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混凝土泵送、湿喷两用机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翔[1](2017)在《混凝土湿喷机组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湿喷机组是一种通过混凝土喷射为隧道提供初次支护技术的工程机械,按照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泵送和风送两种类型。混凝土喷射机组的优势在于就位速度快、喷射效率高、能极大地降低恶劣环境中的作业风险,现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采用"新奥法"施工的工程隧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混凝土喷射机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外引进设备,控制系统技术较为成熟,但价格昂贵,对于现场操作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都有极高的要求,另一部分属于国内厂商自主研发,由于设备的结构局限,除了高昂的售价以外,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无论是从稳定性、环境适应性或是智能化程度均有较大的改善空间。PSJ配备了自创的转子活塞式送料机构、独特的臂架和底盘系统,针对PSJ混凝土喷射机组的特点,为使其各个系统在工作中发挥最佳效能,需要开发出一套与之匹配的电气控制系统。本文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转子活塞式砼喷射机组PSJ作为研究对象,PSJ属于风送类湿喷机,主要由转子活塞式湿喷机、主泵电机、速凝剂系统、底盘行走系统、臂架系统、液压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构成。该控制系统采用工业级PLC作为核心控制元件,通过双无线遥控器对臂架系统及湿喷机系统进行远程控制,通过编码器及比例调速阀对湿喷机转子进行PID闭环控制,同时使用变频器对计量泵的输出掺量进行智能调节,在电机启动方面,配置软启动器,提高设备对现场电源的适应能力。采用工业级HMI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传感器反馈和软件编程完成系统相应功能的操作、实时工况监测以及智能故障判断。该设备已量产投入市场,控制系统凭借其极强的环境适应性、简易的操作性和便捷的故障维护能力和较高的性价比得到了客户极大的认可。本文介绍了混凝土湿喷机组的发展现状,对比了不同类型喷射机组的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针对PSJ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方案框架、系统实现功能、硬件选型和软件开发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
葛星[2](2015)在《液压式耐火料湿喷机主泵送系统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湿喷机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工程机械,近年来,以浇注施工为主的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高温炉内衬的施工中,成为湿喷机的一种新的应用发展方向。而液压系统作为耐火料湿喷机的物料输送动力系统,其设计的正确及合理与否不仅对耐火料湿喷机的湿喷质量有很大影响,而且对耐火料湿喷机整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耐火料湿喷机泵送过程和S管的换向过程,得出耐火料湿喷机的换向系统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S管的换向动作,但是在短时间换向的过程中会造成液压冲击,即液压冲击的根本原因是泵送速度与换向时间不匹配。系统中产生的液压冲击不但产生噪声、引起振动,而且将降低耐火料湿喷机的使用寿命。所以,必须针对耐火料湿喷机的液压冲击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降低液压冲击的办法。本文针对耐火料湿喷机介绍了几种液压冲击缓冲装置,并分析了缓冲装置的可行性。然后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耐火料湿喷机主泵送系统和分配阀系统的模型,通过仿真分析针对发现的冲击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比较系统中加入蓄能器、软管以及改变换向时间对仿真结果的影响。最后合理地设计了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系统的油箱,并介绍了冷却器的选用方法。
张有为,冯刚[3](2014)在《深井硬岩大断面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新巨龙矿井2号辅助运输大巷为工程背景,针对硬岩大断面巷道的掘进问题,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工程类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综掘机选型、切割工艺、临时支护工艺、长距离连续辅助运输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深井硬岩大断面巷道的安全优质综合机械化掘进。
刘操[4](2013)在《混凝土喷射机喷嘴内混合流体流场均匀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喷射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喷锚支护领域的工程设备。但在施工时,喷射机存在回弹率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核心技术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仿真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对喷射机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的均匀度进行研究,得到混合流体(空气、速凝剂和混凝土)的成分均匀度和速度均匀度是影响混凝土喷射回弹率的主要因素。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了喷射机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的物理模型;在CFD仿真软件Fluent中建立了喷射机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的数学模型,为混合流体进行数值模拟仿真提供依据;2、应用上述的物理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对喷射机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的速度、压力以及湍流动能进行模拟仿真,得到速度场、压力场以及相体积分数分布规律;3、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喷射机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结构参数对混合流体均匀度的影响,得到喷射机喷嘴长径比、半锥角和进口入射角与混合流体均匀度的关系,并利用均匀试验设计得到三者之间的最优组合;4、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喷射机喷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得到喷射机泵送量与空压机的风压对其混合均匀度的影响关系,找到了该喷射机喷嘴的最优空气压力,并得到了在本文分析模型的混凝土特性下该喷射机喷嘴的最大喷射能力;5、喷射机喷嘴在不同空气压力与泵送量下进行喷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提高混合流体的成分均匀度和速度均匀度,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回弹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喷射机喷嘴的设计和使用。
曹欢[5](2013)在《混凝土搅拌输送机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巷道支护是矿井下最为常见的工程,喷射混凝土是巷道支护主要的加固措施,其搅拌效果和输送进度直接影响巷道支护的质量。因此,只有快速完成混凝土的搅拌,然后迅速输送至工作点或面才能有利于巷道支护的质量与进度。通常煤矿井下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常规的混凝土泵站、搅拌车及输送泵因自身体积和工作方式而无法在煤矿井下进行使用。干式混凝土喷射机在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恶劣的环境将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且回弹率比较高,工作效率较低,应用在目前的巷道支护中逐渐减少;这样类似的问题,潮式混凝土喷射机也同样存在。湿式混凝土喷射机在进行支护时,只能完成混凝土喷射作业,需要混凝土搅拌设备为其提供已拌合的混凝土,这将会影响支护的进度与质量,而且需要的设备也比较多,不符合如今的支护要求。本文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考虑到现代煤矿井下巷道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现有设备存在的缺点,设计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搅拌输送机,要求这种新型的设备可以同时完成混凝土的搅拌与输送。新型的混凝土搅拌输送机与传统混凝土喷射机相比,应具有集搅拌与输送于一体,移动方便,操作简单,混凝土搅拌速度快且搅拌均匀,结构紧凑等特点。新型的混凝土搅拌输送机主要由搅拌罐,搅拌轴,输送装置,传动装置,机架及移动装置几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完成混凝土搅拌机输送机搅拌罐和搅拌轴的设计、确定设备的主要参数、传动装置的选型计算、输送系统及移动装置的相关叙述。文章最后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混凝土搅拌输送机的重要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找出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研发效率,又降低了研发成本,对设备结构的相关改进有很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吴昌东[6](2011)在《湿喷机PLC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湿喷机是现代化混凝土施工作业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工程机械设备,它能够连续完成水平和垂直运输,施工效率高、省力省时、施工质量高。随着湿喷机的广泛应用,对其设备性能、操作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湿喷机的智能控制,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和补偿技术,使其具有监控,性能稳定和自动补偿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湿喷机的工作效率,工程质量和工作可靠性。本文以矿用湿喷机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人机操作界面的PLC控制系统。首先介绍了湿喷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PLC的智能逻辑控制系统实现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湿喷机的总体结构,且详细剖析了其液压系统的特点,利用补偿技术设计了其自动补偿功能。然后设计了其电气系统,其中通过变频器调速来控制速凝剂的添加量,通过模块EM232来调节比例变量阀的开口大小,通过触摸屏来操作和显示湿喷机的动作,通过开关阀控制湿喷机各个动作,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最后设计出湿喷机的软件程序。
董荣泉[7](2010)在《煤矿潮式喷射混凝土设备及综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我国潮式喷射混凝土喷射工艺和湿喷工艺的现状。针对我国煤矿潮式喷射混凝土支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喷洒化学抑尘剂水溶液的方法强力抑制上料处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采用密封性能改进的喷射机加强尘源控制;采用轻便、高效捕尘器捕捉大颗粒粉尘和辅助除尘的技术改造方案。介绍了采用挤压泵喂料、压缩空气输送相结合的原理而研制成功的PS4J型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的原理、性能和设计特点,以及JD190-Ⅱ型单轴卧式混凝土搅拌机的性能和结构特点。
戈和建[8](2009)在《新型挤压泵式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国内湿喷机的使用现状及2种主要机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PS4 J湿喷机的技术途径和结构原理,对如何提高挤压胶管的使用寿命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挤压胶管中心弯曲半径的估算方法,叙述了挤压泵脉冲的改进方法及本机与JD-150混凝土搅拌机的配套特性,陈述了本机的综合技术性能。
樊华,邱林锋,陈玲芳[9](2007)在《混凝土喷射机的概述及改进》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干式和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的工作原理、类型、发展过程,分析了国内外应用情况和各类混凝土喷射机的优缺点,并对近年来国内研制开发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式混凝土喷射机作了介绍,对混凝土喷射机的问题进行了技术改进。
樊炳辉[10](2007)在《RPJ-D型喷砼机器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对RPJ-D型机器人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论述。针对喷砼作业的工艺特点和工作空间要求,完成对RPJ-D型喷砼机器人机构的整体选型设计,将机器人的手臂设计成:SOC{-R⊥R⊥P⊥R⊥R⊥P/R⊥R-}型机械结构,具有8个自由度,是一种具有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使得该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增加,机器人的整体结构尺寸更紧凑。借助机械-液压联动机构,实现了机器人可以在作业中自动保持喷枪对壁面的垂直关系。根据施工现场的要求,增加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与多功能设计。根据工作范围或工作特点等的需要,对喷砼机器人各个重要工作部件分别建立了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用遗传优化算法,得到了全局最优解,完全满足了起初设想的各种要求,并且具有很好的联动传动精度。对机器人的液压控制系统按照节能,联动,适应多种动力的要求实现了合理设计。针对喷砼机器人的新型结构形式,建立了其运动学方程,推导了其雅克比矩阵,用蒙特卡洛法分析了机器人的有效工作空间。按照拉格朗日方法推导了喷砼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为机器人的控制及仿真等工作提供准确的理论分析模型。提出了用人工神经网络求解喷砼机器人运动逆解模型的思路。运用新型神经网络技术,研究了对喷砼机器人运动逆解模型的创建问题。选择了RBF神经网络类的泛化回归神经网络来创建喷砼机器人的运动逆解模型,并且试验研究了扩散系数spread对本网络模型逼近能力的影响,选择了最佳扩散系数。经过仿真验证,求解结果可以使机器人完全按照工艺要求的路径与姿态运行,精度较高。避免了解析法公式推导的繁琐过程,解决了具有冗余自由度机器人运动逆解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且对如何提高求解精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立了喷砼机器人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对机器人完成虚拟样机的造型建模和工作情况的动态仿真,为机器人某些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并在机器人虚拟样机的基础上,实现对机器人有关部件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二、新型混凝土泵送、湿喷两用机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混凝土泵送、湿喷两用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湿喷机组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混凝土湿喷机组的发展 |
1.2.1 概述 |
1.2.2 国外混凝土湿喷机组现状 |
1.2.3 国内混凝土湿喷机组研制 |
1.3 国内混凝土湿喷机组类型和特点 |
1.3.1 混凝土湿喷机组成 |
1.3.2 混凝土湿喷机分类及工作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2.1 SJ结构与功能 |
2.1.1 湿喷机 |
2.1.2 行走底盘 |
2.1.3 臂架系统 |
2.1.4 液压系统 |
2.1.5 速凝剂添加系统 |
2.1.6 电气控制系统 |
2.2 电气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2.1 总体布局 |
2.2.2 强电系统设计 |
2.2.3 弱电系统设计 |
2.2.4 配电柜布局设计 |
2.3 主要硬件选型与功能设计 |
2.3.1 中央控制系统 |
2.3.2 无线遥控器 |
2.3.3 电机软启动 |
2.3.4 湿喷机生产率调节设计 |
2.3.5 速凝剂掺量调节设计 |
2.3.6 风压智能控制设计 |
2.3.7 动力模式切换 |
2.3.8 湿喷机喷射作业模式切换 |
2.3.9 蓄电池充电设计 |
2.4 控制逻辑与软件开发 |
2.4.1 控制系统简介 |
2.4.2 控制器程序设计 |
2.4.3 人机界面组态设计 |
2.4.4 控制系统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应用实例 |
3.1 系统调试 |
3.1.1 湿喷机转子PID调试 |
3.1.2 多路阀组调试 |
3.2 设备实体图示 |
3.2.1 样机实物图 |
3.2.2 工程实际应用 |
3.3 作业流程 |
3.3.1 作业前准备 |
3.3.2 混凝土喷射机组就位 |
3.3.3 机组试运转 |
3.3.4 喷射前操作 |
3.3.5 喷射作业 |
3.3.6 停机 |
3.4 常见故障分析总结 |
3.4.1 遥控器故障 |
3.4.2 外部电源 |
3.4.3 启动故障 |
3.4.4 转速比例阀 |
3.4.5 人机界面 |
3.4.6 其他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液压式耐火料湿喷机主泵送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耐火料湿式湿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湿喷机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
1.4 液压式耐火料湿喷机简介 |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系统分析 |
2.1 湿喷机液压系统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
2.1.1 主泵送系统 |
2.1.2 分配阀系统 |
2.1.3 搅拌系统 |
2.2 液压式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缸和换向阀换向的顺序控制 |
2.3 湿喷机液压负载分析 |
2.3.1 泵送耐火料的流动状态分析 |
2.3.2 湿喷机负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湿喷机液压冲击分析和缓冲装置设计 |
3.1 湿喷机液压冲击分析 |
3.2 液压冲击缓冲装置 |
3.2.1 节流缓冲装置 |
3.2.2 单向阀缓冲装置 |
3.2.3 溢流阀缓冲装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耐火料湿喷机主泵送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AMEsim仿真软件的功能介绍 |
4.2 AMEsim软件的使用方法 |
4.3 湿喷机液压系统建模 |
4.4 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4.4.1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4.2 系统加入蓄能器仿真结果分析 |
4.4.3 系统加入软管仿真结果分析 |
4.4.4 换向时间对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4.5 影响仿真精度的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湿喷机液压系统油箱设计及冷却器选型 |
5.1 油箱的设计 |
5.2 冷却器的选用 |
5.3 本章总结 |
总结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深井硬岩大断面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 |
1.1 掘进机 |
1.2 切割工艺 |
1.3 后配套出矸运输系统 |
1.4 掘进施工组织 |
2 巷道快速支护技术 |
2.1 临时支护 |
2.2 永久支护 |
3 结语 |
(4)混凝土喷射机喷嘴内混合流体流场均匀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混凝土喷射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
1.2.1 混凝土喷射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2 混凝土喷射机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对喷嘴的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湿喷机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建模 |
2.1 湿喷机工作原理及喷嘴结构 |
2.2 喷嘴流场内混合流体的动力学分析 |
2.2.1 喷射混凝土特点 |
2.2.2 喷嘴内混合流体计算 |
2.3 混合流体数值模拟研究 |
2.3.1 混合流体数值模拟方法 |
2.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2.3.3 颗粒拟流体模型 |
2.3.4 湿喷机喷嘴流场湍流模型 |
2.4 边界条件的处理 |
2.4.1 进口、出口边界条件 |
2.4.2 壁面条件的处理 |
2.5 方程的离散及算法 |
2.6 模拟路线 |
2.7 本章小结 |
3 湿喷机喷嘴流场数值模拟 |
3.1 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3.2 湿喷机喷嘴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
3.2.1 速度场分析 |
3.2.2 压力场分析 |
3.2.3 湍动能分析 |
3.2.4 相体积分数分析 |
3.3 混合流体的均匀度 |
3.3.1 混合机理 |
3.3.2 混合效果评价 |
3.3.3 成分均匀度分析 |
3.3.4 速度大小均匀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湿喷机喷嘴流场混合流体均匀度影响因素研究 |
4.1 结构参数对均匀度的影响 |
4.1.1 喷嘴长径比对均匀度的影响 |
4.1.2 喷嘴半锥角对均匀度的影响 |
4.1.3 空气进口入射角对均匀度的影响 |
4.2 结构参数的优化 |
4.2.1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 |
4.2.2 优化试验过程 |
4.2.3 试验结果与参数优化 |
4.3 工艺参数对均匀度的影响 |
4.3.1 混凝土泵送流量 |
4.3.2 入口空气压力 |
4.4 湿喷机最大喷射能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组成 |
5.2 实验用混凝土及相关设备 |
5.2.1 混凝土特性 |
5.2.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过程记录 |
5.4 喷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泵送量影响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结果与分析 |
5.4.2 空气压力影响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结果与分析 |
5.4.3 混合流体均匀度与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混凝土搅拌输送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公司简介 |
1.2 课题来源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现状 |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喷射混凝土技术 |
2.1 喷射混凝土的原理 |
2.2 喷射混凝土的工艺 |
2.3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其配合比 |
2.4 混凝土喷射机概况 |
2.4.1 干式喷射机 |
2.4.2 湿式喷射机 |
2.5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搅拌输送机的总体设计 |
3.1 搅拌输送机结构方案 |
3.2 搅拌罐的结构设计 |
3.2.1 罐体的长径比选取 |
3.2.2 筒体和封头直径计算 |
3.2.3 筒体壁厚计算 |
3.2.4 封头的选用 |
3.2.5 螺栓法兰连接设计 |
3.2.6 其余附件的设计 |
3.3 搅拌器选型及搅拌功率的计算 |
3.3.1 搅拌器的类型选用 |
3.3.2 搅拌功率的计算 |
3.4 工作时间的确定 |
3.4.1 工作时间的重要性 |
3.4.2 确定最佳工作时间 |
3.5 传动装置选型计算 |
3.5.1 驱动电机的选型计算 |
3.5.2 减速机的选型计算 |
3.5.3 联轴器的选型 |
3.5.4 轴封的设计 |
3.6 搅拌轴的设计 |
3.6.1 搅拌轴材料的选取 |
3.6.2 按扭转强度计算轴径 |
3.6.3 按扭转刚度计算轴径 |
3.6.4 确定轴的各段直径和长度 |
3.6.5 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 |
3.6.6 根据搅拌轴的临界转速校核轴径 |
3.7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搅拌输送机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 ANSYS软件介绍 |
4.1.1 ANSYS主要功能 |
4.1.2 ANSYS的特点 |
4.1.3 ANSYS组成及解题步骤 |
4.2 搅拌轴静态强度分析 |
4.2.1 搅拌轴阻力计算 |
4.2.2 搅拌轴模型建立 |
4.2.3 载荷及约束的加载 |
4.2.4 搅拌轴强度分析结果 |
4.3 搅拌轴模态分析 |
4.3.1 建模与网格划分 |
4.3.2 边界条件的加载 |
4.3.3 搅拌轴模态分析结果 |
4.4 罐体静态强度分析 |
4.4.1 罐体模型建立 |
4.4.2 罐体约束和载荷加载 |
4.4.3 罐体强度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湿喷机PLC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湿喷机的发展现状 |
1.2 湿喷机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湿喷机系统总体介绍 |
2.1 输送系统 |
2.2 液压系统 |
2.3 电气系统 |
2.4 控制系统 |
2.5 速凝剂泵 |
2.6 本章小结 |
3 湿喷机电气原理设计 |
3.1 湿喷机的动作过程 |
3.2 湿喷机的电气原理框图 |
3.3 湿喷机的电气原理图 |
3.4 本章小结 |
4 湿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湿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和主要内容 |
4.2 湿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
4.3 湿喷机的控制对象和控制范围 |
4.4 PLC机型的选择及I/O地址分配 |
4.5 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 |
4.6 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湿喷机控制系统的调试试验 |
5.1 调试试验的目的 |
5.2 调试试验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煤矿潮式喷射混凝土设备及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煤矿潮式喷射混凝土支护新型减尘降弹系统研究 |
3.1 采用化学抑尘技术强力抑制上料处粉尘和呼吸性粉尘 |
3.2 采用改进型潮式喷射机解决漏风跑尘问题和优化喷射性能 |
3.3 采用轻便、高效捕尘器捕捉大颗粒粉尘和辅助除尘 |
3.4 煤矿潮式喷射混凝土支护新型减尘系统的施工工艺 |
4 煤矿用湿喷机组研制 |
4.1 总体思路 |
4.2 PS4J型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研制 |
(1) 喂料输送技术。 |
(2) 气料混合室设计。 |
(3) 粉状速凝剂定量添加机构设计。 |
(4) 提高挤压胶管寿命的研究。 |
(5) 反风、漏风的控制。 |
4.3 JD190-Ⅱ型单轴卧式混凝土搅拌机研制 |
4.4 湿喷机与搅拌机直接对接组成成套设备 |
4.5 技术性能及性能特征 |
4.5.1 技术性能 |
4.5.2 特征 |
4.5.3 创新点 |
5 结论 |
(8)新型挤压泵式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湿喷机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PS4J湿式混凝土喷射机 |
2.1 结构型式 |
2.2 挤压胶管寿命 |
2.3 挤压胶管中心弯曲半径 |
2.4 挤压泵结构改进 |
2.5 配套特性 |
3 技术性能 |
4 结论 |
(9)混凝土喷射机的概述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喷射混凝土机的工作机理和发展趋势 |
2 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
2.1 泵送型湿式混凝土喷机 |
2.2 气送式湿式混凝土喷机 |
3 国产湿式混凝土喷射机 |
3.1 SPZ-6型湿式混凝土喷射机 |
3.2 PZ-5B型混凝土喷射机 |
3.3 叶轮式湿式混凝土喷射机 |
4 湿式混凝土喷射机推广应用中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
5 喷射混凝土机的改进 |
5.1 改进后混凝土喷射机的特点 |
5.2 改进前后混凝土喷射机的区别 |
6 结语 |
(10)RPJ-D型喷砼机器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机器人及其应用的发展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RPJ-D型喷砼机器人本体选型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结构选择与设计 |
2.3 RPJ-D型喷砼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设计 |
2.4 RPJ-D型喷砼机器人的其它工程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喷硷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机器人运动学正解 |
3.3 机器人雅克比矩阵 |
3.4 喷砼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RPJ-D型喷砼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机器人速度计算 |
4.3 动能 |
4.4 位能(势能) |
4.5 拉格朗日算子及其求导 |
4.6 喷砼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 |
4.7 本章小结 |
5 喷砼机器人运动逆解模型设计 |
5.1 引言 |
5.2 用神经网络逆向求解机器人运动的构思 |
5.3 RBF神经网络结构 |
5.4 径向基网络的创建 |
5.5 RBF神经网络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喷砼机器人虚拟样机实现 |
6.1 引言 |
6.2 喷砼机器人虚拟样机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新型混凝土泵送、湿喷两用机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湿喷机组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赵翔.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2]液压式耐火料湿喷机主泵送系统优化设计[D]. 葛星. 长安大学, 2015(01)
- [3]深井硬岩大断面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J]. 张有为,冯刚. 煤炭工程, 2014(09)
- [4]混凝土喷射机喷嘴内混合流体流场均匀度研究[D]. 刘操. 中南大学, 2013(03)
- [5]混凝土搅拌输送机设计与研究[D]. 曹欢.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6]湿喷机PLC控制系统设计[D]. 吴昌东.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7]煤矿潮式喷射混凝土设备及综合技术研究[J]. 董荣泉. 中国煤炭, 2010(06)
- [8]新型挤压泵式湿式混凝土喷射机的研制[J]. 戈和建. 隧道建设, 2009(02)
- [9]混凝土喷射机的概述及改进[J]. 樊华,邱林锋,陈玲芳. 山西建筑, 2007(32)
- [10]RPJ-D型喷砼机器人技术研究[D]. 樊炳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