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急工程中的电气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慧芬[1](2021)在《排涝泵站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及应用》文中提出分析比较高、低压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高压柴油发电机组应用于排涝泵站工程项目的选型计算,说明高压柴油发电机组在排涝泵站应用的可行性。
杨景升[2](2021)在《酒店式房车营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小文[3](2021)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新建病区的数字医院基础设施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总结北京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防疫应急工程(新建病区)设计中的数字医院基础内容,指出数字医院和数字技术已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战"疫"手段,应重视防疫应急医院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张会中,张盟,徐勇[4](2020)在《正负压隔离病房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施工实例》文中指出具有正负、压切换功能的隔离病房,在平时医治普通患者的同时也能适用于传染病疫情防控。以北京某医院改造应急工程为例,从正负、压模式理念、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应急施工等方面做出分析,并探讨后期调试检测运行阶段的事项。如何在应急工程中完成正负压隔离病房的的设计与施工,总结出问题及实际解决方案。
容浩,熊江[5](2020)在《医院接地及其应用分析》文中提出根据医疗场所分类说明医院尤其是2类医疗场所的接地方案,分析医疗场所自动切断电源措施,提出校验医疗IT系统配出回路长度;说明RCD、RCM、IMD、IFLS等的用途和范围;就应急医院2类场所的配电方案进行探讨。
刘挺[6](2020)在《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监理之见析》文中研究说明河道治理是河道管理施工中的有效措施,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治理、河道疏浚和护坡等。为保证河道综合管理的高质量,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对质量管理的责任进行夯实,想要有效把控施工质量,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来完成项目。在友谊河流域防洪排涝改造应急工程中,包括约三公里的河道疏浚、拓宽、生态护坡建设和一座排水泵站的建设。作为监理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要做好监管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在这里对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工作发表一些看法。
梁俊峰[7](2019)在《某区直管房管理问题与改进研究》文中指出直管房是我国城市房地产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具有福利和住房保障性质。它具有建造年代久远、存在结构与消防安全隐患和使用条件较差等特征,当前收取的租金水平远低于成本租金,存量危破房占比大的问题一直难以有效改善。此外,危改项目的改造效率不高的问题、应急抢险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和危改项目监管组织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以广州市某区直管房为例,采用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对危改项目计划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改进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综合法构建直管房安全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价值工程方法对危改项目改造方式进行了优先排序,最后提出相应保障措施。改进前后情况经对比,危险房屋改造项目数量占比从9.54%上升到84.15%,资金投入占危改计划总投入74.03%;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20142019年危改项目计划效率值为0.511、0.664、0.654、0.175、0.111和1,当前危改项目效率值为1达到20142019年的最优;同时也带来一定社会效益,已重建或维修53栋危险直管房,危房减少41.4%;可惠及472人,其中危险房屋完成修缮后预计可新安置410人;预测可增加租金收入34.03万/年。针对应急抢险工程管理的问题,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并得出采用木支顶应急抢险方案为最优方案的结论,并结合应急管理理论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经采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可由“一般”改善为“良好”;通过实际项目对比表明,采用木支顶方案后抢险工程工期可相应缩短17.73小时,占总工期的73.4%;质量情况有所改善,巡查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个数减少1.1个/项目,比采用脚手架支顶减少58.48%;成本费用也有所降低,造价比采用脚手架支顶减少296.76元/m2,应急安全保障措施功能满足管理目标要求。对危改项目的监督组织问题,构建了三方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论是项目业主单位通过委派下属质量安全监督单位进行监督的组织形式会使三方博弈退化成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的两方博弈,从而导致监督失效;因而提出了项目业主单位作为监管主体的组织优化建议,案例应用验证了建议措施的有效性。本文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实践验证,对提高直管房危改项目改造效率、提升直管房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和改善直管房工程监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可为其他市、区直管房管理部门改进相关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黄晓强[8](2018)在《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要点探索》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迈入了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时代,推动了电气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材料设备、施工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由电气引发的火灾数量也日益增多。因此,研究电气防火设计是当前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电气防火设计为基础,着重分析了电线电缆要点,为推动电气防火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黄可[9](2016)在《滇池典型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现状评估及后续治理技术方案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滇池是我国目前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入湖河流污染的排放。为此,国家和昆明市在“十一五”期间对于滇池流域的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为研究已完成综合整治的滇池流域河流的治理效果,论文选取两条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入滇河流为研究对象:城市型河流—新运粮河和城郊结合型河流—盘龙江,对其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与监测,从水质、微生物、底泥、河滨岸带四个方面分析治理河流的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入滇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并结合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运粮河、盘龙江等河流今后治理的建议和工程措施。同时,结合研究内容及流域特点,在分析相关治污技术的应用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入滇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并为入滇河流后续污染治理的技术导则、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入滇河流综合治理效果。研究表明,新运粮河和盘龙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其中,治理后的新运粮河河水黑、臭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均有所增长,其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两岸植被覆盖率达到45.87%;底泥有机质浓度呈现出从上游往下逐渐升高的趋势,重金属危害单因子污染物生态风险程度均为低等级,且治理后的Cd危害风险由治理前的最高有所降低,Pb成为今后治理的重点。治理后的盘龙江水质已达到III类水质水标准要求;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分别为24、95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值逐渐上升;浮游藻类117种,平均密度以绿藻门最高,甲藻门最低,其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5.54,水质达到清洁级别;两岸植被覆盖率达到71.47%,人工植被占93.04%;底泥有机质平均浓度达到54mg/kg;整治后各个重金属危害单因子污染物生态风险程度均为低等级,生态风险水平以Hg最小,As最大,成为今后治理的重点。(2)滇池入湖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结合滇池入湖河流的特点及对其实施的治理工程与效果分析,提出以治理入湖河流现阶段的目标要求为参照系统,构建了基于AHP法的入滇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该体系确定了河流水质、水生生态、河滨岸带、河流形态及水力特征五大要素层指标,并经实际调查分析,选择16个指标来反映河流生态修复的效果。(3)入滇河流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与应用。评估结果表明,新运粮河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分为3.14,修复效果总体上处于满意级别。其中,河流形态结构达到4.48,处于非常满意级别;水力特征,河岸带状况和水生生物分别达到3.67,3.57和3.37,处于四级满意级别;水质特征也达到了三级可接受级别。盘龙江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分为3.81,修复效果总体上处于满意级别。其中,水力特征、河流形态结构和水生生物分别达到4.67、4.56和4.07,处于五级非常满意级别,河岸带状况为3.85,达到四级满意级别,水质特征达到了三级可接受级别。评估结果表明水质指标是影响两河生态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有针对性提出了包括完善截污工程,恢复河口湿地和污水处理厂深度净化工程的治理措施。同时,水源补给是流域内众多河流面临的共同问题,选择有效的人工补水方式(如深度处理的污水厂处理的尾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入滇河流后续治理技术方案及建议。针对入滇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的特征、适用条件等,提出了一套新的滇池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的技术方案,包含点源、面源、底泥、生态需水量、水质及水生态修复六方面共十四项适用于滇池入湖河流的共性治理技术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并以新运粮河和盘龙江为案例,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后续治理方案建议;同时,结合研究内容,为入滇河流后续污染治理技术导则、规范和政策体系的制定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引领滇池流域河流治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从宏观上指导工程设计单位选择技术方案,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投资效益。
孙临泉[10](2015)在《MABR技术在城市受污染河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河流所接纳的污废水量也成倍增加,已经严重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引起河流环境恶化,河流生态失衡。改善城市河流水质,修复城市水环境己是刻不容缓。探寻城市河流的有效修复途径已成为各地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课题。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ABR)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气体分离膜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并为之供氧,实现水体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本研究首次将MABR技术应用于城市河道水体修复中。1、本试验设计了新型连续流MABR工艺,并进行了长期运行试验,研究了曝气压力和水流速度对MABR去除COD、氨氮和总氮效果的影响,并对MABR的河道水体净化能力进行了评估。长期试验表明,MABR对COD和氨氮具有十分显着的去除效果,但对总氮的去除,单靠一级MABR难以达标。同时,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对MABR有较大影响,水体在进入MABR前需增加预处理措施降低悬浮物含量。2、本研究设计建造了两级式MABR核心工艺处理单元,结合水解酸化过程的受污染河道水处理系统,对MABR技术处理受污染河道水体进行了长期中试研究。在最佳运行条件(温度19℃、pH7.5、回流比200%、停留时间15小时)下,连续运行40天。研究结果表明,该MABR系统能够高效去除受污染河水中的COD、氨氮、总氮和悬浮物。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多项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本研究对天津高新区华苑景观河水质进行了评估,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呈现劣于地表水Ⅴ类水质。针对该景观河水体的特性,设计研发了适于河道使用的水草式MABR曝气膜组件和浮动式MABR河道水体修复系统,并开展了生物修复工程。连续5个月的水质监测表明:MABR生物修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华苑景观河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总氮含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其余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运行期间未发生藻类水华现象。本论文研究成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应急工程中的电气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急工程中的电气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排涝泵站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应用 |
1.1 高、低压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比较 |
1.2 选择高压发电机组的合理性 |
1.3 选择高压发电机组的可行性 |
2 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 |
2.1 排涝泵站概况 |
2.2 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计算 |
2.2.1 长期连续运行所需容量 |
2.2.2 确定柴油发电机组额定容量 |
2.2.3 校验柴油发电机短时过载能力 |
2.2.4 校验柴油发电机母线电压降 |
2.3 高压柴油发电机组选择结果 |
2.4 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系统的配套设施 |
2.5 注意事项 |
3 结语 |
(3)北京小汤山医院新建病区的数字医院基础设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项目概况 |
2 应急医院的数字基础 |
2.1 信息设施建设 |
2.1.1 信息设施系统架构 |
2.1.2 信息网络系统 |
2.1.3 综合布线系统 |
2.2 信息应用系统(HIS) |
2.3 负压设备管理系统 |
2.3.1 设备管理原则 |
2.3.2 设备管理架构 |
2.3.3 负压密闭阀控制统一设计 |
2.4 病区管理及感染防控系统 |
3 战备医院的数字提升 |
3.1 数字孪生及数字资产交付 |
3.2 战备医院的数字提升建议 |
(1)应用提升: |
(2)设备运维: |
(3)电力监控: |
(4)智慧消防: |
4 结束语 |
(4)正负压隔离病房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施工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正、负压病房概念 |
1.1 正压隔离病房 |
1.2 负压隔离病房 |
2 正、负压病房的设计理念 |
2.1 正压病房设计以满足病房内洁净度为主要指标 |
2.2 负压病房设计以实现各区域压力梯度为要求 |
2.3 正、负压在两种模式下的转换 |
3 北京佑安医院正负压病房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
3.1 设计理念 |
3.2 采取措施 |
4 关键环节专人管理 |
4.1 通风空调系统调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1)排风系统不能满足压力梯度要求 |
2)隔离病房洁净度指标暂不具备检测条件 |
3)智能化控制暂时无法实现 |
4)正压系统的电气连锁部分功能暂时无法实现 |
4.2 通风空调系统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5 结语 |
(5)医院接地及其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医院的接地 |
1.1 医院医疗场所分类 |
1.2 医院的接地 |
1.3 2类医疗场所的接地 |
2 医疗场所的自动切断电源措施 |
2.1 自动切断电源时间 |
2.2 医用IT系统自动切断电源 |
3 医疗场所配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 |
3.1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 |
3.1.1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的应用场所 |
3.1.2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的分类应用 |
3.2 剩余电流监视器(RCM) |
3.3 绝缘监测装置(IMD) |
3.4 绝缘故障定位系统(IFLS) |
4 应急医院2类场所的配电方案思考 |
4.1 普通医院2类场所配电方案 |
4.2 应急医院2类场所的配电方案思考 |
5 结语 |
(6)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监理之见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质量控制 |
1.1 监理从前期做起 |
1.2 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理做到精细化 |
2 安全控制 |
2.1 重视安全生产 |
2.2 做好安全控制现场监理的工作要点 |
3 结语 |
(7)某区直管房管理问题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和标准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相关标准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直管房类文献情况 |
1.3.2 评价类文献情况 |
1.3.3 文献研究小结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介绍 |
2.1 危房改造理论方法概述 |
2.2 价值工程理论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应急管理理论 |
2.5 模糊综合评价 |
2.6 博弈论相关 |
2.6.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6.2 博弈论简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区直管房情况介绍 |
3.1 某区直管房的房屋分类构成和分布特征 |
3.2 某区直管房的房屋安全现状 |
3.2.1 某区直管房的安全调查工作情况 |
3.2.2 某区直管房的安全状况 |
3.3 某区直管房的管理组织架构与分工 |
3.3.1 某区直管房的管理组织架构 |
3.3.2 某区直管房的管理分工 |
3.4 某区直管房的相关制度 |
3.5 某区直管房修缮业务介绍 |
3.6 某区直管房租赁业务介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管房安全整体评价与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
4.2 直管房安全整体评价研究 |
4.2.1 直管房安全整体评价方法的选取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权重的确定 |
4.2.3 直管房安全整体评价评分计算方法 |
4.2.4 直管房安全整体评价评分实例 |
4.3 直管房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4.3.1 直管房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法选取 |
4.3.2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危改项目计划问题改进研究 |
5.1 某区直管房危改项目计划问题综述 |
5.1.1 危改项目计划的问题表现 |
5.1.2 危改项目计划的效率问题 |
5.2 危改项目计划效率分析 |
5.2.1 评分增量?Q计算 |
5.2.2 危改项目计划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
5.3 危改项目计划效率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原危改项目计划情况的统计情况 |
5.3.2 评分增量?Q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
5.3.3 评分增量?Q计算的约束分析 |
5.4 基于价值工程的危改项目计划改进分析 |
5.5 危改项目计划改进措施 |
5.6 危改项目计划改进效果评价 |
5.6.1 危改项目计划改进实施 |
5.6.2 危改项目计划改进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急抢险工程问题改进研究 |
6.1 应急抢险工程发生特征和方案应用情况 |
6.2 应急抢险工程的方案比较分析 |
6.3 应急抢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
6.4 基于价值工程的应急抢险工程方案优化分析 |
6.5 应急管理改进措施 |
6.6 应急抢险工程改进效果评价 |
6.6.1 直管房应急能力评价效果对比 |
6.6.2 木支顶应急抢险工程响应工期效果分析 |
6.6.3 木支顶应急抢险工程质量效果分析 |
6.6.4 木支顶应急抢险工程成本效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危改项目监管组织改进研究 |
7.1 危改项目监管组织问题综述 |
7.2 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监管单位和承建单位博弈模型 |
7.2.1 博弈主体行为分析和基本假设 |
7.2.2 模型的构建 |
7.2.3 模型结果分析 |
7.2.4 质量安全监管单位监管失效原因分析 |
7.3 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博弈模型 |
7.3.1 博弈主体行为分析和基本假设 |
7.3.2 模型的构建 |
7.3.3 模型结果分析 |
7.4 危改项目监管组织改进措施建议 |
7.5 效果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4~2018某区直管房危改项目明细表 |
附录2:某区直管房危改项目计划明细表 |
附录3 :直管房日常养护全费用综合单价表(摘取) |
附录4 :直管房木支顶应急方案指引(部份) |
附录5 :直管房应急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6 :直管房应急工程工期调查问卷 |
附录7 :直管房维修改造工程—施工安全抽查整改通知书 |
附录8 :直管房维修改造工程—施工质量抽查整改通知书 |
附录9 :直管房维修改造工程—全部/局部停工通知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要点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的类型及性能 |
2 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的选用原则 |
3 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应用的注意事项 |
4 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的应用要点探索 |
4.1 加强电线电缆质量和功能等方面的选用 |
4.2 优化电线电缆的敷设方法 |
4.3 完善防火的措施 |
4.4 强化保护以及报警的装置 |
5 结束语 |
(9)滇池典型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现状评估及后续治理技术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滇池流域概况 |
1.1.2 滇池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现状 |
1.1.3 滇池入湖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现状 |
1.1.4 滇池入湖河流治污技术现状 |
1.2 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与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河流治理研究进展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滇池入湖河流采样 |
2.1.1 滇池典型入湖河流选择 |
2.1.2 采样监测断面设置 |
2.1.3 采样时间及频次 |
2.2 入湖河流水质监测 |
2.3 入湖河流生态多样性监测指标 |
2.3.1 底栖动物采集与鉴定 |
2.3.2 浮游动物采集与鉴定 |
2.3.3 浮游藻类采集与鉴定 |
2.3.4 河滨带景观调查 |
2.4 底泥污染物监测 |
第三章 典型城市型河流—新运粮河综合治理及效果分析 |
3.1 治理工程 |
3.1.1 截污工程 |
3.1.2 初期雨水植被拦截工程 |
3.1.3 河岸立体岸带面源防控治理工程 |
3.1.4 水质修复工程 |
3.1.5 河口湿地工程 |
3.1.6 底泥疏浚工程 |
3.1.7 景观绿化及护岸修复工程 |
3.2 治理效果及分析 |
3.2.1 水质 |
3.2.2 底栖动物 |
3.2.3 浮游动物 |
3.2.4 浮游藻类 |
3.2.5 河滨带景观 |
3.2.6 河流底泥污染物 |
3.3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城郊型河流—盘龙江综合治理及效果分析 |
4.1 治理工程 |
4.1.1 截污工程 |
4.1.2 雨水调蓄池工程 |
4.1.3 护岸修复及景观绿化工程 |
4.1.4 人工湿地工程 |
4.1.5 外源调水工程 |
4.1.6 底泥疏浚工程 |
4.2 治理效果及分析 |
4.2.1 水质 |
4.2.2 底栖动物 |
4.2.3 浮游动物 |
4.2.4 浮游藻类 |
4.2.5 河滨带景观 |
4.2.6 底泥重金属 |
4.3 小结 |
第五章 入滇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 |
5.1 构建滇池入湖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5.1.1 确定滇池入湖河流指标层次结构 |
5.1.2 分析滇池入湖河流指标权重 |
5.1.3 制定滇池入湖河流评价标准 |
5.2 基于AHP法新运粮河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
5.2.1 新运粮河指标因素分析 |
5.2.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5.2.3 优化治理建议 |
5.3 基于AHP法盘龙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
5.3.1 盘龙江指标因素分析 |
5.3.2 结果讨论与建议 |
5.3.3 优化治理建议 |
5.4 小结 |
第六章 滇池入湖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及应用 |
6.1 滇池入湖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方案 |
6.1.1 滇池入湖河流治理问题分析 |
6.1.2 滇池入湖河流可行技术选择条件分析 |
6.1.3 滇池入湖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分析 |
6.2 技术方案案例应用 |
6.2.1 新运粮河后续治理建议 |
6.2.2 盘龙江后续治理建议 |
6.3 入滇河流污染治理防治政策、技术导则及工程技术规范建议 |
6.3.1 入滇河流污染治理防治政策 |
6.3.2 入滇河流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6.3.3 入滇河流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一)高原湖泊入湖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附录 (二)高原湖泊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附录 (三)高原湖泊入湖河流不同河道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MABR技术在城市受污染河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河道治理概述 |
1.1.1 河道污染现状 |
1.1.2 河道污染特征 |
1.1.3 河道治理技术进展 |
1.1.4 河道治理技术分类 |
1.2 MABR技术 |
1.2.1 MABR简介 |
1.2.2 MABR技术特点 |
1.2.3 MABR形式 |
1.2.4 MABR发展历程 |
1.2.5 MABR影响因素 |
1.2.6 MABR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MABR处理受污染河道水的试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2.2.1 曝气膜的性能与膜组件制作 |
2.2.2 MABR反应器设计与工艺流程 |
2.3 试验方法与水质分析方法 |
2.3.1 试验水源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水质分析方法 |
2.4 MABR反应器启动 |
2.4.1 MABR挂膜机理 |
2.4.2 MABR挂膜方法 |
2.5 曝气压力与水流速度对MABR性能的影响 |
2.5.1 曝气压力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2.5.2 水流速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2.6 MABR对河道水长期净化试验 |
2.6.1 MABR对COD的去除效果 |
2.6.2 MA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2.6.3 MABR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2.6.4 MABR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
2.6.5 SS对MABR去除效果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ABR系统净化受污染河道水的中试研究 |
3.1 前言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受污染河道水质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3.2 一体化中试装置设计 |
3.2.1 新型膜组件的开发与性能测试及膜组件的集成 |
3.2.2 MABR中试系统各单元的设计 |
3.2.3 系统各处理单元设计HRT、主要中试设备及相应参数 |
3.3 试验方法与水质分析方法 |
3.3.1 试验方法 |
3.3.2 水质分析方法 |
3.4 MABR系统的启动与生物膜驯化 |
3.4.1 污泥接种 |
3.4.2 生物膜驯化 |
3.5 不同因素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3.5.1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3.5.2 pH值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3.5.3 回流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3.5.4 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3.6 最佳运行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3.6.1 最佳运行条件下COD的去除效果 |
3.6.2 最佳运行条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 |
3.6.3 最佳运行条件下总氮的去除效果 |
3.6.4 最佳运行条件下总磷的去除效果 |
3.6.5 最佳运行条件下SS的去除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ABR用于城市景观河道水体生物修复的工程研究 |
4.1 前言 |
4.1.1 项目概况 |
4.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4.2 华苑景观河水质营养状况监测与分析 |
4.2.1 华苑景观河水质监测 |
4.2.2 华苑景观河水质评估 |
4.2.3 华苑景观河水华现象的主要影响因子 |
4.2.4 华苑景观河水水量平衡 |
4.3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工程设计与构建 |
4.3.1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系统设计 |
4.3.2 新型水草式MABR组件的开发 |
4.3.3 浮动式MABR河道水体修复系统的开发 |
4.3.4 MABR河道水体生物修复系统工程构建 |
4.4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系统启动 |
4.4.1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系统运行前水质分析 |
4.4.2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系统的自然挂膜 |
4.5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系统长期运行情况 |
4.5.1 长期运行对COD的去除效果 |
4.5.2 长期运行对氮素的去除效果 |
4.5.3 长期运行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
4.5.4 华苑景观河生物修复系统长期运行对水华的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应急工程中的电气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排涝泵站高压柴油发电机组的选择及应用[J]. 周慧芬. 建筑电气, 2021(12)
- [2]酒店式房车营地设计研究[D]. 杨景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北京小汤山医院新建病区的数字医院基础设施设计[J]. 赵小文.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1(02)
- [4]正负压隔离病房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施工实例[J]. 张会中,张盟,徐勇. 施工技术, 2020(S1)
- [5]医院接地及其应用分析[J]. 容浩,熊江. 建筑电气, 2020(04)
- [6]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监理之见析[J]. 刘挺. 居舍, 2020(07)
- [7]某区直管房管理问题与改进研究[D]. 梁俊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电气防火设计中的电线电缆要点探索[J]. 黄晓强. 中国金属通报, 2018(10)
- [9]滇池典型入湖河流污染治理现状评估及后续治理技术方案构建[D]. 黄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MABR技术在城市受污染河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孙临泉. 天津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