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微光度计的组装,调试和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潘阳[1](2015)在《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乳液是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形成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粒径介于10-100nm的外观半透明或者透明的分散体系。微乳液可以应用在三次采油、涂料、化妆品和合成多孔材料等领域。功能化离子液体是在阳离子或者阴离子中含有特定官能团的离子液体,这些特定的官能团增强了其在应用中的选择性和专属性。通过可设计性地变换阴阳离子改变其特性,调节亲水亲油性,进而可能使功能离子液体作为微乳液中的组分,形成含有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新型微乳液,即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本文选用了自制的三种不同的功能化离子液体:1-(胺乙基)-3-丁基咪唑四氟硼酸盐([NH2ebim][BF4])、1-(胺乙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NH2ebim][PF6])、1-(胺乙基)-3-丁基咪唑溴盐([NH2ebim]Br),分别与油相环己烷,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和水形成三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采用电导率分析结合粒度分析的方法鉴定微乳液类型,并绘制多元体系三元相图。研究温度,不同Triton X-100与正丁醇比例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探讨了水在微乳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存在形式。通过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微乳液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和5%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自发形成的乳状液体系吸收CO2,探讨温度,转速、不同功能离子液体、微乳液质量对吸收CO2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出了三种微乳液体系,分别为水/[NH2ebim][BF4]/TritonX-100/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水/[NH2ebim][PF6]/Triton X-100/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水/[NH2ebim]Br/Triton X-100/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三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三元相图分为单相区(微乳液区)与两相区,微乳液区域分为W/O型,双连续相结构、O/W型。微乳液区域随着Triton X-100与正丁醇比例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DPD模拟结果表明,[NH2ebim]Br易存在于水相,[NH2ebim][BF4]、[NH2ebim][PF6]易溶于Triton X-100和正丁醇的形成的界面层中。分析得出水以结合态,束缚态和自由态的形式存在。微乳液和5%MDEA水溶液自发形成的功能化离子液体乳液粒径在100-1000nm。与5%MDEA水溶液相比,用该自发乳液吸收CO2,提高了对CO2的吸收速率。研究发现,温度的升高、微乳液含量的增大和转数的增大,有助于提高CO2的吸收速率。实验表明三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自发乳液中,含有[NH2ebim]Br的乳液吸收速率最大。
宋孝忠[2](2014)在《基于CCD探测器的显微镜光度计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微镜光度计(microphotometer)是测量由微小表面发出的光量的仪器,用于煤、有机岩石等反射率测定,以确定煤的变质程度,有机岩石的成熟度。它是煤地质、煤层气地质、油气地质、煤化工等学科研究的基础实验设备。基于目前国内实验室主要依赖进口仪器,且进口仪器存在显微镜与光度计的衔接不配套、功能单一等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CCD阵列探测器作为光电转换器件的显微镜光度计,是以光纤为传导介质,集成采用CCD探测器光电转换装置(信号采集、输出)、CCD图像传感器及配套的功能测量软件,研制成新一代的用于煤等有机质成熟度检测的显微镜光度计。通过对仪器各硬件组成部分参数适用性进行了充分的选型验证、设计加工,对仪器硬件相对应的软件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完成了新型显微镜光度计的研制。通过选用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样品,分别在新研制仪器与德国徕卡MPV-3型显微镜光度计上进行数据比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次研制的新型显微镜光度计在稳定性、线性、测试精度、准确度、测试软件使用效果等方面均能达到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采用CCD阵列探测器作为光电转换器件研制成新型显微镜光度计,研制的仪器可对不同可见光部分波长测值特征进行研究,响应波长范围200nm1100nm,光谱分辨率0.04-2nm。新研制仪器以其具有性能好、功能全、检测效率快、可操作性强、体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已经在煤炭行业、高校等实验室推广应用。
马礼敦[3](2014)在《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文中研究说明自1912年劳厄发现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小布拉格开创X射线晶体学以来,已经过去了100年。这一发现,对人类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微观结构科学的影响至为巨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100年中,X射线晶体学发展迅速,成果累累。本文按主要实验技术的特点将100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单晶体衍射、多晶体衍射和X射线光谱三个方面简述其主要进展和成果。并简单概括了她对物理学、晶体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材料、医药、环境等多个应用学科的重大影响。最后,还预期了X射线晶体学领域的一些可能发展,包括无比强大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多维晶体学、电子晶体学、数学晶体学、三维X射线衍射显微学等领域。作者相信,X射线晶体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已经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在已来临的新世纪中将会获得更大的成绩。
李德平[4](2013)在《显微煤岩参数自动测定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控制、光电转换等技术的不断更新,煤岩学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在配煤炼焦领域的作用已不可替代,煤岩参数自动测定及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在基于样品平面方程的显微镜自动调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校正由步进电机步距确定坐标间距引起的误差等措施提高显微镜自动调焦精度,实施后总调焦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分别扫描1万点、2万点、10万点时,总测定时间在10min、15min、25min左右。通过将18种单煤及14种混煤煤样按国标冷成型制样,利用HD全自动显微光度计分别人工、自动测定各煤样镜质组反射率及标准偏差,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拟合,得到单煤镜质组反射率人工与自动测定1万点结果相关关系为ymanu=0.050+0.982xauto,相关系数R为0.986;标准偏差相关关系为ymanu=0.033+0.791xauto,相关系数R为0.815。自动测定1万点与4万点镜质组反射率相关关系为y4w=0.0115+0.8966x1w,相关系数R为0.982;标准偏差相关关系为y4w=-0.0013+1.2346x1w,相关系数R为0.822。混煤镜质组反射率人工与4万点自动测定结果相关关系为ymanu=-0.0653+1.167xauto,相关系数R为0.936;标准偏差相关关系为ymanu=0.0395+0.8325xauto相关系数R为0.972。所有拟合结果均通过置信度为99%的显着检验。利用HD全自动显微光度计系统“曲线剥离分峰”等现有软件功能,提出了一种煤镜质组含量自动测定方法,通过7种单煤人工与自动测定结果对比,相对误差均在0.01以内,最小仅为0.008,最大为0.096,该方法可应用到混煤的镜质组含量自动测定。通过考察14种单煤添加不同比例惰性物测定的表观粘结指数G’值随镜质组含量变化规律,表明G’值对镜质组含量线性关系显着,采用拟合出的线性方程斜率倒数1/k作为考察镜质组活性质量指标,可排除各单煤镜质组含量差异干扰,论证了筛选出的高斯曲线模型为描述不同变质程度煤镜质组活性变化规律最优模型,据此给出了不同变质程度煤镜质组相对活性质量。
白向飞[5](2007)在《煤岩自动测试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煤岩自动分析主要采用镜质组随机反射率自动测试技术来实现。目前自动测试所采取的快速扫描和自动数据采集方法,与反射率测试所需的必要稳定时间和对测试对象的严格要求有一定差距,这是目前煤岩自动分析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性能良好的显微镜和光度计为依托,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消除干扰测点,是实现煤岩自动测试技术进步的关键。
矫立萍[6](2004)在《薄层色谱仪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文中指出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是以认识世界为前提的。分析仪器在生物医药学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材料科学、地质矿产、化工能源、科学研究、质量技术监督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今分析测试仪器的升级改造在我国已经兴起,而且分析仪器的升级与改造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首次对薄层色谱仪的数据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岛津公司的CS-9000型薄层色谱仪的数据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升级改造。 硬件方面,本文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为主体的数据接口。DSP芯片是具有特殊结构的微处理器,是专门为快速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而设计的。本文设计了一种以通用型DSP芯片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电路,并取得了实验成功。 软件方面本文以VB6为基础,开发了数据处理和数据采集界面。该软件可以安装在WINDOWS98、2000、XP环境下,人机对话界面友好,数据处理和采集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 本文在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上注意分析仪器的共同特征,为设计通用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奠定了基础。
闫吉昌,矫立萍[7](2003)在《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展望》文中指出对各种类型科学仪器尤其是分析测试仪器的升级改造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的仪器升级改造事业进行了展望。
丁元法[8](2003)在《虚拟仪器技术在精密播种机综合试验台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精密播种机性能试验是农机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制和开发新型精密播种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课题是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农技农机相结合实验室基础建设项目中“新型播种机综合试验台的研制”课题的继续。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将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引入精密播种机性能测试中,开展了一些应用研究工作,并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精密播种机综合试验台辅助测试系统。虚拟仪器是一个全新的仪器概念,它开辟了现代测试领域的新篇章。本课题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组建了两种不同的测试系统:一种是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速度测试系统;另一种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在Visual Basic6.0环境下,利用Measurement Studio6.0及其附件IMAQ Vision6.0编制了数据和图像信号的采集与处理程序。本课题的研究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测试系统,开发了试验台行走速度测试系统,并研制了速度测试仪,测试精度较高,误差小于1%;第二部分,分析了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组建原则,介绍了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并研究了在VB中进行图像处理的方法,实现了基本的图像处理程序设计,开发了“图像处理VB编程”软件;第三部分,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图像采集系统,并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地面上种子粒距的测量,实现了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性能指标的自动统计,测量精度较高;第四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图像处理实现了种子位置的智能检测,对分析种子的下落过程做了初步探讨。该系统中各部分程序能正常运行,界面友好,数据和图像的采集与处理系统工作正常,结果正确。总之,虚拟仪器技术在精密播种机综合试验台上的应用,提高了试验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试验台的测试效率和测试精<WP=6>度,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
林治穆,李明强[9](1986)在《显微光度计的组装,调试和改进》文中提出 前言国内外对测定煤反射率的方法曾做了大量研究,提出过许多测定反射率的方法。有些方法由于精度和稳定性不够,在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用LeitzMPV2或MPV3显微光度计测定煤的反射率,虽然测定结果很好,但仪器价格昂贵。目前,国内有些单位用偏光显微镜和
邱柱国[10](1984)在《全国第一届矿相学学术讨论会总结(摘要)》文中研究指明 全国第一届矿相学学术讨论会1983年11月15日到19日在成都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全国24个省市的矿相学工作者,共计105人。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33篇。论文的质量一般较高,说明了我国矿相学的迅速发展,也表明了全体代表和广大矿相学工作者对这次会议的重视。
二、显微光度计的组装,调试和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光度计的组装,调试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离子液体简介 |
1.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概述 |
1.2.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定义及性质 |
1.2.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分类 |
1.2.3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应用 |
1.3 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
1.3.1 微乳液的定义 |
1.3.2 微乳液的分类 |
1.3.3 微乳液的鉴别及结构测定 |
1.3.4 微乳液的应用 |
1.4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研究 |
1.5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 |
1.6 课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
2.3.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
2.3.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反应机理 |
2.4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制备 |
2.4.1 [NH_2ebim][BF_4]/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的制备 |
2.4.2 [NH_2ebim][PF_6]/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的制备 |
2.4.3 [NH_2ebim]Br/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的制备 |
2.5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三元相图 |
2.5.1 [NH_2ebim][BF_4]/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的三元相图 |
2.5.2 [NH_2ebim][PF_6]/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的三元相图 |
2.5.3 [NH_2ebim]Br/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的三元相图 |
2.6 表面活性剂量对三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三元相图的影响 |
2.6.1 表面活性剂量对[NH_2ebim][BF_4]/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三元相图的影响 |
2.6.2 表面活性剂量对[NH_2ebim][PF_6]/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三元相图的影响 |
2.6.3 表面活性剂量对[NH_2ebim]Br/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三元相图的影响 |
2.7 温度对三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三元相图的影响 |
2.7.1 温度对[NH_2ebim][BF_4]/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三元相图的影响 |
2.7.2 温度对[NH_2ebim][PF_6]/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三元相图的影响 |
2.7.3 温度对[NH_2ebim]Br/Triton X-100/正丁醇/水/环己烷体系三元相图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耗散动力学模拟方法(DPD)的原理 |
3.4 实验方法 |
3.4.1 功能化离子液体密度的模拟 |
3.4.2 功能化离子液体溶解度参数的模拟 |
3.4.3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 DPD 模拟 |
3.4.4 微乳液体系中水的存在形态分析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各参数模拟 |
3.5.2 DPD 中各珠子参数模拟 |
3.5.3 DPD 模拟微乳液各组分相互作用 |
3.5.4 微乳液中水存在形态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自发乳液吸收 CO_2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3 吸收 CO_2实验流程 |
4.4 实验方法 |
4.4.1 功能化离子液体乳状液的制备 |
4.4.2 CO_2吸收速率的计算方法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功能化离子液体自发乳液的表征 |
4.5.2 功能化离子液体自发乳液强化吸收 CO_2 |
4.5.3 操作温度对 CO_2吸收速率的影响 |
4.5.4 搅拌器转数对 CO_2吸收速率的影响 |
4.5.5 微乳液用量对 CO_2吸收速率的影响 |
4.5.6 不同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吸收 CO_2的速率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CCD探测器的显微镜光度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显微镜光度计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手动煤岩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自动煤岩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2.3 显微镜光度计用光电转换元件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显微镜光度计的硬件研制 |
2.1 GB/T 6948-2008 及 MT/T 1053-2008 标准的研究 |
2.1.1 GB/T 6948-2008 标准释义 |
2.1.2 MT/T 1053-2008 标准释义 |
2.2 仪器系统组成及其性能指标 |
2.2.1 仪器系统组成 |
2.2.2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
2.2.3 仪器实现功能 |
2.3 系统的硬件设计、研制及选型 |
2.3.1 显微镜适用性参数确定 |
2.3.2 光电转换装置适用性参数确定 |
2.3.3 图像采集装置适用性参数确定 |
2.3.4 衔接装置设计研制 |
2.3.5 稳压稳流电源设计研制 |
2.4 小结 |
3 专业煤岩测试软件开发 |
3.1 测试软件开发总体设计思路 |
3.2 主程序的开发 |
3.2.1 总体结构设计 |
3.2.2 模块功能及设计 |
3.2.3 界面内容简介 |
3.3 图像采集软件设计及实例说明 |
3.4 MSP 系列专业煤岩测试软件评估 |
3.4.1 功能特点 |
3.4.2 软件运行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 |
3.5 小结 |
4 仪器整体性能检测及推广应用 |
4.1 仪器整体性能检测 |
4.2 成果推广应用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论文成果获奖及鉴定 |
(3)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I. X射线衍射的发现与早期历史 |
A. 劳厄厄发现X射线衍射 |
B. 布布拉格父子的成就 |
C. 其他几位科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
D. 实验技术的发展 |
1. 劳厄相机 |
2. X射线电离分光计 |
3.X射线粉末衍射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PD) |
4. 新型X射线管 |
II. X射线衍射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
A. 初期阶段—照相时代: |
1. 单晶体衍射 |
2. 粉末衍射 |
3.X射线光谱 |
B. 中中期阶段—计数器衍射仪时代 |
1. 单晶体衍射 |
2.粉末衍射 |
3. X射线光谱 |
C. 近代—计算机应应用时代 |
1. 单晶体衍射 |
(1) 国际结晶学联合会 (Interan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简称IUCr) 。http://www.iucr.org/ |
(2) 剑桥结构数据库 (Cambridge Structure Database简称CSD) :http://www.ccdc.cam.ac.uk/ |
(3) 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数据库 (Inorganic Crystal Structure Database ICSD) http://icsd.fiz-karlsruhe.de |
(4) 蛋白质数据银行 (Protein Data Bank PDB) http://www.rcsb.org/pdb/ |
(5) 晶体学公开数据库 (Crystallography Open Database COD) http://www.crystallography.net |
2. 粉末衍射 |
(1) 国际衍射数据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 ICDD) http://www.icdd.com |
(2) 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 ( Commission on Powder Diffraction, CPD) http : //www.iucr.org/iucr - top/comm/cpd/ |
(3) 国际X射线分析学会 (International X-ray Analysis Society, IXAS) http : //www.ixas.org |
3. X射线光谱 |
D.现代—高高强X射线源与二维探测器时代 |
1. 实验装置的发展 |
a. 同步辐射光源的使用[36] |
b. 加工X射线光束的光学元件的发展[37] |
c. 非点探测器的发展与应用[37] |
2. X射线衍射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
a. 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方法 |
b. 多晶体衍射结构分析方法 |
c. X射线光谱—XAFS |
d. 表面、界面与深度分辨的分析 |
e. 原位与极端条件下的衍射 |
f. 共振X射线衍射 |
g. 倒易空间绘图[68] |
h. 微区衍射 |
i. X射线成像 |
1. 吸收衬度 |
2 相位衬度 |
j. X射线显微镜 |
(1) NEXAFS显微镜 |
(2) 光电子发射显微镜 |
(3) X射线全息显微术[84] |
III. X射线晶体学对其它学科的影响 |
A. 物理学 |
B. 晶体学, 矿物学和地质科学 |
C. 化学 |
D. 生物学 |
E. 医医药学 |
F. 环境科学 |
G. 材料科学 |
H. 非周期性材料的结构研究 |
1. 无定型材料的结构研究 |
2. 无公度晶体结构研究 |
3. 准晶体 |
IV. 今后可能的一些发展方面 |
A. 具有相干性的强X光源会给X射线衍衍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B. 多多维晶体学 (multi-dimensional crystallography) |
C. 电子晶体学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 中子晶体学 |
1. 电子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
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成像 (HRTEM) 解晶体结构 |
3. 电子X射线荧光观察单个原子 |
4. 中子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
D. 数学和计算晶体学 |
E. 三三维X射线衍射显微学 (three-dimensional X-ray diffraction microscopy 3DXDM) |
1. 衍射衬度与显微形貌术 (topography) |
2. X射线衍射衬度层析术 (X-ray diffraction contrast tomography DCT) |
3. 衍射 (散射) 显微计算层析术 (Diffration (scatter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DMCT) |
(4)显微煤岩参数自动测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烟煤有机显微组分分类及各组分在成焦中的作用 |
1.2 镜质组反射率指标的特点 |
1.3 国内外镜质组反射率自动测定发展历程 |
1.4 煤镜质组反射率自动测定准确性条件 |
1.5 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 改进的基于样品平面方程的自动调焦算法 |
2.1 显微镜对焦的必要性及已有显微镜自动对焦技术特点 |
2.2 基于样品平面方程的自动调焦原理 |
2.3 确定样品平面方程实施过程 |
2.4 校正由步进电机步距间接确定坐标间距引起的误差 |
2.5 其他提高调焦效率的措施 |
2.6 实施效果 |
3 镜质组反射率自动与人工测定对比分析 |
3.1 人工与自动测定值比较 |
3.2 人工与自动测定单煤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特性 |
3.3 自动与人工测定单煤镜质组反射率结果修正前后对比分析 |
3.4 自动测定镜质组反射率1万点与4万点对比分析 |
3.5 混煤自动测定与人工测定对比分析 |
4 镜质组含量自动测定方法研究 |
4.1 镜质组含量测定现状 |
4.2 镜质组含量自动测定的原理 |
4.3 镜质组含量自动测定结果分析 |
5 不同变质程度煤镜质组活性质量研究 |
5.1 煤镜质组活性质量研究现状 |
5.2 表观粘结指数G'值实验研究 |
5.3 镜质组活性质量的数学模型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煤岩自动测试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岩自动测试技术现状 |
1.1 煤岩显微组分反射率自动测试技术 |
1.1.1 历史发展 |
1.1.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1.1.2. 1 焦距偏离问题 |
1.1.2. 2 有效值问题 |
1.2 图像分析法测定反射率和煤岩组分含量 |
2 煤岩自动测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煤岩自动测试的发展方向 |
4 结语 |
(6)薄层色谱仪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仪器的重要作用以及仪器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分析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 |
1.3 科学仪器升级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前景 |
1.4 薄层色谱仪升级改造的必要性和改造后仪器功能的拓展 |
1.5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接口设计 |
2.1 岛津CS-9000型双波长飞点扫描薄层色谱仪的数据引线 |
2.2 接口硬件设计 |
2.3 接口软件设计 |
第三章 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3.1 数据处理系统界面介绍 |
3.2 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功能介绍 |
第四章 系统评价、实验结论、展望 |
4.1 接口评价 |
4.2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软件评价 |
4.2.1 软件稳定性评价 |
4.2.2 数据采集和积分重现性评价 |
4.2.3 平滑算法可行性考察 |
4.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科学仪器的现状及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意义 |
2 国内外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 |
2.1 X射线仪的升级改造 |
2.1.1 X射线衍射仪 |
2.1.2 X射线荧光光谱仪 |
2.1.3 X射线应力分析仪 |
2.1.4 X射线能谱仪 |
2.2 质谱仪的升级改造 |
2.3 光谱仪的升级改造 |
2.3.1 ICP光谱仪 |
2.3.2 直读光谱仪 |
2.3.3 原子光谱仪 |
2.3.4 荧光光谱仪 |
2.3.5 红外光谱仪的升级改造 |
2.3.6 其它类型光谱仪 |
2.4 电子能谱仪的升级改造 |
2.5 ESR谱仪的升级改造 |
2.6 分光光度计的升级改造 |
2.7 扫描电镜的升级改造 |
2.8 核磁共振谱仪的升级改造 |
2.9 色谱仪的升级改造 |
2.9.1 气相色谱仪 |
2.9.2 液相色谱仪 |
2.9.3 凝胶色谱仪 |
2.10 热分析仪的升级改造 |
2.11 电子探针的升级改造 |
2.12 其它类型仪器的升级改造 |
2.13 国外仪器升级改造情况 |
3 前景展望 |
(8)虚拟仪器技术在精密播种机综合试验台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说明 |
1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速度测试模块设计 |
2.1 速度测试系统的硬件组成 |
2.2 速度测试原理 |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4 结论 |
3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及软件开发 |
3.1 数字图像处理简介 |
3.2 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及软件开发 |
3.3 结论 |
4 精密播种机排种性能图像检测系统研究 |
4.1 图像采集系统的组建 |
4.2 图像采集过程与方法 |
4.3 图像采集软件的设计 |
4.4 图像分析与处理设计 |
4.5 测试结果分析方法及设计 |
4.6 结论 |
5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种子位置智能检测研究初步 |
5.1 图像采集方案的探讨 |
5.2 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
5.3 种子位置智能检测的前景思考 |
6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显微光度计的组装,调试和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化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潘阳.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7)
- [2]基于CCD探测器的显微镜光度计研制[D]. 宋孝忠.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3]X射线晶体学的百年辉煌[J]. 马礼敦. 物理学进展, 2014(02)
- [4]显微煤岩参数自动测定及应用研究[D]. 李德平. 海南大学, 2013(07)
- [5]煤岩自动测试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白向飞. 燃料与化工, 2007(04)
- [6]薄层色谱仪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D]. 矫立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
- [7]科学仪器升级改造的现状和展望[J]. 闫吉昌,矫立萍. 现代科学仪器, 2003(05)
- [8]虚拟仪器技术在精密播种机综合试验台上的应用研究[D]. 丁元法.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9]显微光度计的组装,调试和改进[J]. 林治穆,李明强. 煤炭分析及利用, 1986(01)
- [10]全国第一届矿相学学术讨论会总结(摘要)[J]. 邱柱国.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