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青[1](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2](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侯勇[4](2020)在《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988年,Franceschi描述了一种名为“基于血流动力学,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保守手术治疗”(CHIVA,Cura conservadora e hemodin?mica da insu cie?ncia venosa em ambulato?rio)的新方法,该方法综合了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血管内治疗的优点。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共7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CHIVA组和传统外科技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满意度及复发率、手术前后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等方面的情况,并比较不同CEAP分期患者疗效的差异。结果1、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9.13±10.34)min和(61.33±8.41)min;数据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41±3.67)ml和(26.52±5.78)ml;数据比较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5±1.26)天和(8.33±2.66)天;数据比较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6873.54±301.22)元和(7633.67±611.45)元;数据比较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2、CHIVA组患者术后轻度疼痛共29例,重度疼痛共7例,重度疼痛发生率为19.4%;对照组患者术后轻度疼痛共13例,重度疼痛共27例,重度疼痛发生率为67.5%,数据比较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3、CHIVA组患者术后血肿形成、皮肤瘀斑、感觉障碍、浅静脉炎、隐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患者术后血肿形成、皮肤瘀斑、感觉障碍、浅静脉炎、隐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5.0%;CHIV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4、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2.8%和5.0%,CHIVA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4.42±0.48)分和(2.24±0.61)分,CHIVA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上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49±1.18)cm/s和(5.44±1.19)cm/s;数据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2.09±0.65)cm/s和(3.22±0.83)cm/s;CHIVA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数据比较上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浅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3.72±1.01)cm/s和(3.69±1.04)cm/s;数据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CHIVA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浅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2.13±0.61)cm/s和(2.63±0.59)cm/s;CHIVA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数据比较上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6、根据CEAP(C:Clinical,E:Etiology,A:Anatomy,P:Pathophysiology)分级法评估C2C4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CHIV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0%,数据比较上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根据CEAP分级法评估C5C6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CHIV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0.0%,数据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CHIVA手术具备有效性与安全性,且不会导致较大创伤,可尽快恢复,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显着下降,同时在病人满意度方面也表现出突出优势。
蓝佼[5](2019)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联合消渴安糖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轻微外伤就极易导致皮肤溃疡,当合并感染时,溃疡经久不愈,发展成为坏疽,具有很高致残率与死亡率。其治疗的关键在于重建足部远端血运,恢复足部远端的血供。以往有很多血运重建的方法运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此治愈糖尿病足成为了一个医学的难题。近年来,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打开了前景,临床观察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因该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且临床观察样本量较小;同时存在治疗过程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等问题;有待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同时在手术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消渴安糖方是本院全国名老中医林寿宁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方,临床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及神经病变。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一方面进一步观察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另一方面将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与消渴安糖方联合起来治疗糖尿病足,利用中药作为干预,观察两者结合是否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寻找一种更好的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新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例应用胫骨横向搬运技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纳入的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4级、中医糖尿病足气阴两虚证型。并按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中药,将其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例,中药组服用的中药方剂为本院消渴安糖方。36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症,完善术前检查,血糖、血压控制稳定,积极清创、抗感染治疗后均采用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改善循环,术口及溃疡面换药,及时准确地进行胫骨骨窗的横向搬运,定期复查X线片等处理;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内服消渴安糖方,每日1次,连续服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足部溃疡的愈合时间,记录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觉疼痛评分(VAS)、10g尼龙丝测定、踝肱指数、患足皮温、胫后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血流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钉道感染、切口皮缘缺血坏死、骨窗愈合不良等);并利用中医症候评分来评价两组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8周的中医症候评分。最后,将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3个月的术后随访,中药组1例患者入院后病情发展为全足坏疽,行踝关节以下截肢;余35例患者的足部溃疡均全部愈合。两组患者在平均愈合时间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VAS疼痛评分、10g尼龙丝测定、踝肱指数、患足皮温、胫后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血流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在术后10g尼龙丝测定、胫后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血流量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在术后VAS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患足皮温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中药组发生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钉道感染,0例骨窗愈合不良;对照组发生6例切口愈合不良,6例钉道感染,2例骨窗愈合不良;两组患者在并发症方面比较中药组具有显着优势;在中医症候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术前与术后8周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8周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联合消渴安糖方治疗糖尿病足的总体效果满意。两者结合较单纯手术治疗可缩短足部溃疡愈合的时间,并在神经与血运恢复、减少并发症等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同时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是一种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6](2015)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文中研究指明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1-2],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二)定义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
张华,潘仲杰,刘洪,赵奇,栗力[7](2014)在《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评估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功能超声(duplex US)对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3例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80条移植血管术后行duplex US定期随访,结合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进行术后再狭窄判定,分为非显着狭窄组(56条)、显着狭窄组(15条)和闭塞组(9条),并将duplex US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以移植血管中段峰值流速(MG)40 cm/s为界值对移植血管闭塞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Du-plex US对移植血管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与DSA的符合率达90%;duplex US诊断移植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96.3%,假阳性率为16.7%,假阴性率为8.3%;移植血管MG<40cm/s组的移植血管闭塞率(62.5%)高于≥40 cm/s组(5.4%)。结论 Duplex US与DSA对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且duplex US具有无创、简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
黄俊杰[8](2012)在《股—腘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重度狭窄或闭塞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股-膝上胭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闭塞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了解围手术期控制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希望能够提高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了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人民医院血管科诊断为LEAOD,并行单侧或双侧股-膝上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的97例患者(115条肢体)的完整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术后不同时间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分为闭塞组与通畅组。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运用多重危险因素分析、寿命表、分类变量资料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术后戒烟及血脂控制等情况的分析,确定与人工血管闭塞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所有肢体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41.02(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78%、69%、62%、53%和42%。(2)Cox比例风险分析提示糖尿病、吸烟史及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三个因素对累积通畅率失败有相关风险意义,P值均小于0.05。(3)术后不同时期,闭塞组与通畅组危险因素的比较我们发现,术后6个月、12个月时2组患者在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术前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的构成比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2组患者比较中,糖尿病患者在闭塞组患者中比例明显升高57.1%,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2组患在术前流出道比较上,闭塞组患者术前膝下仅有一支动脉未见重度狭窄与闭塞的比例为50%,明显高于通畅组29.8%,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吸烟对通畅率的影响:术前不吸烟患者人工血管的平均累积通畅时间为42.76月,术前吸烟患者人工血管的平均累积通畅时间为27.948月,应用Log-Rank检验,两组累积通畅率比较P=0.017,两组累积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吸烟患者人工血管累积通畅率低于术前不吸烟患者。术后成功戒烟患者人工血管的平均累积通畅时间为32.593月,未成功戒烟患者人工血管平均累积通畅时间为21.038月,应用Log-Rank检验,两组累积通畅率比较P=0.031,两组累积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戒烟患者人工血管累积通畅率高于未成功戒烟患者人工血管。(5)高脂血症对通畅率的影响高脂血症患者人工血管的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35.287月,血脂正常患者人工血管的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36.180月,应用Log-Rank检验,两组累积通畅率比较P=0.777,两组累积通畅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血脂正常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人工血管累积通畅率无明显差别。术后LDLP<100mg/dl患者人工血管的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42.037月,术后LDLP>100mg/dl患者人工血管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23.277月,应用Log-Rank检验,两组累积通畅率比较P=0.045,两组累积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DLP<100mg/dl患者人工血管累积通畅率高于术后LDLP>100mg/dl患者。结论:1.糖尿病、吸烟史及术前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三个因素对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累积通畅率失败有相关风险意义。2.糖尿病和术前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并非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早期、中期闭塞的危险因素,可能是术后人工血管远期闭塞的危险因素。3.吸烟对术后人工血管早晚期闭塞均有影响。4.术后戒烟和控制血脂(LDLP<100mg/dl)可以提高人工血管的通畅率
赵岳[9](2011)在《肢体动脉路移植术后再狭窄防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1章肢体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背景动脉旁路移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肢体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是转流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如何处理吻合口和移植血管再狭窄与闭塞,恢复肢体血运,或增加再次手术的通畅率,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不恰当的外科处理方法,可能不但没有解决患者的缺血症状,反而可能截肢,严重时出现严重的心、脑、肺等多脏器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第1节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行旁路移植术的病例150例,男性110例,女性40例,全部患者术前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和(或)血管造影检查。根据3个配对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1)旁路移植手术方式:解剖途径/解剖外途径;(2)手术部位:膝上/膝下;(3)流出道:好/良好/差结果本资料中,男性110例,女性40例,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64.78岁,按不同变量分组年龄分布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史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移植物闭塞62例(其中6例死亡,26例行再手术治疗),移植物通畅但合并感染2例(均截肢)。不同手术部位术后1个月疗效有显着差异(χ2=8.4673,P=0.0373),不同流出道术后1个月疗效有显着差异(χ2=73.2098,P<0.0001),不同术式术后1个月疗效无差异(χ2=4.1443,P=0.2463)。不同手术部位术后通畅率有显着差异(χ2=10.7771,P=0.0010),不同流出道术后通畅率有显着差异(χ2=15.9497,P=0.0003),不同术式术后通畅率无显着差异(χ2=0.0656,P=0.7978)。主髂动脉闭塞不同术式术后1个月疗效有显着差异(χ2=20.4775,P=0.0001)。不同术式术后通畅率无显着差异(χ2=3.2454,P=0.0716)结论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挽救严重缺血、濒临坏疽的肢体;流出道、远端吻合口部位是影响术后疗效和通畅率的关键因素。第2节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对移植血管闭塞再手术成功率高低的影响因素,寻找合理的外科处理方法,有效提高再手术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行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移植血管再狭窄及闭塞且行再次外科治疗的病例进行研究。共33例(33条肢体)。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8-80岁,平均63.97岁。回顾了病人的一般资料、闭塞情况(以术后30d为界,出现在术后30d内的吻合口或移植血管狭窄与闭塞为手术早期失败,30 d后的为中晚期失败)、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术后随访。依据危险因素和外科处理的共4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1)移植血管材料:大隐静脉/人工血管;(2)既往旁路手术方式:常规术式/非常规术式;(3)再次手术方式:再手术时建立新的移植血管/无新的移植血管(取栓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局部修复);(4)流出道:好流出道/良好流出道/差的流出道结果33例病人本资料中,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中有合并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1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3例),吸烟史(19例)。移植血管材料:使用大隐静脉10例,人工血管23例。既往旁路手术方式:常规术式25例,非常规术式8例。术后早期失败7例,中晚期失败26例。再手术指征为不愈合的溃疡或坏疽(7例),缺血性静息痛(23例),严重的间歇性跋行(3例)。再次手术方式:2例进行Ⅰ期截肢,1例取出移植血管其余30例再次进行了各种血管重建性手术。再手术流出道:好流出道8例;良好流出道12例;较差流出道10例。再手术术后并发症:人工血管感染4例;截肢伤口不愈合1例;肾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1例。首次手术移植血管中位通畅时间常规术式高于非常规术式,人工血管高于自体静脉;平均通畅时间常规术式高于非常规术式,自体静脉高于人工血管,但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再次手术6个月后未移植血管和差流出道通畅率低于肢体存活率,12个月后新移植血好/良好流出道血管通畅率低于肢体存活率。再手术后平均血管通畅时间新移植血管亚群明显高于未移植血管亚群(P<0.05),好/良好流出道高于差流出道(P<0.05);再手术后平均肢体存活时间新移植血管亚群明显高于未移植血管亚群(P>0.05),好/良好流出道高于差流出道(P<0.05)。结论移植血管再狭窄与闭塞出现静息痛和缺血性溃疡与坏疽者再次积极手术对挽救肢体和生命有重要意义;再手术方式及流出道可影响再次手术的预后;再手术行新的旁路移植手术效果更佳。第2章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背景动脉旁路移植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无论是自体静脉还是人工血管,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通畅率逐年降低,如何处理吻合口和移植血管再狭窄与闭塞的问题,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再狭窄及闭塞,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研究显示,再狭窄的机制主要为血管移植术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缩血管物质增加,AngⅡ与其受体AT1结合后,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VSMC的增生、迁移,增加新生内膜/中膜比,促进再狭窄形成。血管紧张素选择性受体拮抗剂是新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也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是发生外周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胰腺癌、食道癌等肿瘤中,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也显示一定的治疗作用,受试者并不局限于高血压病人。本研究是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对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进行防治,无论其是否罹患高血压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其具体机制,为临床上能否将缬沙坦作为旁路移植术后的常规用药来防治再狭窄提供理论实验依据。方法培养的3-5代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不同浓度AngⅡ刺激细胞增殖,选定AngⅡ的实验浓度,设立以下各实验组:①空白对照组;②缬沙坦组;③AngⅡ组;④缬沙坦+AngⅡ组,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测细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VSMC细胞内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培养出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可连续传代;2)以不同浓度AngⅡ刺激细胞增殖,选定10-7MAngⅡ为实验浓度,当作用时间达到24h,AngⅡ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生长。48h达到最高峰,而后下降,96h与对照组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促进作用在24h后的各时间点均可被缬沙坦抑制(P<0.05);对照组和单独应用缬沙坦组进行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经药物作用24h后,AngⅡ用药组表现出明显的S期细胞堆积现象,可被缬沙坦所拮抗。3)细胞培养至24h时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缬沙坦+AngⅡ组其凋亡率最高(P<0.05),其余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SMC细胞经AngⅡ处理24h后,MMP-9、MMP-2、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可被缬沙坦拮抗。VSMC细胞经AngⅡ处理24h后加入缬沙坦,Bcl-2家族蛋白中促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下降。结论1)建立简单有效的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方法,且所得细胞可以连续传代,满足实验所需。2)缬沙坦可抑制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3)缬沙坦通过影响VSMC的迁移、增殖、凋亡相关因子,从几方面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10](2009)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文中提出 第二部分腹部血管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1.评估腹主动脉瘤部位、类型、大小、瘤内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腹主动脉瘤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二、适应证1.腹主动脉瘤的诊断。2.腹主动脉瘤的监测。3.腹主动脉瘤术后评估。三、禁忌证和局限性一般无禁忌证。四、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2~5 MHz。
二、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法/英文缩写一览表 |
附录B CEAP临床分级 |
附录C 个人简介 |
附录D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联合消渴安糖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2.2 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
1.2.3 糖尿病足气阴两虚型的诊断标准 |
1.2.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1.2.5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基础资料分析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过程 |
2.3 术后处理 |
2.4 术后随访 |
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5.研究结果 |
5.1 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
5.2 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5.3 患足皮温对比 |
5.4 患足VAS疼痛评分对比 |
5.5 踝肱指数对比 |
5.6 10g尼龙丝测定值对比 |
5.7 患足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对比 |
5.8 术后并发症比较 |
5.9 中医症候评分与疗效比较 |
第二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糖尿病足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1.2 中医气阴两虚证型分析 |
1.3 糖尿病足气阴两虚证型分析 |
1.4 糖尿病足中医内治法与辨证论治研究 |
2.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
2.2 糖尿病足发病机制分析 |
2.3 糖尿病足的分级标准 |
2.4 糖尿病足的分型 |
2.5 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分析与讨论 |
2.6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
2.7 糖尿病足血运重建方法 |
2.8 糖尿病足血运重建新方法--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 |
2.9 消渴安糖方的药物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方解分析 |
2.10 本研究总体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典型病例1 |
典型病例2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评估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Duplex US检查方法 |
1.3 移植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超声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Duplex US诊断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 |
2.2 Duplex US与DSA检查结果对比 |
2.3 MG与移植血管闭塞风险的关系 |
3 讨论 |
(8)股—腘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重度狭窄或闭塞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资料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肢体累积通畅率 |
2.2 Cox比例风险分析 |
2.3 术后不同时期闭塞组与通畅组危险因素的比较 |
2.4 吸烟患者通畅率的比较 |
2.5 高脂血症对通畅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情况 |
3.2 股-腘动脉闭塞的手术选择 |
3.3 股-腘脉人工血管移植闭塞的判定 |
3.4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闭塞的危险因素 |
3.5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肢体动脉路移植术后再狭窄防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综述 |
1 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机理 |
1.1 血管内皮损伤与再狭窄 |
1.2 纤溶系统与再狭窄 |
1.3 内皮源性活性因子与再狭窄 |
1.4 血流动力学与再狭窄 |
1.5 生长因子与再狭窄 |
1.6 细胞外基质的溶解及过氧化物酶的表达与再狭窄 |
1.7 病毒感染与血管再狭窄 |
2 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
2.1 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 |
2.2 药物治疗 |
2.3 基因治疗 |
2.4 血管外支架 |
2.5 物理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肢体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 |
第1节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2节 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及闭塞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1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2 缬沙坦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3 缬沙坦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下肢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2]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分析[D]. 侯勇.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5]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联合消渴安糖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研究[D]. 蓝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15(24)
- [7]双功能超声对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评估的临床应用[J]. 张华,潘仲杰,刘洪,赵奇,栗力. 天津医药, 2014(07)
- [8]股—腘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重度狭窄或闭塞相关因素的研究[D]. 黄俊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9]肢体动脉路移植术后再狭窄防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赵岳. 吉林大学, 2011(09)
- [10]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