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牙市场获得新活力(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婉[1](2021)在《滑雪专用安全气囊触发控制算法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冰雪运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参与人次平均年增长率达20%以上,但冰雪运动属于高风险性运动,对参与者技术、装备及心理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国内外由于滑雪发生意外致死致伤案例比比皆是,即便是滑雪专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受伤比例同样居高不下。同时,对于滑雪专业运动员的成绩评判标准也停留在基础计时与人工识别阶段。为了保障滑雪者安全及提高训练效果,对滑雪过程进行实时检测与预警尤为关键,故滑雪运动过程数据量化是目前滑雪安全保障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针对滑雪智能安全保护装备匮乏及滑雪运动员成绩评估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滑雪专用安全气囊触发控制算法设计方案,围绕滑雪过程姿态数据采集、滑雪姿态识别和滑雪过程危险预警等三个功能模块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跳台滑雪专用安全预警系统实现方案。首先,构建了由惯性传感器、ARM单片机、n RF52832蓝牙收发芯片以及数据存储卡等组成的滑雪专用安全气囊预警系统的硬件测试平台,开发了相应算法软件。在本文搭建的系统中,MPU9250实现了滑雪过程角速度及加速度等姿态数据采集。针对传感器特点与系统误差来源,建立了姿态测量系统误差模型,设计了相应惯性传感器数据校准滤波算法,有效提升系统数据检测有效性。其次,对比典型姿态数据滤波融合算法,设计改进了基于四元数法的Mahony互补滤波算法,并通过MATLAB平台仿真分析其算法解算可靠性及姿态解算特点。针对Mahony互补滤波算法高动态解算收敛性较弱的问题,设计优化了基于四元数的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有效弥补了预警系统高动态检测收敛性弱的缺陷。随后,为了实现跳台滑雪过程有效精准危险预警功能,本文通过跳台滑雪过程特征动作分解,以及国内外危险判别策略研究设计方案整理,提出了支持向量机联合阈值法的二阶危险判别策略,改善了单一危险判别策略导致的误触发概率较大的问题。最后,根据滑雪运动装备要求,完成了两版硬件平台集成电路板设计,并针对跳台滑雪运动特点进行了预警系统测试样机组装及外壳设计,尽可能减弱预警系统滑雪过程造成影响。实验及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滑雪专用安全气囊触发控制算法,能够实现对跳台滑雪过程危险状态预警及运动数据记录存储,可为滑雪者训练提供数据参考和安全保障,其中低动态运动过程检测精度可达100%,高动态运动过程预警精度可达96.82%,通过优化改进扩展卡尔曼算法后预警系统的综合检测精度可达96.06%。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达到预期要求,能够有效识别跳台滑雪过程危险状态,精准触发报警,同时实时记录跳台滑雪过程运动姿态数据,对滑雪运动员成绩评判及训练效果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实现了对滑雪过程智能化保护,降低了滑雪运动过程风险。
叶和敏[2](2021)在《基于WiFi的机器人室内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机器人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对于室内移动的机器人来说,机器人自身的定位和导航是个核心的问题。近年来,机器人的定位导航采用视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的比较多,但这种技术对室内光照比较敏感,图像处理复杂和计算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器人的定位实时性。相较于视觉SLAM技术,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具有不受光照干扰,定位算法较简单且定位实时性好等优点,目前WiFi设备在室内普及率高,成本比较低。因此,本文对基于WiFi的机器人室内定位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传统WiFi位置指纹定位算法(本文以下内容简称为传统位置指纹算法)还存在定位精度不高,难以满足机器人室内定位需求的情况,对传统位置指纹算法定位精度不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影响传统位置指纹算法定位精度的因素主要有:参考点间距大小、参与定位的WiFi设备数量、WiFi信号强度波动较大以及WiFi采集次数等。通过以上实验结论,对传统位置指纹算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并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机器人室内定位。改进后的算法分为离线建立位置指纹库阶段和实时定位阶段。在离线建立位置指纹库阶段,减小传统位置指纹算法参考点间距,然后采用分时段采集方法在每个参考点采集WiFi信号。针对传统位置指纹算法的位置指纹特殊性不高的问题,利用标准化处理方法对WiFi信号强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提高位置指纹的特殊性。在实时定位阶段,基于马氏距离大小作为相似度参考,马氏距离最小的位置指纹对应的坐标作为定位估计坐标。经多次实验验证改进后的算法定位精度高于传统位置指纹算法,但出现了定位误差波动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改进的算法基础上融合改进的自适应K值WKNN算法。融合该算法目的是引入对提高定位精度有效的位置指纹,剔除降低定位精度的位置指纹。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定位性能、减小定位误差的波动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改进的自适应K值WKNN算法后定位误差波动范围明显减小,定位误差的方差从原来的0.31降到0.21并且定位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其次,根据改进算法的特点,提出栅格式导航算法进行机器人室内导航。该算法与现有的导航算法相比实现起来更简单,但需要对机器人的电机进行较严格的速度控制,采用PID算法对电机进行速度控制。在导航过程中难免碰到障碍物,采用3路红外避障模块进行避障。经多次实验验证发现提出的栅格式导航算法导航精度满足机器人室内导航精度的要求。最后,根据定位算法和机器人导航需求设计了基于web的机器人控制平台。在其中的离线采集数据页面上,可以控制机器人进行WiFi信号采集并建立位置指纹数据库。在定位页面上可以对机器人进行定位。用户通过设定终点坐标,实现机器人自主导航并能实时查看机器人室内位置坐标。
李瀚洋[3](2021)在《全场景音频战略转型及市场反应研究 ——以漫步者构建产品矩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政策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背景下,消费者更注重便捷性音频产品所带来的听觉享受,传统音响行业缺乏有效的新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无法改善原有业务发展受阻的弊病。音频行业“全场景”时代的到来,使得真无线耳机受到消费者热捧,然而传统音响行业中企业产品受到产品技术、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产品战略转型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在耳机行业增速发展、竞争日益的情况下,各大音响厂商通过建立产品矩阵进行产品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漫步者公司“全场景音频战略”的实施,从企业产品矩阵构建与完善的角度出发,以期得出音响制造企业依托自身完善的产品矩阵进行合理转型的良好效果。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对漫步者战略转型阶段进行梳理,使用事件研究法、股票流动性、市场价值相关指标对漫步者转型后资本市场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漫步者战略转型前面临多媒体音箱业务收入下滑、整合能力差、缺乏投资机会等问题。当主营音响业务收入进入迟滞期时,本文总结出漫步者由单—发展音箱产品到音箱、耳机两大业务协同发展的产品战略转型途径。资本市场对漫步者的新产品产生积极反应,漫步者战略转型后四次新产品公告的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存在明显提升,股票换手率、成交量、股价涨幅、市值和托宾Q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取得较大提升。文章最后针对此案例提出相关建议:注重战略转型的合理性、重视人才储备、及时寻找合理的发展模式。本文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侧重从资本市场反应角度丰富企业产品战略转型相关内容。希望为传统音响制造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提供借鉴,并为投资者进行相关投资作为参考。
李呈祥[4](2021)在《基于几何美学的3C生态链产品参数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和AIo T技术的日益成熟背景下,在产品领域“生态链”的概念被提出并为人所知。生态链公司快速兴起并逐渐成为智能生活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变并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态链产品多品类的特点使得其在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单纯以市场为设计导向很容易造成产品语义的混乱,单独为每个系列的单品进行设计会耗费大量的设计研发周期,同时不断的设计重复操作也会造成人力和时间资源的浪费。如何进行快速高效的产品创新,快速统一产品风格,成为生态链公司面前的一个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新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思想所取代。参数化作为一种设计方式和设计思想,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灵活度,为产品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本次研究首先理清了参数化设计的应用与理论发展,并选择目前在工业及建筑行业内有一定代表性的参数化工具Grasshopper作为研究工具,尝试找出参数化设计与几何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接着对相关生态链公司进行产品系列的调研,归纳和提取3C生态链产品的设计特征及造型元素,并运用参数化方法将设计要素转变为动态的参数数据,提出了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中的设计方法;最后进行产品参数化设计实践,以蓝牙音箱为例进行设计参数提取与整体参数化逻辑构建,生成不同系列的产品方案,建立产品“生态链基因”并将其运用到桌面台灯、加湿器等其他生态链产品中,从而得到系列具有统一风格生态链产品。本课题旨在将几何美学理论与参数化设计相结合,探究参数化设计在3C生态链产品中设计方法和流程,以“生态链基因”的形式,为生态链产品的整体风格统一和产品系列的快速迭代提供一种可能的设计借鉴,证明了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设计领域的高效性、严谨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为其他相关类型的产品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
李冠霖[5](2020)在《如何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 ——Apple Beats并购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我国正在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不利局面。在经济环境大幅萧条的背景下,我国企业需要寻找新的赢利点,实现传统产业发展及技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转变,因此探索技术并购与多元化经营的实现途径是具有必要性的。通过作者近十年的跟踪调查,苹果公司在每次引领行业内技术革命时,所使用的核心技术都与其技术并购行为有关,苹果公司也借此实现成功的多元化经营,创造了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在新的行业内长期保持领导地位。本文以苹果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SPS案例研究方法,在查阅和梳理与技术并购相关的文献后,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即技术并购带来的价值创造及行业影响的作用机理,并根据此作用机理阐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研究的第一部分是对Apple收购Beats案例的回顾,包括并购过程、并购动因和绩效以及苹果公司如何利用并购获得技术资源研发新产品。第二部分,分析了收购Beats后,苹果公司的进入对蓝牙耳机行业的影响,本文从产品,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比较蓝牙耳机行业在苹果公司进入前后的变化,以获得苹果公司的进入对蓝牙耳机行业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从行业和苹果公司两个维度对苹果公司成功进入蓝牙耳机行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同效应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多元化经营理论下,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实现的作用机理。第四部分是根据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的作用机理,探究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以及苹果公司的案例对于我国企业借助技术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研究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首先,要确认技术并购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其次,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扩大并购的协同效应;最后,以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为纽带进行多元化经营。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取得了一些的研究结论和实践启示,希望对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任晓宇[6](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建设与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集智能可穿戴设备、病历档案、指标监测、预警提示、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并探索云平台在心衰患者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方法1.本研究经过前期文献研究初步设计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的建设方案,并与天津市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协作开发该平台。2.从2019年12月1日开始,纳入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进行管理。观察研究期间血压、体重测量依从性的变化;根据研究前后自我护理行为、中医症状、日常习惯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分析云平台管理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根据患者满意度调查,对该平台的应用做出评价。结果1.初步构建了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硬件包括云服务器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其中云服务器选择阿里云服务器,智能可穿戴设备选择鱼跃血压计(YE650A)、Amazfit健康手环(黄山1号版)和小米体重秤(XMTZC04HM);软件分为医生端、患者端和管理端三个部分,医生端包括添加患者和管理患者两个模块,患者端包括个人中心、健康指标、慢病管理和科普宣教四个模块,其中健康指标和慢病管理模块具有预警提示的功能;管理端具有管理医生端、患者端和平台维护的功能。2.本研究共招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9例,截至2019年12月23日,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患者77例,由于患者及家属未能按要求操作智能手机脱落2例,最终分析病例75例,其中男性35例(46.67%),女性40例(53.3%);年龄在37-82岁之间,平均年龄65.46±10.06岁,其中<45岁2人(2.7%),45-60岁19人(25.3%),60-75岁44人(58.7%),75岁以上11人(14.7%);大专及以上学历有26例(34.67%),高中及以下学历有49例(65.33%);最长病程30年,最短病程1年,平均病程(6.23±5.38)年;合并冠心病53例(70.67%),高血压病51例(68.00%),糖尿病25例(33.33%)。后两周血压、体重测量依从性大于前两周(P<0.05)。干预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干预前,健康状况、日常习惯各项目及总分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自我护理维持、自我护理管理和自我护理行为的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全部患者完成了满意度调查问卷,65.8%的患者表示对该平台满意,69.7%的认为该平台操作简便,94.7%的患者认为该平台有吸引力,65.8%的患者认为该平台有很好的预警提示功能,77.7%的患者认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76.3%的患者愿意在研究结束后继续使用该平台,所有患者都会把该平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结论1.初步构建的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应用具有可行性;2.运用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良日常习惯,进而改善中医症状和生活质量。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森[8](2020)在《基于Zigbee及树莓派的多功能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事物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高科技已不再束之高阁,人们期待着技术能够带给日常生活舒适和便利,智能家居便应运而生。智能家居系统使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检测节点与功能节点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一个新的家庭环境,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新的体验。本文通过对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和ARM芯片的智能家居系统,该系统以无线传感网络为传输方式,与互联网相连,通过计算机或手机登录实现家居环境的监测与控制。系统选择CC2530芯片作为ZigBee技术的硬件支持,设计了CC2530芯片的外围电路、温湿度数据采集电路、可燃气体检测电路和红外检测电路。完成了基于Z-Stack协议的无线网络软件的移植和开发。ARM采用树莓派芯片,网关的创建使用树莓派3B+作为硬件平台来实现Linux操作系统,Tomcat服务器,Mysql服务器等软件功能。系统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方便用户监测和控制家居环境指标。最后,本文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与实验,验证了系统在遇到路由节点突然断电时的自愈能力,分析了节点距离对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由此确定了终端节点和协调器的布局方法。测试了温湿度采集电路和燃气采集电路的准确性,测量了环境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该系统实现了温湿度监控、照明控制、家电控制、红外安全监控和燃气安全监控,以及网络管理和实时显示的功能。该系统具有移动灵活,扩展性强,成本低,功耗低,操作简单的特点。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愈功能,测量精度高,控制操作稳定,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需求。
刘云飞[9](2020)在《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高精度室内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火车站、医院、政务中心和商场等公共服务建筑设施越来越大,在大型建筑内寻找目的地比较困难,人们对室内定位导航的需求与日俱增。利用蓝牙、路由器、UWB发射机等基础硬件设施实现的室内定位技术已经应用,但购买硬件设备会使成本大幅增加;设备电量不足或者出现故障时就无法实现定位,导致室内定位稳定性差;硬件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电池,后期工作量大。智能手机自带的传感器数据已经越来越精确,同时,导航定位的历史传感器数据也可保存供使用,而且建筑物的部分地点特征明显,使得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室内定位成为可能。但是,如何合理利用手机传感器数据,实现高精度的室内定位导航仍面临极大挑战。提出只依赖于智能手机,而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室内定位方案。用手机的加速度计、磁力计和陀螺仪数据进行惯性导航定位,同时用地点识别模型通过识别地点进行定位,纠正惯性导航定位的误差,提高定位精度。首先改进行人航位推测算法,设计波峰检测法进行步伐检测,建立动态步长估计模型进行步长估计,再结合航向推测实现惯性导航定位。然后分析建筑物地点特征,采集在建筑物楼梯、电梯和转角等地点行走时手机的传感器数据,设计长为128移动步长为16的滑动窗口进行数据分割处理,将得到的数据单元加上坐标信息,制作成特定地点传感器读数数据集。接下来设计专用于地点识别的CNN网络结构,利用数据集训练地点识别模型,调整超参数提高地点识别的准确率。最后将地点识别模型引入到惯性导航定位系统中,在惯性导航定位过程中利用地点识别模型识别地点进行定位,用该定位坐标作为系统定位坐标,纠正惯性导航定位的误差。实地测试表明,单纯的惯性导航定位存在累计误差,位移超过30米时定位的误差大于2.78米,不能适用室内定位。引入地点识别模型后的融合定位方案的定位误差保持在2.31米以下,可满足室内定位导航的定位精度要求。本方案不依赖于任何基础设施,极大降低了系统运行和维护成本,为利用智能手机传感数据进行辅助定位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陈晓华[10](2020)在《基于用户体验的汽车智能中控HMI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工业和智能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目前的车载系统用户体验逐步提升。汽车企业也不再以追求技术的变革为终极目标,用户体验已逐渐成为车载系统的发展方向。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完整的汽车智能中控HMI设计将极大的影响汽车配置,也将直接影响用户关于安全、舒适的用车需求。本文基于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原理,对当前汽车厂家中控屏设计产品开展满意度调查,分析市场数据,把握市场前景,得到静止场景和行进场景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结合汽车功能性方面的用户体验调研数据,得到中控屏总体设计思路与交互框架。车内娱乐与商务功能的结合设计方面需要考虑音乐社交与视频社交功能、聊天与会议功能、线下会面预约场地和时间功能;在界面设计方面,重点从用户体验角度,优化功能与操作流程,开展界面设计。然后基于场景视角,给出行进状态和静止状态的功能组合下的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在交互设计阶段,为了验证不同场景的分类依据,开展眼动实验模拟驾驶员在不同路况下对中控屏的视觉反应,分析了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发现静止场景和行进场景下的功能需求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分析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发现多种功能组合会增大驾驶员的信息负荷,部分场景下的图标和字体应该相对增大显示。用交互设计CUBI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从内容、用户目标、业务目标、交互四个维度能够很好地评价本文的交互设计。本文具有两个方面创新性,一是在用户体验理论基础上开展了用户调研,形成了用户需求的分析基础。在交互效果上,对本课题设计开展用户体验回访调研,形成了需求到设计再回到用户的闭环。二是设计了眼动实验对信息交互和行为交互展开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需要开展相应的交互设计。
二、蓝牙市场获得新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牙市场获得新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1)滑雪专用安全气囊触发控制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滑雪装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雪市场发展现状 |
1.2.2 滑雪安全保护装备研究现状 |
1.3 姿态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视觉姿态检测研究现状 |
1.3.2 基于传感器姿态检测研究现状 |
1.4 MEMS传感器应用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2 滑雪运动特征 |
2.1 滑雪运动类型解析及研究对象选择 |
2.1.1 滑雪运动类型解析 |
2.2 跳台滑雪运动分解 |
2.3 跳台滑雪成绩判定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3 跳台滑雪危险预警控制策略 |
3.1 跳台滑雪危险状态分析 |
3.2 危险状态数据特征 |
3.3 危险判断策略 |
3.4 跳台滑雪危险行为判别策略 |
3.4.1 危险判别参考数据 |
3.4.2 危险行为判别策略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预警系统姿态融合算法设计 |
4.1 互补滤波算法分类 |
4.2 卡尔曼滤波算法分类 |
4.3 姿态测量系统误差建模及分析 |
4.3.1 姿态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
4.3.2 陀螺仪误差模型设计 |
4.3.3 加速度计误差模型设计 |
4.4 姿态解算系统建模及分析 |
4.4.1 陀螺仪姿态解算模型设计 |
4.4.2 加速度计姿态解算模型设计 |
4.5 预警系统姿态融合算法设计 |
4.5.1 基于四元数改进互补滤波算法设计 |
4.5.2 基于四元数改进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滑雪专用安全气囊预警系统实现与性能验证 |
5.1 滑雪专用安全气囊预警系统硬件设计 |
5.1.1 预警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5.1.2 预警系统主要器件选型与设计 |
5.1.3 预警系统模块电路设计与分析 |
5.2 滑雪专用安全气囊预警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总体流程 |
5.2.2 惯性传感器校准 |
5.3 预警系统融合测试与分析 |
5.3.1 预警系统测试样机设计及制作 |
5.3.2 跳台滑雪姿态测量实验 |
5.3.3 实验测试数据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WiFi的机器人室内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室内定位研究现状 |
1.2.1 机器人室内定位研究现状 |
1.2.2 WiFi室内定位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室内定位技术及算法分析 |
2.1 无线信号室内定位 |
2.1.1 超宽带(UWB)室内定位 |
2.1.2 射频识别(RFID)室内定位 |
2.1.3 Zigbee室内定位 |
2.1.4 蓝牙室内定位 |
2.1.5 WiFi室内定位 |
2.2 非电信号室内定位 |
2.2.1 超声波室内定位 |
2.2.2 地磁波室内定位 |
2.2.3 红外室内定位 |
2.2.4 视频图像室内定位 |
2.3 室内定位技术对比分析 |
2.4 常见室内定位算法 |
2.4.1 到达时间(TOA)定位算法 |
2.4.2 到达时间差(TDOA)定位算法 |
2.4.3 到达角度(AOA)定位算法 |
2.4.4 最小二乘定位算法 |
2.4.5 位置指纹定位算法 |
2.5 室内定位算法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传统位置指纹算法定位精度的因素分析 |
3.1 实验环境和设备 |
3.2 参考点间距大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3.3 参与定位的WiFi设备数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3.4 WiFi信号强度波动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3.4.1 室内障碍物对WiFi信号的影响 |
3.4.2 信号的多径传播对WiFi信号的影响 |
3.4.3 环境因素对WiFi信号的影响 |
3.5 WiFi采集次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3.6 传统位置指纹算法的不足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传统位置指纹算法的改进 |
4.1 定位系统的介绍 |
4.2 机器人室内定位模型的介绍 |
4.3 离线阶段构建位置指纹标准化数据库 |
4.3.1 划分室内等距离栅格图 |
4.3.2 分时段采集WiFi信号 |
4.3.3 标准化处理方法 |
4.4 实时定位阶段 |
4.4.1 马氏距离大小确定相似度 |
4.4.2 改进的自适应K值WKNN算法 |
4.4.3 实时定位流程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环境 |
4.5.2 算法对比 |
4.5.3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器人导航的设计与实现 |
5.1 导航系统整体构成 |
5.2 机器人的设计 |
5.2.1 树莓派及OpenWrt系统 |
5.2.2 树莓派OpenWrt系统与STM32 的串口通信设计 |
5.2.3 基于PID算法的电机速度控制 |
5.2.4 机器人避障的设计与实现 |
5.3 栅格式导航算法的设计 |
5.4 机器人导航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eb的机器人控制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 Open Wrt系统的Lu CI架构 |
6.1.1 UCI统一配置接口 |
6.1.2 uhttpd web服务器 |
6.1.3 MVC架构工作原理 |
6.2 数据采集页面 |
6.3 机器人室内位置可视化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全场景音频战略转型及市场反应研究 ——以漫步者构建产品矩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全场景音频战略相关研究 |
1.2.2 产品矩阵与产品组合策略相关研究 |
1.2.3 产品矩阵与战略转型关系相关研究 |
1.2.4 产品战略转型资本市场反应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全场景音频产品矩阵 |
2.1.2 产品战略转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3 音响制造行业发展及案例公司介绍 |
3.1 音响制造行业概况及趋势 |
3.1.1 行业发展概况 |
3.1.2 行业发展趋势 |
3.1.3 行业内上市公司现状 |
3.2 公司基本情况 |
3.2.1 公司发展历程 |
3.2.2 公司股权结构 |
3.2.3 转型前财务状况 |
3.3 全场景音频产品矩阵构成 |
3.3.1 主营产品介绍 |
3.3.2 漫步者全场景音频产品矩阵 |
3.4 全场景音频产品矩阵特点 |
3.4.1 强调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性 |
3.4.2 产品间协同效应 |
3.5 全场景音频产品矩阵行业对比 |
3.5.1 传统音频厂商对比组 |
3.5.2 手机厂商对比组 |
4 全场景音频战略转型及效果分析 |
4.1 必要性分析 |
4.1.1 外部环境 |
4.1.2 内部环境 |
4.2 漫步者全场景音频产品矩阵构建过程 |
4.2.1 注重音箱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
4.2.2 开展真无线耳机业务 |
4.2.3 音箱、耳机业务共同发展 |
4.3 漫步者产品战略转型 |
4.3.1 转型前公司战略 |
4.3.2 全场景音频战略 |
4.4 漫步者全场景音频战略转型资本市场反应 |
4.4.1 短期资本市场反应 |
4.4.2 资本市场反应横向对比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发展建议 |
5.2.1 合理进行产品战略转型 |
5.2.2 重视人才储备 |
5.2.3 新的发展模式助力老牌音频企业发展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基于几何美学的3C生态链产品参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
1.1.2 参数化设计的发展 |
1.1.3 生态链的兴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预期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参数化设计概述与应用 |
2.1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 |
2.2 参数化设计的理论发展 |
2.2.1 非线性(Non-Linear)设计 |
2.2.2 吉尔·德勒兹哲学思想 |
2.2.3 拓扑学与遗传算法 |
2.3 参数化建模技术 |
2.4 Grasshopper建模软件 |
2.5 几何美学与参数化设计的关联 |
2.5.1 几何美学的概念 |
2.5.2 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 |
2.5.3 几何美学的应用 |
2.5.4 几何美学与数学函数 |
2.5.5 几何美学与参数化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3C生态链产品研究 |
3.1 3C生态链产品的概念 |
3.1.1 生态链的概念 |
3.1.2 3C产品的概念 |
3.2 3C生态链产品市场调研 |
3.2.1 小米生态链产品 |
3.2.2 华为生态链产品 |
3.2.3 其他品牌3C特征产品 |
3.3 3C生态链产品设计分析 |
3.3.1 3C生态链产品设计特征 |
3.3.2 3C生态链产品造型及元素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中的设计分析 |
4.1 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中的应用意义 |
4.1.1 参数化与3C生态链产品特征 |
4.1.2 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中的意义 |
4.2 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中的设计方法 |
4.2.1 3C生态链产品的几何元素提取 |
4.2.2 3C生态链产品的参数化构建逻辑 |
4.2.3 3C生态链产品的结果筛选及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数化在3C生态链产品中的设计实践 |
5.1 3C生态链产品的设计逻辑 |
5.1.1 3C生态链产品的设计特征 |
5.1.2 3C生态链产品的参数化应用逻辑 |
5.2 3C生态链产品参数化设计实践 |
5.2.1 3C生态链产品的参数特征提取 |
5.2.2 参数化逻辑构建 |
5.2.3 方案生成与风格筛选 |
5.3 其他产品生态链基因继承 |
5.4 设计拓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如何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 ——Apple Beats并购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回顾 |
2.1 技术并购 |
2.1.1 涵义界定 |
2.1.2 技术并购的动因 |
2.1.3 技术并购的绩效 |
2.2 协同效应 |
2.2.1 涵义界定 |
2.2.2 技术并购的协同效应 |
2.3 文献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结构 |
3.4 案例选择 |
3.5 数据收集 |
4 案例描述 |
4.1 APPLE BEATS并购案回顾 |
4.1.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并购动因 |
4.1.3 并购过程 |
4.1.4 并购绩效 |
4.2 苹果公司如何进入蓝牙耳机行业 |
4.2.1 产品发展 |
4.2.2 苹果公司蓝牙耳机业务的财务业绩 |
4.3 APPLE BEATS并购案行业影响 |
4.3.1 产品变化 |
4.3.2 市场变化 |
4.3.3 竞争者表现 |
4.3.4 消费者需求 |
4.3.5 产业链变化 |
5 案例分析 |
5.1 苹果公司成功进入蓝牙耳机行业的原因探究 |
5.1.1 蓝牙耳机行业潜力分析 |
5.1.2 苹果公司的优势分析 |
5.2 数据分析与理论框架的构建 |
5.3 案例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 |
5.4 案例作用机理模型的理论分析 |
5.4.1 技术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
5.4.2 资源整合扩大协同效应 |
5.4.3 借助协同效应实现多元化经营 |
5.5 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作用机理模型 |
6 案例讨论 |
6.1 技术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判断 |
6.1.1 技术层面 |
6.1.2 公司层面 |
6.1.3 环境层面 |
6.2 并购后整合工作的优化 |
6.2.1 并购整合流程对比 |
6.2.2 并购整合流程的优化启示 |
6.3 多元化经营的实现方式 |
6.3.1 产品的核心技术层面 |
6.3.2 产品的销售市场层面 |
6.3.3 多元化经营的实现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7.1 案例总结与分析结论 |
7.2 实践启示 |
7.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建设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的建设 |
1 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的设计 |
1.1 需求分析 |
1.2 可行性分析 |
1.3 方案设计 |
2 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的构建 |
2.1 硬件平台 |
2.2 软件平台 |
3 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模块展示 |
3.1 硬件平台 |
3.2 软件平台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智能管理云平台在慢性心衰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筛选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管理方案 |
3.1 测量要求 |
3.2 填写健康量表 |
3.3 健康科普 |
3.4 满意度调查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情况 |
6.2 健康指标测量依从性情况 |
6.3 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
6.4 日常习惯得分情况 |
6.5 生活质量情况 |
6.6 自我护理行为情况 |
6.7 满意度调查情况 |
7 小结 |
讨论 |
1 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的构建 |
2 智能管理云平台在慢性心衰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
2.1 健康指标测量依从性 |
2.2 慢病管理情况 |
2.3 满意度调查分析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1 国内外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
1.1 国外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
1.2 国内慢病管理研究现状 |
2 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研究现状 |
2.1 电话随访形式 |
2.2 互联网平台 |
2.3 移动设备App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Zigbee及树莓派的多功能智能家居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 |
2.1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
2.2 网关技术的选择 |
2.2.1 硬件平台 |
2.2.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2.3 系统功能分析 |
2.4 整体方案设计 |
2.5 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Zig Bee网络节点设计 |
3.1.1 CC2530芯片介绍 |
3.1.2 无线网络硬件电路设计 |
3.1.3 功能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2 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温湿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2 烟雾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3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电路设计 |
3.3 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无线局域网软件设计 |
4.1.1 IAR开发环境 |
4.1.2 Z-Stack协议栈 |
4.1.3 无线传感网络的组建 |
4.1.4 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
4.2 树莓派网关平台的建立 |
4.2.1 移植并配置Raspbian操作系统 |
4.2.2 jdk的安装 |
4.2.3 Tomcat服务器的搭建 |
4.2.4 Dubbo和 Zookeeper等分布式组件 |
4.2.5 源码安装MySQL数据库 |
4.3 家居监测报警系统软件设计 |
4.3.1 后台信息处理软件设计 |
4.3.2 前端界面软件设计 |
4.3.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无线网自愈能力测试 |
5.2 无线网质量测试 |
5.3 环境信息采集实验 |
5.3.1 温湿度检测 |
5.3.2 甲烷浓度检测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高精度室内导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室内导航定位技术 |
2.1 应用场景 |
2.2 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分析 |
2.3 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室内定位方案 |
2.4 关键技术和面临的问题 |
2.5 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惯性导航定位方法 |
3.1 惯性导航定位技术理论 |
3.2 行人航位推测 |
3.3 智能手机惯性导航定位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NN地点识别的定位方法 |
4.1 数据集制作 |
4.2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地点识别 |
4.3 基于CNN地点识别的定位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平台 |
5.2 基于智能手机惯性定位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 基于CNN的地点识别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基于CNN地点识别的定位方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用户体验的汽车智能中控HMI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汽车中控发展历史 |
1.3.2 汽车中控HMI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
2.1 用户体验设计及相关理论 |
2.1.1 用户体验设计原理 |
2.1.2 用户体验设计的要素分析 |
2.2 交互设计理论研究 |
2.2.1 交互设计概念及发展现状 |
2.2.2 交互设计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
2.3 认知负荷及相关理论 |
2.3.1 图片信息呈现方式对用户决策的影响 |
2.3.2 文字信息呈现方式对用户决策的影响 |
2.3.3 人机交互界面的视觉感知 |
2.4 用户场景对交互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
2.4.1 产品与用户之间关系分析 |
2.4.2 交互设计的原则 |
2.4.3 交互场景的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情境汽车中控屏交互设计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和分析 |
3.1.1 调研基本对象 |
3.1.2 功能需求数据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控屏总体设计 |
4.1 中控屏总体设计思路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交互框架设计 |
4.1.3 功能框架设计 |
4.2 相关功能的结合设计 |
4.2.1 驾驶类功能:AR导航 |
4.2.2 音乐社交与视频社交功能 |
4.2.3 聊天与会议功能 |
4.2.4 线下会面场地的选择与预约功能 |
4.3 不同场景下的交互与界面设计 |
4.3.1 用户体验与界面设计思路 |
4.3.2 眼动实验下的场景分析 |
4.3.3 车辆行进状态的交互与界面设计 |
4.3.4 车辆静止状态的交互与界面设计 |
4.4 交互设计评估分析 |
4.4.1 眼动实验下交互界面设计优化验证 |
4.4.2 基于眼动实验交互界面优化 |
4.4.3 CUBI用户体验模型理论分析 |
4.4.4 基于CUBI模型用户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当前汽车市场中控系统HMI用户体验调研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蓝牙市场获得新活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滑雪专用安全气囊触发控制算法设计[D]. 钟晓婉.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2]基于WiFi的机器人室内定位技术研究[D]. 叶和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0)
- [3]全场景音频战略转型及市场反应研究 ——以漫步者构建产品矩阵为例[D]. 李瀚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1)
- [4]基于几何美学的3C生态链产品参数化设计研究[D]. 李呈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如何通过技术并购进入新的行业 ——Apple Beats并购案例分析[D]. 李冠霖.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慢性心力衰竭智能管理云平台建设与应用评价[D]. 任晓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Zigbee及树莓派的多功能智能家居系统设计[D]. 王森.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的高精度室内导航定位技术研究[D]. 刘云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用户体验的汽车智能中控HMI设计研究[D]. 陈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