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

《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

一、《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儒[1](2021)在《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的功业绝不仅仅在于他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帝国,更在于他对蒙古民族、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历史上真实的成吉思汗已经与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中的成吉思汗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分析成吉思汗形象塑造在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成吉思汗形象这一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首先,对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进行了历史和理论溯源。成吉思汗在绝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成吉思汗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积极因素都得到了表现,而争议之处却让创作者为难,如何全面展示成吉思汗形象向创作者们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这些争议之处往往是创作能够出现新思路的契机,随着人们对成吉思汗评价越来越客观,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争议因素,无疑会给塑造成吉思汗形象注入新的活力。在新历史主义理论视域下,历史文本与文学、文化文本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一种话语实践,是某一特定时代或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文学与文化文本不是历史的传声筒,而是与历史一起共同创造了人类文化符号体系。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出发,不同国家、民族所创造的成吉思汗形象文本处在不同的符号域中,这些符号域间的互动、交流、“翻译”又使成吉思汗形象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也正是文化交流的实质,不同符号域之间打破边界的交流,更可以促进文化创新。成吉思汗形象在西方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外国作品中成吉思汗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成吉思汗与中国文化。其次,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成吉思汗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蒙古叙事中,成吉思汗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着变化,在《蒙古秘史》中,他是一个受长生天庇护的英雄;在17、18世纪历史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有了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子,一些蒙古民间故事的加入也让成吉思汗形象有了更多人性化色彩;《青史演义》的作者将成吉思汗塑造成了儒家文化的仁君圣主,也强化了他蒙古民族英雄的形象。对外国作品中成吉思汗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自身文化;外国作品塑造成吉思汗形象时角度多样,内容丰富,这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在我国当代作品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依然带有演义小说的色彩,追求宏大叙事,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则开始从更多的角度挖掘成吉思汗形象的深刻内涵。新历史主义将文学与文化文本看成是文化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创作本身与历史书写一样,也是对社会文化的塑造。文学文本所描述的成吉思汗形象,一方面是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种“可能的”的形象,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不同时期成吉思汗形象的文学叙事,更为历史叙事提供了一种参照。再次,对成吉思汗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不论是展现成吉思汗一生功绩的纪录片还是表现成吉思汗成长历史的电影,近年来国外影视作品对成吉思汗的评价都比较客观,虽然其中也有对成吉思汗和中国文化的误读,但人们都在力求塑造一个符合自身文化系统和价值系统要求的成吉思汗形象。在我国,成吉思汗题材影视剧数量不算多,但质量都很高。如今,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秀影视剧需求热度持续不减,这正是我们创作的大好契机。21世纪以来,网络迅速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剧的形式和媒介也发生着变化,如何利用这一契机,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大对成吉思汗题材电影电视剧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深挖成吉思汗这一文化资源,是我们当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最后,论述了成吉思汗陵祭祀情况和成吉思汗的旅游文化形象。由于蒙古人的秘藏习俗,人们至今不知道成吉思汗的真身到底埋葬何方。根据传说,成吉思汗的灵魂留在了伊金霍洛,人们将他的一些遗物放在这里,建立宫帐进行祭祀,几经变迁形成了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在成陵祭祀中,成吉思汗是中心,也是文化符号,成陵祭祀有其神圣庄严的特点,在发展历程中也渐渐融入了蒙古民族特色。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热点,以成吉思汗形象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和商业活动都得到了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该认清现状,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成吉思汗形象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资源,应该对其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学术研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应该在当下,成吉思汗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其形象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强化成吉思汗形象塑造和成吉思汗精神的传播,将其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对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新力,对外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形象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是我们民族文化共同体伟大精神和思想的一部分,对这一形象进行研究和塑造,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更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创作出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作品。成吉思汗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部分,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是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一部分,讲好他的故事是我们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的一个途径,在这里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向世界介绍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

朝鲁[2](2020)在《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证据制度是司法官审理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制度,无论是古代的司法实践还是现代的司法实践乃至诉讼理论,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诉讼制度,其核心都是证据。证据即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或根据。古代蒙古司法审判制度也无不例外地重视证据及其作用。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是由古代蒙古各个时期颁行的法典及清朝时期蒙古地方立法中有关证据种类、规则、证明责任等形成的,并在古代蒙古司法审判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既能为蒙古法制史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能在古代证据制度与古代蒙古法的证据制度比较中发现游牧民族证据法律文化的一般性与独特性,为现代证据制度研究提供更多历史素材。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和分析了古代蒙古各个时期法典及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和蒙古地区地方立法中有关证据的规定,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时代特点等,探析了古代蒙古法中证据制度的内涵与民族性特点。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中阐明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梳理了古代蒙古各个时期颁布的法典、清朝对蒙古地区实行的国家法律和蒙古地方立法中对证据的规定;第二部分分析了古代蒙古法中证据的种类、获得途径等;第三部分分析了古代蒙古法中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问题;第四部分分析总结了古代蒙古法中证据制度的特点及研究意义。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章的观点做了总结。

满都胡[3](2020)在《国内《蒙古秘史》研究史概况综述(1949-2019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国内《蒙古秘史》研究(1949-2019年)入手,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史概况进行了搜索、统计、整理以及数据分析。本文以研究论着,研究队伍,待解问题研究等三方面的研究为重点对《蒙古秘史》研究史进行了统计分析阐释。论文由绪论、正文(1-3章)、总结、参考文献、附录(1、2)、后记等几个部分构成。绪论由文献综述、选题理由、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组成。第一章,从专着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等论着、论文集和史学史收录的论文、发表于报刊及期刊的论文等三方面对国内《蒙古秘史》研究史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第二章,以1949-1977年间、1978-2000年间、2001-2019年间等三个阶段对研究队伍及代表作品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论阐释。第三章,根据统计对《蒙古秘史》研究史中存在的待解问题研究进行了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归类。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使《蒙古秘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待解问题依然存在,是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目标。结论部分,其一,对《蒙古秘史》研究史的研究概况、成果数据、发展脉络等进行了总结。其二,对研究队伍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论着的研究视角进行了1949—1977年、1978—2000年、2001—2019年等三阶段的分析总结。其三,学者们对《蒙古秘史》研究的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存在的待解问题的观点并不一致。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与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蒙古秘史》的研究随着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研究论着逐步增多,视角更加丰富,内容渐次深入,成果日益丰硕的现状。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等热点研究逐步渗透到文化层次的研究趋势,更加需要研究队伍的持续建设,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

永真[4](2019)在《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可汗是四世纪以后形成的北方游牧民族最高首领的称谓,其具有草原部族社会政治制度共有的特征,在整个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制度中尤为突出。从最早的柔然可汗制开始,后来的突厥、回纥和蒙古族曾相继吸收、传承、发展和完善过可汗制度。可汗在政权组织中,不仅是部族的最高首领,同时也是政权组织的最高统治者。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中可汗的权力高于一切,他依据个人的意志对各级领主进行封爵和赏赐,对于各级领主权力地位的升降黜免、权力的大小以及是否世袭,也由他一人专断,对属下的臣民有生杀予夺权,掌握着行政、军事和司法等最高统治权。可汗制度作为北方游牧政权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其有效的运行直接影响了游牧政权的稳定及发展,是中国政治制度史、民族史、民族法制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选题有助于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的运行,进一步挖掘北方游牧民族在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的诸多共性、相互间的影响及彼此传承关系。为推动对游牧文明的研究,促进和提高该领域内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优良法制传统及法律文化具有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文立足于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的视角,以柔然、突厥、回纥和蒙古可汗制为例来考察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的概念、规范和作用等问题。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可汗”一词的含义入手,对可汗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可汗号的形式及性质和可汗号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归纳和总结北方游牧民族对可汗制度的法律规范,系统的对可汗制的形态,其多种可汗制产生的原因等进行论述,试图概括总结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的共性与差异;第三部分通过探讨可汗权力产生的社会基础,可汗权力的运行、汗位的嬗变规则,进一步明确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表现的特征、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的传承、可汗制的影响。

方吉璟[5](2019)在《成吉思汗管理艺术研究及当代管理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以权力压人,而是将人的情感考虑其中,因此管理艺术得到了发展。管理艺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艺术的实现,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团队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这是团队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成吉思汗是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亦是着名的管理艺术家和管理实践家。他在管理中将管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带领的蒙古铁骑所向披靡,而他所建立的国家横跨欧亚大陆,谓大蒙古国,是世界版图最大的大帝国。成吉思汗成为千年伟人,13世纪成为蒙古人的世纪,与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伟人青、少年时期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他本人所经历的生活磨难不无相关。他能够建立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与其超群的管理艺术息息相关。成吉思汗取得成功离不开其管理艺术的运用。因诸多原因,目前学术界对成吉思汗管理艺术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本文的研究既丰富了成吉思汗的研究领域又为后续研究成吉思汗奠定一定基础。在完成本文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从抽象到具体研究法以及归纳与推论法。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本文从成吉思汗的相关管理实践出发,分析与归纳其中主要的管理艺术,并深入探讨这些管理艺术为其创建大蒙古国带来的诸多益处,进而挖掘这份珍贵的遗产对当代管理者的启示。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管理者需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重视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奖惩机制、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亦要学会管理中的授权与倾听以及扬长避短,这些管理艺术的运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

郭小雪[6](2019)在《《蒙古趣谈》(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蒙古趣谈》是日本学者金冈秀郎的书,是他根据多次访问蒙古国,中国内蒙古地区的经历编纂而成的。他对蒙古学,佛学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本书于1993年8月在日本出版。此次翻译文本,笔者节选了《蒙古趣谈》中的第二章,也就是“走向成吉思汗之旅”中的节选。该章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的诞生与传说,围绕成吉思汗的诞生、家族的变迁、成长经历、成为一代大汗,外人的评说等方面展开。该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序言,主要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内容,研究课题以及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该文本的情况,作者情况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本次的翻译实践情况,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校对,这三个方面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从专有名词、句子以及标题的翻译方法以及策略方面进行介绍。第五部分为此次翻译实践情况的总结。

孙东祺[7](2019)在《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研发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内蒙古文创产品不乏优秀作品,这些文创产品浓缩文化精髓、开发品类繁多、价位亲民,这十分值得肯定与借鉴。但内蒙古能讲好“故事性”的文创产品相对匮乏、系列文创产品开发没有形成体系。依托蒙古族英雄人物开发卡通形象系列文创产品,可以达到讲好文化故事、推广文化内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传播蒙古族“英雄形象”,可以提高当代内蒙古人民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荣誉感。就目前国内优秀文创产品来看,不少优秀文创产品以历史文化为依托来开发卡通形象文创产品。本文汲取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运用文献归纳、实践考察、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卡通形象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研发的应用价值,并以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为原型,提炼卡通形象,开发卡通形象系列文创产品。此研究,首先从历史文化入手,对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范畴与分类进行界定,从中选定成吉思汗“四杰”、“四勇”等英雄人物为卡通形象人物原型。分析英雄人物原型共性与个性,提取人物形象特征,运用系列化与差异化的视觉语言,表现系列卡通形象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差异;其次,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中提取服饰元素,对服饰元素进行“分解重构”,并兼顾蒙古族颜色习俗与“尚圆”的民族审美观念,从比例、结构、线条等几个方面展开传统文化的当代造型表现;再次,通过对内蒙古文创产品现状及优秀卡通形象文创产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卡通形象文创产品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进行产品定位与消费者心理分析,得出消费者需求。最后,以详细完整的设计方案例证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研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研发应用的研究,为内蒙古文创产品的发展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并为同类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戴冲[8](2019)在《论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以战争的手段,结束了蒙古各部长期纷争混乱的分裂状态,统一了蒙古高原。统一后的蒙古帝国地域辽阔,军事势力强大,随后就发动了对周边各国的侵略战争。1219年,蒙古帝国以中亚花剌子模杀害蒙古使者和商人的“讹答剌事件”为借口,开始了其开疆辟土的第一次西征。在1219年到1225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蒙古帝国不仅灭亡了花剌子模,而且还侵入到了当时中亚和西亚的许多其他地方,最远甚至到达欧洲东部斡罗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是一场不义的侵略掠夺战争。在战争中,蒙古军队对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实行残酷的杀戮和掠夺政策,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也有积极作用。蒙古帝国促进了东亚和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与欧洲的交流沟通,对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是有利的。本论文分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部分阐释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前的情形,主要介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帝国,中亚花剌子帝国的建立以及直接引发战争的“讹答剌事件”。第二部分论述的是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的具体经过,包括花剌子模帝国的灭亡、蒙古人入侵波斯、斡罗斯和阿富汗的经过。第三部分从蒙古人和花剌子人两个方面分析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获胜和花剌子模失败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对被征服地区人们的血腥杀戮和疯狂掠夺、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统治以及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的影响。

谭淳月[9](2017)在《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教育既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又肩负着促进民族现代化的伟大而又沉重的使命。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们的观念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式微现象。少数民族学生如何在具备现代性的同时保持民族性,是民族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教育有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之分,现代民族学校教育不具备完善地传承民族文化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功能,还需要借助民族学校外多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深度田野考察发现,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最高的祭祀仪式。该仪式涵盖了几乎所有蒙古族文化要素,是“活态”蒙古文化教科书。祭祀过程是教育过程,其目的和功能就在于文化的认同与强化。蒙古族学生参与祭祀的过程就是接受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只有民族教育学视角和田野考察法的介入才能把教育学、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贯通起来,填补以往成吉思汗祭祀研究的不足,进而深入挖掘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功能。论文首次引入教育学学科视角,运用族群认同理论,以蒙古族学生和部分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考察法、调查法、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在城镇化背景下成吉思汗祭祀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的教育功能。论文采用文献法从理论上奠定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界定了文化认同及文化认同教育的概念。回答了文化认同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其目标和必要条件。通过仪式、文化认同与教育三者逻辑关系的分析,梳理了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成吉思汗祭祀三者的关系。论证了成吉思汗祭祀是一种教育活动,具有文化认同的教育内涵和功能。论文以成吉思汗祭祀为田野考察场域,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状况的考察分为祭祀前、祭祀中和祭祀后三个阶段:祭祀前,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考察了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族源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的现实情况。目的在于对蒙古族学生参加祭祀前的文化认同背景及问题进行了解和诊断。调查结果发现,尽管鄂尔多斯蒙古族具有非常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但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开始逐渐减弱。祭祀中,在前期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考察法亲身体验和参与观察了蒙古族学生参加成吉思汗祭祀中在认知、情感、态度上的表现和变化。考察记录了成吉思汗祭祀的整个过程。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分析发现,成吉思汗祭祀的教育过程要素齐全,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内容、适切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整个教育过程结构完整,有纵向和横向结构、认知和主体结构。同时,教育过程的阶段分明,目的和任务明确,教育特征明显。祭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调查和评价了蒙古族学生在祭祀中文化认同的教育结果。对参加与未参加成吉思汗祭祀的蒙古族学生,进行了有关文化认同程度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是比较二者在文化认同程度上的差异,以验证蒙古族学生参加成吉思汗祭祀后文化认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参加祭祀仪式的学生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认知层面,而参加祭祀学生的文化认同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都有所体现。论文还将参加成吉思汗祭祀的蒙古族和汉族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跨文化比较。以便考察和分析两个不同民族的学生参加同一个祭祀活动,其教育结果的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由于两个不同民族的学生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蒙古族学生参加祭祀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的认同和归属,而汉族学生参加祭祀突出表现在知识的认知水平上,情感和行为认同表现相对较弱。论文通过前期田野考察的呈现,分析了成吉思汗祭祀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第一,祭祀以隐形认同为特点,学生在祭祀环境中视觉、听觉、触觉得到互动,在无形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第二,学生主动的情感和行为认同表现较为突出,能够积极参与到祭祀的教育环节中去;第三,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呈现,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接近和了解民族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相比,局限主要表现在知识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和针对性,导致学生认知认同程度较低。祭祀所呈现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形式,现代认同教育功能较少。学生如果对祭祀的主观理解有偏差,不排除消极认同的可能性。那么,学校文化认同教育也存在着其优势与局限。学校教育能够弥补成吉思汗祭祀教育中的不足:第一,将成吉思汗祭祀相关活动作为学校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第二,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性,弥补II祭祀文化中现代性的缺失;第三,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民族观,克服祭祀中的消极认同。现代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于民族文化的教学更多的停留在书本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更加缺乏情感和行动上的互动,这是民族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综上,论文尝试性地提出了成吉思汗祭祀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的观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祭祀活动的优势,正确理解二者的互动关系。论文的结论是:成吉思汗祭祀是“活态”的教育形式,是城镇化背景下提升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程度的有效教育模式之一。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成吉思汗祭祀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祭祀中文化认同教育的有限性。学生文化认同的教育,学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避免祭祀教育的“万能论”和“无用论”倾向。祭祀仪式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对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效果更为显着。诚然,民族教育的使命,就是既要传承又要改革,博采众家之长,独具一家之秀,民族教育在矛盾和互补中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必须符合中国特色,要扎根中国历史与实际,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通过成吉思汗祭祀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放眼于未来,成吉思汗祭祀中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任重道远。

包桂芹[10](2017)在《蒙古族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神话学根源》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以"世上万物皆以天地为根"的生命同根同源的自然观为根基,崇尚诚信勇敢和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践行以动态经济模式为原动力的开拓性生活理念。蒙古族神话是蒙古族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蒙古族神话与蒙古族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之间通过采借转换、涵化整合而紧密相连。蒙古族神话是蒙古民族生活样式之源,蕴含着蒙古游牧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信仰意识,构成了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二、《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史料部分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历史形象到文化形象——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的历史与理论溯源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英雄之路
    第二节 成吉思汗历史形象的两个面向
        一、成吉思汗历史形象的积极因素
        二、成吉思汗历史形象的争议因素
    第三节 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理论溯源
        一、历史文本与文化文本——一个新历史主义的视角
        二、作为文化符号的成吉思汗——文化符号学的启示
        三、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与“他者”
        四、英雄的神性与人性——成吉思汗形象及文学体裁的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学作品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第一节 史诗、史传与长篇小说——蒙古叙事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一、蒙古民族的叙事史诗——《蒙古秘史》
        二、史传文学的典范——17、18 世纪蒙古历史文学作品
        三、蒙古叙事的集大成者——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
    第二节 “异国形象”的变迁——国外文学作品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一、西方作品中的“东方想象”——20 世纪以前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成吉思汗
        二、形象学的“憎恶”模式——瓦西里·扬的《成吉思汗》
        三、英雄的心灵成长史——井上靖的《苍狼》
    第三节 从“宏大叙事”到多元叙事——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一、“宏大叙事”与完美形象——20 世纪80-90 年代初小说中的成吉思汗
        二、“微观叙事”与多元视角——包丽英的《成吉思汗》
        三、多声部叙事与生态书写——听冉平讲《蒙古往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视作品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第一节 国外影视作品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一、“新历史”纪录片——BBC纪录片《成吉思汗》
        二、跨文化碰撞中的英雄成长史——《蒙古王》中的成吉思汗
    第二节 国内影视作品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一、作为“他者”的母亲与成吉思汗的成长之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二、成吉思汗形象的全景呈现——电视剧《成吉思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吉思汗陵祭祀和成吉思汗的旅游文化形象
    第一节 成吉思汗陵祭祀
        一、英雄的陨落
        二、成吉思汗陵祭祀的历史与现在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旅游文化形象
        一、成吉思汗主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二、成吉思汗主题文化旅游策略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 ——对约翰·曼的访谈
    英文原文
    汉语译文
致谢

(2)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2.研究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创新之处
        3.研究方法、材料与结构安排
一、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规定
    (一)蒙元时期法典中的证据规定
    (二)北元时期法典中的证据规定
        1.《阿勒坦汗法典》中的证据规定
        2.《白桦法典》中的证据规定
        3.《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证据规定
        4.《青海卫拉特联盟法典》中的证据规定
    (三)清代蒙古法中的证据规定
        1.蒙古地方立法中的证据规定
        2.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中的证据规定
二、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种类及其获取方式
    (一)古代蒙古法中的主要证据种类
        1.口供
        2.证人证言
        3.书证
        4.物证
        5.勘验
    (二)古代蒙古法中证据的获取方式
        1.从一则史料记载案例可以看出司法官以“纠举审判方式”获取证据
        2.从古代蒙古司法官“札鲁忽赤”的审断案件情况来看证据的获取
三、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规则和证明责任
    (一)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规则
        1.据众证定罪规则
        2.据供定罪规则
    (二)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明责任
        1.审判官员的证明职责
        2.原告的举证责任
        3.被告的举证责任
四、古代蒙古法中证据制度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一)古代蒙古法中证据制度的特点
        1.“入誓”在蒙古族司法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重视“褒奖”证人、伸张正义
        3.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深受宗教禁忌的影响
    (二)研究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的研究意义
        1.理论研究意义
        2.现实研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文献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
    (四)论文集
    (五)学位论文
致谢

(3)国内《蒙古秘史》研究史概况综述(1949-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4)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方游牧民族可汗概念概述
    (一) “可汗”一词的含义及概念
        1.“可汗”一词考释
        2.“可汗”一词的概念
    (二) 可汗号
        1.可汗号的起源及发展
        2.可汗号的形式及性质
        3.可汗号的功能
二、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的规范
    (一) 柔然可汗制的规范
        1.柔然可汗制的起源
        2.柔然可汗制的规范
    (二) 突厥可汗制的规范
        1.突厥可汗制的规范
        2.突厥可汗的权力范围
    (三) 回纥可汗制的规范
        1.回纥可汗制的规范
        2.回纥可汗制的传承关系
    (四) 蒙古可汗制的规范
        1. 早期蒙古部可汗制
        2.大蒙古国时期的可汗制
        3.北元中后期可汗制的发展演变
三、北方游牧民族汗权的形成、发展及演变
    (一) 汗权形成的社会基础
    (二) 可汗的权力
        1.可汗权力合法化
        2.可汗权力的范围
        3.可汗权力的运行方式
    (三) 汗权的嬗变
        1.汗权嬗变规则
        2.影响汗位继承的因素
四、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的特点、差异及影响
    (一) 可汗制的特点
    (二) 可汗制的差异
    (三) 可汗制的作用及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成吉思汗管理艺术研究及当代管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管理艺术的定义
    2.2 管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3 成吉思汗管理艺术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成吉思汗的管理艺术
    3.1 人格魅力
    3.2 知人善用
    3.3 军纪严明赏罚分明
    3.4 重视团结和谐
    3.5 适当授权
    3.6 善于倾听
    3.7 善于扬长避短
第4章 成吉思汗管理艺术对当代管理者启示
    4.1 管理者应重视自身修养
        4.1.1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4.1.2 保持公平管理态度
        4.1.3 敢于面对勇于创新
        4.1.4 胸怀宽广宽以待人
    4.2 管理者应完善选拔与用人机制
        4.2.1 选人要知人之明
        4.2.2 选才要以德为先
        4.2.3 选人要打破成见
        4.2.4 用人要用其所长
    4.3 管理者应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4.3.1 重视规章制度
        4.3.2 完善奖惩机制
    4.4 管理者应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
    4.5 管理者应合理授权
    4.6 管理者应善于倾听
    4.7 管理者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蒙古趣谈》(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1.原着と着者の绍介
    1.1 原着の绍介
    1.2 作者の绍介
2.翻訳実践の概况
3.翻訳実践の分析
    3.1 固有名词の翻訳方法
        3.1.1 人名
        3.1.2 地名、山川、氏族
        3.1.3 其他
    3.2 文の翻訳方法
        3.2.1 転訳
        3.2.2 分訳
        3.2.3 意訳
    3.3 见出しの翻訳方法
        3.3.1 名词止めの见出しの翻訳
        3.3.2 文の见出しの翻訳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1 日本语原文
付録2 中国语訳文

(7)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研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原型研究
    一、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的原型界定
        (一) 范畴:“力”与“勇”的蒙古族历史人物
        (二) 分类:神话故事、英雄史诗、汗权思想中英雄人物
    二、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的原型特征分析
        (一) “至真、至诚、至信”的共性分析
        (二) “目中有火,心中有光”的个性分析
    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文创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文创产品的优势借鉴
        (一) 挖掘文化内涵,浓缩文化精髓
        (二) 价位亲民,具备实用功能与教育功能
        (三) 开发品类繁多,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二、内蒙古文创产品的劣势分析
        (一) 审美性与艺术性有待提高
        (二) 承载“故事”的系列文创产品匮乏
        (三) 图形简单复制,创意形式较为单一
    小结
第三章 卡通形象在文创产品研发中的应用价值
    一、卡通形象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卡通形象产业链的市场价值
    三、卡通形象造型美、意象美、意韵美的审美价值
    小结
第四章 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研发的方法论研究
    一、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一) 文化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二) 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三) 趣味性与“敬畏心”相结合
    二、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思
        (一) “刚性之美”与“可爱传播”的对立平衡
        (二) 构建“系列化”与“个性化”的视觉语言
        (三) 人物历史服饰元素的“分解”与“重构”
    小结
第五章 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研发实践
    一、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市场分析
        (一) 产品定位
        (二) 构建用户画像
        (三) 用户心理及需求分析
    二、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的造型规律
        (一) 蒙古族“尚圆”审美观的应用规律
        (二) 蒙古族颜色习俗在配色中的应用规律
        (三) 蒙古族卡通人物“可爱感”的表现规律
        (四) 去繁留简,方圆对比的线条应用规律
        (五) 光空间构成规律
    三、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
        (一) 蒙古族元素拼贴嫁接具象转化的产品
        (二) 蒙古族文化象征隐喻抽象转化的产品
        (三) 蒙古族传统游戏的文创产品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计实践方案一
附录B 设计实践方案二
附录C 设计实践方案三
致谢

(8)论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国内研究动态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的历史背景
    一、蒙古帝国的崛起
    二、花剌子模帝国的建立
    三、讹答剌事件
第二章 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过程
    一、花剌子模帝国的灭亡
    二、入侵波斯
    三、入侵斡罗斯
    四、侵入阿富汗
第三章 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获胜原因
    一、蒙古人的骁勇善战
    二、花剌子模国力的虚弱
第四章 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的历史影响
    一、蒙古人在被征服地区的血腥杀戮和掠夺
    二、蒙古帝国对中亚和西亚的早期统治
    三、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促进了东西方的沟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成吉思汗祭祀研究
        (二) 蒙古族学生参加祭祀研究
        (三) 文化认同教育研究
        (四) 已有研究之局限与新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计划与进程
    五、论文内容与框架
        (一) 论文内容
        (二) 论文框架
    六、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重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认同概念的界定
        (一) 文化认同的内涵
        (二) 文化认同的定位
        (三) 文化认同的类型
        (四) 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
        (五) 文化认同的认定原则
    二、文化认同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 文化认同教育的内涵
        (二) 文化认同教育的类型
        (三) 文化认同教育的特点
    三、文化认同与文化认同教育的关系
        (一) 文化认同与教育的互动
        (二) 文化认同理论为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四、文化认同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 有利于文化群体生存和发展
        (二) 有利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三) 有利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五、文化认同教育目标与必要条件
        (一) 文化认同教育的目标
        (二) 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条件
    六、成吉思汗祭祀与文化认同教育的关系
        (一) 成吉思汗祭祀的教育特征
        (二) 成吉思汗祭祀的文化认同教育价值
        (三) 文化认同是成吉思汗祭祀与教育的结合点
第二章 祭祀前: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背景的前期考察
    一、蒙古族文化认同的生成语境
        (一) 蒙古族文化认同嬗变
        (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认同嬗变
        (三) 蒙古族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二、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概况
        (一) 文化认同教育取得的成就
        (二) 蒙古族中小学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反思
        (一) 城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教育的弱化
        (二) 文化认同意识的薄弱
        (三) 文化认同知识基础的陈旧
        (四) 文化认同教育多重思潮的辨析
    四、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 文化认同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性质要求
        (二) 文化认同教育是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
        (三) 文化认同教育是蒙古族学生的认知过程
    五、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途径的思考
        (一) 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局限
        (二) 蒙古族学校教育的不足
        (三) 蒙古族社会教育的有力补充:成吉思汗祭祀
第三章 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情况的田野考察
    一、文化认同教育要素的考察
        (一) 教育目的
        (二)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三) 教育场所与内容
        (四) 教育方法与手段
    二、文化认同教育结构的考察
        (一) 纵向结构
        (二) 横向结构
        (三) “三维”结构
        (四) 主体结构
    三、文化认同教育过程的考察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四、文化认同教育特征的考察
        (一) 内与外的教育
        (二) 主与客的教育
        (三) 自我与他者的教育
第四章 祭祀后: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结果的调查与评价
    一、参加祭祀的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情况调查
        (一) 蒙古族小学生
        (二) 蒙古族中学生
        (三) 蒙古族大学生
        (四) 学校教师的评价
        (五) 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结果的总体评价
    二、未参加祭祀的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情况调查
        (一) 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概况
        (二) 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三) 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参加与未参加祭祀的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程度的比较
        (一) 文化认知程度不同
        (二) 情感归属程度不同
        (三) 行为态度程度不同
        (四) 有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的差异
    四、参加祭祀汉族学生文化认同情况调查
        (一) 鄂尔多斯东胜区第一小学概况
        (二) 汉族学生参加祭祀的调查和评价
    五、参加祭祀的汉族学生与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差异的分析
        (一) 汉族学生和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二) 蒙古族和汉语学校的教育背景不同
    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结果的总体评价
        (一) 祭祀时间体系夯实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 祭祀空间转换提升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
        (三) 祭祀过程的参与促进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
        (四) 祭祀中的符号、教育与文化认同感
        (五) 达尔扈特人的虔诚激发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
第五章 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势与困境
    一、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势
        (一) 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 多样的教育类型
        (三) 充分的教育条件
    二、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困境
        (一) 偏重精神认同和行为认同
        (二) 个体认同为主
        (三) “民族性”为导向
        (四) 精神文化认同程度的下降
        (五) 提倡主动认同
        (六) 强调隐形认同
        (七) 消极认同的可能性
第六章 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整体优化
    一、学校教育中蒙古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表现
        (一) 注重认知认同
        (二) 集体认同为主
        (三) “现代性”为导向
        (四) 物质文化认同的局限
        (五) 提倡被动认同和引导认同
        (六) 强调显性认同
        (七) 消极认同隐患
    二、学校教育对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困境的破解
        (一) 弥补祭祀教育中认知认同不足
        (二) 弥补祭祀教育中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足
        (三) 弥补祭祀教育中现代认同不足
        (四) 弥补祭祀教育中精神文化认同不足
        (五) 弥补祭祀教育中引导认同不足
        (六) 弥补祭祀教育中显性文化认同不足
        (七) 克服祭祀教育中的消极认同
    三、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 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的整合
        (二) 个体认同、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交融
        (三) 传统认同和现代认同的共存
        (四) 物质文化认同与精神文化认同的结合
        (五) 主动认同、被动认同和引导认同的交叉
        (六) 显性认同与隐性认同的转换
        (七) 消极认同向积极认同的引导
    四、正确理解成吉思汗祭祀与学校教育二者的互动关系
        (一) 以文化认同为教育理念打破学校与祭祀仪式各自为界的局限
        (二) 学校、祭祀仪式二者以文化认同为共同教育目的
        (三) 以文化认同为视角重新认识学校教育与祭祀仪式教育之间的关系
结语
    一、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认同教育是蒙古族学生的重要教育模式
        (一) 蒙古族学生参加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性
        (二) 成吉思汗祭祀教育的本质
        (三) 成吉思汗祭祀教育的功能
        (四) 成吉思汗祭祀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成吉思汗祭祀中文化认同教育万能论及其危害
    三、成吉思汗祭祀中文化认同教育无用论及其危害
    四、文化认同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不是对立的
    五、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一) 本研究的结论对蒙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的启示
        (二) 成吉思汗祭祀中文化认同教育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专着
    三、论文
    四、译着与外文
    五、研究报告
附录
    附录一:考察提纲
        一、成吉思汗祭祀研究实地考察提纲
        二、文化认同考察提纲
        三、仪式教育的考察提纲
        四、学生调查问卷
        五、学生访谈提纲
        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考察图片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

(10)蒙古族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神话学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蒙古族神话对蒙古族哲学思想形成的本源意义
二、蒙古族神话、史诗和汗权思想中的英雄崇拜价值观
    (一) 神话中的英雄崇拜
    (二) 史诗中的英雄崇拜
    (三) 汗权思想中的英雄崇拜
三、践行万物有灵、生命同根的神化意识

四、《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吉思汗文化形象塑造研究[D]. 张慧儒. 吉林大学, 2021(02)
  • [2]古代蒙古法中的证据制度研究[D]. 朝鲁.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3]国内《蒙古秘史》研究史概况综述(1949-2019年)[D]. 满都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北方游牧民族可汗制度研究[D]. 永真.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5]成吉思汗管理艺术研究及当代管理启示[D]. 方吉璟.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6]《蒙古趣谈》(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D]. 郭小雪.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7]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卡通形象文创产品的研发应用研究[D]. 孙东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9)
  • [8]论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D]. 戴冲.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成吉思汗祭祀中蒙古族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D]. 谭淳月. 西南大学, 2017(05)
  • [10]蒙古族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神话学根源[J]. 包桂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标签:;  ;  ;  ;  ;  

《蒙古秘史》中的汗权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