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纯钛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10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保民[1](2013)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78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病例78例,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法,尽可能保留骨折断端的血运,避免产生骨不连等并发症。结果 78例样本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经X线透视,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5周,术后均没有伤口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症状。采用Johner-Wruhs方法加以评价,愈合完好者63例,占比80.8%;愈合良好者8例,占比10.3%;基本愈合者7例,占比8.9%,优良率为91.1%。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手术,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特别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内固定稳定,有利于折骨愈合和软组织修复,对于骨骼血运较差部位的骨折愈合,功效尤其显着。
杨志[2](2013)在《两种方式治疗肱骨干骨折35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收集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病例并分析其方法及疗效,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并且为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及四川省骨科医院23—68岁肱骨干骨折患者35例,其中18例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17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等指标,对所得结果采用统计学spssl7.0分析,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统计分析显示,MIPPO治疗组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方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较MIPPO治疗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少;(2)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肩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MIPPO治疗组骨折在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方面稍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后者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稍高于前者,但两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MIPPO技术两种方式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MIPPO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对骨折断端破坏小的优点;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充分结合中医传统优势,对于简单骨折、特别是经济能力差、患严重内科疾病者来说,是首选治疗方法。
董双鹏[3](2012)在《四肢典型接骨板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接骨板内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最常用的手段。随着骨折治疗理念的演变,接骨板产品也在不断发展。接骨板的生物力学特性也一直是骨科界关注的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进行,随着医工结合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运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中的问题。金属接骨板是目前临床中失效发生率最高的骨科产品。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对接骨板失效形式进行分类,从操作技术、患者自身及产品本身3个方面对产品失效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作者日常检测中遇到的产品实例进行分析。本文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运动学、动力学及逆向动力学等方法对上下肢典型行为运动进行分析,得到各种运动状态的关节力及肌肉力。在此基础上选取上下肢典型的肱骨及股骨接骨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手段对肱骨及股骨典型骨折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对影响接骨板植入期间应力分布特性的材料属性、螺钉拧紧力矩以及上下肢各种典型运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骨板、接骨螺钉的材质,手术时的预紧力以及术后运动等因素均对应力分布有很大影响。分析结果可为产品研发、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恢复等提供参考。为研究接骨板产品自身的力学性能,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四点弯曲静态及疲劳试验,并按产品使用部位进行分类汇总初步形成数据库,为了解产品现状、产品比较以及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
曾仪,江向明[4](2011)在《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克氏针,重建钢板,锁定加压钢板,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在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锁骨中段骨折内固定治疗,其中克氏针32例,普通重建钢板44例,锁定加压钢板18例,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8例。结果随访624月,平均13月,根据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标准评定,本组病例优85例,良12例,尚可5例,差0例,优良率9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个体差异选择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效果确切,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吴淑琴[5](2011)在《骨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与生物力学实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撞击伤所致的不稳定型骨关节损伤,其中髋臼横断骨折比较常见,普遍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内固定治疗即利用固定器械对骨折部位进行解剖三维复位,使骨折部位更快生长愈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对髋臼骨折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骨盆髋臼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和有限元建模分析的方法相结合,被众多学者用以研究骨盆力学性能的相关问题和骨盆骨折内固定方法的改进研究。本文对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差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综合使用了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等方法,对术前和术后有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的设定、肌肉力的模拟加载、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差异性分析比较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根据临床要求,基于骨盆各种生理参数,设计完成了骨盆专用夹具和肌肉力学性能模拟装置。此装置适用各种尺寸的标本,能够严格保证骨盆的站立位姿态,对骨盆结构和骨质没有损伤,保证正常骨盆力学传导路径又不会给骨盆增加多余载荷。第二,根据医生经验提出的固定方法和对患者切开暴露损伤的程度的不同,利用该夹具,对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做了生物力学实验,分析了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力学性能参数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第三,基于病人数据和尸体骨数据扫描的QCT图像,通过分割、修补、平滑等操作,建立了骨盆三维模型。再进行髋臼模拟横断手术、添加与真实尺寸相符的钢板与螺钉模型、空间位置坐标匹配转化等操作,生成术后髋臼横断骨折模型。第四,即采用QCT方法,根据CT值的不同,计算得到不同的骨密度,再根据骨密度与材料属性之间的关系,得到256级骨骼材料属性,并通过坐标转换赋给骨盆模型。并模拟步态初始阶段20块肌肉力的作用,对肌肉力的大小、方向、附着点及有效加载进行分析验证,设置螺钉预紧力、设定单元类型、设置螺钉和钢板材料属性、设定固定约束和施加载荷等边界条件。最后,利用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内固定方法比较,包括后柱长钢板模型与后柱短钢板模型;后柱长钢板模型、后柱长钢板模型+前柱螺钉、后柱长钢板模型+后柱螺钉;双柱螺钉模型与完好骨盆模型;后柱单钢板模型与前后柱双钢板模型等。分析了在站立位和坐位两种情况下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骨盆夹具完全满足实验要求,严格保证了实验姿态,适合任意大小尺寸的标本,对骨质没有任何损伤。通过分析生物力学实验数据得到以下的结论:后柱长钢板固定优于后柱短钢板固定,且短钢板固定不稳定;双柱螺钉固定稳定性优于双柱钢板,但双柱的三种方式应变值比较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前柱螺钉后柱钢板固定方式优于后柱钢板固定。第二,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利用模型整体最大位移、整体最大等效应力等效应变、骨盆上最大等效应力等效应变、髋臼窝处最大等效应力等效应变等指标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将钢板延长至坐骨结节处能提供更大的稳定性,与大部分临床医生的传统治疗观念相同。后柱长钢板+后柱螺钉>后柱长钢板>后柱长钢板+前柱螺钉,此研究说明了在髋臼横断内固定手术中,内固定物使用越多治疗效果不但不一定好,反而会降低骨盆的稳定性。双柱螺钉的稳定性<完好骨盆,后柱单钢板的稳定性<前后柱双钢板,肌肉力的存在,会使整个骨盆每个应力应变显着增大。
时海军,任金标,郜学斌[6](2010)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三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根据不同锁骨骨折的部位、类型,患者经济承受能力,本人要求,选择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不同部位、类型的锁骨骨折,分别应用克氏针、重建钢板、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治疗25例、37例、6例。结果随访9个月~24个月,平均13个月,根据骨折复位质量、骨愈合时间和肩关节功能标准评定,本组病例优57例,良7例,尚可4例,差0例,优良率94.1%.结论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及个体差异选择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效果确切、固定可靠,肩关节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杨卫华,秦顺利[7](2010)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9年7月入住某院的155例四肢骨折患者,均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最大限度保留骨折断端的血运,避免出现骨不连等并发症;病例中77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前臂尺桡骨骨折57例,肱骨骨折38例。[结果]155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3.2)个月(7~19个月)。经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I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l3周,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愈合状态130例(83.9%),良19例(12.3%),可6例,优良率为96.2%。[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BO)原则,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特别对于骨骼血运不好的部位的骨折愈合与传统钢板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李杨,曹锡文,王福剑,唐新文,刘文和,胡伟文,郭志文,陈鹏[8](2009)在《锁定加压接骨板置入结合自体骨鱼鳞化移植在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中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评价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置入结合鱼鳞化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8/2009-01郴州市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8~59岁,平均3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自体骨鱼鳞化移植进行治疗,操作要点:上臂后正中入路或外侧入路,首先保护好桡、尺神经,清除骨不愈合部位的瘢痕组织,打通骨髓腔,骨膜做有限剥离。利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接骨板应足够长,骨不愈合的两端至少各有三四枚自锁螺钉固定,锁钉应穿过双侧骨皮质,自体松质骨鱼鳞化植骨。结果:所有骨不愈合患者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8个月,平均7.2个月。2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牵拉性麻痹,经对症处理分别于术后3,6周逐渐恢复。7例仍遗留不同程度肩肘关节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感染、螺钉松动及接骨板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优点在于螺钉与接骨板锁定为一体,不会出现单钉折断或接骨板松动的情况,自体松质骨移植与鱼鳞化去皮质技术联用,骨折治愈率更高。
王宇强,刘天盛,王景贵[9](2009)在《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置入系统治疗骨折的临床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就近年来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胫骨及其他部位的骨折治疗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资料来源:检索人为第一作者,检索文献时限为1992-06/2009-05,检索数据库为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中文检索词为锁定加压接骨板,骨折,治疗,综述;英文检索词为LCP,Fracture,Therapy,Review。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例。②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排除重复研究。结局评价指标:计算机初检到127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目的与本文无关的文献51篇,内容重复性研究35篇,保留41篇文献进一步分析,包括综述、评述、论着及临床报道文章。结果:近几年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已经关泛用于全身各处骨折内固定,并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加压固定内固定系统,它依托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内固定牢靠,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外固定架,而且稳定性大于外固定架并兼顾了骨折解剖复位的特点。但对于下肢干部骨折,临床仍然首选髓内钉固定,目前这方面文献较少,希望以后加强这几方面的对比研究。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作为国际内固定协会理论下产生的新技术,由机械力学转向生物力学角度,提倡"弹性固定",减少创伤,促进骨痂形成做出了令人鼓舞的贡献。
姚琦[10](2008)在《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复合可注射BMP缓释载体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6%。由于股骨颈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都非常特殊,股骨颈骨折后极易损伤头、颈的血运,使股骨头血供减少,不但使骨折不易愈合,而且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文献报道股骨颈骨折继发骨不连的发病率为20%,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高达30%。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发展和不断进步,将开辟股骨颈骨折及其并发症系列治疗的新途径。本课题以股骨颈骨折为研究对象,在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工程学研究,将组织工程技术与骨折内固定原理相结合,通过改良中空加压螺钉—BMP定向缓释体系治疗犬股骨颈骨折,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进行初步尝试和探索性实验研究。目的1.建立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相关应力分析,为其改良设计提供合理的力学验证。2.制备rhBMP-2/PLGA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构建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性BMP缓释体系,探讨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凝胶临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3.测定复合材料的rhBMP-2体外释放活性,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异位成骨两种方法探讨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异位成骨能力。4.建立犬股骨颈骨折的动物实验模型,观察改良中空加压螺钉-BMP缓释系统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为治疗股骨颈骨折进行初步尝试和探索性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1.在普通加压螺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中空加压螺钉的设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9.0对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微孔的分布以及螺钉的强度进行优化设计。2.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W/O/W型rhBMP-2/PLGA载药微球,并将携载rhBMP-2的PLGA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建立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BMP缓释系统。3.通过体外培养BMSC,用rhBMP-2/PLGA微球和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作为培养条件,通过ALP试剂盒检测它们对BMSC分化的影响;并将材料植入股部肌袋,通过组织学检查评价材料的异位成骨能力。4.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均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股骨颈移位骨折模型,对照侧采用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实验侧采用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复合可注射BMP缓释载体,实验动物分别在4、8、12周处死取材,通过X线摄片、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大体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观察股骨颈骨折愈合过程,客观评价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复合可注射BMP缓释载体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1.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开孔中空加压螺钉可以满足固定股骨颈骨折的力学强度。随着开孔直径的增加,中空加压螺钉上的最大的Mises应力就越大,也就是最大应力越趋近于中空加压螺钉的强度极限(896MPa),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出开孔的上限值为d=2.0mm。2.通过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粒径为53.2±2.1μm,载药率为(5.12±1.32)%。释药测定结果显示:rhBMP-2/PLGA微球与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体外释放均呈双相,在微球组2h、8h、24h、2d释放BMP量分别为3.65%、5.17%、8.95%、11.76%。随后的3-42d呈持续缓慢释放,42天释放BMP量达到91.75%。在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组2h、8h、24h释放BMP量分别1.15%、1.75%、6.68%,2dBMP释放量达到16.76%,随后的3-42d也呈持续缓慢释放,但释放量均较BMP组少,42天释放BMP量达到76.75%,低于微球组(91.75%)。3.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二组对BMSC的ALP活性均有促进作用(P<0.05),并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4.结果:①X线检查4周时骨折线模糊,8周骨折已基本消失,12周时骨折完全愈合,头内骨小梁清晰,密度正常,均无坏死表现,分别请放射科2位医师单盲对比全部犬实验侧及对照侧骨折愈合情况均认为实验侧优于对照侧。②从获取标本的股骨颈断面上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愈合良好。③组织学观察也发现术后4、8、12周实验侧较对照侧股骨颈修复过程快。④术后核素骨扫描检查发现4周双侧股骨头血供开始恢复,且实验侧股骨头血供恢复及骨组织修复过程快。术后4,8周实验侧头/干比值大于对照侧,差异显着(P<0.01),而对照侧于12周出现最大值,此时对照侧头/干比值大于实验侧,差异显着(P<0.01)。结论1.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可以保证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为中空加压螺钉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和医疗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并具有可注射性,既可以降低局部的酸环境,又可以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达到所期望的生物效应。3.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可以作为BMP的可注射性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安全性、可生物降解,释放的BMP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4.改良中空加压螺钉-BMP定向释放系统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该系统既能完成骨折端加压,达到坚强的内固定,又能向骨折端输注缓释生长因子,有利于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为此法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纯钛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10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纯钛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10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7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两种方式治疗肱骨干骨折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骨折的诊断标准(参照《骨与关节损伤》) |
1.3 骨折分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临床资料 |
2 临床治疗 |
2.1 入院后处理 |
2.2 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
2.3 治疗方法 |
2.4 术后处理及康复治疗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
3.3 骨性愈合标准 |
3.4 肩关节功能评分 |
3.5 肘关节功能评分 |
3.6 术后随访 |
3.7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5.1 肱骨干骨折的特点 |
5.2 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
5.3 并发症及防治 |
5.4 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治疗 |
5.5 中药外用 |
5.6 中医药传统在骨折中的应用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病例 |
附录2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麻醉分级 |
附录3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附录4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 |
附录5 综述:肱骨干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四肢典型接骨板生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骨折治疗理念的发展 |
1.1.1 历史考证 |
1.1.2 骨折内固定术年鉴 |
1.1.3 AO 早期的治疗原则 |
1.1.4 加压坚强固定原理 |
1.1.5 加压坚强固定的问题 |
1.1.6 生物性接骨术(BO)概念 |
1.2 理念的发展引发的接骨板生物力学治疗的发展 |
1.2.1 螺丝钉加压 |
1.2.2 动力加压— DCP |
1.2.3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DCP |
1.2.4 点接触接骨板—PC-FIX |
1.2.5 锁定内固定器—LISS |
1.2.6 LCP 锁定加压接骨板 |
1.3 骨及其愈合 |
1.4 接骨板的生物力学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接骨板的失效分类、失效分析 |
2.1 接骨板失效分类 |
2.1.1 接骨板断裂 |
2.1.2 接骨螺钉断裂 |
2.1.3 接骨螺钉拔出 |
2.1.4 接骨板周围组织病变 |
2.2 接骨板失效分析 |
2.2.1 由操作技术原因导致的接骨板失效 |
2.2.1.1 内固定不牢固 |
2.2.1.2 未一期植骨 |
2.2.1.3 未解剖复位 |
2.2.1.4 接骨板塑型不良 |
2.2.1.5 手术操作技术不规范 |
2.2.2 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接骨板失效 |
2.2.3 植入物质量原因导致的失效 |
2.2.3.1 由腐蚀导致的失效 |
2.2.3.2 锁定接骨板与锁定螺钉配合性能不好引起的失效 |
2.2.3.3 植入物材料不合格造成的失效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上、下肢典型行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下肢典型行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1 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 |
3.1.2 下肢典型行为运动 |
3.1.3 运动测量与典型行为运动谱 |
3.1.4 下肢典型行为的动力学分析 |
3.1.4.1 基本原理 |
3.1.4.2 人体下肢 6 大典型行为的动力学计算结果 |
3.1.4.3 计算结果的分析 |
3.1.5 下肢典型行为的肌肉力分析 |
3.1.5.1 基本原理 |
3.1.5.2 计算结果 |
3.1.6 关节实际接触力 |
3.2 上肢典型行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2.1 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 |
3.2.2 上肢典型行为运动 |
3.2.2.1 鞭打运动 |
3.2.2.2 上肢的劳动和生活行为运动 |
3.2.3 上肢外展运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2.3.1 AnyBody 软件介绍 |
3.2.3.2 上肢外展运动的动力学仿真计算模型 |
3.2.4 上肢提重外展运动的动力学计算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下肢典型接骨板-骨”系统生物力学建模及强度评估 |
4.1 “接骨板-股骨”系统几何建模 |
4.1.1 有限元分析的概念 |
4.1.2 几何模型系统建立 |
4.1.3 模型的网格划分 |
4.1.4 材料属性定义 |
4.2 下肢各种典型行为中接骨板-股骨模型强度评估 |
4.2.1 不同载荷下的仿真分析 |
4.2.2 纯钛接骨板的强度评估 |
4.2.3 不锈钢接骨板材料的强度评估 |
4.2.4 螺钉拧紧力矩对接骨板受力状态的影响 |
4.3 不同接骨板材质对股骨的应力遮挡评估 |
4.3.1 纯钛接骨板对股骨应力遮挡效应分析 |
4.3.2 不锈钢接骨板对股骨应力遮挡效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上肢典型接骨板-骨”系统生物力学建模及应力遮挡评估 |
5.1 肱骨接骨板系统建模 |
5.1.1 几何模型建立 |
5.1.2 网格划分 |
5.1.3 材料属性定义 |
5.2 肱骨提重物接骨板有限元仿真 |
5.2.1 受力状况的加载 |
5.2.2 接骨板材质与螺钉预紧力的参数化 |
5.2.3 参数化分析结果 |
5.3 应力遮挡效应分析 |
5.3.1 正常肱骨提重物时的应力 |
5.3.2 带接骨板肱骨提重物时的应力 |
5.4 不同仿真条件下的结果分析 |
5.4.1 接骨板和螺钉应力对比 |
5.4.2 肱骨应力遮挡效应对比 |
5.5 小结 |
第六章 接骨板静态四点弯曲试验和疲劳试验 |
6.1 金属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 |
6.1.1 概述 |
6.2 金属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方案 |
6.3 静态四点弯曲试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
6.3.1 股骨近端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数据分析 |
6.3.2 胫骨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数据分析 |
6.4 金属接骨板疲劳试验 |
6.5 金属接骨板疲劳试验数据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工作小结与展望 |
附录 1 股骨近端金属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数据 |
附录 2 胫骨金属接骨板四点弯曲试验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骨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与生物力学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髋臼骨折与内固定手术方法 |
1.2 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
1.3 有限元方法的应用 |
1.4 骨骼材料属性的研究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2 生物力学实验平台设计 |
2.1 骨盆生理状态研究 |
2.1.1 骨盆髋骨生理状态研究 |
2.1.2 骨盆形状的特殊性 |
2.1.3 骨盆力传导方向 |
2.2 夹具设计过程 |
2.2.1 总体设计思路 |
2.2.2 夹具设计依据与设计过程 |
2.2.3 具体实施方法 |
2.2.4 验证夹具有效性实验 |
2.3 肌肉力学性能模拟装置 |
2.3.1 肌肉组织生理状态研究 |
2.3.2 肌肉组织作用 |
2.3.3 肌肉模拟装置参考数据 |
2.3.4 肌肉模拟装置预期实现功能 |
3 生物力学实验与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 实验骨盆术前术后模型制作 |
3.2.1 骨折模型制作 |
3.2.2 术后模型制作 |
3.3 生物力学实验 |
3.3.1 实验准备工作 |
3.3.2 应变片布片与贴片 |
3.4 实验过程 |
3.5 实验结果 |
3.6 实验结论与讨论 |
3.6.1 加载体位与加载力选择 |
3.6.2 挑选 A 点、D 点数据分析的原因 |
3.6.3 比较长短钢板的受力 |
3.6.4 钢板固定与螺钉固定方式的比较 |
3.6.5 肌肉模拟效果 |
3.6.6 实验中的不足 |
4 髋臼横断骨折内固定手术建模 |
4.1 QCT 图像的获取 |
4.1.1 患者数据及其扫描 |
4.1.2 尸体骨数据 |
4.2 术前模型的建立 |
4.2.1 Mimics 基本三维重建 |
4.2.2 Geomagic 进一步处理 |
4.2.3 导入 Ansys 进行分析 |
4.3 内固定物的选取及术后模型的建立 |
4.3.1 髋臼横断骨折模型的制作 |
4.3.2 内固定物的选取及建模 |
4.3.3 钉子的生成与位置确定 |
5 载荷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5.1 骨盆肌肉力的作用及实现 |
5.1.1 肌肉力的方向的选取 |
5.1.2 肌肉力大小的确定 |
5.1.3 肌肉力附着点 |
5.1.4 空间坐标旋转变换 |
5.1.5 肌肉力的加载实例 |
5.1.6 肌肉力加载的验证 |
5.2 预紧力的作用 |
5.2.1 预紧力大小 |
5.2.2 预紧力的设置 |
5.2.3 验证 |
5.3 单元类型的设定 |
5.3.1 solid186 |
5.3.2 solid187 |
5.4 单元材料属性的设置 |
5.4.1 体模 |
5.4.2 QCT 图像获取与骨密度计算 |
5.4.3 体模数据的拟合 |
5.4.4 图像的分级 |
5.4.5 坐标转换 |
5.4.6 材料属性计算 |
5.4.7 材料属性设置 |
5.5 螺钉及钢板材料属性的设定 |
6 不同内固定方式综合分析 |
6.1 患者模型后柱长钢板与后柱短钢板固定方式的分析 |
6.1.1 两种内固定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1.2 加载及约束 |
6.1.3 模拟人体正常站立位的结果 |
6.1.4 约束坐骨底的结果 |
6.1.5 结果分析 |
6.1.6 讨论 |
6.2 患者数据其他不同内固定组合分析 |
6.2.1 三种内固定骨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2 加载及约束 |
6.2.3 结果 |
6.2.4 讨论 |
6.3 尸骨数据有限元与生物力学实验的对比分析 |
6.3.1 四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2 结果 |
6.3.3 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骨折临床愈合评判 |
2 结果 |
3 讨论 |
(9)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置入系统治疗骨折的临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背景 |
1 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质量评估及特点 |
3.3 分析及结果描述 |
4 讨论 |
5 结论 |
(10)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复合可注射BMP缓释载体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可注射BMP缓释体系的构建 |
实验一 rhBMP-2/PLGA载药微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的制备及理化特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rhBMP-2/PLGA微球/纤维蛋白胶对犬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复合可注射BMP缓释载体治疗犬股骨颈骨折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注射用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 |
致谢 |
附图 |
四、纯钛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10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78例[J]. 杨保民. 淮海医药, 2013(03)
- [2]两种方式治疗肱骨干骨折35例临床观察[D]. 杨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3]四肢典型接骨板生物力学性能研究[D]. 董双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1)
- [4]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分析[J]. 曾仪,江向明.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7)
- [5]骨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与生物力学实验验证[D]. 吴淑琴. 中北大学, 2011(09)
- [6]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分析[J]. 时海军,任金标,郜学斌. 基层医学论坛, 2010(23)
- [7]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 杨卫华,秦顺利. 现代预防医学, 2010(05)
- [8]锁定加压接骨板置入结合自体骨鱼鳞化移植在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中的疗效分析[J]. 李杨,曹锡文,王福剑,唐新文,刘文和,胡伟文,郭志文,陈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48)
- [9]运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置入系统治疗骨折的临床新进展[J]. 王宇强,刘天盛,王景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9)
- [10]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复合可注射BMP缓释载体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实验研究[D]. 姚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