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乐可复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严海英[1](2020)在《昆仙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观察昆仙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来评价昆仙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本试验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用8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1)和对照组(n=41),试验组接受厄贝沙坦片联合昆仙胶囊联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厄贝沙坦片治疗,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尿红细胞数、尿隐血、肾功能、肝功能、凝血、血压等指标,并记录其不良反应,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对上述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1)试验组西医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西医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61.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为58.5%,两组数据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不同证型两组治疗后数据表明均可以降低蛋白尿,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尿红细胞数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尿红细胞数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治疗后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凝血、肝功能、肾功能数据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不良反应中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为4例,发生率约为9.7%,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或停经为3例,发生率约7.3%,出现头昏不适为3例,发生率约为7.3%,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为1例,发生率约为2.5%;对照组不良反应中出现头昏不适为5例,发生率为12.1%。结论:(1)昆仙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对降低尿红细胞数有一定的影响;(2)昆仙胶囊无明显肝肾毒性,有一定的消化道反应和生殖毒性,可在临床监测下使用。
黄海珍[2](2018)在《康复新液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单侧输尿管梗阻方法制作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探讨MMP-9、TIMP-1和HGF在肾纤维化发展过程的作用和机制。观察康复新液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病理和肾功能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康复新液对UUO肾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的MMP-9、TIMP-1、HGF的影响,为治疗肾纤维化提供新思路。方法:将10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新液低/中/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又把每组18只大鼠分成7d、14d、21d组。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UUO建立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需分离输尿管,并不结扎。造模后第二天各组大鼠开始灌胃,康复新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康复新液,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灌胃7天、14天、21天后分批处死大鼠,同时制作血清和取材左侧梗阻肾组织制作病理标本。生化检测血清中Scr、BUN、β2-MG、CysC;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组织HGF、MMP-9、TIMP-1的表达,用SPSS20.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肾组织病理改变: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各治疗组可见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形成。其中模型组和康复新液低剂量组炎性浸润较重,纤维化病变明显。模型组和治疗组随着时间延长纤维化程度加重。⑵肾功能指标:同时间段假手术组与其余各组Scr、BUN、β2-MG、CysC相比,假手术组含量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段康复新液中/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组Scr、BUN、β2-MG、CysC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组织免疫组化结果:1.MMP-9在肾组织表达:同时间段假手术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假手术组MMP-9表达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康复新液中/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相比,模型组MMP-9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MP-1在肾组织表达:同时段假手术组与治疗组、模型组相比(P<0.05),假手术组TIMP-1表达最低;同时段模型组与康复新液中/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相比(P<0.05);3.HGF在肾组织表达:在21天时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治疗组相比,假手术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时模型组与康复新液中/高剂量、贝那普利组相比,模型组HGF表达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侧输尿管梗阻法可以建立肾纤维化大鼠模型。(2)康复新液可以减少肾纤维化模型大鼠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沉积,提示康复新液有一定抗肾纤维化作用。康复新液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Scr、BUN、β2-MG、CysC的含量,提示康复新液有一定保护肾功能的作用。(3)康复新液抗肾纤维化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大鼠肾组织HGF表达,从而直接上调MMP-9在肾组织的表达,同时降低MMP-9的抑制物TIMP-1在大鼠肾组织表达,间接增加MMP-9活性,增加ECM的降解。
何剑颖[3](2016)在《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20例。所有患者给予他克莫司剂量0.050.1mg/kg/d,每天分2次于餐前1小时服用,他克莫司血药谷浓度维持在48ug/L,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他克莫司的用量。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强的松0.5mg/kg/d(或甲基强的松龙0.4mg/kg/d)。分别于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脂、肝肾功能、血糖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监测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谷浓度)。共随访18个月。结果:20例患者使用他克莫司治疗后,在随访的各个阶段,监测其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谷丙转氨酶、血糖指标的波动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3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6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总缓解率45%,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由治疗前6.74±3.08g/d降低至3.69±2.65g/d(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由治疗前23.57±4.51g/L升高至33.16±6.87g/L(P<0.05);随访6个月时,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0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总缓解率75%,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至2.48±2.21g/d(与治疗前比较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至36.96±6.63g/L(与治疗前比较P<0.05);随访12个月时,7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2例复发,总缓解率70%,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至2.19±2.10g/d(与治疗前比较P<0.05),血清白蛋白升高至37.30±7.62g/L(与治疗前比较P<0.05);随访18个月时,9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8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总缓解率85%,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至1.26±1.42g/d(与治疗前比较P<0.05),血清白蛋白升高至39.84±4.31g/L(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作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小。
方衡[4](2014)在《肾茶的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肾小球肾炎大鼠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Y.Wu),又名猫须草、猫须公、“牙努秒”,唇形科肾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该属植物全世界仅有5种,我国以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种植最多。肾茶全草入药,味苦,性凉。肾茶的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且疗效确切、可靠。傣族医书“档哈雅”、“贝叶经”中记载肾茶可用于治疗小便热、涩、疼痛等泌尿系统疾病。近年来由于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对肾茶的相关研究仅限于临床观察,基础研究薄弱,为有效阐明中药物质基础及体内代谢过程,本实验对其挥发性成分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代谢组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肾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自动质谱去卷积鉴定系统(AMDIS)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质谱库(NIST05a),并结合正构烷烃在程序升温条件下的色谱保留指数(PTR),对肾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精准定性分析。共确认出匹配度80%以上的化学成分30种,成功鉴定了包埋峰和同分异构体现象,提高了准确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肾茶挥发性成分GC-MS指纹图谱,以相关系数法对不同批次肾茶样品的相似度进行了评价。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相比,多种分析技术联用的方法采集到的信息量更多、更全面,结果准确性大大增加,有效地辨别和分析出了化合物成分中的同分异构体,为体外成分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所建立的肾茶挥发性成分GC-MS指纹图谱,通过提取分离条件的不断优化使色谱峰峰型达到最佳,大多数色谱峰分离度达到要求,相似度评价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肾茶治疗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成功建立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灌胃给予肾茶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进行有效干预,取血清以柱前衍生-气质联用技术检测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运用质谱解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确定差异代谢产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花生四烯酸、肌酐、胆固醇、十六烷酸、赖氨酸、乳糖、甘氨酸、琥珀酸、单棕榈酸甘油、亚油酸、乙酸铵、甘油、乙二酸、环戊酮、丙氨酸、脯氨酸含量升高,缬氨酸含量降低。给予肾茶提取液后各项指标均有所回调。实验表明,肾茶对于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改善肾功能、调节脂肪酸代谢、促进氨基酸生成可能是其防治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理。本文对肾茶挥发性成分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代谢组学研究均属首次,采用多元数据分析技术对其成分进行深入挖掘,为肾茶的有效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与肾炎发生发展过程及肾茶有效干预作用紧密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经解析,初步揭示肾茶治疗肾小球肾炎的作用机制,为肾茶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王晓亚[5](2013)在《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RNA和ColⅣ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液生化检查、肾脏病理及肾脏组织中ColⅣmRNA和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膜性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益肾通络方对该病的治疗价值,从而为膜性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有效的药物。方法:将60只体重为200±2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造模组45只,造模组按照制备膜性肾病大鼠的方法:每只大鼠隔日一次在腋下、腹股沟做多点皮下注射阳离子化的牛血清白蛋白(C-BSA)行预免疫,1周后正式免疫,每只大鼠每周3次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的牛血清白蛋白(C-BSA),连续注射4周。造模成功后,将其完全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益肾通络方组和盐酸贝那普利组。两个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四周,正常组及模型组均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期间各组大鼠均自由活动、进食、饮水。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实验第1周末)、造模后(实验第6周末)和治疗后(实验第10周末)在代谢笼中留取24h尿液,进行24h尿蛋白定量的测定。在实验第十周末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的水平,并留取肾组织,分别在电镜、光镜、免疫荧光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采用real-timePCR法监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RNA及ColⅣ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的比较大鼠尾静脉注射C-BSA4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大鼠均出现大量蛋白尿,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益肾通络方组及盐酸贝那普利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通络方组及盐酸贝那普利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益肾通络方组、盐酸贝那普利组及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P、ALB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贝那普利组和益肾通络方组血清TP、ALB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盐酸贝那普利组和益肾通络方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通络方组、盐酸贝那普利组及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T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盐酸贝那普利组、益肾通络方组血清TC、TG均有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盐酸贝那普利组和益肾通络方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中BUN、Scr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肾组织的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观察光镜下正常组大鼠的肾小球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球内细胞增多,肾小球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及上皮下沉积物,小动脉壁增厚。两治疗组肾小球体积轻微增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不明显,上皮下有较少的沉积物。电镜下正常组大鼠的肾小球基底膜无增厚,上皮下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间无融合。模型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上皮侧可见大量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广泛融合、消失。两治疗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稍显增厚,肾小球基底膜内有少数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部分弥漫融合。免疫荧光:正常组未见明显变化,荧光显示强度(-);模型组可见IgG和C3呈粗大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弥漫性分布,荧光强度增强,约为(+++~++++)。两治疗组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少量分布,强度约为(+~++)。4real-time PCR结果分析治疗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益肾通络方组、盐酸贝那普利组及模型组肾组织中的TGF-β1mRNA及ColⅣ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肾通络方组和盐酸贝那普利组肾组织中的TGF-β1mRNA及ColⅣ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贝那普利组和益肾通络方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吾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创立的益肾通络方,是根据膜性肾病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提出来的,并且已有实验证实:益肾通络方是体现此法的有效方剂。2本实验证实益肾通络方确实能降低膜性肾病大鼠24h尿蛋白的含量,升高血浆TP及ALB水平,降低血浆中TC和TG的水平,延缓膜性肾病的发展。3肾脏病理显示益肾通络方能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膜性肾病大鼠肾小球基底膜(GBM)的沉积,抑制GBM的增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脏病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益肾通络方可能通过下调肾组织中TGF-β1mRNA及ColⅣmRNA的表达,来达到对M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郭晓媛[6](2011)在《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相关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以下简称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原因,是成人难治性肾病的常见病理类型,临床以Ⅰ、Ⅱ期多见。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预后差别较大,目前尚无疗效明确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治疗存在很大的争议。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有一定疗效,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西医治疗副作用、防治并发症以及延缓疾病进展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和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普及和肾活检技术的逐渐开展,自上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逐步对肾脏病中医证候和临床特点及肾脏病理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中医辨证论治开拓思路,寻求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但目前IMN中医辨证分型专题研究仍相对较少,样本量较小目的回顾性研究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的相关性,为临床上中医辨证治疗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推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文献综述部分: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西医学研究概述》中从IMN的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方面进行论述。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药研究概述》中,主要论述IMN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实验研究等方面。其中在辨证论治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专题研究的进展。临床研究部分:分析71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Ⅰ、Ⅱ期IMN患者住院病历资料,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临床指标、病理分期、病理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71例Ⅰ、Ⅱ期IMN患者本虚证中气阴两虚证最多,占43.66%(31例),其次为脾肾气虚证,占25.35%(18例),而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的样本量均较少;标实证中水湿证占35.21%(25例)居第一位,其次为湿热证占28.17%(20例)、血瘀证占23.94%(17例),湿浊证占12.68%(9例)。各证型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虚证型与标实证型间无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兼分布规律。各证型在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3期及以上以湿浊证居多(P<0.05)。湿浊证在舒张压水平上明显高于水湿证、湿热证(P<0.01),高于血瘀证(P<0.0 5)。肝肾阴虚证的血红蛋白含量水平低于脾肾气虚证(P<0.05)。湿浊证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证(P<0.01),高于血瘀证和水湿证(P<0.05)。血瘀证的FIB水平高于湿浊证和水湿证(P<0.05)。水湿证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湿热证(P<0.05),湿浊证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湿热证(P<0.05)。各证型在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虚证中阴虚证的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较阳虚证、气虚证严重(P<0.05)结论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本虚多以气阴两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方面水湿、湿热、血瘀、湿浊均存在,而以水湿、湿热为主。中医证候与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和肾脏病理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马雪玲[7](2010)在《从气血水理论探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文中指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同时也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本病自然病程波动,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尽管在肾小球疾病的研究中,对IMN治疗的研究是最集中的,国内外专家对不同风险IMN患者的治疗达成一定的共识,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目前尚无疗效确切而满意的治疗方案。因此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治疗风险的评估,始终是临床医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尤其在减少复发、减轻临床症状以及减低西药的毒副作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辨证分型繁杂而不统一,临证参照困难等问题。导师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中医治疗IMN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从气血水理论进行论治,化繁为简,认为气虚血瘀水停是其基本病机特点,初步形成了以益气活血利水为法的治疗思路,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回顾性分析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IMN的临床疗效,从气血水理论初步探讨IMN的中医基本病机,为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IMN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1.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55例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及肾功能的变化,评价疗效。2.分层分析:依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分层后,采用组间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中药组与中药加用免疫调节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1.55例IMN患者疗效评价:①综合疗效:治疗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总有效率分别为51.5%,73.1%和87.5%。其中24个月以上临床痊愈率为62.5%。高于文献报道的自发缓解率14%-56%。②中医证侯疗效:治疗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总有效率分别为72.7%,84.6%和95.8%。③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治疗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总有效率分别为54.5%,76.9%和91.7%。④主要中医症状改善较为明显者有水肿、乏力、纳呆、自汗、腰膝酸软等,其中疗程12个月以上总体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超过50%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分层比较结果:依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层:①蛋白定量<3.5g患者:中药组17例,中药加免疫调节治疗组8例。两组中医证侯疗效分析:总有效率前者为94.1%,后者为87.5%;24hUpro疗效,前者为88.2%,后者为87.5%。②蛋白定量3.5g-6g患者:中药组8例,中药加免疫调节治疗组14例。两组中医证侯疗效分析:总有效率前者为87.5%,后者为87.5%;24hUpro疗效,前者为75%,后者为78.6%。不论是24hUpro<3.5g/d,还是24hUpro在3.5-6g/d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案疗效无差异(P>0.05)。尿蛋白定量>6g患者仅有7例,中药组仅有1例,未进行组间比较。结论:1.从气血水理论探讨IMN的中医基本病机,气虚血瘀水停是其基本的病机特点。2.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IMN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随着疗程的增加,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逐渐升高,短期内在改善临床症状以及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上疗效显着。3.本研究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6g的患者中药组及中药加用免疫调节治疗组,疗效比较无差异,对于中低危患者是否应该积极加用免疫调节治疗,提出思考,是否可予中药治疗,并适当延长观察时间至1年,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临床依据。
周明[8](2010)在《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观察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模型大鼠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和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同时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探讨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MsPGN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隔日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尾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并皮下分点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和不完全弗氏佐剂的方法制作大鼠MsPGN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组和雷公藤多苷(TPG)组,以TPG作为对照,测定大鼠不同时期的SCr和血清ALB水平,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病理分析。结果:1.模型组实验大鼠SCr较空白组升高(P<0.05),血清ALB显着下降(P<0.01),光镜下可见轻到中度系膜增生性病变,提示MsPGN造模成功。2.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自造模后6周起即可不同程度改善血清ALB下降的水平,且二者疗效相近。3.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于造模后8周才明显抑制实验大鼠SCr的升高,二者疗效相近。4.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都有抑制GMC增生、ECM积聚的作用。5.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均显着降低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的表达(P<0.01),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肾小球NF-κB、Bcl-2和TNF-α表达方面,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和TPG作用显着,二者疗效相近。6.MsPGN大鼠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水平不仅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1,γ=0.734),还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1,γ=0.729),提示三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7. MsPGN大鼠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GMC增生和ECM积聚的加重呈显着正相关,SCr随之逐步升高,血清ALB的水平逐步降低。结论:1.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能够有效改善MsPGN大鼠血清ALB水平降低,抑制SCr水平升高。2.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能够减轻GMC增生和ECM积聚。3.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中NF-κB、Bcl-2和TNF-α的表达,减轻GMC增生和ECM积聚,在MsPGN的治疗中与TPG效果相近。4.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治疗效应,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永贺[9](2010)在《以益气养阴、清利活血法为主治疗复发性膜性肾病(气阴亏虚兼湿热瘀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益气养阴、清利活血中药结合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治疗复发性膜性肾病(recurrent membranous nephropathy, RMN)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RMN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49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血浆蛋白、血脂等指标。对于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满足t检验标准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4%,对照组为53.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2%,对照组为57.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白蛋白上升,尿蛋白下降,血脂下降,凝血PT、APTT延长(P均<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激素、细胞毒药所致副作用发生率比对照组减少。结论:以益气养阴、清利活血法为主治疗RMN(气阴亏虚兼湿热瘀滞证)近期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尿蛋白、血脂,升高血浆蛋白,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并能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可能与该方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降脂、改善全身和局部微循环、改善血管通透性、清除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等方面的作用有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孙伟,汤仁仙,周峰,刘晓梅,王迎伟[10](2008)在《201B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201B中药合剂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3组:肾炎+201B处理组、肾炎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抗GBM抗血清后即刻给予201B中药合剂(0.46g/(kg·d),灌胃,至第21天。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于第4天、第14天和第21天,检测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肾炎对照组鼠注射抗血清后于第4天即出现异常蛋白尿,血清肌酐和尿素亦持续上升;肾小球内可见细胞数增加和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内大量蛋白管型,GBM呈不规则增厚。而上述病变经201B中药合剂处理后均明显好转。结论201B中药合剂能够明显改善大鼠抗GBM肾炎的肾功能。
二、普乐可复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乐可复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昆仙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分组方法及病例选择 |
2.3 诊断标准 |
2.3.1 慢性肾炎西医诊断标准 |
2.3.2 慢性肾炎的中医诊断标准 |
2.4 病例选择选择标准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5.1 基础治疗 |
2.5.2 分组治疗 |
2.6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6.1 观察指标 |
2.6.1.1 中医主要症状和体征 |
2.6.1.2 主要疗效观察指标 |
2.6.1.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6.2 疗效评定标准 |
2.6.2.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6.2.2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
2.6.3 安全性判定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
3.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
3.2 试验组证型分布情况 |
3.3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尿蛋白定性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尿红细胞数比较 |
3.8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
3.9 两组治疗前ALT和 AST比较 |
4 试验结果 |
4.1 两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比较 |
4.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试验组不同证型证候积分比较 |
4.4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4.5 试验组不同证型尿蛋白定量比较 |
4.6 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性比较 |
4.7 两组尿红细胞数结果比较 |
4.8 两组肾功能结果比较 |
4.9 两组血压疗效比较 |
5 两组安全性观察及指标分析 |
5.1 两组肝功能结果比较 |
5.2 两组凝血结果比较 |
5.3 两组不良反应观察 |
5.4 两组脱落及剔除情况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综合疗效分析 |
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6.3 肾功能分析 |
6.4 肝功能分析 |
6.5 凝血指标分析 |
6.6 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分析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
1.1 肾虚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关系 |
1.2 血瘀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关系 |
1.3 风湿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关系 |
2 阳性药物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3 昆仙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立题依据及意义 |
4 方义分析 |
5 现代药理研究探讨 |
6 昆仙胶囊治疗慢性肾炎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
6.1 抗炎作用 |
6.2 免疫抑制作用 |
6.3 保护和修复足细胞 |
6.4 调节细胞信号通路 |
6.5 保护肾小球电荷屏障 |
6.6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 |
6.7 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基质增生,诱导系膜细胞调亡及抗纤维化 |
6.8 调节脂代谢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昆仙胶囊的临床应用 |
1 组方特点 |
2 药理特点 |
3 临床应用进展 |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 |
3.2 慢性肾脏病 |
3.3 肾病综合征 |
3.4 狼疮性肾炎 |
3.5 强直性脊柱炎 |
3.6 膝骨关节炎 |
3.7 银屑病关节炎 |
3.8 紫癜性肾炎 |
3.9 其他临床应用 |
4 不良反应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医证候计分表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康复新液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实验材料 |
2.实验试剂 |
3.实验条件 |
4.实验动物 |
5.实验用药 |
6.实验方法 |
6.1 动物分组 |
6.2 动物造模 |
6.3 动物给药 |
6.4 肾功能检测 |
6.5 配置溶液 |
6.6 肾组织病理检查 |
6.7 免疫组化检测 |
7.统计方法 |
8.实验结果 |
8.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8.2 实验动物死亡情况 |
8.3 大鼠肾功能情况 |
8.4 肾脏病理学变化 |
8.5 免疫组化结果及统计 |
讨论 |
1.中医对肾纤维化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肾纤维化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肾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肾纤维化治疗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肾纤维化的认识 |
2.1 MMPs/TIMPs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
2.2 HGF对肾纤维化的影响 |
3.康复新液的功效应用 |
4.动物模型评价 |
5.阳性药物的选择 |
6.康复新液对模型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
7.康复新液对模型大鼠肾组织病理的影响 |
8.康复新液对模型大鼠肾组织TIMP-1表达的影响 |
9.康复新液对模型大鼠肾组织MMP-9表达的影响 |
10.康复新液对模型大鼠肾组织HGF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课题的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
(4)肾茶的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肾小球肾炎大鼠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肾茶的研究概况 |
1.1.1 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2 药理作用 |
1.2 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1.3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
1.4 GC-MS 成分定性分析方法 |
1.5 代谢组学技术概述 |
第二章 肾茶挥发性成分定性及指纹图谱研究 |
2.1 肾茶挥发性成分的定性研究 |
2.1.1 仪器、试剂与药材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小结 |
2.2 肾茶挥发性成分 GC-MS 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1 仪器、试剂与药材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小结 |
2.3 讨论 |
第三章 肾茶对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 仪器、试剂、药材与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代谢途径分析 |
3.5 小结 |
3.6 讨论 |
综合结论 |
英文缩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5)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RNA和ColⅣ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相关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西医学研究概述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病理特点 |
4 临床表现 |
5 治疗方法 |
6 预后 |
7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药研究概述 |
1 病名探析 |
2 病因认识 |
3 病机探讨 |
4 辨证论治 |
5 实验研究 |
6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基本资料 |
教育背景 |
获奖情况 |
附录 病例登记表 |
(7)从气血水理论探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西医研究进展 |
综述二、中医研究进展 |
综述三:益气活血中药的现代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研究讨论 |
2 理论探讨 |
2.1 理论探讨一:从气血水理论探讨IMN的中医基本病机特点 |
2.2 理论探讨二:益气活血利水治则的确立及组方用药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8)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及用药方法 |
2.3 给药剂量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
2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血清ALB 的影响 |
3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SCr 的影响 |
4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肾脏病理的影响 |
5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对MsPGN 大鼠肾脏NF-κB、Bcl-2 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5.1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NF-κB 的表达 |
5.2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Bcl-2 的表达 |
5.3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TNF-α的表达 |
6 相关性分析 |
6.1 MsPGN 大鼠肾组织中NF-κB、Bcl-2、TNF-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6.2 MsPGN 大鼠肾脏病理、血清ALB、SCr 与肾组织中NF-κB、Bcl-2、TNF-α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理论探讨 |
1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MsPGN 的依据 |
1.1 祖国医学对MsPGN 的认识 |
1.2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的立法依据 |
1.3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1.4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MsPGN 的认识 |
3 NF-κB、Bcl-2、TNF-α与MsPGN |
3.1 NF-κB 与MsPGN |
3.2 Bcl-2 与MsPGN |
3.3 TNF-α与MsPGN |
3.4 NF-κB、Bcl-2 和TNF-α的在MsPGN 发病中的相互作用 |
4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MsPGN 大鼠的机理探讨 |
4.1 关于动物模型选择的探讨 |
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及依据 |
4.3 实验结果分析及部分机理探讨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病理图片 |
附录2:文献综述 |
附录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以益气养阴、清利活血法为主治疗复发性膜性肾病(气阴亏虚兼湿热瘀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与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与评分 |
1.2.1 复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标准 |
1.2.2 气阴亏虚兼湿热瘀滞证辨证标准 |
1.2.3 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 |
1.3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实验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对照组 |
2.1.2 治疗组 |
2.1.3 一般治疗 |
2.2 观察项目 |
2.2.1 疗效性观察 |
2.2.2 安全性观察 |
2.3 疗效安全性评价 |
2.3.1 疗效评定标准 |
2.3.2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
2.3.3 安全性评价 |
2.4 终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
2.4.1 终止试验的标准 |
2.4.2 病例的剔除、撤出和脱落原则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疗效 |
3.2 中医证候疗效 |
3.3 两组主要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3.4 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3.5 激素、细胞毒药副作用观察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膜性肾病的认识 |
4.2 中医对膜性肾病的认识 |
4.2.1 气阴亏虚与膜性肾病的关系 |
4.2.2 湿热与膜性肾病的关系 |
4.2.3 瘀血与膜性肾病的关系 |
4.3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的立法探讨 |
4.4. 中医组方分析 |
4.4.1 中医方义分析 |
4.4.2 现代药物研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表现的研究 |
1.1.1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机制与致病机制 |
1.1.2 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制 |
1.1.3 足细胞损伤 |
1.1.4 足细胞相关蛋白及其研究[15] |
1.2 膜性肾病的病理研究机制及其表现[16] |
1.2.1 MN病理分期 |
2 膜性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非特异性、非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
2.2 并发症的治疗 |
2.3 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研究 |
综述二 膜性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3 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3.1 病因病机 |
3.2 研究进展 |
4 辨证施治的研究进展 |
5 中医专方的研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普乐可复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昆仙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D]. 严海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康复新液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海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剑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4]肾茶的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其对肾小球肾炎大鼠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D]. 方衡. 佳木斯大学, 2014(03)
- [5]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RNA和ColⅣmRNA表达的影响[D]. 王晓亚.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6]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相关性初步研究[D]. 郭晓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从气血水理论探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D]. 马雪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D]. 周明. 河南中医学院, 2010(05)
- [9]以益气养阴、清利活血法为主治疗复发性膜性肾病(气阴亏虚兼湿热瘀滞证)的临床观察[D]. 孙永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201B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J]. 孙伟,汤仁仙,周峰,刘晓梅,王迎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