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1](2021)在《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临床疗效观察、安全性观察等方面,探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为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风痰阻络型ACI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急性期一般处理、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调脂、合并症并发症治疗等。中药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及益气活血化痰方(黄芪、胆南星、法半夏、党参、桃仁、红花、当归、丹参、天麻、白术、蜈蚣等组成),100ml/袋,饭后温服,每天3次。疗程14±2天,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的水平变化及TCD评估脑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NIHSS评分疗效评定,中药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中药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中药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中药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后脑侧支循环比较,中药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后Hcy水平比较,中药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后NSE水平比较,中药组下降更明显,但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后ADL评分比较,中药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9、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及药物安全损害,安全性评价1级。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可有效运用于风痰阻络型ACI患者,能有效改善脑侧支循环,降低患者Hcy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ADL值,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作为风痰阻络型ACI患者临床辅助治疗选择之一。
汪琳[2](2021)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基于Nrf2调节脑出血小鼠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小鼠脑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检测、HE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是否通过调节Nrf2改善脑出血小鼠神经损伤程度,抑制细胞凋亡。方法:将正常野生型小鼠和Nrf2基因敲除(Nrf2-/-)小鼠各78只,共156只,分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方剂组三个组别,每组26只。参考Rynkowski造模方法,采集小鼠尾动脉血注射进鼠脑,制备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对各组模型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Garcia),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干湿重法测量脑含水量,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从而研究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的干预效果。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脑组织Caspase-3、Bax、Bcl-2表达变化,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对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方剂组小鼠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野生组与基因敲除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小鼠脑含水量较假手术组增加明显(P<0.05),方剂组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野生组与基因敲除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模型组与方剂组HE染色均显示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但方剂组的脑组织破坏较模型组小鼠轻,野生组与基因敲除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cl-2、Bax的表达,模型组和方剂组Caspase-3、Bax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Bcl-2表达低于假手术组;方剂组Caspase-3、Bax低于模型组(P<0.05),Bcl-2高于模型组(P<0.05)。方剂组与基因敲除方剂组相比,Caspase-3无明显差异,Bcl-2、Bax具有明显差异(P<0.05)。方剂组Caspase-3、Bax低于基因敲除方剂组(P<0.05),方剂组Bcl-2高于基因敲除方剂组(P<0.05)。5.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Bax在模型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方剂组Caspase-3、Bax低于模型组(P<0.05),Bcl-2高于模型组(P<0.05)。方剂组Caspase-3、Bax蛋白表达低于基因敲除方剂组(P<0.05),Bcl-2高于基因敲除方剂组(P<0.05)。DAB显色,假手术组细胞着色以蓝色为主,模型组和方剂组凋亡细胞着色以黄色为主。方剂组细胞染色明显变浅。结论:1.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能够有效降低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减轻血肿周围损伤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抑制脑出血后损伤是通过降低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以及提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来实现的;3.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可以通过调节Nrf2减轻脑出血继发损伤。
吴子菁[3](2021)在《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抵当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为基础,以线粒体自噬为主要研究途径,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在分子水平探讨抵当汤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阐明抵当汤减轻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的干预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提供更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大鼠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缺氧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脑血康对照组、抵当汤低、中、高剂量组6组;应用Longa评分法观察抵当汤在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Tunel染色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病灶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抵当汤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确定抵当汤的神经保护作用。qPCR法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的影响;荧光法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ATP含量的影响;生化法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SOD、CAT、GSH-px、MDA的影响;荧光标记法检测抵当汤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确定抵当汤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抵当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确定抵当汤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抵当汤及Nrf2抑制剂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抵当汤及Nrf2抑制剂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qPCR法检测抵当汤及Nrf2抑制剂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mtDNA的影响;荧光法检测抵当汤及Nrf2抑制剂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ATP含量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抵当汤及Nrf2抑制剂对CoCl2诱导的PC12细胞mt ROS的影响,确定抵当汤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抵当汤可以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2)抵当汤可下调脑出血大鼠和CoCl2诱导PC12细胞缺氧模型中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以及升高Bcl-2表达水平,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3)在大鼠脑出血模型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中发现,抵当汤可以降低mtDNA拷贝数,增加ATP含量,恢复线粒体膜电位,表明抵当汤可以改善脑出血后受损神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4)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发现,抵当汤可以升高SOD、CAT、GSH-px含量和活性,抑制MDA含量,表明抵当汤可以抑制脑出血后受损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5)在大鼠脑出血模型和CoCl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中发现,抵当汤可以增加Parkin、Pink1和LC3II表达,抑制P62蛋白表达,进而促进线粒体自噬。(6)抵当汤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诱导线粒体自噬,进而改善线粒体功能,缓解缺氧诱导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实验证实了抵当汤能够明显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证实其是通过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从而降低mtDNA拷贝数、增加ATP含量、恢复线粒体膜电位、抑制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吴雷[4](2021)在《基于现代文献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规律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处方及用药规律。并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力求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时间为建库-2020年11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主题分别以“出血性中风”or“脑出血”or“出血性脑卒中”并含“中医”or“中医药”or“中西医”并含“恢复期”为检索词等所有满足要求的文献,同时进行手工检索中文核心期刊。并同时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参考“临床随机试验CONSORT对照表2010”(见附件),对纳入研究中属于RCT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文章经过收集整理建库至2020年11月发表在数据库的文献,共整理出103个方剂,134味药。结果显示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频率依次为补阳还五汤、通瘀汤、破瘀醒神汤、天麻钩藤饮、通窍活络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地黄饮子、养血清脑颗粒、益气活血散、中风II号口服液、逐痰通络汤。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频次≥10次的药物依次为当归、黄芪、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丹参、水蛭、全蝎、牛膝、石菖蒲、石斛、大黄、延胡索、羌活、三七、胆南星、天麻、熟地黄、郁金、鸡血藤、白芍。中文文献数据库共检索到235项研究,其中CNKI83篇、万方84篇、VIP68篇,英文数据库0篇。经过筛选最后得到68篇结果,并对这68篇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在文题、试验注册、样本量的计算、随机方法的选择、盲法实施、分配隐藏以及局限性等的报告率均较低。各项研究均显示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应用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应用补阳还五汤频率较高。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是补益气血药与活血通络药的配合。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较为和缓,不宜太过峻猛或滋腻。临床对于以下药物合用频率较高:延胡索,羌活,石斛,丹参,全蝎,水蛭;红花,桃仁,当归,赤芍,黄芪。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气滞血瘀证。对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常用羌活加延胡索配合滋阴药物。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试验在描述的时候将CONSORT对照表的要求打乱,甚至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描述。质量评价结果得出:及时应用中药可以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康复等情况。
王奕羲[5](2021)在《出血性中风小骨窗开颅术后中医证素相关性研究及证素辨证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术后西医指标差异性,得出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2验证小骨窗开颅术后,运用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相关性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可靠性、实用性。方法:1选择高血压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患者接受小骨窗或大骨瓣开颅术形成2组,对比得出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分析两组术后1天、3天、7天、14天的颅内压、GCS评分、CRP、CSF-LDH、Hcy等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统计分析小骨窗组中医证素与对应时间点差异性西医指标的相关性。2选取小骨窗开颅术后第7天的病人,根据是否使用证素辨证(根据西医指标所对应中医证素进行治疗)分为2组,比较2组用药前后GCS评分、CRP、CSF-LDH、临床症状,以评价小骨窗术后证素辨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小骨窗组术后血瘀证出现晚于大骨瓣组,所占比例小骨窗组多于大骨瓣组;小骨窗组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所占比例低于大骨瓣组。两组术后风证、痰证、火热证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第1天风证所占比例为第一,随后呈持续下降趋势;痰证一直存在于整个术后病程,且所占比例较高;火热证所占比例先上升后下降。2与大骨瓣术后相比,小骨窗术后颅内压、GCS评分、CRP、CSF-LDH等指标均高于大骨瓣手术(P<0.05)。3小骨窗术后西医指标与相对应时间点的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术后第1天,GCS评分与风证负相关;术后第3天,CRP与痰证、火热证正相关;术后第7天,CRP、LDH与痰证、火热证正相关,颅内压与血瘀证正相关,GCS评分与痰证、血瘀证负相关;术后第14天,CRP与痰证正相关,GCS评分与血瘀证负相关(P<0.05)。4小骨窗术后使用证素辨证的患者GCS评分、CRP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患者;使用证素辨证的患者具有更好的有效率(P<0.05)。结论:1本研究得出了小骨窗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小骨窗术后较小骨瓣术后但其劣势为容易出现血瘀证,这可能与小骨窗手术减压效果差有关;其优势为观察时段内,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出现少,这与小骨窗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有关。风证、痰证、火热证在小骨窗与大骨瓣术后的变化基本相同,风证前期发生率高,后期消散快;痰证和火热证是术后的主要证素,痰证一直存在,火热证逐渐增多。还得出西医方面,小骨窗术后对比大骨瓣术后,有较好的GCS评分、CRP、CSF-LDH,但其术后颅内压表现不如大骨瓣手术。2分析了小骨窗术后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若小骨窗术后出现颅内压高则可能与血瘀证有关;若GCS评分不理想,提示为血瘀证、风证、痰证;若术后CRP、LDH升高,则可能表现为痰证、火热证。3验证了中医证素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是可靠、实用的。使用证素辨证治疗出血性中风小骨窗开颅术后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和各项观察指标,扬长避短,提高临床疗效。
盛世杰[6](2021)在《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病例信息资料,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使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和用药频数进行分析,利用SPSS 22.0对进行系统聚类,利用SPSS 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和神经网络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以男性为主,占总人数的28.51%。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比例为2.5:1。50岁到69岁年龄段的脑出血发病率最高,达到总人数的59.09%。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现频次最多的中医证候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味中药是大黄、水蛭、瓜蒌、三七、石菖蒲、蒲黄、钩藤、龟甲、半夏、枳实。使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分为四类:分别是通腑药配伍活血药、化痰药、平肝潜阳药和“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方。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多以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化痰药和平肝息风药间的互相配伍为主。使用神经网络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为石菖蒲、水蛭、三七、龟甲、瓜蒌、虻虫、大黄、蒲黄。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中重视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用药多遵循化痰通腑、平肝潜阳和“破血化瘀,填精补髓”的治法,以活血药、化痰药、通腑药和平肝潜阳药间的配伍为主。
夏天[7](2021)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文中指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又名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相应脑部功能缺损的一种发病迅速,以偏瘫、失语、昏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龙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中风的梳理,明确中医缺血性中风与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同病名、确定诊断标准、证型分类,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历代中风的溯源以及当今脑卒中的整理,确定当今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全球及我国脑卒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通过对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分析整理蚓激酶在脑卒中的应用及有效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多次专家讨论,制订蚓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结果:中医中风病经历了病名概念的统一,在近现代时期与西医脑卒中相等同,汲取西医内容,按病理因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名诊断标准采用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对全球及我国的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指标在脑卒中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近年来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分型与治疗方式的整理分析发现,现今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更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了许多中药的新型制剂,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对地龙提取物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发现,蚓激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溶活性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凝血活性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作用均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现在中西医理念相结合的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手段优势凸显,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制定蚓激酶肠溶胶囊(博洛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期蚓激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熊华忠[8](2021)在《出血性中风中医状态辨识及病机关键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收集出血性中风临床病例,以隐结构模型为统计方法,对出血性中风人群进行状态辨识;出血性中风临床病例研究分析与中风病中医病机学说相结合,探索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方法:临床路线,以制定中医四诊信息量表,对纳入出血性中风人群以隐结构模型分析以辨识状态。纳入临床患者信息:本次研究于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共纳入20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出血性中风患者。课题组编制研究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其中包括临床患者基本信息、望诊、问诊、切诊、证候要素判断以及临床经验的判别。为了达到量表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分别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化的培训,以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量表信息不对称以及临床概念差别过大。建立数据库: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电子录入信息数据库,根据纸质版量表信息将各个证候要素以“1/0”的形式建立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信息库。数据整理:提取录入的数据,根据专家指导剔除低频、高频数据信息将过滤后的数据导入Lantern 5.0(孔明灯软件),以构建隐结构模型。最后,根据信息图和概率直方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判别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状态。理论路线,基于当代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风病理论及治疗经验;历代医家古籍医书中关于中风病理论及治疗经验记载,从理论方向探索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基于临床状态辨识对出血性中风状态进行病机关键的判读,研究能够符合临床实践的病机关键。最后将临床病机关键与理论病机关键相结合,系统总结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把握疾病的发展全过程以及更深一步的认识。结果:本次课题一般研究结果:1)在本次研究200例纳入人群当中,其中男性121例,占比60.50%;女性77例,占比38.50%,且遗漏2例,占比1.00%;20~39岁之间共10人、40~59岁之间共92人、60~79岁之间共80人、80~99岁之间共18人;200例出血性中风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8人、有冠心病病史29人、有糖尿病病史共38人、有高血脂症病史共18人;出血性中风患者中并发症共有19人。200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方式的研究,男性吸烟史71人、女性吸烟史7人。2)经隐结构模型分析共得到出血性中风患者四种状态,第一种痰湿态,第二种气血阴阳俱虚态,第三种瘀血态,第四种火热态;3)由临床研究与理论方面初步探索研究得出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为“内虚邪中”。结论:本次研究共得出4种出血性中风患者状态,可总结为虚态(下焦失藏)和邪中态(中焦虚满)两种主要的状态。与理论方面研究相互印证,对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初步探索为“内虚邪中”。
袁伟渠[9](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和“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以“调任通督”针刺法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针刺治疗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联合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刺法,疗程共为6周,留存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招募非中风志愿者,采集肠道粪便标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样本库中抽取30份粪便样本,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抽取中医证型所占比重最高的两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治疗前后针刺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治疗前针刺组(n=127)与对照组(n=56)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级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NIHSS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差值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SS-QOL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SS-QOL评分、SS-QOL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平均秩和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n=30)与非中风人群(n=30)肠道菌群优势菌门构成一致,但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肠道菌群优势菌属构成不一致,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共有5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缺血性中风患者53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构成一致,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两个罕见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差异的菌属共有1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气虚血瘀证7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痰瘀阻络证2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门共有2种、菌属共有18种。应用DESeq2差异表达分析,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着下调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4个菌门;显着上调氨基酸球菌属、巨球型菌属、巨单胞菌属等17个菌属,显着下调放线菌属、魏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等20个菌属。治疗后针刺组(n=18)与对照组(n=18)组间比较,显着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未分类的拟杆菌门,显着下调霍尔德曼氏菌。应用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共有353个蛋白基因存在显着差异,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溶酶体、糖胺聚糖降解、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细胞抗原、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更能显着降低中风患者的残障残疾水平,且安全性良好。2、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益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非中风人群,如Blautia菌属、罗斯拜瑞氏菌属、粪杆菌属等,存在区别缺血性中风患者和非中风人群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缺血性中风患者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存在区别不同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4、“调任通督”针刺法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和抑制溶酶体代谢可能是“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陶筱婳[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时期医案治疗中风病的方剂和中药配伍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高频药对治疗中风病的潜在机制。总结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病的方药使用特色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所产生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中华医典》与湖北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SPSS 23.0对高频药物执行聚类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执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TCMSP对高频药对所含化合物进行检索,并通过Pub Chem数据库检测其所有靶点基因,与Genecard数据库中检索stroke的相关靶点基因取交集,通过STRING 11.0构建PPI网络,根据大于两倍的dgree值筛选出高频药物治疗肥胖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高频药物治疗中风的重要通路[1]。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显示,筛选出符合排除与纳入标准的医案共211则,其中有效方剂361首。2.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药物数为266味,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102种,其中排列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茯苓(144次),人参(126次),半夏(124次),当归(115次),白术(105次)。3.药类、药性、药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为21类药物中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药类;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多甘、苦;多归肝、脾、肺经。4.聚类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的聚类数目可分类成11组药对:肉苁蓉、巴戟天;牡丹皮、泽泻;附子、桂枝;当归、白芍;白术、黄芪;半夏、橘红;防风、川芎;麦冬、生地黄;钩藤、石决明;秦艽、桑枝;炙甘草、大枣及7组药物组合:肉苁蓉、巴戟天、牛膝、枸杞子、石斛、茯神;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五味子;附子、桂枝、白术、黄芪、防风、人参、川芎、肉桂、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何首乌、虎骨、党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牡蛎;生姜、竹沥、枳实、竹茹、石菖蒲、天竺黄、远志、胆南星、橘红、半夏、僵蚕;钩藤、石决明、天麻、羚羊角、桑叶、菊花、蒺藜。5.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在两味药关联规则中,茯苓→半夏规则支持度最高,麝香→冰片、冰片→麝香为置信度100%里提升度最高的药对;在三味药关联规则中,白术、茯苓、人参为规则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6.茯苓-半夏药对及中风病相关作用靶点结果显示,该药对治疗中风病的核心靶点有ALB、AKT1、IL6、GAPDH、MAPK3、TNF、EGFR、CASP3、SRC、APP等,以及和与中风病关联密切的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rb B、fo X0、Rap1等重要信号通路20条。结论:1.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注重“补虚”、强调“培本”。2.并用“健脾化痰”与“开窍豁痰”。3.用药柔润以“滋肝肾之阴”。4.常用药对茯苓-半夏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来治疗中风病。
二、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风病的传统医学理论基础 |
1.2 ACI的西医学理论基础 |
1.3 益气活血与化痰法防治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 |
1.4 脑侧支循环途径防治ACI |
第2章 临床观察 |
2.1 病例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与结语 |
3.1 益气活血化痰方组方依据及方义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3 结论 |
3.4 不足之处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益气活血法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基于Nrf2调节脑出血小鼠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1 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 |
2 出血性中风的辨证论治 |
3 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 |
4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Nrf2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Nrf2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相关性的文献研究 |
2 Nrf2 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文献研究 |
3 Nrf2信号通路干预细胞凋亡机制的论述 |
4 小结 |
第一章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对脑出血小鼠脑组织形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章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对脑出血小鼠Caspase-3、Bax、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抵当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医学对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述 |
综述二:脑出血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综述三:线粒体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抵当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和CoCl_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实验小结 |
第二章 抵当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和CoCl_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抵当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和CoCl_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抵当汤对CoCl_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现代文献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规律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数据挖掘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第二章 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出血性中风小骨窗开颅术后中医证素相关性研究及证素辨证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中医证素分布及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一般资料 |
2.2 影像学资料 |
2.3.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观察指标 |
2.7 手术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
3.2 术后中医证素分布 |
3.3 各项西医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3.4 各项指标与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研究二证素辨证的疗效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2.3 证素辨证 |
2.4 中药方剂选择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
3.2 小骨窗开颅术后差异性分析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中医证素量化评分表 |
附录 2 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表 |
综述一 出血性中风围手术期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术前治疗 |
2 术后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1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
2 微创手术 |
3 脑室外引流术 |
4 新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资料的选择 |
2 临床诊断和纳排标准 |
3 药物名称规范化 |
4 建立数据库 |
5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脑卒中的概念 |
第一节 中医中风病 |
1.现今中风病的概念 |
2.历史中的中风病内容 |
3.小结 |
第二节 西医脑卒中的概念 |
1.现今脑卒中的概念 |
2.脑卒中的内容 |
3.小结 |
第二章 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
第一节 脑卒中的全球疾病负担 |
1.患病率高 |
2.发病率高 |
3.致残率高 |
4.死亡率高 |
5.小结 |
第二节 我国的脑卒中疾病负担 |
1.患病率高 |
2.发病率高 |
3.致残率高 |
4.死亡率高 |
5.经济负担重 |
6.小结 |
第三章 现代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治疗 |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
1.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
2.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内涵 |
3.小结 |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新思路 |
第四章 地龙与蚓激酶 |
第一节 地龙 |
第二节 蚓激酶的应用与功效 |
第三节 蚓激酶的文献研究报告 |
1.蚓激酶的文献检索及结果 |
2.蚓激酶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
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
4.小结 |
第五章 临床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1.主要目的 |
2.次要目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1.入选程序 |
2.入选标准 |
3.纳入标准~([40,77,83]) |
4.排除标准~([40,77]) |
5.病例脱落 |
6.病例退出 |
7.病例中止标准 |
第五节 干预措施 |
1.试验分组 |
2.访视计划 |
3.合并治疗 |
第六节 疗效指标 |
1.主要疗效指标 |
2.次要疗效指标 |
3.探索性疗效指标 |
4.安全性评价 |
第七节 安全性监测 |
1.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
2.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说明 |
3.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 |
4.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关联性判断 |
第八节 统计分析 |
1.样本量计算 |
2.统计分析数据集 |
3.统计分析计划 |
第九节 研究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
1.数据监察委员会 |
2.资源配置 |
3.质量控制 |
4.紧急破盲及揭盲 |
5.伦理申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
附件2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
附件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
附件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
附件5 影响血液流变学和纤溶系统的药物 |
附件6 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表 |
个人简历 |
(8)出血性中风中医状态辨识及病机关键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状态辨识体系的研究进展 |
1.1 状态 |
1.2 状态辨识 |
1.3 状态辨识方法 |
2.出血性中风“病机关键”的研究进展 |
2.1.唐宋之前学说 |
2.2.唐宋之后学说 |
2.3.当代学说 |
临床研究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隐结构模型学习结果 |
2.3 出血性中风状态辨识结果 |
2.4 出血性中风病机关键初步探索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2 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概况 |
1.1.3 小结 |
1.2 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2 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 |
1.2.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康复 |
1.2.4 小结 |
1.3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联系 |
1.3.1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
1.3.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
1.3.3 肠道菌群与高脂血症 |
1.3.4 肠道菌群与吸烟 |
1.3.5 肠道菌群与酒精摄入 |
1.3.6 肠道菌群与不合理膳食 |
1.3.7 小结 |
1.4 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4.1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的中医基础理论 |
1.4.2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1.4.3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1.4.4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
1.4.5 小结 |
第二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设计 |
2.2.2 受试者选择及分组 |
2.2.3 样本量计算 |
2.2.4 偏倚控制 |
2.2.5 病例选择 |
2.2.6 干预措施 |
2.2.7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 |
2.4 伦理学要求 |
2.5 结果 |
2.5.1 研究入组、脱落及研究完成情况 |
2.5.2 基线情况 |
2.5.3 疗效评价 |
2.5.4 安全性指标及基础治疗情况 |
2.6 讨论 |
2.6.1 队列研究在中风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
2.6.2 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
2.6.3 “调任通督”针刺法在中风的运用 |
2.6.4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针刺对肠道菌群影响 |
3.1 病例选择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样本要求及采集 |
3.1.5 技术路线图 |
3.1.6 实验步骤 |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8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一般信息 |
3.2.2 菌群物种注释、菌群分类学分析及组别注释 |
3.2.3 缺血性中风组与非中风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4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肠道菌群差异 |
3.2.5 治疗前针刺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6 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7 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
3.2.8 针刺组、对照组肠道菌群DESeq2差异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3.3.1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
3.3.2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
3.3.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
2.数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数据标准化与录入 |
4.统计方法 |
5.网络药理学分析 |
二、结果 |
1.医案分布 |
2.药物频数分布 |
3.药物类别分布 |
4.药性分布 |
5.药味分布 |
6.药物归经分布 |
7.高频药物聚类情况 |
8.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9.最高规则支持度药对的网络药理分析 |
三、分析 |
1.医案分布分析 |
2.药物频数分析 |
3.药物归类分析 |
4.药性分析 |
5.药味分析 |
6.药物归经分析 |
7.药物聚类分析 |
8.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9.网络药理学对茯苓→半夏治疗中风病的机制分析 |
四、结论 |
1.注重“补虚”、强调“培本” |
2.并用“健脾化痰”与“开窍豁痰” |
3.用药柔润以“滋肝肾之阴” |
4.常用药对茯苓-半夏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来治疗中风病 |
五、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源流 |
2.现代医学对于脑卒中的研究 |
3.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 |
二、综述参考文献 |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及对侧支循环的影响[D]. 王英.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中药汤剂基于Nrf2调节脑出血小鼠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汪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抵当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D]. 吴子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现代文献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处方用药规律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D]. 吴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出血性中风小骨窗开颅术后中医证素相关性研究及证素辨证的疗效分析[D]. 王奕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用药规律研究[D]. 盛世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D]. 夏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出血性中风中医状态辨识及病机关键探索[D]. 熊华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袁伟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D]. 陶筱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