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冷磁砖营造温馨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妮,宋立民,宋文雯[1](2020)在《医疗空间色彩的疗愈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空间的配色方式越来越多元,日趋人性化的配色对人的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藉由现有医疗空间探究色彩对人是否有正向的辅助作用,以利未来创造适切良好配色的医疗环境。研究汇整医疗空间案例,再依据维恩教授(Axel Venn)运用劳尔(RAL)色彩系统提出健康的色彩配色,分析相对应的色彩配色,得出每个医疗空间配色所传递出的情感与意象,依其空间属性分析色彩配色并加以评述。研究结果发现,良好的医疗空间配色与维恩教授提出的健康色彩配色中具正面意象的色彩组合相符,医疗空间适当以色彩辅助其空间氛围,辅助患者提高自身疗愈的力量达到身体复原的作用。
谢真真[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廖艳莹[3](2018)在《类型创作中的作者诉求:台湾新世代导演创作研究(2007-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21世纪初的台湾电影,艺术作品在国际大放异彩的同时,本土市场却面临生存危机,在好莱坞电影巨大冲击下,电影工业的大部分环节都接近消亡边缘。面对市场的无力,仍有许多年轻导演投身电影创作,凭着热血渴望改变。从2007年开始,累积的能量终于发酵开来,数位新锐导演推出了首部剧情长片,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陈怀恩《练习曲》更是刮起了单车环岛热潮。直到2008年魏德圣《海角七号》写下台湾影史上单片上映最高票房纪录:5.3亿台币。之后多位新世代创作者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台湾电影的中坚力量。从新世纪初的低谷到新浪潮的涌现,台湾电影经历了当局在辅导政策上的变化、创作者在风格主题上的困惑与摸索、大众的唱衰与背离,终于迎来了大雨后的彩虹,有力证明了新世代导演的价值与能力。新世代导演们承袭了新电影创作者们关注社会现实、关怀这块土地的精神气质,但面对不同的时代背景,他们陆续放下悲情历史的沉重国族寓言,更加的同步当下社会,体察多元社会议题,以新世代的视点来复原、重现以及诠释对台湾社会的情感和认同、对在地文化的人文关怀和对多元族群的融合发展。在叙事内容上,他们或改编流行小说作品、或取材新闻真实事件、或进行个体经历的创作书写,以及反映本土文化的题材和青春成长的情感命题等内容。此外,新世代导演们也更加注重商业机制的建立,作品里体现出更加明确的台湾在地意识。他们希望能有更多构成台湾社会生活的元素故事得以发声传播,开创新世代的新格局和台湾电影的新发展。本文以2007年后崛起的台湾新世代导演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境、创作特点、美学风格及四个代表人物:钟孟宏、叶天伦、陈正道和程伟豪出发,他们都是在类型道路上不断开拓深耕的同时,注入鲜明作者风格,透过影像来对社会历史文化进行细微思考和人文关怀,他们是当下台湾电影产业的主力军,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商业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其作品探究他们的创作特征和发展方向,从而分析台湾新世代导演风格演变、电影创作的艺术特征和市场运作的规律和模式,最后对新世代导演的未来朝向提出了反思和期许。
陈洁[4](2016)在《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屠格涅夫的作品是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作家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也反映了其复杂、独特的世界观,其中包括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道德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神秘小说是屠格涅夫小说中特殊的一类,与作家早期创作的作品大不相同。在这些素被称为“神秘中短篇小说”的作品中,屠格涅夫塑造了一系列超自然力的形象,描写人的神秘的心理状态和非理性的、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招魂术,死人复活,遗传,梦境、梦游和催眠术等。在这类作品中,作家回避了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不给文中出现的神秘现象予以准确的解释和确定的结论,反而力图在作品中留下未尽之意和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作家把现实因素和梦幻因素相结合,为作品营造出神秘、怪诞的氛围。神秘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苦难、转折的时代。作家坚持创作此类作品近三十年,直到去世前夕。神秘小说是一系列屠格涅夫特殊作品的总称,它们见证了作家创作和思想心理上的矛盾与转变。在神秘小说中,屠格涅夫提出了许多道德、哲学问题,揭示了生、死、爱等永恒主题,同时也对人类内心的秘密和现实世界的奥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屠格涅夫的神秘小说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俄罗斯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但是在国内,却还没有走入大多数屠格涅夫研究家的视线,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专门研究神秘小说的学术着作出现。本论文是在这个领域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论文由绪论、正文(4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几部分构成。绪论简要介绍了俄罗斯和国内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指出论文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第一章概述了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哥特小说的发展与特点,作家本人的矛盾性格和哲学美学观点,分析了它们与神秘小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到第四章从情节、心理、象征三个方面对屠格涅夫的神秘小说进行研究。第二章分析了作品中的哥特式背景和神秘的、幻想的形象在情节推动上的作用。第三章研究了神秘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病态、矛盾心理,并揭示梦境和自然力对人物心理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作品中具体的象征意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神秘小说的三大整体象征:恶魔、死亡和永恒,此外还探讨了这些整体象征与作家的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结语简要总结全文,做出研究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前景。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近年来,在学术领域对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关注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俄罗斯,神秘小说都没有得到系统充分的研究。本文对神秘小说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是对屠格涅夫文学肖像的还原和圆满,是对国内屠格涅夫研究的丰富和补充,也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本文是国内第一篇专题研究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博士学位论文,系统全面地对神秘小说进行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其次,本文首次从情节、心理、象征三个方面分析了屠格涅夫的神秘小说。详尽阐释了神秘小说中的具体象征意象和整体象征。这是神秘小说研究上的一个有益尝试。在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论文参考了大量中俄两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使用了传记研究法,社会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此外,还借鉴了象征研究,精神分析,英美的新批评研究等多种理论方法。
杨芯蕊,姜敏华,白骐鸣[5](2016)在《陶瓷美学风向标——2016中国陶瓷新品汇》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陶瓷新品汇(以下简称"新品汇")由中国陶瓷总部和广州设计周共同主办,自2015年起与一年一度的佛山(春季)陶瓷博览会同期举办,旨在以设计的眼光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一个最符合国际家居装饰潮流的陶瓷新产品专业参考平台。"新品汇"自启动以来,受到了中国陶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品脾企业的踊跃参与。2016中国陶瓷新品汇评选将由5位国内先锋设计师和100位专家评审团组成的超强评审阵容,根据这两种评选方式综合评选一年
赵芸菲[6](2013)在《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在中国政治局势动荡、西方建筑技术冲击的历史背景下,中外建筑师在广东留下一批颇有价值的民族形式建筑作品。其檐下、天花、墙身、栏板等混凝土基体上的彩色纹样饰面,虽沿袭了古代官式建筑油饰彩画的绚烂多彩,但在样式、材料、工艺等方面汲取了西方技术而有所创新,具有中体西用的风格特点。这类传统彩画样式的建筑饰面便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论文一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确立本文的研究框架。限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在实物信息和文档信息尚存的情况下,及早对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进行调查、分析,不仅能补充和完善近现代建筑和彩画理论研究体系,也能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缮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参考。第二章建立“彩画饰面”的概念。覆盖在钢筋混凝土或砖砌体上的建筑饰面与涂刷于木构件上的建筑彩画在材料、工艺、主导者、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彩画饰面”,纳入装饰装修工程中饰面的范畴。第三章对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彩画饰面的四大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广东近现代彩画饰面在位置、图案、设色和质感上具有四大特征:(1)使用的建筑等级较高,使用部位有所拓展;(2)构图与纹样具有沿袭、简化、创新三大特征;(3)设色清丽淡雅,与建筑色彩相协调;(4)选用新型材料,质感独特多样。第四章对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彩画饰面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和文献、访问相关人员,对广东近现代彩画饰面中多种材料的艺术效果、性能、造价进行评价。水磨石、彩釉陶砖、马赛克等塑形和贴面材料,既适应钢筋混凝土基体的需求和广东湿热的气候,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使建筑彩画在近代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其中水磨石彩画饰面是工艺最为复杂的一种。第五章从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的总体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和总结。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地域性和艺术性四大总体特征,这是受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建筑材料和技术、地方文化和气候、建筑制度和建造模式等因素影响的结果。随着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陆续展开,针对彩画饰面不容乐观的保护和修缮现状,作者给予三点建议:(1)在平日管理中应注重定期记录和存档;(2)防治结合、少作干预;(3)在修缮中严格控制材料和工艺等建议。在发展问题上,作者提出传统建筑彩画或其他传统建筑装饰在当今的应用应在载体、样式、材料和工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味效仿和延续。
曹亚南[7](2013)在《视觉心理学在船舶舱室办公空间环境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船舶市场的竞争已从单纯技术方面的竞争转向如何更好的构建人与船舶环境之间关系的竞争,船舶内部空间的设计也由过去的人被动适应空间转变到要求空间来适应人的需求。在船舶内部空间中,办公空间的设计会对船员的办公效率和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某些办公空间还是展现船舶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文以视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切入点,研究了视觉心理学在船舶办公空间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分析视觉原理的基础结构及视觉图像的形成过程,对视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格式塔心理基础如:秩序性、整体性、变异性等进行了归纳总结。(2)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影响船舶办公空间设计的环境因素,如:振动、噪声、温度、湿度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梳理,明确了将视觉心理学应用到船舶办公空间设计中所应遵循的基本约束条件。(3)对视觉心理在船舶办公空间的应用案例进行调研,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舱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视觉心理学的秩序性、整体性、变异性等有关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中,通过对构成舱室环境的空间、界面、家具、装饰等基本要素展开创造性的设计,构建起符合特定需求的、舒适、宜人的船舶办公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也尝试着对以视觉心理学为切入点,对船舶办公空间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程序进行总结。(4)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以视觉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结果验证相关理论应用到船舶办公环境设计中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卢晓萌[8](2011)在《基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环境心理理念运用到住宅室内设计中,是近年来设计界所讨论的热点话题,它也逐渐发展成艺术设计领域的—个新的研究方向,已渗透到室内设计的诸多方面,对于烘托室内的气氛、格调、品位、意境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不再是通过单纯的设计手段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而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应该把环境心理的评价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应当被看作为室内设计的评价标准。论文探讨的基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是从环境心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及制约的关系与作用。首先采用文献法,通过对环境心理理论体系的兴起及发展历程的阐述,探讨了环境心理理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更注重依托居住者的心理感受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次,采用归纳分析法,对环境心理的基础理论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界定,根据设计美学所注重的心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环境心理理论的特点,阐述环境心理理论与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应该以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相结合,以及所产生的效果来为室内设计奠定更为人性化的基础与方向;另外,通过综合分析法对环境心理理论的构成体系和住宅室内设计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心理、生理、美学艺术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总结出环境心理理念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上的应用,是应该通过与室内功能、空间、色彩、灯光、材质和装饰风格等因素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同时,还采用了调研法,归纳出现代住宅室内设计是朝更加人性化、情感化、人文化、艺术性的设计要求的方向发展,并指出未来室内设计是往更加绿色生态与健康住宅发展的未来居住趋势。提出以环境心理理念与室内设计的一般原则为基础,结合设计美学,完善和丰富“人与生活环境共和谐”为主旨的现代住宅空间室内设计的理论框架。论文内容侧重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视错觉”在设计中的合理运用,衬托人们对于健康住宅的新形式与人的心理需求相结合的期望,对现代住宅空间室内设计做些有益的探索和系统的研究。
王禹[9](2010)在《室内外饰面材料审美异同》文中提出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与国外深入的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也推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不足之处依然甚多。在建筑材料的研究方面,材料的概念往往与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人的材料实用物理功能的研究开展己久,而作用于人的材料的审美心理功能研究则刚刚起步。实践证明,材料的视觉特征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国内目前的建筑材料科学侧重于物理与化学性能的研究,技术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不能与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很好的协调,建筑师往往只能被动的从商业化产品中选择,因而使最终的作品显得粗糙,缺乏细部,个性特征及创造力。在国外诸多优秀的建筑师在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特征鲜明,并形成了相应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建筑师对材料的选择是主动性的,通过不断的实验,在对材料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后,从而满足设计理念中所要表达的最终视觉形象,并体现材料的自身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触觉和视觉冲击力,达成建筑的审美需求。在各种类型的成功作品中均可感受到建筑师对材料元素的创造性的运用,注重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建筑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材料语言的表现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对材料之美的深刻挖掘,不同材料的巧妙的搭配,塑造优雅的视觉形象,关注细部的处理,人性化的设计,并通过材料自身,用抽象的语言反映出地方、民族、时代精神、个性特征等人文意义。当前阶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追求建筑饰面材料在室内和室外的合理运用,有机的结合统一,相辅相成的运用手法。让建筑无论从形式观感还是材料表现的观感都能够达到理想的审美和文化要求。建筑的材料设计表现是指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材料之间的构成效果来表达建筑的情感。其内容包括对材料自身特性的表现,以及材料构成的技术表现。通过这些基本内容的表达,对所形成建筑空间环境的形式产生作用。这些作用具体表现在建筑表面的质地和质感、构造与结构特点以及建筑的场所意义等方面。
李娟[10](2010)在《家居配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文化观念的转变,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装饰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配饰是室内装饰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在整个行业内越来越受重视。本论文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的现状,着重研究配饰和家居装饰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其设计原则。收集并列举出常见的配饰品,根据饰品的配置位置及功能的不同分门别类;根据家居常见风格,归纳出各种风格中具代表性的配饰。总结出家居环境中,不同装饰风格如何选择符合其风格特征的配饰及配饰设计和如何体现空间中的装饰性,以及配饰如何丰富空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配饰设计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参考。通过配饰空间造型、色彩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三个方面分析配饰设计的原则和在家居环境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这些配饰品给室内装饰设计增辉。归纳总结了配饰设计的一般原则。首先,注重配饰与空间的尺寸与比例关系;把握家居环境中整体装饰的节奏与韵律。其次,协调家居装饰设计与配饰之间的过渡和呼应的关系;强调理想空间中装饰的偏好与现实空间环境的关系;控制配饰和家居环境中丰富的色彩关系。最后,通过选择材质适合的配饰进行空间丰富。通过以上六点法则的综合考虑便可合理的处理空间和配饰之间的关系。运用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关设计并做了案例分析。依据装饰设计行业的要求,总结出家居环境中配饰设计的发展趋势及设计倾向。配饰设计也随着整体设计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发生了改变,形式上突破理性思维的惯性,注入感性因素,满足使用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并具有非常微妙的情感尺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回归人性化的设计;注重自然化趋向的表现,风格上更趋于自然主义,倡导绿色设计主题。
二、冰冷磁砖营造温馨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冷磁砖营造温馨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医疗空间色彩的疗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色彩的对人的生理影响 |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
三、医疗空间色彩研究 |
(一)色彩在医疗空间的作用 |
(二)医疗空间色彩对人的行为影响 |
四、医疗环境的色彩应用 |
(一)露西尔帕卡德儿童医院 |
(二)耘林康复医院 |
(三)上海市中医医院 |
(四)成都市老年康复医院 |
(五)怀德凯瑟退休护理中心 |
(六)亲睦家老年医院 |
结语 |
(2)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
(一) 成人识字 |
(二) 儿童识字 |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
(一) 集中识字法 |
(二) 分散识字法 |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
(四) 其他识字方法 |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
(三) 师资的进步 |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 |
三、硕士论文 |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3)类型创作中的作者诉求:台湾新世代导演创作研究(2007-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已有研究成果回溯分析 |
一、台湾学界关于新世代导演电影研究 |
二、大陆学界新世代导演电影研究 |
第二章 台湾电影新世代导演创作语境与身份建构 |
第一节 不同时期台湾电影创作脉络 |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精神气质的传承 |
第三节 台湾新世代导演对新电影的转变 |
一、从乡土意识到地方意识的转向 |
二、从诗意写实到庶民美学的通俗 |
三、从个体经验到多元类型的深耕 |
第三章 台湾新世代导演美学风格和作品特色 |
第一节 钟孟宏:荒谬暴戾的黑色类型之旅 |
一、情景交融与黑色幽默 |
二、弑父仪式与暴力美学 |
三、双重影像的吊诡操弄 |
第二节 叶天伦:魔幻现实主义草根童话 |
一、台客形象的多元设置 |
二、庶民语言和传统信仰 |
三、本土空间的人文色彩 |
第三节 陈正道:旖旎光影里浓烈的人文气质 |
一、消费文化法则支配下的个性化开拓深耕 |
二、文化融合语境下的异度时空与现实关照 |
第四节 程伟豪:解构人性的惊悚悬疑飨宴 |
一、封闭式空间和心理恐惧的再创造 |
二、视听恐怖里的乡野奇谈和时代隐喻 |
第四章 台湾新世代导演创作共性及社会母题 |
第一节 叙事主题:在地经验和后现代文明 |
一、混杂多元主体和暧昧身份认同 |
二、理想主义传统和弥合断裂现代 |
三、崩落的父权和异化的家庭 |
第二节 集体情绪:孤岛失落和返乡焦虑 |
一、地方符码的多重拓展和意识建构 |
二、乡土民俗的怀旧情怀和时代追忆 |
三、抚慰群体失落的世俗神话 |
第三节 全球化下电影工业的商业策略 |
一、地景形塑与城市行销并进推广 |
二、贴近大众的电影商业营销手段 |
第五章 对台湾新世代导演的反思和期许 |
第一节 发展现状的反思 |
一、内容同质化和制作单一化 |
二、本土类型的泛滥和空泛表达 |
三、台湾电影产业的薄弱和格局的局限 |
第二节 未来前景的期许 |
一、台湾电影的另一种可能—电视电影 |
二、全球化下的异质化策略 |
三、展望两岸三地跨界合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一、萧菊贞导演/教授访谈录 |
二、台湾新世代导演基本资料及相关作品一览表(此处作品特指剧情长片) |
(4)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
二、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
三、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创作和由来 |
第一节 神秘小说的创作历程 |
第二节 个人气质和思想产物 |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余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情节 |
第一节 哥特式的背景:营造神秘氛围的基础 |
第二节 神秘的形象:推动情节的主要力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隐蔽心理原则”在神秘小说中的艺术表现 |
第二节 神秘小说中病态、矛盾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梦境:表达人物潜意识的重要方法 |
第四节 自然力:推动心理发展的神秘力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的象征 |
第一节 神秘小说中的象征意象 |
第二节 神秘小说中的整体象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研究概述 |
1.4.1 中国及岭南建筑装饰研究 |
1.4.2 彩画装饰的研究 |
1.4.3 中国及岭南近现代建筑文化的研究 |
1.4.4 相关建筑材料和工艺的研究 |
第二章 从建筑彩画的发展到近现代彩画饰面概念的建立 |
2.1 古代建筑彩画概述 |
2.1.1 古代建筑彩画的定义 |
2.1.2 古代建筑彩画的作用 |
2.1.3 古代建筑彩画的历代发展 |
2.2 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上的彩画饰面 |
2.2.1 近现代建筑彩画翻陈出新 |
2.2.2 “彩画饰面”概念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近现代建筑彩画饰面的形式要素 |
3.1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位置 |
3.1.1 使用彩画饰面的建筑类型 |
3.1.2 使用彩画饰面的部位和特点 |
3.2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图案 |
3.2.1 梁枋彩画饰面的构图与纹样 |
3.2.2 柱头、垂莲柱彩画饰面的构图与纹样 |
3.2.3 牛腿与雀替彩画饰面的构图与纹样 |
3.2.4 斗栱与垫栱板彩画饰面的构图与纹样 |
3.2.5 飞头与椽头彩画饰面的构图与纹样 |
3.2.6 角梁、梁枋头、檩头彩画饰面的构图与纹样 |
3.2.7 天花彩画饰面的图案 |
3.2.8 墙身彩画饰面的图案 |
3.3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设色 |
3.3.1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整体色调 |
3.3.2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具体用色 |
3.3.3 素色饰面 |
3.4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质感 |
3.4.1 近现代彩画饰面中材料和工艺对质感的影响 |
3.4.2 结合使用的其他装饰形式和材料质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近现代彩画饰面的材料和工艺 |
4.1 混凝土基体及其特性 |
4.1.1 近现代混凝土构件的广泛应用 |
4.1.2 混凝土基体的特性 |
4.2 涂饰 |
4.2.1 新型涂料的替代 |
4.2.2 涂饰的艺术效果、性能和造价 |
4.2.3 涂饰的施工工艺 |
4.3 水磨石 |
4.3.1 风靡一时的水磨石 |
4.3.2 水磨石的艺术效果、性能和造价 |
4.3.3 水磨石的施工工艺 |
4.4 彩釉陶砖 |
4.4.1 曾被谬认的彩釉陶砖 |
4.4.2 彩釉陶砖的艺术效果、性能和造价 |
4.4.3 彩釉陶砖的施工工艺 |
4.5 马赛克 |
4.5.1 源自西方的装饰艺术马赛克 |
4.5.2 马赛克的艺术效果、性能和造价 |
4.5.3 马赛克的施工工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近现代彩画饰面的两点思考 |
5.1 对近现代彩画饰面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
5.1.1 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的民族性 |
5.1.2 材料和技术飞速发展促成的科学性 |
5.1.3 地方文化和气候指向的地域性 |
5.1.4 建筑制度和建造模式转变激发的艺术性 |
5.2 对建筑彩画和彩画饰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5.2.1 近现代彩画饰面的保护和修缮 |
5.2.2 近现代彩画饰面对传统装饰在当今应用的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视觉心理学在船舶舱室办公空间环境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
1.2.2 视觉心理在船舶舱室空间环境的研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视觉原理与视觉心理学 |
2.1 概述 |
2.2 视觉原理 |
2.2.1 视觉基础结构 |
2.2.2 视觉的图像形成 |
2.3 视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办公空间的环境因素 |
3.1 船舶办公空间环境的形成 |
3.2 船舶办公空间环境的主要特征 |
3.3 船舶舱室办公空间环境层级划分 |
3.3.1 A 级办公空间 |
3.3.2 B 级办公空间 |
3.3.3 C 级办公空间 |
3.4 船舶舱室中人的因素 |
3.4.1 人的尺寸 |
3.4.2 人的行为 |
3.4.3 人的心理 |
3.5 船舶舱室的环境 |
3.5.1 机械环境 |
3.5.2 海洋环境 |
3.5.3 船舶办公空间环境家具 |
3.5.4 船舶办公空间环境灯光配置 |
3.5.5 船舶办公空间环境材料应用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觉心理学在船舶办公空间环境的应用 |
4.1 秩序性在船舶办公空间的应用 |
4.1.1 本能的秩序 |
4.1.2 秩序性的构成因素 |
4.1.3 秩序化的方法 |
4.2 整体性在船舶办公空间的应用 |
4.2.1 完形心理 |
4.2.2 整体效应 |
4.2.3 整体性的形成方法 |
4.3 视觉平衡在船舶办公空间的应用 |
4.3.1 平衡 |
4.3.2 动感 |
4.3.3 节奏与韵律 |
4.4 组织原则在船舶办公空间的应用 |
4.4.1 错觉 |
4.4.2 变异与同化 |
4.4.3 恒常 |
4.5 色彩在船舶办公空间的应用 |
4.5.1 色彩的心理感受 |
4.5.2 色彩的作用 |
4.5.3 色彩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视觉心理学在船舶办公空间环境的设计研究 |
5.1 视觉心理学在船舶办公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
5.2 视觉心理学在船舶办公空间的设计程序 |
5.2.1 初步设计的形成 |
5.2.2 方案的明确与深化 |
5.2.3 评估调整 |
5.3 视觉心理学的船舶办公环境的设计实践 |
5.3.1 设计目的:创造一个舒适高效的船舶办公空间环境 |
5.3.2 调研分析 |
5.3.3 提炼设计元素 |
5.3.4 初步设计构想 |
5.3.5 方案设计 |
5.4 设计方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调研法 |
1.5.3 归纳法 |
1.5.4 综合分析法 |
1.6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6.1 环境心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2 室内设计风格的理论研究水平 |
1.6.3 环境心理理论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
2 环境心理基础理论 |
2.1 环境心理理论的定义 |
2.2 环境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2.3 环境心理理论的基本特点 |
2.4 环境——行为应激理论体系 |
2.4.1 刺激负荷理论 |
2.4.2 唤醒理论 |
2.4.3 适应水平理论 |
2.4.4 行为局限理论 |
2.5 环境认知体系 |
2.5.1 环境知觉 |
2.5.2 环境认知 |
2.6 本章小结 |
3 住宅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
3.1 住宅室内环境与人的心理关系 |
3.1.1 室内功能与人的心理 |
3.1.2 室内空间与人的心理 |
3.1.3 室内色彩与人的心理 |
3.1.4 室内装饰风格与人的心理 |
3.1.5 室内声、光、热与人的心理 |
3.2 住宅室内环境中的空间知觉 |
3.2.1 空间视觉尺度 |
3.2.2 空间环境与心理调度 |
3.2.3 空间环境引起的心理感受 |
3.3 住宅室内环境中的行为主义 |
3.3.1 衔接与过渡 |
3.3.2 节奏感与有序性 |
3.3.3 领域性与个人空间 |
3.3.4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
3.3.5 从众与趋光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
4.1 住宅室内设计的一般原则 |
4.2 "视错觉"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
4.3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特征 |
4.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中的应用形式 |
4.4.1 玄关 |
4.4.2 客厅 |
4.4.3 餐厅 |
4.4.4 厨房 |
4.4.5 书房 |
4.4.6 卧室 |
4.4.7 卫生间 |
4.4.8 门廊、楼梯间 |
4.5 健康住宅与心理需要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室内外饰面材料审美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插图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室内外材料区分与运用的需要 |
1.1.2 建筑室内外材料审美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对象、范围 |
1.3 相关概念诠释 |
1.4 本章小结 |
2 建筑室内外材料发展与变化 |
2.1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同与不同 |
2.1.1 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
2.1.2 室内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
2.1.3 二者的相同与不同 |
2.2 建筑室内外材料的发展与变化 |
2.2.1 建筑材料运用的基本状况 |
2.2.2 材料科技发展在建筑中的应用 |
2.2.3 建筑设计的发展带动材料的变化 |
2.2.4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与变化 |
2.3 饰面材料的内外转化 |
2.3.1 室内外饰面材料特点 |
2.3.2 饰面材料发展趋势 |
2.3.3 饰面材料特性的变化 |
2.3.4 室内外饰面材料的互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室内外建筑材料美学认知 |
3.1 材料的美学观点 |
3.1.1 材料的沿革 |
3.1.2 材料的结构特性 |
3.1.3 材料的知觉特性 |
3.2 材料的对比 |
3.2.1 材料的固有属性 |
3.2.2 材料的心理属性 |
3.3 室内外材料的审美原则 |
3.3.1 材料美学效应决定审美法则 |
3.3.2 材料的感知效应决定审美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4 室内外材料中光的利用与审美 |
4.1 光的艺术性影响 |
4.1.1 光塑造环境艺术的因素 |
4.1.2 光的方向性塑造环境艺术 |
4.1.3 光和阴影塑造的环境艺术 |
4.1.4 光塑造立体感 |
4.1.5 光的透明性塑造的环境艺术 |
4.1.6 光的反射性塑造的环境艺术 |
4.1.7 由光的构图塑造的环境艺术 |
4.2 材料与自然光和人造光的不同视感 |
4.2.1 两种光的差异 |
4.2.2 材料与光源的深层次刻画 |
4.3 光环境下室内外材料的利用与审美 |
4.3.1 光环境下室内材料的利用与审美 |
4.3.2 光环境下室外材料的利用与审美 |
4.3.3 光环境下室内外材料利用与审美的异同 |
4.4 本章小结 |
5 室内外材料色彩使用与审美 |
5.1 色彩的基本设计 |
5.1.1 色彩特性 |
5.1.2 色彩构成因素 |
5.1.3 色彩设计规律 |
5.2 建筑色彩环境设计 |
5.2.1 建筑色彩表现力 |
5.2.2 建筑外立面与色彩的关系 |
5.2.3 室外材料色彩的使用与审美 |
5.3 室内色彩氛围营造 |
5.3.1 室内色彩与心理 |
5.3.2 室内环境与色彩选择 |
5.3.3 室内材料色彩的使用与审美 |
5.4 室内外材料色彩的审美异同 |
5.4.1 不同质地的色彩 |
5.4.2 不同体量的色彩 |
5.4.3 不同环境的色彩审美异同 |
5.5 本章小结 |
6 室内外材料肌理使用与审美 |
6.1 材料肌理与环境 |
6.1.1 室内材料肌理 |
6.1.2 室外材料肌理 |
6.1.3 室内外材料肌理使用的异同 |
6.2 材料肌理与尺度 |
6.2.1 室内尺度与肌理需求 |
6.2.2 室外尺度与肌理需求 |
6.2.3 室内外尺度与肌理需求的异同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家居配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居住要求的提高 |
1.1.2 装饰发展的趋势 |
1.1.3 艺术设计的创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饰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2 配饰设计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家居配饰与家居风格 |
2.1 家居配饰的概念 |
2.1.1 家居配饰的定义 |
2.1.2 家居配饰品的主要类型 |
2.2 配饰设计在家居空间中的作用 |
2.2.1 配饰对心理空间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
2.2.2 配饰对物理空间分割的功能划分 |
2.2.3 配饰对空间的文化诠释 |
2.3 家居设计风格 |
2.3.1 家居风格的概述 |
2.3.2 常见家居设计风格 |
2.4 家居设计与配饰设计的关系 |
2.4.1 家居风格对配饰设计的主导 |
2.4.2 配饰设计对家居风格的烘托 |
2.5 本章小结 |
3. 家居配饰的特征 |
3.1 服从并灵活演绎主体功能 |
3.1.1 柔化空间 |
3.1.2 分割空间 |
3.1.3 改变空间感,丰富空间层次 |
3.1.4 塑造气氛,形成风格,创造室内统一性 |
3.2 丰富造型元素 |
3.2.1 自身装饰元素体现风格 |
3.2.2 装饰元素的重复突出整体风格 |
3.2.3 相互搭配营造空间风格 |
3.3 色彩元素 |
3.3.1 室内色彩的分类 |
3.3.2 配饰的色彩 |
3.4 家居情感的装饰 |
3.4.1 墙面配饰的应用分析 |
3.4.2 地面配饰的应用分析 |
3.5 多变的表现手法 |
3.5.1 对称平衡合理摆放 |
3.5.2 布置家居饰品要结合居家整体风格 |
3.5.3 不必把家居饰品都摆出来 |
3.5.4 从小的家居饰品入手 |
3.5.5 家居布艺是重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家居环境中配饰的设计法则 |
4.1 明确空间关系 |
4.1.1 尺寸与比例 |
4.1.2 节奏与韵律 |
4.1.3 过渡与呼应 |
4.1.4 理想与现实 |
4.2 色彩构成 |
4.2.1 配饰设计与家居环境色彩设计 |
4.2.2 配饰设计色彩的情感 |
4.3 材料与质地 |
4.3.1 色彩、图案丰富,适用面广 |
4.3.2 质地柔软,具有亲和力 |
4.3.3 塑造室内环境艺术气氛能力强 |
4.3.4 保养维护、清洗更换方便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居配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
5.1 功能化趋向 |
5.1.1 家居配饰改善空间形态 |
5.1.2 家居配饰柔化家居空间 |
5.1.3 家居配饰强化家居空间 |
5.1.4 家居配饰烘托家居氛围 |
5.1.5 家居配饰调节家居色调 |
5.2 多元化趋向 |
5.2.1 形式倾向 |
5.2.2 产品倾向 |
5.3 自然化趋向 |
5.3.1 田园风格等自然风格的盛行 |
5.3.2 健康自然是恒久主题 |
5.3.3 展示自然肌理 |
5.4 人性化趋向 |
5.4.1 家居配饰对主人个性展现 |
5.4.2 人性化环境营造 |
5.5 彰显情趣化趋向 |
5.5.1 配饰的色彩上表现情趣 |
5.5.2 配饰的材料质感来表现情趣 |
5.5.3 配饰的形态表现情趣 |
5.5.4 配饰的功能上表现出情趣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案例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冰冷磁砖营造温馨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空间色彩的疗愈作用[J]. 刘欣妮,宋立民,宋文雯. 设计, 2020(24)
- [2]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3]类型创作中的作者诉求:台湾新世代导演创作研究(2007-2017)[D]. 廖艳莹. 上海大学, 2018(05)
- [4]屠格涅夫神秘小说研究[D]. 陈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12)
- [5]陶瓷美学风向标——2016中国陶瓷新品汇[J]. 杨芯蕊,姜敏华,白骐鸣. 现代装饰, 2016(05)
- [6]广东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彩画饰面研究[D]. 赵芸菲.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7]视觉心理学在船舶舱室办公空间环境的应用研究[D]. 曹亚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8]基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 卢晓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9]室内外饰面材料审美异同[D]. 王禹. 重庆大学, 2010(02)
- [10]家居配饰设计研究[D]. 李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