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活性肽酶解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钰[1](2021)在《海参肽饮品的制备、品质分析及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鲜活刺参为主要原料,红糖、蜂蜜、山楂(干果)、红枣(干果)、桑葚粉、蓝莓粉和茉莉花(干花)为辅料,依照产品研发一般流程研制海参肽饮品。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产品最优配方,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饮品的挥发性成分和滋味进行分析;对海参肽饮品的蛋白质、氨基酸、灰分、脂肪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海参肽饮品的流变特性和品质;最后,对海参肽饮品进行包装设计及工厂设计,旨在为海参肽饮品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海参肽饮品的最佳配方,以海参肽复配液(含桑葚粉0.3%、蓝莓粉0.3%、茉莉花1.0%)为底物,添加辅料红糖3%、蜂蜜2%、山楂2%、红枣3%。结合感官评分与极差分析,4个因素对海参肽饮品配方的感官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山楂添加量)>D(红枣添加量)>A(红糖添加量)>B(蜂蜜添加量)。电子鼻及电子舌分析表明,海参肽饮品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为氮氧化物、氢化物、烷烃、醇类、硫化氢类和芳香烷烃,滋味上与海参酶解液的酸味、苦味、涩味、鲜味、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2)在确定海参肽饮品配方的基础上,通过流变特性和品质分析,海参肽饮品蛋白质含量为7.05 mg/m L;含有17种氨基酸,其总量为7026 mg/kg,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灰分0.44%;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海参肽饮品为假塑性流体。(3)根据海参肽饮品的特性、包装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包装材料、容器、色彩、图案、形态及技术方法的研究,以白卡纸、PE/铝箔/PET为材料制作成方形包装容器,以深蓝色为主色、橙红色为辅色,小分子结构为图案,设计一款海参肽饮品包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需求,以海参肽饮品生产工艺流程为基础,完成海参肽饮品生产车间设置、产品方案制定、设备选型、物料衡算以及劳动力、设备占地面积、生产车间占地面积、辅助部门占地面积、水电的计算以及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进行年产300 t海参肽饮品工厂设计。
严方[2](2021)在《豌豆蛋白美拉德肽制备及其呈味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食盐作为生活中最基本的调味品,具有赋予咸味、调节风味的作用。但是受到烹饪习惯和食品加工的影响,人们的食盐摄入量远远超过膳食指南推荐量。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开发减盐产品迫在眉睫。美拉德反应产物不仅能够增强咸味、鲜味和醇厚味,还能给食品带来特征性香味,改善其抗氧化活性。本文以豌豆肽为底物,构建复合美拉德反应体系,考察反应条件对产物色香味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立具有减盐不减咸的热加工风味肽制备工艺,并探究其咸味强化机制,为科学减盐产品的开发提供全新思路及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对豌豆蛋白进行水解,以水解度和固形物溶出率为指标,确定了豌豆蛋白肽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底物浓度8%(w/w),首先加入3500 U/g底物的复合蛋白酶Ⅰ,酶解4 h,然后加入400 U/g底物的氨肽酶,继续酶解4 h。在此酶解工艺下得到的豌豆蛋白酶解产物的水解度达到了17.48%,固形物溶出率达到了71.99%。对酶解液的化学组成分析可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50的组分占比18.86%,相对分子质量在250~1000的组分占比72.74%,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组分仅仅只有8.4%,且肽结合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90.83%,表明豌豆蛋白主要被酶解为小肽,小肽的反应活性较高,适合作为美拉德反应底物。对比还原糖种类对豌豆肽美拉德反应产物增咸作用的影响,确定咸味增强效果最佳的底物还原糖种类为葡萄糖。以褐变程度、香气和滋味为指标,考察美拉德反应条件对产物品质的影响,明确了兼具整体滋味和风味强化的美拉德肽制备工艺为:在温度110℃和p H 8.4下反应2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美拉德肽增咸效果突出,增咸率达到了39.31%,鲜味和醇厚味明显,苦味较低,颜色较浅,且香气协调,具有肉香味和焦香味。此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定的咸味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表明电子舌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法在咸味分析方面合理可靠,可用于快速定量分析样品的咸味值。为进一步剖析热反应条件对美拉德肽增咸作用差异的影响机制,从化学组成和咸味敏感性两个角度对产物进行分析。基于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推测产物呈味特性与反应程度存在关联,美拉德反应过程中小分子呈味肽的变化可能造成产物滋味的不同。通过唾液中醛甾酮含量的分析可知,豌豆肽及其美拉德产物均能刺激口腔中醛甾酮的分泌,间接促进了阿米洛利敏感型细胞数量的增加,强化了人体咸味敏感性,产生了更强的咸味感受。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分析了美拉德反应对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达到相同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时,豌豆肽浓度分别为15 mg/mL和30 mg/mL,而美拉德肽分别仅需要0.8 mg/mL和1.0 mg/mL。在两者浓度都为10 mg/mL时,豌豆肽的Fe2+螯合率仅为12.54%,美拉德肽的Fe2+螯合率高达75.69%。由此可知,美拉德反应可以显着提高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由于美拉德产物还原力很强,如果添加到加碘风味盐中,可能会与碘酸钾反应生成单质碘导致升华流失,因此美拉德肽更适合于不加碘的风味盐体系。
乐彩虹,陶宁萍,徐逍[3](2021)在《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文中提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暗纹东方鲀鱼皮内外2层皮肤微观结构,基于实验室前期优化的提取和脱苦工艺,用复合蛋白酶提取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其酶解液进行吸附脱苦,最后以感官、电子舌、氨基酸组成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评价脱苦效果。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鱼皮外层皮肤的刺排列规则,内层皮肤则有褶皱,不平整;胶原蛋白肽酶解液经活性炭和硅藻土脱苦后苦味感官评分为3.3,低于脱苦前评分4.8(P <0.05);经电子舌分析脱苦后苦味响应值为5.2,低于脱苦前响应值6.8(P <0.05);脱苦后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29.75%,低于脱苦前含量33.63%(P <0.05);脱苦后呈苦味的物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含量为4.36%,低于脱苦前相对含量26.58%(P <0.05)。该研究用活性炭和硅藻土对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苦味物质进行吸附后取得了一定的脱苦效果,为多肽苦味物质的脱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吴慧琳,李苗云,朱瑶迪,赵改名,郝云鹏,任宏荣,马阳阳,赵莉君[4](2020)在《酶解发酵酸肉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侗族酸肉、苗族酸肉两种酸肉为原料,采用木瓜、碱性、风味及中性蛋白酶四种蛋白酶进行酶解,测定酶解液短肽得率、羟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液的短肽得率(侗族86.01%,苗族82.52%)、羟自由基(侗族87.48%,苗族79.88%)及DPPH自由基(侗族74.63%,苗族87.87%)清除率最高。通过比较分析苗族酸肉较侗族酸肉短肽得率更高,因此选择以蛋白酶种类、加酶量、酶解时间及料液比为自变量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苗族酸肉短肽得率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优化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酸肉抗氧化肽最佳酶解工艺为: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2600 U/g、酶解时间1 h、料液比1:1.09(m:V)。在此最优条件下酶解获得的抗氧化肽得率为83.35%,是预测值的98.99%,DPPH自由基清除率力为84.01%,是预测值的97.33%,与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以碱性蛋白酶酶解的酸肉肽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及营养价值,同时为酸肉抗氧化肽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舒丹阳[5](2020)在《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对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肾脏保护作用》文中指出沙棘是一种富含多种活性物质的草本植物。沙棘籽蛋白具备显着的降血糖活性,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降血糖活性及其对糖尿病肾功能的影响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对沙棘籽蛋白进行酶解制备活性肽,并探究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以及对糖尿病肾功能的影响。在本文实验条件下:(1)胰酶(Pancreatin)酶解最佳工艺为酶解温度、加酶量0.35%、酶解时间6 h、酶解p H为11;此条件下,沙棘籽蛋白回收率和水解度分别为75.38%和13.55%;沙棘籽蛋白酶解前后氨基酸百分占比无较大变化。但是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氨基酸总量相比于沙棘籽蛋白下降了14.85%。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分子量显着小于沙棘籽蛋白的肽分子量,酶解后<5 k Da肽分子量占比增加,5~10k Da变化不大,>10 k Da占比减少。(2)探讨了不同浓度的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体外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沙棘籽蛋白,具有较强的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且随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最高浓度(1 mg/m L)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能力呈递减趋势,在0.2 mg/m L时具备最大的清除效率为62.55%。对Fe2+-H2O2诱导的小鼠肝脏和肾脏丙二醛的抑制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0.8 mg/m L时达到最大抑制率。(3)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活性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各剂量组(50、150、250 mg/kg/d)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降血糖活性以及肾脏保护效果,降血糖指数优于沙棘籽蛋白。糖尿病肾病初期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尿蛋白、肌酐、尿酸、尿素氮、丙二醛升高),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肾小囊萎缩等症状也得到显着改善,肾脏保护效果以酶解肽低剂量组(50 mg/kg/d)最佳。
王子秦[6](2020)在《大豆源生物活性肽生产工艺优化及ACE抑制活性确证》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依托于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80520045JH)。以大豆粕为原料,利用中性蛋白酶、复合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制备豆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肽,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固定中性蛋白酶、复合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最适酶解pH和最适酶解温度,优化酶的种类、酶解时间、加酶量指标,并以豆粕多肽得率为指标,确定传统酶解方法制备大豆粕多肽的最佳工艺为:酶的种类为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温度50℃,酶解pH6.5,酶解时间7h,加酶量1%,底物浓度4g/100mL,得到的酶解大豆粕肽得率为12.122±0.06%。再进行超声波辅助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的单因素试验,固定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的种类、加酶量、底物浓度参数,优化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并以大豆粕多肽得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大豆粕多肽得率最高的超声波辅助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大豆粕的试验条件: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因素:超声波功率为150W,超声时间为12min,酶的种类为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温度50℃,酶解pH6.5,酶解时间7h,加酶量1%,底物浓度4g/100mL,得到的酶解大豆粕肽得率为22.87±0.08%,比传统的酶解方法得到的大豆粕多肽得率有明显地提高,大豆粕多肽得率提高了10.748%。将超声波辅助酶解获得的大豆粕酶解液经过超滤和AKTA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酶解液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将纯化后的组分进行体外ACE抑制活性试验,以IC50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具有体外ACE抑制活性的组分进行后续的LC-MS/MS氨基酸序列的鉴定工作。其中,选择实验室现有的200Da、1kDa、3kDa、10kDa、30kDa的滤膜对超滤辅助酶解得到的多肽酶解液进行分离,在将体外ACE抑制活性最好的<200Da的超滤组分(其IC50为:217.33±25.32μmol/L)进行AKTA层析,并获得5个峰A、B、C、D、E,对其分别收集并测定体外ACE抑制活性,最终发现B峰的体外ACE抑制活性最佳,为:136.33±25.15μmol/L,故将B峰组分进行LC-MS/MS鉴定,再与蛋白质数据库(UniProt)比对,获得了843条氨基酸序列。先根据ACE抑制活性与氨基酸结构关系,缩小筛选范围,后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将获得的氨基酸序列作为小分子配体与ACE大分子受体进行电脑模拟对接,经过分子对接技术的筛选比较选出拥有最低结合能的肽序列,筛选出可能具有ACE抑制活性的6条肽序列IIVTP、GVRP、GLVP、LFEDP、LSEEY、VTPSP,经过FMOC固相合成后,将合成的四肽和五肽进行ACE抑制活性测定,最终得到GVRP和IIVTP的IC50最小,其IC50值分别为84±0.06μmol/L和77±0.08μmol/L。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得到GVRP最佳的对接构型可以与ACE的晶体结构1O86的氨基酸残基Glu403,Glu384,Tyr523形成传统氢键、碳氢键、盐桥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其中Tyr523属于ACE的S1口袋;IIVTP最佳的对接构型可以与ACE的晶体结构1O86的氨基酸残基Lys511,Glu281,His353,His513,Glu162和Asp377形成传统氢键、碳氢键、盐桥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其中Lys511、Glu281、His353属于ACE的S2口袋,Glu162属于ACE的S1’口袋。本试验对酶解大豆肽得率工艺生产和大豆粕ACE抑制活性肽序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为大豆粕蛋白肽的功能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卢思芸[7](2020)在《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形成示踪机制和水相制备》文中提出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是重要的风味前体物质,常温下理化性质稳定,无明显香气,但在加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容易裂解并向后进行反应,快速形成新鲜、丰富的挥发性化合物,能够避免现有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风味易散失的缺陷,还能给人们带来烹饪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单一氨基酸反应得到的美拉德反应产物香气单一,而混合肽体系能够产生单体氨基酸体系无法形成的浓郁风味,应用潜力和优势显着。本文以双甘氨肽-阿拉伯糖模拟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一种新型示踪剂——谷胱甘肽抑制美拉德褐变并指示中间体形成条件的机理,并以谷胱甘肽示踪法制备大豆肽-阿拉伯糖体系的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研究了该中间体的抗氧化能力及加工风味形成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利用复合蛋白酶Ⅰ与氨肽酶复合作用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固形物溶出率作为指标,确定最优制备条件:底物浓度为8%,复合蛋白酶Ⅰ添加量为2500 U/g底物,60℃酶解4 h,氨肽酶添加量为400 U/g底物,50℃酶解3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酶解液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占64.33%,且游离氨基酸仅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18%,即获得的酶解液主要成分是小分子肽,是制备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合适原料。对比分析了添加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对美拉德反应产物色泽的影响及二阶段变温美拉德反应褐变指数与添加时间关系曲线的差异,证实谷胱甘肽与半胱氨酸一样,具有抑制美拉德褐变并指示中间体生成条件的作用。谷胱甘肽的水溶性显着优于半胱氨酸,是一种良好的新型示踪剂。通过二阶段变温美拉德反应,明确温度、pH、底物浓度三个参数对中间体生成时间的影响,依据工业生产的可行性,确定大豆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最佳制备条件:pH为7.5,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 min。以双甘氨肽和阿拉伯糖作为模拟体系,研究谷胱甘肽抑制美拉德褐变的机理。水相制备得到中间体,确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64,分子式为C9H16O7N2。分别比较还原型与氧化型谷胱甘肽对美拉德褐变的影响,证实巯基是实现褐变抑制的关键点。研究谷胱甘肽的添加量对几种特征性产物生成量的影响,推断出谷胱甘肽的作用时间介于Amadori重排产物(ARP)生成之后及短链二羰基化合物生成之前。进一步分析谷胱甘肽和ARP的直接反应产物及ARP的裂解情况,证明巯基可以与脱氧糖酮反应形成相对分子质量为440的加合物,抑制后续产物的生成,同时改变美拉德反应的路径,减缓ARP的裂解速率,从而起到褐变抑制作用。研究不同时间添加谷胱甘肽对产物生成量的影响,发现在60 min中间体形成量最大,这时添加谷胱甘肽后续产物生成量最少,褐变抑制效果最佳,验证了谷胱甘肽具有指示中间体生成条件的作用。测定低温反应阶段几种二羰基化合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揭示了示踪的机理,即中间体形成量刚好达到峰值时,脱氧糖酮累积量适中,体系中的乙二醛和丙酮醛仍相对较少,此时加入谷胱甘肽能够最有效地抑制中间体降解并减少脱氧糖酮的后续反应,褐变指数最低,由此指示中间体最佳生成条件。研究大豆肽-阿拉伯糖体系中间体的抗氧化能力,发现当样品浓度为5 g/L时,美拉德反应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87.98%,中间体的清除率为41.99%,而糖肽混合溶液仅为17.55%,还原力也呈现类似的规律,另外中间体具有良好的Fe2+螯和能力,几乎与美拉德反应产物一致,说明中间体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研究大豆肽-阿拉伯糖体系中间体在热加工下的风味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中间体生成的风味物质含量最高,是肽糖混合溶液的1.63倍,是MRPs的1.81倍。进一步研究中间体在实际体系的应用,发现在甘蓝炒制时添加2%的中间体,成品中增加了13种风味物质的形成,说明中间体能够丰富食物的风味轮廓,增强香气特征。
叶孟亮[8](2019)在《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牦牛(Bos grunniens)是我国珍贵的畜种资源,牦牛骨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约占21.5%),补充胶原蛋白肽可以增加骨胶原纤维网架的规则性和牢固性。深入开展对牦牛骨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充分利用牦牛骨中丰富的骨胶原蛋白开发功能性食品,对提高牦牛附加值、增加藏区牧民收益、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固边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牦牛骨为研究对象,利用酸溶酶提技术制备得到较高纯度牦牛骨胶原蛋白,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基于靶向酶解技术考查了复合蛋白酶(Protamex)、风味蛋白酶(Flavourzyme)、胰蛋白酶(Trypsin)、中性蛋白酶(Neutrase)、碱性蛋白酶(Alcalase)、木瓜蛋白酶(Papain)等6种常用商业蛋白酶对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效果差异,并以水解度、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为指标优选了最适用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中性蛋白酶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的最佳工艺参数。利用超滤、体积排阻色谱、反向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牦牛骨胶原蛋白肽进行了进一步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模拟胃肠道消化、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模型考查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的消化、吸收、转运机制。基于Real-time qPCR、Western blot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促成骨细胞增殖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生物力学指标、骨形态力学指标考查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效应;首次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探究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作用机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比较分析6种蛋白酶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水解液促成骨细胞增殖率差异,筛选出中性蛋白酶为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最适用酶,并优化得到最佳酶解工艺组合为:酶解液温度54℃、酶解时间3.6 h、酶底比(E/S)5637 U/g、初始pH 6.12。(2)利用超滤、体积排阻色谱、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得到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其中,经超滤后收集得到的组分UF-IV(Mw<3 kDa)表现出较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经SuperdexTM peptide 10/300 GL色谱柱(体积排阻色谱法)分离后,组分SP-III表现出较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在0.5 mg/mL作用浓度下,促成骨细胞增殖率高达160.6%;经RP-HPLC分离纯化,组分SP-III经Innoval C18色谱柱进一步分离后的组分F8表现出较强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190.6%)。利用反向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联合Mascot2.4 search engine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共鉴定得到35条肽段。基于相对丰度、分子量、比对标准得分等指标筛选出9条具有较高潜在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进行化学合成验证其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GPAGPPGPIGNV(GP-12)肽相较其他8条肽段具有更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142.7%)。(3)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结果表明,GP-12肽对胃-肠道消化具有一定的抗性,虽部分GP-12肽经肠道内肽酶水解为GPAGPPGPIGN(GP-11)和GPAGPPGPI(GP-9),经消化后仍可发挥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构建的Caco-2细胞单层膜试验结果表明,GP-12肽会被上皮细胞膜肽酶进一步水解为GPPGPIGNV(GV-9)、AGPPGPIGNV(AV-11)肽,仍有部分GP-12肽可以完整通过Caco-2细胞单层膜而转运,但吸收率较低,其吸收机制为细胞旁路途径吸收。(4)牦牛骨胶原蛋白肽GP-12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诱导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外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P-12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氨基酸残基结合位点为Asn12、Lys13、Leu14、Thr15、Gln16、Leu17、Gly18、Tyr45、Leu325和Phe357,结合力主要为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牦牛骨胶原蛋白肽GP-12潜在促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为:GP-12肽首先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活,活化后的EGFR进一步将GSK-3β因子磷酸化,从而阻止β-catenin蛋白降解,造成β-catenin蛋白在成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成骨细胞增殖过程。(5)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具有较好的促成骨增殖活性,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所提取的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中分子量在1 kDa以下的多肽所占比例高达96.8%。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可能归因于GPSGPAGKDGRIGQPG(GP-16)、GDRGETGPAGPAGPIGPV(GD-18)或者含有类似氨基酸序列的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6)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可显着提高机体骨形成相关转换生化标志物(BGP、BALP)的表达和降低机体骨吸收相关生化标志物(TRACP、S-CTX、DPD)表达。大鼠股骨骨生物力学指标方面,相较模型组,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和雌二醇处理组大鼠骨弹性载荷和断裂载荷均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此外,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和雌二醇可显着提高大鼠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密度(Tb.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分数(BV/TV),降低骨小梁间距(Tb.Sp)的作用(P<0.05)。综上,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能够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作用关系。(7)共筛选出8种脂类和类脂分子(牛磺酸、花生四烯酸、1-棕榈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4Z,7Z,10Z,13Z,16Z,19Z)-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牛磺酸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ate、牛磺胆),2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D-erythro-鞘氨醇-1-磷酸、L-瓜氨酸),以及1种神经递质类物质(血清素)等11种代谢物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与机体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干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过程与Membrane transport(ABC transports)、消化系统(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Mineral absorption)、翻译(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氨基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Valine,leucine and isoleucine degradation)和脂质代谢(Bile secretion、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Taurine and hypo taurine metabolism)密切相关,且与细胞免疫、神经系统、碳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种代谢通路交互作用,多信号通路、多环节、多靶点和多维度干预大鼠骨质疏松症预防、改善与治疗。
于丁一[9](2019)在《鱿鱼足抗氧化与ACE抑制肽的活性研究及在线筛选》文中指出鱿鱼是一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点的水产品,因此利用鱿鱼制备生物活性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北太平洋鱿鱼足和阿根廷鱿鱼足,利用酶解技术,超滤分级技术制备具有抗氧化活性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的多肽,并使用凝胶层析柱分离出鱿鱼足的小分子量的多肽,进一步探究北太平洋鱿鱼足多肽和阿根廷鱿鱼足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最后使用计算机方法辅助探索北太平洋鱿鱼肌球蛋白中具有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的小分子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鱿鱼足多肽最佳酶解工艺的研究:以水解度(degree ofhydrolysis,DH)为指标,选用木瓜蛋白酶作为酶解用酶。通过响应面分析实验发现添酶量,酶解温度和液料比三个因素对响应值均具有显着性影响,得到北太平洋鱿鱼足最佳酶解条件为添酶量 1.41%(w/w),温度 51.08℃,液料比 2.26:1(v/v),酶解 6h,DH为 30.16±0.31%。阿根廷鱿鱼足的最优参数为添酶量1.43%(w/w),温度50.86℃,酶解6h,液料比2.06:1(v/v),DH为28.98±0.31%。较高DH的鱿鱼足酶解液(squidprotein hydrolysate,SPH)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基础。(2)鱿鱼足多肽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首先测定了北太平洋SPH和阿根廷SPH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20.38±0.97%和18.49±0.7%),羟基自由基清除率(9.35 ±0.57%和 7.75±0.36%),总抗氧化能力(0.070±0.003 U/mL 和 0.376±0.004 U/mL)和ACE抑制能力(45.93±0.31%和42.03±0.19%)用来评价鱿鱼足SPH的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北太平洋鱿鱼足的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均高于阿根廷鱿鱼足。然后采用超滤分级和Sephadex G-10凝胶层析柱得到SPH-Ⅲ2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5.86±0.59%和25.95±0.56%)和ACE抑制力(ACE抑制率为75.78±0.63%和75.08±0.71%)最高。经过UPLC测定,确定北太平洋鱿鱼SPH-Ⅲ2和阿根廷鱿鱼足多肽SPH-Ⅲ2的分子量分别为634.84 Da和 637.2 Da。(3)计算机模拟产生北太平洋鱿鱼抗氧化肽和ACE抑制肽(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ACEIP)的研究:使用植物蛋白酶和脯氨酰内肽酶(prolyloligopeptidase,POP)用于鱿鱼肌球蛋白重链的水解。通过BIOPEP-UWM和ATHpin数据库预测出13种抗氧化肽和126种ACEIP。然后,通过预测毒性,过敏性,胃肠稳定性和肠上皮通透性筛选出2种抗氧化肽和30种ACEIP,其中30种ACEIP包括21种已知肽和9种新肽。此外,通过分子对接评估ACEIP与ACE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CEIP的新肽中的QY和QM对ACE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它们可以通过配位键与Zn(IⅡ)结合,并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深埋在ACE的疏水口袋S1、S2和.S1’中。这项工作表明,.北太平洋鱿鱼是抗氧化肽和ACEIP.的良好来源,也可以用作在计算机中探索食源性抗氧化肽和ACE抑制肽的方案。
张岩[10](2019)在《鱿鱼多肽的制备及其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鱿鱼是我国重要的头足类海产品,随着人们对鱿鱼需求量的增加,鱿鱼产量也在逐年增长。鱿鱼除了被人们鲜食以外,更多的是被加工成鱿鱼丝、鱿鱼块等休闲风味食品,人体对其利用率较低。而对于鱿鱼的精深加工较少,因此,对鱿鱼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鱿鱼的营养价值。本研究以阿根廷鱿鱼为原料,首先通过盐析法提取出鱿鱼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测定其分子量,采用沉淀法测定其等电点(pI);其次采用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氨肽酶将鱿鱼水解成分布在不同分子量范围的鱿鱼蛋白多肽,采用高效液相测定其分子量;最后使不同分子量范围内的鱿鱼多肽与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测定原液及美拉德后溶液清除自由基能力,研究不同分子量鱿鱼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及美拉德反应对鱿鱼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1.盐析法提取鱿鱼蛋白的提取率为42.35%。经等电点分析、凝胶柱层析法和SDSPAGE分析,鱿鱼蛋白的pI为4.3,鱿鱼蛋白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88KD和63KD附近。2.通过研究各个因素对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的影响,发现胰蛋白酶在酶添加量为5%,溶液pH为8时,40℃恒温酶解3h,酶解液中氨基酸态氮(AAN)含量达到最大。以胰蛋白酶酶解液为底物,用碱性蛋白酶对鱿鱼多肽再次进行水解,得出碱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当溶液pH为9,向溶液中添加3%氨肽酶,55℃恒温水浴酶解2.5h,酶解液中AAN含量达到最大。将经过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得到的鱿鱼多肽称为初步鱿鱼多肽(YJMD鱿鱼多肽),YJMD鱿鱼多肽肽分子量小于31KD。3.氨肽酶影响因素经响应面优化后,发现当溶液pH为9.2,向溶液添加5%氨肽酶,70℃恒温水解3h,酶解液中AAN含量最大。将经过氨肽酶深入水解的鱿鱼蛋白称为深入鱿鱼多肽(ATMD鱿鱼多肽),85.06%ATMD鱿鱼多肽分子量在1355.37D-17KD之间,14.94%的ATMD鱿鱼多肽分子量小于1355.37D。通过测定两种多肽溶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得出ATMD鱿鱼多肽溶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是YJMD鱿鱼多肽的2.4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加1.6倍。4.YJMD鱿鱼多肽和ATMD鱿鱼多肽美拉德反应结果表明,ATMD鱿鱼多肽褐变程度强于YJMD鱿鱼多肽。通过测定其清除自由基能和还原能力,得出YJMD鱿鱼多肽原液,抗氧化能力强于ATMD鱿鱼多肽,而YJMD鱿鱼美拉德多肽抗氧化能力小于ATMD鱿鱼美拉德多肽。
二、大豆活性肽酶解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活性肽酶解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参肽饮品的制备、品质分析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海参产品的开发现状 |
1.1.1 市售海参产品 |
1.1.2 液体海参研究 |
1.2 海参资源及营养价值 |
1.2.1 海参资源 |
1.2.2 海参营养价值 |
1.3 生物活性肽与海参肽 |
1.3.1 生物活性肽 |
1.3.2 海参肽 |
1.4 产品包装及工厂设计 |
1.4.1 产品包装 |
1.4.2 工厂设计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海参肽饮品工艺配方及感官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海参肽饮品制备工艺 |
2.3.2 海参肽饮品辅料配方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正交试验 |
2.3.5 感官评定 |
2.3.6 海参肽饮品气味检测 |
2.3.7 海参肽饮品滋味检测 |
2.3.8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2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3 海参肽饮品气味检测结果与讨论 |
2.4.4 海参肽饮品滋味检测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参肽饮品的品质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蛋白质含量检测 |
3.3.2 氨基酸含量检测 |
3.3.3 其它营养物质的检测 |
3.3.4 微生物指标检测 |
3.3.5 流变学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海参肽理化指标 |
3.4.2 海参肽微生物指标 |
3.4.3 海参肽流变学特性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参肽饮品包装设计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容器 |
4.2.1 海参肽饮品包装材料的选择 |
4.2.2 海参肽饮品包装容器的选择 |
4.3 方法 |
4.3.1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色彩设计 |
4.3.2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图案设计 |
4.3.3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形态设计 |
4.3.4 海参肽饮品包装技术及方法 |
4.3.5 海参肽饮品包装设计图绘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海参肽饮品包装材料 |
4.4.2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色彩 |
4.4.3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图案 |
4.4.4 海参肽饮品包装的形态 |
4.4.5 海参肽饮品包装方法 |
4.4.6 海参肽饮品包装设计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工厂设计 |
5.1 引言 |
5.2 总设计 |
5.2.1 设计总论 |
5.2.2 厂址的选择及车间设置 |
5.2.3 生产车间工艺设计 |
5.2.4 耗电量与耗水量估算 |
5.2.5 辅助部门及生活设施 |
5.2.6 卫生、安全及绿化 |
5.2.7 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
5.3 本章总结 |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一: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车间布置图 |
附录二: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工艺流程图 |
附录三:年产300t海参肽饮品工厂设计图 |
致谢 |
(2)豌豆蛋白美拉德肽制备及其呈味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饮食减盐的现状与困境 |
1.1.1 减少食盐添加量 |
1.1.2 改变食盐物理形式 |
1.1.3 非钠矿物盐替代 |
1.1.4 滋味增强剂 |
1.2 呈味肽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
1.3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呈味特性及其评价方法和抗氧化活性 |
1.3.1 强化风味特性 |
1.3.2 滋味评价方法 |
1.3.3 天然抗氧化活性 |
1.4 美拉德反应进程和产物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1 反应底物 |
1.4.2 反应时间 |
1.4.3 反应温度 |
1.4.4 反应pH |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2.3.2 豌豆蛋白肽的制备 |
2.3.3 美拉德肽的制备 |
2.3.4 固形物溶出率的测定 |
2.3.5 水解度的测定 |
2.3.6 褐变程度的测定 |
2.3.7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2.3.8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9 电子舌分析 |
2.3.10 感官评定 |
2.3.11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2.3.12 人体唾液中醛甾酮含量的测定 |
2.3.1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3.1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豌豆肽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
3.1.1 蛋白酶的筛选 |
3.1.2 豌豆蛋白酶解参数优化 |
3.1.3 酶解程度对豌豆蛋白肽及其美拉德反应产物增咸作用的影响 |
3.2 还原糖种类对美拉德肽增咸效果的影响 |
3.3 美拉德肽色香味品质对热反应参数的依存性 |
3.3.1 美拉德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2 美拉德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3 美拉德反应pH的影响 |
3.3.4 电子舌咸味响应值与感官评定咸味评分的相关性 |
3.4 热反应不同时间美拉德肽增咸作用差异的原因剖析 |
3.5 豌豆肽及其美拉德反应产物对人体咸味敏感性的影响 |
3.6 豌豆肽及其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
3.6.1 还原能力 |
3.6.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6.3 螯合Fe~(2+)能力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暗纹东方鲀鱼皮基本营养成分和胶原蛋白含量测定 |
1.3.1. 1 样品处理 |
1.3.1. 2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1.3.1. 3 胶原蛋白含量测定 |
1.3.2 暗纹东方鲀鱼皮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观察 |
1.3.3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的提取与脱苦 |
1.3.4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滋味感官分析 |
1.3.5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电子舌分析 |
1.3.6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氨基酸组成分析 |
1.3.7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GC-MS分析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暗纹东方鲀鱼皮基本营养成分和胶原蛋白含量 |
2.2 暗纹东方鲀鱼皮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观察 |
2.3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滋味感官分析 |
2.4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电子舌分析 |
2.5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疏水性氨基酸变化 |
2.6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 |
3 结论 |
(4)酶解发酵酸肉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前处理 |
1.2.1. 1 发酵酸肉加工工艺 |
1.2.1. 2 酸肉样品预处理 |
1.2.2 酸肉多肽的提取 |
1.2.3 单因素实验 |
1.2.3. 1 蛋白酶的确定 |
1.2.3. 2 蛋白酶量的确定 |
1.2.3. 3 酶解时间的确定 |
1.2.3. 4 料液比的确定 |
1.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1.3 指标测定 |
1.3.1 短肽得率 |
1.3.2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1.1 蛋白酶的确定 |
2.1.2 蛋白酶量的确定 |
2.1.3 酶解时间的确定 |
2.1.4 料液比的确定 |
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2.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2.2 交互模型分析及酸肉肽提取工艺的确定 |
2.2.3 验证与多功能活性分析 |
3 结论及讨论 |
(5)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对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肾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研究进展 |
1.1.1 沙棘概述 |
1.1.2 沙棘籽蛋白功能特性 |
1.1.3 沙棘籽蛋白生物活性 |
1.1.4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技术 |
1.1.5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酶解制备工艺 |
1.1.6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结构鉴定技术 |
1.1.7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生物活性 |
1.2 抗氧化生物活性肽研究概况 |
1.2.1 植物蛋白源抗氧化活性肽研究概况 |
1.2.2 动物蛋白源抗氧化活性肽研究概况 |
1.2.3 其他蛋白源抗氧化肽研究概况 |
1.3 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 |
1.3.1 糖尿病发病情况概述 |
1.3.2 糖尿病肾病发病情况概述 |
1.3.3 糖尿病及肾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1.4 降血糖及肾脏保护作用活性肽研究概况 |
1.4.1 植物源降血糖活性肽 |
1.4.2 动物源降血糖活性肽 |
1.4.3 其他来源的降血糖活性肽 |
1.4.4 具备肾脏保护作用的活性肽 |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立题背景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沙棘籽蛋白肽酶解工艺和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沙棘籽蛋白基本组成和分子量分析 |
2.3.2 不同酶系对沙棘籽蛋白酶解效果的评价 |
2.3.3 沙棘籽蛋白酶解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
2.3.4 正交试验验证最佳酶解工艺 |
2.3.5 沙棘籽蛋白酶解前后氨基酸组成 |
2.3.6 沙棘籽蛋白酶解前后肽分子量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还原能力 |
3.3.2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3.3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3.4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DPPH的清除能力 |
3.3.5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
3.3.6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丙二醛的抑制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降血糖效果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小鼠生理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
4.3.2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饮食量采水量和24h尿代谢量的影响 |
4.3.3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血糖的影响 |
4.3.4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口服糖耐量和曲线下面积的影响 |
4.3.5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糖尿病肾功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 |
5.2.3 主要试剂 |
5.2.4 实验方法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尿蛋白含量的影响 |
5.3.2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小鼠尿八联的影响 |
5.3.3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肾脏血清指标的影响 |
5.3.4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 |
5.3.5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
5.3.6 肾脏病理学相关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大豆源生物活性肽生产工艺优化及ACE抑制活性确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标准氨基酸中英文名称和缩写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豆粕研究概况 |
1.1.1 大豆粕的分类 |
1.1.2 大豆粕的营养成分 |
1.1.3 多肽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
1.2 ACE抑制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1.2.1 ACE抑制活性肽的来源 |
1.2.2 ACE抑制活性肽的降血压机理 |
1.2.3 ACE抑制肽活性评价方法 |
1.3 分子对接技术对ACE抑制肽模拟筛选的研究进展 |
1.4 生物活性与氨基酸结构的关系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豆粕肽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2.1 材料和设备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豆粕蛋白酶解液的制备 |
2.2.2 大豆粕酶解液多肽得率的测定 |
2.2.3 超滤-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大豆粕酶解液 |
2.2.4 不同分离纯化组分的体外ACE抑制活性测定 |
2.2.5 LC-MS/MS鉴定组分B中多肽序列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大豆粕酶解液豆粕肽得率的测定评价 |
2.3.2 大豆粕酶解液的分子量分布 |
2.3.3 不同分离纯化组分的体外ACE抑制活性测定评价 |
2.3.4 LC-MS/MS鉴定组分B中多肽序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豆粕肽的体外ACE活性验证及与ACE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分子对接模拟ACE与豆粕肽的相互作用 |
3.2.2 大豆粕功能多肽的筛选与合成 |
3.2.3 合成6 种功能多肽序列的体外ACE抑制活性验证 |
3.2.4 分子对接模拟GVRP、IIVTP与 IO86 的相互作用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豆肽与ACE分子最低预测自由能分析 |
3.3.2 6种合成多肽的体外ACE抑制活性结果 |
3.3.3 分子对接技术分析GVRP、IIVTP的 ACE抑制活性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全文结论 |
4.2 创新点与展望 |
4.2.1 创新点 |
4.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形成示踪机制和水相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美拉德反应的研究进展 |
1.1.1 美拉德反应机理 |
1.1.2 大豆肽美拉德反应 |
1.2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制备及分析 |
1.2.1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制备 |
1.2.2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分析方法 |
1.3 美拉德反应的抑制方法和中间体的示踪制备 |
1.3.1 美拉德反应的抑制方法及机理 |
1.3.2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示踪制备 |
1.4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抗氧化性及风味特性 |
1.4.1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抗氧化性 |
1.4.2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新鲜风味热加工形成 |
1.4.3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
1.5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的制备 |
2.3.2 固形物溶出率和水解度的测定 |
2.3.3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
2.3.4 氨基酸的分析测定 |
2.3.5 二阶段变温美拉德反应 |
2.3.6 褐变程度的测定 |
2.3.7 色差值的测定 |
2.3.8 感官评定方法 |
2.3.9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2.3.10 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制备 |
2.3.11 双甘氨肽-阿拉伯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分离纯化与检测 |
2.3.12 双甘氨肽-阿拉伯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结构鉴定 |
2.3.13 谷胱甘肽在高温下氧化和降解情况的测定 |
2.3.14 不同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制备 |
2.3.15 美拉德反应几种特征性产物生成量的测定 |
2.3.16 谷胱甘肽与中间体直接反应产物分析 |
2.3.17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3.18 炒制甘蓝的方法 |
2.3.19 温度曲线的测定 |
2.3.20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豆肽的制备工艺 |
3.1.1 蛋白酶的筛选 |
3.1.2 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条件的优化 |
3.1.3 大豆肽成分分析 |
3.2 大豆肽美拉德中间体的制备 |
3.2.1 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对肽美拉德反应产物色泽形成的抑制作用比较研究 |
3.2.2 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为示踪剂确定中间体反应参数 |
3.2.3 基于变温美拉德反应产物感官属性筛选不同糖-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 |
3.2.4 制备工艺参数对中间体生成时间的影响 |
3.3 谷胱甘肽抑制美拉德反应的机理研究 |
3.3.1 双甘氨肽-阿拉伯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
3.3.2 高温下GSH的氧化和裂解行为分析 |
3.3.3 GSH和 GSSG对美拉德反应抑制作用的对比分析 |
3.3.4 不同添加量的GSH对几种特征性产物生成量的影响 |
3.3.5 GSH与 ARP反应产物分析 |
3.3.6 GSH对 ARP热裂解的影响 |
3.4 谷胱甘肽示踪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机理研究 |
3.4.1 GSH添加时间对A420和A294的影响 |
3.4.2 GSH不同添加时间对乙二醛、丙酮醛生成量的影响 |
3.4.3 GSH不同添加时间对挥发性化合物生成量的影响 |
3.4.4 低温反应不同阶段中间体生成情况 |
3.4.5 低温反应不同时间二羰基化合物生成情况 |
3.5 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抗氧化作用研究 |
3.5.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5.2 还原力 |
3.5.3 Fe2+螯合能力 |
3.6 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热加工风味形成能力研究 |
3.6.1 大豆肽-阿拉伯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风味形成能力分析 |
3.6.2 大豆肽-阿拉伯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加工风味受控形成 |
3.6.3 炒制甘蓝的温度曲线 |
3.6.4 不同中间体添加量对清炒甘蓝风味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双甘氨肽-阿拉伯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NMR图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牦牛骨研究现状 |
1.1.1 牦牛骨结构及营养特性 |
1.1.2 牦牛骨利用现状 |
1.2 骨胶原蛋白研究现状 |
1.2.1 骨胶原蛋白提取 |
1.2.2 骨胶原蛋白肽制备 |
1.2.3 骨胶原蛋白肽生物活性 |
1.3 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1.3.1 骨质疏松症分类 |
1.3.2 骨质疏松症治疗 |
1.3.3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构建 |
1.3.4 骨代谢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1.3.5 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提取及结构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牦牛骨基本成分分析 |
2.3.2 牦牛骨胶原蛋白紫外扫描分析 |
2.3.3 牦牛骨胶原蛋白热变性温度分析 |
2.3.4 牦牛骨胶原蛋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3.5 牦牛骨胶原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
2.3.6 牦牛骨胶原蛋白微观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优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液水解度分析 |
3.3.2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液分子量分布分析 |
3.3.3 不同蛋白酶解液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分析 |
3.3.4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工艺单因素试验分析 |
3.3.5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工艺响应面试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超滤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4.3.2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体积排阻分离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4.3.3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RP-HPLC分离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4.3.4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氨基酸测序及其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4.3.5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潜在毒性和致敏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胃肠道消化及CACO-2转运机制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数据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GP-12肽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组分鉴定及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
5.3.2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评价及GP-12 肽转运分析 |
5.3.3 GP-12肽吸收转运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子机制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2.4 数据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分析 |
6.3.2 细胞周期结果分析 |
6.3.3 荧光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分析 |
6.3.4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
6.3.5 GP-12肽的分子对接结果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7.2.2 主要仪器设备 |
7.2.3 试验方法 |
7.2.4 数据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 |
8.1 前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8.2.2 主要仪器设备 |
8.2.3 试验方法 |
8.2.4 数据分析方法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大鼠体重变化测定 |
8.3.2 大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分析 |
8.3.3 大鼠骨生物力学指标分析 |
8.3.4 大鼠骨形态力学指标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代谢组学研究 |
9.1 前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9.2.2 主要仪器设备 |
9.2.3 试验方法 |
9.2.4 数据分析方法 |
9.3 结果与讨论 |
9.3.1 实验质控数据分析 |
9.3.2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处理组大鼠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
9.3.3 PCA和 OPLS-DA数据分析 |
9.3.4 单变量统计分析 |
9.3.5 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分析 |
9.3.6 潜在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全文结论 |
10.1 结论 |
10.2 论文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鱿鱼足抗氧化与ACE抑制肽的活性研究及在线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鱿鱼足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物活性肽 |
1.2.1 抗氧化肽 |
1.2.2 ACEIP研究现状 |
1.2.3 计算机辅助挖掘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鱿鱼足多肽制备的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鱿鱼足的蛋白质的测定 |
2.2.2 鱿鱼足蛋白的氨基酸测定 |
2.2.3 鱿鱼足的酶解方法 |
2.2.4 水解度的测定 |
2.2.5 单因素实验 |
2.2.6 酶解工艺的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鱿鱼足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 |
2.3.2 鱿鱼足酶解单因素条件研究 |
2.3.3 响应面酶解条件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鱿鱼足抗氧化及ACEIP的分离纯化及活性评价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鱿鱼足多肽酶解液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3.2.2 鱿鱼足多肽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3.2.3 鱿鱼足多肽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2.4 鱿鱼足多肽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2.5 鱿鱼足多肽ACE抑制活性的测定 |
3.2.6 鱿鱼足多肽的超滤分级 |
3.2.7 Sephadex G-10凝胶层析柱 |
3.2.8 多肽的分子量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鱿鱼足多肽粗提物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
3.3.2 鱿鱼足多肽粗提物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 |
3.3.3 鱿鱼足多肽粗提物羟基自由基清除效果 |
3.3.4 鱿鱼足多肽粗提物的总抗氧化能力 |
3.3.5 鱿鱼足多肽粗提物ACE抑制效果 |
3.3.6 鱿鱼足多肽多肽分子量分布 |
3.3.7 鱿鱼足超滤分级多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 |
3.3.8 鱿鱼足超滤分级多肽的ACE抑制效果 |
3.3.9 凝胶层析组分的抗氧化和ACE抑制能力 |
3.3.10 凝胶层析组分的分子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太平洋鱿鱼中抗氧化肽与ACEIP的计算机在线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使用计算机模拟水解北太平洋鱿鱼肌球蛋白 |
4.1.2 预测具有抗氧化活性和ACE抑制活性的多肽 |
4.1.3 计算机预测肽的物理化学性质 |
4.1.4 ACE与ACEIP的分子对接 |
4.1.5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使用木瓜蛋白酶模拟水解北太平洋鱿鱼肌球蛋白重链 |
4.2.2 北太平洋鱿鱼肌球蛋白重链的计算机水解 |
4.2.3 抗氧化肽与ACEIP的计算机模拟预测 |
4.2.4 抗氧化肽和ACEIP的计算机筛选 |
4.2.5 ACEIP与ACE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
4.2.6 ACE与来于北太平洋鱿鱼肌球蛋白重链的QM和QY的MD |
4.3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鱿鱼多肽的制备及其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鱿鱼营养成分研究 |
1.2 鱿鱼综合利用现状 |
1.2.1 鱿鱼胴体的研究 |
1.2.2 鱿鱼副产物的研究 |
1.3 美拉德产物抗氧化研究 |
1.3.1 美拉德反应机理 |
1.3.2 美拉德抗氧化肽的研究现状 |
1.4 海产品美拉德产物抗氧化研究 |
1.4.1 海产品提取抗氧化肽研究 |
1.4.2 海产品美拉德抗氧化肽研究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鱿鱼蛋白的提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2 鱿鱼粗蛋白提取 |
2.2.3 鱿鱼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
2.2.4 鱿鱼蛋白质的层析分离 |
2.2.5 鱿鱼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
2.2.6 水解蛋白酶选择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鱿鱼蛋白等电点 |
2.3.2 鱿鱼蛋白分子量 |
2.3.3 鱿鱼蛋白水解蛋白酶选择 |
2.4 小结 |
第三章 鱿鱼蛋白肽的初步水解及其分子量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胰蛋白酶酶解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3 碱性蛋白酶酶解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4 初步鱿鱼蛋白肽分子量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胰蛋白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3.3.2 碱性蛋白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3.3.3 初步鱿鱼蛋白肽分子量的测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鱿鱼多肽二次水解及其分子量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氨肽酶酶解影响因素研究 |
4.2.3 响应面法优化氨肽酶酶解条件 |
4.2.4 氨肽酶水解鱿鱼蛋白肽分子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氨肽酶酶解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2 响应面法优化氨肽酶酶解条件 |
4.3.3 氨肽酶水解鱿鱼蛋白肽分子量的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鱿鱼多肽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鱿鱼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5.2.3 不同分子量鱿鱼美拉德多肽的制备 |
5.2.4 反应程度分析 |
5.2.5 美拉德产物GC-MS分析 |
5.2.6 抗氧化活性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3.1 酶解液中氨基酸含量 |
5.3.2 美拉德反应程度分析 |
5.3.3 GC-MS产物分析 |
5.3.4 抗氧化活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大豆活性肽酶解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参肽饮品的制备、品质分析及设计[D]. 陈嘉钰. 渤海大学, 2021(11)
- [2]豌豆蛋白美拉德肽制备及其呈味特性研究[D]. 严方. 江南大学, 2021
- [3]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J]. 乐彩虹,陶宁萍,徐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04)
- [4]酶解发酵酸肉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优化[J]. 吴慧琳,李苗云,朱瑶迪,赵改名,郝云鹏,任宏荣,马阳阳,赵莉君.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7)
- [5]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对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肾脏保护作用[D]. 舒丹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大豆源生物活性肽生产工艺优化及ACE抑制活性确证[D]. 王子秦. 吉林大学, 2020(08)
- [7]肽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形成示踪机制和水相制备[D]. 卢思芸. 江南大学, 2020
- [8]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D]. 叶孟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9]鱿鱼足抗氧化与ACE抑制肽的活性研究及在线筛选[D]. 于丁一.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 [10]鱿鱼多肽的制备及其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 张岩.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