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统筹规划,坚持虚拟工作

注重统筹规划,坚持虚拟工作

一、注重全面规划 坚持虚功实做(论文文献综述)

谢春涛[1](202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李长春曾经指出,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文化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和走什么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理念,也形塑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样态。本文将1978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文化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轨迹为考察对象,以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对关系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命题,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解答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文化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这三对关系的认识变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相关研究较为充分,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道路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着手,历史性地梳理重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时思想与理论的变迁。在思想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更加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复杂的历史互动中不断开拓与调试而形成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与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定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断地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的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恢复党风与社会风气,十二大报告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提出了“四有”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精神文明逐渐褪去了共产主义色彩。鉴于精神文明偏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聚焦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并且更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待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视角不断拔高,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是从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的角度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则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综合国力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拥抱西方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彻底转变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受到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划分,直到进入新时代才突破这种二元划分方法。在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整个社会在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倾向,如,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中国的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步开始摆脱对西方的盲从。第三章围绕文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主要探讨文化与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扩大。而当时文化是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工作”,在“以文补文”等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理顺“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之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和公益化的文化事业进行了区分,重新定义了文化领域中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和人民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关系。第四章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思维,对触及底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并且落实二为方针增强文化活力。但在变革时代,老经验不灵、新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教训。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在以立为本的基调下,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工作方针,放弃了以往对意识形态进行刚性约束的办法,为如何处理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更为主动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共识形成。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理论建构新,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从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如何摆正政府、市场与人民的关系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探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辩证统一,能够更好地涵盖文化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更加全面论述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重点。二是材料相对较新,得益于报刊电子化和材料的公开,文章大量利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刊材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党内外的观点。三是研究视角新,本文吸收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角度分析文化背景,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更加全面、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效益”以及“两种属性”有了更加辩证统一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出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基本思路,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郝泽军[2](2020)在《新时期高位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内蒙古司法行政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为推进法治内蒙古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一、做好五个"理解把握"(一)理解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

杨静[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农村发展缓慢都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农民创新创业是整合农村生产要素,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好农民创新创业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山东省平度市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对平度市农村创业者进行调研,以了解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的真实情况,研究发现虽然平度市做了很多努力,但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扶持农民创新创业政策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了可持续的要求;政府、企业、农民各创业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农民群体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长期的努力坚持;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过于僵化,加剧了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冲突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选择了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和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扶持农村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两个地区成功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针对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主要是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兼顾长短期利益;政府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素质,帮助其正确的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政策执行时充分考虑基层干部面对的不同环境,最大限度的保证优惠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麻妙泉[4](2020)在《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正处于全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对于提升农村乡风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尤为关键,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要求。文成县是一座山城,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县和着名侨乡,该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近年来取得显着成效,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本文以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近年来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当前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分析表明基层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力量不足、农村传统文化挖掘传承与保护力量不足和乡风文明程度不高,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是制约当前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在借鉴国外在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经验后提出:要在精神文明建设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使用;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激发乡村内生治理活力,强化村民自治,形成长效长治工作态势;要繁荣农村本土文化,既要供给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挖掘传承创新其本土文化,增加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要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把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乡村培育良好乡风民风的主要抓手,注重基层细胞载体创建,让文明深入人心。

田野[5](2019)在《火电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建工作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找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坚持虚功实做、软功硬做,推动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互促共进,就一定能够彰显出党建工作的优势和作用,为企业转型提供根本底气和不竭动力。

王彦儒[6](2019)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呼唤理论,理论指引现实。虽然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存有一些激烈的竞争和尖锐的矛盾,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依旧强烈,故大家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步伐也越走越坚定。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谙这一时代趋势,更熟悉当前我国社会理论和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理论上,他不仅坚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多次倡导大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自己的看家本领,不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发展力量,而且还加紧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现实中,他矢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寻富裕之路,追民主权利,树时代新风,增社会福祉。也正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逐渐得以形成,它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路,也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贡献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引领了 21世纪人类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揭示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的选题依据、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当代价值。结合当前中国理论发展和现实发展实际,总结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从方法论角度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要性,从而揭示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是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总结,其中不仅包括一些基本方法,也包括一些基本原则、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原理。首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重视虚功、实干进取的辩证唯物论方法,统筹协调、创新发展、问题导向的唯物辩证法,平衡社会基本矛盾、尊重客观历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其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的精神实质,即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主要包括“遵循国家治理客观规律的谋事论”、“遵循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论”、“遵循胆大步稳守正出新的批判论”以及“遵循脚踏实地只争朝夕的实践论”;再者,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不仅具有中国价值,即为推进建设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方法指引,而且具有世界价值,即为激活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破解发展中国家难题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最后,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方面启示:一是必须要意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勤学勤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二是必须要意识到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持续性;三是必须要意识到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历史规律的关键性。

张林[7](2019)在《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复兴,青年当先。青年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关键。习近平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总书记”,从知青岁月的意志锤炼到领航中国的使命担当,无论是他有关青年的重要讲话,抑或是他对共青团的批示、给青年的回信,都闪烁着他有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智慧光芒。他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关心、教育青年,形成了系统严密的思想体系,堪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理想信念篇”。围绕习近平关于青年“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这一主线,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展开了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价值意义、内涵本质、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贯彻路径等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第一部分阐明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论题的研究价值。理想信念是青年精神之“钙”。如何培育和涵养青年理想信念、凝聚和锻造青年价值,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又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问题,关联着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主题,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永续发展。第二部分揭示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及本质。小到办事信念、人生理想,大到政治信念、革命理想,都是习近平关心的对象,基本要素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六个方面,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未来意识教育、价值选择教育和人本教育。第三部分梳理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发端于理想信念迷茫的时代忧思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涵养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承续于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形塑于当代青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时期。第四部分归纳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理论体系。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体系涵盖地位和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五部分探索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实践特质。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有明确的对象性差异和方法论差别,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实践特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培育作用;在学习先进榜样模范中激励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融会中增强青年理想信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青年理想信念;从全面从严治党中牢固青年理想信念的保障作用等。

朱欣欣[8](2019)在《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系统性分析法等,我们了解2009-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的发展情况。掌握近十年来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路与顶层设计、措施与工作任务、实施成效与评价分析。通过对2009-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情况的系统分析,归纳出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把握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同时希望为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和规定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其他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国外中医药研究、国家中医药方针概述、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和吉林省中医药方针;第三部分在国家中医药政策和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方针背景下,对2009-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人才队伍、科技管理等6个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同时总结其发展经验;第四部分总结吉林省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第五部分在分析和总结吉林省中医药发展下,整理吉林省中医药发展中的问题,如: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均、人才储备不足,中医药创新不足等;第六部分根据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再次明确吉林省经过近十年中医药发展经验的学术价值,并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沈小勇[9](2019)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塑造——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城市文化建设在承继传统、面向未来中不断超越和创新,有力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推动了杭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历史再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塑,升华了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融合,有力修复了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公共文化品位的提升,释放了文化现代发展的活力;开放的文化兼容心态打造了"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G20杭州峰会的圆满成功,更是推动杭州建设发展站上了新起点,迎来了新机遇。在迈向世界文化名城之路上,杭州全面推进城市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共建共享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不断夯实世界名城建设的文化支撑。城市文化形象再塑造的主要启示在于:立足传统,以文兴城,夯实城市文化的根基;虚功实做,文化铸魂,构建城市共同体价值;文化惠民,产业引领,文化事业产业共发展;协同推进,资源整合,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

王亚琴[10](2018)在《对高校教学单位党建虚功实做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高校党建工作大部分是由教学单位党组织落实的,因此,高校教学单位党建创新是新时期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教学单位党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应把握重点,创建党建工作新特色,构建党建工作虚功实做新思路。

二、注重全面规划 坚持虚功实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全面规划 坚持虚功实做(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提出:转折与建构
    0.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的研究
    0.3 研究创新之处
    0.4 研究方法
    0.5 概念界定
        0.5.1 文化建设
        0.5.2 文化发展道路
        0.5.3 文化受众主体性
    0.6 研究思路
第1章 目标、任务与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提出与目标设定
        1.1.2 1986 年“精神文明决议”指导思想的转变
        1.1.3 “四有”的概念提出及其演变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精神文明的新定位
        1.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3 “文化强国”的概念形成
    1.3 文化的战略意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1.3.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3.2 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1.3.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 小结
第2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1 批判封建主义与反思传统文化
        2.1.1 批判封建主义是反思“文革”的必然
        2.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价
        2.1.3 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危机
    2.2 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2.1 “思想政治斗争”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弘扬
        2.2.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困
        2.2.3 超越“精华”与“糟粕”二元划分
    2.3 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气派
        2.3.1 “西为中用”与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
        2.3.2 “体”“用”相关: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由来
        2.3.3 中国气派: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性探索
    2.4 小结
第3章 政府、市场与人民: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1 “政府办文化”与文化受众的矛盾与调试
        3.1.1 政府包办下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
        3.1.2 “以文补文”、“双轨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尝试
        3.1.3 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对文化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3.2 重新认识人民与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3.2.1 重新认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意义
        3.2.2 区分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与公益导向的文化事业
        3.2.3 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全面改革的展开
    3.3 小结
第4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发展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
        4.1.1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界定
        4.1.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1.3 主体性觉醒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4.2 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新思路
        4.2.1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2.2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
        4.3.1 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化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4.3.2 网络文化建设与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4.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4 小结
结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新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2)新时期高位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好五个“理解把握”
    (一)理解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提高理论水平。
    (二)理解把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建立司法行政工作长效机制。
    (三)理解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四)理解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始终。
    (五)理解把握科技强国战略,切实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
二、正确处理“七个关系”
    (一)党建与业务的关系。
    (二)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练好内功与巧借外力的关系。
    (五)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六)严管与厚爱的关系。
    (七)当前重点工作与基础工作的的关系。

(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与内容
    0.4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乡村振兴
        1.1.2 创新创业
    1.2 理论基础
        1.2.1 乡村振兴相关理论
        1.2.2 政策执行相关理论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现状调查研究
    2.1 平度市的基本情况
    2.2 平度市扶持农民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2.2.1 产业融合帮助农民创新创业
        2.2.2 资金保障鼓励农民创新创业
        2.2.3 培育人才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2.2.4 优化服务促进农民创新创业
    2.3 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2.3.1 调查对象
        2.3.2 调查方法
        2.3.3 调查内容
    2.4 调查实施
    2.5 调查结果分析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1 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现存问题
        3.1.1 创新创业政策时效性较差
        3.1.2 农民创业获得的收益有限
        3.1.3 农民创业者盲目跟风严重
        3.1.4 创新创业政策执行太僵化
    3.2 造成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问题的原因
        3.2.1 创新创业政策过于重视短期利益
        3.2.2 创新创业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博弈
        3.2.3 农民缺乏对创业政策深层次理解
        3.2.4 政策执行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变化
4 国内其他县区扶持农民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4.1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成功案例
        4.1.1 金堂县基本情况
        4.1.2 金堂县农民创新创业成功经验
    4.2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成功案例
        4.2.1 双阳区基本情况
        4.2.2 双阳区农民创新创业成功经验
    4.3 对平度市的重要启示
        4.3.1 农民创新创业要有政策支持
        4.3.2 农民创新创业要有技能支持
        4.3.3 农民创新创业要有金融保障
        4.3.4 农民创新创业要有人才保障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平度市深化扶持农民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5.1 政策制定要兼顾长短期利益
        5.1.1 短期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民创新创业
        5.1.2 长期政策促进农民创新创业能取得成功
    5.2 政府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5.2.1 建立农村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5.2.2 利益分配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5.3 培养农村发展需要新型农民
        5.3.1 培育本土农民实现农村人才的自我造血
        5.3.2 引进优秀人才为农村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5.4 施政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环境
        5.4.1 深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5.4.2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民创新创业项目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调研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
    2.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定义
    2.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2.3.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2.3.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虚功实做
        2.3.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握好切合实际
        2.3.4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创新载体设计
    2.4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4.1 有助于催生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2.4.2 有助于乡村本土文化的复兴
        2.4.3 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
        2.4.4 有助于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3章 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及做法
    3.1 文成县情概况
    3.2 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3.2.1 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3.2.2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3.2.3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3.2.4 弘扬和培育文明乡风
        3.2.5 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3.3 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3.3.1 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3.3.2 农民收入状况日趋改善
        3.3.3 农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3.3.4 农民道德素养渐趋提高
第4章 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基层组织重视程度不够
        4.1.2 文化阵地有效管理难以维持
        4.1.3 农民参与文明创建积极性不高
        4.1.4 乡村本土文化未得到充分挖掘
        4.1.5 不文明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4.1.6 村民自治难以有效实施
    4.2 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基层党组织重视程度不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
        4.2.2 农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本土文化挖掘传承与保护不足
        4.2.3 乡风文明程度不高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第5章 进一步推进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5.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1.1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1.2 积极争取、融合上级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1.3 建立村发展基金捐赠途径
        5.1.4 发展集体经济
    5.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5.2.1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5.2.2 强化基层队伍建设
        5.2.3 强化村民自治
    5.3 繁荣农村本土文化
        5.3.1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5.3.2 持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5.3.3 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乡土文化
    5.4 培育良好乡风民风
        5.4.1 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5.4.2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5.4.3 加强基层文明细胞创建
        5.4.4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5)火电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思路建议

(6)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的方法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方法论的内涵
        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内涵
        1.4.3 国家治理的内涵
        1.4.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的内涵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2.1 理论基础
        2.1.1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2.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1.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2 主要内容
        2.2.1 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基础上的方法论
        2.2.2 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基础上的方法论
        2.2.3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础上的方法论
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的精神实质
    3.1 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3.1.1 遵循国家治理客观规律的谋事论
        3.1.2 遵循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论
    3.2 坚持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2.1 遵循胆大步稳守正出新的批判论
        3.2.2 遵循脚踏实地只争朝夕的实践论
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4.1 中国层面
        4.1.1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指引
        4.1.2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保证
        4.1.3 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本领提供动力支撑
    4.2 世界层面
        4.2.1 为激活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影响提供思想保障
        4.2.2 为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难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4.2.3 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
        1.1.2 回应青年成长成才的核心问题
        1.1.3 契合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1.2 研究的现状
        1.2.1 现状概要
        1.2.2 内容解读
        1.2.3 简要评论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2.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2.1.1 概念梳理
        2.1.2 内涵界定
        2.1.3 判断标准
    2.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
        2.2.1 具有前瞻意识的未来教育
        2.2.2 体现价值选择的认同教育
        2.2.3 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本教育
    2.3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2.3.1 语言上的生动性与深刻性
        2.3.2 理念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2.3.3 目标上的时代性与引领性
        2.3.4 视野上的全局性与全球性
3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历程
    3.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3.1.1 时代背景
        3.1.2 理论渊源
        3.1.3 实践基础
        3.1.4 主观因素
        3.1.5 家风向度
    3.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发展历程
        3.2.1 萌芽时期(1969—1985)
        3.2.2 发展时期(1985—2007)
        3.2.3 形成时期(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期间)
        3.2.4 成熟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
4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理论体系
    4.1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地位和作用观
        4.1.1 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4.1.2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4.1.3 理想信念是青年精神之“钙”
        4.1.4 “革命理想高于天”
    4.2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观
        4.2.1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教育
        4.2.3 党史、国情教育
    4.3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原则观
        4.3.1 善于教育青年与甘于服务青年相结合
        4.3.2 坚持根本方向性与教育规律性相结合
        4.3.3 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相结合
        4.3.4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4.3.5 虚实结合,“虚功一定要实做”
    4.4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法观
        4.4.1 学习经典,“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
        4.4.2 榜样示范,“要善于学典型”
        4.4.3 实践教育,“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
        4.4.4 网络教育,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4.4.5 “强身健体”,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并举
5 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的实践特质
    5.1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培育作用
    5.2 在学习先进榜样模范中激励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5.3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融会中增强青年理想信念
    5.4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5.5 从全面从严治党中牢固青年理想信念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主研课题目录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中医药发展概述
    2.2 国内中医药研究
        2.2.1 国家中医药发展方针概述
        2.2.2 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
        2.2.3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概述
第三章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分析与经验总结
    3.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分析和经验
        3.1.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分析
        3.1.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经验
    3.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制发展分析和经验
        3.2.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制发展情况
        3.2.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制分析和经验
    3.3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分析和经验
        3.3.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3.3.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3.4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分析和经验
        3.4.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情况
        3.4.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分析和经验
    3.5 近十年吉林省民族医药发展分析和经验
        3.5.1 近十年吉林省民族医药发展分析
        3.5.2 近十年吉林省民族医药发展经验
    3.6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科技管理发展分析和经验
        3.6.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科技管理发展情况
        3.6.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科技管理发展分析和经验
    3.7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总结
第四章 吉林省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1 长春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2 吉林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3 四平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4 通化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5 白城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6 辽源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7 松原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8 白山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9 延边州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10 公主岭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第五章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
    5.1 问题的判断呈现中医药的发展趋势
    5.2 存在问题
        5.2.1 管理体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
        5.2.2 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
        5.2.3 中医药服务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
        5.2.4 中医药创新动力不足
第六章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建议
    6.1 深入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形成中医药发展合力
    6.2 加强中医药教育改革,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6.3 加强医疗互助,形成联动力量
    6.4 打造发展优势,形成中医药发展吉林品牌
第七章 结论
    7.1 吉林省发展中医药的工作理念
    7.2 吉林省发展中医药的经验研究
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塑造——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在延续城市文脉中提升城市人文形象
    (一)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 “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城市目标助力杭州新发展
    (三) “最美现象”成为杭州新时代发展的城市金字招牌
    (四) 杭州迈向“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之路
二 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升华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 以创新活力之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 以历史文化名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 以生态文明之都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 以东方品质之城升华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 杭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塑造
    (一) 立足传统, 以文兴城, 夯实城市文化的根基
    (二) 虚功实做, 文化铸魂, 构建城市共同体价值
    (三) 文化惠民, 产业引领, 文化事业产业共发展
    (四) 协同推进, 资源整合, 打响东方文化特色品牌

(10)对高校教学单位党建虚功实做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片面重业务而轻视党建
    (二) 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中心工作不够
    (三) 党务工作者热情不高, 动力不足
    (四) 重表面形式而轻党建实效
二、以“三特”为着眼点, 创建高校教学单位党建工作新特色
三、以“六好”为突破点, 构建高校教学单位党建虚功实做新思路

四、注重全面规划 坚持虚功实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D]. 谢春涛. 中国人民大学, 2021(12)
  • [2]新时期高位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的几点思考[J]. 郝泽军. 中国司法, 2020(12)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平度市农民创新创业问题研究[D]. 杨静.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4]文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D]. 麻妙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5]火电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思考[J]. 田野. 当代电力文化, 2019(06)
  • [6]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方法论研究[D]. 王彦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D]. 张林. 重庆大学, 2019(01)
  • [8]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研究[D]. 朱欣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塑造——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 沈小勇. 创意城市学刊, 2019(01)
  • [10]对高校教学单位党建虚功实做的几点思考[J]. 王亚琴.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5)

标签:;  ;  ;  ;  ;  

注重统筹规划,坚持虚拟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