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广场

《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广场

一、《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论文文献综述)

汪琬琦[1](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认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郭书剑[2](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李夕菲[3](2016)在《影响因子评价体制下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担当》文中提出影响因子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反映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特别是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影响力。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应重新认识影响因子的"杀伤力",找回繁荣文化、推动创新的学术自信与担当。应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与学报专栏特色,强化策划与约稿,打造精品特色专栏;同时,适应全媒体融合时代的需要,加快数字出版转型,构建立体传播渠道;借力数据分析,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刊物影响力。

李爱群[4](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雯[5](2007)在《中文专业期刊等级划分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我馆为例对核心期刊、方阵期刊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中国期刊方阵和中文核心期刊的相关知识,在对两类期刊群体的比较中发现,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不可混为一谈。以我馆中文期刊在方阵期刊与核心期刊所占比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思考。

王丁[6](2007)在《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讨论、研究和交流的园地,推进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的发展。尤其在2007年,中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已过,期刊市场对外完全开放,整个期刊界都要面临如何在国外资本的冲击下生存、做大做强的迫切问题。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大多依附性强,规模小、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弱,在多达百种刊物中还没有一种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SSCI收录。在狼烟四起的竞争态势面前,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该如何应对,提升综合竞争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因此对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策略研究也显的更为迫切。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所面临的三个环境因素,即加XWTO、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和日益兴起的开放存取期刊运动。第二,对中国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现状进行分析。包括(1)对期刊数量、地区分布、主办机构、获奖情况等基本情况的介绍;(2)对期刊质量的计量指标分析。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2年版、2003年版、2004年版、2005年版和2006年版),论文对报告中统计的各年份各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例、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载率、h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3)对期刊网站建设情况的分析。兼顾期刊地区分布、核心与非核心期刊,论文抽样调查了12种图书情报学期刊网站,对其网址、网站内容、更新情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4)分析了期刊目前的主要经营模式,即广告、发行模式、协办方式办刊、出版增刊和举办学术研讨会。第三,探讨图情学期刊的发展策略。首先从表现和根源两方面剖析了学术期刊的典型问题,即期刊学术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四条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增强学术规范性,严把论文质量关,实现期刊精品化发展;重视期刊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期刊现代化发展;重视市场细分,重新定位,打造特色化期刊;资源整合,适时刊群化经营。

黄艳林[7](2006)在《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现状及发展策略》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加快福建省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应提高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黄怡胜[8](2006)在《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以广东为例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论述了核心期刊的形成、筛选过程和现状,也说明了期刊方阵的由来和现在构成。对两类期刊群体的比较可发现,两者在刊源、入选标准、时效、周期和称号的适用范围等方面都不相同,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也不能凭主观喜好厚此薄彼。最后以广东的核心期刊和期刊方阵为例加以具体比较,发现两者的共融度只有18.5%。

杨一琼[9](2005)在《期刊等级划分的情况介绍及理性思考——对核心期刊、方阵期刊、国家级期刊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国家级期刊的相关知识 ,并就其评价机制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门中全,王志国,李华[10](2004)在《两所药科大学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近几年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对比 ,可知两校每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都有增长 ;两校在“CJFD”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上没有较大差异 ;而在ASPT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上 ,两校有较大差异 ,中国药科大学比沈阳药科大学在两项中各高出 10多个百分点 ;在论文独立完成率方面 ,中国药科大学比沈阳药科大学高出约 9个百分点

二、《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4)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中文专业期刊等级划分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我馆为例对核心期刊、方阵期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期刊区分级别的必要性
2 核心期刊
    2.1 概 念
    2.2 发展状况
    2.3 新版本的说明
    2.4 作用和影响
3 方阵期刊
    3.1 什么是方阵期刊
    3.2 “中国期刊方阵”的主要内容
    3.3 期刊封面方阵期刊的图标说明
    3.4 中国科技期刊、社科类期刊入选方阵期刊情况一览表
4 我馆订购的核心期刊与入选期刊方阵情况
    4.1 根据统计数字表明我馆核心期刊状况
    4.2 根据统计数字表明我馆入围方阵期刊状况
5 核心期刊与方阵期刊的比较
    5.1 建立的目的不同
    5.2 两者入选的优秀标准不同
    5.3 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5.4 分类与周期不同
6 分析与思考
7 总 论

(6)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2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分析
    2.1 我国加入WTO后对中国期刊业的影响
    2.2 图书馆事业与学科的发展对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影响
    2.3 开放存取期刊的逐步兴起
3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现状分析
    3.1 期刊的基本情况
        3.1.1 期刊的数量
        3.1.2 地区分布
        3.1.3 期刊主办机构情况
        3.1.4 期刊获奖情况
        3.1.5 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3.2 图情学期刊质量的计量指标分析
        3.2.1 总被引频次
        3.2.2 影响因子
        3.2.3 即年指标
        3.2.4 被引半衰期
        3.2.5 基金论文比
        3.2.6 web即年下载率
        3.2.7 学术评价新指标——h指数
    3.3 我国图情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分析
    3.4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3.4.1 广告宣传
        3.4.2 发行模式
        3.4.3 联合办刊
        3.4.4 出版增刊
        3.4.5 举办学术研讨会
4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策略
    4.1 制定发展策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1.1 期刊学术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4.1.2 矛盾产生的根源
    4.2 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发展策略
        4.2.1 严把期刊质量关达到精品化
        4.2.2 重视期刊网站建设加快现代化
        4.2.3 精确期刊市场定位打造特色化
        4.2.4 整合资源进行刊群化经营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 被引频次和他引总引比分年统计表
    附2 影响因子分年统计表
    附3 即年指标分年统计表
    附4 被引半衰期分年统计表
    附5 2006年版h指数统计表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现状
    (一)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数量
    (二)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质量
        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入选核心期刊的情况
        (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情况
        (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的情况
        (3)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入选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期刊的情况
        (4)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概览》的情况
        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获全国奖的情况
        (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情况
        (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进入“名刊工程”情况
二、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三、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策略
    1. 提高对办好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紧迫性的认识
    2.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1) 学历结构
        (2) 职称结构
        (3) 年龄结构
    3. 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 提高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学术质量

(8)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以广东为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期刊
    1.1 核心期刊的概念
    1.2 核心期刊的形成、筛选和现状
        (1) 形成
        (2)筛选
        (3)演进与现状
2 期刊方阵
3 核心期刊和期刊方阵的对比
4 结语

(9)期刊等级划分的情况介绍及理性思考——对核心期刊、方阵期刊、国家级期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期刊
2 方阵期刊
    2.1 期刊方阵的宝塔型结构示意图
    2.2 各层面期刊学科分布表
3 国家级期刊
4 分析与思考

(10)两所药科大学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方法
二、统计结果
三、结论药科大学

四、《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影响因子评价体制下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担当[J]. 李夕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4]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5]中文专业期刊等级划分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我馆为例对核心期刊、方阵期刊的研究[J]. 刘雯. 现代情报, 2007(08)
  • [6]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丁. 郑州大学, 2007(04)
  • [7]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现状及发展策略[J]. 黄艳林.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 [8]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以广东为例的对比研究[J]. 黄怡胜.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 [9]期刊等级划分的情况介绍及理性思考——对核心期刊、方阵期刊、国家级期刊的探讨[J]. 杨一琼. 现代情报, 2005(01)
  • [10]两所药科大学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的对比[J]. 门中全,王志国,李华. 药学教育, 2004(03)

标签:;  ;  ;  ;  ;  

《中国图书馆学报》入选中国期刊广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