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相互作用引起的暴雨研究

非地带性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相互作用引起的暴雨研究

一、THE STUDY OF STORM RAINFALL CAUS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ZONAL HIGH LEVEL JET STREAK AND TYPHOON IN THE DISTANCE(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燕[1](2016)在《陕西50多年来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基于陕西78个国家常规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用统计学等方法对汛期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基于西安常规气象站2006—2015年汛期逐时降水资料,利用MICAPS数据对西安近十年短时强降水的大气环流背景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建立了西安短时强降水的潜势预报方程,并通过个例分析进行验证。论文是在陕西省气象局科技创新基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M-7)的资助下完成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西汛期极端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强度基本一致,秦岭以南的大部分站点阈值高于平均值,以北的大部分站点低于平均值,其中,关中地区各站阈值较为接近,陕北阈值分布由东向西减小;极端降水频次也是由南向北减少;陕西大部分地区一日最大降水量在100 mm以上,其中,单日降水量较大站点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岭山地和陕北。(2)陕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月际变化较大,7月最多,占极端降水事件总次数的30%,8月次之,5月最少,占总次数的7%;陕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较少,70年代中期后有所增加,80年代初中期增加较多,90年代后明显下降,21世纪后又逐渐增加,近年来增加明显;关中、陕南极端降水事件年及年代际变化和全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1年发生的极端降水事件是53 a中最多的一年,陕北年际、年代变化差异较大,极端降水事件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和21世纪10年代,其他时期相对较少。2011年9月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站次最多,达250站次。(3)总体来看,陕西汛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分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汛期极端降水量和降水事件发生次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陕北大部分地区为减小趋势,关中中西部、陕南中东部为增加趋势,陕南西部米仓山地区为减少趋势,关中东部为微弱的减小趋势;二是全省极端降水量突变受陕南影响较大,1979年突变年后极端降水量增加,1984年达到显着性水平;极端降水强度受关中影响较大,2002年发生增加突变,2013年达到显着性水平。全省极端降水频次无明显突变发生;三是各分区极端降水事件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陕南、关中大尺度和中尺度的时间周期性基本一致,主振荡周期2432 a,次周期610 a,小时间尺度周期略有不同,关中一直存在着35 a的周期,而陕南仅1980年代存在过23 a周期;陕北主振荡周期相对较弱,为2630 a,次周期1518 a,近几年各分区极端降水事件都处于增多期;四是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模态是陕北北部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反相变化,次要模态是以秦岭为界的南北反相变化,第3模态是关中与陕南、陕北的反相变化。(4)西安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主要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上旬最多,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发性特征明显,东南方向为强降水高发区域,蓝田最多;天气形势主要包括5种类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型(V)、西北气流型(W-N)、低槽影响型(V)、台风远距离影响型(T)、副高边缘影响型(S)等,其中以副高控制型和西北气流型影响为主,其次是低槽影响型;利用邻近12 h内探空观测资料建立了潜势预报方程,个例分析确定预报指数y≥200可以作为短历时强降水的潜势预报参考,当预报指数分别为5003500、200500时,对强降水过程、局部性短时临近强降水的指示效果较好。

徐浩然[2](2014)在《地形数据精细化对数值预报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民用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民航安全更多的受气象因素(如低空风切变等)的影响,这对民航气象预报、预警部门的气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值模式预报技术是目前解决气象探测设备不足、预报精度低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为空中交通管制、航行签派等部门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领域数值仿真研究和天气预报业务化运转不可缺少的工具软件。本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中小尺度低空风场模拟精度进行研究。首先利用WPSGeoTiff、GIS等技术,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美国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提供的精度为90m的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高精度数字高程数据Digital Elevation Mode(DEM)进行空值区域填补处理;将其替换到中小尺度数值模式WRF中;然后利用WRF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以2013年3月9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大风天气为例),在相同微物理过程方案、边界层方案、水平分辨率等参数化方案的同时,对比分析SRTM以及USGS数据对模拟效果的影响;利用Micaps自动观测站资料、航空日常天气预报报文资料(METAR)等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数据模拟结果与实况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利用高精度SRTM数据后的模拟效果更好;最后选用与实况最为接近的模拟结果,利用特殊诊断量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分析低空风场随时间发生发展的变化、分布情况及强度大小等信息,为航空器的安全运行提供准确、有效的气象服务信息。

徐祥德,陈联寿[3](2006)在《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着东移的特征,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研究发现,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着进展;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感热气泵”(SHAP)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研究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大气臭氧总量有一明显的低值中心存在,并且发现拉萨的臭氧递减趋势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大,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区域。

二、THE STUDY OF STORM RAINFALL CAUS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ZONAL HIGH LEVEL JET STREAK AND TYPHOON IN THE DISTA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UDY OF STORM RAINFALL CAUS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ZONAL HIGH LEVEL JET STREAK AND TYPHOON IN THE DISTANCE(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50多年来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
        1.2.2 国内外关于极端降水的研究
        1.2.3 陕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汛期极端降水阈值的确定方法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趋势变化
        2.3.2 M-K突变检验
        2.3.3 Morlet小波分析
        2.3.4 EOF分析(主成分分析法)
第三章 陕西汛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3.1 汛期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
        3.1.1 极端降水阈值
        3.1.2 极端降水强度
        3.1.3 极端降水频次
        3.1.4 一日最大降水量
    3.2 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3.2.1 极端降水事件的月际变化
        3.2.2 极端降水事件的年及年代际变化
    3.3 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
        3.3.1 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3.3.2 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3.4 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突变分析
        3.4.1 极端降水量
        3.4.2 极端降水频次
        3.4.3 极端降水强度
    3.5 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周期分析
    3.6 极端降水事件的EOF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西安汛期短时强降水的大气环流背景
    4.1 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
        4.1.1 短时强降水标准
        4.1.2 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和雨强
        4.1.3 短时强降水时间分布
    4.2 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分型
        4.2.1 主要类型环流场配置特征及降水落区
        4.2.2 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个例分析—2014 年8月12日短时强降水
    4.3 短时强降水预测方法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2)地形数据精细化对数值预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气象条件
        1.1.2 气象条件对民航运输的影响
        1.1.3 我国数值预报技术的不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形数据简介及其处理方法
    2.1 高程数据简介
        2.1.1 SRTM高程数据简介
        2.1.2 ASTER高程数据简介
    2.2 SRTM高程数据处理方法
        2.2.1 SRTM数据填补
        2.2.2 SRTM数据转换
        2.2.3 SRTM与USGS高程数据对比
    2.3 下垫面数据介绍
        2.3.1 MODIS下垫面数据
        2.3.2 USGS下垫面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式及资料简介
    3.1 WRF模式及其数据格式简介
        3.1.1 WRF模式简介
        3.1.2 GRIB数据格式
        3.1.3 NetCDF数据格式
    3.2 NCL可视化软件介绍
        3.2.1 NCL简介
        3.2.2 NCL与GrADS应用比较
    3.3 气象资料简介
        3.3.1 NCEP再分析资料
        3.3.2 MICAPS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参数化方案的选择
    4.1 参数化方案选择试验设计
    4.2 不同影响因子对风场模拟的影响分析
        4.2.1 不同边界层、近地面层方案对风场模拟的影响
        4.2.2 不同陆面过程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空风场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5.1 大风天气对民航运输的影响
    5.2 对比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5.2.1 WRF模式配置及模拟方案
        5.2.2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大尺度天气背景介绍
    5.4 基于SRTM数据的WRF模拟诊断分析
        5.4.1 热力条件对比诊断分析
        5.4.2 动力条件对比诊断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讨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青藏高原冷、热源效应
2 青藏高原边界层湍流活动
3 青藏高原对流云结构
4 青藏高原区域动力、热力强迫及其扰动传播特征
5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与灾害特征
6 青藏高原影响与亚洲季风子系统分异特征
7 青藏高原周边水汽通道及源汇遥相关特征
8 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与中国区域气候格局的形成
9 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
10 小 结

四、THE STUDY OF STORM RAINFALL CAUS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N-ZONAL HIGH LEVEL JET STREAK AND TYPHOON IN THE DISTANCE(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50多年来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D]. 王雯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6(04)
  • [2]地形数据精细化对数值预报的影响[D]. 徐浩然. 中国民航大学, 2014(03)
  • [3]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J]. 徐祥德,陈联寿. 应用气象学报, 2006(06)

标签:;  ;  

非地带性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相互作用引起的暴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