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研究进展

肺移植研究进展

一、肺脏移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茂,康学栋,刘颖,朱鸿浩[1](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尿液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气肿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尿液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肺气肿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尿液干细胞并行CFSE标记。选取68只雌性Wistar大鼠应用烟熏加气管内滴入猪胰弹生蛋白酶的方法制作肺气肿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病理对照组(尾静脉注射L-DMEM 0.5 ml),尿液干细胞组(尾静脉移植尿液干细胞0.5 ml, 5×106个/L,1次/d, 3 d),右美托咪定组[尾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μg/(kg·h),6 h/d, 3 d]。联合组[尾静脉移植尿液干细胞0.5 ml, 5×106个/L+尾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μg/(kg·h),6 h/d, 3 d]。处理6 w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表达水平。RT-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肺组织TGF-β1、VEGF及IGF-Ⅰ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CFSE标记的尿液干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Tunel法评估肺泡壁细胞凋亡率。结果各组均出现气肿改变,病理对照组最明显,尿液干细胞组和右美托咪定组较轻,联合组肺气肿明显减轻,CFSE标记阳性细胞病理对照组及右美托咪定组未见,尿液干细胞组显着低于联合治疗组(P<0.05)。肺泡壁细胞凋亡率联合治疗组最低,尿液干细胞组和右美托咪定组较高,病理对照组最高(P<0.05)。BALF中TGF-β1、VEGF及IGF-Ⅰ表达水平,联合治疗组最低,尿液干细胞组和右美托咪定组较高,病理对照组最高(P<0.05)。肺组织TGF-β1、VEGF及IGF-Ⅰ表达水平联合治疗组最低,尿液干细胞组和右美托咪定组较高,病理对照组最高(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尿液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降低肺组织及肺泡TGF-β1、VEGF及IGF-Ⅰ表达,减少肺泡壁细胞凋亡,促进大鼠肺气肿肺组织修复,发挥治疗作用。

肖漓,解立新,石炳毅[2](2021)在《肺移植免疫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器官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与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较差,其涉及的免疫学机制更为复杂,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深入了解同种异体肺移植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对于改善肺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尤为重要。本文从肺脏免疫细胞组成的独特性、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特点、肺移植病原体感染的早期预警和鉴别诊断以及肺移植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同种异体肺移植涉及免疫学相关的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进展,旨在阐述肺移植的免疫学特点,为临床提高肺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率以及移植物失功的防治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

张畅[3](2021)在《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西黄丸对4T1荷瘤小鼠原位肿瘤的影响、血瘀症状的改善、对乳腺癌肺转移瘤的抑制作用、小鼠血液及肺组织中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的重要组分及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影响,最终明确活血化瘀药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首先随机选取5只BALB/c雌性小鼠对其进行皮下4T1乳腺癌细胞注射接种,使其产生原位肿瘤,待瘤体生长至直径约为0.8cm时,处死小鼠,选取大小适宜的瘤块,切成2mm3大小,分别移植到另外的小鼠第四对乳房脂肪垫下,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模型(Control)组、西黄丸(XH)组、阿霉素(ADM)组,每组25只。通过小鼠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表,评价小鼠血瘀证进展程度,分析西黄丸对荷瘤小鼠血瘀证症状的改善作用。采用定期取材(8Day、11 Day、14 Day、17 Day、20 Day)的方法,对小鼠瘤体进行称重,测量肿瘤长度和宽度,估算肿瘤体积、抑瘤率,观察西黄丸对原位肿瘤的影响。2.采用在BALB/c小鼠皮下移植4T1乳腺癌瘤块的方法,构建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利用直接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3种方法评估肺转移情况,判断是否成功构建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检测乳腺癌肺转移形成相关蛋白(MMP9、S100A8/A9)表达水平,研究不同组别肺转移的发生时间。3.应用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乳腺癌肺转移小鼠的血液和肺中MDSCs的数量比例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生物标记物(MMP9,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皮下接种4T1乳腺癌细胞荷瘤BALB/c雌性小鼠模型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块在接种5日后,可观察到局部肿瘤形成,瘤体生长状态良好,成瘤率100%。西黄丸对原位肿瘤的抑制效果:(1)小鼠血瘀证症状评分:在小鼠皮下接种瘤块后第14天时,模型组已明显表现出血瘀证症状,模型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9.00±1.00,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6.00±1.00,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7.00±1.00;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小鼠舌体血瘀面积小于1/3,无脉络瘀血,无明显出血、瘀斑(P<0.05);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表现较为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0天时,模型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3.33±0.58,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0.33±1.16,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1.33±0.58;相较于模型组小鼠,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表现明显减轻(P<0.01);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体积:接种第8天时,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为(42.50±6.61)mm3,西黄丸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9.33±4.62)mm3,阿霉素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6.17±5.10)mm3;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瘤体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第14天,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62.50±54.44)mm3,西黄丸组小鼠瘤体体积为(138.00±19.08)mm3,阿霉素组小鼠瘤体体积为(123.17±23.51)mm3;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瘤体体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肿瘤质量:接种第17天,模型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504±0.156)g,西黄丸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159±0.025)g,阿霉素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145±0.017)g;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瘤体的质量均有明显减轻(P<0.01),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4)抑瘤率:与模型组比较,接种第14天,阿霉素组抑瘤率达到53.08%,接种第17天,西黄丸组的抑瘤率达到52.77%。2.小鼠肺转移情况:(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第14天前已经发生转移,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在接种瘤块第17天之前已发生乳腺癌肺转移。(2)观察小鼠肺转移情况:与转移前相比,三组在转移后均可观察到肿瘤小结节遍布全肺,肺质变硬,颜色深红。模型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21.00±2.65)个,西黄丸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2.33±1.53)个,阿霉素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5.33±2.52)个;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均可减少小鼠乳腺癌肺转移结节灶的数量(P<0.05)。西黄丸组抑制肺转移灶的作用与阿霉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可显着降低肺组织中MMP 9的表达(P<0.0001);西黄丸组S100A8/A9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01),阿霉素组S100A8/A9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01)。3.乳腺癌肺转移微环境相关生物标记物表达:(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小鼠血液中MDSCs的比例显示,转移前,转移发生时和转移之后,模型组中MDSCs比例分别为51.4%、64.6%、79.1%;西黄丸组中MDSCs比例分别为22.7%、53.3%、62.7%;阿霉素组中的MDSCs比例分别为24.6%、54.5%、67.8%;与模型组相比,在转移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之后西黄丸均可明显降低乳腺癌小鼠血液中MDSCs的比例;同时,西黄丸组小鼠血液中MDSCs比例始终低于阿霉素组(P<0.05)。小鼠肺部MDSCs的比例显示,转移前,转移发生时和转移之后,模型组中总MDSCs表达量分别为51.9%、55.4%、79.7%;西黄丸组中MDSCs表达量分别为49.1%、61.2%、67.0%;阿霉素组中的MDSCs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1.4%、53.6%、65.7%;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在转移前对MDSC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在转移时,抑制作用较差(P>0.05);在转移之后,西黄丸组MDSCs的比例有所下降(P<0.01)。两治疗组相比较,在转移前,西黄丸组比阿霉素组效果好(P<0.05),而在在转移发生时至最后,阿霉素组抑制肺中MDSCs比例的效果更好(P<0.05)。(2)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与模型组中的MMP9相比,转移前,西黄丸组中MMP9的表达有所下降(P<0.05)。转移发生时,西黄丸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之后,西黄丸MMP9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的NF-κB相比,转移前,西黄丸组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01);转移发生时,西黄丸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之后,西黄丸组表达明显减少(P<0.001)。结论:1.西黄丸不仅对乳腺癌原位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有效改善荷瘤小鼠的血瘀证症状并提高荷瘤小鼠的生活质量。2.西黄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肺转移前血液中的MDSCs比例和转移前肺组织中MDSCs的聚集。3.西黄丸可能通过降低肺组织中MMP9、S100A8/A9和NF-κB的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延长转移的时间,减轻乳腺癌肺转移程度。

苏龙[4](2021)在《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化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复发难治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烈的治疗方案,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CT)。然而,复发仍旧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后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所在。与髓外复发相比,骨髓复发患者治疗困难,长期预后差。因此,如何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对于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整体预后,甚至实现治愈白血病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与免疫细胞发育、迁移及功能维持中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了造血细胞发育、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向骨髓归巢及其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定居。此外,CXCL12/CXCR4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向骨髓迁移及其在骨髓中的定居亦发挥关键性作用。骨髓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如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维持免疫抑制状态,保护HSC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造血及机体必要时的应急造血。骨髓微环境同样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使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同时可抵抗免疫治疗。阻断CXCR4可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从而可增强化疗药物与分子靶向药物的杀伤效果。然而,阻断CXCR4联合化疗对临床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有限,考虑与化疗不能有效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有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的联合治疗手段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发现,CXCR4拮抗剂可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allogeneic lymphocyte infusin,ALI)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然而,该研究采用的是人造白血病(人CD34+细胞转染MLL-AF9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特异性。采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疾病动物模型,小鼠无完整免疫系统,因此,无法评估在完整免疫系统存在情况下,阻断CXCR4是否能够增强GVL效应。此外,CXCR4阻断对allo-H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与供体细胞植入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研究以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确定CXCR4阻断是否可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是否对GVHD及供体造血细胞植入有影响,从而为开展后续临床试验提供直接证据与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构建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s,PDX)模型,待外周血可检测到白血病细胞后,给予ALI。免疫细胞活化后给予CXCR4拮抗剂AMD3100治疗,治疗后检测外周血和/或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水平。采用多种小鼠allo-HCT模型,以小鼠原代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作为靶细胞,研究移植后给予AMD3100对GVL效应的影响。建立小鼠急性(BALB/c小鼠→C57BL/6小鼠)与慢性(BALB/c小鼠→CB6F1小鼠)GVHD模型,研究CXCR4阻断对GVHD病程的影响。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研究CXCR4拮抗剂对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临床患者B细胞ALL(B-cell ALL,B-ALL)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发现,白血病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XCR4。采用患者标本构建PDX模型发现,CXCR4拮抗剂AMD3100可动员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峰值为给药后3小时。2.采用3例患者标本建立PDX模型,给予1次或2次ALI联合AMD3100治疗。结果发现,PDX小鼠骨髓中的B-ALL细胞对ALI抵抗,而AMD3100可明显促进ALI对患者B-ALL细胞的杀伤,且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3.在PDX模型中,当外周血白血病负荷较高时,可先行化疗预处理,降低白血病负荷,然后再给予ALI联合CXCR4拮抗剂治疗,同样可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包括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4.小鼠T-ALL与AML细胞亦高表达CXCR4,AMD3100可明显动员上述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动员的峰值时间为给药后3小时。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明显增强GVL效应,尤其在低白血病细胞情况下,该治疗方案可取得非常高的无病缓解率,使约85%的受体小鼠长期存活。5.采用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证明,移植后短时间给予AMD3100对小鼠体重变化、生存率、GVHD临床评分及靶器官病理表现均无明显影响。6.采用小鼠非清髓性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促进供体造血干祖细胞在受体小鼠骨髓中的植入。结论临床患者与小鼠白血病细胞均高表达CXCR4,阻断CXCR4可显着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CXCR4阻断可明显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并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使受体小鼠获得高的无病缓解率。移植后短时间给予CXCR4拮抗剂对急性与慢性GVHD均无明显影响,且可促进供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的植入。

王亦心[5](2021)在《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s)是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对于IAVs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应用流感病毒疫苗,但是由于存在抗原漂移及抗原突变的情况,使得这种方式难以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一种疫苗难以针对不同种病毒毒株进行中和。很多研究发现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 cells)可能对于抵抗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近些年针对于T细胞疫苗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小鼠模型,但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及细胞比例与人肺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小鼠的肺脏在感染后的免疫变化可能无法完全反应在人肺中的情况。而轻、中度流感病毒患者的肺组织样本往往难以取材,多数样本来源于癌旁组织及器官捐献,这些样本难以进行流感病毒感染期间肺内免疫细胞的动态观察研究。因此我们在给NCG免疫缺陷小鼠重建人的免疫系统(human immune system,HIS)的基础上,同时在鼠背部皮下移植同源HL组织,建立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HIS with autologous lung xenograft,HISL mice)模型。通过对移植后的人肺脏组织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来研究人肺中以及各个器官在感染之后的免疫应答情况,探究此模型的重要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给NCG小鼠肾被膜下移植人胚胎胸腺组织、背部皮下移植同源肺脏组织(HL)及尾静脉注射同源肝脏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建立HISL小鼠模型;(2)给予HISL小鼠皮下人肺移植物接种H1N1病毒,对照组给予PBS等体积接种,研究两组小鼠免疫细胞的变化、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转录组的特征及差异;(3)给予HISL小鼠皮下HL预先接种H1N1病毒,再给予HISL小鼠致死剂量H1N1病毒经鼻接种,探求预先接种对于HISL小鼠接受致死剂量H1N1经鼻感染后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1)给予接受全身辐照后的NCG小鼠肾被膜下胚胎胸腺组织移植、皮下同源胚胎肺组织移植、尾静脉注射同源胚胎肝脏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后,成功建立HISL小鼠模型,其人CD45+细胞嵌合比例可达90%以上,以T细胞、B细胞为主,髓系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较低;小鼠皮下移植的HL组织在模型建立成功后可见其具有与成人肺中相似的、完整的呼吸性气道等结构。(2)H1N1病毒感染小鼠皮下移植的人肺组织后,H1N1组HISL小鼠人肺中的HLA-DR+CD11c+细胞和CD20+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且H1N1组小鼠HL中CD4+Trm、CD8+Trm水平较PBS组显着升高,其水平与HLA-DR+CD11c+细胞和CD20+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H1N1组HISL小鼠HL中HLA-A*0201限制性H1N1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的比例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H1N1组HISL小鼠血清中产生病毒特异性的Ig、IgG抗体;两组小鼠人肺的转录组测序后表达基因存在显着差异,H1N1组小鼠HL中H1N1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3)HISL小鼠皮下HL经过5000TCID50 H1N1病毒单次接种后,再次给予小鼠致死剂量(5000TCID50)病毒的经鼻接种,小鼠死亡;预先给予HISL小鼠多次500 TCID50 H1N1病毒皮下HL内接种,小鼠在经过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经鼻感染后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显着延长。研究结论:(1)HISL小鼠模型可实现对人肺脏组织结构、免疫细胞水平及变化等的研究。(2)HISL小鼠可研究人肺脏组织在流感病毒感染后人肺中的免疫细胞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其中T细胞亚型的特点、基因组的差异以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3)多次低剂量H1N1病毒预先感染HISL小鼠皮下HL可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该小鼠在接受致死剂量病毒经鼻感染后的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存率。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建立了可用于流感病毒研究的人肺脏组织及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感染后免疫系统的变化、T细胞表型特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转录水平的差异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对后期疫苗的研发及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朱雯[6](2021)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之一。移植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则是影响移植成败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一般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出现的排斥反应。据统计,cGVHD的发生率高达50%~70%,由于cGVHD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发生排异后症状常常迁延不愈,且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口腔、皮肤粘膜、消化道、肝脏、肺、关节及筋膜等器官组织常受到累及,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程度各异的排异症状,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cGVHD的一线治疗比较公认的是糖皮质激素(加或不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是一线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仅有50%,有50%的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差,并且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及并发症,包括感染风险增加、高血压及骨质疏松等。除此之外对于部分糖皮质激素依赖和复发难治患者难治性患者,对cGVHD的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发起了挑战,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骁悉、干扰素等,但其疗效往往不理想。一线治疗失败的cGVHD患者往往有较差的预后结果。需要启动cGVHD的二线治疗,但现有的二线治疗方案有效率较低,长期使用导致感染、胃肠道反应、复发等毒副作用比较明显,亟待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西罗莫司是一种疗效好、低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因其较低的肾毒性而受到关注,同时西罗莫司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使其对皮肤cGVHD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发现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组成新方案,用于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患者,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目的:观察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临床效果,评价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的有效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后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cGVHD患者27例,给予西罗莫司联合环孢素或者他克莫司治疗。参考201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于cGVHD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cGVH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六月及1年时各个器官cGVHD评分并与用药前基线对比,观察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总反应率(CR+PR)、6个月及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6,PFS-12)、总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此外,记录所有患者纳入该方案后用药后出现的毒副作用。从而评估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的cGVH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入组27例患者,最终可分析患者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所有纳入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24.1(12.0~50.1)个月,纳入的27名患者中,原发疾病为AML者13人,4人为ALL,4人为CML,3人为MDS,1人患有淋巴瘤,1人患AA,1人为PNH患者。随访六个月时,3例患者cGVHD达到完全缓解(CR),12例患者的疾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患者表现为疾病稳定状态(SD),6例患者疾病有所进展(PD),纳入患者的总反应率(ORR=CR+PR)为55.6%,6个月时无进展生存率(PFS-6)达到88.9%,6个月时的总生存率(OS-6)为100%。随访1年时,CR者5例,PR者11例,SD者9例,PD者2例,ORR为59.3%,PFS-12达到62.9%,OS-12为100%。该方案对供者为男性的cGVH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供者为女性的cGVHD患者。对有口腔、皮肤、肝脏等器官排异表现的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未发生新增的巨细胞病毒以及EB病毒感染。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从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cGVH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说,西罗莫司联合CNI的治疗方案在远期效果控制方面具有优势,用药安全性较高,适合cGVHD患者的长期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孙满强[7](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20年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例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最主要类型。大量的中药被用于肿瘤治疗,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常用来治疗症瘕积聚等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及其相关制剂具有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的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限制丹参的临床应用和药品研发。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403250)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化钠注射液可通过下调Twist基因表达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但由于丹参酮ⅡA磺化钠注射液杂质过多、毒性较强等综合因素,难以明确发挥作用的物质成分和作用机制,而且Lewis肺癌细胞来源于C57BL小鼠,并非人源性肺癌细胞。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并筛选丹参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以人源肺腺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活性成分和抗NSCLC的分子靶点。方法为: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丹参的活性成分,依据ADME(OB≥30%,DL≥0.18,Caco-2≥-0.4,BBB≥-0.3)原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丹参酮 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的度值(degree)最高。采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和 PharmMapper 数据库预测 Tan ⅡA 的作用靶点,采用 DisGeNET、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预测NSCLC疾病靶点。将两个数据集进行映射处理,筛选重复靶点,构建“TanⅡA—NSCLC—靶点”数据集,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reaction,PPI)网络,将 PPI 网络导入 Cytoscape 3.5.1 软件中,通过Network Analyzer(Cytoscape内置插件)进行网络拓扑参数分析计算。获取网络信息,包括节点度、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采取以上三个信息的中位数作为卡值筛选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作为核心靶点的注释分析工具,分析TanⅡA抗NSCLC的主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第二部分是通过细胞实验对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方法为:细胞实验以A549细胞作为NSCLC的模型,通过CCK-8实验、葡萄糖摄入实验、ATP含量实验、乳酸含量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荧光探针检测,观察Tan ⅡA对细胞增殖、有氧糖酵解代谢、细胞侵袭转移、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PCR、ELISA实验观察TanⅡA对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第三部分是通过动物实验探究TanⅡA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为:以Balb/c裸鼠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作为模型,分为模型组、顺铂组、TanⅡA低剂量组(TanⅡA-L)和TanⅡA高剂量组(TanⅡA-H),药物干预方式均为腹腔注射。药物干预28天后,观察对裸鼠体重变化、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重量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情况和肺部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药物对上述分子机制的调控。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Tan ⅡA抗NSCLC的主要作用机制有葡萄糖摄入调控、葡萄糖代谢过程、细胞凋亡过程、细胞迁移过程、缺氧刺激反应的生物过程和PI3K/AKT/mTOR、HIF-1α、VEGF 和 Bcl-2/Bax/Cleaved-Caspase 3 等信号通路。2.细胞实验中CCK-8实验结果表明,TanⅡA对A549细胞的毒性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活力逐渐下降,Tan ⅡA作用于A549细胞48h的IC50=4.19μg/ml。3.细胞实验中有氧糖酵解代谢相关实验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组、Tan ⅡA2μg/ml组、Tan ⅡA 4μg/ml组的葡萄糖摄入量、ATP产量和乳酸产量均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细胞实验中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组、Tan ⅡA 2μg/ml组和Tan ⅡA 4μg/ml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和转移至小室下壁的细胞数目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细胞实验中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使A549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凋亡,可见染色质出现破碎,并聚集浓缩成块状、团状;细胞质出现浓缩、体积变小;细胞膜表面出现大量小空泡或小泡样突起。6.细胞实验中线粒体膜电位JC-1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 μg/ml 组、Tan 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4μg/ml 组的 FL2/FL1 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细胞实验中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MPTP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μg/ml组、Tan ⅡA 2μg/ml组和Tan ⅡA 4μg/ml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细胞实验中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 组、Tan 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 4μg/ml 组的PI3K、P-AKT/AKT、P-mTOR/mTOR、HIF-1α、GLUT1、HK2、PKM2、LDHA、MMP-9、VEGF-A、Bcl-2 的蛋白表达显着减少,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细胞实验中PCR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μg/ml组、Tan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 4μg/ml 组的 GLUT1、HK2、PKM2、LDHA 的 mRNA 表达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动物实验中裸鼠体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裸鼠的体重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未见体重减轻,无统计学差异(P>0.05)。11.动物实验中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动物实验中肿瘤抑瘤率结果表明,顺铂组的抑瘤率为50.18%,Tan ⅡA-L组的抑瘤率为22.26%,Tan ⅡA-H组的抑瘤率为37.40%。比较各组裸鼠的肿瘤重量,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的肿瘤重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动物实验中肺脏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的肺脏出现肿瘤细胞转移的情况,肿瘤细胞结构紧密但是排列无序,其周围的纤维组织遭到破坏。实验组并未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情况,镜下观察主要为正常肺脏组织,其结构疏松且肺泡细胞排列有序。14.动物实验中肿瘤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肿瘤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大小不一,呈类圆形或圆形,细胞核染色较深,分布均匀,排列紧密,呈条索状或腺状结构。实验组的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弥散分布,部分组织出现碎片状干酪样坏死或模糊不清的现象。15.动物实验中肿瘤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ⅡA-H 组的 PI3K、P-AKT、P-mTOR、HIF-1α、GLUT1、HK2、PKM2、LDHA、MMP-9、VEGF-A、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网络药理学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丹参酮ⅡA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试验和体内实验结果,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对丹参酮ⅡA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预测结果。丹参酮ⅡA主要通过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氧糖酵解过程,进一步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同时诱导细胞的凋亡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HIF-1α转录因子,进而下调有氧糖酵解过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糖酵解限速酶HK2、PKM2、LDHA的表达,进一步下调肿瘤转移相关分子VEGF-A、MMP-9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因子Bax 和 Cleaved-Caspase 3 的表达有关。除此之外,部分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物具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动物实验部分的肺部HE染色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抑制皮下移植瘤的肺部转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丹参酮ⅡA可抑制肿瘤的VEGF-A和MMP-9蛋白表达。本研究表明了丹参酮ⅡA作为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的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

李志[8](2021)在《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癌症数据显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在世界癌症中占第6位,死亡率占第3位。肝癌的治疗目前仍是全球医疗的一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具有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因此抑制Treg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IL-28B是IFN-λ成员之一,已报道IL-28B具有抗肿瘤作用且下调Treg,但目前仍不清楚其抗肿瘤的免疫机制。因此本文评价IL-28B下调Treg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应,阐明其对免疫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并研究IL-28B在体外对Treg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HEK 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rAd-mIL-28B,PCR鉴定目的基因,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2)MTT法检测IL-28B体外对宫颈癌TC-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3)第0天BALB/c雌性小鼠皮下注射1 × 106个小鼠肝癌H22细胞,分别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瘤组织、脾脏、肺脏、肝脏和胸腺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 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及制备肿瘤组织匀浆,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4)分离BALB/c小鼠脾细胞,利用CD3单抗/CD28单抗、IL-2、TGF-β诱导生成iTreg细胞,在此诱导条件下加入IL-28B培养3天后,FCM检测CD4、CD25 和 Foxp3 分子,RT-PCR 检测 Foxp3 和 PD-1 mRNA 水平,ELISA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10水平。(5)构建H22荷瘤小鼠,每天给予E2-a灌胃治疗,剂量为100 mg/kg/day并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瘤组织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研究结果(1)PCR法鉴定扩增的腺病毒载体rAd-mIL-28B含有IL-28B基因,TCID50法检测 rAd-mIL-28B 滴度为 1 × 1010.6 PFU/ml,rAd-EGFP 滴度为 1 X 109.55 PFU/ml。(2)MTT试验证明50 μg/ml IL-28B和100 μg/ml IL-28B作用宫颈癌TC-1细胞72h后,OD值分别为0.80±0.09和0.85±0.08,低于阴性对照组(0.92±0.06)(p<0.05)。(3)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中,rAd-mIL-28B组肿瘤体积为796.74 ±447.58 mm3,低于 rAd-EGFP 组(1415.27±513.37 mm3)(p<0.05);rAd-mIL-28B组平均肿瘤重量为 0.63±0.30 g,低于 rAd-EGFP 组(1.16±0.34 g)(p<0.05),抑瘤率为 45.69%;肿瘤组织HE染色后,rAd-mIL-28B组可见肿瘤细胞坏死;rAd-mIL-28B 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 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8.65±5.49%)高于未治疗组(3.21±1.45%)(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T 和 CD4+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mIL-28B组脾脏CD4+Foxp3+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 16.78±2.93%,低于 rAd-EGFP 组(21.47±4.17%)(p<0.05);rAd-mIL-28B组脾脏中CD4+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46±0.08%,明显低于 rAd-EGFP 组(2.40±0.31%)(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血清 CXCL13,ICAM-1,MCP-5 和 IL-7 水平降低(p<0.05),rAd-mIL-28B肿瘤组织内IL-15和sFasL的表达降低(p<0.05)。(4)与未刺激的脾细胞相比,脾细胞刺激组(500 ng/ml CD3单抗/CD28单抗、5 ng/ml IL-2和1.25 ng/ml TGF-β)培养三天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与脾细胞刺激组相比,加入50 ng/ml IL-28B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Foxp3 mRN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D-1 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上清IL-10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5)E2-a联合rAd-mIL-28B作用于H22荷瘤小鼠后抑制了肿瘤体积(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E2-a 联合 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CD4+Foxp3+、CD8+Foxp3+和PD-1+Foxp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血清细胞因子IL-1α、IL-12p40、TNFRI 明显降低,而 MIP-1γ 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rAd-mIL-28B可通过下调H22荷瘤小鼠Treg抑制肿瘤生长。(2)rAd-mIL-28B可影响H22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3)IL-28B具有体外直接抑制Treg细胞生成的作用。(4)rAd-mIL-28B联合E2-a未增强E2-a的抗肿瘤作用。

张姗姗[9](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特征是肺部生长、肺泡发育和血管发育受限,以及炎症和氧中毒所导致的肺泡结构发育迟钝,是早产儿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随着氧疗、辅助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使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救治成功率不断提高,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明显增加。同时,这些治疗方法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治疗过程中吸入高浓度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是必不可少的,但氧气又可造成肺损伤,导致B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目前,BPD已成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已引起广泛重视。当前,糖皮质激素、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以及保护性通气策略等的使用和实施,使BPD逐渐由严重型转变为轻型BPD(又称为"新"BPD),病理改变以肺泡发育不良或停止及肺微血管发育异常为主要特征。BPD一直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长期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我国BPD主要见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一旦发病,多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等并发症,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预后差,常存在后遗症及不良反应,对患儿生活质量和发育有着严重影响。因此,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减轻患儿痛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发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组织损伤后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促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干细胞向损伤局部趋化,募集,参与组织损伤修复,这一特性使干细胞在治疗损伤修复性疾病上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文献报道,间充质干/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MSCs)移植能明显修复BPD动物模型的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I期临床治疗中,移植人脐带血来源的MSCs能显着降低重度BPD发生率。然而,移植细胞数量不够,存活率低(<5%),损伤部位微环境差,细胞生存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干细胞的广泛应用和作用效果。大量实验研究证实,MSCs移植后肺内细胞严重不足,组织修复及向肺组织分化作用非常有限,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或者其它未知原因发挥的间接作用。微血管系统的正常形成是肺泡发育正常的必要条件,文献报道,在BPD患儿和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了微血管系统的异常,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和肺毛细血管密度显着降低;而新生血管生成增加可显着抑制高氧诱导的肺泡破裂。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主要由成人肾脏产生的糖蛋白激素,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内皮细胞表面有EPO受体的表达,EPO具有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样作用,能够促进动物局部缺血组织血管增生,改善局部血流和氧供。EPO已被证明在包括肺部疾病在内的许多器官疾病中,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保护因子,其机制是通过修复肺泡结构、促进血管生成和抑制纤维化来实现的。有学者研究发现,EPO能明显减轻高氧致BPD早期炎性损伤,对BPD有一定防治作用。那么,EPO对于血管微环境的改善作用是否有助于提高MSCs在体内的存活、分化、归巢等作用,从而增强MSCs对BPD等肺部损伤性疾病的修复效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BPD模型小鼠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发现MSCs移植联合EPO注射对BPD模型小鼠肺部损伤的修复作用效果显着优于MSCs和EPO单独应用。由此,我们设想MSCs联合EPO治疗BPD,通过EPO促进血管生成作用改善损伤部位局部微环境,提高MSCs移植细胞数量和存活率,从而提高MSCs的内皮修复功能,达到治疗BPD的目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内外观察高氧环境下EPO对MSCs的活力、增殖与凋亡、分化的影响;比较分析MSCs联合EPO治疗与MSCs或EPO单独治疗对BPD模型小鼠肺部损伤的修复作用效果,从不同环节揭示联合治疗优于单独治疗的作用机制,旨在探索寻找有效防治BPD的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观察MSCs联合EPO对高氧诱导BPD小鼠肺部损伤的保护作用,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分析高氧损伤环境下EPO对MSCs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力图从改善局部微环境的角度,探讨EPO提高MSCs移植对BPD的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BPD提供新的思路与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MSCs分离,培养与鉴定1.1 MSCs分离与培养本实验选用6-8周龄C57BL/6-GFP转基因小鼠,使用全骨髓培养方法从胫骨和股骨分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MSCs)。1.2 MSCs表型鉴定胰酶消化收集5×105个MSCs,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细胞2次,悬浮于封闭液中,加入抗小鼠 CD34、CD44、CD45、CD90、CD106、CD117一抗,4℃孵育30分钟,PBS洗涤细胞,加入经荧光标记的二抗,孵育,洗涤后重悬于PBS溶液,流式细胞仪(FCM)上机检测MSCs表面特异性抗原标志物的表达。1.3 MSCs诱导分化能力检测本实验采用诱导分化专用基础培养基,检测MSCs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方向的诱导分化能力。2.BPD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2.1 BPD小鼠模型的建立选用出生24小时内的C57BL/6小鼠,体重1-2g,随机分组置于高/常氧孵育箱内,母鼠喂养。实验组:持续输入氧气,保持氧流量0.5L/min左右,氧浓度(FiO2)60%连续维持14天(CO2浓度<0.5%)。对照组:吸空气,FiO2维持21%相同条件饲养14天。每日测氧3次,每天开箱1小时,添加饲料和水,观察记录反应及进食情况。小鼠持续放置于高氧环境内。为防止高氧对母鼠喂养造成影响,每24小时更换母鼠。2.2 BPD小鼠模型的评价各组小鼠不同处理方式。2周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快速取出肺脏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将组织包埋在石蜡中,用切片机切成4-5μm的切片。HE染色分析辐射状肺泡计数(RAC)和肺泡隔厚度,分析肺泡发育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肺脏1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评价 BPD 小鼠肺纤维化程度。3.MSCs联合EPO对BPD模型肺脏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3.1实验分组MSCs培养详细步骤见第一部分,BPD模型建立见第二部分。1日龄新生小鼠体重1-2g,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对照组、BPD组(模型组)、EPO组、MSCs组、MSCs+EPO组(联合治疗组)。各组处理方法如下:对照组:常规饲养,出生后24小时内和7天分别给予50μl PBS静脉注射,作为对照。BPD组:新生小鼠,出生24小时内于放入高氧模型箱前1小时和7天分别给予50μl PBS静脉注射,作为模型组。EPO组:出生24小时的新生小鼠,建立BPD模型,于高氧暴露前1小时和7天分别给予5000U/kg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EPO)腹腔注射。MSCs组:1-5×106个MSCs悬浮于50μl PBS中,出生24小时的新生小鼠,于高氧暴露前1小时和7天分别给予静脉注射。MSCs+EPO组:新生小鼠,于高氧暴露前1小时和7天分别给予5000U/kg的EPO腹腔注射,同时1-5×106MSCs悬浮的50μ1 PBS静脉注射。作为联合治疗组。3.2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肺泡化程度变化各组小鼠经不同处理方式,实验结束后麻醉处死,快速取出肺脏组织,使用石蜡制片法将材料经固定、透明、浸腊后包埋,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100,200,400倍放大倍数选取不同视野,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3.3免疫组化观察微血管生长情况与纤维化程度变化肺组织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后,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处理10min,抗原修复后与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又称CD31)抗体或非特异性IgG抗体,4℃孵育过夜,第二天特异性二抗在室温下孵育1小时,荧光显微镜观察,计数染色阳性细胞,分析血管新生情况。3.4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分析本部分利用特异性PECAM-1和细胞增殖抗原ki-67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荧光显微镜下100,200,400倍放大倍数选取视野,拍照计数各组PECAM-1和Ki-67均阳性的细胞数,使用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进行叠加分析。3.5MSCs体内分化检测本实验利用免疫荧光技术体内观察MSCs向以肺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C,SP-C)为特异性标志物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typeⅡ,AECII)的分化情况。5%山羊血清阻断冰冻切片30分钟,滴加单克隆兔抗小鼠SP-C一抗,4℃孵育过夜,次日,滴加特异性荧光二抗,避光,室温孵育1小时。荧光显微镜下100,200,400倍放大倍数选取视野,观察拍照,使用IPP 6.0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切片进行叠加后分析。3.6血管生成相关因子mRNA表达检测为了进一步观察EPO对MSCs移植后血管微环境的改变,我们对各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4型 CXC 趋化因子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本实验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各组 VEGF、CXCR4 和SDF-1 mRNA水平。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快速取出肺部组织,低温充分匀浆后,TRIzol法提取总RNA,按照逆转录试剂盒操作步骤合成cDNA。以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β-actin的比值作为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引物为公司合成,序列见第三部分。3.7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检测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CXCR4和SDF-1蛋白表达情况。总蛋白在4-2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湿法转膜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封闭后加入到稀释后的CXCR4、SDF-1和VEGF一抗中,山羊抗兔二抗室温孵育1小时,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使用电化学发光试剂盒观察免疫反应。4.体外高氧环境下EPO对MSCs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4.1EPO对MSCs增殖的影响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法进行。选用2-5代细胞,达到90%以上融合后,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分离出1.0×104个MSCs,分别在21%O2和5%CO2的常氧(Room air,RA)以及95%O2和5%CO2的高氧(high oxygen,HO)环境中重新悬浮细胞,并种植到96孔板中。RA-EPO组和HO-EPO组加入2U/ml EPO,培养24小时后,将CCK-8试剂添加到每个孔中,在37℃下放置3小时,450nm处测量吸光度。4.2EPO对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系,检测MSCs迁移能力。将5.0×104个细胞置于含有1%(v/v)胎牛血清(FBS)的200μL培养基中,下室充满含10%胎牛血清(v/v)的完整培养基,RA-EPO 组和 HO-EPO 组加入 2U/ml EPO,5%CC2,21%(常氧)或60%O2(高氧)浓度培育箱在37℃下培养24 h。用棉签擦拭干净跨孔膜的上表面,移行到下表面的细胞被固定并用结晶紫染色。在显微镜下以200倍的放大倍数计数移行细胞的数量,评价MSCs的迁移能力。4.3EPO对MSCs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评估细胞凋亡。收集细胞(1.0×106)悬浮于200μL结合缓冲液中,分别加入5μL annexin V-FITC和5μLPI,然后加入300μL结合缓冲液,在黑暗中孵育15分钟,1小时内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凋亡率。5.统计分析采用不配对的Student’s t检验对两组的参数进行比较。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应用Dunnettt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MSCs分离,培养与鉴定本研究利用全骨髓培养方法对胫骨和股骨分离获得的骨髓进行培养,经形态观察,FCM表型鉴定与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检测,证实所获得的细胞为MSCs。利用GFP转基因小鼠,成功获得GFP标记的MSCs用于体内移植实验研究,荧光标记率达85%以上,选用3-8代MSCs进行实验。2.BPD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本研究选用1日龄新生小鼠,利用高氧动物模型箱,高氧(60%FiO2,CO2浓度<0.5%))环境下,持续暴露14天建立BPD小鼠模型。分别于实验0、3、7、14天测量小鼠体重;实验结束时,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分离心脏与双肺常规石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氧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肺泡腔隙增大,肺泡壁厚,肺泡结构不规则,肺泡数量减少。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肺组织COL1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评价BPD小鼠肺纤维化程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PD组COL1和TGF-β1的OD值明显提高(P<0.05)。说明高氧建立的BPD模型使小鼠肺脏出现纤维化。3.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BPD小鼠体重和肺损伤的修复作用观察分别于治疗后0、3、7、14天测定新生小鼠体重。随着实验进行,各组小鼠间体重差异逐渐显现,实验结束时,BPD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而与BPD组相比,EPO、MSCs和MSCs+EPO组的平均体重均显着增加(P<0.05)。MSCs+EPO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MSCs组和EPO组(P<0.05)。HE染色的肺组织切片显示新生小鼠暴露于高氧环境14天后,RAC明显减少(P<0.05),肺泡隔厚度明显增加(P<0.05),与BPD组相比,MSCs、EPO和MSCs+EPO组的肺泡化程度和肺泡隔厚度明显改善(P<0.05),而且MSCs+EPO组较MSCs和EPO组改善更加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血管密度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PD组小鼠肺组织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各治疗组新生血管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尤其是MSCs+EPO组血管数目明显多于MSCs组和EPO组(P<0.05),差异明显。5.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肺脏纤维化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对肺脏1型胶原(COL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评价BPD小鼠肺纤维化程度以及各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对染色后切片拍照后利用IPP-6进行分析,观察各组OD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PD组,COL1和TGF-β1的OD值明显提高(P<0.05),说明高氧建立的BPD模型使小鼠肺脏出现纤维化;各治疗组与BPD组相比,COL1和TGF-β1的OD值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MSCs+EPO联合治疗组较EPO和MSCs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说明,EPO、MSCs和MSCs+EPO治疗后均能降低BPD小鼠肺纤维化程度,而MSCs+EPO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着(P<0.05)。6.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体内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特异性PECAM-1和细胞增殖抗原Ki-67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通过计数Ki-67阳性细胞数来评价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BPD组较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EPO、MSCs和MSCs+EPO组与BPD组比较,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与单用MSCs或EPO相比,MSCs+EPO组的阳性细胞数增加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体内细胞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体内实验所用MSCs来自于GFP转基因小鼠,标记为绿色,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特异性标记SP-C染色为红色,使用IPP-6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叠加后分析计数双染阳性细胞数,结果暗示MSCs移植后可向AECⅡ分化,而MSCs与EPO联合应用可提高MSCs的分化率(P<0.05)。8.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CXCR4、SDF-1和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RT-PCR结果分析表明,BPD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XCR4、SDF-1和VEGF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PD组相比,三个治疗组肺组织中CXCR4、SDF-1和VEGF的mRNA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其中,MSCs+EPO组升高更加明显,与MSCs或EPO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MSCs与EPO联合治疗对CXCR4、SDF-1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与RT-PCR结果相一致,BPD组较对照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XCR4、SDF-1和VEGF的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BPD组相比,三个治疗组CXCR4、SDF-1和VEGF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尤以MSCs+EPO组升高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EPO对MSCs体外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高氧(HO)组MSCs的增殖和迁移明显低于常氧(RA,对照)组(P<0.05);然而,在含有2U/ml EPO的完全培养基的高氧环境中,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明显增加(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RA组和RA-EPO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分别为6.64%和6.87%,P>0.05),但细胞在高氧环境中的凋亡率比常氧环境下的高(45.16%)(P<0.05);此外,当全培养基中含有2U/ml EPO时,即HO-EPO组凋亡率较HO组明显降低(26.58%,P<0.05)。研究结论:1.建立BPD模型小鼠,体外培养的MSCs联合EPO治疗2周后,能显着增加BPD小鼠的体重,修复BPD小鼠肺泡损伤,降低肺脏纤维化程度,作用效果优于MSCs或EPO单独治疗,组间差异明显。2.MSCs联合EPO治疗组与MSCs或EPO单独治疗组相比,能明显增加BPD小鼠肺组织血管密度,提高VEGF、SDF-1及其受体CXCR4的mRNA与蛋白表达。3.本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内外高氧环境下,EPO均能提高MSCs的增殖、迁移和抗凋亡能力,具体机制可能与增加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局部微环境相关。

郑莉[10](2020)在《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肺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接受肺脏移植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供肺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供肺利用率相比肝、肾移植利用率较低,较同期的国外供肺利用率较低,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边缘性供肺的维护及使用的问题。课题通过研究经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为临床边缘性供肺的维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2017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死亡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分为纤支镜肺泡灌洗组(实验组)及对照组,通过采用胸片、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纤支镜检查等手段作为评价指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胸围和疾病相关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实验前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实验前氧合指数、胸片、纤支镜镜下表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实验后资料对比实验组经常规维护及纤支镜肺泡灌洗后,患者氧合指数、胸片、纤支镜镜下表现评分低于维护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肺泡灌洗技术在临床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以作为一种供肺维护的有效技术手段,应用前景广泛。

二、肺脏移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脏移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对尿液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气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及材料
    1.1 材料及来源
    1.2 方法
        1.2.1 尿液干细胞培养和标记
        1.2.2 动物模型建立和实验分组
        1.2.3 肺泡灌洗液TGF-β1、VEGF及IGF-Ⅰ表达水平
        1.2.4 肺组织TGF-β1、VEGF及IGF-Ⅰ基因表达水平
        1.2.5 肺组织TGF-β1、VEGF及IGF-Ⅰ蛋白表达水平
        1.2.6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1.2.7 尿液干细胞在肺组织中的存活和分布
        1.2.8 肺泡壁细胞凋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尿液干细胞形态及CFSE标记
    2.2 各组肺泡灌洗液TGF-β1、VEGF及IGF-Ⅰ表达水平比较
    2.3 各组肺组织TGF-β1、VEGF及IGF-Ⅰ基因表达水平比较
    2.4 各组肺组织TGF-β1、VEGF及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2.5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2.6 尿液干细胞在肺组织中的存活和分布
    2.7 肺泡壁细胞凋亡率
3 讨 论

(2)肺移植免疫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脏免疫细胞组成的独特性
2 肺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和诊断
3 肺移植病原体感染的快速诊断
4 肺移植术后其他重要并发症
5 肺移植相关基础免疫
6 小结与展望

(3)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西黄丸对乳腺癌小鼠原位肿瘤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构建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西黄丸对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活血化瘀药抗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乳腺癌肺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2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
        1.2.1 CXCL12/CXCR4概述
        1.2.2 CXCL12/CXCR4在生理过程与病理状态中的作用
    1.3 CXCR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3.1 CXCR4在AML细胞向骨髓归巢及定居中的作用
        1.3.2 AM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1.3.3 CXCR4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3.4 CXCR4作为AM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4 CXCR4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4.1 CXCR4在ALL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1.4.2 AL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1.4.3 CXCR4与ALL细胞髓外浸润
        1.4.4 CXCR4在ALL中的预后意义
        1.4.5 CXCR4作为AL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5 CXCL12/CXCR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1.5.1 阻断CXCR4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
        1.5.1.1 阻断CXCR4与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1.5.1.2 阻断 CXCR4 与 allo-HCT 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
        1.5.1.3 其他阻断 CXCR4 的动员剂
        1.5.2 阻断CXCR4在allo-HCT预处理中的应用
        1.5.3 阻断CXCR4在allo-HCT后的应用
    1.6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患者白血病样本与异基因淋巴细胞样本采集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2.2.4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临床患者白血病细胞分离
        2.3.2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PDX)构建
        2.3.3 异基因淋巴细胞分离与回输
        2.3.4 AMD3100皮下注射
        2.3.5 小鼠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2.3.6 牺牲小鼠检测各脏器白血病细胞
        2.3.7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本研究3例B-ALL患者临床特征
        2.4.2 患者B-ALL细胞CXCR4表达及其体内动员反应
        2.4.3 ALI来源的正常B细胞在PDX小鼠体内快速消失
        2.4.4 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PDX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2.4.5 化疗预处理桥接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高白血病负荷PDX模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2.5 讨论
第3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细胞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3.2.4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原代白血病小鼠的构建
        3.3.2 小鼠allo-HCT
        3.3.3 AMD3100皮下注射
        3.3.4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3.3.5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3.3.6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Notch1-T-ALL与MLL-AF9-AML细胞CXCR4表达与体内动员反应
        3.4.2 AMD3100增强allo-HCT后GVL效应
        3.4.3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T细胞扩增有关
        3.4.4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CD8+记忆T细胞扩增有关
    3.5 讨论
第4章 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与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4.2.4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原代T-ALL种子小鼠的构建
        4.3.2 流式染色检测调节性T细胞
        4.3.3 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3.4 AMD3100皮下注射
        4.3.5 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的评估
        4.3.6 小鼠活体骨髓穿刺
        4.3.7 组织病理检测
        4.3.8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4.3.9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4.3.10 统计学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骨髓免疫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对AMD3100的动员反应
        4.4.2 AMD3100对allo-HCT后急性GVHD的影响
        4.4.3 AMD3100对allo-HCT后慢性GVHD的影响
        4.4.4 AMD3100对allo-HCT后供体细胞植入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学术业绩
致谢

(5)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甲型流感病毒的概述
        2.1.1 流行病学
        2.1.2 结构及致病机制
        2.1.3 预防和治疗
    2.2 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
        2.2.1 病毒如何进入宿主
        2.2.2 病毒编码的几种蛋白
        2.2.3 固有免疫反应
        2.2.4 适应性免疫反应
    2.3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2.3.1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
        2.3.2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2.4 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
        2.4.1 概述
        2.4.2 特征
        2.4.3 发展
        2.4.4 Trm与呼吸系统
第3章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人胚胎组织来源
        3.2.3 材料及试剂
        3.2.4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人胚胎肺脏组织处理
        3.3.2 人胚胎肝脏来源CD34~+细胞的分离
        3.3.3 人胚胎胸腺组织处理
        3.3.4 NCG小鼠皮下人肺组织移植模型的构建
        3.3.5 HISL小鼠模型的构建
        3.3.6 HISL小鼠构建后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系统重建水平
        3.3.7 HISL小鼠取材检测
        3.3.8 HISL小鼠各组织器官HE染色
        3.3.9 流式细胞术染色方案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NCG小鼠皮下人肺组织移植模型的构建
        3.4.2 HISL小鼠模型构建
        3.4.3 HISL小鼠免疫系统的重建水平
        3.4.4 HISL小鼠建立后HL结构及其中免疫细胞的水平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SPF鸡蛋
        4.2.3 甲型流感病毒和MDCK细胞
        4.2.4 材料和试剂
        4.2.5 仪器
    4.3 方法
        4.3.1 种蛋孵育
        4.3.2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
        4.3.3 甲型流感病毒血凝值的测定
        4.3.4 甲型流感病毒TCID50测定
        4.3.5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建立及鉴定
        4.3.6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
        4.3.7 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21天取材检测
        4.3.8 流感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ELISA检测
        4.3.9 各器官组织化学染色
        4.3.10 流式细胞术染色方案
        4.3.11 转录组测序分析
        4.3.12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H1N1流感病毒效价及TCID50
        4.4.2 HISL小鼠感染H1N1后免疫细胞的总体变化
        4.4.3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4.4.4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产生
        4.4.5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4.4.6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HL基因组测序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流感病毒预先接种对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产生保护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材料和试剂
        5.2.3 仪器
    5.3 方法
        5.3.1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及TCID50 测定
        5.3.2 人源化小鼠模型建立
        5.3.3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的建立
        5.3.4 甲型流感病毒经鼻接种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单次H1N1病毒接种未能给予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良好的保护作用
        5.4.2 多次H1N1病毒接种可延长致死剂量H1N1病毒经鼻接种小鼠的生存时间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2 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剔除、终止标准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
    2.5 原发疾病
    2.6 治疗效果评估
    2.7 生存评估
    2.8 不良反应
    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病例资料
    3.2 西罗莫司及CNI给药情况
    3.3 治疗效果
    3.4 生存分析
    3.5 药物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讨论
    4.1 cGVHD的影响因素
    4.2 cGVHD的发病机制
    4.3 cGVHD的临床表现
    4.4 cGVHD的治疗方案
    4.5 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激素治疗耐药/依赖的cGVHD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二线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肺癌筛查
        4. 诊断和分期
        5. 治疗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抗肿瘤研究进展
        1. 丹参抗肿瘤作用的本草考证
        2. 丹参的活性成分
        3. 丹参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
        4. 丹参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的关系
        1. 代谢重编程的内容
        2. 代谢重编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3. 代谢重编程过程中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4. 代谢重编程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5.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采用网络药理学概述丹参主要成分对NSCLC的作用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丹参化学成分检索和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丹参酮ⅡA药物-靶点和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靶点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三节 丹参酮ⅡA -NSCLC-核心靶点网络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四节 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细胞实验
    前言
    实验一 TanⅡA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Tan ⅡA对A549细胞葡萄糖摄入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Tan ⅡA对A549细胞ATP产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四: 丹参酮ⅡA对A549细胞乳酸产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五 Tan ⅡA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六 Tan ⅡA对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七 Tan ⅡA对A549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八 Tan ⅡA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九 Tan ⅡA对A549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十 Tan ⅡA对A549细胞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十一 Tan ⅡA对A549细胞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机制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十二 Tan ⅡA对A549细胞VEGF-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第四章 动物实验
    实验一 裸鼠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Tan ⅡA对荷瘤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分组和给药
        3. 取材与固定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小结
    实验三 通过HE染色观察TanⅡA对荷瘤裸鼠肺脏组织和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1. 组织切片
        2. HE染色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免疫组化检测Tan ⅡA对肿瘤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机制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况及其免疫治疗进展
        1.1.1 肝癌概况
        1.1.2 肝脏的免疫系统和HCC诱导的免疫耐受导致了疾病的进展
        1.1.3 肝癌的免疫治疗
    1.2 IL-28B的研究进展
        1.2.1 IL-28B结构
        1.2.2 IL-28B单核酸多态性
        1.2.3 IL-28B信号转导
        1.2.4 IL-28B及IL-28Rα表达
        1.2.5 IL-28B抗感染作用
        1.2.6 IL-28B免疫调节作用
        1.2.7 IL-28B对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1.2.8 IL-28B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1.3 Treg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Treg细胞的发育
        1.3.2 Treg细胞的抑制机制
        1.3.3 Treg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1.3.4 Treg细胞对TME的影响
        1.3.5 TME中Treg细胞富集的机制
        1.3.6 Treg细胞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
    1.4 本课题立项依据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rAd-mIL-28B的制备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验证重组腺病毒rAd-mIL-28B
        2.3.2 TCID50法检测腺病毒滴度
        2.3.3 IL-28B体外对TC-1细胞生长的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rAd-mIL-28B抗肝癌效应及免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3.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瘤重的影响
        3.3.3 肝癌组织HE染色后细胞形态改变
        3.3.4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重量的影响
        3.3.5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脏器指数的影响
        3.3.6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7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8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3.3.9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10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1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3.3.1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3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4 rAd-mIL-28B在H22荷瘤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IL-28B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体外脾脏Treg细胞不同时间CD4、CD25和Foxp3分子表达情况
        4.3.2 IL-28B体外抑制i Treg细胞生成的研究
    4.4 讨论
第五章 rAd-mIL-28B联合生物碱对肝癌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
        5.3.2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变化的影响
        5.3.3 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细胞形态
        5.3.4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5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6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5.3.7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8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9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5.3.10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鼠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前言
    材料与试剂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试剂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试剂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性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10)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死亡供肺维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肺脏移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对尿液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气肿的影响[J]. 张茂,康学栋,刘颖,朱鸿浩.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24)
  • [2]肺移植免疫学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 肖漓,解立新,石炳毅. 器官移植, 2021(06)
  • [3]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D]. 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5]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D]. 王亦心. 吉林大学, 2021(01)
  • [6]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D]. 朱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孙满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D]. 李志. 兰州大学, 2021
  •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姗姗. 山东大学, 2021(11)
  • [10]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研究[D]. 郑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肺移植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