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丝状蓝细菌的噬菌体裂解周期和释放的测定

感染丝状蓝细菌的噬菌体裂解周期和释放的测定

一、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程斯婷[1](2020)在《香溪河中浮游病毒介导的宿主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的研究》文中提出香溪河氮、磷等营养盐超标,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常年暴发不同类型的水华。春季水华优势门类主要为甲藻、硅藻、绿藻,夏季为甲藻、硅藻、绿藻、蓝藻,秋季以硅藻、绿藻为主。近些年研究表明,浮游病毒是藻类生长的重要的调节因子,在水生态系统中,浮游病毒每天可造成10%~20%的藻类或细菌死亡。三峡大坝蓄水后造成香溪河流速大大减缓,营养盐进一步浓缩,藻类生长加速。本研究对香溪河密集监测春季水华生消期,探究了其浮游病毒丰度和浮游病毒对宿主的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另外,以香溪河原水为研究对象,在秋季和春季室外条件下利用香溪河原水研究了水力扰动对病毒感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香溪河春季水华生消期间浮游病毒丰度主要受浮游细菌丰度、浮游植物丰度、叶绿素a、总氮、水温、正磷酸盐、溶解性硅酸盐、透明度影响。香溪河春季水温的增加,为浮游植物增殖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影响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正磷酸盐、溶解性硅酸盐和透明度,并刺激浮游细菌的生长,从而促进浮游病毒丰度增加。(2)浮游病毒介导的浮游植物裂解率和宿主溶源诱导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水温、浮游植物丰度、正磷酸盐、溶解性硅酸盐和透明度;影响浮游细菌裂解率的主要因子是浮游病毒丰度。(3)模拟扰动实验结果显示,13rpm和23rpm的扰动强度对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生长有显着促进作用。春季和秋季间,对浮游细菌生长的干扰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取决于营养的供应。春季浮游植物大量增长时,有机碳促进了浮游细菌的生长,而秋季浮游植物爆发时和浮游细菌之间的磷竞争抑制了浮游细菌的生长。扰动对浮游病毒丰度没有显着影响。13rpm和23rpm的扰动强度能促进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裂解率显着增加,且13rpm的扰动强度时裂解率最大。这一现象可能与扰动同时影响宿主丰度和病毒与宿主的表面吸附过程有关。秋季培养中各组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溶源诱导率无显着差异(P>0.05);春季培养中各组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溶源诱导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扰动显着抑制浮游植物溶源诱导率(P<0.05),同时促进浮游细菌溶源诱导率的显着上升(P<0.05),推测可能与扰动影响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多样性有关。扰动对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溶源诱导率的影响受到水体初始条件如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营养盐浓度等较大影响。

李睿瑞[2](2020)在《大庆湿地水体中蓝藻和噬藻体的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噬藻体是一类能够感染蓝藻的具有双链DNA病毒,广泛分布于不同水生环境中,它在调节水体中蓝藻种群的密度、多样性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重要。近年来,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生物学特性等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对大庆湿地水体中噬藻体基因多样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噬藻体中DNA聚合酶pol基因和磷酸盐辅助代谢基因phoH基因为分子标记,采用PCR扩增-克隆-Sanger测序技术对大庆湿地的噬藻体遗传多样性和群落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大庆湿地水体中噬藻体DNA pol基因和phoH基因的多样性,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获得了大庆湿地水体中噬藻体病毒株和蓝藻类群,通过电镜技术观察了噬藻体的形态,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可培养蓝藻的分类归属,对大庆湿地水体中可培养噬藻体的DNA pol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探究大庆湿地水体中可培养噬藻体和环境样品中噬藻体的对应关系,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大庆湿地水体中蓝藻类群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蓝藻和噬藻体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材料,主要结论如下:1、以噬藻体中编码DNA聚合酶的pol基因为分子标记,研究噬藻体在大庆湿地水体中的群落分布。采用简并性引物CP-DNAP-349E和CP-DNAP-533Ra/Rb,对大庆湿地水体中的噬藻体pol基因进行PCR扩增,从3个大庆湿地水体样品中获得了59条噬藻体DNA pol基因序列,经NCBI数据库中BLASTp比对发现这些序列的相似度为71%-99%之间。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序列被划分成5个集群(Groups 1-5),黎明湖、龙凤湿地和扎龙湿地水体中的短尾噬藻体群落分布不同。将本研究获得的pol基因与不同环境(海洋、稻田、湿地沉积物)的短尾噬藻体pol基因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大庆湿地水体中存在新的pol基因集群。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发现大庆湿地水体中的短尾噬藻体DNA pol基因集群与来自淡水湖泊和稻田的短尾噬藻体DNA pol基因集群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那些来自海洋和沿海河口以及湿地沉积物的短尾噬藻体DNA pol基因集群亲缘关系较远。以磷酸盐辅助代谢基因phoH基因为分子标记,探究噬藻体在大庆湿地的群落分布。采用简并性引物vPhoHf/vPhoHr从4个大庆湿地水体样品中获得了73条来源于细菌病毒的phoH基因克隆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仅来自大庆湿地水体的的细菌病毒phoH基因序列形成了5个新的亚群(Groups 3 f、Groups 3 g和Groups 6 f、Groups 6 g、Groups 6 h),表明大庆湿地水体中存在新的phoH基因集群。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发现大庆湿地水体的细菌病毒phoH基因集群与来自海洋和稻田的细菌病毒phoH基因集群亲缘关系较远,与来自湿地沉积物环境中的细菌病毒phoH基因集群亲缘关系较近。2、采用双层平板分离纯化了大庆湿地四个地点的水样中获得14株以Anabaena PCC7120为寄主的可培养噬藻体,对其中4株可培养噬藻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四株噬藻体在温度高于50℃的其活性几乎消失;在pH 7-8之间活性最高,在紫外光照射3min以上活性几乎消失。电镜观察其中十二株噬藻体为二十面体的短尾噬藻体。在黎明湖水体以鱼腥藻(Anabaena PCC7120)为寄主的3株噬藻体中,获得了3条DNA pol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地位与黎明湖水体中获得的噬藻体DNA pol基因序列聚在一起。3、从大庆湿地水体中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方法分离蓝藻菌株,获得3株菌株,对分离获得的3株蓝藻进行鉴定,基于16s rRNA和psb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合其形态学特征,鉴定出3株蓝藻均为颤藻目,颤藻科,鞘丝藻属。4、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庆湿地水体中的蓝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LLM-Jun、LLMSep和ZLW-Jun分别代表六月份黎明湖水体样品、九月份黎明湖水体样品和六月份扎龙湿地水体样品。发现扎龙湿地水体蓝藻丰富度chao1指数、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黎明湖水体;而不同时期的黎明湖水体中蓝藻群落的丰富度之间无差异,而从蓝藻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发现六月份黎明湖水体低于于九月份黎明湖水体;三个样点均以Cyanobium PCC-6307为优势菌属,并且在黎明湖水体的蓝藻的丰富度要高于扎龙湿地;黎明湖水体中,Cyanobium PCC-6307的丰富度九月份水体中要高于六月份的水体;大庆湿地相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蓝藻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而在不同时期相同地点的蓝藻群落组成差异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以DNA pol基因和phoH基因为分子标记基因,发现了大庆湿地水体中有1个新的噬藻体DNA pol基因集群和5个新的phoH基因亚群,大庆湿地水体中噬藻体DNA pol基因集群与稻田水体亲缘关系更近,与湿地底泥和海洋水体中噬藻体的DNA pol基因集较远;phoH基因集群与与湿地沉积物亲缘关系较近,与海洋环境亲缘关系较远;大庆湿地水体中蓝藻群落结构随采样时间和地点发生明显不同。分离纯化了以鱼腥藻(Anabaena PCC7120)为寄主的噬藻体,并获得了三条可培养噬藻体的DNA pol基因序列,其位置分布在黎明湖水体噬藻体DNA pol基因序列特有的进化分枝上,为后续研究蓝藻和噬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刘玉珊[3](2019)在《云南富营养化湖泊噬藻体多样性及其分离与鉴定》文中指出噬藻体能够特异的感染蓝藻,广泛存在于淡水及海洋环境中,且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感染蓝藻。噬藻体能改变宿主的种群结构,调控蓝藻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演替,是水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控制蓝藻引起的水华方面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噬藻体多样性及其生态作用一直倍受关注,研究噬藻体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噬藻体及其与宿主蓝藻的关系,从而促进其对蓝藻水华的治理。本研究以云南高原不同富营养化淡水湖泊(滇池、星云湖和抚仙湖)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克隆技术,基于噬藻体不同标记基因对2018年秋冬季三个湖泊水体和底泥中不同类群噬藻体基因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湖泊中噬藻体不同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从滇池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株感染席藻的噬藻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噬藻体进化历程,完善其分类,进一步深入探讨噬藻体之间的进化关系等,为深入了解云南富营养化湖泊中微型生态系统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分子标记基因对湖泊水样和底泥进行扩增,滇池水样中噬藻体psbA基因和g20基因扩增成功,星云湖水样中噬藻体成功扩增出psbA基因、g20基因、MazG基因3种基因,抚仙湖水样4种基因扩增成功,分别为psbA基因、g20基因、MazG基因和phoH基因;三个湖泊底泥DNA中均只扩增出psbA基因,其他基因均未扩增成功。2.基于噬藻体psbA基因分析了富营养化湖泊滇池、星云湖、抚仙湖水样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2018年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滇池、星云湖、抚仙湖水样中共得到有效的噬藻体psbA序列共86条,其中滇池25条,星云湖27条,抚仙湖34条。通过三个湖泊获得的噬藻体psbA序列与参考序列构建进化树发现,本研究获得的噬藻体psbA序列与淡水水体中噬藻体psbA序列更为相似,抚仙湖和滇池2018年秋冬季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较丰富,秋冬季节水样序列均存在一定差异;星云湖序列与滇池和抚仙湖的噬藻体psbA序列有较大差异,多样性较单一。3.基于噬藻体g20基因分析了富营养化湖泊滇池、星云湖、抚仙湖水样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共获得有效的噬藻体g20基因序列共82条,其中滇池序列31条、星云湖21条、抚仙湖30条。通过三个湖泊获得的噬藻体g20序列与参考序列构建进化树发现,抚仙湖g20基因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且大部分序列与法国淡水湖泊和中国东湖未培养噬藻体的g20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秋冬季节序列差异较小;滇池g20基因同样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大部分序列与中国东北稻田水体和法国布尔热湖未培养的噬藻体g20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秋冬季节序列存在一定差异性;而星云湖基因多样性相较于其他两个湖泊较低,与太平洋海洋环境中未培养的噬藻体g20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秋冬季节序列差异较小。4.从滇池浓缩水样中通过双层平板纯化实验分离到一株能稳定感染席藻的噬藻体,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扩大培养;此株噬藻体侵染宿主蓝藻曲线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第4-7天是噬藻体裂解蓝藻的集中时间;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此株噬藻体直径约为50 nm,尾巴极短,几乎不可见,初步推测其为短尾科噬藻体;在纯化的噬藻体DNA中成功扩增出psbA基因,经测序比对为噬藻体来源。5.该株噬藻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在不添加任何保护剂条件下,4℃保存的噬藻体具有较强的感染活性,感染活性可维持一年,-80℃保存完全丧失感染活性;噬藻体于40℃作用后存在一定感染活性,超过50℃处理后均丧失感染活性;噬藻体经紫外线照射20min以内均具有感染活性,随着照射时间增加,感染活性降低;噬藻体经紫外线照射超过30min后丧失感染活性;藻液经氯仿处理过的噬藻体感染后变清,经氯仿处理后的无菌水对照组也变清,推断氯仿影响藻细胞的生长甚至造成藻细胞的死亡。

尚时雨,马慧,赵以军,程凯[4](2016)在《营养条件对噬藻体PP感染席藻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设计了从正常的AA培养基(CK组)到N和P含量只有正常AA培养基1/600的6种培养基.在25℃、2000 lx条件下将宿主席藻在6种培养基中培养8个月后,用显微直接计数法测定了席藻的生长曲线以及噬藻体PP感染宿主席藻的裂解周期与致死率,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宿主席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了噬藻体PP的释放量和裂解周期.结果表明:提高N和P含量会促进宿主席藻的生长,统计分析也显示,在对数中期(第6天),高营养盐浓度中细胞密度显着高于低营养盐浓度中的密度;提高营养盐浓度噬藻体PP的吸附率会显着增高,主要表现为在AA中噬藻体PP的吸附率极显着高于其他组;同时6种培养基条件下噬藻体PP对席藻的致死率变化不大;随着营养水平的升高,噬藻体PP的潜伏期和裂解周期明显缩短,平均释放量显着增加,但裂解宿主的效率却没有显着变化.上述结果说明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感染力会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强,并可能在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发挥着调控藻类种群更替的作用.

袁梓铭[5](2015)在《蓝藻病毒噬藻体的感染特性与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蓝藻病毒噬藻体的分类、命名,论述了蓝藻病毒噬藻体的感染特性,并分析了这类病毒在赤潮和水华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杨晓景[6](2015)在《滇池噬藻体的分离纯化及蓝藻和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滇池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未经有效处理排入滇池,导致滇池严重污染,多年为富营养化水平,每年严重爆发蓝藻水华,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蓝藻水华的治理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水环境问题,噬藻体是一类特异性感染蓝藻的浮游病毒,其在水体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水华蓝藻具有较高致死率而成为蓝藻水华控制的潜在生物因子。目前国内有关淡水湖泊噬藻体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富营养化湖泊滇池为研究对象,定时定点采集滇池水样,检测滇池水环境参数,对滇池中的噬藻体进行了分离纯化,同时对滇池水中蓝藻、噬藻体的psbA基因进行分子扩增和测序,评价分析滇池中蓝藻、噬藻体的psbA基因多样性。首先,对滇池水样进行水温、透明度、PH、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环境指标进行连续两年检测。研究表明,2013年海埂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52.7为轻度富营养,草海为53.1为轻度富营养。2014年海埂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49.2为轻度富营养,草海为46.9为轻度富营养。海埂两年平均为51为轻度富营养,草海两年平均为50为轻度富营养。海埂在2014年总体富营养化程度低于2013年,可能与2014年降雨量增加,滇池大换水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滇池在治污上取得了初步成效。滇池蓝藻生物量与PH、总磷极显着正相关,与透明度极显着负相关,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显着正相关,与总氮无相关。其次,对滇池水样进行噬藻体分离纯化,通过宿主筛选的黄化试验,三次重复双层平板法等试验,可能得到专一感染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FACHB-402)且裂解性较强的噬藻体“P”。通过显微镜观察及噬藻体DNA的PCR扩增,进一步证实了噬藻体“P”的存在。通过感染试验证实了噬藻体的裂解时间与宿主体积有关。噬藻“P”体随宿主量增大,裂解蓝藻需要的时间延长。最后,对滇池水样中蓝藻和噬藻体的DNA进行提取,并对蓝藻和噬藻体的光合作用基因psbA进行PCR分子扩增,对蓝藻的序列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滇池蓝藻光合作用基因多样性。获得蓝藻有效DNA序列59条,归属于微囊藻属、聚球藻属、小球藻属三个属,证实滇池中蓝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滇池中的优势藻为微囊藻属,不同季节上发现,夏季藻多样性小于冬季。

张奇亚[7](2014)在《噬藻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动态》文中认为噬藻体(Cyanophage)是感染原核生物蓝藻(Cyanobacteria)的病毒,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生态系统中,对调控初级生产力、蓝藻种群密度及结构演替、微生物间基因转移以及全球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关注噬藻体的生物多样性,发现其感染相关基因,阐明噬藻体与宿主蓝藻的相互作用,将为藻华控制及认识病毒在复杂水环境中的功能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就噬藻体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动态做一综述。

牛晓莹,程凯,荣茜茜,许敏,赵以军,赵进[8](2012)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文中提出在4个条件下培养了鲍氏织线藻:(1)25℃+400μmol/mol(CK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测定了藻的生物量及细胞大小,同时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相应条件下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藻细胞的大小均没有影响;CO2升高提高了宿主藻的生物量;温度和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使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提前,而且对吸附率和释放量存在交互作用,使其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影响属于协同作用,而对其释放量的影响则能够互相抵消。上述结果说明温室效应将能够导致噬藻体PP增殖能力大幅度增加。

高恶斌,李三华,吕波,张奇亚[9](2012)在《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文中提出在从武汉东湖水样中培养分离水华蓝藻噬藻体(Planktothrix agardhii Virus from Lake Donghu,PaV-LD)的基础上,对在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蓝藻细胞中,PaV-LD增殖效率及裂解作用进行了测定分析。分别将PaV-LD接种到生长期、半连续培养更新率或光照不同的宿主蓝藻液中,并采用稀释培养计数(Mostprobable number,MPN)方法与电镜观察,测定子代PaV-LD释放量及宿主细胞的裂解作用。结果显示:对数生长期宿主蓝藻单个细胞中子代PaV-LD的平均释放量为350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IU/cell),显着高于稳定生长期的平均释放量110 IU/cell。在用新鲜培养基更新率为0%、35%、50%和65%的半连续培养宿主蓝藻中,接种PaV-LD 5d之后,噬藻体的释放量分别约为50 IU/cell、70 IU/cell、220 IU/cell或310 IU/cell,表明子代PaV-LD释放率随培养基更新率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在光照条件下感染3—4d后,宿主蓝藻细胞充分裂解,并释放大量子代PaV-LD,滴度可由初始7.00×103IU/mL快速增加到8.56×107IU/mL;但在遮光条件下,同样感染的蓝藻细胞未见裂解,也检测不到释放的子代噬藻体。电镜观察显示,在光照条件下感染的蓝藻细胞类囊体膜结构消失,而大量子代PaV-LD颗粒主要分布在原有类囊体的部位。显然,宿主蓝藻细胞的培养条件和状态可能对获得噬藻体纯培养有决定性影响。

牛晓莹[10](2012)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在四个不同条件下培养的敏感鲍氏织线藻:(1)25℃+400ppm C02(对照组),(2)29℃+400ppm C02(温度升高组),(3)25℃+800ppm C02(C02升高组),(4)29℃+800ppm C02(温室效应组),测定了不同时期各个条件下藻的生物量及细胞大小,同时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相应条件下宿主藻的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测定噬藻体PP在相应条件下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藻细胞的大小均没有影响;CO2升高提高了宿主藻的生物量,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显着;C02浓度的升高使单个藻细胞中的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1.35-42.42%;CK组下噬藻体PP的潜伏期为260mmin,而温度升高组、C02升高组、温室效应组下噬藻体PP的潜伏期一次提前到200、170-200、140min。CK组下噬藻体PP的裂解周期为380min,其它三个组的依次变化为320-380,320和260-320min。温度和C02浓度的升高不仅使噬藻体PP的潜伏期缩短、裂解周期提前,而且对吸附率和释放量存在交互作用,使其发生了明显改变;对照组下噬藻体PP在60min的吸附率为2.7%,而其它三个组的依次为1.7%、4.8%和7.3%,可见温度和C02升高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影响属于协同作用;对照条件下噬藻体PP的释放量为32PFU·ceir1,其它三个组依次为24、51和32PFU·cell-1,可见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其释放量的影响能够互相抵消。上述结果说明温室效应将能够导致噬藻体PP增殖能力大幅度的增加。将不同条件下培养一年的敏感鲍氏织线藻恢复到对照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发现噬藻体PP对恢复组宿主的吸附率及释放量都明显低于对照K条件下的,但裂解周期稍比对照组提前。将高CO2下培养的抗性鲍氏织线藻恢复到对照条件下培养至6个月、10个月,发现噬藻体PP对恢复组的吸附率和裂解率介于CO2升高条件和对照条件之间,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更倾向于对照组。

二、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香溪河中浮游病毒介导的宿主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动力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描述
        1.1.1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动力特征
        1.1.2 三峡水库富营养化现状
    1.2 浮游病毒
        1.2.1 浮游病毒简介
        1.2.2 浮游病毒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3 浮游病毒的生态学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浮游微生物丰度研究方法
        1.3.2 浮游病毒介导的宿主裂解率研究方法
        1.3.3 浮游病毒对宿主的溶源诱导率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香溪河春季水华期浮游病毒丰度、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点布设、采集及预处理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
        2.2.1 叶绿素a浓度及理化指标变化
        2.2.2 浮游植物、细菌和病毒丰度及VBR变化
        2.2.3 浮游病毒对浮游植物和细菌的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变化
        2.2.4 浮游病毒丰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及主成分回归分析
        2.2.5 宿主裂解率和溶源诱导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浮游病毒丰度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
        2.3.2 浮游病毒介导的宿主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
第三章 扰动对香溪河浮游病毒介导的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材料
        3.1.2 指标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秋季培养下的扰动对浮游病毒丰度及宿主的病毒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的影响
        3.2.1 理化因素变化
        3.2.2 浮游植物、细菌和病毒丰度变化
        3.2.3 浮游病毒介导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病毒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变化
        3.2.4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3 春季培养下的扰动对浮游病毒丰度及宿主的病毒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的影响
        3.3.1 理化因素变化
        3.3.2 浮游植物、细菌和病毒丰度变化
        3.3.3 浮游病毒介导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病毒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变化
        3.3.4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4 讨论
        3.4.1 扰动对部分理化因素的影响
        3.4.2 扰动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3.4.3 扰动对浮游细菌的影响
        3.4.4 扰动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
        3.4.5 扰动对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病毒裂解率的影响
        3.4.6 扰动对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溶源诱导率的影响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庆湿地水体中蓝藻和噬藻体的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蓝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 噬藻体基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噬藻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准备
        2.1.2 供试菌株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供试试剂
        2.2.2 主要培养基及配制
        2.2.3 试剂配制
        2.2.4 主要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大庆湿地水体噬藻体DNA pol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2.3.2 大庆湿地水体噬菌体病毒phoH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2.3.3 大庆湿地水体可培养噬藻体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3.4 可培养噬藻体pol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2.3.5 大庆湿地蓝藻的分离鉴定
        2.3.6 大庆湿地蓝藻群落组成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庆湿地水体噬藻体DNA pol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1.1 大庆湿地水体病毒的DNA提取
        3.1.2 大庆湿地水体噬藻体pol基因的PCR扩增与阳性克隆检测
        3.1.3 大庆湿地水体噬藻体DNA pol基因的同源序列分析
        3.1.4 大庆湿地水体噬藻体DNA pol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1.5 大庆湿地与其他生态系统中短尾噬藻体群落比较
        3.1.6 不同环境细菌病毒/噬藻体基因集群的比较
    3.2 大庆湿地水体噬菌体phoH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2.1 phoH基因的PCR扩增与阳性克隆检测
        3.2.2 phoH基因的同源序列分析
        3.2.3 phoH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2.4 不同环境细菌病毒/噬藻体phoH基因集群的比较
    3.3 大庆湿地水体可培养噬藻体生物学特性分析
        3.3.1 大庆湿地噬藻体的分离与纯化
        3.3.2 可培养噬藻体的电镜观察
        3.3.3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3.3.4 大庆湿地噬藻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3.3.5 噬藻体的生物学特性
        3.3.6 噬藻体DNA pol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3.4 大庆湿地水体可培养蓝藻的形态学特征
    3.5 大庆湿地水体蓝藻的分子形态学特征
        3.5.1 蓝藻的16s rRNA及 psb A基因的扩增
        3.5.2 蓝藻的16s rRNA及 psb A片段的纯化
        3.5.3 蓝藻的16s rRNA及 psbA阳性克隆的检测及酶切分型
        3.5.4 基于蓝藻的16s rRNA基因和psb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3.6 大庆湿地水体蓝藻的群落结构分析
        3.6.1 高通量测序统计学分析
        3.6.2 大庆湿地水体蓝藻的α多样性分析
        3.6.3 大庆湿地水体蓝藻群落结构
        3.6.4 大庆湿地水体蓝藻的β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4.1 噬藻体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4.2 蓝藻类群变化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蓝藻和噬藻体的侵染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云南富营养化湖泊噬藻体多样性及其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1.1.1 国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1.2 国内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1.3 云南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1.1.4 蓝藻水华治理方法
    1.2 噬藻体研究进展
        1.2.1 噬藻体的发现
        1.2.2 噬藻体的命名及分类
        1.2.3 影响噬藻体活性的环境因子
        1.2.4 噬藻体的电镜观察方法
        1.2.5 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富营养化湖泊噬藻体多样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水样及底泥的采集与处理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样和底泥中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引物选择及PCR扩增
        2.3.3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3.4 PCR产物胶回收纯化
        2.3.5 纯化产物TA克隆及测序
        2.3.6 测序结果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水样和底泥中DNA PCR扩增结果
        2.4.2 湖泊水样中噬藻体psbA基因遗传多样性
        2.4.3 g20 基因遗传多样性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噬藻体的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3.2.2 实验藻种
        3.2.3 实验主要试剂
        3.2.4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藻体的感染
        3.3.2 噬藻体的噬藻斑实验
        3.3.3 噬藻体的纯化
        3.3.4 噬藻体的宿主专一性鉴定
        3.3.5 噬藻体的扩大培养
        3.3.6 噬藻体浓缩
    3.4 实验结果
        3.4.1 感染实验
        3.4.2 噬藻斑
        3.4.3 噬藻体纯化
        3.4.4 宿主筛选
        3.4.5 噬藻体的扩大培养
        3.4.6 噬藻体浓缩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噬藻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对数期藻细胞浓度的测定
        4.3.2 藻液裂解前后显微观察
        4.3.3 噬藻体侵染曲线测定
        4.3.4 噬藻体的储存条件
        4.3.5 温度对噬藻体活性的影响
        4.3.6 氯仿对噬藻体活性的影响
        4.3.7 紫外对噬藻体活性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
        4.4.1 对数期藻细胞浓度检测结果
        4.4.2 藻液裂解前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4.4.3 噬藻体感染曲线
        4.4.4 噬藻体的储存
        4.4.5 温度对噬藻体活性的影响
        4.4.6 氯仿对噬藻体活性的影响
        4.4.7 紫外对噬藻体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藻体的鉴定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噬藻体及感染前后的藻细胞电镜观察
        5.3.2 宿主蓝藻基因组提取
        5.3.3 噬藻体基因组DNA提取
        5.3.4 蓝藻和噬藻体引物选择及PCR扩增
        5.3.5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5.3.6 PCR产物胶回收纯化
        5.3.7 纯化产物TA克隆及测序
        5.3.8 测序结果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宿主蓝藻的分子鉴定
        5.4.2 噬藻体形态学鉴定
        5.4.3 噬藻体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营养条件对噬藻体PP感染席藻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供试材料
    1. 2 研究方法
        1.2.1席藻的培养
        1.2.2噬藻体PP感染席藻的裂解周期与致死率试验
        1.2.3噬藻体PP对席藻的吸附率试验
        1.2.4噬藻体PP增殖的一步生长曲线试验
    1. 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 营养水平对席藻生长的影响
    2. 2营养水平对噬藻体PP裂解周期和致死率的影响
    2. 3 不同营养水平下噬藻体PP的吸附率
    2. 4 不同营养水平下噬藻体PP的一步生长曲线
3 讨论

(5)蓝藻病毒噬藻体的感染特性与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噬藻体的分类与命名
    (1)肌尾病毒科
    (2)长尾病毒科
    (3)短尾病毒科
3 噬藻体的感染特性
    3.1 吸附
        3.1.1 噬藻体及宿主浓度
        3.1.2 阳离子
        3.1.3 光照
    3.2 噬藻体的增殖、裂解和释放
        3.2.1 光照
        3.2.2 其他环境因素
        3.2.3 宿主生长状态
        3.2.4 烈性、溶源性和假溶源性
4 噬藻体的失活和修复
5 展望

(6)滇池噬藻体的分离纯化及蓝藻和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蓝藻的危害及噬藻体的研究价值
    1.2 噬藻体的发现命名及分类
    1.3 噬藻体中辅助代谢基因的功能
    1.4 研究蓝藻和噬藻体多样性常用的靶标基因
        1.4.1 蓝藻的靶基因
        1.4.2 噬藻体的靶基因
    1.5 环境因素对蓝藻、噬藻体生长的影响
        1.5.1 环境因素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1.5.2 噬藻体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1.6 云南高原湖泊现状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实验总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滇池水样环境指标
    2.1 引言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1 实验材料
        2.3.2 主要试剂
        2.3.3 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水样的采集
        2.4.2 温度、透明度测定方法
        2.4.3 水样PH测定方法
        2.4.4 总氮的测定方法
        2.4.5 总磷的测定方法
        2.4.6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方法
        2.4.7 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
        2.4.8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2.4.9 数据及相关性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总氮、总磷标准曲线的建立
        2.5.2 滇池透明度季节变化
        2.5.3 滇池水温季节变化
        2.5.4 滇池PH值季节变化
        2.5.5 滇池总氮季节变化
        2.5.6 滇池总磷季节变化
        2.5.7 滇池高锰酸盐指数季节变化
        2.5.8 滇池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季节变化
        2.5.9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
        2.5.10 叶绿素a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计算
    2.6 分析与讨论
        2.6.1 环境指标季节变化情况
        2.6.2 滇池海埂、草海水质季节变化特征
        2.6.3 叶绿素a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噬藻体分离纯化
    3.1 引言
    3.2 技术路线
    3.3 设备与材料
        3.3.1 设备
        3.3.2 实验材料
    3.4 实验方法
        3.4.1 藻的标准生长曲线建立
        3.4.2 水样采集及处理
        3.4.3 宿主筛选
        3.4.4 噬藻体的纯化实验
        3.4.5 噬藻体的扩大培养及浓缩
        3.4.6 噬藻体的分子鉴定
    3.5 实验结果
        3.5.1 不同藻标准生长曲线
        3.5.2 宿主筛选结果
        3.5.3 噬藻体纯化
        3.5.4 噬藻体P扩大培养
        3.5.5 噬藻体P侵染鲍氏织线藻显微图
        3.5.6 噬藻体电泳图
    3.6 分析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藻和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技术路线
    4.3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1 实验材料
        4.3.2 主要试剂
        4.3.3 主要实验仪器
    4.4 实验方法
        4.4.1 引物的选择与合成
        4.4.2 核酸提取
        4.4.3 产物PCR扩增
        4.4.4 核酸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及纯化
        4.4.5 纯化产物TA克隆和单克隆序列测定
        4.4.6 数据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图
        4.5.2 蓝藻核酸序列比对
        4.5.3 构建进化树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1 蓝藻光合作用基因多样性
        4.6.2 噬藻体光合作用基因多样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装置
    1.3 实验流程
    1.4 测定方法
        1.4.1 不同时期藻生物量的测定
        (1) 不同时期藻密度的测定
        (2) 不同时期藻叶绿素a (chl a, chlorophyll a) 的测定
        1.4.2 不同时期藻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1.4.3 噬藻体PP对不同条件、不同时期藻的裂解周期的测定
        1.4.4 噬藻体PP对不同条件、不同时期藻的吸附率的测定
        1.4.5 噬藻体PP对不同条件、不同时期藻的释放量的测定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温度和CO2升高对藻生物量的影响
    2.2 温度和CO2升高对藻细胞长度和宽度的影响
    2.3 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影响
    2.4 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裂解周期的影响
    2.5 温度和CO2升高对噬藻体PP一步生长曲线的影响
3 讨论

(9)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噬藻体与蓝藻
    1.2 PaV-LD对不同生长期宿主蓝藻细胞的感染性测定
    1.3 PaV-LD释放量与半连续培养更新率相关性测定
    1.4 不同光照条件下PaV-LD的裂解率测定
    1.5 电镜观察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宿主蓝藻细胞生长期对子代PaV-LD释放量及裂解效率的影响
    2.2 半连续培养更新率对子代PaV-LD释放量及宿主蓝藻细胞生长率的影响
    2.3 光照条件对子代PaV-LD释放量的影响
3 讨论

(10)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CO_2浓度升高产生的影响
        1.1.1 温室效应
        1.1.2 CO_2浓度升高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1.3 CO_2浓度升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4 CO_2浓度升高对水体中病毒的影响
        1.1.5 CO_2浓度升高对环境气候的影响
    1.2 温度升高的影响
    1.3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的影响
        1.3.1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钙化生物的影响
        1.3.2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非钙化生物的影响
        1.3.3 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4 噬藻体
        1.4.1 噬藻体的生态功能
        1.4.2 噬藻体的增殖动力学
        1.4.3 噬藻体增殖能力的影响因素
    1.5 抗性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条件
    2.3 实验设计和流程
    2.4 实验方法
        2.4.1 不同时期藻生物量的测定
        2.4.2 不同时期藻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2.4.3 噬藻体PP对不同条件、不同时期藻的裂解周期的测定
        2.4.4 噬藻体PP对不同条件、不同时期藻的吸附率的测定
        2.4.5 噬藻体PP对不同条件、不同时期藻的释放量的测定
    2.5 分析方法
3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中短期影响
    3.1 实验结果
        3.1.1 藻生物量的中短期变化
        3.1.2 藻长度和宽度的中短期变化
        3.1.3 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中短期变化
        3.1.4 藻体PP裂解周期的中短期变化
        3.1.5 噬藻体PP释放量的中短期变化
    3.2 讨论
    3.3 结论
4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长期影响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1 藻生物量的长期变化
        4.1.2 藻长度和宽度的长期变化
        4.1.3 噬藻体PP裂解周期的长期变化
        4.1.4 藻对噬藻体PP吸附率的长期变化
        4.1.5 噬藻体PP释放量的长期变化
    4.2 讨论
    4.3 结论
5 鲍氏织线藻的恢复实验
    5.1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5.2 敏感鲍氏织线藻IU597的恢复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4 讨论
    5.3 抗性鲍氏织线藻IU594的恢复实验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溪河中浮游病毒介导的宿主裂解率与溶源诱导率的研究[D]. 程斯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20
  • [2]大庆湿地水体中蓝藻和噬藻体的分布特征研究[D]. 李睿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3]云南富营养化湖泊噬藻体多样性及其分离与鉴定[D]. 刘玉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4]营养条件对噬藻体PP感染席藻动力学的影响[J]. 尚时雨,马慧,赵以军,程凯.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4)
  • [5]蓝藻病毒噬藻体的感染特性与应用前景[J]. 袁梓铭.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5(12)
  • [6]滇池噬藻体的分离纯化及蓝藻和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 杨晓景.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7]噬藻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动态[J]. 张奇亚.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3)
  • [8]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J]. 牛晓莹,程凯,荣茜茜,许敏,赵以军,赵进. 生态学报, 2012(22)
  • [9]水华蓝藻噬藻体对不同条件培养的宿主细胞感染性分析[J]. 高恶斌,李三华,吕波,张奇亚. 水生生物学报, 2012(03)
  • [10]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噬藻体PP增殖的联合作用[D]. 牛晓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感染丝状蓝细菌的噬菌体裂解周期和释放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