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师范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蒙冬英[1](2021)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地方经济的支撑,而高校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其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值得我们思考。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应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脱离,亟待调整。基于服务地方经济思路分析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探讨改进策略。
李婷婷[2](2021)在《女性主义视域下国产校园剧中男性形象研究 ——以“振华三部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美婧[3](2021)在《泉州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家风家训凝聚着中国千年的社会智慧,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泉州,家风家训倡导的为学观、职业观、处世观、人际观中,有许多元素深具思想政治价值,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且互补互促。将泉州优良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提升思政教育文化内涵、改善家庭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第二课堂""传统与新媒体平台""家风家训学术研究阵地"等途径,把这些有价值的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林琦芳[4](2021)在《面向海丝沿线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面向海丝沿线华裔新生代的中华文化传播需要回望不足、探索新路。高校应顺时而动、顺势而为,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更加新颖有趣、更加深刻有益的活动平台,更加符合华裔新生代需求的教学模式,把中华文化传播作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载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使命担当。
孙庆松[5](2021)在《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组织,更是一个抚育机构。所以家庭应该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意识授予人,培育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最初社会机构。作为最早指导儿童社会生活的角色,家长要科学解读社会对人的期望,了解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利用适当的方法系统地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从而不断将社会生活的规范、意识传授给子女。家长教育是指社会将有助于家庭教育效能发挥、教育目标实现以及家长素质提升的内容进行组织,进而将其系统地传授给家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来看,人类婴儿期的羸弱状态和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走向独立这一客观现实,形成了家长对人产生教育影响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家长需要认识亲子之间交往过程的教育生成机制、掌握育人的客观规律、理解社会存在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有助于家长在家庭抚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调动积极的影响因素,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可见,家长教育的价值归依,是塑造满足家庭育人需要的家长角色,帮助家长缕清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激活家庭的教育力场,促进家庭功能和家长自我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育人中,认识自我边界和具体任务,有效发挥家长角色影响在人的成长中的教育合力。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促进家庭的社会效益提升,推进家庭兴旺、乡村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环境形成。当前,一方面传统优秀家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不足,形成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资源空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陷入观念迷茫。另一方面,功利化思潮入侵社会教育观念,推动制度化教育压迫家庭教育空间,致使家庭教育中家长角色异化。这体现了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不足,需要深入解读家长教育的价值逻辑,激活家长教育的价值功能,实现家长角色的重塑。故而,立足于家长教育的理想价值,从现实角度解读当前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聚焦解析现实家长角色的迷失。从理论视角对家长之于子女教育影响的生成机制、家长角色上承载的教育影响、传统家教文化中的现代教育蕴意进行梳理,找出对儿童成长、家庭建设有利的家长角色要求,探析家长教育塑造理想家长角色的价值逻辑,并为家长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应建议。
陈纵[6](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张佳雷[7](2020)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四维一体”防治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成瘾是网络交往异化的典型表现。当前,网络成为大学生赖以成长成才的重要工具,但是,一些大学生并未善待网络,沉迷其中不能自已,荒废了学业。文章通过对泉州市部分高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类型,剖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基于异化本质提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四维一体"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模式,四维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工作。
黄佳娟[8](2020)在《高校校园网络借贷风险及其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袁野[9](2020)在《福建省小学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
黄云如[10](2020)在《青春校园网络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二、泉州师范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泉州师范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经济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 |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
(二)地方经济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
(二)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
(三)与地方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 |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要求 |
(二)满足地方实际需求,强化教学管理水平与质量保障力度 |
(三)提高服务层次水平,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与内容 |
(3)泉州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泉州家风家训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价值元素 |
(一)泉州家风家训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为学观 |
(二)泉州家风家训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观 |
(三)泉州家风家训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处世观 |
(四)泉州家风家训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观 |
二、泉州优良家风家训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索 |
(一)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 |
(二)依托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
(三)依托传统与新媒体平台 |
(四) 依托家风家训学术研究阵地 |
结 语 |
(4)面向海丝沿线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面向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播的现状 |
(一)承担“中国寻根之旅”系列活动 |
(二)开展在校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教学 |
(三)组织留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
(四)积极选派志愿者出境传播中华文化 |
二、面向海丝沿线华裔新生代文化传播中的不足 |
(一)对华裔新生代求学需求缺乏了解 |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三)缺少与华裔新生代长期联系的机制 |
(四)面向华裔新生代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
三、新时代高校面向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播的策略 |
(一)回应情感关切,把握好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 |
(二)针对特定需求,强化课程与平台的设计开发 |
1.课程体系建设 |
2.教学平台建设 |
(三)探索多元模式,推进文化传播教学方式改革 |
(四)师资建设与文化传播推广研究 |
(5)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立德树人急需强化家长角色 |
(二)乡村振兴亟需家长素质的整体提升 |
(三)家长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家长教育的价值研究 |
(二)家长教育的内涵研究 |
(三)家长教育的实践研究 |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长教育 |
(二)家庭教育 |
(三)理想家长角色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辨析:理想家长角色的塑造 |
一、家长教育的必要性 |
二、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 |
三、理想家长角色的厘定 |
(一)理想的母亲角色 |
(二)理想的父亲角色 |
(三)理想的祖父母角色 |
第二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缺憾:理想家长角色的“缺席” |
一、中华优秀家教文化继承不足导致家长角色弱化 |
(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式微 |
(二)经典家庭教育方法失势 |
(三)家国一体的教育目标淡化 |
二、功利化社会思潮导致家长角色异化 |
(一)物化思维导致的情感背叛 |
(二)武化思维产生的竞争思想 |
(三)观念异化导致的过度消费 |
(四)家长教师化致使的教育闹剧 |
第三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回归:理想家长角色的重塑 |
一、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动力 |
(一)家长教育是家长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唯一道路 |
(二)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家长职能的要求 |
(三)教育的现代化变革需要家庭教育功能升级 |
(三)振兴乡村的家庭外部化育需要 |
二、家长教育实践的价值归宿 |
(一)指导家庭完成道德形成的主要任务 |
(二)引导家庭完成“成人”的教育目标 |
(三)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手段 |
(四)推进家长齐家立人的发展路径 |
第四章 家长教育的价值实践:重塑理想家长角色的路径思考 |
一、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家长教育 |
(一)家长学校的职能激活 |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效能发挥 |
(三)社会力量的功能调动 |
二、优化家长教育的课程 |
(一)构建学校教育的家庭课程 |
(二)构建家长教育的培训课程 |
(三)构建老年教育的家长课程 |
三、营造家长成长的社会氛围 |
四、完善家长教育的支持制度 |
(一)赋予各类机构实施家长教育的权力 |
(二)明确各类主体参与家长教育的责任 |
(三)构建保障家长教育系统运行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大学生网络成瘾“四维一体”防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
(一)网络游戏成瘾 |
(二)网络交际成瘾 |
(三)网络色情成瘾 |
(四)网络购买成瘾 |
(五)网络下载成瘾 |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成机制 |
(一)主观原因 |
1.动机不良 |
2.认知偏差 |
3.自律不足 |
4.人格缺陷 |
(二)客观原因 |
1.网络致瘾特性 |
2.家庭功能失衡 |
3.学校教育乏力 |
4.社会监管不力 |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策略 |
(一)完善家庭功能 |
(二)加强学校教育 |
(三)寻求社会支持 |
(四)提升个人素养 |
四、结语 |
四、泉州师范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蒙冬英. 中国成人教育, 2021(12)
- [2]女性主义视域下国产校园剧中男性形象研究 ——以“振华三部曲”为例[D]. 李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泉州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陈美婧.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4]面向海丝沿线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J]. 林琦芳.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5]家长教育:理想家长角色重塑的新路径[D]. 孙庆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大学生网络成瘾“四维一体”防治策略探析[J]. 张佳雷.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8]高校校园网络借贷风险及其防控研究[D]. 黄佳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福建省小学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袁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青春校园网络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黄云如. 福建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