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想——以"原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实验教学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腾飞[1](2021)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物理化学与实验课程的同步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化学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培养本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前期教学情况来看,这两门课程存在着课程衔接不合理,课时少,课程思政的内容相对较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这两门课程的同步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聚焦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等方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朱建平,张超[2](2021)在《思维导图在本科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无机化学实验课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线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以非线性的形式串联起来,并将学生不熟悉的概念全部呈现在眼前,从而起到"大脑的延伸工具"的效果。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孙越,杨钻[3](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教学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介绍其化学化工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深挖实验哲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关注实验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立足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聆听实验背后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以及重视研究设计型实验,强化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以期为高校实验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尹悦[4](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李秋艳,王晓军,朱倩,周颖,钱香芸[5](2021)在《物理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以物理化学实验"粘度法测高聚物的分子量"为例,探索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程序包括学习主体及教材分析、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微课制作、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并通过实践及统计假设检验,全面评价了该教学模式。
赵尧敏,崔铁兵,张留学[6](2020)在《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实施LBL和TBL混合模式教学全覆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实现老实验新做、基础实验综合化,使教学实施更加有效,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通过"两级组长制"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测定实验为例具体展示了LBL及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实施效果。实践表明,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夯实了专业技能,同时其主观能动性、团队责任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技能均得到显着提升。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雅洁,金浩,朱学伸,蒋功成[8](2020)在《“课程思政”与物理化学智慧课堂的融合探索——以可逆电池为例》文中认为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提出不仅为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教学阵地,更为全面落实思政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物理化学课程凭借其课程特点,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独特优势。采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可逆电池为例,介绍了一种将"课程思政"与物理化学课程融合的方法,期望为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王伟[9](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舒铃[10](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化学知识的渗透策略探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综合性人才的输入,为满足人才供给,我国政府也在基础教育方面重视学科间的整合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高中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不仅在知识上有所交叉,而且在学科素养及课标要求上均有交叉,因此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化学知识。在第一章,第二章对其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的现状及学科渗透理论等基础进行简单陈诉,有助于教师对学科渗透的宏观了解。在第三章整理现有的部分物理学科部分知识与化学学科知识相关处,有助于物理教师进行梳理,在哪些地方可进行化学学科知识的渗透。在第四章,通过例举在实践时的教学案例:1.将电化学渗透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案例,2.将化学知识以情景模式融入物理题,3.将化学氧化还原引进受力变化的物理题,有助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参考;对实践中学生进行前后教学问卷调查及实践后访问,以此来提出教学建议。在第五章,对所带班级进行实践的前测后测,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访谈进行教学实践后的学生,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对实践的相关教学有浓厚的兴趣,觉得比起传统教学知识,渗透教学更能应对社会的挑战,激发学生对物理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能提高物理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化学知识的积累。在第六章,参考对学生的前后测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及老师的访谈,对高中物理教学渗透相关化学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及展望。学科的渗透主要目的是,打破常规独立学科教学模式,淡化学科界限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达到对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的双向吸收,促进这两门学科知识的提升,培养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丰富物理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从多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视角。
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想——以"原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实验教学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想——以"原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实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物理化学与实验课程的同步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 |
2 教学模式 |
3 课程思政 |
4 结语 |
(2)思维导图在本科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思维导图的兴起及其教学应用现状 |
2 思维导图在本科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
2.1 传统实验课教学方式的问题与改进 |
2.2 思维导图在实验课中的应用思路及实践 |
3 总结与展望 |
(3)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
(一)深挖实验哲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
(二)关注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三)立足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 |
(四)聆听实验背后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
(五)重视研究设计型实验,强化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
3结语 |
(4)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电磁学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
2.3.1 课时安排 |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
6.2.1 外部影响因素 |
6.2.2 内部影响因素 |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物理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 |
2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3 教学反思与总结 |
(6)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教学设计 |
2 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实施 |
3 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实施效果 |
4 结语 |
(8)“课程思政”与物理化学智慧课堂的融合探索——以可逆电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内涵 |
2 物理化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与方法 |
2.1 物理化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
2.2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开展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 |
3“课程思政”融入物理化学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可逆电池为例 |
3.1 预习准备 |
3.2 问题引入 |
3.3 成果展示 |
3.4 构建新知 |
3.5 总结与延伸 |
4 结语 |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
一、理解 |
二、学科 |
三、学科理解 |
四、学科理解水平 |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
六、相近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
第一节 PCK理论 |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
二、学科知识与PCK |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
六、研究启示 |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
四、结语 |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
六、研究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
五、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化学知识的渗透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学科交叉渗透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及交叉渗透教学依据 |
第3章 高中物理与化学学科部分内容交叉的整理与分析 |
3.1 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的相关性 |
3.1.1 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相关性 |
3.1.2 物理与化学知识点的相关性 |
3.1.3 物理化学课标上的相关性 |
3.2 物理与化学相关的部分内容及分析 |
3.2.1 物理与化学相关的部分内容集合 |
3.2.2 物理与化学学科知识渗透的举例分析 |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相关化学知识交叉渗透的实施及建议 |
4.1 物理与相关化学知识交叉处渗透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实施案例 |
4.2 开拓创新,将无交叉化学知识渗透物理题中具体实施案例 |
4.2.1 将化学知识作为情景在题中引入,受力不变 |
4.2.2 化学变化引入物理题-受力变化 |
4.3 高中物理教学中相关化学知识交叉渗透实施的教学建议 |
4.3.1 教师观念更新,加强自身学习,保证内容适宜性及准确性 |
4.3.2 应贴近生活,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渗透教学内容 |
4.3.3 淡化以教师主导,强调以学生为本,落实自主性 |
第5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相关化学知识交叉渗透的教学实践分析 |
5.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5.2 渗透教学实践的问卷结果分析 |
5.2.1 问卷调查结果前后对比分析 |
5.2.2 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致谢 |
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想——以"原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实验教学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物理化学与实验课程的同步教学改革探索[J]. 蒋腾飞. 广东化工, 2021(22)
- [2]思维导图在本科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朱建平,张超. 广东化工, 2021(14)
- [3]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 孙越,杨钻. 大学化学, 2021
- [4]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物理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践[J]. 李秋艳,王晓军,朱倩,周颖,钱香芸. 大学化学, 2021
- [6]LBL和TBL组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赵尧敏,崔铁兵,张留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8)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课程思政”与物理化学智慧课堂的融合探索——以可逆电池为例[J]. 张雅洁,金浩,朱学伸,蒋功成. 云南化工, 2020(05)
- [9]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中物理教学中化学知识的渗透策略探究[D]. 舒铃.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