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一、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对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机制研究匮乏,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靶向对接,研究白僵蚕治疗瘢痕的作用靶点、化合物、KEGG信号通路,以揭示白僵蚕治疗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的分子通路、作用机制。进一步将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用于肛瘘患者的术后创面局部换药,观察其对术后瘢痕防治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僵蚕的活性成分、筛选得到疾病-药物共同靶基因,进一步实施相关靶基因的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构建白僵蚕治疗瘢痕的药物成分-靶基因-分子信号通路交互网络。随后给予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除了CCK8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实验分组(对照组、不同浓度白僵蚕给药组、单体白僵菌素给药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给药组)干预下MMP-1、MMP-2、MMP-9、Akt、P-Akt、beta-Actin、P13K p85α、p38 MAPK、GAPDH、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而后我们以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和4个关键瘢痕干预靶点(MMP1、MMP9、MMP13、PI3k)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靶向对接,再次对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深一步探讨。2.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6例肛瘘患者,每组各38例,治疗组术后给予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局部外用,对照组术后给予曲安奈德局部外用。研究过程中,使用随机数表,随机分配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干预(治疗前、治疗后)的基线特征、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的减少程度、瘢痕宽度(超声检测)等指标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阳性细胞数;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色素沉着、血管分布、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溃疡、色素减退)指标给予观察及记录、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满意度等数据分析,完成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经过筛选出白僵蚕单味药物688个靶基因中的73个与瘢痕疾病相关的药物成分,分子信号通路148条,通过构建的白僵蚕与瘢痕疾病网络,发现白僵蚕抗氧化、参与凋亡、补体激活、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基质重建、以及抗肿瘤、改善低氧状态、衰老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白僵蚕组、白僵菌素组、LY294002组干预后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MMP-1、MMP-9、P-Akt、p38 MAPK、NF-κB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白僵蚕、白僵菌素干预下,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信号通路。基于Autodock vina 1.1.2对接打分值,计算结果表明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3个化合物可能同时作用于4个靶点,提示白僵蚕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协同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2.在76例肛瘘患者中,术后采用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曲安奈德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上白僵蚕组在25.39±3.03,曲安奈德对照组为29.48±2.90,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的减少程度、超声检查瘢痕宽度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染色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显着差异(P<0.05),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P<0.05),降低肛瘘术后疼痛。对两组肛瘘术后色素沉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白僵蚕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亦能有效抑制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调控瘢痕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2.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上,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较少、疗效好、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值得临床开展。

涂龙翔[2](2021)在《USP15靶向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创面愈合过度的产物,常见于严重烧创伤、外科手术等原因所导致的深部皮肤损伤。临床表现为瘢痕突出周围正常皮肤组织,质地较硬,常伴疼痛、瘙痒等症状,不仅影响美观,甚至会出现瘢痕挛缩畸形,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HS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明晰,也缺乏满意的防治手段。因此,阐明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将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业已证实,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中存在持续异常活化状态。其中TGF-β1是目前公认的促增生性瘢痕纤维化的最强效应分子,主要通过Smad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TGF-β1的持续增高和过度活化,可刺激其他促纤维蛋白合成、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和表型转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促进多种细胞外基质合成、粘附及沉积并减少其降解。因此,针对TGF-β/Smad信号通路转导活性调控,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修复、抗原呈递、受体内吞、细胞内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对维持细胞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发现由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DUBs)所介导的去泛素化作为泛素化的逆过程在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USP15)是去泛素化酶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定位于染色体12q14区带,由952个氨基酸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9.2k Da。USP15具备DUSP和UBL双结构域单元,正常情况下USP15可作为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温控器”调控其转导活性。在TGF-β/Smad信号活性较弱的情况下,USP15与Smad7-Smurf2-TβRI复合物紧密结合以增强TGF-β信号转导活性,而在TGF-β/Smad信号活性较强的情况下,USP15从Smad7-Smurf2-TβRI复合物解离,进而促进复合物的降解以减弱TGF-β信号转导活性。因此,USP15在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活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在一些疾病如胶质母细胞瘤、乳腺癌和卵巢癌中,USP15基因过度扩增导致USP15异常高表达,USP15温控器遭到破坏,只能检测“凉(cold)信号”从而导致TGF-β/Smad信号通路过度激活。然而,USP15是否在增生性瘢痕中存在异常活化,及其是否可以发挥去泛素化作用调节TGF-β/Smad信号转导进而促进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目前尚不清楚。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首先明确USP15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拟以USP15对TGF-β/Smad信号转导调控为主线,综合应用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基因过表达、RNAi干扰技术、CCK-8细胞增殖、细胞划痕、细胞侵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Co-IP)、蛋白酶体抑制实验、泛素化实验、构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等方法,系统观察USP15对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相互影响和变化以及干扰USP15对增生性瘢痕转归的影响。从组织、细胞和动物水平共同探讨USP15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分子机制,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第一部分USP15与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目的:明确USP15与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瘢痕切除手术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自体植皮手术剩余正常皮肤组织作对照。应用HE、Masson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USP15、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βRI、Smad2、Smad3及瘢痕纤维化指标α-SMA、COL1、COL3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自体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可见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数目,真皮层内可见粗大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不规则,病理表现符合增生性瘢痕组织的特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 RNA水平相较于自体正常皮肤组织,USP15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高表达,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βRI、Smad2、Smad3高表达,瘢痕纤维化指标α-SMA、COL1、COL3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相较于自体正常皮肤组织,USP15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高表达,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βRI、Smad2、Smad3高表达,瘢痕纤维化指标α-SMA、COL1、COL3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自体正常皮肤组织,USP15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高表达;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中异常活化会导致瘢痕纤维化的发生。第二部分USP15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研究USP15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细胞免疫荧光进行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鉴定;构建携带USP15干扰序列和过表达序列的慢病毒,采用慢病毒转染及嘌呤霉素筛选USP15下调和过表达的稳转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验证USP15在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中的下调和过表达效率;利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USP15表达变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Matrigel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USP15表达变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组织块贴壁法成功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成纤维细胞;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波形蛋白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率较高,定位在细胞质,细胞多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证实其为成纤维细胞;采用慢病毒转染及嘌呤霉素筛选,成功构建USP15下调和过表达的稳转细胞株。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较,USP15干扰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较,USP15过表达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较,USP15干扰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较,USP15过表达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trigel细胞侵袭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较,USP15干扰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较,USP15过表达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P15可以明显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显着增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第三部分USP15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作用及其分子靶点目的:探讨USP15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转导的影响及其分子靶点。方法:构建携带USP15干扰序列和过表达序列的慢病毒,采用慢病毒转染及嘌呤霉素筛选USP15下调和过表达的稳转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验证USP15在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中的干扰和过表达效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USP15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βRI、Smad2、Smad3及瘢痕纤维化指标α-SMA、COL1、COL3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此外,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实验检测TβRI蛋白降解情况,明确TβRI是否经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泛素化实验等蛋白组学技术检测USP15与TβRI相互结合以及对该分子靶点泛素化修饰水平的调节。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USP15干扰慢病毒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TβRI、Smad2、Smad3、α-SMA、COL1、COL3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 RNA水平USP15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TβRI、Smad2、Smad3、α-SMA、COL1、COL3较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USP15干扰慢病毒转染瘢痕成纤维细胞后,TβRI、Smad2、Smad3、α-SMA、COL1、COL3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USP15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TβRI、Smad2、Smad3、α-SMA、COL1、COL3较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酶体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βRI蛋白经过泛素-蛋白酶体降解;Co-IP和泛素化实验结果显示:USP15与TβRI存在相互作用,并证实USP15可调节TβRI泛素化水平,增加TβRI表达水平。结论: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USP15通过去泛素化TβRI并抑制其降解,从而稳定TβRI蛋白水平,进而增强TGF-β/Smad信号转导。第四部分USP15 shRNA重组质粒对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研究目的: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注射USP15 shRNA重组质粒对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进行体内干预,探讨USP15作为抗增生性瘢痕纤维化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方法:将人增生性瘢痕组织移植到裸鼠背部肩甲区皮下,构建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共3只,观察造模后裸鼠存活率、生物行为、饮食、体重变化,局部有无红肿、感染、溃疡、坏死等情况,16天后取材HE、Masson染色对比移植前同一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观察其细胞成分、胶原排列情况,验证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是否成功。为进一步探讨USP15 sh RNA重组质粒对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作用,构建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共9只,实验分为三组:USP15干扰组(造模16天后,瘢痕组织内分多点注射USP15 sh RNA质粒、脂质体和PBS混合液250μl,n=3);USP15阴性对照组(注射USP15阴性干扰质粒、脂质体和PBS混合液250μl,n=3);空白对照组(注射PBS 250μl,n=3)。所有动物单笼饲养,观察注射后裸鼠存活率、生物行为、饮食、体重变化,局部有无红肿、感染、溃疡、坏死等情况,7天后取材,测量标本的体积和重量,随后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USP15、COL1、COL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造模裸鼠全部存活,饮食正常、未出现体重减轻、呆滞、行动迟缓等现象,局部无红肿、感染、溃疡、坏死等情况,于裸鼠背部肩甲区可触及瘢痕移植物,随皮肤推动。肉眼观察移植物表面有纤维包膜包裹,包膜上附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移植前瘢痕组织比较,16天后仍保持原有组织学结构,细胞成分较多,胶原纤维致密、排列紊乱,以上结果说明本实验构建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是安全、稳定、可靠的。此外,通过测量移植前后瘢痕组织体积和重量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USP15干扰组移植物体积和重量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 RNA水平注射USP15 sh RNA质粒后,USP15、COL1、COL3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注射USP15 sh RNA质粒后,USP15、COL1、COL3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同时干扰USP15的表达可阻止瘢痕纤维化的进程,提示USP15可作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新靶点。

孙子荔[3](2021)在《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酸敏感离子通道3(Acid-sensing ion channel 3,ASIC3)是一种细胞膜上的酸受体,由细胞外pH的下降激活。ASIC3作为滑膜成纤维细胞的炎症酸敏感受体,介导成纤维细胞透明质酸的释放,在关节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形成与炎症水平的升高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收缩活性增强有关。本研究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揭示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通过PCR、Western Blot、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确定ASIC3在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分布和表达量差异。从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分离成纤维细胞,用荧光抗体染色鉴定细胞种类以及观察ASIC3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兔耳皮肤中ASIC3的表达。兔子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组和GMQ组,进行直径6mm的圆形伤口造模后在第八天开始分别采取不处理、皮下注射50μl DMSO和皮下注射50μl ASIC3激活剂GMQ(2mM)。连续注射3天后取样,通过CD68和精氨酸酶1(Arg-1)荧光染色观察兔耳伤口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剩余伤口在瘢痕形成后取样,进行苏木精-伊红(HE)、马森(Masson)染色和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免疫荧光染色,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体外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CCK8法检测0、5、10、20、40μM浓度GMQ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适宜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集落刺激因子1(CSF-1)、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XCL5)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体外诱导的巨噬细胞中ASIC3的表达。体外建立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GMQ对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定量PCR检测GMQ对巨噬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PCR、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确定共培养和单独培养条件下GMQ对成纤维细胞中α-SMA表达量影响。通过凝胶收缩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共培养条件下GMQ对成纤维细胞收缩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有明显的ASIC3表达,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ASIC3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皮肤(P<0.01)。从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分离的细胞经鉴定为成纤维细胞,细胞中均表达ASIC3。兔耳皮肤染色确定了真皮中ASIC3的表达;兔耳瘢痕模型显示,GMQ作用后的伤口中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增多(P<0.001),SEI值升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增多(P<0.01),Ⅰ型胶原增多(P<0.001)。体外GMQ浓度达到40μM时对成纤维细胞有毒性作用。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CSF-1、IL-1、IL-6、IL-8、CXCL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体外共培养环境中,GMQ作用后巨噬细胞M2型极化比例升高,TGF-β1表达水平升高(P<0.01)。巨噬细胞表面没有明显的ASIC3表达。共培养环境中,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的α-SMA表达量升高(P<0.001);单独培养时,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中的α-SM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共培养环境中,GMQ作用后成纤维细胞的收缩和迁移能力增强(P<0.05)。结论:(1)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ASIC3表达量高于皮肤。(2)皮肤和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中均有ASIC3表达。(3)ASIC3激活上调炎症相关因子的转录水平。(4)ASIC3激活增强成纤维细胞分泌的CSF-1信号,促进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和TGF-β1的表达,反向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促进其分化、收缩、迁移能力,ASIC3可能介导炎症反应促进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李娜[4](2020)在《TXNIP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瘢痕是各种创伤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是机体创伤修复的结果。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参与此过程,当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失衡即可形成病理性瘢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病理性瘢痕中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并通过旁分泌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上调。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TXNIP与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活动有着紧密联系,TXNIP在VEGFR2磷酸化、内皮细胞(EC)存活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而TXNIP可通过TXNIP-NLRP3-caspase-1-IL-1β/IL-18通路增强氧化应激、炎症和过度胶原沉积促进多种组织纤维化。硫氧还蛋白作用蛋白(TXNIP)是Trx系统的内源性抑制蛋白,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具有诱导氧化应激、调节细胞生长,促进炎症反应、调节线粒体功能等作用。针对TXNIP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癌症、糖尿病、心肌再灌注损伤、组织纤维化等疾病,对TXNIP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试验,应用统计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探究TXNIP在病理性瘢痕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影响及与VSS评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手术标本,结合相关病史、体征及术后病理结果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其中瘢痕疙瘩24例,增生性瘢痕30例,正常皮肤17例。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切片。2.研究方法对瘢痕组织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进行评分,实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切片组织中TXNIP的表达情况。半定量结果判断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TXNIP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是否有差异,TXNIP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部位、伴随症状、治疗史、家族史)的关系及与VSS评分高低的关系。结果1.TXNIP在瘢痕疙瘩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3.3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6.67%,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7.65%。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中TXNI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TXNIP在病理性瘢痕中高于正常皮肤组织。2.在TXNIP与病理性瘢痕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中,性别、伴随症状对TXNIP的表达阳性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部位、治疗史、家族史与TXNIP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XNIP的阳性表达率与瘢痕VSS评分的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XNIP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加。2.TXNIP在女性、有伴随症状、VSS评分高的病理性瘢痕患者中表达更高。3.TXNIP可能通过介导血管形成及加重炎症反应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夏唯杰[5](2020)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3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s,HTS)常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目前的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瘢痕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即胶原蛋白的合成和降解,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则会形成病理性瘢痕,包括HTS。既往研究证实皮肤烧伤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肌成纤维细胞增多,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开始于肉芽组织形成阶段及活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后,而这些作用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过度上皮化和最终的伤口愈合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HTS的主要成分是collagen-1(Col1a1)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它们是参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主要参与调节肌成纤维细胞的收缩。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探索HTS发生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细胞因子,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中含有TGFβ1-TGFβ3的表达。TGFβ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组织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此外,TGFβ还参与了αSMA的形成过程,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调节伤口收缩和增加ECM、胶原蛋白和纤粘连蛋白的表达等。包括在慢性溃疡中,TGFβ1同样参与调节皮肤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既往文献证实,Smad蛋白作为TGFβ的下游蛋白在细胞内信号转导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肾脏、肺和肝脏中TGFβ1可通过细胞膜上异二聚体受体使转录因子Smad2/Smad3磷酸化发挥作用。线粒体内Ca2+摄取对调节众多细胞过程和能量代谢至关重要,Ca2+是ROS产生的重要调节物,线粒体基质中的Ca2+超载会损害线粒体功能导致过量的ROS生成,而线粒体内过低的Ca2+浓度可导致ATP生成减少,这提示Ca2+信号和ROS及ATP间存在功能性的联系。线粒体作为最早被认识的钙库,其线粒体的外膜对Ca2+有较好的通透性,内膜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在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和氧化磷酸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PDH)和数个电子转运复合物与维持线粒体Ca2+内稳态的改变有关。NADPH氧化酶(Nox)4利用NADPH中的离子生成过氧化物,抑制Nox4可减少多种组织损伤模型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和纤维化。最近研究表明TGFβ介导的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已被证明与ROS生成增多激活Nox4有关。然而,线粒体内Ca2+超载通过ROS和Nox4/Smad3信号通路在调节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TRP)通道在调控细胞内钙稳态、细胞增殖、迁移和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TRP通道是一类对钠、钙等阳离子通透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它分为TRPCs,TRPVs及TRPMs等亚型,其中TRPC3是TRPCs亚家族成员之一。研究显示TRP通道与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创伤愈合伤口收缩有关。TRPC6可激活细胞内Ca2+反应蛋白钙调磷酸激酶,从而诱导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皮肤创面愈合,而TRPA1可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我们之前的研究揭示TRPC3表达增加与单核细胞迁移增加及促进线粒体Ca2+摄取和ROS生成增加,这一系列的反应与高血压血管重构有关。既往研究还显示,TRPC6参与血小板活化与糖尿病高血糖激活TRPC6促进血小板钙内流增加有关。也有研究表明TRPC3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参与调控钙库操纵的钙内流(Store Operate Calcium Entry,SOCE)及线粒体Ca2+稳态。但TRPC3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调控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作用尚不甚清楚。此外,目前对创伤时TGFβ1调控TRPC3介导线粒体钙摄取和ROS生成,调控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也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阐明。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TRPC3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2.TRPC3调控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功能对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我们对门诊就诊的需要做皮肤增生性瘢痕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对皮肤增生性瘢痕进行《改良版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患者行增生性瘢痕切除术时收集新鲜的瘢痕组织标本及酌情采集其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或行整形美容手术切取的多余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qRT-PCR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明确TRPC3和TGFβ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人和TRPC3基因敲除小鼠(Trpc3-/-)及野生型小鼠(Trpc3+/+)的原代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检测成纤维细胞的胞浆钙离子浓度([Ca2+]i)和线粒体钙摄取([Ca2+]m),检测细胞及线粒体ROS及ATP生成,阐明TRPC3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明确TRPC3通过调控NOX4/pSmad信号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机制,揭示TRPC3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本研究为皮肤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材料和方法:整个研究包括离体实验和整体实验。第一部分离体实验,临床纳入皮肤增生性瘢痕的患者,并对皮肤瘢痕进行《改良版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手术时收集患者的瘢痕组织及临近的正常皮肤组织或行整形美容手术切取的多余正常皮肤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qRT-PCR等技术,明确TRPC3在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TRPC3的表达与瘢痕评分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整体实验以Trpc3-/-小鼠和Trpc3+/+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创建开放性背部皮肤伤口模型,于创伤愈合过程中采集创面肉芽组织,阐明创面愈合过程TRPC3调控新生肉芽组织的肌成纤维细胞αSMA蛋白表达及对增生性瘢痕相关信号分子的作用及机制。细胞实验采用人或Trpc3-/-小鼠和Trpc3+/+小鼠原代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明确TRPC3调控线粒体钙摄取及ROS生成的作用,阐明TRPC3调控NOX4/pSmad信号通路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作用及机制。实验主要方法如下:1.利用qRT-PCR、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TRPC3、αSMA、TGFβ1、Fibronectin、Col1a1和Nox4/pSmad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分布。2.采用原代培养的人或Trpc3-/-小鼠和Trpc3+/+小鼠成纤维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TRPC3特异性抑制剂Pyr3和TGFβ1作为药物干预手段,利用全波长酶标仪检测细胞内胞浆钙离子浓度和线粒体钙摄取的变化。3.采用高分辨率线粒体功能测定仪及氧化还原试剂盒,测定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ATP及ROS生成的情况。4.以Trpc3-/-小鼠和Trpc3+/+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背部创建开放性皮肤伤口模型,在伤口愈合过程中采集创面肉芽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TRPC3、αSMA、TGFβ1、fibronectin、Col1a1和Nox4/pSmad2/3通路的变化及作用机制。结果:1.与人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较,人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中TRPC3和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且TRPC3与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2.成纤维细胞有TRPC3表达,TGFβ1干预可显着上调成纤维细胞TRPC3和αSMA蛋白表达,促进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RPC3抑制剂Pyr3可逆转TGFβ1的这种作用。3.TGFβ1干预可显着增加成纤维细胞胞浆钙离子浓度([Ca2+]cyt)和线粒体钙([Ca2+]mito)摄取,增加线粒体ROS生成,减少ATP合成,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减弱。TRPC3抑制剂Pyr3干预可削弱TGFβ1的这种作用,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4.与Trpc3+/+小鼠相比较,Trpc3-/-小鼠创面肉芽组织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αSMA表达显着减少。Trpc3-/-小鼠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TGFβ1诱导的钙离子内流也显着减少。Trpc3-/-小鼠创面肉芽组织αSMA、TGFβ1、Fibronectin、Col1a1和NOX4/pSmad2/3蛋白表达均显着减少,提示TRPC3基因敲除可减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增生性瘢痕形成。结论:1.人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TRPC3和TGFβ1表达增加。2.TRPC3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TGFβ1可上调成纤维细胞TRPC3表达增加线粒体钙摄取和ROS生成,促进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抑制TRPC3能够部分逆转TGFβ1的这种作用。3.TRPC3基因敲除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SOCE,减少增生性瘢痕。TRPC3介导的Nox4/pSmad2/3信号通路是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

夏子寰[6](2020)在《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皮肤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是隆起、色红、质硬,并导致严重的功能和美容问题。增生性瘢痕在病理上是一种显着的皮肤纤维性疾病,会对患者的外貌、肌肉运动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毁容和功能障碍。到目前为止,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纤维化的病因机制了解甚少,临床上缺乏有效、特异的治疗方法。皮肤受伤后,创面愈合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当调控失衡,导致损伤过度修复,即形成增生性瘢痕。巨噬细胞在炎症期和增殖期之间的过渡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此阶段,巨噬细胞协调和维持伤口愈合过程,并最终影响瘢痕形成的程度。大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药材,其中大黄素是其主要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大黄素可能通过减弱炎性细胞募集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来抑制机械应力诱导的增生性瘢痕形成。目的:验证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我们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分离并培养巨噬细胞,予以诱导剂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并给与大黄素共同培养,观察大黄素对巨噬细胞极化至M1/M2的调节作用。然后我们收集大鼠背部皮下植入PVA海绵滤出液中的细胞并对其进行分析。接着我们建立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予以大鼠尾部皮肤切除并屈曲鼠尾固定施加张力,制造增生性瘢痕。同时我们采用聚乙烯醇(PVA)海绵植入物植入背部皮下,来模拟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的内环境,收集PVA海绵植入物滤出液。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来研究其分子机制。结果:大鼠鼠尾瘢痕实验大体观察发现,运用大黄素的实验组大鼠创面早期炎症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其后瘢痕形成程度同样较对照组轻;组织病理学切背景片染色验证,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是一种可靠的增生性瘢痕研究模型,能有效模拟人体皮肤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纤维化过程;大黄素可以有效减轻创面愈合过程中伤口炎症反应程度,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纤维化。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证实大黄素既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的极化,也可以抑制向M2型的极化;运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析所收集的植入PVA海绵中的滤出液发现,与未运用大黄素的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滤出液中所募集渗出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M1及M2型巨噬细胞极化率降低,M1及M2型巨噬细胞数量较对照组进一步减少;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结果证实,运用大黄素可抑制TGF-β表达水平,并对TGF-β通路和Notch通路两条信号通路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大黄素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纤维化。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结果显示,大黄素可通过调节Notch通路和TGF-β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作用,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纤维化。

韩玉丽[7](2020)在《己酮可可碱对SD大鼠增生性瘢痕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学习和掌握SD大鼠增生性瘢痕造模的技术。2.探索己酮可可碱干预SD大鼠增生性瘢痕的最适浓度。3.研究己酮可可碱对SD大鼠增生性瘢痕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1.烫伤法造模,SD大鼠固定、麻醉、备皮、消毒,采用自制铜片在加热板上加热,作用在大鼠背部两侧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区域,待其自然生长,28天后取组织做病理证实。2.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分为4组,每组3只大鼠,4块瘢痕组织,在瘢痕内分别注射浓度为0.5g/L、1.0g/L、1.5g/L、2.0g/L的己酮可可碱溶液,每周一次,共6周,之后取瘢痕组织病理切片做HE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HE×400)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每张切片每人随机取3个视野,分别计数,共3人重复,结果取3人均数,检测出己酮可可碱的最适浓度。3.根据是否外用尿囊素乳膏保湿将大鼠分为2大组,保湿组和非保湿组,每大组均各分为四小组:(1)实验组(己酮可可碱最适浓度组);(2)阳性对照组(曲安奈德组);(3)阴性对照组(蒸馏水组);(4)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之外,其他组在瘢痕内进行相应的干预,每周1次,共6周。每2周取病理组织HE染色,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计数,检测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6周后行手术切取各组瘢痕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TGF-β1、Smad2/3及P-smad2/3的表达。4.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用药6周后,2.0g/L的己酮可可碱溶液组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均少于其他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g/L为己酮可可碱抑制SD大鼠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2.在保湿与非保湿组中己酮可可碱均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用药后2周,非保湿组中,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阳性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4、6周,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保湿组与非保湿组大组间各对应小组比较,TGF-β1、Smad2/3及P-smad2/3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保湿组小组组间两两比较以及非保湿组小组间两两比较TGF-β1、Smad2/3及P-smad2/3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建立SD大鼠增生性瘢痕模型。2.己酮可可碱可有效治疗SD大鼠增生性瘢痕,最适浓度为2.0g/L。3.己酮可可碱局部注射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4.己酮可可碱抑制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可能不是通过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的。

邱道静[8](2020)在《CSF1R抑制剂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瘢痕组织重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其本质是胶原形成与分解代谢间的速率不平衡。作为损伤修复的先行者,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是组织愈合与再生过程的研究重点。大量研究证实,巨噬细胞长期异常的极化状态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状态下,巨噬细胞表达大量促纤因子,引发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皮肤组织的纤维化。集落刺激因子-1 受体(colony stimulation factor-1 receptor,CSF1R)是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CSF1R与其配体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on factor-1,CSF1)特异性结合引发的一系列信号改变已被证实是调节巨噬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重要途径。CSF1/CSF1R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见报导。鉴于该信号通路在调节巨噬细胞表型转化时展现出高效的抗炎功能,以及M2巨噬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长期存在异常活化的现象,因此我们拟以CSF1R为着力点,通过特异性靶向抑制CSF1R,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促进瘢痕组织的重塑进程,以期实现理想的抗瘢痕效应。研究目的1.明确CSF1R是否是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键因素。2.明确CSF1R抑制剂是如何调控巨噬细胞,进而发挥抗瘢痕形成的作用。研究方法1.CSF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性(1)利用qPCR和ELISA技术,检测CSF1R在成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2)利用免疫染色技术检测M2巨噬细胞在成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数量分布差异。(3)构建皮肤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于损伤后多节点取材,qPCR检测Csf1r在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2.体内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1)构建鼠尾和兔耳的增生性瘢痕模型,并进行实验分组。(2)待鼠尾和兔耳伤口上皮化完成后,实验组(GW2580组)体内应用CSF1R的靶向抑制剂GW2580。(3)两种动物模型均于术后一月取材。以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瘢痕的形态,HE、马松三色染色观察瘢痕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瘢痕组织中CSF1R以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qPCR检测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3.体外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明确不同刺激物对Raw 264.7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分别以CSF1、CSF1+GW2580、CSF1+GDC0068 刺激 Raw 264.7 细胞,qPCR 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1、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CD206的表达。(2)明确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共培养技术,将经受不同刺激的巨噬细胞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线法观察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研究结果1.CSF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性(1)成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CSF1R的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人正常皮肤。(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成人增生性瘢痕中M2巨噬细胞的特定标志物CD206的密度较成人正常皮肤高。(3)在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Csf1r的表达量随时间逐渐升高,于术后16天达到顶峰,至术后30天,仍处于高水平的表达状态。2.体内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1)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一月,Control组的瘢痕外观更明显:瘢痕充血呈红色,高出皮面,触之偏硬,与周围皮肤差异明显;而GW2580组术区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局部皮肤柔软,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抑制CSF1R后,鼠尾增生性瘢痕的VSS评分明显下降。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抑制CSF1R后,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HE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较厚,交叉重叠,排列紊乱。胶原纤维间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浸润。GW2580组胶原纤维较薄,排列整齐,其间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浸润。GW2580组瘢痕指数较Control组降低。马松三色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大量蓝染的胶原纤维,结构粗大、紊乱。而GW2580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纤细,排列整齐,胶原含量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HE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较厚,排列紊乱。而GW2580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较薄,排列整齐。马松三色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大量蓝染的胶原纤维,结构粗大、紊乱,而GW2580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纤细,排列整齐,胶原含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鼠尾瘢痕组织中,GW2580组Col1a1、Ctgf.Tgfβ1、Acta2等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兔耳瘢痕组织中,GW2580组Colla1、Fn1、Tnc等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鼠尾瘢痕组织中,Control组TGF-β、α-SMA、CD206表达量高于GW2580组。兔耳瘢痕组织中,Control组瘢痕中Collagen 1、α-SMA表达量高于GW2580组。(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鼠尾瘢痕组织中,Control组瘢痕中CSF1R和TGF-β信号下游的转录因子Smad2的表达量均高于GW2580组。3.体外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Raw 264.7细胞经由CSF1刺激后,M2标志基因Cd206表达明显上调,M1标志基因Cd86下降;CSF1+GW2580组,Cd206的变化不明显,且Cd86未见明显变化;在CSF1+GDC0068组,Cd206的变化不明显,Ml标志基因Cd86也未见明显变化。(2)Raw 264.7细胞经由CSF1刺激后,CD86阳性率88.9%;CD206阳性率 99.9%;CSF1+GW2580 组,CD86 阳性率 100%,CD206 阳性率 88.2%。CSF1+GDC0068 组,CD86 阳性率 99.5%,CD206 阳性率 89.0%。(3)在巨噬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实验中,自12 h始,CSF1组的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开始增加,至48 h增殖速度达到顶峰,之后逐渐放缓。自24h后,相较于Control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SF1组增殖速度明显较快(P<0.05)。而CSF1+GW2580组、CSF1+GDC0068组生长曲线与Control组相近。所有细胞于60 h后增殖活性降低。12 h时CSF1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速度明显较其他三组快,至24 h时,CSF1组已完成迁移。与Control组相比,CSF1+GW2580组、CSF1+GDC0068组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速度差异不明显。研究结论1.与正常皮肤相比,CSF1R和CD206在成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升高,提示CSF1R可能是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小鼠皮肤的损伤愈合过程中,Csf1r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升高,且在后期仍维持于相对高水平状态,提示CSF1R参与调节皮肤组织的损伤愈合过程,尤其在组织重塑期发挥作用;2.在鼠尾和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抑制CSF1R信号,可显着降低M2巨噬细胞的数量水平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瘢痕组织重塑,进而减轻瘢痕的形成;3.巨噬细胞向M2型表型极化受CSF1/CSF1R信号调控。抑制CSF1R信号,M2巨噬细胞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将同时被抑制,这一现象可能与Akt通路被阻断有关。

张谊[9](2020)在《miR-222调控MMP1干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以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阐明HS的发病机制,研究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靶点并开发治疗HS的新药有重要临床价值。HS组织中胶原蛋白的沉积显着增多,而胶原蛋白降解的关键酶则是MMP-1,MMP-1的含量多少及活性高低直接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程度。因此研究MMP-1在HS中的表达和调控对于HS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MicroRNAs(miRNAs)通过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广泛参与各种皮肤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未有miR-222和HS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miR-222在HS中的表达情况,继而研究miR-222过表达对H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miR-222参与HS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调控的相关机制。方法:1、收集36例HS患者的瘢痕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q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Col1A1、Col3A1、MMP1 和 miR-222 的表达。2、采用脂质体法为成纤维细胞分别转染miR-222 mimic、miR-222 inhibitor、scramble control 和 negative control。用 qRT-PCR 检测转染效率,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CNA、cyclin D1、cyclin E1和CDK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率。3、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iR-222的潜在靶基因。4、采用脂质体法将荧光素酶报告载体MMP1-3’-UTR-Wt或MMP1-3’-UTR-Mut 分别与 miR-222 mimics、miR-222 inhibitor、scramble control 或negative control共转染到HEK 293T细胞中,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荧光值。5、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S的成纤维细胞转染miR-222 mimic和miR-222 inhibitor及其对照组后MMP1mRNA和MMP1蛋白的表达。6、分别将 miR-222mimic+MMPl,miR-222mimic 和 scramble control 转染HS是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速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 检测 PCNA、cyclin D1 和 cleaved caspase3 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HS组织中miR-222表达显着上调。2、转染miR-222 mimic组的成纤维细胞中miR-222表达上调,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显着提高,PCNA、Col1A1、Col3A1mRNA 及其蛋白、cyclin D1、cyclin E1和CDK1表达和成纤维细胞S期的细胞比例均上调,成纤维细胞凋亡率下降,cleaved caspase-3 和 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下调。而转染 miR-222 inhibitor 组各指标均与转染miR-222 mimic组相反。3、靶基因预测发现MMP1是miR-222的潜在靶基因。共转染miR-222mimic和MMP1-3’UTR-Wt后,报告基因的荧光值降低,共转染miR-222 inhibitor和MMP1-3’UTR-Wt后,则显着增高。证实了 MMP1是miR-222的靶基因。4、转染miR-222 mimic组的HS成纤维细胞的MMP1mRNA和MMP1蛋白的表达下调,转染miR-222 inhibitor组的HS成纤维细胞的MMP1mRNA和MMP1蛋白的表达上调。5、转染miR-222mimic+MMP1组与转染miR-222mimic组比较:HS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细胞凋亡率上升,PCNA,cyclin D1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结论:miR-222过表达可以促进HS的成纤维细胞增殖,miR-222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调控HS的成纤维细胞增殖:1、调控细胞周期,上调HS的成纤维细胞S期细胞的比例;2、降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3、提高HS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上调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表达,促进Col1A1、Col3A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而实现促进HS的形成。4、miR-222可能是通过绑定其下游靶基因MMP1的3’-UTR负向调控MMP1的表达而发挥其功能。MMP1可逆转miR-222的部分促纤维化作用。本研究为miR-222/MMP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HS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记物和新的靶点提供了数据支持。

韩玉丽,刘琪琪,李真,辛燕[10](2019)在《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研究》文中认为增生性瘢痕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因伤口过度愈合而形成的。其从外观和机体功能方面均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虽未完全清楚,但伴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目前关于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本文主要就上述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认识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二、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白僵蚕制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瘢痕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USP15靶向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USP15与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的收集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组织石蜡切片
        1.2.2 HE染色
        1.2.3 Masson三色染色实验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1.2.5 Western blot检测
        1.2.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E染色比较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学差异
        2.2 Masson染色比较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学差异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SP15、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m RNA表达水平
        2.4 Western blot检测USP15、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第2章 USP15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1.2.2 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1.2.3 USP15 下调和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1.2.4 慢病毒转染构建USP15 干扰、过表达细胞株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2.6 Western blot检测
        1.2.7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1.2.8 细胞划痕实验
        1.2.9 Matrigel细胞侵袭实验
        1.2.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成纤维细胞形态学特征
        2.2 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2.3 USP15在HSFs细胞中干扰、过表达效率鉴定
        2.4 USP15 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
        2.5 USP15 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
        2.6 USP15 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侵袭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第3章 USP15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作用及其分子靶点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慢病毒转染构建USP15 干扰、过表达细胞株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1.2.4 Western blot检测
        1.2.5 蛋白酶体抑制实验
        1.2.6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1.2.7 Lipofectamine3000法转染
        1.2.8 泛素化实验
        1.2.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USP15 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转导
        2.2 在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中TβRI蛋白经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
        2.3 USP15与TβRI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
        2.4 USP15调节TβRI蛋白泛素化修饰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第4章 USP15 shRNA重组质粒对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获取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构建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
        1.2.2 USP15 shRNA重组质粒的构建
        1.2.3 USP15 shRNA重组质粒、脂质体和PBS混合液体内转染
        1.2.4 组织石蜡切片
        1.2.5 HE染色
        1.2.6 Masson三色染色实验
        1.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2.8 Western blot检测
        1.2.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移植前后大体观察
        2.2 移植前后瘢痕组织块体积变化情况
        2.3 移植前后光镜下观察
        2.4 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2.5 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USP15、COL1、COL3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GF-β1的生物学功能
        1.1 TGF-β1的形成和信号传导机制
        1.2 TGF-β1在免疫系统和炎症调节中的作用
    2. TGF-β1/Smas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2.1 肌成纤维细胞与正常成纤维细胞
        2.2 TGF-β1/Smads介导的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机制
    3. 干预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抗瘢痕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3.1 药物类
        3.2 基因疗法
    4. 干预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中医药抗瘢痕化研究进展
        4.1 方剂类
        4.2 中药成分类
    5. 总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主要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动物和细胞株
        1.4 标本来源
        1.5 引物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2 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
        2.3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兔耳瘢痕模型及标本处理
        2.5 组织切片染色
        2.6 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2.7 瘢痕增生指数(SEI)测定
        2.8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9 组织DNA的提取和PCR凝胶电泳
        2.10 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2 CCK8实验
        2.13 流式细胞术
        2.14 Western Blot
        2.15 胶原凝胶收缩实验
        2.16 划痕实验
        2.1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SIC3在正常皮肤与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分布及表达量差异
        3.2 真皮成纤维细胞中的ASIC3表达定位
        3.3 ASIC3参与兔耳伤口模型中巨噬细胞的形成
        3.4 ASIC3介导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3.5 ASIC3激活在体外影响成纤维细胞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3.6 ASIC3激活介导的CSF-1释放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
        3.7 ASIC3激活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化
        3.8 ASIC3激活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增强成纤维细胞的收缩和迁移能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TXNIP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XNIP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3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RPC3和TGFβ1在人增生性瘢痕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激活TRPC3增加成纤维细胞线粒体钙摄取致增生性瘢痕的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TRP通道与增生性瘢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创面愈合与增生性瘢痕的研究现状
    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TGF-β与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大黄素在纤维性疾病中的作用
    小结
第一部分 大黄素抑制巨噬细胞极化的体内外实验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大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1.2.3 大鼠鼠背PVA海绵植入模型的建立
        1.2.4 大鼠背部PVA海绵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1.2.5 细胞染色及流式细胞分析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研究结果
        1.3.1 在体外实验中巨噬细胞可向M1/M2 型自然极化
        1.3.2 在体外实验中大黄素可抑制巨噬细胞M1/M2 向极化
        1.3.3 大黄素抑制聚乙烯醇(PVA)海绵内的巨噬细胞M1 型极化和M2 型极化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黄素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大鼠鼠背PVA海绵植入模型的建立
        2.2.3 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5 组织病理学评分
        2.2.6 大鼠背部PVA海绵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2.2.7 巨噬细胞从炎症反应细胞中的分离
        2.2.8 蛋白免疫印迹法和抗体
        2.2.9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鼠尾瘢痕模型瘢痕生长情况
        2.3.2 鼠尾瘢痕病理切片情况
        2.3.3 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2.3.4 大黄素抑制创面愈合早期及中期TGF-β的表达水平
        2.3.5 大黄素抑制Notch信号通路与TGF-β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
    2.4 讨论
    2.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创面巨噬细胞调节瘢痕形成及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1.引言
    2.巨噬细胞表型
    3.巨噬细胞调节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
    4.M2 型巨噬细胞与创面愈合
    5.总结
    参考文献

(7)己酮可可碱对SD大鼠增生性瘢痕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建立SD大鼠增生性瘢痕模型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附图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CSF1R抑制剂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瘢痕组织重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SF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性
    1.主要材料仪器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二章 体内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1.主要材料仪器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5.讨论
    6.结论
第三章 体外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CSF1/CSF1R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9)miR-222调控MMP1干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iR-222在HS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特征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miR-222过表达对HS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miR-222促进HS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分子机理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注解
全文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GF-β1信号通路
    1.1 TGF1/Smads信号转导通路
    1.2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1.2.1 ERK/MAPK信号通路
        1.2.2 P38/MAPK信号通路
    1.3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2 P13K/Akt/mTOR信号通路
3 Hippo信号通路
4 Notch信号通路
5 Hedgehog信号通路
6 总结

四、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USP15靶向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D]. 涂龙翔. 南昌大学, 2021(01)
  • [3]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调控炎症反应在热毒瘀阻型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子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TXNIP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5]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3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D]. 夏唯杰.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纤维化调控的机制研究[D]. 夏子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己酮可可碱对SD大鼠增生性瘢痕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D]. 韩玉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CSF1R抑制剂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瘢痕组织重塑的研究[D]. 邱道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miR-222调控MMP1干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张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研究[J]. 韩玉丽,刘琪琪,李真,辛燕. 医学信息, 2019(22)

标签:;  ;  ;  ;  ;  

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