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的润湿因子 - 湿瞬变期间吸湿织物的水分扩散

织物的润湿因子 - 湿瞬变期间吸湿织物的水分扩散

一、织物的润湿因素——潮湿瞬态下水分向吸湿性织物的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屈涛[1](2021)在《恒温环境中湿度驱动软体机器人研究》文中提出相对于刚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与人类和动物具有安全交互性和兼容性,能够适应周围环境以及对撞击具有抵抗能力而备受关注。通过简单的驱动输入能够执行复杂的运动,可产生任意几何形状,执行多步态推进。对湿度驱动软体机器人的探索是当前软机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在响应湿度的智能材料的制备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具有灵敏响应湿度的智能材料大多都非常薄、驱动力矩小且结构简单,大多需要交替改变环境条件来实现定向驱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由湿度驱动、具有较大驱动力矩且能够在稳定环境中运行的执行器,具体工作如下:分析了硫酸纸在不对称湿度条件下的变形机制。然而需要不对称的条件,采用单侧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基于硫酸纸和硅橡胶Ecoflex00-30的双层材料,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发生形变。对双层材料进行了表面微观结构的表征并根据硫酸纸的纤维排布得到了不同的运动模式,实验表明,该双层执行器能够响应湿度和温度。基于理论公式的推导和Ansys Workbench模拟验证了双层执行器在水中的第一次平衡状态弯曲曲率和第二次平衡状态弯曲曲率,结果与实验相吻合,其最大弯曲曲率可实现5cm-1。此外,通过双层执行器在厚度方向上的编程可得到不同的运动模式,基于双层执行器制备了一款软体抓手,可实现对水下不同形状物体的抓取任务,最大可抓取比自身重90倍的物体。将双层执行器进一步进行设计,提出一种能够在恒温环境下由湿度驱动的无系留软体轮式机器人,并基于硫酸纸和Ecoflex00-30的温湿度效应形变机理,实现了对其在稳定的蒸发环境中的定向滚动控制;基于该双层执行器剪切而成的四个软体驱动叶片粘贴在滚轮上,通过在温、湿度环境下四个软体驱动叶片的可控形变,实现对轮式结构主动推进的控制。研究了车轮叶片尺寸、驱动力矩、蒸发条件,对机器人的动力学进行了建模分析,制作了实物样机并对其进行了滚动测试。实验表明:给定驱动叶片初始状态,车轮在55s内运动了约85mm,进一步,将驱动叶片交错相位布置制备了两个驱动轮串联的两轮驱动小车和六叶片轮式机器人,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最后,本文还演示了立方体自折叠形状图案,自折叠结构使用廉价的材料和工具快速制备。基于硫酸纸的面内膨胀的折叠机制进行了建模与Ansys Workbench分析,并确定了自折叠成目标形状的材料设计参数。该研究对设计新型温湿度控制的无系留软体机器人和软机器具有重要意义。

张楠,章若红,李文慧,陈静茹[2](2021)在《丙烯腈-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吸湿性研究》文中指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有良好的吸湿性,将其与丙烯腈共聚后,可以极大地改善丙烯腈共聚物的吸湿性能。研究了共聚物的回潮率和回潮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AC可以有效提高丙烯腈聚合物的吸湿能力,且回潮率与DAC的质量分数呈正比;增加相对湿度可以明显提高共聚物的平衡回潮率;提高温度会降低共聚物的平衡回潮率,但可以提高吸湿初期的回潮效率。

曲鑫璐[3](2021)在《圆筒式服装微气候仪的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装微气候仪是测试服装热湿指标的重要测试工具,本文在参照“Walter”暖体假人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被动式出汗的圆筒式微气候仪,该仪器不仅可以“一步法”测试服装的热阻和湿阻等热湿指标,还可以研究风速变化和衣下空气层厚度变化等因素对服装热湿指标的影响,更加符合人体穿着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开展对比试验确定了仪器选用不锈钢作为筒体材质和半包围的服装穿着方式,然后通过测试仪器裸态条件下的温湿度场的分布和将本仪器测试织物的热阻值与出汗平板仪测试数值进行对比,表明该仪器周围形成的温湿度场分布均匀,且测试的热阻数值与出汗平板仪数值存在明显相关性,证明该自制仪器测试数据可靠。随后利用该圆筒式微气候仪测试了棉、涤纶、桑蚕丝和羊毛等八类不同服装面料的热湿指标,研究了织物种类、织物厚度和织物透湿率对服装热湿指标的影响情况并建立了织物厚度、织物透湿率与服装热、湿阻值的回归曲线。最后通过调节风速和着装空气层厚度来研究外界对流条件和衣下空气层厚度对纯棉服装面料的热、湿阻值的影响,建立了风速与织物热、湿阻值的回归曲线,衣下空气层厚度对服装热、湿阻值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但在一定厚度下热、湿阻值都达到了最大值。本研究可为着装人体在外界环境变化条件下如何选择服装面料及款式等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撑。

韩华伟[4](2020)在《幼儿睡衣面料湿舒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由于新陈代谢能力与皮肤含水比例皆与成年人有较大差距,在睡眠状态中其背部比成年人更易产生汗液。当幼儿穿着睡衣入睡时,若背部的汗液得不到及时的吸收和排出,则会降低其睡眠舒适感,同时易患感冒、湿疹等病症。在幼儿背部-睡衣-外部环境体系中,幼儿睡衣吸湿排汗等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幼儿背部汗液排出效果的好坏,故研究幼儿睡衣面料的湿舒适性能至关重要。为探究穿着睡衣的幼儿在出汗条件下以不同睡姿(仰睡、趴睡和侧睡)睡眠时,其所穿的睡衣面料的湿舒适性能,本文研究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水分沿一定方向在幼儿睡衣面料层间传递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MMT)测试织物的液态水传递性能,测试内容包括单层织物和层间织物的水传递能力,测试指标分别包括单层织物上下表面和层间织物的上下层表面的浸湿时间、吸水速度、最大浸湿半径和液态水分扩散速度。结果表明,这些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水分在织物厚度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的传导能力,而单层织物上下表面和层间织物的上下层表面对应的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层间织物上下层表面的各项指标更能体现人体汗湿条件下的湿舒适性。其次,由于液态水分管理测试仪(MMT)装置的局限,不能更深一步测试织物层间水传递性能。对此,基于恒温加热板和动态电子天平测量系统,分别搭建了可以测试液态水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织物层间向下、向上传递性能,以及汽态水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在织物中传递性能的简易装置,并分别设计了实验。具体的实验内容和结果分析如下:(1)关于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下传递性能测试,包括不同织物层间水分向下传递、不同时刻织物层间水分向下传递以及不同压力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下传递三种测试,由实验结果得知:各层织物含水量百分比和总体水分转移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表征所测织物的层间水传递特性;滤纸层的含水量与总体水分转移量的比值,可评价面料的排湿性能;水分转移率受到面料回潮率的影响,与时间关系呈对数函数曲线特征;施加重物压力将对层间水传传递有显着性影响。(2)关于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上传递性能测试,包括无压力状态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无压力状态下不同时刻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以及一定压力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三种测试,由实验结果得知:实验用11款面料在300g压力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与向下传递的总体水分转移率之间具有较大差异,而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在300g压力下的水分转移率大于无压力下的水分转移率。(3)关于汽态水在织物中传递性能的测试,由实验结果得知: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实验所选用的1 1款面料的透湿率与面料的厚度、面密度负相关,与面料的透气性正相关。本文通过研究汗湿条件下幼儿睡衣面料的湿舒适性能,以期进一步对出汗状态下的织物及服装湿舒适性的测试和研究提供参考。

王亚静[5](2019)在《湿环境对织物热湿传递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服装的舒适性能,其中热湿舒适性是评价服装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保持人体处于一个合理热湿状态的性能。而当人体大量出汗或身处高湿环境中时,服装面料会被浸湿使人产生潮湿感,严重影响服装穿着的舒适性能,因此研究湿环境下织物与服装的热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服装面料含湿后,其性能指标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本课题分别从织物和服装两个层面,探讨湿环境对织物热湿传递性能以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在湿环境下两者的相关关系。本课题选取由T公司提供的用于制作运动服装的面料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对不同湿环境下织物与服装的热湿性能进行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对织物进行不同含湿率处理,分别测试了不同含湿率下织物的热传导率、保温率、透气率和透湿率,分析探讨了含湿对织物保暖性能、透气性能、透湿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当织物含湿后,织物的保暖性能变差,实验材料中针织类织物含湿率达到40%以上时,含湿率对织物的保暖性能影响加剧;(2)实验材料中机织类织物的透气性能随含湿率的增加明显变差,而针织类织物的透气性能随含湿率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含湿率大于30%时,针织织物的透气率随含湿率增加均呈现减小的趋势;(3)通过测试不同含湿率下织物的透湿率,发现实验材料中针织织物的透湿率随含湿率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其次,考虑到人体穿着服装后是否舒适,主要受环境、人体、服装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进行了真人服装穿着实验,对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环境温度为22℃,相对湿度分别为55%、70%、85%,风速≤0.1 m/s的人工气候室内完成。结合人体着装热生理、服装微气候环境、人体主观感受对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受试者在每个运动阶段的平均皮肤温度波动范围在0.5℃之内;(2)当环境相对湿度每增加15%时,受试者在每个运动阶段的服装衣内微气候温度大约下降0.5~1℃,服装衣内微气候湿度大约上升5%~10%;(3)在三种环境湿度条件下,当人体不运动或运动量较小时,服装能够维持衣内微气候的热平衡,使人处于即不热,不凉也没有湿感的中性状态,因此人体的主观感受主要在运动后期以及运动恢复阶段发生变化。最后,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中的相关分析法对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和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观察不同湿环境下织物与服装热湿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发现服装衣内微气候温度和保温率,服装衣内微气候湿度与透气率受湿环境影响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苏兆伟,韦玉辉,袁惠芬[6](2018)在《家庭洗涤对不同抗皱整理的POLO衫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洗涤周期对不同抗皱整理的纯棉POLO衫的穿着舒适性和低应力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未经抗皱整理剂整理和经过传统疏水抗皱整理剂整理、新研发的亲水抗皱整理剂整理的纯棉POLO衫作为研究载体,再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洗涤周期的洗涤处理,详细探讨反复洗涤对其动态水传递速率、织物冷暖感、空气渗透阻力、拉伸延伸率、剪切刚度、剪切滞后力、厚度、MIU系数等性能影响趋势,并对其结果进行机理解释。结果表明:抗皱整理可显着降低由于反复洗涤造成的织物力学性能下降的程度。具体来说,相比于未经抗皱整理的POLO衫,经过抗皱整理的POLO衫的表面水分吸收率、冷暖感和低应力力学性能随洗涤周期增加变化不大;但经过抗皱整理后POLO衫的拉伸延伸率显着下降。此外,还发现:经过亲水性抗皱整理的POLO衫的表面吸水速率显着提高,但其亲水性柔软剂的耐洗性稍微下降,故今后研究应当进一步提高其耐洗性性能。可为人们日常衣物护理提供指导及后整理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李盼盼[7](2018)在《超声波对纤维多孔介质内热湿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多孔介质内的热湿传输过程广泛存在于纺织、军事、医药、生物、建筑等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外针对纤维多孔介质湿分传输强化的研究主要通过机械旋转和加温干燥,但是这些强化技术普遍存在湿分脱除效率不高、对物料结构损伤较大和能耗消耗较高的问题。因此,研究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的热湿迁移机理,寻求更加有效的强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近年来,超声波技术能够强化多孔介质中的热湿迁移过程已被很多实验证实,并在食品干燥、污水处理、除湿剂再生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超声波对纤维多孔介质内热湿传输的影响鲜少涉及。因此,本文尝试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纤维多孔介质内的热湿传输过程,系统的研究了超声波在纤维多孔介质内的传播对微观结构和热湿传输过程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试验和模拟研究,通过试验测定了不同干燥介质参数和物性参数下的干燥曲线,并数值模拟了不同干燥阶段的纤维多孔介质内部速度、温度及湿度场分布,便于后续与超声波辅助干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多孔介质的干基含湿率降低至0.5时,干燥过程从恒速干燥阶段进入降速干燥阶段;在由外部阻力控制的恒速干燥阶段,边界层理论可以较好的描述该过程,改变干燥介质参数可以显着提高其湿分传输速率;在降速干燥阶段,干燥过程由扩散过程主导,且不同时刻,不同高度处的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可以较好的解释湿度场的变化趋势。(2)明确了超声波场的基本物理量和作用机制,然后进行了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传播的研究:基于Helmholtz方程求解了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传播产生的声压分布,然后基于Biot理论建立了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的传播模型,求解了频率和声强对多孔介质形变的影响规律:频率主要影响形变的分布趋势,声强则决定多孔介质内的声压和形变大小,且声强越大,多孔介质内的声压越大,形变越显着,但是由于超声波传播引起的形变远小于其本身尺寸。(3)设计并搭建了超声超声波辅助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试验台,试验测定了不同超声波频率、功率工况下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的干燥曲线,同时对不同干燥介质参数和物性参数对超声波作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建立了超声波辅助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热湿耦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纤维多孔介质常温风对流干燥时,部分湿分直接以液相的形式被直接脱除,从而整个过程呈现降速干燥;随着频率增加,对超声波的吸收系数增大,但是传播过程的衰减也增大,因此超声波对湿分传输的强化作用无明显变化;随着功率增大,超声波对湿分传输的强化作用呈现非线性增强,湿分有效扩散系数增大;当试验工况不利于干燥过程的进行时,例如降低干燥介质的流动速度、温度,增大干燥介质的相对湿度、物料厚度及初始含湿量,超声波的作用效果被强化;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试验参数,在设定工况范围内,超声波参数为20kHz、179W,干燥介质参数为5.73m/s、24.43℃、51.8%RH,物料参数为3kg water/kg dry solids、0.54cm时,超声波辅助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的试验可达到最佳运行工况;在干燥过程中,同一时刻,沿着湿分传输方向,温度逐渐升高,液相的传输速率逐渐增大,含湿量逐渐降低且湿分的变化速率增大;同一高度位置处,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液相传输速率减小,含湿量逐渐降低且湿分的变化速率减小。(4)对超声波处理后的纤维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形描述,然后研究分析了孔隙结构变化对传质特性的影响:纤维多孔介质的平均孔径尺寸、最大分布率尺寸、孔隙率、表面分形维数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和预处理时间的增长呈现非线性的增大;当630W的超声波功率预处理40min之后,孔隙结构变化近似达到最大幅度;孔隙结构变化导致了传质速率的提高,经630W的功率预处理30min之后的样品,干基含湿率从3降低至0.5所需耗时从690min减少至504min,湿分有效扩散系数从7.2265×10-9m2/min增大到9.04×10-9m2/min。本文工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超声波辅助常温风对流干燥纤维多孔介质的过程,分析了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的传播机理,探索了超声波对纤维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及传质速率的影响,为发展超声波强化纤维多孔介质内部热质传输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顾敏明[8](2018)在《热风拉幅定型机烘箱系统建模与能耗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定型是印染工业后整理环节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热风拉幅热定型机是印染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工艺设备,烘箱作为热定型机的关键部件,其能耗占定型机能耗85%以上。开展定型机烘箱系统优化研究对于降低热定型过程的能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论文分析了热定型研究和实际应用现状,发现目前定型机烘箱系统存在以下关键技术难题:一是烘箱系统存在内部流场不稳定、温度不均匀;二是缺乏织物定型过程温度、能耗等数学模型,工艺参数设置依赖经验,成品质量不稳定,能源利用率不高。本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热风拉幅定型机烘箱系统建模与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涡流破碎装置及风道回流结构。建立了热定型烘箱整体的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烘箱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烘箱内温度场、速度场的分布。针对烘箱运行过程中流体运行不畅、存在大尺寸涡流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涡破碎结构,并设计了非均分的排布方式,消除了该涡流,改善了烘箱内部流场,提升能源利用率;针对烘箱风道上方流动情况紊乱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风道回流结构,改善风道上方的流动情况。2)建立了干、湿两类织物热定型过程的数学模型。针对干布热定型,分析了气体和干燥布匹之间的对流换热过程,建立了基于对流换热理论的织物瞬时温度计算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针对湿布热定型,基于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以及水分蒸发特性,建立了织物瞬时温度、蒸发速率等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定量的分析了烘箱温度、初始含水率、烘箱环境湿度等因素对各织物热定型状态的影响。3)建立了干、湿两类织物热定型过程的能耗模型。分别建立了热定型过程织物加热能耗、空气加热能耗、蒸发能耗等数学模型以及热定型过程总能耗模型,绘制了能流图。与统计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模型准确性高。4)优化了定型机烘箱参数的设定值。以织物生产能耗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各节烘箱温度、织物热定型速度为优化变量,对定型机烘箱热定型系统开展了工艺参数优化,改进了 PSO算法,克服“粒子”早熟的问题,降低热定型过程的能源消耗。5)设计了一套以浙江中控DCS为核心的定型机烘箱机电控制系统。完成了电气柜及DCS组态软件设计,编制了控制算法,并在合作单位定型机上进行了应用。系统在定型机关键参数的控制上具有较好的精度、较快的速度,体现了论文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苏云[9](2018)在《火灾高温蒸汽环境下消防服的热湿传递与皮肤烫伤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中,消防员通常遭遇多种热灾害威胁,主要包括火焰、热辐射、高温液体和蒸汽等。消防服是消防作业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必备的一类个体防护装备,其防护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防员的生命安全。然而,据研究报道,消防员大约65%的皮肤烧伤属于烫伤,这是由于高温蒸汽、高温液体的渗透所导致。过去的研究中,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通常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进行评价,能够对火焰、热辐射的危害提供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并未考虑环境水分对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影响,因此消防服未能提供有效的蒸汽防护性能。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多环境、多功能实验舱,模拟火灾环境下高温蒸汽热暴露的情形,以评价消防服的热湿防护性能,探究消防服蒸汽热防护性能的影响因素,完善在复杂火灾环境条件下热防护装备的性能评价方法;从微观分析入手,建立“热湿环境-多层织物-空气层-皮肤组织”之间的热湿传递模型与数值仿真平台,探究消防服内部的热湿传递规律以及皮肤蒸汽烫伤的作用机理,从而提出辐射烧伤与蒸汽烫伤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火灾高温蒸汽热防护性能测评装置的研发本课题搭建的热防护性能测评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输送管、热暴露模拟箱、样品输送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首次实现了在高温辐射、高温蒸汽火灾环境下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测试,同时其创新性也体现在辐射热通量、蒸汽条件的控制以及空气层厚度的设置等方面。通过实验装置标定与多种实验方案测试验证了测评装置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从而能够用以评价不同织物系统、不同空气层厚度在复杂火灾环境下的热湿防护性能,弥补了现有织物热防护性能测评装置的局限性。(2)消防服织物系统热湿防护性能的研究基于研发的热防护性能测评装置,选取了7种不同配置的织物系统,阐明了在干态与湿态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热湿防护性能的差异性,分析了织物热湿防护性能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高温蒸汽能够明显减小织物系统在辐射热暴露条件下的热防护性能,影响程度取决于织物系统的厚度与透气性。同时,高温蒸汽能够明显增加热暴露阶段的总热量传递,其中蒸汽传热占热暴露阶段总传递热量的比例为50.5%-77.7%,但高温蒸汽对冷却阶段的热量传递没有显着性影响。另外,不同织物层对织物系统蒸汽热防护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防水透气层织物的嵌入明显提高了织物系统的蒸汽热防护性能,主要取决于织物的透气性、蒸汽渗透速率,而隔热层织物主要通过增加织物的厚度与减小织物对蒸汽的吸收,提高织物系统的蒸汽热防护性能。(3)空气层厚度对织物蒸汽热防护性能的影响制作了不同厚度的空气层垫片,选取空气层的厚度范围为0-24mm,探究了空气层厚度对在干态与湿态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热湿防护性能的影响,定量表征了空气层内部的热传递规律,从而更加完善地评价了空气层的热防护性能。研究发现,空气层厚度的增加明显提高两种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但却阻碍了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冷却阶段的皮肤散热过程,与湿态热暴露条件下冷却阶段的皮肤散热无显着性关系。同时,空气层厚度的增加改变了空气层内部的热传递方式,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空气层内部发生自然对流传热的最小空气层厚度在6-9 mm,而高温蒸汽的传递增加了空气层内部发生自然对流传热的空气层厚度。不同空气层厚度条件下,皮肤在热暴露阶段吸收的热能量与二级烧伤时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从而可以利用皮肤吸收的总能量大小表征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高低。(4)高温蒸汽与人体出汗对织物热防护性能的综合影响根据ASTM F2731-11标准提出的人体出汗模拟方法,选用了4种预湿水平以模拟消防员在火灾环境下的不同出汗程度,调查了外界蒸汽与人体出汗对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交互影响,比较了干态与湿态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系统内部的水分分布状态及流动方向。研究发现,织物系统含水量的增加提高了湿态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对干态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存在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是因为水分在织物系统整个热暴露过程中呈现不同的角色,主要取决于织物含水量与热暴露时间。另外,水分在织物系统内部的传递存在双向传递,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水分向外界环境的蒸发量略微多于向模拟皮肤传感器的蒸发量,其总蒸发量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湿态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系统向模拟皮肤传感器的蒸发量明显大于干态热暴露条件下向模拟皮肤传感器的蒸发量,意味着织物系统向模拟皮肤传感器的水分蒸发量不仅来源于织物初始含水量,同时也来源于外界环境蒸汽的传递,说明典型的消防服系统未能有效地阻止蒸汽的渗透。(5)消防服系统热湿耦合模型及数值仿真平台的建立基于纺织材料的热传递特性,建立了干态热暴露条件下消防服系统的热传递模型,利用辐射视角系数模拟了从热源到织物表面的入射热流量,基于Beer定律与双通量辐射模型模拟了织物内部辐射的吸收、穿透、反射以及织物自发射过程,同时模拟了不同空气层厚度下空气层的热传递过程,通过耦合皮肤生物传热与皮肤烧伤积分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干态热暴露条件下不同织物系统的皮肤烧伤时间。基于建立的消防服系统辐射热传递模型,研发了消防服系统热湿耦合模型,其创新之处在于分别模拟了织物内部固/液相与气相的热传递过程,考虑了水分的扩散、达西流动、相变、吸湿/解吸过程对热传递的影响,基于射流传热传质模型模拟了蒸汽的流动。利用研发的火灾高温蒸汽热防护性能测试平台,验证了不同配置织物系统模型预测结果的精确性,从而研发了消防服热湿传递数值仿真平台。基于研发的仿真平台分析了不同热暴露条件下织物系统的热湿传递机制与皮肤烧伤作用原理,调查了蒸汽热暴露参数与织物基本性能参数对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温蒸汽的存在明显减小了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的辐射与对流/传导传热,这是由于高温蒸汽限制了织物内部温度的增长。在湿态热暴露条件下,皮肤表面水分的相变传热是导致皮肤发生烧伤的主要原因,预示着皮肤烫伤的存在,而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皮肤表面的辐射传热是导致皮肤烧伤的主要原因。另外,热暴露环境中的高温蒸汽存在积极或消极作用,当热暴露环境中蒸汽压力与蒸汽温度处于较低水平时,高温蒸汽能够提高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性能,相反则能够加快皮肤的烧伤。本课题对干态与湿态热暴露条件下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与皮肤烧伤成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湿态热暴露条件下减少蒸汽的渗透与织物系统内部的蓄积是提高消防服蒸汽热防护性能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决于织物系统的孔隙结构、吸湿性与初始含水量。在干态热暴露条件下,减小织物系统的辐射与传导传热是优化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重要途径,与织物系统的热物性参数有关。另外,织物系统厚度与衣下空气层厚度的增加能够同时提高在两种热暴露条件下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与方法为热防护新型材料的研发、热防护装备的科学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对于提高消防作业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文欢[10](2018)在《服装局部与整体热阻、湿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需要日趋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提高服装舒适性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一大保障。目前服装热湿舒适性的研究集中在假人客观评价与真人主观评价,暖体假人结构还在进一步完善中。针对暖体假人“Walter’,无法实现非均匀出汗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以及无法进行局部热湿舒适性评价等缺点,本课题从真人实验的非均匀出汗皮肤角度出发,对真人局部热流密度、非显性出汗率以及皮肤温湿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对局部热湿阻进行计算并与假人测试结果之间建立关系,使假人能够实现局部热湿舒适性评价,真人能够通过局部进行总体热湿舒适性评价。本课题在确定实验条件的情况下,选择4名受试者与4套适合实验条件(环境温度13℃/相对湿度35%)的服装在3种活动状态(坐姿、站立和行走2km/h)进行真人局部热流密度、非显性出汗率以及皮肤温湿度测量,分析活动状态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所选的活动状态对人体个别部位的热流密度和非显性出汗率产生显着影响。并且活动状态对总热流密度产生显着影响,但是不同活动状态总非显性出汗率之间无显着差异,表明人体在舒适环境中,人体热调节主要依靠干热进行,人体皮肤表面的非显性汗液蒸发量是相对稳定的值,当干热调节无法满足条件时会产生液态汗进行人体热调节。另外,利用暖体假人对4套服装的散热量和出汗量进行测试,在真人测试局部热流密度、非显性出汗率与假人测试结果之间建立比值关系。对真人测试服装局部热阻和湿阻计算得到结果后,分析活动状态对各部位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总结果的影响。研究显示,真人测试站立状态上半身服装局部热阻>坐姿/行走。服装局部湿阻在背、胸和上臂这一水平线上坐姿状态<站立,其他部位均高于站立状态,且动态湿阻低于站立湿阻。最后,在真人测试局部热、湿阻与假人测试结果之间进行线性拟合,上半身的相关系数除个别部位外均在0.75±0.20,下半身相关系数在0.50±0.20,手臂部位服装湿阻的拟合相关度较低。真人测试总热、湿阻与假人测试结果之间进行线性拟合。总热阻拟合相关系数达到0.78以上,湿阻的拟合相关度达到0.95左右。研究显示,真人与假人局部测试结果以及整体测试结果之间存在确定的线性关系。本研究在局部与整体热湿阻之间搭建了关系,并且为设计非均匀出汗皮肤的暖体假人提供了依据。

二、织物的润湿因素——潮湿瞬态下水分向吸湿性织物的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织物的润湿因素——潮湿瞬态下水分向吸湿性织物的扩散(论文提纲范文)

(1)恒温环境中湿度驱动软体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软体执行器的驱动方式
        1.2.1 气动驱动
        1.2.2 光热驱动
        1.2.3 磁场驱动
        1.2.4 电场驱动
        1.2.5 湿度场驱动
    1.3 软体机器人设计
        1.3.1 材料非对称软体执行器设计
        1.3.2 驱动非对称软体执行器设计
        1.3.3 结构非对称软体执行器设计
        1.3.4 边界非对称软体执行器设计
    1.4 研究现状动态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温湿度响应的弯曲致动器
    2.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2.1.1 实验使用仪器
        2.1.2 硫酸纸的运动模式
        2.1.3 硫酸纸的致动机理
        2.1.4 硫酸纸/Ecoflx00-30 双层执行器的制备
    2.2 双层执行器性能测试
        2.2.1 双层执行器温度响应测试
        2.2.2 双层执行器湿度响应测试
        2.2.3 双层执行器时间响应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硫酸纸/硅橡胶材料弯曲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3.1 弯曲模型的建立
    3.2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模拟
        3.2.1 硫酸纸参数的建立
        3.2.2 模型与材料的定义
        3.2.3 网格划分和定义边界条件
        3.2.4 Workbench仿真结果分析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轮式机器人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4.1 结构设计
    4.2 自滚动轮式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4.2.1 运动分析
        4.2.2 动力学模型
    4.3 软体轮式自滚动机器人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自折叠结构及其它应用
    5.1 折叠模型
        5.1.1 折叠角度
        5.1.2 折叠力矩
    5.2 自折叠立方体制备和实验
    5.3 自折叠立方体有限元模型
    5.4 双层执行器的其它应用
        5.4.1 多模态运动
        5.4.2 水下软体抓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丙烯腈-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吸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原料与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P(AN-co-DAC)的吸湿性规律
    2.2 相对湿度对P(AN-co-DAC)吸湿性的影响
    2.3 温度对P(AN-co-DAC)吸湿性的影响
3 结语

(3)圆筒式服装微气候仪的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服装微气候仪
        1.2.2 风速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影响
        1.2.3 衣下空气层厚度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影响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服装微气候仪的研制
    2.1 仪器测试原理
    2.2 服装微气候仪测试系统的整体结构
        2.2.1 仪器测试组件的结构
        2.2.2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2.3 仪器测试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装微气候仪的验证
    3.1 热湿指标计算公式的确定
    3.2 人工气候模拟舱
    3.3 仪器筒体的材质
        3.3.1 筒体材质选择
        3.3.2 对比试验
    3.4 仪器裸态的温湿度场分布
    3.5 服装面料的穿着方式探讨
    3.6 与出汗平板仪测得热阻数据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装面料对服装热湿指标的影响实验
    4.1 实验设计
    4.2 实验操作
        4.2.1 试样基本规格测试
        4.2.2 织物热湿指标测试
    4.3 实验数据
        4.3.1 八种织物主要测试数据
        4.3.2 织物种类对织物热湿指标影响实验
        4.3.3 织物厚度对织物热湿指标影响实验
        4.3.4 织物透湿性对织物热湿指标影响实验
    4.4 数据分析
        4.4.1 织物热湿指标与织物种类的关系
        4.4.2 织物热湿指标与织物厚度的关系
        4.4.3 织物热湿指标与织物透湿率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速与空气层厚度对服装热湿指标的影响实验
    5.1 实验准备
        5.1.1 试样基本规格测试
        5.1.2 风速的设定
        5.1.3 空气层厚度的设定
    5.2 实验操作
    5.3 实验数据与分析
        5.3.1 风速与空气层厚度影响实验数据
        5.3.2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1.1 服装微气候仪测试装置的研究成果
        6.1.2 服装热、湿阻值与织物性能关系的结论
        6.1.3 风速与衣下空气层厚度对织物热湿指标的影响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幼儿睡衣面料湿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湿传导理论
        1.2.2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课题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料基本性能测试
    2.1 面料的选择
    2.2 面料规格参数的测试
    2.3 回潮率测试
    2.4 透气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液态水分管理能力测试与分析
    3.1 MMT的测试原理
    3.2 实验测试
        3.2.1 单层织物液态水传递
        3.2.2 层间织物液态水传递
    3.3 单层织物液态水传递性能结果与分析
        3.3.1 上下表面的浸湿时间
        3.3.2 上下表面的吸水速度
        3.3.3 上下表面的最大浸湿半径
        3.3.4 上下表面的液态水分扩散速度
    3.4 层间织物液态水传递性能结果与分析
        3.4.1 上下层表面的浸湿时间
        3.4.2 上下层表面的吸水速度
        3.4.3 上下层表面的最大浸湿半径
        3.4.4 上下层表面的液态水分扩散速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水传递测试装置搭建与实验设计
    4.1 实验仪器的搭建
        4.1.1 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下传递性能测试装置
        4.1.2 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上传递性能测试装置
        4.1.3 汽态水在织物中传递性能测试装置
    4.2 试样准备
    4.3 实验设计
        4.3.1 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下传递
        4.3.2 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上传递
        4.3.3 汽态水在织物中传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织物水传递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下传递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织物层间水分向下传递
        5.1.2 不同时刻织物层间水分向下传递
        5.1.3 不同压力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下传递
    5.2 液态水在织物中向上传递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无压力状态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
        5.2.2 无压力状态下不同时刻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
        5.2.3 一定压力下织物层间水分向上传递
    5.3 汽态水在织物中传递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MMT测试结果总结
        6.1.2 自建装置测试结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湿环境对织物热湿传递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服装热湿舒适性
    1.2 湿环境下服装热湿舒适性
    1.3 研究现状
        1.3.1 湿态条件下织物热湿性能研究
        1.3.2 湿环境下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织物
        2.1.2 实验服装
    2.2 实验条件及仪器
        2.2.1 实验条件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指标
        2.3.1 织物性能测试指标
        2.3.2 人体着装客观测试指标
        2.3.3 人体着装主观感受评价标尺
    2.4 实验方案及过程
        2.4.1 实验方案
        2.4.2 实验过程控制
        2.4.3 实验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湿对织物热湿传递性能影响探究
    3.1 不同含湿率下织物保暖性能分析
        3.1.1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热传导率的影响
        3.1.2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保温率的影响
        3.1.3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保暖性能影响显着性分析
    3.2 不同含湿率下织物透气性能分析
        3.2.1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透气率的影响
        3.2.2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透气性能影响显着性分析
    3.3 不同含湿率下织物透湿性能分析
        3.3.1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透湿率的影响
        3.3.2 不同含湿率对织物透湿性能影响显着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环境对服装热湿舒适性能影响探究
    4.1 人体着装实验服装的选择
    4.2 环境湿度变化对人体热生理的影响
        4.2.1 平均皮肤温度
        4.2.2 出汗量
    4.3 环境湿度变化对服装衣内微气候的影响
        4.3.1 衣内微气候温度
        4.3.2 衣内微气候湿度
    4.4 环境湿度变化对人体主观感受的影响
        4.4.1 热感受
        4.4.2 湿感受
    4.5 环境湿度变化对人体主客观实验结果趋势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环境下服装与织物热湿性能一致性分析
    5.1 织物与服装热湿性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织物性能指标与服装热湿性能指标相关性探讨
    5.2 不同湿条件下织物与服装热湿性能变化趋势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Ⅰ:实验面料
附录Ⅱ:主观感觉评价表
致谢

(6)家庭洗涤对不同抗皱整理的POLO衫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案及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动态水吸收速率的影响
    2.2 冷暖感的影响
    2.3 空气渗透性的影响
    2.4 低应力力学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7)超声波对纤维多孔介质内热湿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多孔介质热质传输的研究现状
        1.2.2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进展
        1.2.3 超声波强化多孔介质内湿分传输的探索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装置与方法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2.3 误差分析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干燥介质特性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2.3.2 物料特性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2.4 纤维多孔介质热质迁移机理分析
        2.4.1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
        2.4.2 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分析
        2.4.3 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数学模型
    2.5 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1 恒速阶段
        2.5.2 降速阶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传播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超声波场特征量
    3.3 超声波场的物理性质
        3.3.1 反射与折射
        3.3.2 超声波的吸收
        3.3.3 干涉的形成
        3.3.4 驻波声场
    3.4 超声波的作用机制
        3.4.1 机械效应
        3.4.2 空化效应
        3.4.3 热效应
        3.4.4 其他作用
    3.5 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分析
        3.5.1 超声波在多孔介质中的传播模型
        3.5.2 多孔介质的声压分布及形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辅助常温风干燥纤维内热质迁移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系统
        4.2.1 试验装置及系统
        4.2.2 试验方法及材料
        4.2.3 试验误差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有无超声波作用纤维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对比分析
        4.3.2 干燥介质和物料参数对超声波作用效果的影响
        4.3.3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工况
    4.4 超声波辅助纤维常温风干燥热质迁移的数值模拟
        4.4.1 物理模型
        4.4.2 数学模型
        4.4.3 控制方程组的求解
        4.4.4 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预处理对纤维孔隙结构及传质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超声波预处理孔隙结构的显微观察
        5.2.1 纤维多孔介质超声波预处理试验
        5.2.2 显微图像处理
        5.2.3 预处理对微观结构影响分析
    5.3 纤维孔隙结构的分形描述
        5.3.1 分形几何
        5.3.2 分形维数
        5.3.3 表面分形维数df的测定
    5.4 超声波预处理对纤维传质过程的影响
        5.4.1 试验装置与方法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8)热风拉幅定型机烘箱系统建模与能耗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型机设备研究
        1.2.2 热定型过程研究
        1.2.3 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热定型机烘箱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
    2.1 热风拉幅定型机概述
    2.2 定型机烘箱系统概述
        2.2.1 烘箱的热循环系统
        2.2.2 烘箱的风道-喷嘴系统
        2.2.3 烘箱的排风系统
        2.2.4 烘箱系统现有结构存在的问题
    2.3 定型机烘箱系统流场分析
        2.3.1 流体分析软件选择
        2.3.2 定型机烘箱系统流场特性分析理论基础
        2.3.3 烘箱的结构模型
        2.3.4 烘箱的数值计算条件设置
        2.3.5 计算网格划分
        2.3.6 烘箱内流场的CFD模拟结果与分析
    2.4 定型机烘箱系统涡结构消除
        2.4.1 小翼结构选择
        2.4.2 涡破碎结构设计
        2.4.3 烘箱结构改进的效果
    2.5 风道结构改进
        2.5.1 风道结构的选择
        2.5.2 回流装置设计
        2.5.3 仿真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热定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热定型简介
        3.1.1 热定型原理
        3.1.2 烘箱系统织物加工过程描述
        3.1.3 影响热定型的主要因素
    3.2 干布热定型过程织物实时温度建模
        3.2.1 干布热定型机理建模
        3.2.2 干布热定型数据建模
        3.2.3 干布热定型烘箱温度对织物温度的影响
    3.3 湿布热定型数学模型建立
        3.3.1 过程概述
        3.3.2 传质方程
        3.3.3 传热方程
        3.3.4 差分方程
        3.3.5 模型求解
        3.3.6 数值求解方法
    3.4 结果讨论
        3.4.1 湿布热定型烘箱温度对热定型织物温度的影响
        3.4.2 湿布热定型初始含水率对热定型织物温度的影响
        3.4.3 湿布热定型烘箱环境湿度对热定型织物温度的影响
    3.5 湿布热定型数据建模
        3.5.1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建模
        3.5.2 基于PSO-SVM建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烘箱系统织物热定型过程能耗模型的建立
    4.1 定型机烘箱系统热定型工艺流程
    4.2 烘箱系统热定型过程总能耗模型建立
    4.3 热定型能耗模型
        4.3.1 织物升温能耗
        4.3.2 水分蒸发能耗
        4.3.3 新风加热能耗
        4.3.4 循环空气能耗
        4.3.5 烘箱系统能源损耗
    4.4 能耗模型求解
        4.4.1 定型机热定型过程参数信息
        4.4.2 能耗模型求解过程
        4.4.3 热定型过程能源利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型机烘箱系统运行优化
    5.1 烘箱热定型过程的优化
    5.2 利用粗糙集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影响设备能耗的关键变量
    5.3 多维度惯性权重衰减粒子群算法
        5.3.1 粒子位置初始化
        5.3.2 动态改变权重
        5.3.3 粒子的“重筛选”---克服早熟问题
    5.4 定型机烘箱系统干布热定型过程能耗优化问题
        5.4.1 干布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达
        5.4.2 干布热定型优化应用实例
    5.5 湿布定型过程
        5.5.1 湿布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达
        5.5.2 湿布热定型过程应用实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定型机烘箱系统机电控制系统设计
    6.1 烘箱系统关键变量检测
        6.1.1 定型机烘箱系统信号检测方案
        6.1.2 实时在线检测传感器选型和布置
        6.1.3 非实时检测信号处理
    6.2 烘箱系统DCS控制系统设计
        6.2.1 DCS硬件系统设计
        6.2.2 DCS软件系统设计
    6.3 关键变量控制
        6.3.1 烘箱温度控制
        6.3.2 烘箱系统风机转速控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9)火灾高温蒸汽环境下消防服的热湿传递与皮肤烫伤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防服的性能特征与皮肤烫伤
        1.2.2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测评方法
        1.2.3 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影响要素
        1.2.4 消防服系统热湿传递的数值模型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灾高温蒸汽热防护性能测评装置的研发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的构造原理及热防护性能评价方法
        2.2.1 蒸汽发生器
        2.2.2 热暴露模拟箱
        2.2.3 数据采集系统
        2.2.4 热防护性能评价方法
    2.3 实验装置的标定与误差分析
        2.3.1 高温辐射热暴露环境的标定
        2.3.2 高温蒸汽热暴露环境的标定
        2.3.3 织物热防护性能测试结果的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消防服织物系统蒸汽热防护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样本
        3.2.2 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温蒸汽对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3.3.2 织物内部的热湿传递规律
        3.3.3 织物热湿防护性能的影响要素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层厚度对织物蒸汽热防护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样本
        4.2.2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空气层厚度对织物热湿防护性能的影响
        4.3.2 空气层厚度对皮肤吸收热流量的影响
        4.3.3 空气层内部的热传递规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温蒸汽与人体出汗对织物热防护性能的综合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样本
        5.2.2 实验方案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皮肤出汗对织物热湿防护性能的影响
        5.3.2 水分在织物热传递中的角色分析
        5.3.3 织物系统内部的水分分布状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温辐射条件下消防服系统热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热传递模型的建立
        6.2.1 多层织物热传递方程
        6.2.2 空气层热传递方程
        6.2.3 皮肤传热及烧伤积分模型
        6.2.4 辐射热传递方程
    6.3 数值求解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实验结果
        6.4.2 模型验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火灾高温蒸汽条件下消防服系统热湿耦合模型的研发
    7.1 引言
    7.2 热湿耦合模型的建立
        7.2.1 多层织物热湿传递方程
        7.2.2 考虑水分影响的空气层热传递方程
        7.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7.3 仿真平台的构建与验证
        7.3.1 模型求解与平台构建
        7.3.2 仿真平台的验证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织物系统的热湿传递与蒸汽烫伤的作用机理
        7.4.2 蒸汽热暴露参数对皮肤烫伤的影响
        7.4.3 织物基本性能参数对皮肤烫伤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基于Labview编程软件的数据采集系统源程序
    附录2 基于Matlab软件的皮肤传热与皮肤烧伤预测求解源程序
    附录3 实验规范性操作流程图
    附录4 皮肤模拟传感器采集的部分热流数据(单层Nomex)
    附录5 干态织物吸收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附录6 织物内外表面温度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10)服装局部与整体热阻、湿阻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1.3 服装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1.3.1 客观评价法
        1.3.2 主观评价法
    1.4 暖体假人法评价服装热湿阻的相关研究
        1.4.1 暖体假人的发展历程
        1.4.2 暖体假人评价服装总热湿阻的研究现状
        1.4.3 暖体假人评价服装局部热阻湿阻的研究现状
    1.5 真人实验法评价服装热湿舒适性的相关研究
        1.5.1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两大重要参数
        1.5.2 真人实验法评价干态热损失
        1.5.3 真人实验法评价蒸发热损失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服装热湿传递机理分析及热湿舒适性模型
    2.1 服装热传递机理分析
        2.1.1 干热传递
        2.1.2 湿热传递
        2.1.3 多层服装热传递
    2.2 服装湿传递机理分析
    2.3 服装热湿舒适模型
        2.3.1 热生理学模型
        2.3.2 热心理学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暖体假人“Walter”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
    3.1 实验服装
    3.2 整套服装热湿阻的测试
        3.2.1 测量系统
        3.2.2 测量方法
        3.2.3 计算方法
        3.2.4 实验条件
        3.2.5 实验过程
        3.2.6 假人区域分布
        3.2.7 假人皮肤表面平均温度
    3.3 动静态热、湿阻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真人实验服装热湿阻相关参数的测试与分析
    4.1 真人着装实验局部热流密度、出汗率测试
        4.1.1 实验条件
        4.1.2 测试方法
        4.1.3 实验数据处理
    4.2 服装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活动状态真人着装实验局部热流密度的结果与分析
        4.3.1 局部热流密度与皮肤温度实时动态结果与分析
        4.3.2 相同活动状态下局部热流密度结果与分析
        4.3.3 不同活动状态对着装人体局部热流密度的影响
        4.3.4 不同活动状态总热流密度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4.3.5 局部热流密度比结果与分析
    4.4 不同活动状态真人着装实验局部非显性出汗率的结果与分析
        4.4.1 局部非显性出汗率实时动态测量结果与分析
        4.4.2 相同活动状态局部非显性出汗率结果与分析
        4.4.3 不同活动状态对着装人体局部非显性出汗率的影响
        4.4.4 不同活动状态下总出汗率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4.4.5 局部非显性出汗率比值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活动状态对真人测试服装热湿阻的影响研究
    5.1 服装热湿阻的计算方法
    5.2 真人测试服装局部热阻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真人测试服装局部湿阻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真人测试服装总热湿阻的计算与研究
        5.4.1 活动状态对真人测试服装总热阻的影响
        5.4.2 活动状态对真人测试服装总湿阻的影响
    5.5 服装局部热湿阻与总热湿阻的关系研究
        5.5.1 真人测试服装局部热阻与假人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
        5.5.2 真人测试服装局部湿阻与假人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
        5.5.3 不同活动状态真人与假人测试服装总热湿阻之间的关系
        5.5.4 真人局部拟合斜率加权值与整体拟合结果的对比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织物的润湿因素——潮湿瞬态下水分向吸湿性织物的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 [1]恒温环境中湿度驱动软体机器人研究[D]. 屈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丙烯腈-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吸湿性研究[J]. 张楠,章若红,李文慧,陈静茹. 合成纤维, 2021(03)
  • [3]圆筒式服装微气候仪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 曲鑫璐.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幼儿睡衣面料湿舒适性研究[D]. 韩华伟.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湿环境对织物热湿传递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D]. 王亚静. 苏州大学, 2019(04)
  • [6]家庭洗涤对不同抗皱整理的POLO衫性能影响研究[J]. 苏兆伟,韦玉辉,袁惠芬.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8(05)
  • [7]超声波对纤维多孔介质内热湿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D]. 李盼盼. 东南大学, 2018
  • [8]热风拉幅定型机烘箱系统建模与能耗优化研究[D]. 顾敏明.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7)
  • [9]火灾高温蒸汽环境下消防服的热湿传递与皮肤烫伤预测[D]. 苏云. 东华大学, 2018(04)
  • [10]服装局部与整体热阻、湿阻之间的关系研究[D]. 张文欢.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织物的润湿因子 - 湿瞬变期间吸湿织物的水分扩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