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1](2021)在《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作为我国各类考试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考试,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距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高考改革和语文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阅读作为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试图以历年贵州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题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本文共三章,分别陈述如下:第一章分析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首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的要求,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明确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原则。再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对贵州地区历年高考语文的用卷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贵州省高考语文在全国高考中的定位;最后对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历史演变进行整体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具体情况。主要从题型、分值占比、内容等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能力情况,明确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探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和趋势。第三章:针对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分析结果,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贵州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升策略。本文以期通过对贵州省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详尽分析,并对当前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对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应试能力。
崔梓莹[2](202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丑教育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审美教育占据着语文课堂的中心,审丑教育却被隔绝在外。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丑教育资源,中学生也亟需提高美丑辨别力与鉴赏力。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相关知识,着力探索审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问题。本文以语文审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格修养为根本目的,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的论题。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界定了审丑教育的相关内涵,阐述了丑、审丑、审丑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等概念,论证了语文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的辩证关系,并对语文审丑教育的必要性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梳理了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丑教育内容。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对中学语文审丑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出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总结了中学语文审丑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从端正美育观念、开展阅读活动和挖掘审丑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本文能够为推进、完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模式,提高中学语文美育实效提供一些帮助,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审丑教育提供借鉴。
刘璐[3](2021)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碎片化阅读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新课程倡导了整本书阅读。笔者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后发现,整本书阅读在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作为一个任务群出现,已经把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规定得清楚明了,教师进行教学也更加容易;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只是在教学建议和阅读量中有所涉及,没有明确的实施体系,这就给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便成为当下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因此笔者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确立了“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本论文的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围绕论题从理论层面对整本书阅读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阐释。首先,明确了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概念。继而明确了初中语文新课程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一,区分文类文体,积累自己的阅读体验;二,学生学会运用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三,大力提倡学生课外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接着对整本书阅读进行阐释,从而明确了整本书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最后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着导读部分的分析,发现整本书阅读贯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始末,因此证明了本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部分,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存在阅读量少、阅读时间短,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缺少阅读反馈等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缺少指导以及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部分,为解决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简爱》为例,探索性地提出了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一,立足教材,设计名着导读学习活动;二,粗读感知文本,积累阅读体验。具体做法是:借助影视化作品,获取初步感知;借助“做批注”,监控学生完成课外自读原着任务。三,通过课堂导读,集中指导精读方法。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作品内容结构;指导学生从故事入手,把握并理解人物形象。四,组织专题学习活动,进入文本深读;五,课堂展示学习成果,再现文本。
莫钧强[4](2021)在《阅读教学中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初中生个体学习能力提升和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生掌握和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方法的程度,它包括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辨识谬误的能力等,并且还表现在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思维规律的遵循程度。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方面的表现是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归纳概括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呈逐步提升趋势。结合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征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符合初中生心智发展的需求,还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可行的。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最终要落实到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用以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教材中的语法修辞知识、阅读方法知识、逻辑知识等基本知识;第二,语文教材中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文体的逻辑结构;第三,语文教材中可训练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的习题、培养分析能力的习题、训练概括能力的习题、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的习题;第四,有关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思辨性阅读专题、整本书阅读专题、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本研究认为,为促进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创设适合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引导初中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为初中生阅读实践搭建活动平台,引导他们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通过演讲和辩论等活动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要强化课后习题训练,设计阅读专题训练,在阅读训练中提升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体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王雅妮[5](2021)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两性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语文学科不仅传授语言文化知识,还可育人,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典人物角色,其中女性人物形象也数不胜数,其悲剧女性人物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彰显出自己特有的精神。本文采用文献法、综合分析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社会历史批评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教学进行研究。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在实际印象以及登场数目等因素进行统计,最后得出结论,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男性角色的数量要远多于女性,并且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居多,比如被男权意志剥夺话语权的林黛玉、翠翠等,受家庭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鲁侍萍等,具有反抗精神的窦娥、刘和珍等悲剧女性形象。在课本中,对于这类女性形象,对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审美情趣都有很大的教育价值。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高中教材悲剧女性形象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发现大多数人对女性形象的理解不够客观和全面,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对悲剧情感的理解空洞化、教学情境创设过于套路化、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简化,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课外知识积累不够、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悲剧教学意识较差、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于女性角色认知不足、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的教学策略,首先要提高教育观念,确立性别平等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根据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情景设计、举办活动等的教学方法,最后提出要从不同角度解读女性形象,让女性形象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冯婧[6](2021)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时代的进步需要人们开阔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学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选文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近年来关于促进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的细化与落实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所需。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选文教学,理应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对初中阶段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国文学选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初中外国文学选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部分:说明了选题的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内外的外国文学选文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三个重要依据,探究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章:通过学生问卷与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第三章: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出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对外国文学作品关注度低、教学目标偏离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外国文学教学常态化处理等问题;学生学习存在对外国文学学习兴趣淡薄、外国文学阅读数量少、学生对外国文学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章:针对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重点探讨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初中外国文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不仅要秉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借鉴吸收外国文学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应通过品析语句、多元解读、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督促学生通过增加外国文学阅读量、扩充外国文学学习的途径来促进自身在外国文学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本研究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外国文学教学中,力图为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蓬[7](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赵宗梅[8](2020)在《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文中认为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至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存续时间不过短短27年,却在中小学国文教材出版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且对当今语文教育仍有影响深远的成就。究其原因,与开明书店拥有一群既为文学家、又为教育家且皆有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的精英人才分不开。支撑起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繁荣局面的中坚力量首推夏丏尊和叶圣陶,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开明系列教材在民国时期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是应时代需要而推出的典范作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系列教材,并未把迎合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基本立足点,而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水平为目标,在教科书编辑、教育理论引导,以及教材的选文安排、知识点导入和课后题设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完善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注重识字教育和阅读兴趣,因此开明书店小学阶段国语教材的选文偏重日常应用和口语化,以最大限度贴近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国文教材则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尤重读写两级;高中国文教材在提升学生文言和语体素养方面都有了实质性进展。而理论类阅读和写作教材的大量涌现,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开明人关心学生成长,力图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良苦用心。从历时的角度看,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教材编写经历了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养成身心诸能力和侧重文章解读三个阶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关注和借鉴。
刘宜欣[9](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部编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自2012年开始编写,历时4年,于2016年在全国投入使用,高中语文教材也于2019年末完成编写,其中渗透的语文教学思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部编本”教材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从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部编本”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贴近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的意识。(2)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部编版教材努力的契合《课程标准》,能够抓住语文教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能够真正的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努力的提高其语文的核心素养。(3)王文彦和蔡明在语文与课程和教学论中提到语文阅读的六个能力的层级,其中就包括阅读的欣赏力,鉴赏文章、分析欣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并对文章做出价值的判断,完成知识向能力、能力向实践的迁移。(4)教师要强调学生的美感体验,同时对现代的人性给予反思,通过文本来理解自我、反省自我,从而与现代人性和现代文明展开对话。(5)基于以上“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广大师生所忽视的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对贯彻这些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本文从“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这一特点出发,希望为教师和学生的反面人物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反面人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是在与反面人物相关的两大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反面人物教学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等相关概念,为下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本章主要介绍了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强调反面人物教学的重要性,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让反面人物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更好的实行。第三章教材中反面人物选篇的统计与分析。本章是基于对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反面人物的选篇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来明确反面人物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强调反面人物教学的重要性。第四章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及归因。本章主要是分析了当下语文课堂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希望通过现状的分析去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实行反面人物的教学。第五章反面人物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及注意事项。本章基于反面人物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反面人物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更好的进行反面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旨在弥补当下反面人物在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培养师生的多元思维,使反面人物以一种更加丰富的圆形人物的形象展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希望能够对当下的中学反面人物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白莎[10](2020)在《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悲情作品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悲情作品的美学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是不可忽视的。本课题尝试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理清美育与高中语文悲情作品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释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的美育教学价值,正确认识悲情作品的美育作用;另一方面,立足教学实践,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要求,探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的教学实践策略和方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课题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释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综述国内高中语文悲情作品的教学研究现状。简介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是对美育与悲情作品进行理论阐释,梳理美育、悲剧和悲情作品的内涵并进行概念界定,还对美育视角下进行高中语文悲情作品教学设想的形成原因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为第二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悲情作品审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接着从学生的角度对美育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悲情作品的教学价值切入分析。第四部分是第三章,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悲情作品篇目,阐释教材选文的总体特征。第五部分即第四章,在前文理论研究基础上试图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主要从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方面进行阐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通过具体案例检验教学设想中教学策略的优劣,以期不断优化。最后是结语部分,就本课题的研究做出总结性的收尾,提出对这一课题未来研究的期望。
二、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
第三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
第三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
第三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
第一节 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
第二节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
第三节 加强学生阅读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三)审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席 |
二、研究意义 |
(一)丰富中学语文审丑教育的理论内容 |
(二)为中学语文教师开展审丑教育提供借鉴 |
(三)为中学语文审丑教育研究开拓新视角 |
三、研究现状 |
(一)语文审丑教育价值的研究现状 |
(二)教材中“丑形象”的研究现状 |
(三)语文审丑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概述 |
一、语文审丑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丑 |
(二)审丑 |
(三)审丑教育 |
(四)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 |
二、语文审丑教育与语文审美教育的辩证关系 |
(一)语文审美教育与语文审丑教育的区别 |
(二)语文审丑教育与语文审美教育的联系 |
三、语文审丑教育的必要性 |
(一)语文教材中丑因素的现实存在 |
(二)语文课程标准育人目标的要求 |
(三)语文美育长期收效甚微的现状 |
(四)学生审丑能力缺失的负面影响 |
四、中学语文审丑教育的特征 |
(一)资源的丰富性 |
(二)目标的双重性 |
(三)理念的创新性 |
五、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丑教育内容分析 |
(一)形象之丑 |
(二)环境之丑 |
(三)社会之丑 |
(四)人性之丑 |
第二章 中学语文审丑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个别访谈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
三、中学语文审丑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中学语文审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抑丑扬美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
(二)教师忽略对学生审丑能力的培养 |
(三)教师开发审丑教育资源的意识不足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实施途径 |
一、端正美育观念,积极践行审丑教育 |
(一)重视审丑教育价值,提升审丑教育研究能力 |
(二)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积极的审丑教育环境 |
二、开展阅读活动,促进学生审丑实践 |
(一)拓展阅读深度,引导学生认识丑 |
(二)促进阅读迁移,引导学生剖析丑 |
(三)驱动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丑 |
三、挖掘审丑资源,丰富审丑教育活动形式 |
(一)整合课内审丑资源,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
(二)拓展课外审丑资源,开展审丑教育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碎片化阅读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
(二)语文新课程倡导整本书阅读 |
二、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促进初中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
(二)为初中一线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
一、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基本阐释 |
(一)阅读释义 |
(二)对阅读教学的基本阐释 |
二、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区分文类文体,积累自己的阅读体验 |
(二)学生学会运用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
(三)大力提倡学生课外多读书,读整本的书 |
三、对整本书阅读的阐释 |
(一)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倡导阅读“整本书” |
(二)“整本书阅读”的基本内涵 |
四、整本书阅读在现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与分析 |
(一)在“名着导读”模块中呈现 |
(二)名着导读模块编写意图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介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 |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情况 |
(二)学生的经典名着阅读情况 |
(三)教师的名着导读教学情况 |
三、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阅读量少,阅读时间短 |
(二)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
(三)学生缺少阅读反馈 |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教师不重视整本书阅读 |
(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缺少指导 |
(三)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以《简爱》为例 |
一、立足教材,设计名着导读学习活动 |
(一)案例1:《简爱》名着导读学习活动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二、粗读感知文本,积累阅读体验 |
(一)借助影视化作品,获取初步感知 |
(二)借助“做批注”,监控学生完成课外自读原着任务 |
三、通过课堂导读,集中指导精读方法 |
(一)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作品内容结构 |
(二)从故事入手,把握并理解人物形象 |
四、组织专题学习活动,进入文本深读 |
(一)案例6:《简爱》专题学习活动——思考爱的真谛 |
(二)案例分析 |
五、课堂展示学习成果,再现文本 |
(一)案例7:《简爱》爱情故事情节再现活动 |
(二)案例分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 |
附录3 学生课本剧表演剧本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阅读教学中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相关研究及启示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界定 |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
(一)符合初中生心智发展的需求 |
(二)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切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色 |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要素 |
(一)教材中的基本知识 |
1.语法修辞知识 |
2.阅读方法知识 |
3.逻辑知识 |
(二)教材中各类文体的逻辑结构 |
1.说明文的逻辑结构 |
2.议论文的逻辑结构 |
3.小说中的逻辑结构 |
(三)教材中有关逻辑思维的习题训练 |
1.训练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能力的习题 |
2.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的习题 |
3.训练分析能力的习题 |
4.训练概括能力的习题 |
(四)拓展有关逻辑思维的阅读专题内容 |
1.思辨性阅读专题 |
2.整本书阅读专题 |
3.革命传统作品阅读专题 |
四、阅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
(二)读写结合,引导初中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 |
(三)搭建活动平台,提高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水平 |
(四)加强阅读训练,提升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
二、高中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悲剧女性形象数量及分布 |
一、高中语文教材悲剧女性形象数量 |
二、高中语文教材悲剧女性形象的分布情况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悲剧女性形象的分配 |
一、悲剧女性形象身份 |
二、悲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 |
三、悲剧女性形象角色设定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的解读 |
第一节 “传统美德”束缚与禁锢下的悲剧女性 |
一、被男权意识支配的个体——林黛玉 |
二、被社会规范束缚的生命——翠翠 |
第二节 封建宗法四权戕害下的悲剧女性 |
一、人生价值的日渐毁灭——祥林嫂 |
二、被迫接受宗法社会的摆布——鲁侍萍 |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觉醒与反抗的悲剧女性 |
一、女性挑战封建社会的艰难历程——窦娥 |
二、女性反抗意识的艰难成长——刘和珍 |
第三章 悲剧女性人物的语文教育价值 |
第一节 认知价值 |
一、对平等理念的认知 |
二、对悲剧形象的认知 |
第二节 审美价值 |
一、用人格美唤醒学生的善良正义 |
二、以悲剧美唤起学生心中的高尚感 |
第四章 高中教材悲剧女性形象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高中教材悲剧女性形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三节 高中教材悲中悲剧女性形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悲剧教学意识较差 |
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
四、学生对于女性角色认知不足 |
五、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 |
第五章 高中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作品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教学观念 |
一、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第二节 多元化解读女性形象 |
一、注重对女性形象的多元解读 |
二、发挥悲剧女性形象的教育功能 |
第三节 创新教学方法 |
一、情景交融,体验感知 |
二、举办活动,加深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梳理及分析 |
一、统编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梳理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决定的 |
二、初中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需要决定的 |
三、外国文学作品丰富的价值决定的 |
第二章 初中外国文学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一、调查对象的选定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调查问卷分析 |
一、学生的认知情况 |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 |
三、教师教学情况 |
四、课外阅读情况 |
第三节 教师访谈情况及分析 |
一、教师访谈情况 |
二、教师基本信息 |
三、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三章 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外国文学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师和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教师存在问题的成因 |
二、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转变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束缚 |
二、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深入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
三、加强自身学习,丰富外国文学素养 |
四、精准施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转变学习态度 |
二、扩大外国文学阅读数量 |
三、丰富外国文学学习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7)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
三、从“文学”到“文章” |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
一、符合选文标准 |
二、具有教学价值 |
三、文化斗争需要 |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
后记 |
(8)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出版概况 |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
四、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五、相关概念界说 |
第一章 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的小学国语教材 |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对生活教育的推崇 |
第二节 丰子恺插图的生活化趣味 |
第二章 以养成身心诸能力为宗旨的初中国文教材 |
第一节 思想上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初中国文教材 |
第二节 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的初中国文教材 |
第三章 注重文本解读的初高中国文教材 |
第一节 文白分编且注重文本解读的教材 |
第二节 开明人文言教育观探源 |
第四章 注重读写教学法的理论型教材 |
第一节 《文章讲话》和《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观的集中体现 |
第二节 《文心》:故事性文本中的读写观念 |
第三节 《文章例话》中的读写观念 |
第四节 《文章作法》:训练类教材开山之作 |
结论 |
附录 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明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4.访谈法 |
(四)文献综述 |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
1.创新点 |
2.写作思路 |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辩证和谐美学原理 |
2.福斯特的圆形人物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反面人物形象 |
2.圆形人物 |
3.扁平人物 |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 |
(一)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
(二)学会审丑,开拓学生的审美视域 |
(三)引以为戒,守护学生的纯净心灵 |
(四)弃恶扬善,健全学生的人生品格 |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选篇的统计与分析 |
(一)选篇统计 |
(二)选篇分析 |
四、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及归因 |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调查问卷情况 |
1.教师调查访谈及分析 |
2.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 |
1.对反面人物教学价值的认知缺失 |
2.对反面人物的解读模式化单一化 |
3.忽视了反面性格形成的多重原因 |
4.反面人物形象干瘪不鲜活不立体 |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现状的归因 |
1.价值淡化,忽视了反面人物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
2.思维定势,对人性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理解不够 |
3.偏重感觉,对反面人物的性格缺少理性地分析 |
4.强调内涵,忽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
五、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正确理解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 |
1.培养学生反向思考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
2.培养学生审视丑的能力,拓展审美视域 |
3.剖析反面人物的反面性,洗涤学生心灵 |
4.辨别反面人物的善与恶,完善高尚人格 |
(二)建立解读反面人物的多元思维 |
1.反面人物具有时代性,要用历史的目光看待 |
2.反面人物具有民族性,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 |
3.反面人物具有复杂性,要用多元的视角解读 |
4.反面人物具有矛盾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
5.反面人物具有延伸性,要用原始的文本还原 |
(三)理性分析反面人物形成的原因 |
1.反面人物的形成与人物自身有着密切关联 |
2.反面人物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3.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反面人物的塑造更典型 |
(四)掌握鉴赏反面人物的正确方法 |
1.反面人物寓于生活,要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
2.比较美和丑的异同,要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 |
3.运用角色扮演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形成认识 |
(五)避免对反面人物进行过度解读 |
1.不可夸大反面人物的价值而淡化审美教育 |
2.解读要合乎情理,不要过度丑化反面人物 |
3.反面人物教学开展的时机要符合学生身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悲情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美育与悲情作品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阐释 |
一、“悲情”定义 |
二、悲情作品 |
三、本文对悲情作品的界定 |
第二节 美育视角下进行高中语文悲情作品教学设想成因 |
一、新课标下的新要求 |
二、情感教学理论 |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四、儒道互补哲学 |
第三节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价值 |
一、净化心灵,完整生命体验 |
二、陶冶情操,拓展灵魂深度 |
三、鼓励进取,直面现实生活 |
第二章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现状 |
第一节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三、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
第三章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内容编排分析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内容编排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总体特征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悲情作品定量分析 |
一、以体为边,看文体 |
二、以因为界,看成因 |
第四章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实践 |
第一节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原则 |
一、审美距离产生美原则 |
二、感性与理性思维并存 |
三、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 |
四、主次兼顾与美丑兼济 |
第二节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策略 |
一、审美准备:知人论世 |
二、审美实现:入情入境 |
三、审美成果:多元实现 |
四、审美观照:旨在创造 |
第三节 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悲情作品教学设计 |
一、课例分享——以《边城》(节选)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教师问卷 |
附录 Ⅱ学生问卷 |
附录 Ⅲ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张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研究[D]. 崔梓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刘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阅读教学中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 莫钧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形象教学研究[D]. 王雅妮.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调查[D]. 冯婧. 喀什大学, 2021(07)
- [7]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D]. 赵宗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9]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D]. 刘宜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美育视角下高中语文悲情作品教学研究[D]. 白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