二、货币替代的实现依赖政策推动克服先发货币的棘轮效应 |
三、货币替代的政策推行具有显着的宏观成本 |
第四章 货币替代中的交易成本 |
第一节 交易成本概念的不同层次 |
一、狭义的“交易的成本” |
二、广义的“制度的成本” |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两分 |
一、货币替代的微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
二、货币替代的宏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
第三节 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进程的作用 |
一、货币替代发生的前提 |
二、宏观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货币替代政策目标的确立 |
三、微观交易成本的首次比较:货币替代的发生 |
四、微观交易成本的再次比较:货币替代的持续进行 |
第五章 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
第一节 微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
一、模型假设 |
二、最优化与市场均衡 |
三、模型的扩展 |
四、模型小结 |
第二节 宏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
一、博弈规则 |
二、模型求解 |
三、模型小结 |
第三节 政策含义 |
第六章 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实证分析: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例 |
第一节 香港人民币市场概况 |
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历史 |
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概况 |
第二节 香港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考察 |
一、逐渐降低的微观交易成本 |
二、不断凸显的宏观交易成本 |
第三节 人民币与美元在香港货币替代棘轮效应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模型设定、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经验总结 |
第七章 降低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利用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直接降低微观交易成本 |
一、以结算货币为初期试点方向 |
二、以引入外部智库为主要合作模式 |
三、以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
第二节 推行与被货币替代国双赢的经济合作政策 |
一、积极扩大进口,形成与被货币替代国的贸易逆差 |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融资方案相结合 |
三、扩大货币互换协议使用范围至日常经贸活动 |
第三节 依托离岸市场尽快形成人民币替代的棘轮效应 |
一、以优质人民币债券产品为突破口 |
二、完善外汇定价机制,形成在岸与离岸外汇市场的协调 |
三、继续推动在岸与离岸的互联互通机制创新 |
四、利用开放银行模式提高中资银行的海外服务能力 |
第四节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对系统风险的识别能力 |
二、对高频投机交易开征金融交易税 |
三、慎重稳步开放资本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产业发展之必然 |
1.1.1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
1.1.2 中国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
1.1.3 众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
1.1.4 “一带一路”助推品牌国际化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1.2.1 品牌 |
1.2.2 品牌出海 |
1.2.3 品牌出海与企业出海 |
1.2.4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
1.2.5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品牌出海驱动因素的历史探究 |
2.1 宏观背景 |
2.1.1 经济全球化引发“出海”意识 |
2.1.2 “走出去”战略开拓“出海”道路 |
2.1.3 逆全球化反推“出海”高质量 |
2.1.4 “一带一路”搭建“出海”新平台 |
2.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
2.2 土洋之争 |
2.2.1 以广告树立在华品牌形象 |
2.2.2 以创新传播打造在华时尚范式 |
2.2.3 土洋之争导致中国品牌之殇 |
2.2.4 缩小中外品牌差距 |
2.3 微观背景 |
2.3.1 顺应“走出去”趋势 |
2.3.2 寻求未饱和市场 |
2.3.3 丰富品牌资产 |
2.3.4 提升品牌全球形象 |
2.3.5 弘扬中国特色文化 |
第3章 品牌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
3.1 品牌出海的发展历程 |
3.1.1 产品出口阶段 |
3.1.2 品牌觉醒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2 品牌出海的现状 |
3.2.1 品牌力持续增长但电子品类品牌力回落 |
3.2.2 品类动荡但强势品类始终占据半壁江山 |
3.2.3 出海品牌马太效应显着 |
3.2.4 出海品牌品牌力在欧洲市场增长乐观 |
3.2.5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沟通点 |
3.3 品牌出海的挑战 |
3.3.1 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出海风险增大 |
3.3.2 中外品牌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
3.3.3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
3.3.4 去中国化容易失去品牌的国别性 |
第4章 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
4.1 夯实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 |
4.1.1 注册商标维护品牌权益 |
4.1.2 建设海外根据地强化本土优势 |
4.1.3 借力电商平台跨境出海 |
4.1.4 并购海外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
4.2 布局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 |
4.2.1 吸纳与保留全方面国际人才 |
4.2.2 获取国际组织认证背书品牌实力 |
4.2.3 投标海外项目提高品牌好感度 |
4.2.4 海外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 |
4.3 管理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实力 |
4.3.1 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
4.3.2 合作推广实现品牌优势互补 |
4.3.3 国际展会展示品牌实力 |
4.3.4 赞助节事扩张品牌影响力 |
4.3.5 明星代言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
4.3.6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
4.4 强化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 |
4.4.1 文化自信打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
4.4.2 创新理念转换跨文化传播的思路 |
4.4.3 转换策略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认同 |
4.4.4 拓展路径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 |
4.5 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
4.5.1 “文化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
4.5.2 “品质和信誉”颠覆刻板印象 |
4.5.3 “全球视野和本土运营”真正触达受众 |
4.5.4 “技术和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
4.5.5 “媒体和热点”引发全球关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结构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国际投资 |
二、国际市场营销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内部化理论 |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节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一、4P营销组合理论 |
二、SWOT分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状况分析 |
第一节 华为公司简介的成立与发展 |
一、华为公司的简介 |
二、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 |
三、华为公司的国内市场经营现状 |
第二节 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概况 |
一、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规模 |
二、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区位布局 |
第三节 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
一、坚持渐进式国际化路径 |
二、合理选择市场进入模式 |
三、坚持技术领先,塑造国际品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科技环境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一、俄罗斯手机市场现状 |
二、俄罗斯手机市场对手分析 |
第三节 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经营历程 |
一、孕育期(1996-2000) |
二、起步期(2001-2012) |
三、迅猛发展期(2013-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第一节 华为公司在俄罗斯经营的4P营销组合分析 |
一、产品策略分析 |
二、价格策略分析 |
三、渠道策略分析 |
四、促销策略分析 |
第二节 华为公司在俄罗斯经营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挑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创造品牌优势 |
一、提升品牌知名度 |
二、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技术创新 |
一、加大研发成本投入 |
二、开发高端线产品 |
第三节 更新产品营销策略 |
一、产品差异化与标准化的组合策略 |
二、营销渠道更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资源基础观 |
2.1.3 知识基础观 |
2.1.4 制度理论 |
2.1.5 网络嵌入理论 |
2.1.6 理论基础小结 |
2.2 海外研发投资研究综述 |
2.2.1 海外研发概念界定 |
2.2.2 海外研发投资动机及动态演进 |
2.2.3 海外研发投资组合及测量指标 |
2.2.4 海外研发组织形式及演进路径 |
2.3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2.3.1 创新绩效概念界定 |
2.3.2 创新绩效测算指标 |
2.4 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
2.4.1 海外研发投资影响创新绩效机理研究 |
2.4.2 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
2.4.3 海外研发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 |
2.5 研究评述与小结 |
第3章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与组合结构 |
3.1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 |
3.1.1 海外研发投资时间进程 |
3.1.2 海外研发投资规模 |
3.1.3 海外研发投资行业分布 |
3.1.4 海外研发投资国别地区分布 |
3.1.5 海外研发投资国内区域分布 |
3.1.6 海外研发投资主体发展变化 |
3.1.7 现状评述与小结 |
3.2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 |
3.2.1 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 |
3.2.1.1 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低 |
3.2.1.2 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低 |
3.2.1.3 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高 |
3.2.1.4 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高 |
3.2.2 海外研发投资组合结构布局演进 |
3.2.2.1 萌芽阶段: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低 |
3.2.2.2 起步阶段: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低 |
3.2.2.3 发展阶段:海外研发深度低—海外研发广度高 |
3.2.2.4 成熟阶段:海外研发深度高—海外研发广度高 |
3.2.3 理论评述与小结 |
第四章 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 |
4.2.1.1 海外研发深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 |
4.2.1.2 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 |
4.2.2 动态能力的调节效应 |
4.2.2.1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4.2.2.2 适应能力的调节作用 |
4.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
4.3.1 研究样本与数据 |
4.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
4.3.3 研究方法与模型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4.2 回归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内生性检验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匹配视角下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5.2.1 海外研发深度-海外研发广度及其匹配情况 |
5.2.2 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 |
5.3.3 模型设定与分析技术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回归结果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4.4 内生性检验 |
5.5 研究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组态视角下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与母公司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6.2.1 海外研发投资水平 |
6.2.2 组织学习能力 |
6.2.3 异质性资源 |
6.2.4 国际化经验 |
6.2.5 理论框架小结 |
6.3 研究方法与样本 |
6.3.1 研究方法 |
6.3.2 数据来源 |
6.3.3 变量定义 |
6.4 实证分析 |
6.4.1 变量赋值 |
6.4.2 必要性分析 |
6.4.3 充分性分析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2.1 企业层面管理启示 |
7.2.2 政府层面管理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母子公司管理 |
2.1.2 跨境经营管理 |
2.1.3 协同效应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简要评述 |
第3章 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介绍 |
3.1 中资券商跨境发展现状与特点 |
3.1.1 中资券商跨境发展现状 |
3.1.2 中资券商跨境发展特点 |
3.2 X证券和境外子公司基本情况 |
3.2.1 X证券基本情况 |
3.2.2 境外子公司基本情况 |
3.2.3 跨境协同动因分析 |
3.3 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介绍 |
3.3.1 X证券跨境协同战略宗旨 |
3.3.2 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构成 |
3.3.3 跨境协同评价指标 |
第4章 X证券跨境协同效应分析及问题调研分析 |
4.1 协同效应的财务会计分析 |
4.1.1 盈利能力分析 |
4.1.2 成长能力分析 |
4.1.3 偿债能力分析 |
4.2 协同机制存在问题的调研 |
4.2.1 非结构式访谈 |
4.2.2 访谈结果提炼问题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因素 |
4.3.2 劣势因素 |
4.3.3 机会因素 |
4.3.4 威胁因素 |
第5章 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优化方案 |
5.1 经营协同机制 |
5.1.1 母子公司CRM系统建设 |
5.1.2 加强与外部渠道、金融同业合作 |
5.1.3 建立互联网证券的营销模式 |
5.1.4 做好存量客户维护和营销 |
5.2 管理协同机制 |
5.2.1 组建专业跨境人才队伍 |
5.2.2 跨境考核优化和激励政策明确 |
5.2.3 完善协同落地标准,提升协同效率 |
5.3 财务协同机制 |
5.3.1 提升融资能力 |
5.3.2 积极推进海外并购及布局 |
第6章 实施保障措施 |
6.1 提升投行、资产管理跨境协同,平衡资本风险 |
6.2 把握跨境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
6.3 借助资本海外并购,提升境外分支机构布局 |
6.4 完善跨境协同合规和风险隔离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公司概况与理论基础 |
2.1 公司及海外市场概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组织架构 |
2.1.3 公司业务范围 |
2.1.4 公司海外市场概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决策理论 |
2.2.2 柔性战略理论 |
2.2.3 市场细分理论 |
第3章 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目标市场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目标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目标市场社会环境分析 |
3.1.4 目标市场产品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新进入者威胁 |
3.2.2 竞争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资源 |
3.3.2 企业能力 |
3.4 SWOT分析 |
3.4.1 企业优势 |
3.4.2 企业劣势 |
3.4.3 企业机会 |
3.4.4 企业威胁 |
3.5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5.1 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3.5.2 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选择 |
4.1 海外市场战略选择 |
4.1.1 战略制定 |
4.1.2 战略选择 |
4.2 海外市场细分 |
4.2.1 地理因素市场细分 |
4.2.2 人口因素市场细分 |
4.2.3 消费行为因素市场细分 |
4.2.4 因子分析 |
4.2.5 结果讨论 |
4.3 海外市场拓展目标 |
4.3.1 欧洲市场特点 |
4.3.2 欧洲市场拓展策略 |
第5章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5.1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实施方案 |
5.1.1 拓展目标选择 |
5.1.2 拓展路径 |
5.1.3 拓展举措 |
5.2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调整企业组织架构 |
5.2.2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
5.2.3 保证企业资金来源 |
5.2.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和储备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人寿的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国际化理论的沿革 |
二、国际化战略的定义 |
三、国际化战略的分类 |
四、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企业国际化相关文献综述 |
二、保险行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保险业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保险业国际化的背景 |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国际化现状 |
二、保险公司国际化的动因 |
三、保险公司国际化的方式 |
四、保险业国际化细分的优先顺序 |
第二节 中国保险业国际化必要性分析 |
一、中国保险业国际化内外部环境分析 |
二、中国保险业国际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三节 欧美保险集团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借鉴 |
一、安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
二、AIG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
三、保诚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
第四节 欧美保险集团国际化经验启示 |
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与企业国际化息息相关 |
二、国际化战略制定要与全球经济周期保持一致 |
三、国际化初期要选择文化、区位相近的保险市场 |
四、针对不同市场要制定不同的具体战术 |
五、保持长期的国际化战略定力 |
第四章 中国人寿国际化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人寿的国际化概况 |
一、中国人寿国际化前期探索 |
二、中国人寿国际化的不足 |
第二节 中国人寿国际化必要性分析 |
一、国际化是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需要 |
二、国际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 |
三、国际化是公司发展阶段的要求 |
四、国际化是应对国内市场竞争的手段 |
第五章 中国人寿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人寿国际化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
一、中国人寿国际化的优势 |
二、中国人寿国际化的劣势 |
三、中国人寿国际化的机遇 |
四、中国人寿国际化的挑战 |
五、综合分析 |
第二节 中国人寿国际化战略选择 |
一、中国人寿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
二、中国人寿国际化战略的内涵 |
第三节 中国人寿国际化战略的步骤 |
一、明确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
二、升级国际化发展的理念 |
三、推进国际化发展布局 |
四、发挥国际化发展优势 |
五、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 |
第六章 中国人寿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保障 |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国际化 |
一、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是基础 |
二、充分融合东方的“道”和西方的“术” |
三、发挥“双成文化”在国际化中的作用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国际化 |
一、建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制度 |
二、建立合理高效的海外人才聘用机制 |
三、建立持续的国际化的人才培育机制 |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国际化 |
一、组织形式和机构的国际化调整 |
二、统一管理和分级授权的结合 |
三、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分类管理 |
四、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管理重点 |
第四节 信息技术的国际化 |
一、信息技术建设的国际化规划 |
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 |
三、培养国际化的IT队伍 |
四、打造国际化的门户网站 |
第五节 营销体系的国际化 |
一、交叉销售模式 |
二、电网销的新零售模式 |
三、兼业代理销售模式 |
四、保险EA门店或保险超市销售模式 |
第六节 研发能力的国际化 |
一、借助国际化补齐研发能力短板 |
二、有区域选择性地进行研发投入 |
三、形成中国人寿的海外研发模式和机制 |
四、充分发挥中国人寿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和研究创新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基于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特色 |
1.4 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分拆上市的动因研究 |
2.1.1 信息不对称假说 |
2.1.2 资产剥离利得假说 |
2.2 分拆上市对绩效影响 |
2.2.1 短期绩效 |
2.2.2 长期绩效 |
2.3 文献述评 |
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分拆上市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分拆上市定义 |
3.1.2 分拆上市模式 |
3.2 分拆上市理论基础 |
4 案例介绍与相关概述 |
4.1 我国分拆上市情况 |
4.1.1 分拆上市政策 |
4.1.2 分拆上市状况 |
4.2 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 |
4.2.1 案例选择 |
4.2.2 研究设计 |
4.3 案例介绍 |
4.3.1 案例公司介绍 |
4.3.2 分拆上市背景 |
4.3.3 分拆上市过程 |
5 案例分析 |
5.1 分拆上市的经济动因分析 |
5.1.1 回归核心业务,提升资源分配效率 |
5.1.2 优化治理结构,增强管理层激励 |
5.1.3 扩大融资的渠道,提供资金支援 |
5.1.4 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场 |
5.1.5 降低信息不对称,获得更高估值 |
5.2 分拆上市的整体效果分析 |
5.2.1 母子公司资本市场表现 |
5.2.2 基于EVA指标绩效评价 |
5.3 分拆上市的具体效果分析 |
5.3.1 财务绩效分析 |
5.3.2 非财务绩效分析 |
5.4 未达预期的原因分析 |
5.4.1 企业特有行业风险 |
5.4.2 管理层激励不到位 |
5.4.3 资金使用效率较差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山东高速集团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进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访谈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交通基础设施概念 |
2.1.2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概念 |
2.2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3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理论 |
2.4 市场竞争战略理论 |
2.5 相关分析模型和分析工具 |
2.5.1 目标国家选择模型 |
2.5.2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流程 |
2.5.3 PEST分析工具 |
2.5.4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5.5 SWOT分析 |
2.6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分析 |
3.1 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现状 |
3.2 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环境PEST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者能力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3.4.1 关键成功要素的识别 |
3.4.2 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
3.5 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山东高速集团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4.1 山东高速集团简介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市场资源 |
4.2.2 人才资源 |
4.2.3 财务资源 |
4.3 内部能力分析 |
4.3.1 技术、人才能力 |
4.3.2 组织能力 |
4.3.3 财务能力 |
4.4 内部劣势因素 |
4.4.1 决策程序多效率低 |
4.4.2 权属公司思想不统一 |
4.5 山东高速集团IFE矩阵分析 |
4.6 SWOT模型分析 |
第5章 俄罗斯市场进入战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5.1 愿景和目标 |
5.1.1 愿景 |
5.1.2 目标 |
5.2 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 |
5.2.1 所有进入模式分析 |
5.2.2 进入模式内外部因素分析 |
5.2.3 比较分析 |
5.2.4 比较性利润贡献分析 |
5.2.5 比较性风险分析 |
5.2.6 比较性非盈利目标分析 |
5.2.7 综合评估和结论 |
5.3 山东高速集团俄罗斯合资公司规划 |
5.3.1 合作伙伴的选择 |
5.3.2 合资公司组建规划 |
5.3.3 合资公司整合规划 |
5.4 合资公司的竞争策略 |
5.4.1 竞争定位与目标 |
5.4.2 合资公司竞争优势构建 |
5.4.3 合资公司竞争策略的选择 |
第6章 市场进入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结构层面措施 |
6.2 风险管控层面措施 |
6.3 人力资源层面措施 |
6.4 财务融资层面措施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加强与香港合作 拓展海外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D]. 尢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D]. 朱简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夏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海外研发组合结构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 王圣君. 东华大学, 2021(01)
- [6]X证券跨境协同机制研究[D]. 陈亮. 山东大学, 2020(05)
- [7]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D]. 袁琳.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8]中国人寿的国际化战略研究[D]. 孙泉.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9]分拆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基于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的案例[D]. 魏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山东高速集团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市场进入战略研究[D]. 丁必成. 山东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