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研究的语言实践——评李文斌《从变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

李贺研究的语言实践——评李文斌《从变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

一、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杨辰宇[1](2016)在《刘言史诗歌论稿》文中提出刘言史在群芳争艳的中唐诗人间诗坛地位并非十分显赫,但后代严羽却在《沧浪诗话》中对其高度推崇:“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这与其预设的诗歌品评标准和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刘言史一生飘零寄居,不举进士,藩镇王武俊奏请其为枣强令,言史辞疾不就,故交李夷简欲荐其职,言史择闲避重,这在士人“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式观念中似是一朵奇葩。其最终葬于远离家乡的襄阳,晚唐皮日休为忧襄人只知“孟浩然墓”而不知“先生墓”,为其特书《刘枣强碑》,将其德才流芳后世。刘言史因非中唐大家,故一直以来并未引起学界的太多关注,加之其“歌诗千首”,至今已散佚大半,对还原其文学原貌增加了难度。但另一角度讲,时间是一把最好的筛子,刘言史作品的流传与散佚,当中实已暗示出古代文学审美要素的转变。刘言史生活的中唐时期,是唐王朝风雨巨变的转型期,对于文学来讲,亦属重要的过渡阶段。在此背景下,处于风雨夹缝中的刘言史,观其作品,实能解读出这场时代变幻中的风雨信号,其身上具有着丰富的诗史过渡意义。故本文以刘言史的诗歌为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索其创作渊源,细理其现存作品的艺术特色,归集其成就,当中注意对其诗体风格进行流变性考察,明晰当中的动态变化痕迹。最后结合后人对其析评的举抑原因,梳理其过渡身份,定位其诗史意义,从而一窥由唐入宋的诗坛风气变化。本文由绪论、正文、附录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近年来有关刘言史本人及作品的研究成果做出综述。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析诗人的创作渊源,主要从地域、文学及思想三方面溯源,从而对其与传统儒士相悖的人生选择也有所探究,进而更好地明晰其后来诗歌作品中蕴藉的思想及价值内涵。第二章从文本入手,根据其题材类型和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不拘时调”的写景寓物、“五味杂陈”的即事感怀、“敛思寄我”的咏史怀古、“优游自然”的边塞创作、托喻既深的代言等。第三章从其诗歌风格及艺术成就入手,在明确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前后风格作出对比,试究当中嬗变原因,并归累其作品表现上的主要艺术成就。第四章结合后人品评,主要从与李贺作比、皮日休的溢美、严羽的“深取”等几方面,试对其诗史地位作出勾勒,挖掘不同时代对于同一人物不同品评的深层次原因。章末针对刘言史的现存诗歌,对其存疑与系疑处试以举例,如归属、异文等问题,对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试图予以廓清。余论部分主要针对目前对刘言史的研究现状,对其尚可继续开展及深入的相关课题提出建议,以求对其未来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另外,对于刘言史的作品,因除李红霞等人的注释本,目前尚无对其作品的独立校注本,故笔者于文后附录处尝试缀以刘言史诗歌作品的校注,全文以《全唐诗》为底本,参校《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品汇》、《唐诗拾遗》、《御选唐诗》、《石仓历代诗选》、《唐百家诗选》、《御定渊鉴类函》、《粤西诗载》等版本关照其异文状况,并对当中典故、生僻字句作出一定解释,力求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诗歌史上更为丰满的刘言史。

蒋春红[2](2003)在《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以所谓“长吉体”的奇诡诗风打动人心,针对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台湾学者李文彬教授用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颇有收获。作者探索了转换生成语法一些普遍而基本的规则与李贺诗歌之间的关联,确切地说,是三个规则:内在语言能力的观念,句子结构不同层次的理论以及语法性的概念。它们被选中作为批评工具去解释李贺诗歌中出现的创造力、句法歧义以及反常表达。

张剑[3](2002)在《20世纪李贺研究述论》文中认为

二、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刘言史诗歌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刘言史诗歌研究成果
        (一)专着
        (二)论文
        (三)版本及流传情况
第一章 刘言史诗歌的创作渊源
    第一节 地域渊源:燕赵骨血、南北经络
    第二节 文学渊源
        (一)与《诗经》、楚骚的文学渊源:内涵精神、语料、修辞
        (二)与韩孟派系的渊源:以诗立言、重视古体、审丑意识
    第三节 思想渊源
        (一)三教融合:退而求其次的行儒,内敛化的宣道,超时自审的入禅
        (二)中隐思想:“偃蹇”其外、“吉安”其中的“范莱芜”之流
第二章 刘言史诗歌题材类型和思想内容
    第一节“不拘时调”的写景寓物
        (一)诉奇求新的写景
        (二)用意深妙的寓物
    第二节“五味杂陈”的即事感怀
        (一)岁时民生
        (二)酬答寄赠
        (三)羁旅怀乡
        (四)日常纪行
    第三节“敛思寄我”的咏史怀古
    第四节“优游自然”的边塞创作
    第五节 托喻既深的代言
第三章 刘言史诗歌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第一节 刘言史诗歌的风格特征
        (一)前期美丽华赡,错彩镂金
        (二)后期古郁苍凉,淡泊超诣
    第二节 刘言史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白描,摹写自我
        (二)善于拟境,意象跳跃
        (三)凝字炼句,妙语藏春
        (四)诗中有画,善于烘托
        (五)求奇尚险,注重想象
        (六)其他艺术手法
第四章 刘言史诗歌的评价及其定位
    第一节 翁方纲:作比李贺,色浓喻曲
    第二节 皮日休:乐府为体,刺讽为教
    第三节 严羽:吟咏性情,以禅喻诗
    第四节 刘言史的诗史定位:中小诗人的代表,中晚唐诗过渡的典型
    第五节 刘言史诗歌存疑:归属、指代、“一作”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表 1. 刘言史作品叠词统计
    表 2. 用典统计表
    表 3.颜色词统计表
附录二 刘言史诗歌校注
导师及作者介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后记

(2)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四、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刘言史诗歌论稿[D]. 杨辰宇. 吉林大学, 2016(10)
  • [2]李贺研究的语言学实践——李文彬《从转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歌》述评[J]. 蒋春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 [3]20世纪李贺研究述论[J]. 张剑. 文学遗产, 2002(06)

标签:;  ;  ;  ;  ;  

李贺研究的语言实践——评李文斌《从变形生成语法看李贺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