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安线K45+120山体滑坡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兆鹏,薄景山,常晁瑜,李孝波[1](2018)在《阳安铁路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阳(平关)安(康)铁路位于陕西省南部,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灾害种类多且规模大,对行车安全的威胁与日俱增。为了解地质灾害对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的安全风险评价以及整治防范提供现场资料,在大量野外实地调查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和分析阳安铁路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以及成因,并借鉴既有线路灾害的整治经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崩塌、溜坍是阳安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同时滑坡与泥石流也是不可忽视的地质灾害;由于铁路沿线多位于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以及大气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袁泉[2](2012)在《V形深切河谷震害调查及公路重建工程减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形深切河谷是西南山区普遍存在的地貌,也常常是山区道路选择的廊道。鱼子溪沟属于岷江水系的一级支流,为典型的V形河谷。S303线映秀至卧龙段公路基本顺渔子溪行进,正处于“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地区,其中映秀至耿达18公里路段距离震中仅7公里。本文以此路段为论文研究依托工程,在对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及公路工程震害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近场区V形深切河谷的同震震害模式及其规律;结合公路恢复重建工程中遇到的震后次生灾害问题,研究地震诱发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规律;以此为基础,提出公路恢复重建工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对此典型案例的研究,提出具有普适性意义的V形河谷公路震害机理与减灾对策。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构造运动山系隆升,河流下切侵蚀或侧向扩展的斜坡地貌形成过程中,V型深切河谷还处于河谷地貌演化的初级阶段。地震促使累积在浅生结构中的应力应变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即将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提前释放,造成地表严重破坏。故相对而言,在同样的岩性与地震烈度条件下,V型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现象比U形河谷更为严重。2.基岩性质比较坚硬V型深切河谷,同震斜坡灾害往往以崩塌为主。公路工程的震害模式主要是上部坡体崩塌,形成岩堆掩埋阻塞道路;桥梁主要是被巨石砸毁。但由于河谷狭窄,上部坡体崩塌形成的堆积体容易阻塞河道,形成多级堰塞湖大段淹没道路,这是V形谷震害的特殊形式。3.深切河谷震后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具有规模大、爆发频率高等汶川地震强震区的共性。但V形河谷地形狭窄,水流搬运能力小,泥石流爆发后直接阻塞河道、大幅度抬高河床,如一次泥石流就能堆高35米,使得原本认为已处于高位的公路工程也被掩埋,这是V形河谷震后泥石流特有的成灾模式。4.主要针对V形河谷震后泥石流特有的成灾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初步提出处治原则。小型泥石流,而后缘物源丰富,形成大型泥石流的几率高,采用改线绕避,或采用明洞、设排导槽等防护措施处治;大型泥石流,而后缘物源较少,采用提高路线纵坡、设排导、拦挡等措施进行处治;大型泥石流,而后缘物源丰富,治理难度大,采用隧道绕避等方案处理;雍塞体抬高水位,淹没水毁公路,采用清淤降水位,同时抬高路线标高的综合措施。
梁明[3](2010)在《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膨胀土因其特有的工程特性,给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带来不少麻烦论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州西二环工程实际,分析了现场膨胀土的矿物成份,对现场膨胀土进行了分类。通过对现场具有代表性土样进行化学分析,发现土样矿物成份中石英含量在80%左右,高岭石-蒙脱石混合物含量为10%,埃洛石含量在8%-11%,判定现场膨胀土主要为中-弱膨胀土。提出了广州西二环膨胀土路段设计及施工工艺,膨胀土地区路堑边坡防护主要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墙防护和护面墙+TBS植被防护两种形式。膨胀土路段填方路堤采用单级坡,边坡坡率按1:1.5设计。高度小于4m的填方路堤,采用植草防护边坡;路堤高度大于4.0m小于6.0m的填方路段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方案防护;路堤高度大于6.0m的填方路段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三维网植草方案防护;通过水塘、鱼塘、水库、稻田的填方路段,边坡一定高度范围内采用浆砌片石防护。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膨胀土路基的处治技术、膨胀土路基设计关键技术、膨胀土路基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膨胀土路基病害防治技术。
周应华[4](2006)在《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南渝、安楚高速公路的典型红层路堑边坡的研究对象,在广泛的地质资料调研和工程地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数值分析和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红层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分析及加固防护措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利用大量岩样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红层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如下: (1)根据红层路堑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按坡体结构将边坡分为近水平、倾斜和上覆堆积层三大类。按岩性组合和结构体特征又将近水平边坡细分为软质泥岩为主的岩体结构、砂泥岩互层的软硬相间的岩体结构、巨厚层砂岩为主的岩体结构,不同岩性组合的近水平边坡破坏机理共有8种;根据岩层倾向和边坡倾向的关系将倾斜边坡岩体结构进一步划分为为顺层、反倾和斜交边坡三个亚类,其中的顺层边坡破坏机制主要为完全平面顺层—滑移型、滑移—拉裂型和滑移—弯曲型三种,反倾边坡的失稳过程分为弯曲—倾倒—滑移三个阶段,斜交红层边坡的破坏形式可分为阶梯状顺层滑塌、阶梯状顺节理滑塌和楔形滑塌三种。 (2)提出了红层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原则。①通过对试验结果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对红层岩石、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水理及风化特性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②系统阐述了利用H-B公式计算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研究了BQ指标与RMR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利用BQ指标估算岩体弹性模量的经验公式。③结合红层边坡坡体结构和红层的特殊力学性质,提出了红层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方法。边坡岩体所含结构面在4组以下者,主要根据不同地区岩块和结构面力学参数试验值的随机模糊统计结果来选取;而边坡岩体中结构面组数在4组以上者,则应用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来确定整个节理岩体的综合力学参数。 (3)近水平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用数值方法对近水平红层中砂泥岩软硬互层边坡开挖变形机理进行分析;对拉裂崩塌破坏采用岩石的抗拉强度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后缘陡倾节理发育的平推式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当节理里面充满水时,裂缝位于坡项线的位置时边坡具有最小的稳定性系数的结论。 (4)倾斜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建议先用赤平投影图对倾斜红层边
易波,张守山[5](2003)在《阳安线K45+120山体滑坡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水文特征三个方面对阳安线K45+050~+160山体滑坡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滑坡形态,判断滑坡类型及发展阶段。通过计算和比选,确定了有效整治措施。
二、阳安线K45+120山体滑坡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安线K45+120山体滑坡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阳安铁路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场地地质条件 |
1.1 地形地貌 |
1.2 气候条件 |
1.3 地质构造 |
1.4 地层岩性 |
1.5 灾害调查 |
2 主要地质灾害及机理分析 |
2.1 崩塌 |
2.2 滑坡 |
2.3 泥石流 |
2.4 溜坍 |
3 防治对策 |
4 结语 |
(2)V形深切河谷震害调查及公路重建工程减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形河谷地震问题研究 |
1.2.2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山地灾害研究 |
1.2.3 震后次生山地灾害研究 |
1.2.4 “5.12”汶川大地震公路抢险与重建修复技术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V形深切河谷震害模式 |
2.1 依托工程项目背景 |
2.2 山区河谷形态特点 |
2.3 S303线映秀至耿达段震害概况 |
2.4 S303线映秀至耿达段公路震害 |
2.5 V形深切河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影响因素特点分析 |
2.5.1 地壳浅表生改造 |
2.5.2 斜坡形成过程中的表生改造 |
2.5.3 地震对浅生时效结构的表生改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303线映秀至耿达段震后次生灾害 |
3.1 2010年8.14泥石流灾害 |
3.1.1 概述 |
3.1.2 次生灾害点主要情况 |
3.2 2011年7.03泥石流灾害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建公路工程次生灾害防治对策 |
4.1 次生灾害处治难点与治理原则 |
4.1.1 次生灾害处治的困难 |
4.1.2 治理原则 |
4.2 重建工程方案 |
4.2.1 线路方案比选 |
4.2.2 不良地质及特殊路基设计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工作与主要结论 |
5.2 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重建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土的概念 |
1.2.2 膨胀土的分类标准 |
1.2.3 膨胀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广州西二环膨胀土判别及分类 |
2.1 概述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 |
2.1.3 膨胀土分布规律 |
2.1.4 膨胀土形成历史及其成因 |
2.2 现场取样点布设与取样 |
2.3 现场膨胀土的矿物成分 |
2.3.1 矿物成分分析原理及设备 |
2.3.2 试验结果 |
2.3.3 矿物成分分析结论 |
2.4 现场膨胀土的物理与胀缩性指标 |
2.4.1 一般物理指标 |
2.4.2 胀缩性指标 |
2.5 现场膨胀土膨胀态势判定 |
2.6 小结 |
第三章 膨胀土路基及边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
3.1 概述 |
3.2 控制参数的确定 |
3.2.1 换填土压实参数试验 |
3.2.2 换填土CBR试验 |
3.3 膨胀土路堑设计与施工 |
3.3.1 路堑边坡设计 |
3.3.2 路堑边坡防护与加固 |
3.3.3 膨胀土路堑设计与施工 |
3.4 膨胀土路堤设计与施工 |
3.4.1 路堤边坡设计 |
5.4.2 路堤边坡防护与加固 |
3.4.3 路基设计与施工 |
3.4.4 相关施工工艺 |
3.5 路基取土坑、弃土坑 |
3.5.1 取土坑设计 |
3.5.2 弃土坑设计 |
3.6 膨胀土地区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 |
3.6.1 路基排水 |
3.6.2 路面排水 |
3.7 小结 |
第四章 膨胀土路基病害防治技术 |
4.1 概述 |
4.2 膨胀土路用性能的工程适用性评价 |
4.2.1 判定指标或方法 |
4.2.2 适用性评价 |
4.3 膨胀土路基的常用处理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 |
4.4 膨胀土路基设计关键技术 |
4.4.1 路基路面材料 |
4.4.2 路基断面 |
4.4.3 路基高度 |
4.4.4 路基边坡 |
4.4.5 其它技术 |
4.5 膨胀土路基施工关键技术 |
4.5.1 路堤施工 |
4.5.2 路堑施工 |
4.5.3 路基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1.2.2 红层边坡研究现状 |
1.2.3 红层边坡加固防护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红层边坡坡体结构分类及其失稳机理研究 |
2.1 红层边坡坡体结构分类研究的意义 |
2.2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分类原则及分类结果 |
2.2.1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分类原则 |
2.2.2 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分类结果 |
2.3 近水平红层坡体结构特征及破坏机理 |
2.3.1 近水平红层坡体结构特征 |
2.3.2 近水平红层边坡破坏机理 |
2.4 倾斜红层坡体结构特征及破坏机理 |
2.4.1 倾斜红层坡体结构特征 |
2.4.2 倾斜红层边坡的破坏机理 |
2.5 上覆堆积层的红层边坡坡体结构特征 |
2.6 小结 |
第3章 红层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
3.1 前言 |
3.2 根据试验结果选取岩石和结构面的力学参数 |
3.2.1 直剪试验方法 |
3.2.2 不同荷载条件下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征 |
3.2.3 结构面抗剪强度特性 |
3.2.4 岩体力学参数试验数据的随机模糊分析 |
3.3 基于Hoek-Brown准则确定节理化岩体的综合力学参数 |
3.3.1 建立在GSI基础上的Hoek-Brown准则 |
3.3.2 完整岩体Hoek-Brown常数m_i、σ_c计算 |
3.3.3 地质强度指标GSI的确定 |
3.4.4 基于H-B准则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 |
3.4.5 工程实例分析 |
3.5 红层岩体力学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水平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前言 |
4.2 近水平软硬互层红层边坡开挖失稳机制的数值模拟 |
4.2.1 相关的FLAC~(3D)理论 |
4.2.2 屈服准则与流动法则的选用 |
4.2.3 近水平红层边坡变形机制数值模拟 |
4.3 近水平红层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
4.3.1 砂泥岩互层软硬相间坡体结构边坡稳定性评价 |
4.3.2 平推式滑移模式中陡倾节理的位置与稳定性系数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倾斜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前言 |
5.2 用赤平投影图对倾斜红层边坡失稳模式判断 |
5.3 顺层坡体结构 |
5.3.1 顺层滑动范围的定义 |
5.3.2 弹性坡体简单开挖后在自重下的应力场 |
5.3.3 滑移-拉裂型顺层边坡中岩层极限拉裂长度计算分析 |
5.3.4 工程实例分析 |
5.3.5 顺层边坡加固防护设计流程 |
5.4 反倾坡体结构 |
5.5 斜交坡体结构 |
5.5.1 极限平衡分析法 |
5.5.2 楔体稳定分析的塑性力学上限解 |
5.5.3 实例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红层高边坡分级开挖下的稳定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边坡坡率相同情况下设置平台后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
6.2.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 均质边坡中部宽平台设计 |
6.3.1 单级均质边坡潜在滑面确定方法 |
6.3.2 宽平台的设计流程 |
6.4 近水平软硬互层状岩质边坡 |
6.4.1 开挖松弛区概念 |
6.4.2 数值计算结果 |
6.4.3 用松弛区确定平台的合理宽度 |
6.4.4 用极限平衡法搜索滑面确定宽平台的合理宽度 |
6.5 小结 |
第7章 框架地梁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 |
7.1 前言 |
7.2 地梁受力模式分析 |
7.3 地梁的内力计算 |
7.3.1 锚索地梁内力计算 |
7.3.2 锚杆地梁内力计算 |
7.4 小结 |
第8章 红层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其支护措施试验研究 |
8.1 前言 |
8.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设计原理及研究内容 |
8.3 近水平红层边坡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
8.3.1 工点概况 |
8.3.2 相似材料研制及试验方法 |
8.3.3 试验结果分析 |
8.3.4 近水平红层边坡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小结 |
8.4 倾斜红层边坡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
8.4.1 工点概况 |
8.4.2 相似材料研制 |
8.4.3 试验结果分析 |
8.4.4 倾斜红层边坡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照片 |
四、阳安线K45+120山体滑坡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阳安铁路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张兆鹏,薄景山,常晁瑜,李孝波. 铁道标准设计, 2018(09)
- [2]V形深切河谷震害调查及公路重建工程减灾对策研究[D]. 袁泉.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3]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梁明. 长安大学, 2010(03)
- [4]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D]. 周应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5]阳安线K45+120山体滑坡成因分析[J]. 易波,张守山. 路基工程,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