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草木霉菌剂的肥效测定及叶面、根部定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玉帆[1](2021)在《木霉菌拌种对绿豆促生效果和磷素吸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沙质土壤为绿豆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但土壤中氮和钾含量较高,磷素相对匮乏,制约了绿豆产业的发展。研究表明,木霉菌能活化被固定在土壤中的磷素,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木霉菌在生物防治领域是一种有效的促生菌,目前主要应用于水稻、玉米等作物,但在绿豆的应用上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究木霉菌拌种后,对绿豆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叶片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产量以及磷素吸收利用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表明,在开花期,菌肥和种子重量比例为0.5%时可有效增加绿豆根长和干鲜重;在结荚期和成熟期,菌肥和种子重量比例为2%~3%对绿豆的促生效果明显,株高随着菌肥和种子重量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产量最高的是菌种比为2%的木霉菌处理,达到1024.71kg·hm-2;除菌种比为1%外,其他木霉菌处理的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增产率提高6.29%~27.92%。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根冠比、地上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2、0.884、0.772、0.703、0.822),与地下含水率呈极显着负相关(R值为-0.809)。3.开花期菌种比为0.5%的处理显着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结荚期和成熟期,木霉菌处理均显着提高绿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结荚期菌种比为0.5%的木霉菌处理除外)。各木霉菌处理均能提高三个时期绿豆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4.菌肥和种子重量比例极低或极高的木霉菌处理土壤酶活性。菌种比为2%的处理显着提高三个时期脲酶活性。菌种比为0.5%~1%的处理在开花期和结荚期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菌种比为3%的处理在生长后期表现出优势。菌种比为0.5%和2%的处理可提高三个时期土壤蔗糖酶活性。菌种比为1%和3%的处理可以活化结荚期和成熟期土壤脱氢酶活性。菌种比为0.5%的处理对三个时期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很大促进作用。菌种比为3%的处理可提高三个时期蛋白酶活性。5.木霉菌对绿豆磷吸收总量和分配情况产生极大影响。总体而言,绿豆全磷含量呈递减趋势。磷吸收总量在0.05~0.07mg·株-1,平均为0.06mg·株-1。菌种比为3%的处理百千克籽粒吸磷量最大,为21.85·10-4kg。菌种比为2%的处理磷肥偏生产力最高。各木霉菌处理的单株绿豆磷吸收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增幅为9.40%~32.25%。除菌种比为3%的处理外,其他木霉菌处理磷素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磷素收获指数最高可达38.56%。6.绿豆磷吸收量与酶活性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可得出,二者多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得磷吸收总量与各酶活性指标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36+0.007X2+0.077X3+0.001X4+0.007X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对绿豆磷吸收量表现为直接正效应。
杨永锋,张子颖,刘国顺,张书伟,杨欣玲,殷全玉,孙溢明,于建春[2](2020)在《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对烤烟香气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对烤烟品质的影响,以中烟100为供试烤烟品种,以绿色木霉为供试菌株,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河南省许昌烟区进行了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高碳基肥料和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处理可显着提高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质量分数),较对照(CK)分别增加11.11%和27.51%。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处理可显着提高烤烟绿原酸、莨菪亭、芸香苷和3种酚类物质总量,较CK分别增加43.84%、41.38%、79.17%和53.76%。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处理可显着提高烤烟苹果酸、棕榈酸和有机酸总量,同时烤烟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总量、新植二烯含量、棕色化反应产物总量及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显着提高,较CK分别增加25.17%、37.78%、21.70%和36.78%。因此,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对提高烤烟香气物质含量和香气品质有积极作用。
刘照莹[3](2019)在《木霉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揭示木霉菌促进木本植物生长和提高其抗病性的机理,本研究以山新杨组培苗为材料,以未处理的苗为对照组(CK),在其根部(R)接种木霉菌(T,益生菌),功能叶(L)上侵染链格孢菌(A,致病菌),并设T和A同时处理(TA)的实验组,处理2 d后,采集每组的茎尖(S)、侵染链格孢菌的L和R材料,构建36个转录组数据库,获得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将处理后的组培苗移栽到土壤中继续培养至60 d,从生长性状、生理指标、光合特性以及光合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等层面,研究早期受到2种真菌刺激后,对山新杨后期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录组数据比对分析,共获得657条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其中有422条注释在COG数据库的18个类别中;有655条序列归类到GO数据库的52个功能类别中;有439条注释在KEGG数据库的16条通路中。在S、L和R中分别获得70、95和140条差异表达基因,它们主要注释在KEGG数据库的光合作用和光合天线蛋白通路中。qRT-PCR验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2.山新杨移栽后叶片中 PdpapLhca1、PdpapLhca2、PdpapLhcb1、PdpapPsbP、PdpasbW、PdapPsb27、PdpapPs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比诱导2 d的CK组高,而PdpapPetF的相对表达量降低。T组中PdpapPsbP、PdpapPsbW、PdpapPsb27PdpapLhcb1的相对表达均上调,说明木霉菌能增强植物光合系统Ⅱ的稳定性,提高叶绿素b的含量。A组中参与光系统Ⅱ的光合相关基因为下调表达。TA组中PpapLhcbl、PdpapPsbP、PdpapPsbP、PdpapPb27上调表达,说明木霉菌能缓解链格孢菌对植物光系统II的破坏,表现出拮抗病原菌的生防效果。3.山新杨土培移栽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光合作用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均有改变,T组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以及Aax、AQE、Cond、Ci、qP、NPQ、cpPSⅡ、cpNPQ指标均有增加,说明木霉菌能提高植物的光合能力和对弱光的利用率,增强光系统II的活性。接种链格孢菌初期,光合色素以及Amax、Cond、Ci、Tr qP、NPQ会降低,说明对山新杨的光合作用能力以及PSⅡ系统均产生了不利影响。4.生理指标检测结果发现,接种真菌2 d时,丙二醛含量为TA>A>T>CK;可溶性糖含量为TA>A>CK>T,说明诱导2 d时,链格孢菌和木霉菌都对山新杨叶片细胞膜均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两者同时诱导,作用更大。移栽60 d后,T和TA组山新杨各项指标表现稳定。其中,测量的生长指标为:株高为T>CK>TA>A:叶片生物量鲜重为T>TA>CK>A;茎的生物量鲜重为T>TA>CK>A;根的生物量鲜重为T>A>TA>CK。说明木霉菌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加快有机物质积累,并且降低链格孢菌对植物的伤害。
霍云倩[4](2018)在《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羊草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羊草是内蒙古草原中广泛分布的一种优良禾本科牧草,具有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和再生力强的特点。在草原地区,牧草产品在输出(牲畜采食、刈割等)的同时,土壤养分亦会被过量带走。施肥通常被认为是快速补充土壤养分的有效途径,然而,化肥的施用不能兼顾生产力提高和土壤肥力保育的目的,不利于牧草产品的可持续输出,生物有机肥(含功能菌株)在改良土壤性状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增加作物产量,目前已在农业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关于其在牧草上实际应用效果及机理研究的报道极少。本研究采用原位小区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对羊草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从土壤微生态的角度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原位小区实验地的土壤,对土壤中的木霉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19株木霉菌株,主要为哈茨木霉、拟康氏木霉、橘绿木霉、俄罗斯木霉和绒毛木霉5个属。将木霉菌株的生长速度和对羊草幼苗的促生效果作为初筛和复筛的指标进行筛选,得到一株最优木霉菌株NAU-18(俄罗斯木霉)。(2)在原位小区试验中,与CK(不施肥料)相比,OF1(有机肥3000 kghm-2)、BOF1(生物有机肥 3000 kg hm-2)、OF2(有机肥 6000 kg hm-2)、BOF2(生物有机肥 6000 kg hm-2)、OF3(有机肥 9000 kg hm-2)和BOF3(生物有机肥 9000 kg hm-2)的羊草生物量分别增加了7.0%、16.0%、42.1%、78.8%、71.8%和118.8%。与施用普通有机肥相比,生物有机肥可以显着(P<0.05)增加羊草的生物量。BOF3处理的羊草生物最高(236.02 g m-2),并且显着(P<0.05)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土壤总磷的含量,施肥处理高于对照,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土壤速效磷含量,BOF2和BOF3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施肥处理;土壤总钾和速效钾的含量,BOF3处理显着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施肥处理对土壤pH、总氮和铵态氮无显着差异。盆栽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对羊草的促生效果与原位试验结果呈现出一致的趋势。(3)施用生物有机肥(BOF,6000 kg hm-2)显着增加了细菌的α-多样性,而显着降低了真菌的α-多样性;NMDS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着;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对羊草生长有潜在促进作用的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如木霉属、Adhaeribacter属、黄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同时降低了对羊草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的属的相对丰度:如青霉菌属、链格孢属和镰刀菌属等;此外,通过RDA分析可以得知,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钾等养分的增加有利于木霉属、Adhaeribacter属、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属和假单胞菌属等有益微生物的活动。综上所述,在羊草草地上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显着提高其产量,并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推荐使用6000 kghm-2作为指导羊草指导施肥水平,可为高产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张子颖,许家来,李现道,孟庆宏,管恩森,殷全玉,郭凯,刘国顺[5](2017)在《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绿色木霉和生物炭的农业应用效果,以NC55为供试烤烟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山东省潍坊市烟草试验站进行了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的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绿色木霉和高碳基肥料;施用绿色木霉;施用高碳基肥料;绿色木霉和高碳基肥料配施。结果表明:(1)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增大烤烟株高、茎围和单株叶面积;(2)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的烟草气候斑点病和烟草花叶病的发病率与对照相比均显着降低。(3)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提高烤烟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促进烤烟生长发育,防治烟田病害,提升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
徐文,黄媛媛,黄亚丽,贾振华,宋水山[6](2017)在《木霉-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木霉作为是一种重要的生防制剂已经成为化学农药替代化和减量化的主要产品,也是公认的最有前防治病害的目的。随着木霉-植物互作研究的深入,关于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木霉与植物的互作过程包括木霉对植物的感知、木霉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定殖并引起植物的一系列变化等复杂的过程,本文重点对木霉-植物互作过程中木霉在植物中的定殖、木霉和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激素信号传递模式进行综述,以明确木霉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明确木霉与植物的互作机制对进一步提高木霉的生防效果、扩大木霉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文[7](2017)在《木霉-黄瓜互作过程中抗病信号传递途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也是最难于防治的真菌性病害之一,能够侵染包括番茄、黄瓜、草莓等蔬菜水果在内的200多种植物。木霉(Trichoderma spp.)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从梗孢科、木霉属,是防治灰霉病最具生防潜力的真菌。木霉防治灰霉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木霉生防研究的重点领域,特别是木霉-植物-灰霉菌互作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本研究以筛选具有灰霉防治和黄瓜促生能力的木霉菌株为基础,通过建立的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系统并测定三方互作过程中黄瓜叶片中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和激素含量并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分析,最终构建木霉诱导黄瓜产生灰霉病抗性的信号传递途径模型。1.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水培促生法筛选出一株木霉菌株H9,其对灰霉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且能促进黄瓜生长,通过对H9菌落形态观察、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木霉H9进行了鉴定,最终确定木霉H9属于木霉属的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2.在水培黄瓜根部接种木霉、叶部注射接种灰霉,建立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体系,在该体系下病原菌接种4 d、8 d、12 d时木霉H9对灰霉的防效分别为49.62%、55.85%、56.70%,说明木霉H9能够诱导黄瓜产生对灰霉的系统抗病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木霉H9在黄瓜根部的定殖情况,发现木霉能够在黄瓜根外吸附生长和根内部定殖,定殖部位为黄瓜根外皮层的细胞间隙。3.采用Real-time PCR和HPLC-MS/MS方法测定了木霉-黄瓜-灰霉互作过程中黄瓜叶片中茉莉酸、乙烯和水杨酸相关合成基因LOX1、AOS、LOX2、EIN2、ACC、PAD4的表达情况以及茉莉酸和水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木霉诱导处理96 h可以使黄瓜叶片中茉莉酸、乙烯、水杨酸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茉莉酸、水杨酸含量显着提高,表明在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过程中诱导抗性信号通过茉莉酸/乙烯和水杨酸信号途径传递。4.对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系统中黄瓜叶片转录组进行分析,结果可知木霉诱导处理96 h使黄瓜叶片中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和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整体呈现一种上调表达的趋势,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包括莽草酸途径和异分支酸途径,而实验结果显示莽草酸途径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表明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过程是茉莉酸/乙烯途径和水杨酸途径共同调节。5.对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系统中黄瓜叶片蛋白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霉诱导处理96 h使黄瓜叶片中茉莉酸参与的途径中的大部分蛋白表达上调,且乙烯参与的途径中所有蛋白都上调,与水杨酸合成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相关蛋白上调表达。6.通过对木霉-黄瓜-灰霉三方互作系统中激素含量、基因表达、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在长枝木霉H9通过与黄瓜互作后引起的灰霉病系统抗性系统受茉莉酸/乙烯途径和水杨酸途径共同调节,且以茉莉酸/乙烯途径为主。
张子颖[8](2017)在《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优化绿色木霉产孢的发酵条件,为微生物制剂与生物炭有机肥料配施在烟草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田间试验以“中烟100”为供试烤烟品种,共设4个处理:不施绿色木霉和高碳基肥料(CK)、施用绿色木霉(T1)、施用高碳基肥料(T2)、绿色木霉和高碳基肥料配施(T3)。田间试验和发酵条件优化实验分别于2015年和2016在河南许昌进行。探究了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绿色木霉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1.对烤烟植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均能显着促进烤烟生长前中期的生长,主要表现在促进烤烟株高的增加、茎围的增粗、单株叶面积的增大和各部位生物量的提高。移栽后30 d至60 d,T3处理的烤烟株高相比对照增加了 24.79%~31.41%,T2处理相比对照增加10.06%~13.43%;T3处理的烤烟株茎围相比对照增加了 20.35%~28.75%,T2处理增加了 8.96%~17.81%。配施措施对烤烟单株叶面积的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移栽后30 d、75 d和90 d,相比对照分别增加43.54%、41.98%和41.98%。相比对照,配施措施显着提高了烤烟生长各时期根、茎、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配施措施对烤烟根冠比的促进作用在移栽后60 d和75 d较为明显,相比对照提高了 12.50%和23.81%;T1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2.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中后期,移栽后60 d、75 d和90 d,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20.92%、58.03%和37.98%;T2处理相比对照烤烟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提高了 17.56%~37.68%。T1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T3和T2处理均能显着提高烤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而T1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移栽后45 d至90 d,T3处理提高了烤烟叶片的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T3处理相比对照净光合速率提高了 16.32%~32.22%,T2处理相比对照提高了 9.44%~36.02%。在烤烟生长的中后期,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相比对照提高了叶片的Fv/Fm、ETR、qp和ΦPSⅡ,配施措施的促进效果明显,表明该配施措施是通过提高烤烟叶片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来促进烤烟叶片光合性能的。3.对田间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T3处理烤烟田间病害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相比对照有显着降低,烟草花叶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相比对照分别降低了 74.89%和74.70%,烟草赤星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70.66%和31.74%。T2处理对烤烟田间主要病害也有一定控制作用,烟草花叶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相比对照分别降低了 35.99%和30.85%,烟草赤星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34.17%和9.58%。T3处理对两种烟草田间病害的防治效果与T2处理相比显着提高,分别提高了 120.03%和107.66%。而T1处理的病害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昇。4.对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T2和T3处理相比对照均显着提高了烤烟生长发育中后期叶片和整株的N、P、K、Mg、Fe和Mn的积累量,T3处理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表明该配施措施更能够促进烤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T1处理相比对照叶片和整株的营养元素积累量也有一定提升。二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中部叶品质的影响1.对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施用高碳基肥料和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相比对照显着提高了烤烟中部叶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T2和T3处理相比对照总糖含量分别增加了 15.45%和29.14%,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了 19.98%和39.01%。配施条件下,中部叶总氮和烟碱含量也有所提高,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51.66%和29.31%。各处理间氯含量无显着差异。钾含量以T2和T3处理较高,分别为1.23%和1.52%,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6.96%和32.17%。T3处理相比对照显着提高了烤烟中部叶的两糖比、氮碱比以及钾氯比,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8.97%、16.92%以及 36.89%。2.对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提高了烤烟中部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相比对照增加了 27.51%。施用高碳基肥料相比对照提高了 11.11%,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施用绿色木霉与对照相比亦无显着差异。3.对多酚物质含量的影响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提高了烤烟中部叶三种酚类物质含量及总量。各处理中三种酚类物质含量及总量均以T3处理的最高。T3处理绿原酸含量为19.85 mg·g-1,与其他三个处理间差异显着,相比对照、T1处理和T2处理分别提高了 43.84%、44.15%和23.91%,而对照、T1和T2处理间无明显差异。T3处理与对照相比莨菪亭含量提高了 41.38%,T2处理的莨菪亭含量为0.35 mg·g-1,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了 20.69%,但与T1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对照与T1处理间也没有显着差异。T3处理芸香苷含量与对照、T1处理和T2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分别提高了 79.17%、81.45%和25.69%,对照与T1处理无显着差异。T3处理多酚类物质总量达到30.23 mg·g-1,与对照、T1和T2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 53.76%、54.39%和32.58%。4.对有机酸含量的影响配施措施提高了烤烟中部叶苹果酸及有机酸总量。各处理苹果酸含量及有机酸总量以T3处理最高,与其他三个处理对比差异显着,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31.71%和18.24%。T2处理苹果酸含量相比对照增加了 10.92%,而T1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T2处理与对照、T1处理与对照有机酸总量均无显着差异。各处理丙二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无显着差异。对照和T1处理柠檬酸和草酸含量较高,而T2、T3处理的较低。5.对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提高了烤烟中部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以及除新植二烯外总量,T3处理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25.17%、21.70%、37.78%、36.77%和32.06%。与对照相比,施用高碳基肥料显着提高了烤烟中部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茄酮、棕色化反应产物、新植二烯、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以及除新植二烯外总量。三绿色木霉YCG-1菌株产孢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法设计显着因素筛选实验,从6个培养因素中筛选出3个显着影响绿色木霉产孢的因素:装样量,pH和培养温度,采用最陡爬坡路径法快速接近最大响应值区域,并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设计响应面实验,经回归分析后得出最佳培养条件组合:固体培养基质含水量为75%,主料与辅料比例(芯粕比)10:0.2,装样量10.2 g/瓶,温度25.7℃,pH 7.07,接菌量1 ×106 CFU/g(以主料计)。优化后绿色木霉YCG-1的孢子产量可达(8.28±0.07)× 109 CFU/g IDS,相比优化前提高了 172%。综上所述,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高碳基肥料1500 kg·hm-2,绿色木霉制剂3 kg·hm-2)对烤烟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烤烟各部位生物量的增大,光合性能的提升以及对矿质营养元素吸收和积累的提高。该配施措施在烤烟品质的提高和田间病害的防控方面效果显着,在烟草生产上的应用潜力巨大。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绿色木霉YCG-1产孢的培养条件,获得了最优发酵条件。
张子颖,许家来,李现道,孟庆宏,管恩森,殷全玉,刘国顺,郭凯[9](2016)在《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绿色木霉和生物炭的农业应用效果,以NC55为供试烤烟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山东省潍坊市烟草试验站进行了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的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绿色木霉和高碳基肥料;施用绿色木霉;施用高碳基肥料;绿色木霉和高碳基肥料配施。结果表明:(1)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增大烤烟株高、茎围和单株叶面积;(2)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的烟草气候斑点病和烟草花叶病的发病率与对照相比均显着降低。(3)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显着提高烤烟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促进烤烟生长发育,防治烟田病害,提升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
杜婵娟,付岗,潘连富,叶云峰,黄志君[10](2016)在《哈茨木霉gz-2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明确拮抗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稀释分离法,测试了木霉gz-2菌株随时间推移在土壤中垂直及水平方向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26 cm深度以内,gz-2菌株的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深度越深,其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深度超过28 cm,其数量不再上升;56 d内,gz-2菌株的最大定殖深度为40 cm。在水平方向上,gz-2菌株呈阶梯式扩散模式,其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接种后第35 d达到峰值;63 d内,最大定殖半径为24 cm。土壤含水量和p H对gz-2菌株在土壤中定殖数量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25%,pH为7.8时,该菌株在土壤中的数量达到最大值,为3.38×107cfu/g。
二、烟草木霉菌剂的肥效测定及叶面、根部定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木霉菌剂的肥效测定及叶面、根部定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木霉菌拌种对绿豆促生效果和磷素吸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绿豆研究概况 |
1.2.2 木霉菌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和品种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绿豆形态指标样品收集与测定 |
2.3.2 绿豆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2.3.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样品收集与测定 |
2.3.4 绿豆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3.5 土壤样品的收集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3.6 绿豆植株和籽粒磷含量的测定及相关指标计算 |
2.4 数据处理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霉菌对绿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木霉菌对株高的影响 |
3.1.2 木霉菌对根长的影响 |
3.1.3 木霉菌对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
3.1.4 木霉菌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 木霉菌对根冠比的影响 |
3.2 木霉菌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2.1 木霉菌对绿豆开花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3.2.2 木霉菌对绿豆结荚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3.2.3 木霉菌对绿豆成熟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
3.2.4 成熟期绿豆生长指标与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 |
3.3 木霉菌对绿豆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3.4 木霉菌对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3.4.1 木霉菌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4.2 木霉菌对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4.3 木霉菌对叶片谷氨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5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5.1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5.2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5.3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5.4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5.5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5.6 木霉菌对绿豆地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6 木霉菌对绿豆磷素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
3.7 木霉菌对绿豆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3.8 绿豆磷吸收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
3.8.1 绿豆磷吸收量与酶活性表现及变异分析 |
3.8.2 绿豆磷吸收量与酶活性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3.8.3 绿豆磷吸收量与酶活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8.4 绿豆磷吸收量与酶活性的通径分析 |
4 讨论 |
4.1 木霉菌对绿豆促生效果的影响 |
4.2 木霉菌对绿豆酶活性的影响 |
4.3 木霉菌对磷肥吸收作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对烤烟香气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基本情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取样方法 |
1.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烤烟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2.3不同处理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条件下烤烟中部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变化 |
3.2 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条件下烤烟中部叶多酚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3.3 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条件下烤烟中部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变化 |
4 结论 |
(3)木霉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山新杨研究现状 |
1.2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 光合色素 |
1.2.2 光合系统 |
1.2.3 叶绿素荧光 |
1.3 木霉菌对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
1.3.1 木霉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
1.3.2 木霉菌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 |
1.4 链格孢菌对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
1.4.1 链格孢菌对植物致病机制的研究 |
1.4.2 链格孢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和qRT-PCR技术在植物光合特性中的应用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课题来源 |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诱导下山新杨光合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供试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株准备方法 |
2.2.2 植物准备及处理方法 |
2.2.3 转录组建库测序方法 |
2.2.4 基因的差异表达qRT-PCR验证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注释 |
2.4.2 光合作用差异基因分析 |
2.4.3 光合作用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
2.4.4 基因的差异表达qRT-PCR验证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植物准备及处理方法 |
3.2.2 山新杨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方法 |
3.2.3 山新杨光合作用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挑选方法 |
3.2.4 山新杨光合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分析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天线蛋白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2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作用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植物准备及处理方法 |
4.2.2 山新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测量方法 |
4.2.3 山新杨叶片的光合指标的测量方法 |
4.2.4 山新杨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4.2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
4.4.3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生理指标和生长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植物准备及处理方法 |
5.2.2 山新杨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量方法 |
5.2.3 山新杨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量方法 |
5.2.4 山新杨叶片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测量方法 |
5.2.5 山新杨株高的测量方法 |
5.2.6 山新杨叶片数的测量方法 |
5.2.7 山新杨生物量的测量方法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5.4.2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4.3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叶片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影响 |
5.4.4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株高的影响 |
5.4.5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叶片数的影响 |
5.4.6 木霉菌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生物量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羊草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羊草 |
2 草原现状 |
3 生物有机肥 |
3.1 生物有机肥及其促生作用的应用 |
3.2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控 |
3.3 生物有机肥中常用的促生功能菌株 |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4.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简介 |
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6.1 研究内容 |
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木霉菌株的筛选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木霉菌株的分离筛选 |
2.2 木霉促生效果的初筛与复筛 |
2.3 木霉NAU-18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用有机肥对羊草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原位小区试验 |
1.3 盆栽试验 |
1.4 土壤理化特性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原位小区实验结果 |
2.2 盆栽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羊草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 |
1.2 试验方法 |
1.3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羊草生物量的关系 |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羊草土壤微生群落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2.4 特定微生物(属)的相对丰度 |
2.5 特定微生物(属)相对丰度与羊草植株生物量的相关关系 |
2.6 特定微生物(属)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研究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6)木霉-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霉在植物表面及内部的定殖 |
2 木霉-植物互作过程中木霉产生的物质 |
3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反应及机制 |
3.1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表征变化 |
3.2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激素变化 |
3.3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转录水平变化 |
3.4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抗性相关蛋白的变化 |
4 展望 |
(7)木霉-黄瓜互作过程中抗病信号传递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霉防治灰霉的直接生防机制 |
1.1.1 木霉的重寄生作用 |
1.1.2 木霉的抗生作用 |
1.1.3 木霉的竞争作用 |
1.2 木霉防治灰霉的间接生防机制 |
1.2.1 木霉在植物表面及内部的定殖 |
1.2.2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表征变化 |
1.2.3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激素变化 |
1.2.4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转录水平变化 |
1.2.5 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抗性相关蛋白的变化 |
1.3 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功能木霉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供试菌株 |
2.2.2 供试植物 |
2.2.3 供试培养基 |
2.2.4 仪器设备 |
2.2.5 主要试剂 |
2.2.6 溶液配方 |
2.3 实验方法 |
2.3.1 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 |
2.3.2 具有促生作用的木霉菌株的分离 |
2.3.3 功能木霉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2.3.4 功能木霉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4.1 木霉H9菌液的制备 |
2.3.4.2 木霉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4.3 ITS序列的PCR扩增 |
2.3.4.4 18S rDNA序列的PCR扩增 |
2.3.4.5 TEF-1α序列的PCR扩增 |
2.3.4.6 PCR产物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拮抗灰霉菌的木霉菌株筛选 |
2.4.2 木霉菌株对黄瓜促生长作用 |
2.4.3 木霉菌株H9的菌种鉴定 |
2.4.3.1 木霉H9在不同培养基的生长形态 |
2.4.3.2 木霉的显微形态鉴定 |
2.4.3.3 木霉H9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木霉H9与黄瓜互作引起黄瓜系统抗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供试菌株 |
3.2.2 供试植物 |
3.2.3 供试营养液 |
3.3 实验方法 |
3.3.1 黄瓜幼苗的培养 |
3.3.2 菌种的培养及孢子液制备 |
3.3.2.1 木霉H9孢子液的制备 |
3.3.2.2 灰霉的培养及孢子液制备 |
3.3.3 木霉H9对黄瓜的诱导接种 |
3.3.4 灰霉的挑战接种 |
3.3.5 木霉与黄瓜互作防治灰霉病的效果 |
3.3.6 木霉在黄瓜根部定殖的透射电镜观察 |
3.3.7 黄瓜植株内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3.3.7.1 实验处理及所用引物序列 |
3.3.7.2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与茉莉酸、乙烯、水杨酸相关标记基因的表达 |
3.3.8 黄瓜叶片中植物激素的检测 |
3.3.8.1 实验处理 |
3.3.8.2 样品处理 |
3.3.8.3 激素的提取 |
3.3.8.4 JA、SA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8.5 液相条件 |
3.3.8.6 质谱条件 |
3.3.8.7 样品中激素含量的计算 |
3.3.8.8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木霉H9与黄瓜互作防治灰霉病的效果 |
3.4.2 木霉H9在植物根部的定殖 |
3.4.3 茉莉酸、乙烯、水杨酸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3.4.3.1 茉莉酸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3.2 乙烯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3.3 水杨酸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4 黄瓜内茉莉酸和水杨酸激素含量 |
3.5 小结 |
第四章 木霉-黄瓜互作转录组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供试菌株 |
4.2.2 供试植物 |
4.2.3 植物营养液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设计 |
4.3.2 样品处理 |
4.3.3 RNA提取质检 |
4.3.4 转录组测序 |
4.3.5 数据预处理 |
4.3.6 基因组比对 |
4.3.7 基因表达定量和差异基因筛选 |
4.3.8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RNA质量分析 |
4.4.2 测序质量分析 |
4.4.3 基因表达定量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分析 |
4.4.4 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
4.4.5 转录组分析总结 |
4.5 小结 |
第五章 木霉-黄瓜互作蛋白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供试菌株 |
5.2.2 供试植物 |
5.2.3 植物营养液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处理 |
5.3.2 样品处理 |
5.3.3 蛋白提取方法 |
5.3.4 LC-MS/MS质谱检测条件 |
5.3.4.1 LC-MS/MS质谱设备规格 |
5.3.4.2 LC-MS/MS缓冲液 |
5.3.4.3 LC-MS/MS的液相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蛋白质鉴定 |
5.4.2 Proteinpilot搜索参数 |
5.4.3 鉴定结果统计 |
5.4.4 蛋白覆盖分布 |
5.4.5 蛋白组数据分析 |
5.4.5.1 Unique肽段分步 |
5.4.5.2 肽段长度分布 |
5.4.5.3 差异蛋白质功能注释 |
5.4.5.4 GO注释 |
5.4.5.5 代谢通路分析 |
5.4.5.6 茉莉酸、乙烯和水杨酸途径中差异蛋白的GO富集 |
5.4.5.7 茉莉酸通路的差异蛋白表达情况 |
5.4.5.8 乙烯通路的差异蛋白表达情况 |
5.4.5.9 水杨酸通路的差异蛋白表达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炭及高碳基肥料的概念 |
1.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2.1 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1.2.2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1.2.3 对微生物信号传导的影响 |
1.3 生物炭对植物的影响 |
1.3.1 生物炭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
1.3.2 生物炭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木霉对植物的影响 |
1.4.1 木霉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1.4.2 木霉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1.5 木霉刺激植物生长的分子机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
3.1.1 试验时间、地点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绿色木霉的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
3.2.1 实验菌株 |
3.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2.3 种子液的制备与保存 |
3.2.4 发酵后处理、孢子浓度的检测及孢子产量的计算 |
3.2.5 单因素实验 |
3.2.6 培养条件组合优化方案 |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
4.1.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1.3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4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1.5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物量的影响 |
4.1.6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田间主要病害发生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
4.1.7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
4.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4.2.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2.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中部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
4.2.3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中部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4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中部烟叶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2.5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中部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
4.3 绿色木霉YCG-1菌株产孢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4.3.1 单因素实验 |
4.3.2 培养条件的优化 |
4.3.3 模型验证实验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植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
5.1.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5.1.3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病害发生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
5.1.4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
5.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中部叶品质的影响 |
5.3 绿色木霉YCG-1菌株产孢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9)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设计方法 |
1.3.2 农艺性状的测定 |
1.3.3 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1.3.4 产量产值的统计 |
1.3.5 田间主要病害的调查 |
1.3.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烤烟生物量的影响 |
2.3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田间主要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
2.4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3.3 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病害发生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
3.4 成本讨论 |
4 结论 |
(10)哈茨木霉gz-2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1.2.1菌悬液的制备 |
1.2.2孢子液的制备 |
1.2.3 gz-2菌株在土壤垂直方向的定殖动态 |
1.2.4 gz-2菌株在土壤水平方向的定殖动态 |
1.2.5土壤含水量对gz-2菌株在土壤定殖数量的影响 |
1.2.6土壤p H对gz-2菌株在土壤定殖数量的影响 |
1.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gz-2 菌株在土壤垂直方向的定殖动态 |
2. 2 gz-2 菌株在土壤水平方向的定殖动态 |
2. 3 土壤含水量对gz-2 菌株在土壤中定殖数量的影响 |
2. 4 土壤p H对gz-2 菌株在土壤中定殖数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四、烟草木霉菌剂的肥效测定及叶面、根部定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霉菌拌种对绿豆促生效果和磷素吸收研究[D]. 付玉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高碳基肥料配施绿色木霉对烤烟香气品质的影响[J]. 杨永锋,张子颖,刘国顺,张书伟,杨欣玲,殷全玉,孙溢明,于建春. 烟草科技, 2020(03)
- [3]木霉和链格孢菌对山新杨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照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羊草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霍云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5]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A]. 张子颖,许家来,李现道,孟庆宏,管恩森,殷全玉,郭凯,刘国顺. 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17
- [6]木霉-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J]. 徐文,黄媛媛,黄亚丽,贾振华,宋水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3)
- [7]木霉-黄瓜互作过程中抗病信号传递途径分析[D]. 徐文.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8]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D]. 张子颖.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9]绿色木霉配施高碳基肥料对烤烟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张子颖,许家来,李现道,孟庆宏,管恩森,殷全玉,刘国顺,郭凯. 中国烟草学报, 2016(05)
- [10]哈茨木霉gz-2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规律研究[J]. 杜婵娟,付岗,潘连富,叶云峰,黄志君.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