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研究人员在“科研兴校”中的角色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可煊[1](2020)在《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入选校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教育科研被认为是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校长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取得教育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校长的重要指标;许多教育培训机构把指导校长如何开展科研作为校长培训的内容;积极争取科研课题、不断产出教育科研成果,成为许多校长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但从研究的角度看,校长开展教育科研与其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述。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10位入选校长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等方法收集材料,运用扎根理论、案例研究讨论校长如何参与教育科研,其过程又如何影响校长的专业成长。研究发现,校长在教育科研中的角色可以被描述为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和研究者,校长通过实现上述角色功能参与学校教育科研,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改善办学绩效。教育科研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包括:内部作用,即校长通过扩展知识外沿、优化知识结构;搭建思维结构、转变思考方式;优化工作方法、提升管理能力;深化教育理解、优化教育思想四个维度,实现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四个方面的提升。外部作用,即校长参与教育科研所带来的内部素质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高水平的办学实践,通过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组织优化,产出学术成果及学术影响这四个方面的努力,最终转化为校长的工作实绩。在现实状态下,教育科研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过程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整体、动态、复杂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描述了校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阶段性特征、解析了校长通过教育科研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基于上述发现,论文提出了正确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功能、教育科研的要求应匹配学校现实状态、为校长及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更多抓手等帮助校长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龙薇薇[2](2020)在《校本教研何以有效开展 ——基于U-S合作背景下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带动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开展有效校本教研工作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教学提供有效途径。通常来说,所谓“有效校本教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校本教研的功能性,即其是否真实有效的发挥了作用,例如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要、促进教师发展、以及推动学校变革等。这一点在学术界已有广泛研究;二是指校本教研的开展过程。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尽管提出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方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条件,导致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呈现随意化、零散化、碎片化。近几年来,我国高校(university)和中小学(school)开展合作模式(U-S合作模式),试图打破大学与中小学在教育上的隔阂,共享资源,达到二者均衡全面发展。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武汉市江夏区一所参与U-S合作的S小学为个案,对这所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动态过程进行记录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高校专家的力量与本校的力量相结合,推动了个案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当然,S小学在寻求合适的教研模式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高校的参与下,S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发生了从磨合、转变最终到融合的一个过程。本研究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记录事情发展的关键节点,探讨S小学校本教研模式的最终构成。本研究意在为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改革,改善湖北省U-S合作工作的实施效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本论文从结构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分别是以时间轴展开叙述。其中,第三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个案学校,其次讲述高校专家开展教育理论知识培训,不同教师在培训中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合作信息不对等。第四部分描述的是校本教研开展中期,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S小学调整校本教研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从原来的“高校专家”转为“一线教师”。与此同时,校本教研注重教育科研,各方面应帮助及鼓励教师发表科研成果,以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是,H高校教师参与小学听评课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第五部分讲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磨合,S小学在H高校的帮助下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有:组建优先发展团队,以优带优;外聘一线教学专家助校指导课堂教学;建立联片教师发展平台。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反思。首先总结本研究第三、四、五部分S小学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五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校长是校本教研的引领;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主要内容;保证教师的教研时间和精力投入;保证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其次,总结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赵光磊[3](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提出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陈进[4](2016)在《我国教师研究的形态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教育形态学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进行一番梳理,对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教师行动研究、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等教师研究的具体形态,从研究主体、研究方式、研究组织、研究制度、研究价值、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抽象出我国教师研究的内在涵义。同时,运用教师研究应有之涵义透视当前教师研究各形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研究的实践提出改善性建议。第一章对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的方法等研究必备要素进行了交代;并通过对教师研究各形态中概念使用的梳理,明确本文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教师研究主要形态的历史发展状况的探究及文献梳理,提出了我国教师研究各形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对教师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历程的进行探寻,梳理教师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实践经验,为我国教师研究的探寻构筑一个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对国外教师研究发展经验的探寻为我国教师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与参照。第三章对实践中教师研究各形态的研究主体的分析,提出教师研究的主体应该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中的“一线教师”。并指出我国传统的教师研究形态中主体错位的原因,对我国教师研究实践中“管理者、专家、教师”间的关系的处理,给予策略性建议。第四章对我国教师研究实践中的研究方法使用的历史进行分析,及我国教师研究方法使用中的问题分析,指出适合教师的研究方法的特征及其选择;并就教师研究规范的建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教师建立自己的研究规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章对教师研究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通过对传统的教师形态中的“教研”形态、“科研”形态管理体制的建立,及管理特点的分析,指出我国教师研究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师行动研究形态”的推进方式进行探索,指出“政府”在教师研究的制度化建设与推进中“适度”参与的重要性。第六章对教师研究评价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探讨了教师研究成果表达形式选择,提出教师研究成果表达应包括行为的改善和文本的表述两个方面。通过对各教师研究形态中教师研究评价标准的分析,指出运用专业化教育研究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研究进行评价的危害,提出建立教师研究独立的评价系统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成为教师研究的评价主体,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师研究评价标准。第七章就教师研究价值进行探索,通过对教师研究各形态中研究目标定位的分析,指出我国传统的教师研究形态目标定位中的问题。正是由于教师研究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导致教师研究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出现。第八章对“小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等新的教师研究形态的描述,揭示教师研究创新制度的诉求。并指出以“增量式”局部改革,已不足以解决教师研究中的问题。整体的制度设计及全面的教师研究制度改革已成为迫切需求。
周娟[5](2012)在《研究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及构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千篇一律,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管理墨守成规,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打破原有的教育系统,打破学校中的保守因素,就必须从根源上进行研究,进而实现渐进性变革。对基础教育学校来说,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理念的引领下,有效开展教育研究能够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特色发展。这是本文以研究型学校为研究主题的缘由。本文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以“学校教育科研”作为载体促进学校发展的四所学校作为研究案例。首先,笔者运用文献法梳理前人已有研究,并走进案例学校查阅学校发展规划、课题研究记录、各类规章制度,并通过学校网站获取相关文本资料。其次,为了更客观的获取研究资料,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调查研究方法,编制校长卷、教师卷两类问卷,共发放问卷97份,其中校长42卷,教师55卷,有效问卷率为84.53%,根据研究需要,一共访谈了包括上海、西藏、浙江、山东等地的一线校长和教师12位,获取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最后,笔者深入四所案例学校,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学校科研情况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研,探索案例学校是如何以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发展的。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力于构建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模式——研究型学校,即以“学校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主线,以学校自身情况为基础,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制度规则为基准,落实到日常生活,着力于改变实践,型塑研究型文化氛围,打造研究共同体,使全校师生在研究中获得进步、发展、提升,最终实现学校的渐进式变革的学校发展模式,并归纳概括出研究型学校的四个基本特征,即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规范、有效的科研管理系统;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希望通过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够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并丰富学校发展模式。同时根据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从影响研究型学校建设的理论因素和现实困难两个维度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面临的瓶颈,并尝试从研究型学校建设要遵循立足校本的真实研究、指向实践的行动研究、多方参与的协作研究、扎根教学的微观研究这四个原则,从宏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学校层面学校教育科研体系的构建以及学校科研队伍建设这样一个“铁三角”探讨研究型学校建设的新思路。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学校发展的实践提供些许参考,为研究型学校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学校发展提供操作范式、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李海燕[6](2009)在《“科研兴校”中校长角色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科研兴校”战略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环境与任务对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科研兴校”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个案研究法,对哈尔滨市第119中学仲亚娟校长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描述了仲亚娟校长实施“科研兴校”的真实事例与过程;并通过抽象归纳概括出校长在“科研兴校”中的角色。得出的结论是,在“科研兴校”中校长要充当科研的领导者、参与者、实践者、激励者等多元角色,只有如此,“教育科研”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杠杆。对这些角色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校长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过程中,找好定位,明确任务,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和学校更有价值的角色上,为科研兴校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为校长组织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提供启发和指导。本文的创新之处为,本文是第一篇关于仲亚娟校长实施“科研兴校”案例的研究,注重对掌握的一手资料作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应在“科研兴校”背景下凸显的,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校长角色进行研究,为丰富和发展“科研兴校”理论和校长如何更好的发挥“科研兴校”的角色作用做出了贡献。
张玲[7](2006)在《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校本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教研管理者和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促进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运行将推动新的学校教研文化乃至学校文化的生成,促进师生主动发展。 资料分析显示,现有研究中对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资料还不多。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高中阶段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高中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彰显不足,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对教师研究的专业支持力量不足等。 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不畅的原因主观上主要表现为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教研意识、能力的不足:客观上则表现为现行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学校隐性文化的影响等。 依据实践性、人本性、公平性、和谐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可以从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服务制度、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等方面完善和改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整合校内外力量,普及“科研兴校”理念,奠定校本教研制度有效运行的思想基础;建立培训和研究共同体,扩展校本教研制度的支持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扩展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营造教师研究氛围,塑造新型教研文化等,乃是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制度有效运行的基本策略。
戴云[8](2006)在《科研促变: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以上海市F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学校的变革和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当前,从学校组织变革的角度关照我国教育改革,或者说为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研究学校组织变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基于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提出“科研促变: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这一论题。主要采用两类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梳理国内外有关教育科研、组织变革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论文和着作,把握研究现状,确立自己的研究基点。(2)个案研究:本研究主要以F学校通过教育科研促进学校组织变革的实践为例,在对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了以上方法外,本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综合运用了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等。 本文关于“科研促变: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这一论题的讨论,主要指向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探讨以科研理念为先导,形成学校组织变革自主意识。这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1)在学校组织变革实践中发现问题,自觉捕捉到存在的关键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发变革;(2)在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过程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变革。其次,探讨以科研活动为平台,促进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实现,这属于学校组织变革实施阶段。以组织变革理论为基础,介绍F中学的三个核心课题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学校组织变革的。(1)以《依托重点中学,办出分校特色的运行机制研究》为核心课题,推进学校组织运行机制变革;(2)以《探索以校为本,多项合作建设教师队伍的新路》为核心课题,促进学校人事变革;(3)以《中学对话教学行动研究》为核心课题,改善学校教学行为。再次,探讨建立科研管理机制,以不断推进学校组织变革,这属于促进学校组织变革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导向机制的建立、保障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建立。最后,从系统层面探讨科研促变策略,有利于丰富学校组织变革价值——提升变革。从两个维度加以分析:(1)事的维度——促进学校组织变革水平的提高;(2)人的维度——促进学校组织变革中的人的发展,主要包括变革领导者(校长)、变革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变革执行者(教师)、组织变革最终受益者(学生)。此外,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提出两个基本结论:研究活动与变革实践的同步性、价值的多重性。另外还简要论述了目前F学校科研促变策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试图把研究推向纵深。
肖凤翔[9](2005)在《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文中认为科研兴校是现代学校提供优质教育的基本战略,其实质是师生员工对学校理念的价值认同,形成学校文化的重要路径。科研作先导,其机理在于孕育先进的教育理念,生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塑造学校的办学个性与特色;开放搞科研规定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是对学校教育科研形式和方法的基本要求;校本研究为主线反映学校教育科研的宗旨,它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问题,校本研究为主线体现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全员全程参与,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征。
薛星,刘士亭[10](2005)在《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文中提出 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是具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现代科学发展观。
二、教育研究人员在“科研兴校”中的角色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研究人员在“科研兴校”中的角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入选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 |
(二) 校长专业发展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选择 |
四、研究过程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 |
(三)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四)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
一、研究综述 |
(一) 校长专业发展 |
(二)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科研 |
(三) 学校教育科研与校长专业发展 |
(四) 文献述评 |
二、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 成人学习理论 |
三、研究理论框架的提出 |
第三章 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模式 |
一、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动因分析 |
(一) 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种类 |
(二) 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变化规律 |
二、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角色与功能 |
(一) 作为教育者参与教育科研 |
(二) 作为管理者参与教育科研 |
(三) 作为领导者参与教育科研 |
(四) 作为研究者参与教育科研 |
三、校长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行为 |
(一) 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题确立 |
(二) 建构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形式 |
(三) 推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教育科研与校长专业发展的编码过程 |
(一) 开放编码解读 |
(二) 主轴编码解读 |
(三) 选择编码解读 |
二、内部作用:教育科研帮助校长完善内部素质结构 |
(一) 完善专业知识 |
(二) 改进专业思维 |
(三) 提高专业能力 |
(四) 深化专业精神 |
三、外部作用:教育科研帮助校长提高外部实践表现 |
(一) 促进学生发展 |
(二) 实现教师队伍建设 |
(三) 优化组织发展 |
(四) 扩大学术影响 |
四、学习过程:教育科研促进校长自主学习 |
(一) 多因素构成的学习前提 |
(二) 三圈层搭建的学习核心 |
(三) 多维度提升的学习结果 |
(四) 办学实践验证学习效果 |
五、教育科研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
(一) 校长和教师群体科研素质待提升 |
(二) 主客观因素影响校长参与意愿 |
(三) 外部科研力量支持力度不强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 校长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呈现阶段性变化 |
(二) 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承担多重角色 |
(三) 校长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科研活动开展 |
(四) 校长通过教育科研进行自我学习 |
(五) 校长通过教育科研实现专业发展 |
二、研究建议 |
(一) 校长应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工具属性 |
(二) 校长可利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自我学习 |
(三) 校长培养单位应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独特价值 |
(四) 校长培养单位应正确认识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功能 |
(五) 校长培养单位对其科研工作的要求应匹配现实状态 |
(六) 教科研单位需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更多抓手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页一 |
附页二 |
致谢 |
(2)校本教研何以有效开展 ——基于U-S合作背景下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 校本教研需要有效开展 |
(三) U-S合作模式下的新路径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 研究现实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校本教研 |
(二) 有效校本教研 |
(三) U-S合作模式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个案研究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校本教研的研究 |
二、国外校本教研的研究 |
三、U-S合作研究综述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合作初期的校本教研 |
一、S小学基本情况 |
二、开展教育理论培训 |
三、问题: F校长的困惑 |
第四章 不断磨合的校本教研 |
一、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
二、高校科研引领 |
三、问题:高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 |
第五章 不断优化校本教研 |
一、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发展 |
二、以优带优,外聘专家参与校本教研 |
三、构建联片教师发展平台 |
(一) 开展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
(二) 建立教师专家听评课制度 |
(三) 实施师徒结对培养计划 |
(四) 开展“教研沙龙”活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一、小学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
(一) 校长是校本教研引领 |
(二) 教师是教研主体 |
(三) 课堂教学是教研主要内容 |
(四) 保证教师的教研时间和精力投入 |
(五) 保证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
二、高校在参与小学校本教研中的角色作用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不足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附录 |
致谢 |
(3)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我国教师研究的形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引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标 |
三、研究的内容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梳理 |
六、文献综述 |
七、我国教师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邻居们怎么做的?”——教师研究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教师研究的国际发展历程 |
一、教师研究前阶段 |
二、教师行动研究阶段 |
三、教师课程研究阶段 |
四、教师主体研究阶段 |
第二节 教师研究的国际经验 |
一、教师主体的回归 |
二、教师研究方法的探索 |
三、教师研究与环境制度的关系 |
第三节 教师研究国际经验的借鉴 |
一、教师研究是否需要规范 |
二、教师能否自建规范 |
第三章 “谁的研究?”——我国教师研究的主体 |
第一节 教师研究的主体状况比较 |
一、“教研”的主体 |
二、“科研”的主体 |
三、“行动研究”的主体 |
第二节 教师研究主体问题分析 |
一、教师研究的主体性 |
二、教师研究主体特征 |
三、教师研究主体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教师研究主体问题的解决 |
一、根本性的解决之策——教师专业化发展 |
二、权宜之计——合作研究 |
三、我国教师研究主体中的特殊问题 |
第四章 “怎样去研究?”——我国教师研究的方法 |
第一节 我国教师研究方法使用的历史 |
一、实证主义及实验研究法 |
二、行动研究及成果表达形式 |
三、质性研究及叙事法 |
第二节 教师研究方法问题的比较 |
一、“教研”的方法及问题 |
二、“科研”的方法及问题 |
三、“行动研究”的方法及问题 |
第三节 教师研究适宜方法的探寻 |
一、教师研究方法的问寻 |
二、教师研究方法的特征 |
三、教师研究方法的选择 |
四、专家建议的利弊分析 |
第五章 “如何推进?”——我国教师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
第一节 教师研究管理体制的比较 |
一、“教研”的管理体制 |
二、“科研”的管理体制 |
三、“行动研究”的推动 |
第二节 教师研究管理的问题 |
一、教师研究科层化管理的表现 |
二、教师研究科层化管理的矛盾 |
三、科层化管理的内在驱动 |
四、管理的制度化与制度化管理 |
第三节 教师研究管理的建议 |
一、政府行政的支持 |
二、专业研究的支持 |
三、学校内部的支持 |
四、教师自身的研究定位 |
第六章 “研究得怎样?”——我国教师研究的评价制度 |
第一节 教师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的比较 |
一、“教研”成果的呈现方式 |
二、“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 |
三、“行动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
四、教师研究成果表达的困惑 |
五、教师研究成果表达的选择 |
第二节 教师研究的评价 |
一、教师研究的评价主体 |
二、教师研究评价标准的比较 |
三、教师研究评价标准的建议 |
第七章 “为什么研究?”——我国教师研究的价值探讨 |
第一节 教师研究目标定位的比较 |
一、“教研”的目标定位 |
二、“科研”的目标定位 |
三、“行动研究”的目标定位 |
第二节 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分析 |
一、工具化目标定位影响深刻 |
二、高目标定位成为思维定势 |
三、回避对终极价值的思考 |
第三节 教师研究深层价值的探寻 |
一、挑战——多种教师研究形态的碰撞 |
二、借鉴——教师行动研究对工具理性的反抗 |
三、反思与重建——我国教师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八章 “走向何方?”——我国教师研究制度的变迁 |
第一节 教师研究的“创新形态”及创新诉求 |
一、教师研究的“创新形态” |
二、教师研究的创新诉求 |
第二节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以“上海市普陀区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制度的实践与经验为例” |
一、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
二、教师个人课题管理经验 |
三、教师个人课题制度建设的意义 |
第三节 我国教师研究制度的变迁 |
一、我国教师研究制度变迁的特点 |
二、我国教师研究制度变迁趋势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研究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及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学校教育科研 |
(二) 研究型学校 |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一) 论文的框架体系 |
(二) 研究的技术线路 |
第二章 研究型学校相关文献述评 |
一、国外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的相关研究 |
(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 |
(二) 学校教育科研协作研究 |
(三) 学校教育科研团队建设 |
二、我国学校教育科研的相关研究 |
(一) 政策演进中教育科研的发展 |
(二)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式 |
(三) 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分析 |
三、研究型学校的相关研究 |
(一) 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新思路 |
(二) 研究型学校的实践研究视角 |
第三章 研究方法的使用 |
一、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 |
(一) 研究案例的选择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 |
(三) 研究资料的分析 |
二、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法 |
(三) 访谈法 |
第四章 研究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分析 |
一、上海HM中学 |
(一) 学校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实践 |
(二) 研究实践的特点 |
二、上海HW学校 |
(一) 上海HW学校的研究实践 |
(二) 研究实践的特点 |
三、西藏LJ中学 |
(一) 建设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学校文化行动研究 |
(二) 西藏LJ中学的研究特点 |
四、山东YC中学 |
(一) 山东YC中学的研究实践 |
(二) 研究实践的特点 |
五、研究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分析 |
(一) 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 |
(二) 规范、有效的科研管理系统 |
(三)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
(四) 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 |
第五章 影响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因素分析 |
一、影响研究型学校建设的理论因素探讨 |
(一) 学校组织外部的影响因素 |
(二) 学校组织内部的影响因素 |
二、影响建立研究型学校的现实困难 |
(一) 校长缺失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关注 |
(二) 教师缺乏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认同 |
(三) 学校缺少有效信息沟通机制 |
(四) 学校科研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六章 研究型学校的构建策略 |
一、研究型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立足校本的真实研究 |
(二) 指向实践的行动研究 |
(三) 多方参与的协作研究 |
(四) 扎根教学的微观研究 |
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
(一) 政策支持 |
(二) 评价配套 |
(三) 经费保障 |
(四) 专业支持 |
三、学校教科研的管理制度建设 |
(一)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机构 |
(二) 健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 |
(三) 加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
四、学校的科研队伍建设 |
(一) 校长科研领导力的提升 |
(二)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
(三) 浓厚研究氛围的营造 |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关于学校教育科研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校长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访谈样本:访谈山东SY中学科研室W主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科研兴校”中校长角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为什么关注科研兴校战略 |
(二) 为什么要重新发现和认识校长的角色 |
(三) 为什么聚焦于一位(基础)薄弱学校的校长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个人目的及意义 |
(二) 实用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部分 |
(二) 国内部分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科研兴校 |
(二) 校长角色 |
(三) 质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设计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第二章 “科研兴校”的内涵、特点与价值 |
一、“科研兴校”的内涵 |
(一) “科研兴校”的主力军是教师 |
(二) “科研兴校”的基础是开展教育科研 |
(三) “科研兴校”的策略是以校为本 |
(四) “科研兴校”的根本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
(五) 科研兴校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
二、“科研兴校”的特点 |
(一) 功能上的综合性 |
(二) 过程上的群众性和实践性 |
(三) 方式、方法上的合作性 |
(四) 时间上的长期性 |
三、“科研兴校”的价值 |
(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
(二) 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
(三) 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
(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
第三章 仲亚娟校长成功实施“科研兴校”的历程 |
一、走近仲亚娟校长 |
(一) 心中有梦 |
(二) 为了梦想,弃政从教 |
二、哈尔滨市第119 中学的过去与现在 |
(一) 印象:初到119 中 |
(二) 从薄弱学校到科研强校 |
三、科研兴校:仲亚娟校长在119 中学的特色办学之路 |
(一) “科研兴校”的意识之源:一个讲座 |
(二) 运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以三个班为试点,取得成效 |
(三) 全面开展创新教育给学校带来的勃勃生机 |
(四) 实行“吃、住、学、活”一体,打造全市第一品牌 |
第四章 思考与发现:校长在“科研兴校”中的角色 |
一、科研兴校战略的领导者 |
(一) 教育思想的领导 |
(二) 自我领导 |
二、科研兴校战略的组织者、参与者 |
(一) 健全“科研兴校”的保障机制 |
(二) 亲自参与,调动科研积极性 |
三、科研兴校战略的实践者、研究者 |
四、科研的激励者 |
(一) 目标激励 |
(二) 需要激励 |
(三) 关怀激励 |
(四) 公平激励 |
(五) 榜样激励 |
五、科研战略规划者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相关问题陈述 |
(一) 概念解读和辨析 |
(二) 现有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说明 |
二、山东省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调查 |
(一) 校本教研制度在学校层面的运行状况 |
(二) 校本教研制度在教科处(室)层面的运行状况 |
(三) 校本教研制度在教研组(含备课组)层面的运形状况 |
(四) 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个人层面的运行状况 |
(五) 校外督促对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的影响状况 |
三、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问题分析 |
(一) 高中教师校本教研主体地位彰显不足 |
(二) 校长及其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 |
(三) 学校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封闭 |
(四) 教师校本教研专业扶持力量不足 |
四、造成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问题的原因 |
(一) 高中校本教研制度不能畅行的主观因素 |
(二) 高中校本教研制度不能畅行的客观因素 |
五、进一步完善高中校本教研制度的思考 |
(一) 完善高中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 |
(二) 完善高中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
六、推进高中校本教研制度有效运行的几点建议 |
(一) 全面普及“科研兴校”理念,奠定校本教研制度有效运行的思想基础 |
(二) 普遍建立培训和研究共同体,扩展校本教研制度的支持空间 |
(三)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扩展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
(四) 营造教师研究氛围,塑造新型教研文化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8)科研促变: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以上海市F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已有研究综述 |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
(四) 研究路径及方法 |
一、个案学校概况 |
(一) 个案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 选取F学校作为个案的理由 |
二、科研理念是形成学校组织变革自主意识的先导 |
(一) 自主发现组织变革问题 |
(二) 自主设计组织变革方案 |
三、科研活动是学校组织变革有效实施的平台 |
(一) 推进学校组织运行机制变革 |
(二) 促进学校人事变革 |
(三) 改善学校教学行为 |
四、科研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可持续变革创造可能 |
(一) 导向机制的建立 |
(二) 保障机制的建立 |
(三) 激励机制的建立 |
五、“科研促变”策略:有利于丰富学校组织变革价值 |
(一) 促进学校组织变革水平的提高 |
(二) 促进学校组织变革中人的发展 |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 基本结论 |
(二) 问题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科研作先导 |
1.“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实施以科研为先导的教育创新 |
2. 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
3.促进教师专业化需要学校以科研为先导 |
二、开放搞科研 |
1. 科研活动主体构成的开放性 |
2.参与课题与学校独立承担课题相结合 |
3.课题内容向学校工作开放 |
三、校本研究为主线 |
四、教育研究人员在“科研兴校”中的角色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科研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入选校长为例[D]. 赵可煊.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2]校本教研何以有效开展 ——基于U-S合作背景下的个案研究[D]. 龙薇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4]我国教师研究的形态比较[D]. 陈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5]研究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 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6]“科研兴校”中校长角色的案例研究[D]. 李海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S2)
- [7]高中校本教研制度运行状况与管理对策研究[D]. 张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06(09)
- [8]科研促变: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以上海市F初级中学为例[D]. 戴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9]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 肖凤翔.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04)
- [10]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J]. 薛星,刘士亭. 学理论,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