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金属光漆涂层质量的因素及缺陷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东萍[1](2020)在《汽车零部件用烘烤型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水性烘烤型涂料为研究对象,结合汽车零部件的防护要求和相关标准,甄选11款水性聚酯树脂、11款水性丙烯酸树脂和3款水性氨基树脂进行性能评价,优选出适用的水性树脂。通过涂层方案设计、颜填料及助剂筛选、配方设计与优化、涂层性能评价,研制出汽车零部件用水性聚酯氨基中间漆与水性丙烯酸氨基面漆配套的涂层体系。开展了水性聚酯氨基中间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筛选水性聚酯树脂和水性氨基树脂并优化配比,选用适宜的颜填料与助剂,制备出流平性良好的水性聚酯氨基烘烤涂料。结果表明:当A03水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与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质量比为5:1时,制备的清漆DSC放热峰约135℃,经135~140℃固化25~30min,清漆涂层硬度可达3H且耐热、耐介质性能优良;通过正交试验优选颜填料的品种与用量,当磷酸锌用量3wt%,三聚磷酸铝用量10wt%,滑石粉用量4wt%时,制备的涂层力学性能良好,耐水240h涂层无破坏,耐低浓度H2SO4、NaOH等介质性能优良。进行了水性丙烯酸氨基面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筛选水性丙烯酸树脂并优化其与水性氨基树脂的配比,选用金红石型钛白粉与多种助剂,制备出耐候性良好的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涂料。结果表明:当B08水性丙烯酸树脂与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质量比为4:1时,混合树脂的DSC放热峰约135℃;钛白粉含量为20wt%的色漆,经130~135℃固化25~30min,涂层力学性能和耐介质性能良好,紫外老化500h后色差△E*<1.0。研制的水性聚酯氨基中间漆与水性丙烯酸氨基面漆的配套性良好,层间附着力≥4MPa;涂装在电泳底漆表面,形成的汽车零部件用水性防腐耐候涂层体系耐介质和耐候性能优良。
王雷[2](2020)在《界面仿生织构对涂层/基体协同变形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热喷涂是一种工业中应用十分普及的表面技术,以该技术制备的涂层在工业生产设备、工程装备、车辆等的零部件表面承担着表面防护与功能强化等作用。在这些涂层的服役过程中,变形开裂与脱落是造成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为了提高涂层对零件变形的承受极限,延长涂层寿命,基体的表面预处理是业界经常采用的方法。织构化是该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表面预处理形式,它能够对涂层/基体界面结合进行精细调节,达到改善涂层/基体协同变形性能的目的。本文设计了基于不同生物样本的仿生织构以及基于仿生织构的规格化织构,并选取了304不锈钢作为基体,Ni80Cr20合金作为涂层材料。利用激光刻蚀将织构预制在基体表面后再进行喷涂,然后通过拉伸变形试验测试了涂层/基体协同变形性能。使用激光共焦显微镜与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织构的表面形貌和试样破坏前后的截面形貌,使用X-射线衍射测量了基体和涂层的残余应力,利用DIC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拉伸变形测试取得了各仿生织构方案在变形过程中的表面应变场数据,并综合以上测试结果分析了涂层的破坏行为以及织构对涂层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人类指纹、蜻蜓翅片、步甲头胸节背板这3种具有“良好变形能力”的生物样本进行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形貌观察后,分析其性能的形态学基础,然后对其特征结构和尺寸参数进行提取并设计了对应的4种仿生织构图案。优化激光加工参数后将织构加工在基体表面,并喷涂涂层。(2)对4种仿生织构方案的试样进行测试,以喷砂方案为对照:以指纹为参考的Tx1与Tx2织构方案拥有最好的性能,其CFS分别为8.51%与8.22%,高于其他方案;以步甲背板为参考的Tx4织构方案性能与喷砂方案较为接近,CFS为7.10%;以蜻蜓翅片为参考的Tx3织构方案性能略逊于喷砂方案,CFS为5.97%;Tx1、Tx2、Tx3织构方案在变形过程中不断萌生小裂纹,而Tx4织构方案裂纹在变形初始阶段萌生后开始扩展,形成大裂纹。(3)将指纹织构进行重新设计后得到规格化指纹织构,然后以沟槽间距为唯一变量对试样进行分组试验。结果表明:沟槽间距的增大使得涂层/基体协同变形性能明显下降,其中最大与最小沟槽间距分别为300μm和700μm,对应的CFS值则分别为8.80%、3.96%;由于织构图案中沟槽取向呈现区域性变化,这导致涂层表面应变数据也出现了区域性特征,应变于云图中出现了带状高、低应变区域;随着沟槽间距的增大,区域边界逐渐模糊且极差减小。
张金鑫[3](2019)在《基于天然产物的筷子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筷子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每天都在餐桌上伴随着中国人。可惜的是,当今市场上的筷子表面的保护油漆常常伴有许多重金属,这些重金属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开发不含重金属的对人体无害的筷子涂料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利用天然可再生、价格低廉的越南生漆和腰果酚作为原料,探究并制备健康环保的筷子涂料。具体内容如下:1、使用越南生漆、氯化铁为原料,通过调节原料配比、预聚时间、预聚温度制备一系列漆膜。通过测试漆膜的硬度、附着力、实干时间、光泽度等,分析漆膜的常规物理机械性能。通过耐沸水和耐沸油测试,模拟筷子在日常使用中较为严苛的环境,观测结果。对样品进行一定程度的粗选。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漆料的成膜机理。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试分别表征不同漆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储能模量等性质。通过旋转流变仪探索不同漆料的粘度、流体模型等,对施工提出指导意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不同配方漆膜实干时的交联度及交联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老化箱进行氙灯加速老化实验,探究不同漆膜的抗老化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观察微观下漆膜老化前后及耐沸水、耐沸油测试前后的形貌。选择出最优配方及工艺为:将越南生漆和陕西生漆分别在一定温度下精制至固含量达到95%,将氯化铁和蒸馏水以质量比为1:2混合,充分溶解。按质量比越南生漆:陕西生漆:氯化铁水溶液:松节油=3:2:2:2在60℃下搅拌预聚2小时,均匀涂抹于筷子坯并放置于120℃烘箱中27分钟即可实干。2、借鉴漆酶(金属化合物)催化漆酚聚合反应,采用铁化合物催化腰果酚聚合。首先,通过红外表征(FT-IR)及元素分析(EDS)初步探讨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腰果酚热聚合过程铁离子起催化作用,使固化温度下降,固化时间缩短。氙灯加速老化结果表明铁离子催化聚合得到的漆膜在抗老化性能上不逊于腰果酚聚合物,能满足大众较长一段时间不需要更换筷子的需求。改性腰果酚的流变学测试可以得到适合筷子施工,具有较好的流平性但不流挂的配方工艺。最后,选择出最优配方及工艺为:将氯化铁和蒸馏水以质量比为1:2混合,充分溶解。按质量比腰果酚:氯化铁水溶液=10:1先在120℃下预聚5小时,然后在120℃成膜温度中反应2小时30分钟即可固化成膜,与没有铁化合物催化、使用热聚聚合腰果酚单体的方式相比,固化时间缩短了41小时。
刘梦雨[4](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认为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杨国华[5](2016)在《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V80车型涂装漆面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平均每月突破200万辆,全年产销量达到2400万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2015年,汽车产销量仍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大企业集团产销量基本保持稳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随着SUV车型近几年市场越来越火爆,新能源汽车产量突飞猛增,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壮大成为每个车企规划发展的重点,而车企生存发展的基础几乎无一例外集中在质量和成本两大方面,其中质量的打造又成为重中之重。涂装车身靓丽的外表是吸引顾客最直接的部分,也成为影响顾客购买欲的重要因素,所以涂装质量的管理显得愈发重要。本论文主要从车身厂漆面质量管理的两大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研究:一方面是涂装漆面可通过仪器进行检测的性能质量,主要包括漆膜厚度、色差和桔皮等性能;另一方面是通过目视检查评价的外观质量,主要包括颗粒、流挂和漆花质量问题。论文首先对整体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涂装漆面质量问题进行详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控制方法研究以及实际应用评价,旨在通过对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吉林)V80车型涂装漆面质量控制研究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质量管理理论;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涂装质量管理发展提出新的展望。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汽车涂装漆面质量控制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参考,尤其是对涂装性能和外观两大方面的质量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杨学岩,单国华[6](2015)在《三涂层珠光漆的工艺调试及色差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介绍了汽车涂料三涂层珠光漆生产调试过程中出现的色差问题,并简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三涂层珠光漆的调试和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才能确保三涂层珠光漆色差等漆膜性能的稳定。
孔志元[7](2013)在《水性聚氨酯树脂在工业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续)》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介绍了单、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制备用水性树脂的主要类型和基本性能、成膜干燥及固化方式;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涂料用主要助剂的类型及选用方法;简述了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工艺及水性聚氨酯树脂在木器涂料、塑料涂料、汽车涂料等一些硬质基材用工业涂料领域中的应用。
肖永清[8](2010)在《乘用车金属闪光漆及其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金属闪光漆的成分特性及与普通漆的区别、金属闪光漆的配方、功能特性、品种;金属闪光漆的施工工艺;以及车身局部补涂、车身翻新的金属闪光漆施工方法;同时指出了金属漆漆膜的外观缺陷分析与防冶。
张飞龙,何豪亮[9](2009)在《漆器底胎工艺》文中提出胎骨是漆器制作的骨架,可以髹漆的胎体种类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纸胎、竹胎、皮胎、裱胎(脱胎)、树脂胎等,其中以木胎应用最广。本文着重探讨了漆器底胎工艺的制作技法。不同胎骨,做地工艺虽有差异,但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通过底胎工艺使胎地平整光滑,可提高髹漆质量。
刘攀[10](2008)在《桥梁钢结构防腐涂层的老化失效机理和寿命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有机涂层作为桥梁钢结构的主要防腐蚀手段,对桥梁的防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室外大气环境中受到太阳光(主要是紫外线)、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作用,有机涂层会通过不同降解形式发生老化降解,产生粉化、微裂纹和脱落等老化现象,导致涂层失效,就需要对桥梁进行重涂装,为了确定合理的重涂装时间,使涂装费用最经济,研究涂层大气腐蚀失效机理以及它们在室外大气环境下的服役寿命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醇酸、聚氨酯、丙烯酸聚氨酯、氯化橡胶、氟碳和丙烯酸聚硅氧烷6种面漆构成的24套涂装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将涂层试样投放在典型大气环境(暖温带半湿润城市气候环境(西安))中进行户外曝晒实验,同时在室内对它们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实验,采用不同检测手段分析有机涂层老化行为、涂层老化对涂层抗腐蚀性的影响以及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并探讨有机涂层室外曝晒实验和室内循环加速老化实验的相关性和涂层老化失效机理,根据机理本文尝试给出了涂层(含金属基体)大气腐蚀下的寿命预测方程。结果分析表明:在人工老化条件下,不同涂层体系外在表观老化失效形式一致,失光率按指数方程y = a(1 ?exp(?bt))上升,但微观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不同;在紫外/喷淋加速老化试验中除了氟碳涂层外,其他几种涂层的老化行为都能较好模拟相同涂层在室外曝晒中的老化行为。随着室内外老化时间的延长,涂层体系吸水率都近似按线性方程增加,涂层与金属界面之间的结合强度都近似按线性方程下降。室内老化后期,碳钢底材的腐蚀产物主要是Fe3O4和r-FeOOH。
二、影响金属光漆涂层质量的因素及缺陷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金属光漆涂层质量的因素及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零部件用烘烤型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性汽车涂料发展现状 |
1.3 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1.3.1 环氧氨基烘烤型涂料 |
1.3.2 醇酸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3 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4 水性聚酯氨基烘烤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反应原理 |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涂层制备流程 |
2.2.1 实验方案设计 |
2.2.2 水性氨基烘烤型涂料的制备流程 |
2.2.3 涂层制备流程 |
2.3 涂料及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涂料及涂层基础性能测试 |
2.3.2 涂层性能表征 |
第三章 水性聚酯氨基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水性聚酯树脂与水性氨基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3.2 水性助剂的分析及筛选 |
3.3 颜填料的分析及评价 |
3.4 配方设计 |
3.4.1 基础配方设计 |
3.4.2 不同比例涂层的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
3.5 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3.5.1 烘烤温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5.2 烘烤时间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6 配方正交试验设计 |
3.7 红外光谱分析 |
3.8 涂层综合性能评价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4.2 水性助剂的分析与筛选 |
4.3 颜填料的分析 |
4.4 基础配方设计 |
4.5 树脂的固含量之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6 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4.6.1 烘烤温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6.2 烘烤时间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7 颜基比对光泽度和耐候性能的影响 |
4.8 红外光谱分析 |
4.9 水性丙烯酸氨基烘烤涂料的热曲线分析 |
4.10 涂层性能评价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套涂层性能研究 |
5.1 配套涂层配套性研究 |
5.2 配套涂层性能研究 |
5.2.1 配套涂层耐介质性能研究 |
5.2.2 配套涂层综合性能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界面仿生织构对涂层/基体协同变形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喷涂涂层的概述 |
1.2.1 热喷涂涂层的定义与现状概况 |
1.2.2 热喷涂工艺及特点 |
1.2.3 热喷涂涂层的性能强化方法 |
1.3 表面织构的概述 |
1.3.1 表面织构的定义与现状概况 |
1.3.2 摩擦学领域表面织构研究的发展 |
1.3.3 表面织构研究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生物样本观察与参数提取 |
2.1.1 指纹样本观察 |
2.1.2 昆虫样本观察 |
2.2 涂层制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涂层制备工艺及参数 |
2.3 基体表面织构加工 |
2.3.1 激光加工设备 |
2.3.2 试样的激光加工 |
2.4 织构及涂层组织结构表征 |
2.5 织构图案及涂层性能测试 |
2.5.1 涂层/基体协同变形性能测试 |
2.5.2 织构化基体以及涂层的残余应力 |
第3章 仿生织构设计与加工工艺优化 |
3.1 具有良好变形能力的生物结构的形态学分析 |
3.2 生物样本形貌表征与参数提取 |
3.3 仿生织构图案设计 |
3.4 激光加工工艺对加工后形貌的影响 |
3.4.1 激光器功率对刻蚀深度的影响 |
3.4.2 加工次数对刻蚀深度的影响 |
3.4.3 扫描策略对加工后形貌的影响 |
3.5 仿生织构的加工参数与扫描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界面仿生织构对涂层基体协同变形性能的影响 |
4.1 织构及涂层的微观形貌表征 |
4.2 涂层/基体协同变形性能测试 |
4.2.1 不同界面仿生织构方案的拉伸测试试验结果 |
4.2.2 不同界面仿生织构方案的表面涂层的应变分布 |
4.3 涂层破坏形貌及断裂行为分析 |
4.3.1 不同界面仿生织构方案的涂层破坏形貌 |
4.3.2 不同界面仿生织构方案的涂层断裂行为分析 |
4.4 界面仿生织构对涂层变形性能的影响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界面仿生织构的规格化图案设计及其变形性能 |
5.1 Tx1/Tx2指纹仿生织构的规格化设计 |
5.2 规格化指纹织构加工与微观形貌表征 |
5.3 规格化指纹织构方案的协同变形性能测试 |
5.3.1 规格化指纹织构方案拉伸测试的试验结果 |
5.3.2 规格化指纹织构方案的CFS与应变分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天然产物的筷子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型黑推光漆作为筷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2.1 材料与试剂 |
1.2.2 试样制备 |
1.2.3 实验仪器 |
1.2.4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1.3.1 常规物理机械性能 |
1.3.2 漆膜耐沸水及耐沸油性能 |
1.3.3 漆膜的红外光谱 |
1.3.4 漆膜的动态热机械性能 |
1.3.5 漆料的流变学性能 |
1.3.6 漆膜的交联程度分析 |
1.3.7 漆膜的抗老化性能 |
1.3.8 漆膜的微观形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腰果酚基筷子涂料的制备及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样制备 |
2.2.3 实验仪器 |
2.2.4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2.3.1 常规物理机械性能 |
2.3.2 漆膜的红外光谱 |
2.3.3 漆膜的元素分析 |
2.3.4 漆膜的XPS分析 |
2.3.5 漆料的流变学性能 |
2.3.6 涂层的抗老化性能测试 |
2.3.7 漆膜的微观形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
1.3.5 其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
2.2.1 画作工料类 |
2.2.2 物料价值类 |
2.2.3 具体工程类 |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
2.5 小结 |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
3.3.1 蓝色系颜料 |
3.3.2 绿色系颜料 |
3.3.3 红色系颜料 |
3.3.4 黄色系颜料 |
3.3.5 白色系颜料 |
3.3.6 黑色系颜料 |
3.3.7 金属质颜料 |
3.3.8 胶料及辅料 |
3.4 小结 |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
4.1 天然矿物颜料 |
4.1.1 石青/天青 |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
4.1.4 朱砂/银朱 |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
4.1.6 马牙砂/马齿砂 |
4.1.7 水花朱 |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
4.1.9 陀僧/密陀僧 |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
4.1.11 无名异/土子 |
4.1.12 云母 |
4.2 有机质颜料 |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
4.2.2 洋蓝 |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
4.2.8 紫粉 |
4.3 合成颜料 |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
4.3.2 铜青 |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
4.3.4 西绿 |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
4.3.7 洋青/大青 |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
4.3.9 普鲁士蓝/洋靛 |
4.3.10 巴黎绿/漆绿 |
4.4 金属质颜料 |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
4.4.2 黄飞金/红飞金 |
4.4.3 黄泥金/红泥金 |
4.4.4 鱼子金 |
4.4.5 银箔/银粉 |
4.5 胶料和辅料 |
4.5.1 水胶/广胶 |
4.5.2 贴金油 |
4.5.3 青粉/土粉 |
4.5.4 轻粉 |
4.5.5 松香 |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
4.5.7 剉草/锉草 |
4.5.8 油艌灰 |
4.6 小结 |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
5.6 小结 |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
6.1.1 颜料的采买 |
6.1.2 颜料的贮存 |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
6.2.1 天然矿物颜料 |
6.2.2 人工合成颜料 |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
6.3.1 单色做法 |
6.3.2 调色做法 |
6.3.3 混色做法 |
6.3.4 衬色做法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
F-3 工部核定则例 |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
H-9 《粤海关志》税则 |
H-10 常税则例 |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V80车型涂装漆面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涂装漆面质量控制研究理论依据 |
2.1 质量管理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及发展 |
2.1.3 全面质量管理 |
2.2 一汽吉林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
2.2.1 全过程质量管理 |
2.2.2 全方位质量管理 |
2.2.3 质量管理标准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80车身涂装漆膜质量现状分析 |
3.1 一汽吉林车身涂装工艺 |
3.1.1 涂装 |
3.1.2 涂装工艺流程 |
3.2 V80车身涂装漆膜厚度分析 |
3.2.1 漆膜厚度管理意义 |
3.2.2 V80涂层膜厚质量标准 |
3.2.3 V80涂层膜厚现状分析 |
3.3 V80车身涂装漆面色差分析 |
3.3.1 涂装色差管理的意义 |
3.3.2 V80涂装色差管理标准 |
3.3.3 V80涂装色差现状分析 |
3.4 V80车身涂装漆面桔皮分析 |
3.4.1 涂装桔皮管理的意义 |
3.4.2 V80涂装桔皮管理标准 |
3.4.3 V80涂装桔皮现状分析 |
3.5 V80车身涂装漆面外观质量现状分析 |
3.5.1 V80车身涂装颗粒问题分析 |
3.5.2 V80车身涂装流挂问题分析 |
3.5.3 V80车身涂装漆花问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80车身涂装漆膜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4.1 V80车身涂装漆膜厚度控制方法研究 |
4.1.1 电泳涂层膜厚控制方法研究 |
4.1.2 面漆涂层膜厚控制方法 |
4.2 V80车身涂装色差控制方法研究 |
4.3 V80车身涂装漆面桔皮控制方法研究 |
4.3.1 桔皮短波控制方法 |
4.3.2 桔皮长波控制方法研究 |
4.4 V80车身涂装漆面外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4.4.1 V80车身涂装颗粒控制方法 |
4.4.2 V80车身涂装流挂控制方法 |
4.4.3 V80车身涂装漆花控制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80车身涂装漆膜质量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1 V80车身涂装漆膜厚度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1.1 电泳膜厚 |
5.1.2 面漆膜厚 |
5.2 V80车身涂装漆面色差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3 V80车身涂装漆面桔皮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4 V80车身涂装漆膜外观质量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4.1 漆面颗粒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4.2 漆面流挂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4.3 漆面漆花控制方法应用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三涂层珠光漆的工艺调试及色差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珠光漆及色差 |
1.1 珠光漆 |
1.2 色差 |
2 三涂层珠光漆生产工艺及难度分析 |
2.1 珠光漆的生产工艺 |
2.1.1 双涂层珠光漆的生产工艺 |
2.1.2 三涂层珠光漆的生产工艺 |
2.2 三涂层珠光漆色差控制难度分析 |
2.2.1 喷涂设备稳定性要求高 |
2.2.2 油漆材料要求严格 |
2.2.3 喷涂环境清洁度要求高 |
3 三涂层珠光漆工艺调试 |
3.1 输漆系统清洗 |
3.2 各个涂层漆膜厚度调试 |
3.3 车身色差调试 |
4 三涂层珠光漆生产环节控制 |
4.1 定期点检喷涂机器人 |
4.2 定期查看油漆参数 |
4.3 严格控制喷涂环境 |
4.4 漆膜性能检测 |
4.5 定期进行车身与保险杠匹配 |
5 三涂层珠光漆的色差问题及解决办法 |
5.1 设备问题导致的色差 |
5.1.1 机器人成形空气问题 |
5.1.2 机器人清洗程序问题 |
5.1.3 珠光漆喷涂顺序问题 |
5.1.4 机器人油漆控制阀问题 |
5.2 喷涂参数问题 |
5.3 油漆材料问题 |
5.3.1 油漆黏度 |
5.3.2 干湿度 |
6 车身与保险杠的色差匹配 |
6.1 色差匹配要求 |
6.2 色差匹配结果 |
7 结语 |
(7)水性聚氨酯树脂在工业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续)(论文提纲范文)
3.2水性聚氨酯涂料配方中的助剂选择 |
3.2.1分散剂 |
3.2.2基材润湿、流平剂 |
3.2.3成膜助剂和助溶剂 |
3.2.4消泡剂 |
3.2.5流变增稠剂 |
3.2.6消光剂 |
3.2.7增滑剂/抗划伤剂 |
3.2.8杀菌剂 |
3.2.9其他助剂 |
4 水性聚氨酯涂料制备工艺流程 |
4.1 透明漆制备工艺流程 |
4.2 实色漆制备工艺 |
5 水性聚氨酯树脂在工业涂料领域中的应用 |
5.1 水性木器涂料 |
5.1.1 水性木器涂料技术概况 |
5.1.2 国内水性木器涂料现状及发展趋势 |
5.2 水性塑料涂料 |
5.2.1 水性塑料涂料技术概况 |
5.3 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5.3.1 水性聚氨酯地坪涂料 |
5.3.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外墙实色面漆及罩光漆 |
5.3.3 聚氨酯弹性外墙防水涂料和内墙罩面漆 |
5.4 在汽车涂料领域中的应用 |
5.4.1 小型车辆用高温烘烤型水性涂料体系 |
5.4.2 大型车辆及修补漆用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技术 |
5.5 在金属装饰和防腐领域中的应用 |
(10)桥梁钢结构防腐涂层的老化失效机理和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大气环境下桥梁钢结构防腐蚀现状 |
1.2.1 大气腐蚀的概念及类型 |
1.2.2 国内外钢桥梁防腐发展的历史 |
1.2.3 重防腐蚀涂料的特点及分类 |
1.2.4 钢桥防腐蚀涂层大气腐蚀的影响因素 |
1.2.5 钢结构防腐蚀涂层在大气环境下的病害 |
1.3 国内外防腐蚀涂层的失效机理研究进展 |
1.3.1 涂层的光降解学说 |
1.3.2 涂层的水降解学说 |
1.3.3 介质在涂层中的渗透学说 |
1.3.4 涂层湿附着力学说 |
1.3.5 涂层起泡机制学说 |
1.4 国内外钢结构及防腐蚀涂层寿命预测研究进展 |
1.4.1 钢结构大气腐蚀寿命预测研究进展 |
1.4.2 防腐蚀涂层寿命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1.5 研究防腐蚀涂层老化的试验方法 |
1.5.1 自然暴晒老化试验 |
1.5.2 室内人工模拟加速试验 |
1.5.3 自然暴晒与人工老化相关性研究 |
1.6 防腐蚀涂层老化检测手段 |
1.6.1 常规检测法 |
1.6.2 电化学方法 |
1.6.3 光谱学方法 |
1.6.4 表面分析技术 |
1.7 目前研究防腐蚀涂层老化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1.8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8.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1.8.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仪器 |
2.1 涂料与试样制备 |
2.1.1 涂料和涂层体系的选取 |
2.1.2 样板的制取方法 |
2.1.3 漆膜厚度检验 |
2.1.4 漆膜外观检验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仪器 |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4.1 光泽度的测定 |
2.4.2 黑板反射率的测定 |
2.4.3 粉化率的测定 |
2.4.4 吸水率的测定 |
2.4.5 红外检测 |
2.4.6 扫描电镜(SEM)观测 |
2.4.7 检测结合强度 |
2.4.8 孔隙率的测定 |
2.4.9 腐蚀产物成分的测定 |
2.4.10 厚度的测定 |
2.4.11 起泡点和锈蚀点监测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涂层黑板反射率分析 |
3.2 涂层老化初期光泽度分析 |
3.2.1 人工加速老化失光规律分析 |
3.2.2 自然暴晒老化失光规律分析 |
3.2.3 有机涂层室内外失光相关性分析 |
3.3 涂层老化后期历程分析 |
3.3.1 人工老化外观分析 |
3.3.2 自然暴晒外观分析 |
3.3.3 讨论与小结 |
3.4 扫描电镜(SEM)测试分析 |
3.4.1 DT 涂层室内外老化SEM 测试 |
3.4.2 JJ 涂层室内外老化SEM 测试 |
3.4.3 BTS 涂层SEM 测试 |
3.4.4 小结 |
3.5 涂层吸水率变化分析 |
3.5.1 DT 涂层体系吸水率变化分析 |
3.5.2 JJ 涂层体系吸水率变化分析 |
3.5.3 BTS 涂层体系吸水率变化分析 |
3.5.4 小结 |
3.6 涂层附着力测试分析 |
3.6.1 DT 涂层体系附着力分析 |
3.6.2 JJ 涂层体系附着力分析 |
3.6.3 BTS 涂层体系附着力分析 |
3.6.4 小结 |
3.7 红外光谱(FTIR)测试分析 |
3.7.1 涂层红外光谱解析 |
3.7.2 小结 |
3.8 腐蚀产物成份分析 |
3.9 涂层大气腐蚀寿命预测 |
3.9.1 失效第一阶段T1 |
3.9.2 失效第二阶段T2 |
3.9.3 失效第三阶段T3 |
3.9.4 涂层(含金属基体)大气腐蚀寿命预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影响金属光漆涂层质量的因素及缺陷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零部件用烘烤型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曹东萍.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2]界面仿生织构对涂层/基体协同变形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雷. 湘潭大学, 2020(02)
- [3]基于天然产物的筷子涂料的研究[D]. 张金鑫.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4]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5]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V80车型涂装漆面质量控制研究[D]. 杨国华. 吉林大学, 2016(09)
- [6]三涂层珠光漆的工艺调试及色差控制[J]. 杨学岩,单国华.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5(01)
- [7]水性聚氨酯树脂在工业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续)[J]. 孔志元.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13(02)
- [8]乘用车金属闪光漆及其施工技术[J]. 肖永清.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0(04)
- [9]漆器底胎工艺[J]. 张飞龙,何豪亮. 中国生漆, 2009(02)
- [10]桥梁钢结构防腐涂层的老化失效机理和寿命预测研究[D]. 刘攀. 长安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