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企业人事管理比较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冉小蒙[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文源[2](2021)在《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
任昱[3](2021)在《ZC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朱彦龙[4](2021)在《浙江惠业家具公司的生产托管实施效果分析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鲲[5](2021)在《W旗基层公共部门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林雨佳[6](2021)在《刑法司法解释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曾雯珍[7](2021)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参与办学主体地位的不断升高,其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也逐渐凸显: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具有较强意愿但实际参与不足;参与办学形式局限于浅层而深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尚未形成广泛有效的机制。基于此,研究以系统理论以及场动力理论为基础,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为目标,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以及动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与场动力理论分析动力机制内在规律。研究结合系统理论及文献研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要素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个维度八个要素,并对动力机制进行SFP分析,作为动力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实证调研与采集数据。一方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动力要素构成及作用路径进行分析: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647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特征的企业参与动力存在差异;发挥内外部动力要素作用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内部动力要素在外部动力要素对企业参与动力特征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采取访谈法进一步探讨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层次原因:选取15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企业参与关注长期收益,人力是企业参与办学的最大动力;企业开始关注技术提升作用与社会资本促进作用,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能力与特征影响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企业参与过程缺乏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缺乏市场引领力等成为企业参与阻力。最后,构建模型并提出机制实现路径。基于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动力机制模型应包含动力启动、动力加速、动力整合以及动力稳定四个阶段,内外部动力要素发挥阶段性差异作用。在动力机制模型中,涉及政府、市场、行业以及学校四个主体,为实现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研究基于四个主体提出动力机制模型的实现路径: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合作吸引力;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刘惠瑾[8](2021)在《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实业公司于1933年8月建成运营,至1937年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无论企业规模、资本额还是年产值在全国均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产品质量、技术工艺还是运营管理在当时均较为先进。其为巩固阎锡山政权、提高山西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军队装备水平、抵抗日军侵略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地方企业集团,在其所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其所在政权做出重大贡献。西北实业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阎锡山“造产救国”抱负的实现手段。它既顺应了谋求发展、抵御外辱的时代之需,又充分利用了晋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研究西北实业公司,应当前山西转型发展之需,期实现借古鉴今之用。本文共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之现状,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对“西北实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档案资料,指出了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其后分十章阐述西北实业公司之创建发展、治理与管理。第一章是西北实业公司创建的背景及发展史。西北实业公司充分利用了山西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阎锡山在兵败之时,适时提出“造产救国”,利用手中政权整顿金融秩序、实行统制经济、广泛延揽人才、利用“公司”制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业帝国。西北实业公司的发展经历了筹备时期、分组建厂时期、总管理处时期、公司集权经营时期、新记西北实业公司时期以及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时期等6个阶段。第二章介绍了阎锡山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即“四会”治理模式。阎锡山将当时建起来的各类事业统称为“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利用股份有限公司模式进行统一治理,其中包括西北实业公司、山西省银行、同蒲铁路等。“四会”即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督理委员会、董事会、监察会及各县监进会。“四会”治理模式之特点在于既实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之目的,又实现了阎锡山个人高度集权之目的。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日常管理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管理,规范了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及盈余分配等。第三章为西北实业公司之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西北实业公司大部分时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因而下属各厂财务、业务等均归公司统筹。公司本部拥有庞大的管理机构,包括总务处、工业处、矿业处、电业处、营业处、会计处等。下属各工厂一般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厂长之下设课(室),课(室)之下设股(部)的管理模式。从人员来看,西北实业公司员工总人数呈现不断增长之态,其各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大多具有较高学历、甚至具有留学经历。第四章讲述了西北实业公司对员工之管理。管理之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因而本部分也是本文重点之一。从员工的招聘、培训、组织、工作、考核等各个环节,公司均制定有详尽的办法。公司对于员工招聘具有较高门槛,而且员工必须经历较长的见习期。公司通过筹办职业学校、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熟练工人。公司十分重视工人的政治思想,通过阎锡山亲自训话、组织宣传、文学作品等方式对工人进行思想教化。公司通过成立互助团实行工农合一、强迫员工服役编队、强迫员工参战助战、制定严格的战时工作纪律、出台防共“肃伪”方案等措施加强员工的组织管理。针对职员工作,从办公规则与程序、会议与会文会稿、缮发文件及归档调卷、离到职调迁到年终考核都制定有详细的管理办法。对于工人,制定了工作规则、出台服役及优待办法,战前为了加大生产还有专门的特殊政策。而留用日本人是阎锡山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阎锡山留在西北实业公司的日本人大多是一些技术人员,公司对该部分日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规范管理、登记发证,同时给予特殊的生活待遇。第五章是西北实业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公司成立福利委员会,建立各类福利设施,成立员工消费合作社,低价配售粮食和生活用品,对工伤及退休员工给予抚恤,为职员办理人寿保险,制定员工就医用药办法,对员工进行个别访谈,成立西北俱乐部、为职员发制服、为特殊人群配牛奶、给女工孕假,规范婚丧公份减轻员工负担,筹办期刊等,可谓十分周全。然而随着阎锡山政权濒临覆亡,这一切福利也随之消失,甚至连配发基本食粮都捉襟见肘了。第六章是西北实业公司之财务管理。抗战前,公司仅从实践操作层面,规范了会计科目与账形。抗战胜利后,公司全面采用现代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基本标准、详列会计科目、规范会计凭证、明确簿籍报表、规范资产管理、规范出纳及会计交代,同时要求下属工厂也做到财会规范管理。公司实行预算结算与决算制度,以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公司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公司规定各厂之纯利润除工资与分红外,其余皆上缴公司。第七章是西北实业公司之物资与工程管理。公司从采购、仓储、销售、防护等环节加强对物资的管理。公司出台京津沪采办处规则、门市部营业规则、物料购买包装运输及验收办法、销售成品办法、仓库管理职责与办法以及成立稽查队,规范物资管理、加强物资防护。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废坏料品的收集与利用。对于公司各类工程,出台工程管理办法,要求有关方面制定工程计划与工程合约。第八章是生产业务管理。阎锡山政府在1945年接收各工厂后,要求各工厂恢复重建,拿出自给办法并制定生产计划。年终各厂要对一年来的工作作出汇报,未完成任务之工厂须做出检讨与说明,超额完成任务之工厂会得到奖励。公司部分工厂对于本厂非核心之工程有时采取包工形式,或包给本厂工人或包给厂外工人。公司及各厂注重对业务进行检查与指导。第九章介绍了公司的技术与品牌管理。公司十分注重技术革新,成立技术委员会,对各类发明与改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一些工厂采用了新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公司注重树立品牌并维护品牌,对冒牌产品借助政权力量,进行严厉查处。第十章是公司对各环节之督查。公司成立了工作责任化督进会,时时处处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同时,公司掀起了“向下看”运动,对公司的防共“肃伪”、严密管理、节约开支、奖进技术及提高工作热情等方面制定有详尽的实施方案。此外,公司注重对会计账簿的检查,从账簿的保管、记账方式到制度执行、职责划分等方面进行检查与督导。本文脱开阶级观念,在“公司”制度下,考量西北实业公司之治理与管理。客观审视西北实业公司治理与管理之优劣。笔者认为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系统研究西北实业公司之治理与管理。之前景占魁前辈编着了《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该着作主要介绍了西北实业公司之发展历程,虽对企业管理有所涉及,但笔墨甚少。此外,该着作因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而本研究重点是在“公司”这一制度前提下,考量西北实业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从公司层面的治理及公司内部人财物之管理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发现西北实业公司与其他公司之不同。第二,发现阎锡山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四会”治理模式。此种模式不同于家族公司亦不同于普通的股份有限公司,“四会”治理模式吸取家族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长,既实现了公司各机构之间之制衡与监督,又实现了阎锡山的个人集权。第三,揭示了阎锡山对工人软硬兼施、明暗皆使之统治手腕。即一方面给予工人优厚的待遇,使工厂自成社会,使工人不与外界交流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教化、组织控制与特务监控使工人顺从。如此手腕使得西北实业公司之工人不愿亦不敢发动工潮。第四,揭示了在围困之下,太原仍难解放之工业支撑。解放前,在太原长期围困、资源匮乏、兵员不足情况下,西北实业公司通过全面成本控制,保障生产、支援前线。强迫工人编组编队、参战助战、死守太原。此为太原迟迟不得解放之重要原因之一。
陈鞠萍[9](2020)在《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从严治党管党力度持续加大,由此部分官员人事档案造假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公众对政府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的深入关注,暴露出我国现阶段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弊端。论文在对干部人事档案的基本概念、特性和管理内容的研究基础上,以信息化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获取了国内外关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对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案卷质量不高、重要信息不一致、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不到位等方面。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流程不科学、对档案重视程度及审核监督不到位、信息化工作滞后、服务性和人本性缺乏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相关理论指导,论文从规范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和理念等方面提出加强K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把档案材料收集、审核和装订等工作形成高效的管理链条;其次是提高认识,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和要求,并建立合理监督约束制度等;再次是推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大资源投入,使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职能转变的服务媒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是切实转变理念,创新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与政府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相适应的面向公共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保障档案相对人合法权利,建立全新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并对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吴能武[10](2020)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及其优化 ——以A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文中指出
二、中外企业人事管理比较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企业人事管理比较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7)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研究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 |
三、总体研究述评与趋势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构成及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企业参与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
三、动力 |
四、动力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系统理论 |
二、场动力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SFP分析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结构(S)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功能(F) |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原理(P) |
四、研究假设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工具编制及其修订 |
一、研究目的 |
二、问卷编制 |
三、问卷预测试与修订 |
四、正式问卷的质量检验 |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关系检验 |
一、企业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基于动力要素的企业基本特征分析 |
三、基于相关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四、基于回归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五、基于中介效应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第四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实证研究结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第四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访谈研究 |
第一节 访谈研究设计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工具 |
三、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二节 分析结果 |
一、总体词频分析 |
二、访谈研究分析 |
三、访谈调查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运行原则 |
第二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
一、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 |
二、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 |
三、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 |
四、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引力 |
五、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问卷》 |
附件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六、运用的资料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创建背景及其发展史 |
第一节 西北实业公司创建背景 |
一、自然资源丰富 |
二、山西政局相对稳定 |
三、工业生态趋“暖” |
四、统制经济兴起 |
五、金融秩序向好 |
六、企业基础初备 |
七、公司制度确立 |
八、管理人才积聚 |
第二节 西北实业公司发展史 |
一、筹备时期(1932年1月—1933年7月) |
二、分组建厂时期(1933年8月—1935年8月) |
三、总管理处时期(1935年8月—1936 年夏) |
四、公司集权经营时期(1936 年夏—1937年9月) |
五、新记西北实业公司时期(1939年7月—1945年8月) |
六、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时期(1945年8月—1949年4月) |
小结 |
第二章 阎锡山独特的企业治理模式 |
第一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 |
一、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简史 |
二、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管理机构 |
三、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资本情形 |
第二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四会”治理模式 |
一、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治理模式 |
二、“四会”治理模式与家族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之比较 |
第三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的内部管理 |
一、董事会办事规则 |
二、董事会职员考核办法 |
第四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财务管理 |
一、规定会计科目 |
二、实行收支公开制度 |
第五节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的盈余分配及奖惩 |
一、盈余分配 |
二、奖励与惩戒 |
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 |
第一节 组织结构 |
一、总务处 |
二、工业处 |
三、矿业处 |
四、电业处 |
五、营业处 |
六、会计处 |
七、下属工厂管理结构 |
第二节 人员构成 |
一、不同时期公司各类人员数量 |
二、部分课室及工厂人员构成 |
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员工管理 |
第一节 人员招聘与技术培训 |
一、人员招聘 |
二、筹办职业学校 |
三、举办训练班 |
第二节 员工思想管理 |
一、阎锡山亲自训话收拢人心 |
二、通过组织宣传统驭工人思想 |
三、通过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引导 |
第三节 员工组织管理 |
一、成立互助团实行工农合一 |
二、强迫员工服役编队 |
三、强迫员工参战助战 |
四、制定严格的战时工作纪律 |
五、保证与连环保证 |
六、出台防共“肃伪”方案 |
第四节 职员工作管理 |
一、办公规则与程序 |
二、会议与会文会稿 |
三、缮发文件及归档调卷 |
四、离到职与调迁 |
五、年终考核 |
第五节 工人特殊管理 |
一、工人工作规则 |
二、服役及优待 |
三、战前特殊政策 |
第六节 日籍人员管理 |
一、登记发证 |
二、规范管理 |
三、特殊待遇 |
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 |
第一节 福利委员会 |
一、福利委员会制度 |
二、公司福利设施概况 |
第二节 员工消费合作社 |
一、员工消费合作社章程 |
二、员工入股办法 |
三、食品配售办法 |
第三节 员工抚恤 |
一、职员抚恤规则 |
二、工人抚恤规则 |
第四节 寿险医疗及个别访谈 |
一、参加人寿保险 |
二、住院与就医 |
三、个别访谈 |
第五节 员工薪酬情况 |
一、战前薪酬高、悬殊大 |
二、战后每况日下 |
三、太原解放前捉襟见肘 |
第六节 其他福利措施 |
一、成立西北俱乐部 |
二、发制服配牛奶给孕假 |
三、规范婚丧公份 |
四、筹办期刊 |
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抗战前规范科目与账形 |
一、建立会计规程草案 |
二、规范科目与账形 |
第二节 抗战后采用现代会计制度 |
一、规定会计基本标准 |
二、详列会计科目 |
三、规范会计凭证 |
四、明确簿籍报表 |
五、规范资产管理 |
六、规范出纳及会计交代 |
七、加强现金管理 |
八、下属工厂规范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公司的预算结算与决算 |
一、预算规程 |
二、决算规程 |
三、月算与结算 |
第四节 公司的成本管理 |
一、成本会计制度 |
二、诸多环节之成本控制 |
第五节 公司的利润分配 |
一、红利分配办法 |
二、制造厂红利分配办法 |
小结 |
第七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物资与工程管理 |
第一节 采购与销售 |
一、京津沪采办处规则 |
二、门市部营业规则 |
三、物料购买包装运输及验收 |
四、销售成品办法 |
第二节 仓储管理 |
一、仓库之接管 |
二、营业处第三课对各仓库之管理 |
三、各仓库之责任 |
四、仓库考查团职责 |
第三节 废坏物料利用 |
一、废坏物料收集办法 |
二、废料收集利用专门会议 |
第四节 厂区物资稽查防护 |
一、成立稽查队 |
二、值日值宿预防火灾 |
三、保卫仓库办法 |
第五节 工程管理 |
一、工程管理办法 |
二、工程计划 |
三、工程合约 |
小结 |
第八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生产业务管理 |
第一节 各厂自给办法及生产计划 |
一、各厂自给办法 |
二、各厂生产计划 |
第二节 生产检讨及奖励 |
一、生产报告 |
二、业务检讨 |
三、业绩奖励 |
第三节 包工制度 |
第四节 业务检查与指导 |
小结 |
第九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技术与品牌管理 |
第一节 成立技术委员会 |
第二节 发明改良的奖励 |
第三节 部分工厂的技术改造 |
第四节 品牌管理 |
小结 |
第十章 西北实业公司的综合督查 |
第一节 成立工作责任化督进会 |
一、督进会组织及工作计划 |
二、督进会专题会议 |
三、督进会临时动议 |
第二节 推行“向下看”运动 |
一、“向下看”实施总方案 |
二、“肃伪”与严密管理实施方案 |
三、节约开支、奖进技术与提高情绪实施方案 |
第三节 会计账簿检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文件 |
二、资料汇编 |
三、着作 |
四、通史方志 |
五、报纸杂志 |
六、期刊论文 |
七、学位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相关概念 |
2.1.1 人事档案 |
2.1.2 干部人事档案 |
2.1.3 干部人事档案的特性 |
2.1.4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
3.1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概况 |
3.1.1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总体情况 |
3.1.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相关制度政策 |
3.1.3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
3.2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卷调查情况 |
3.2.1 调查的前期准备 |
3.2.2 问卷的设计 |
3.2.3 调查数据分析 |
3.3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地访谈情况 |
3.3.1 访谈的目的和方法 |
3.3.2 访谈的设计 |
3.3.3 访谈过程与结果 |
3.4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
3.4.1 部分档案中信息存疑、记载不准确 |
3.4.2 档案案卷整体质量不高 |
3.4.3 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
3.4.4 档案发挥效用水平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成因 |
4.1 对档案重要性认识及审核监督不到位 |
4.1.1 干部本人的档案意识薄弱 |
4.1.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不高 |
4.1.3 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不到位 |
4.1.4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缺乏有力监督惩罚机制 |
4.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流程不科学 |
4.2.1 档案材料收集鉴别工作被动 |
4.2.2 档案整理工作效率低下 |
4.3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
4.3.1 对档案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
4.3.2 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导 |
4.3.3 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不强 |
4.4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缺乏服务性 |
4.4.1 传统档案思想和管理模式封闭固化 |
4.4.2 档案功能发挥存在局限性 |
4.4.3 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
4.4.4 档案相对人合法权利缺乏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
5.1 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和要求 |
5.1.1 提高干部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 |
5.1.2 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 |
5.1.3 建立长效审核监督机制 |
5.1.4 探索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失信惩戒制度 |
5.2 建立科学高效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
5.2.1 建立科学完备的材料收集网络和联系制度 |
5.2.2 严把档案材料规范性和真实性审核关口 |
5.2.3 实施科学精细化档案整理办法 |
5.3 加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
5.3.1 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必要性和重要性 |
5.3.2 夯实档案信息化建设根基 |
5.3.3 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
5.4 探索建立面向公共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 |
5.4.1 树立干部人事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
5.4.2 合理把握适度公开原则 |
5.4.3 建立面向公共服务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
5.4.4 保障档案相对人合法权利 |
5.4.5 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调查问卷 |
附录2 秦皇岛市 K 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中外企业人事管理比较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D]. 冉小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何谓成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讨论与实践(1927-1949)[D]. 王文源. 山东大学, 2021
- [3]ZC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任昱.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4]浙江惠业家具公司的生产托管实施效果分析与改进研究[D]. 朱彦龙. 石河子大学, 2021
- [5]W旗基层公共部门激励机制研究[D]. 王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刑法司法解释规范化研究[D]. 林雨佳.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7]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D]. 曾雯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8]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管理体系研究[D]. 刘惠瑾. 山西大学, 2021
- [9]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鞠萍. 燕山大学, 2020(06)
- [10]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及其优化 ——以A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D]. 吴能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