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远视和弱视呈正相关

学龄前儿童远视和弱视呈正相关

一、学龄前儿童远视与弱视成正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濮清岚,周巧云,李勇,许维馨[1](2021)在《嘉兴市南湖区3周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嘉兴市南湖区3周岁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及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的Suresight手持式筛查仪对2019年7—9月在我院行入幼体检的5609名3周岁儿童,进行双眼屈光状态检查。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从性别、出生方式、出生体重、有无早产,是否存在屈光异常家族史及用眼情况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周岁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率为10.2%,其中其中远视39.12%(205/524)、散光58.77%(308/524)、近视2.10%(11/524),散光为3周岁年龄段儿童主要的屈光异常类型。屈光不正单因素分析3周岁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患病率与父母有吸烟史、早产、低体质量新生儿、每天户外活动<2 h,平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间>2 h/D有关(P<0.05)。将以上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父母有吸烟史、早产、低体质量儿、户外活动时间≤2 h/d、平均电子产品使用时间≥2 h/d是3周岁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嘉兴市南湖区3周岁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屈光不正类型为散光。父母有吸烟史、早产、低体质量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儿童屈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付发燕,李俊[2](2021)在《学龄前儿童远视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6岁学龄前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学龄前儿童远视(定义为等效球镜度数≥+2.00 D )患病率约10.4%~30.03%。但因纳入标准、研究人群、检查方法及年龄等不同,学龄前儿童远视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遗传与环境因素、种族差异、不良用眼行为、母亲孕期吸烟等可能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状态的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63-268)

付发燕[3](2021)在《云南省墨江县学龄儿童散光分布及五年进展随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云南省墨江县7~8岁学龄儿童总散光和角膜散光的分布情况、患病率、五年累积发病率,纵向观察散光分布、散光度数及眼球生物学参数五年变化情况,分析散光与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学龄儿童散光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在横断面筛查结果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墨江县12所小学2432名7~8岁学龄儿童进行五年随访调查。在睫状肌麻痹(1%盐酸环喷托酯眼液)后行电脑验光(Topcon RM-8000),得出眼总散光(RA)度数、散光轴向。运用Len-Star眼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眼球生物学参数,主要包括眼轴长度(AL)、晶体厚度(LT)、最平角膜曲率(Kf)、最陡角膜曲率(Ks)、前房深度(ACD)、中央角膜厚度(CCT),得出角膜散光(CA)度数、散光轴向。计算总散光和角膜散光度数、眼球生物学参数五年变化值,并分析散光变化与眼球生物学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使用Thibos矢量分析方法对总散光和角膜散光的矢量特性进行分析,计算散光矢量参数J0、J45及其五年变化情况。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有研究对象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调查共有2432名学生完成检查,平均年龄7.7岁。完成第五年随访调查的学生共2169名(随访率89.2%),其中1名学生因随访期间右眼受外伤未纳入研究,第五年共2168名学生纳入研究,2095名学生完成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2.总散光轴向分布以顺规散光为主,第五年总散光中顺规散光比例较基线增加(基线:79.9%;第五年88.6%),逆规散光(基线:9.8%;第五年:5.6%)和斜轴散光(基线:10.3%;第五年:5.8%)比例较第一年减少。基线总散光(≥0.75D)患病率为8.1%,五年累积发病率为11.2%。3.五年内总散光较基线整体增加0.09D。38.4%的学生总散光未发生改变;38.8%的学生总散光度数增加小于1D,2.1%的学生总散光度数增加大于1D;20.2%的学生总散光度数减少小于1D,0.5%的学生总散光度数减小超过1D。4.角膜散光轴向分布以顺规散光为主,第五年角膜散光中顺规散光比例较基线增加(基线:92.9%;第五年95.4%),逆规散光比例较第一年减少(基线:3.9%;第五年:1.3%),斜轴散光比例与基线相近(基线:3.2%;第五年:3.3%)。角膜散光(≥0.75D)患病率为67.0%,五年累积发病率为41.1%,角膜散光患病率女生高于男生(p<0.05)。5.第五年角膜散光较基线整体增加0.08D。五年内0.9%的学生角膜散光未发生改变;43.5%的学生角膜散光增加小于1D,1.9%的学生角膜散光度数增加大于1D;52.9%的学生角膜散光减少小于1D,0.8%的学生角膜散光度数减少超过1D。6.五年内总散光和角膜散光增加者Kf减小伴Ks增加,其中散光增加大于1D者Ks增加幅度最大、眼轴增长最快。五年内总散光减少者及角膜散光减少小于1D者Kf和Ks均减小,角膜散光减少大于1D者Kf增加且Ks减小幅度最大。总散光和角膜散光五年变化值与AL增长、LT增长、Ks变化呈正相关,与ACD变浅、Kf变化呈负相关。7.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显示,五年内RAJ0和CAJ0较基线增加0.058D、0.048D,RAJ45和CAJ45绝对值较基线增加0.002D、0.024D。基线近视者RAJ0五年进展值高于未近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年内CAJ45绝对值增加值女生高于男生,存在性别差异(P=0.003)。[结论]1.云南省墨江地区7~8岁学龄儿童总散光和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均以顺规散光为主,总散光和角膜散光(≥0.75D)患病率分别为8.1%、67.0%,总散光和角膜散光五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1.2%、41.1%。2.总散光和角膜散光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逆规散光有向顺规散光转变趋势,五年内散光值主要在1D以内波动。3.总散光和角膜散光增加程度与AL增长、Kf减小、Ks增加、LT增长、ACD变浅相关。

索倩,张德勇,蔡文茜,孙莉,张波,严晓铃,郭宝[4](2020)在《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结论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黄燕玲[5](2020)在《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儿童少年眼视力下降,严重影响儿童少年体质健康。目前由于眼科医生与患者比例严重失调,医院的研究和工作重点均集中在治疗方面,难以投入于眼视力低下的预防。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儿童少年的眼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但绝大部分的研究均停留在理论推论与调查报告,缺少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7-9岁视力低下的儿童进行为期8个月的运动实验干预,深入分析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适宜体育运动防治眼视力下降的效果与原理,为体育运动防控儿童视力低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五山小学30名7-9岁视力低下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将其分为近视组和远视组。训练时随机分成4组,3节课/周,90分钟/节,干预时长为8个月。实验前后采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电脑验光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采用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球镜度、柱镜度、眼轴长度等眼视力指标;散瞳后恢复正常状态检查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通过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评定本套乒乓球运动方案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研究结果:一、近视组:与实验前相比,双眼的球镜度、等效球镜度以及左眼柱镜度均上升,双眼平均眼轴长度均增长,平均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右眼平均柱镜度上升,正相对调节和双眼调节灵敏度实验后有明显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双眼平均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负相对调节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远视组:与实验前相比,双眼的平均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均下降,远视程度降低、散光减小,向正视方向发展;双眼平均眼轴长度增长,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双眼相对调节在实验后提高;以上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双眼调节灵敏度在实验后明显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本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干预,可以改善眼睛调节灵敏度,以及相对调节的功能,进而改善视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视屈光度上升,远视屈光度下降,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2.本研究的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符合儿童身体发育特点,运动负荷适宜,内容简单,兴趣性强,是有效防控眼视力低下的较好方法。在休闲、业余体育和新课标体育教学中可推广运用。

张春梅[6](2020)在《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了解延边地区学龄前屈光不正儿童家长对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分析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对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延边地区学龄前屈光不正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对儿童屈光不正行为的关系,为制定改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现状与患病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延边地区诊断为屈光不正的3~6周岁学龄前儿童的315名家长进行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共315名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其中,母亲230名(73%)、父亲72名(22.9%)、祖父母9名(2.9%);城镇居民297名(94.3%);父母有视力问题为177(56.2%)名:一天看电子产品时间达6小时/天为74名(23.5%),超过8小时/天为37名(11.7%)。(2)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总分为(0.83±0.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收入在视力保健知识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态度平均得分(4.75±0.31)尚可。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区、职业、父母有无视力问题在视力保健态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方面总平均分为(3.68±0.46)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家庭月总收入在视力保健行为的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信念和行为间呈正相关(r=0.19~0.26,P<0.05)。结论:(1)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视力保健态度水平较高,视力保健行为不理想,依从性差。(2)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收入不同在视力保健知识上存在显着差异;居住地区、职业、父母有无视力问题不同在视力保健态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学历、家庭月总收入不同在视力保健行为上存在差异。(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钟梓铭[7](2019)在《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弱视的疗效,对比单纯西医治疗与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弱视的疗效差异。探讨民族壮医学治疗弱视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在2016年10月到2018年0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的180例(314眼)弱视患者,初诊年龄为3-12岁,随机将其分为壮医组(A组):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共90例;对照组(B组):单纯运用西医治疗方法,共90例。壮医经筋推拿疗法主要为壮医经筋摸结、经筋解结的推拿手法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屈光矫正及遮盖疗法。所有A组患者均坚持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治疗半年及以上,西医治疗根据每次复诊情况调整方案,记录好患者就诊初诊及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复诊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散瞳后等效球镜、眼轴、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情况。观察统计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最佳矫正视力:经6个月的治疗,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上升了2.5行或以上,但是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比,壮医组的最佳矫正视力的上升幅度要更大。患者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与初诊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的总体变化量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的正等效球镜均有所下降,而负等效球镜均上涨。所有患者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正等效球镜与初诊的平均等效球镜的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1年复诊时与初诊的眼轴长度的总体变化量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两组的眼轴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远视眼患者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眼轴长度均上涨,壮医组的眼轴增长要比对照组的增长速度快,1年复诊时平均眼轴长度与初诊的眼轴长度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眼患者两组的眼轴长度在初诊时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复诊时患者平均眼轴长度均上涨,壮医组的眼轴增长要比对照组的增长速度慢,1年复诊时平均眼轴长度与初诊的眼轴长度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患者6个月复诊的1.5c/d、6c/d及18c/d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前提高,与初诊的对比敏感度总体变化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c/d、12c/d与初诊的对比敏感度总体变化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诊,患者1.5c/d、3c/d、6c/d、12c/d、18c/d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前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医组对立体视恢复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壮医组的视力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对于中、重度弱视患者而言,应用壮医结合西医治疗,有助于降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视力回退率。结论:1、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能较好地提升弱视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该治疗可以相对地加速远视性弱视眼向正视化发展,同时又可以相对地减慢近视性弱视患者的近视速度;可以增加远视性弱视患者的眼轴增长速度,同时又能减慢近视性弱视的长眼轴增长速度;弱视患儿的对比敏感度的提高情况也是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其立体视功能的建立、改变弱视患儿的斜视眼位均有良效。2、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特别是对于难治性弱视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功能及眼位情况,在难治性弱视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可为其提供新的临床参考意义。

肖小芳[8](2019)在《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6月-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瞳孔、瞳距、眼位进行检查和统计分析,了解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和瞳孔、瞳距、眼位等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瞳孔、瞳距生长发育规律,为儿童早期视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VS100型号伟伦视力筛查仪对衡阳市6月-6岁1200例(2400眼)儿童进行筛查,检测屈光状态、瞳孔和瞳距大小、凝视时眼位状态;同时对被检儿童家长进行被检儿童出生地、居住地、父母屈光状况等情况的问卷调查,把被检儿童按照6月-1岁、1岁-2岁、2岁-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分为I-VI组,将筛查结果与问卷内容统一收集整理,并对数据进行整体和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1、I组球镜为(0.7±0.67 DS),柱镜为(-0.99±0.73 DC),等效球镜为(0.21±0.60 DS);II组球镜为(0.66±0.67 DS),柱镜为(-0.78±0.55 DC),等效球镜为(0.28±0.58 DS);III组球镜为(0.87±0.79 DS),柱镜为(-0.87±0.63 DC),等效球镜为(0.43±0.73 DS);IV组年龄段球镜为(0.91±0.81 DS),柱镜为(-1.15±0.95 DC),等效球镜为(0.33±0.78 DS);V组球镜为(1.01±1.24 DS),柱镜为(-1.25±1.07 DC),等效球镜为(0.38±1.17 DS);VI组球镜为(1.25±1.55DS),柱镜为(-1.36±1.18 DC),等效球镜为(0.58±1.52 DS);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各年龄段球镜、等效球镜与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水平低于女性;2、随年龄的增长,球镜异常、柱镜异常、球镜和柱镜均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均以柱镜异常为主;球镜异常率与父母遗传史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屈光不正类型中,单纯近视35眼,单纯远视27眼,单纯远视散光0眼,复性远视散光475眼,单纯近视散光121眼,复性近视散光102眼;混合散光860眼,各年龄段均以混合散光、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屈光不正不同类型与性别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17.969,P=0.003,P<0.05);4、I组-VI组屈光不正中,低度混合散光异常率为34.54%、异常眼829眼;中度混合散光异常率为1.29%、异常眼31眼;高度混合散光为0眼;低度远视异常率为19.04%、异常眼457眼;中度远视异常率为1.62%,异常眼39眼;高度远视异常率为0.25%、异常眼6眼;低度近视异常率为5.29%、异常眼127眼;中度近视异常率为0.33%、异常眼8眼;高度近视异常率为0.04%、异常眼1眼;5、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年龄和散光轴向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屈光参差中,I组-II组、IV组-V组主要为柱镜屈光参差;III组主要为球镜屈光参差;VI组球镜屈光参差和柱镜屈光参差两者所占比例相同。7、I组-VI组右眼凝视X轴为正值,左眼凝视X轴为负值,左右眼凝视Y值皆为负值;8、I组、II组、III组、IV组、V组、VI组瞳孔大小分别为(4.81±0.58)mm、(4.96±0.67)mm、(5.28±0.76)mm、(5.31±0.9)mm、(5.7±0.86)mm、(5.69±0.84)mm;9、I组年龄段瞳距为(44.99±2.75)mm、II组瞳距为(46.85±2.99)mm、III组瞳距为(49.29±3.13)mm、IV组瞳距为(50.44±3.64)mm、V组瞳距为(50.44±3.64)mm、VI组瞳距(54.2±3.37)mm;结论:1、6月-6岁儿童球镜呈远视状态,散光呈近视状态,低龄儿童远视储备不足;2、6月-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混合散光为主,其次为复性远视散光;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3、6月-6岁学龄前儿童呈不同程度的内斜,但大部分儿童均处于正常凝视状态。4、瞳孔大小、瞳距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异常率高,学龄前视力筛查工作至关重要。

魏楠[9](2019)在《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内眦赘皮及先天性上睑下垂都是常见的儿童眼疾。内眦赘皮表现的假性内斜,常常引起临床斜视的误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可造成视觉发育期内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内眦赘皮随年龄发育而呈现的具体发育趋势未见报道;关于上睑下垂与发生弱视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为主观性的,用以评价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发生关系,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上睑下垂更容易发生弱视,认为除了眼睑遮盖因素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之外,尚有以屈光性为主的光学剥夺因素存在。本研究旨在研究上睑下垂对角膜不对称性遮盖,对眼轴发育及视觉发育的相互关系,探讨上睑下垂手术指征及术后评估。1.本研究以天津地区儿童为对象,利用全人群筛查模式,进行儿童先天性眼睑疾病临床筛查。得到儿童眼睑及颅面发育的特征性数据,分析儿童随年龄发育,其内眦部正常发育趋势,以及内眦赘皮形成的动态发育指标。分析假性内斜就诊的儿童中内眦赘皮是否影响其屈光发育。为临床诊治内眦赘皮提供量化指标。2.通过筛查确定天津地区汉族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3.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把握干预最佳的时间窗口,为预防及治疗上睑下垂引起的弱视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组织的病理表现,探讨组织病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2016年天津地区17,588名3至17岁的儿童眼病筛查工作中,通过SPOT筛查仪采集每一例受检儿童眼部资料,上传致数据平台,提取其中外观像、瞳距、屈光测量值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如下指标:各年龄组儿童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内眦间距(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 IEFD)以及反应眼睑-眶周-颅颌面比例关系的内眦间距-瞳距比(简称眦瞳比EFDPD ratio 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Interpupillary distance ratio)等各参数正常值,绘制儿童以内眦位置为标记点的眼睑发育趋势图。对35例先天性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患者进行屈光发育数据收集工作。2.2017年采用全人群筛查模式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6-13岁儿童进行主要包括上睑下垂在内的儿童发育性眼病进行整群筛查,并针对筛查中的阳性病例转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儿童眼科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确诊,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3.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中单侧发病病例,并依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组,测量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屈光状态、眼轴-角膜曲率比(Axial globe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radius AL/CR)等参数。4.对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矫正术中的眼睑相关组织取样(眶隔、眶脂肪、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及额肌组织),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病理结构观察及分析。结果1.眦瞳距比随年龄呈现比值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发育阶段:在6岁之前,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都以类似而且较快的速度发展,EFDPD比值不变;从7到12岁,IEFD和IPD的发展都开始减慢,IEFD更为明显,EFDPD比值下降更加明显;达到13岁之后,IEFD和IPD再次以相似的速度发展,并且EFDPD比值再次变平。学龄前儿童(<6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63,随着年纪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青春期(>13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59;儿童因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视的患者眦瞳比EFDPD ratio值≥0.65。其患儿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发生与正常群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筛查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学生(其中男生14986人),确诊上睑下垂51人(检出率0.18%),患病男生32人(0.21%),患病女生19人(0.14%),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626,P=0.129)。确诊儿童中,单眼患者40人(右眼患病21人,左眼患病19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双眼患者11人(男生8人,女生3人),眼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0.177,P=0.674)。各年龄间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0.335,P=0.170)3.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患侧眼与健侧眼之间的眼轴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2=9.848,P=0.002)。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发现4组间远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117,P=0.002),4组间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3.183,P=0.004)。重度组的轴率比明显比轻度组和正常组小,轴率比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4,P=0.002);上睑下垂患儿的屈光参差发生率为24.4%,高于一般儿童(1.6%-4.3%)。单侧上睑下垂患儿的弱视发生率为43.9%,高于一般儿童(3.0%-3.2%)。4.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病理中提上睑肌腱膜标本均出现异常表现:纤维粗细不均,肌内膜细胞增多,且不规则。而在所有病例中有12例(70.6%)眼睑轮匝肌显示不同程度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异常表现(纤维异常表现、内膜分布异常表现及纤维间红染物质)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横纹肌纤维红色或紫红色,并显示有横纹结构,有些肌纤维间结缔组织纤维增多,HE染色下的红染物质在Masson染色下呈中央淡绿色、周边呈红色。使用结蛋白(Desmin)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粗细不均的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而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的物质对结蛋白呈阴性表达,提示这些物质可能是非横纹肌分化的组织。硫磺T染色后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物质呈黄绿色,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属于淀粉样物质。结论1.学龄前儿童(<6岁)患有内眦赘皮的比率明显较高,而7岁到12岁期间,随着面部发育,内眦赘皮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到13岁左右眦瞳比值趋于稳定(EFDPD ratio=0.58),其眦瞳比EFDPD ratio>0.65是假性内斜的主观判定值。先天性内眦赘皮对儿童屈光发育无影响。2.本研究提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为0.18%,并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上睑下垂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87倍;其屈光参差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24倍;近视、远视发生情况与正常人群相比没有差异。3.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进一步引起角膜表面形态非对称性改变,角膜曲率、屈光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患侧眼视物不清而减少使用,眼球发育受阻,屈光参差及弱视的发生率增加,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4.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和眼睑轮匝肌均具有发育不良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轮匝肌纤维间隙中有淀粉样物质存在。

陈佳艳[10](2019)在《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相关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宜兴地区2018年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的回顾性研究,了解宜兴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及屈光异常情况。2.早发现视力筛查的可疑与异常情况,寻找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3.提高幼儿园老师、家长、儿童的眼保健意识,使学龄前儿童的眼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为宜兴市卫生保健部门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调查对象:2018年宜兴市年龄3~6岁的学龄前儿童,宜城镇(城市)5516人,新建镇(农村)549人,屺亭镇(农村)716人。2.调查内容:“六一”体检时,由儿保医生仔细检查并当场填写个案体检表,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体重、身高、身高别体重评价、视力筛查、屈光检查、其他异常等;同时下发《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情况调查表》,并告之保健老师发放给家长认真填写,及时回收。3.视力筛查检查:采用儿童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视力进行筛查,结合儿童图形视力表和国际标准E字对数视力表进行屈光筛查及裸视力检查,对视力筛查阳性者去宜兴市眼科医院进一步做专科检查治疗,可疑者3月后再复查。4.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2018年宜兴市参加体检的学龄前儿童的裸视力检测与屈光筛查结果情况、用眼时间、睡眠、营养、户外运动等情况,应查人数/实查人数等基本概况。5.单因素分析,描述宜兴市儿童视力屈光状态与遗传因素、年龄、营养状况、父母重视程度、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睡眠时间、户外运动情况等相关性。6.结合单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宜兴市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因素。7.结合我市儿童视力筛查工作的现状和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普查资料、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对策和措施。8.资料录入和分析:对所有资料进行统一编码,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校对,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视力筛查情况的结果的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视力筛查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2018年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裸视力异常情况通过调查研究,2018年宜兴市参与“六一”体检的视力筛查的应检人数6779名,筛查总人数6620人次数。从中检测出视力异常人数1116人,异常率为16.86%,其中男童视力异常人数是603人,男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是17.15%,女童视力异常人数是513人,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是16.53%,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居住的儿童视力异常率为18.06%,农村为11.70%,明显高于农村居住的儿童,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视力异常率为3岁组22.20%,4岁组13.28%,5岁组19.91%,6岁组11.6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学龄前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视力异常的检出率也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3岁组视力异常最高,6岁组视力异常最低,5岁组的视力异常有呈现出再度升高的发展趋势。(2)2018年宜兴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情况通过调查研究,2018年宜兴市参与“六一儿童视力体检”的应检人数6779名,筛查总人数6620人次数。通过宜兴市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共检查出屈光异常的儿童1757名,屈光异常检出率是26.54%,其中的男童3516名,屈光异常的儿童941名,屈光异常检出率是26.76%,女童3104名,屈光异常的儿童816名,屈光检出率是26.29%,男女童屈光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居住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人数1548人,屈光异常率为28.82%,农村居住的屈光异常人数为209人,屈光异常率为16.7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看,3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6.59%,4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4.17%,5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8.10%,6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7.50%,不同年龄组屈光异常检出率无显着差异,检查出的屈光异常类型以远视为主占81.04%、其次是散光占15.25%、再次是近视占3.71%,随儿童年龄增长远视率下降但是近视率有所增长。(3)依据SPSS19.0对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爸妈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儿童每日使用手机及电脑等电子产品时间、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及睡眠时间、家长的视力保护意识、父母文化水平。其中,居住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户外活动时间长、家长对视力的保护意识、睡眠时间长质量良好属于保护因素。爸妈遗传因素、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多、营养不均衡挑食属于危险因素。[结论]:1、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视力异常发生率更加突出和呈现出低龄化的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2、遗传、饮食营养、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睡眠、户外运动时间、为视力异常的影响因素。3、居住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户外活动时间长、家长对视力的保护意识、睡眠时间长质量良好属于保护因素。爸妈遗传因素、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多、营养不均衡挑食属于危险因素。4、应当引起宜兴市当地相关卫生保健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学龄前儿童处于预防和保护视力的关键阶段。各级卫生保健部门要能够定期展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及早发现儿童视力及屈光异常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护要跟踪及时保护到位,对于改善学龄前儿童视力、防止屈光不正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研究和改进儿童视力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能够采取多元化的健康保护手段,积极推动学龄前儿童视力保护,进一步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规范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远视与弱视成正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龄前儿童远视与弱视成正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1)嘉兴市南湖区3周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屈光筛查
        1.2.2 屈光筛查异常标准
        1.2.3 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屈光异常情况
        2.1.1 屈光异常的一般情况
        2.1.2 屈光异常的分类
    2.2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单因素分析
    2.3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儿童视力不良的异常情况及类型
    3.2 影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

(3)云南省墨江县学龄儿童散光分布及五年进展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学龄前儿童远视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查方法
    1.3 评价标准
        1.3.1 屈光不正类型
        1.3.2 屈光不正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屈光不正的年龄分布
    2.2 弱视分布特征
    2.3 屈光类型分布
    2.4 屈光程度分布
3 讨 论

(5)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国内外儿童眼视力情况的概述
        3.1.1 国内研究现状
        3.1.2 国外研究现状
    3.2 儿童眼视力影响因素的综述
        3.2.1 基因遗传
        3.2.2 生长发育规律
        3.2.3 学业负担过重
        3.2.4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3.2.5 不良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
        3.2.6 营养膳食不平衡和睡眠不足
        3.2.7 缺乏充足的体育锻炼
        3.2.8 学校、社会、家庭预防近视工作不到位
    3.3 运动对儿童少年眼视力影响的研究
    3.4 乒乓球运动特点及与眼视力研究概述
    3.5 反映眼视力指标的综述
        3.5.1 屈光度
        3.5.2 等效球镜度
        3.5.3 眼轴长度
        3.5.4 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3.5.5 相对调节
        3.5.6 调节灵敏度
        3.5.7 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
    3.6 评定运动负荷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概述
    3.7 发展趋向
    3.8 小结与展望
        3.8.1 小结
        3.8.2 展望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专家访谈法
        4.2.4 实验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实验结果
    5.1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专家调研结果
    5.2 《儿童少年视力低下影响因素》家长调研结果
    5.3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近视眼的影响结果
    5.4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远视眼的影响结果
    5.5 运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评定分析与讨论
        6.1.1 “科学训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6.1.2 训练内容简单、基础性强
        6.1.3 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6.1.4 与眼睛调节理论相符
        6.1.5 游戏充分,兴趣性强,适合推广
    6.2 眼视力指标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6.2.1 屈光不正的发生机制
        6.2.2 近视组眼视力指标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6.2.3 远视组眼视力指标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6.3.1 实验条件的控制
        6.3.2 受试者生长发育规律
        6.3.3 多种干扰眼视力变化因素相互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附录 A《乒乓球运动防控儿童少年近视眼的训练效果预测及运动方案评估》
    附录 B《儿童少年视力低下影响因素调查》
    附录 C《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方案一》
    附录 D《乒乓球运动方案二》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比较
    3.4 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 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在人口学特征分析
    4.2 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分析
    4.3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比较
    4.4 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 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7)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认识弱视
        1.1 弱视的发病机制
        1.2 弱视的治疗
        1.2.1 弱视的治疗具有时限性
        1.2.2 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
        1.2.3 弱视的其他治疗方法
        1.3 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因素
        1.3.1 初诊的年龄与弱视治疗疗效的关系
        1.3.2 屈光状态与弱视治疗疗效的关系
        1.3.3 眼位、注视性质、立体视功能与弱视治疗疗效的关系
    2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与弱视
        2.1 认识壮医经筋推拿疗法
        2.2 壮医对眼睛的认识
        2.3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与眼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基本情况
        1.1.1 各组依据不同弱视程度分类
        1.1.2 各组依据不同弱视类型分类
        1.1.3 各组依据不同的屈光不正类型分类
        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弱视的分级诊断
        2.1.1 弱视程度的分级标准
        2.1.2 初诊时两组不同弱视程度的分布情况
        2.2 弱视类型
        2.2.1 弱视的分类依据
        2.2.2 两组弱视类型分布情况
        2.3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不同屈光类型
        2.3.1 不同屈光不正类型分类依据
        2.3.2 两组不同屈光类型分布情况
    3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记录
        3.1 病例记录
        3.2 规范操作
        3.3 数据的测量
        3.3.1 检测视力
        3.3.2 检测屈光度
        3.3.3 计算等效球镜度数
        3.3.4 测量眼轴
        3.3.5 检测眼位
        3.3.6 检测立体视功能
        3.3.7 检测对比敏感度
    4 治疗方法
        4.1 西医治疗方法
        4.1.1 屈光矫正
        4.1.2 遮盖优势眼
        4.2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
        4.2.1 经筋摸结
        4.2.2 经筋解结
        4.2.3 取穴
    5 治疗疗效评判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间的检查数据结果
        1.1 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结果
        1.2 治疗前后的等效球镜结果
        1.3 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结果
        1.4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变化情况
        1.5 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情况的结果
    2 两组的治疗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总疗效对比
        2.2 两组不同弱视程度弱视眼疗效比较
        2.3 两组弱视眼视力回退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两组实验对象初诊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
    2 两组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的分析
        2.1 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分析
        2.2 治疗前后的等效球镜分析
        2.3 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分析
        2.4 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情况分析
        2.5 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分析
        2.7 两组治疗疗效的分析
        2.7.1 两组治疗的总疗效分析
        2.7.2 两组治疗的视力回退情况分析
        2.7.3 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治疗难治性弱视疗效好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及问卷信息登记表
    附录2 病例收集Microsoft Excel数据库示例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步骤
    2.4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各年龄组球镜异常、柱镜异常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3.2 各年龄段球镜、柱镜、等效球镜及其相关性分析
    3.3 屈光不正不同类型及其相关性分析
    3.4 屈光不正不同程度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散光类型及其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年龄段左右眼凝视X轴、Y轴的分析
    3.7 各年龄段球镜屈光参差、柱镜屈光参差以及两者均屈光参差的分析
    3.8 各年龄段瞳孔大小及其相关性分析
    3.9 关于各年龄段瞳距及其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我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现状
    4.2 学龄前儿童其他屈光参数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内眦赘皮对儿童假性内斜诊断的影响与量化分析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查方法和眦瞳比EFDPD比值的计算
        1.1.3 建立不同EFDPD比值的心理物理反应曲线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瞳孔间距(IPD)、内眦间距(IEFD)和EFDPD比值
        1.2.2 对EFDPD比值的反应函数
        1.2.3 先天性内眦赘皮(假性内斜)对儿童屈光发育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天津地区3-17 岁儿童内眦、瞳距发育趋势及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1.3.2 内眦间距-瞳距比(即眦瞳比EFDPDratio)在3-17 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发育变化及对假性内斜的定量分析
    1.4 小结
二、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儿童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视力检查
        2.1.3 屈光度检查
        2.1.4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查
        2.1.5 上睑下垂严重程度
        2.1.6 诊断标准(屈光不正、散光、弱视、屈光参差)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趋势
        2.2.2 上睑下垂41例患者正常眼与上睑下垂眼之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数据值的分析
        2.2.3 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将82只眼分为四组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状态类型的比较
        2.2.4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
        2.3.2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2.3.3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2.3.4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弱视形成的影响
    2.4 小结
三、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相关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手术方式
        3.1.3 取材方法
        3.1.4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3.1.5 Masson三色染色方法
        3.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蛋白)
        3.1.7 硫黄素T染色方法
        3.1.8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及眼轮匝肌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
        3.2.2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Masson染色检查
        3.2.3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3.2.4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硫黄素T染色检查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特点与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相关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儿童视力异常现状
    1.2 我国儿童视力异常影响因素
    1.3 防治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加强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4.1 政府重视儿童视力筛查以降低视力异常的发生率
    4.2 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及时纠正屈光不正及弱视
    4.3 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注重营养均衡
    4.4 幼儿园开展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
    4.5 培养儿童良好的自身习惯
    4.6 构建“三位一体”儿童视力保护综合防治机制保障有效干预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学龄前儿童远视与弱视成正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兴市南湖区3周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刘佳,濮清岚,周巧云,李勇,许维馨. 中国现代医生, 2021(33)
  • [2]学龄前儿童远视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 付发燕,李俊. 国际眼科纵览, 2021(03)
  • [3]云南省墨江县学龄儿童散光分布及五年进展随访研究[D]. 付发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分析[J]. 索倩,张德勇,蔡文茜,孙莉,张波,严晓铃,郭宝. 中华全科医学, 2020(11)
  • [5]乒乓球左推右攻运动对儿童眼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燕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D]. 张春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7]壮医经筋推拿疗法结合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研究[D]. 钟梓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D]. 肖小芳. 南华大学, 2019(01)
  • [9]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D]. 魏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相关影响因素[D]. 陈佳艳.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学龄前儿童远视和弱视呈正相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