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自然辩证法,服务两个文明建设——邱良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发展自然辩证法,服务两个文明建设——邱良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一、发展自然辩证法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丘亮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时工作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史阿敏[1](2020)在《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考古学是在外国考古学传入后产生的,在其产生后,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一直深受外国考古学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获得较快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极大的声誉,这与夏鼐的出国留学经历及与外国学界的密切往来有直接的联系。夏鼐的国际学术交流经历可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前十七年、“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阶段。夏鼐国际学术交流的时间跨度长,交流形式多样,在国内以主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接待来访者或访华团为主,亦有出国留学、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率团或随团出国访问、出国讲演等。夏鼐的国际学术交流对象及形式等呈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主要受国内外政治形势、考古学科发展及个人能力的阶段变化影响。夏鼐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交流过程中,不仅其个人广结各国友人、达到学贯中西的学术境界,且其利用自身所学,用于指导建立国内的考古学学科体系、传授在国外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培养了一批专业考古学人才,并配合外交政策参与外事活动,带动国内考古学逐步走向世界。夏鼐承担了新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对内输入”、“对外输出”的双向交流责任,其交流活动达到了中外考古学学术交流互鉴的目的。夏鼐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也为1990年代考古学国际化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在新时代的中国,随着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中国考古学应顺势积极参与国际考古学研究和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学术前沿成果,充分发挥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优势,提升中国考古学话语体系及国际影响力,并充分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带动世界文明互鉴,推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刘君[2](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指出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张文毓[3](2020)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考察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传播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发展史角度,考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恩格斯的着作《自然辩证法》是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最主要的文本体现,因此,本文以这一着作为主线进行考察。按照事物的发生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及其早期传播(19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在党内和先进分子中传播,传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传播范围相对狭窄。二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在我国的初步建制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初步建制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服务国家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阻碍,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建制化进程被迫中断。三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全面制度化和规范化(1978年至今)。相对于上一阶段开启的建制化进程,我们把此阶段称为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再建制化。在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奠基于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之上,吸收融合了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最新研究成果,由恩格斯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为主的内容体系,逐渐扩展到以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新框架。此外,自然辩证法思想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1)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我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自然辩证法思想有迫切的时代需求,为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的理论,它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自然科学上升为哲学的典范;它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品质,在内容上适合我国国情。(2)自然辩证法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是相互交织的过程。思想在传播中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传播,很难将思想传播与思想发展二者截然割裂开来。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受众群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等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从偶然性、不确定性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3)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以来,我国持续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为指导。进入新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更需要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朱训[4](2019)在《我与地学哲学(下)》文中提出系列出版成果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每两年一次学术年会的成果,都汇编出版一部文集。论文集《地学与智慧》、《地学与社会》、《地学与文化》、《地学·哲学·发展》、《地学哲学与西部大开发》、《地学哲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学哲学与地学文化》、《地学哲学与科学?

李惠国[5](2019)在《回忆与思考——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示成立40周年》文中认为作者回忆了亲身经历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大事,并对学科和研究会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丘亮辉[6](2018)在《自然辩证法在一些历史的关键点上影响了社会》文中认为作者从事自然辩证法学习、研究和教学60年,1985-1995年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亲历自然辩证法在历史关键点上影响了社会的实践。作为对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周年的纪念,本文重点回忆了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背景;自然辩证法影响社会的九件大事以及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要领导在一起工作中值得回忆的一些往事。

刘明月[7](2017)在《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权势之争:中央国医馆研究》文中指出自清末以来,西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社会,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诸多的碰撞、冲突中,中医、西医学之争尤具代表性。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年代,“废止中医案”、“漏列中医案”等一系列妄图抹杀中医的政治压迫频频发生,中医界同仁意识到,争取政治权势对于挽救中医之灭亡的重要性,中央国医馆得以应运而生。自成立之日起,中央国医馆致力于中医学术之整理、政府医学管理权力之争夺、中医科学化之发展,集合全国各地中医之力量,赢取国民政府及各地方政府之支持,为中医走上政治舞台、夺取医政权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之局限,中央国医馆未能实现中医科学化之目标,但其勇于探索、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徐晨歌[8](2016)在《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光远是我国着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的倡导者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而其自然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详实,使得他成为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重要奠基者。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结合于光远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探寻其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其丰富内容;总结于光远对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创造性贡献,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本文正文分为四章和结语,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演变历程,揭示其对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二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是论述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对象,二是论述自然辩证法这个科学群丰富内涵,三是论述建立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的思想。第三章,首先阐述自然辩证法为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的思想;第二,详述了自然辩证法的“百家争鸣”与发展;第三,总结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特点。第四章,对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学术价值进行评析。阐明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在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当代启示。

黄庆桥[9](2013)在《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际着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钱三强为研究对象,在挖掘、利用新史料和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这一视角出发,分析钱三强的社会角色及其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和意义天然地与其在现实中的“功业”密不可分,“时代—角色—功业—影响”构成了本文的分析逻辑。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有:(1)梳理钱三强功成名就的历史过程与历史机缘;(2)澄清已有的对钱三强的误读和误解;(3)研究钱三强的思想与实践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4)探讨钱三强与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新中国科学体制的‘制礼作乐’者: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主要研究1949—1956年期间,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钱三强在中国科学院的早期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钱三强是中国科学院发展蓝图的实际绘制者;第二,钱三强的留法和访苏背景使得中国科学的建制化打上了很深的苏联和法国模式的印迹,而这种集中管理独立研究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模式,适应了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第三,钱三强在中科院的领导经历对日后“两弹”攻关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后世研究者惊叹于“两弹”科研攻关中钱三强调兵遣将轻车熟路,殊不知,这一基础是在1950年代早期打下的。第二章“大科学工程中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在中国核能事业中的角色担当”,从“中国原子弹之父”争论的学术史梳理开始,探究钱三强在开创新中国原子能事业以及“两弹”研发中的特殊角色,系统分析他之所以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历史背景、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大科学时代科学精英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西方模式与中国特色等诸多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钱三强是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和领导者,是研制“两弹”的帅才人物。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一称谓,钱三强是当之无愧的。钱三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非凡经历以及后世者对他的褒贬评价,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大科学工程中的帅才人物。第三章“新时期的科技领导人: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系统梳理钱三强在“文革”之后的科学活动这一至今学者涉及较少的论题,研究钱三强在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科学家与科技政策的互动、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等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钱三强是“文革”后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人,并担当了国家科学顾问的角色,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晚年热心于软科学,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科学规范制度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可以看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章“科学家的科技现代化思想:钱三强对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则从思想者与思想史的视角解读钱三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式科技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科学精英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左右着国家决策的方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既是对国家宏观科技战略的引导,也是对其的呼应与诠释,并对具体的政策实践产生影响。钱三强的科技思想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中介性等特征,解读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其实也就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解读。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还体现着科学的开放精神。没有自我反思的单向度的向外学习,在钱三强那里是不存在的。这种精神对于今日之中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五章“科学家的科学史情怀:钱三强与科学技术史”则专门论述了钱三强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造诣及其对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贡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钱三强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重要的直接参与者。这可以看作是钱三强科学贡献的独特方面。第六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从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的视角,探讨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历史合理性并由此反思如何防止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从科学家与当代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的视角,探讨研究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个案的特殊意义。总结钱三强一生之功业,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钱三强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钱三强担当了建国初期中国科学体系设计者的角色;第二,钱三强在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史上担当了开拓者和奠基者的角色;第三,钱三强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担当了特殊角色:对上,他是中央的参谋和助手;对科学家,他是慧眼识人用人的“伯乐”;对科研难题,他既是“出题目”者,又是带领科技人员攻关的“解题目”者;第四,钱三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担当了科技事业的领导人和国家科技顾问的角色;第五,钱三强在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中担当了创建者、发起者、倡导者的关键角色;第六,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还是一位高水平的“思想家”。概括钱三强一生所担当的多重角色,其显着特点是“一宽一窄”。“宽”是指钱三强涉足的领域相当之宽,“窄”是指钱三强只在科技领域参加活动、发出声音。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总结钱三强多重角色形成的历史原因,除了钱三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之外,他的政治信仰和时代需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革”前,钱三强的人生历程可以归纳为“成也政治,败也政治”。“文革”后,钱三强历经磨难而不悔,继续矢志为国家科技事业做贡献,走上国家科技建设的重要领导岗位,焕发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反思钱三强多重角色的价值和局限,其角色的多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在当代中国发生了某种蜕变,表现为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通过对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之间关系的细致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科技决策过程其实就是中共决策层及其执行机构与科学家的协调沟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强国梦想,把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党组织往上输送,最终在党组织的甄别采纳下形成科技决策或科技制度。这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科技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因此,要研究中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简单解读党的文件和政策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历史的深处,深究文件和政策文本背后的形成过程和各方力量的博弈,唯有如此,我们对新中国的科技体制起源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通过对钱三强在“文革”之后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活动的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国家建设恰如1950年代一样,急需大量科技工作者,急需科技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老一辈科学家再次在国家需要面前走向前台,担当起领导和组织科技事业的重任,即使是退休后,他们仍利用自己的影响,通过与中共高层的直接沟通,为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也就是说,中国科技体制与科技制度的再生,也与他们密切相关。故此而言,钱三强那一代科学精英不仅直接参与了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早期建构,而且直接参与领导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科技体制的再生,中国的科技体制也因此深深打上了他们的印记。总体来说,作者围绕钱三强生平和科技功业做了大量口述访问,掌握了大量口述史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档案材料及其他文献史料,对钱三强的多重角色和科技功业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历史定位。通过对钱三强科技思想的研究,填补了学术界已有研究的空白,使人们对钱三强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通过对钱三强科学活动的研究,阐释了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钱三强的活动为线索,挖掘出了新中国科技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对学术界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同意见。通过对钱三强社会活动的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科学学、科学技术史这些软科学学科建立过程中某些遗失的环节,使这些学科的发展史得以健全。通过对钱三强的个案研究,提出了杰出科学家社会角色转型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剖析了这种现象的社会合理性及其蜕变。由此,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特殊意义:要深入了解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从对杰出科学家的研究着手,也许是一条合理的渠道。

李海涛[10](2010)在《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对于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整体研究。本文以1840-1927年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力图揭示其发展轨迹,并就该时期为什么中国钢铁工业始终发展不起来、各阶段钢铁工业建设的总体特征及其不足等问题展开论述。本文考察的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个建设周期,是全面认识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起点。中国工业化启动后不久,钢铁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原料,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引起朝野的关注。传统冶铁业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遽萎缩。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发展钢铁工业的呼声。从1870年代初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开始了探索旅程。1871年建成的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然而,它只具备钢铁加工能力,囿于市场、资金等因素的掣肘,冶炼钢铁计划自始至终未能实现。其它一些洋务企业的炼铁计划也相继流产。作为洋务运动前期推动钢铁工业建设的代表性人物,李鸿章在1880年代亦趋向消极。中国钢铁工业迟迟未能全面起步,有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不佳,资金缺乏,制度缺陷,以及市场需求空间有限等方面。中法战争后,以军事工业的进步和铁路建设的兴起为标志,中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导致国内钢铁市场需求的增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一批具备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陆续兴建。贵州青溪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以其规模和历史影响,成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全面起步的标志。然而,所有这些企业均先天不足,存在不同的缺憾。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谙熟经营之道的盛宣怀将钢铁、铁路、银行、煤炭等事业协同发展,顺应了钢铁工业建设的高度关联性特征。同时,他着手改良扩张汉阳铁厂,并推动组建汉冶萍公司,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效。清末汉冶萍公司的迅速发展,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汉冶萍时代。该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清政府的大力扶植,铁路建设造就的市场空间,日本资金的较好利用,以及盛宣怀个人的历史作用。但是,辛亥革命中断了汉冶萍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民国成立后,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经验,钢铁工业被北京政府确立为基础工业,钢铁工业政策形成。同时,受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北京政府强势介入钢铁工业建设,采取一系列整顿措施,但收效甚微。中国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钢铁建设,钢铁工业建设出现一股规模扩张的热潮,但扩张的实际结果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畸形发展。进入19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钢铁企业发展环境极为恶劣,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钢铁企业相继停产。在外部,日本长期以来采取种种手段,处心积虑地掠夺中国钢铁资源,到此时,基本确立了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地位。中国钢铁工业迅速衰落,走完了它的第一个建设周期。

二、发展自然辩证法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丘亮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时工作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自然辩证法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丘亮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时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新中国成立前夏鼐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一)夏鼐选择考古学作为留学专业的学术背景
    (二)夏鼐留学经历
        1.入学英国考陶尔德研究所
        2.转入伦敦大学学习埃及考古学
        3.学习先进的田野发掘方法与技术
    (三)夏鼐学成归国
        1.将国外考古学方法与中国考古学具体实践相结合
        2.成为中国首位埃及考古学家
        3.少数对外交流活动
    小结
二、新中国前十七年夏鼐的国际考古学交流
    (一)对外交流概况
        1.在国外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2.在国内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二)服务国家对外人文交流战略
        1.通过对外学术交流加强和改善对外关系
        2.通过宣传中国考古新成果扩大中国考古学国际影响
    (三)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
        1.指导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2.传播国外考古方法与技术
        3.培养新中国考古专业人才
    小结
三、“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夏鼐的国际考古学交流
    (一)对外交流活动的中断和恢复
        1.在国外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2.在国内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二)交流案例分析
        1.发布中国碳-14实验室测定数据
        2.古币鉴定
    小结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夏鼐的国际考古学交流
    (一)对外交流概况
        1.出国访问讲学次数空前频繁
        2.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多样发展
    (二)阐述中国文明的起源
    (三)新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的总代表
    小结
五、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思想
    (一)借鉴国外考古学成果与中国考古学实际相结合
    (二)国际考古合作需遵守国家文物纪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理论品质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及其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和《自然辩证法》着作译介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初步结合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初步建制化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曲折中传播和发展
四、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规范化
    (一)现代科技促进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再建制化
    (三)在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中促进社会和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我与地学哲学(下)(论文提纲范文)

系列出版成果
壮大研究力量
结语

(5)回忆与思考——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示成立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译介学习宣传阶段 (1928—1955)
    1. 中文的《自然辩证法》翻译出版情况
    2. 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宣传
二、自然辩证法作为独立学科的形成阶段 (1956—1966)
三、严重挫折时期 (1966—1976)
四、自然辩证法学科和事业的大发展阶段 (1977—)
    1. 全国自然辩证法规划会议前后
    2.《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编撰工作
    3. 反对伪科学
    4. 积极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
    5.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6.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7. 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咨询研究
    8. 促进自然辩证法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9. 促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传统的研究
五、几点思考
    1. 发扬特点, 认识不足, 努力创建科学技术哲学的中国学派
    2. 科技哲学研究要有高远宽阔的视野和鲜明的时代感
    3. 哲学的目的是让人们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崇拜权威
    4. 抵制学术研究华而不实的作风

(6)自然辩证法在一些历史的关键点上影响了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三、自然辩证法影响社会的主要事例
    1.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政策的出台
    2.1982年自然辩证法界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3. 成立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
    4.1986年开展交通发展战略的前期研究
    5.1987年粮食与社会的课题研究
    6.1988年开展饲料工业和菜篮子工程的研究
    7.1988-1989年举办科学文化论坛
    8. 组织举办“双月经济座谈会”
    9.1993年周传典等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技术引进新阶段的课题研究
四、值得回忆的一些往事
    1. 于光远先生自称是点子公司, 善于“发起” (建立新组织, 发起新事项) 。
    2. 钱学森和于光远都是学贯中西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3. 我和钱三强副理事长的工作主要是在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
    4. 李昌和于光远的理念高度契合。
    5. 龚育之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佼佼者, 由于政务工作繁忙, 一直不能全力以赴地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他自己也觉得很可惜。

(7)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权势之争:中央国医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及难点
第1章 中央国医馆的成立变迁
    1.1 “废止中医案”风波
    1.2 成立及发展历程
    1.3 各方关注之焦点
第2章 中央国医馆的组织沿革
    2.1 办社宗旨及性质
    2.2 组织机构变革
    2.3 各地分社之筹建
    2.4 领导层概况
第3章 中央国医馆的文化权势争夺
    3.1 促进中医学术科学化
        3.1.1 发行《国医公报》
        3.1.2 颁布《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3.1.3 统一中医病名
    3.2 推进中医教育规范化
        3.2.1 中医教材编审
        3.2.2 监督中医学校之筹建
        3.2.3 战火中的中医教育
    3.3 加强国药实用性研究
第4章 中央国医馆的社会权势网络
    4.1 医政管理权力争夺——《中医条例》
    4.2 国民政府的扶持与权势纷争
        4.2.1 南京国民政府的扶持
        4.2.2 卷入政治势力对垒之泥沼
    4.3 中央国医馆与诸社团权势联合
        4.3.1 中央国医馆与上海医界春秋社
        4.3.2 中央国医馆与中医改进会
    4.4 中央国医馆与中医救护医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理路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于光远与自然辩证法结缘
    一、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奠基(1931-1937)
        (二)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1937-1956)
        (三)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成熟(1956-1977)
        (四)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1977-2013)
    二、于光远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章 于光远关于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大口袋”的思想
    一、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的特点
        (一)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与“人”
        (二) “第一义的自然”与“第二义的自然”
        (三) “人工的自然”和“社会的自然”
        (四)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是一个科学群
        (一)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二)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
        (三) 自然辩证法与其他学科
    三、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第三章 于光远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方向及特点的思想
    一、自然辩证法为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思想
        (一)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研究经济、社会问题
        (二) 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
    二、“百家争鸣”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一)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发展需要“百家争鸣”
        (二)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方向
    三、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一) 倡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二) 强调自然辩证法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 “社会的自然”和“人工的自然”的研究并重
第四章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学术价值
    一、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二) 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在学科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任务与文献
    四、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新中国科学体制的“制礼作乐者”: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创建
    第一节 中科院早期发展的核心骨干
        一、 筹建中科院
        二、 主持计划局
    第二节 访苏及其深远影响
        一、 访苏背景与任务
        二、 钱三强在苏期间的活动
        三、 访苏代表团总结报告及其影响
        四、 基本科学制度的创建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大科学工程中的战略科学家:钱三强在中国核能事业中的角色担当
    第一节 “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学术史梳理
        一、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原子弹之父‖说的传入及影响
        二、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几种观点
        三、 关于―之父说的几个问题
        四、 讨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三条路径
    第二节 旧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推动者
        一、 钱三强与 1940 年代末的原子能科普
        二、 钱三强与国民政府的原子梦
        三、 钱三强筹组原子能科学研究机构的努力
    第三节 新中国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的创建者
        一、 创建近代物理研究所
        二、 谋划研究所初期发展方向
        三、 主持对苏原子能合作
    第四节 “两弹”大科学工程中的特殊角色
        一、 特殊角色之一:决策系统里的战略科学家
        二、 特殊角色之二:知人善任的组织科学家
        三、 特殊角色之三:攻关科研难题的领军科学家
        四、 从核心人物到“靠边站”:钱三强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的科技领导人:钱三强与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
    第一节 钱三强与“文革”后中国科学院的恢复和发展
        一、 时代背景与“文革”后期的钱三强
        二、 组织实施―文革后重大科学工程
        三、 推动科学研究的对外交流
        四、 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制度化建设
    第二节 钱三强在“文革”后的政治参与
        一、 与中国科学院院长人选的两次际遇
        二、 建言中南海
    第三节 钱三强与中国软科学事业
        一、 创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二、 推动科学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
        三、 促进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
        四、 促进中国科技名词审定事业的发展
        五、 主持召开“科学与文化论坛”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科学家的科技现代化思想:钱三强对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的思考
    第一节 论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一、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意义
        二、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涵
    第二节 论“红专矢量论”与“知人善任”
        一、 红专矢量论
        二、 “知人善任”说
    第三节 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一、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二、 基础科学研究的特殊重要性
        三、 如何发展应用科学
    第四节 论学习引进与自主创新
        一、 向国外学什么、怎么学
        二、 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路径
    第五节 论经济与科技的“面向、依靠”方针
        一、 科技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二、 诠释“面向、依靠”方针
    第六节 论科学技术普及
        一、 对科普的理论思考
        二、 科普创作与科普实践活动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科学家的科学史情怀:钱三强与科学技术史
    第一节 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与传播者
        一、 1950 年代大力宣传原子能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发展史
        二、 《原子能发现史话》和《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的学科史意义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记录者与研究者
        一、 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概况的回顾
        二、 对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总结
        三、 对中国科学院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的回顾
        四、 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追忆与评价
    第三节 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
        一、 为国家领导人讲授科学技术史
        二、 推进科学史研究的建制化
        三、 多次向社会推荐优秀科学史着作
    第四节 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
        二、 重视科学史的科普功能
        三、 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四、 重视科学史的资政功能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 时代、角色与功业:对钱三强科技实践活动与思想的历史总结
    二、 科学精英多重角色的价值与局限:从钱三强多重角色的历史合法性反思当代科学精英的角色滥用
    三、 科学精英与当代中国科技体制的起源:研究以钱三强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个案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主要资料与写作思路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酝酿与探索(1840~1884)
    第一节 传统冶铁业的萎缩
        一、18 世纪以来西方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
        二、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冶铁业
        三、洋铁的输入与传统冶铁业的萎缩
    第二节 李鸿章等人关于钢铁工业建设的主张
        一、开发地利以求富国裕民
        二、自炼钢铁以实现军事工业自主生产
        三、发展钢铁业以推动铁路建设
        四、早期钢铁工业建设主张的局限性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中国第一家钢铁加工企业的建立
        二、中国第一份炼铁厂建设计划的筹议和流产
        三、开平矿务局炼铁计划的兴议和废止
        四、李鸿章对钢铁建设事业的探索
    第四节 中国钢铁工业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资源不佳
        二、资金缺乏
        三、制度缺陷
        四、市场空间有限
第二章 全面起步(1885~1895)
    第一节 工业化的推进与钢铁市场需求张力的增强
        一、军事工业的发展强化钢铁资源开发要求
        二、铁路建设的兴起为钢铁资源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节 中国钢铁冶炼企业的诞生
        一、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贵州青溪铁厂
        二、第一家炼钢企业——江南制造局炼钢厂
        三、其它钢铁生产单位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汉阳铁厂的初创
        一、张之洞的钢铁工业建设主张与早期实践
        二、汉阳铁厂的创建
        三、汉阳铁厂工程建设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汉冶萍时代(1896~1911)
    第一节 盛宣怀与汉阳铁厂的官督商办
        一、汉阳铁厂官督商办的提出
        二、盛宣怀招商接办汉阳铁厂
        三、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的合理因素
    第二节 以汉阳铁厂为中心的企业协作活动
        一、优化铁厂的发展环境——兼管铁路建设
        二、提供事业的资金保障——开设通商银行
        三、疏通铁厂的发展瓶颈——创办萍乡煤矿
        四、构建铁厂的协作伙伴——联合轮、电两局
    第三节 汉阳铁厂的改良与扩张
        一、推动本土化管理
        二、改善冶炼技术
        三、扩大生产规模
        四、优化生产结构
    第四节 汉冶萍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司组建及制度建设的缺憾
        二、公司的招股及资本构成
        三、公司良好的发展形势及其隐忧
    第五节 清末汉冶萍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清政府的大力扶植
        二、铁路建设造就的市场空间
        三、日本资金的较好利用
        四、盛宣怀的协调联络与推动
第四章 国家主导与规模扩张(1912~1919)
    第一节 国家主导钢铁工业建设政策的形成
        一、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关于国家参与钢铁工业建设的讨论
        二、“棉铁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确立
    第二节 国家主导下的钢铁工业建设
        一、改革矿业管理机构
        二、调查全国铁矿资源
        三、实行铁矿国有政策
        四、谋划国营钢铁厂建设
        五、整顿汉冶萍公司
    第三节 钢铁工业建设的规模扩张
        一、汉冶萍公司规模的继续扩张
        二、新钢铁企业的陆续建立
    第四节 钢铁工业的畸形发展特征
        一、生产技术参差不齐
        二、生产设备利用率低
        三、生产结构严重失衡
        四、产品销售依赖出口
第五章 走向衰落(1920~1927)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钢铁工业建设的衰落
        一、汉冶萍公司停止钢铁冶炼活动
        二、龙烟铁矿建设的半途而废
        三、1927 年中国钢铁工业的衰落面貌
        四、中国钢铁工业第一个建设周期的历史遗产
    第二节 日本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
        一、以贷款方式最终确立对汉冶萍公司的控制权
        二、以外交手段获得东北钢铁资源的经营权
        三、以合同收购方式掠夺皖南铁矿资源
    第三节 北京政府时期钢铁工业衰落的客观原因分析
        一、国家扶植力度不够
        二、市场需求不足
        三、社会动荡
余论
    一、工业经济的晴雨表——近代早期中国钢铁工业的象征意义
    二、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奏——近代早期中国钢铁生产活动的客观现实
    三、利用与被利用的困境——近代早期中国钢铁建设的外资问题
    四、追赶路线让步于进口路线——落后钢铁业影响下的中国工业化
参考书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四、发展自然辩证法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丘亮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时工作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夏鼐的考古学国际学术交流研究[D]. 史阿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 张文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4]我与地学哲学(下)[N]. 朱训. 中国矿业报, 2019
  • [5]回忆与思考——纪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示成立40周年[J]. 李惠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03)
  • [6]自然辩证法在一些历史的关键点上影响了社会[J]. 丘亮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5)
  • [7]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权势之争:中央国医馆研究[D]. 刘明月. 河北大学, 2017(01)
  • [8]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D]. 徐晨歌. 山东大学, 2016(02)
  • [9]科学精英的多重角色:钱三强科技功业研究[D]. 黄庆桥.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10]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D]. 李海涛. 苏州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发展自然辩证法,服务两个文明建设——邱良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