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

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1](2021)在《基于BIM建筑模型下的信息化审图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施工图审查通常是专业人员用二维的CAD图纸进行,易出现错审、漏审等问题;对审图人员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且近几年国家、各省政府相继出台新的施工图图审政策,对设计、建设等多方单位的施工图设计质量、审图提出更高要求。随着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现,行业普遍认为对建筑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它包含了建筑全生命周期所需的数据信息。将BIM模型作为设计交付成果,能保证模型数据全面性、准确性,使得审图过程智能化。本论文以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为对象,通过对BIM建筑模型信息化审图相关技术方法体系等进行研究,即将构建的规范数据库中提取的数据与符合审图需求的BIM模型数据相对比,提出了BIM建筑模型信息化审图的方法,解决目前BIM模型图审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对BIM模型信息化审图的四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即规范条文结构化表达、BIM模型审图准备、几何计算和数据一致性等研究,解决了人工审图的缺陷,提高审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审图工作过程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2.提出了规范数据库构建方法,以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规范条文的结构化表达;引入本体论概念,构建本体,再对本体中的实体、关系、属性等信息抽取后存储建立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数据库,实现了对规范的数据化表达。3.提出了数据一致性对比的逻辑推理方法,即通过分类整理、几何计算等,构建了模型基本构件数据集,通过对规范数据库中的信息提取,实现模型信息参数提取;通过提取结构化的规范条文,与模型数据进行识别、语义映射及对比,可显示构建的BIM模型不符合规范的问题,并实现图审结果的可视化。4.本文提出了信息化审图的基本流程框架,以某教学楼为实验对象,将其构建的BIM模型应用在建筑防火规范审图中,验证BIM模型信息化审图方法是可行、科学的;为行业开展BIM模型的合规性检查提供一定借鉴,并提高建筑工程领域的信息化审图水平。通过本文研究,提出了通过本体、信息提取构建规范数据库后,与符合图审要求的BIM模型数据进行一致性对比,并将审图结果的可视化。将该方法应用在某教学楼审图中,验证了基于BIM模型的信息化审图是可行的,满足了审图信息化需求。

梁德文[2](2020)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若干条文的见解与建议-排烟系统》文中认为随着《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受到了建筑消防设计人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新标准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做出了非常大的修改,若干条文规定存在较大争议,使得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非常困惑。对此,作者通过对新标准的反复研读,对新标准中若干条文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以供参考。

曹遥威[3](2020)在《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住宅存量背景下,大量既有住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规范,且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既有住宅的宜居改造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焦点。作为改造工程的收尾工作,在改造后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对检验工程完成度非常重要。如今关于既有住宅宜居改造效果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造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展开了相关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5点科研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后,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的住宅评价相关理论和标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和评价内容,为建立评价体系作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住户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北方地区既有住区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既有住区的改造现状和居民需求,并总结出对于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3.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既有住宅改造工作,从性能、功能、环境三个不同方面,建立了一个以北方既有住宅改造实施效果为对象的体系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3个层级,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来确定评价结果分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4.选取了经过综合性改造的典型小区案例,进行试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进一步的改善建议。5.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张玲[4](2020)在《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小学教学楼的空间疏散关乎到小学生在紧急疏散时的生命安全。目前对于小学教学楼这一类建筑的研究多是围绕教学活动需求开展,对于其疏散空间的研究也仅是局部或单一空间类型的研究,对空间疏散的整体性研究较少。小学教学楼的主体使用人员为7-12岁儿童,关于这个特殊人群的疏散能力与行为的研究尚且停留在定性的研究上,缺乏可用的具体疏散数据。论文对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的进行梳理,提取出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的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的组合提出“结构性空间基本单元”这一概念。通过对基本单元和单元组合的模拟实验,探讨小学教学楼疏散过程中空间与人员的相互影响,归纳出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的优化原则。依据优化原则,从疏散空间对人员的影响和疏散人员对空间的要求两个方面,对教学楼疏散空间流线、疏散空间特性和疏散空间组合提出优化策略。论文对小学生生理数据的整理为小学校性能化疏散设计提供疏散人员基础参数,对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为小学教学楼设计和疏散空间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论文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此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简述性能化设计的理论基础,选定本文所使用的计算机模拟软件,确定小学生疏散相关的生理参数,为后续的模拟实验做准备。第二部分为小学教学楼的结构性空间的研究。提取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的构成要素,将空间组合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划分为基本单元、单元组合与空间布局三种级别,并对各组合类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建立理想状态几何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结构性空间基本单元和单元组合的疏散效率影响因素,由此探索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与疏散效率的关系,并依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优化方法。第三部分为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整体优化策略。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与优化,归纳结构性空间的优化原则,探讨疏散空间与疏散人员的关联性。从疏散空间对人员的引导限制作用和疏散人员属性与行为对空间的要求这两方面,对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的疏散流线、空间属性和空间组合提出优化策略。

石佳[5](2019)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模型信息定义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项目的数量、功能、复杂程度在逐渐增大,基于二维图纸的人工检查模式存在费时、费力、费资源等问题,且后期图纸信息分散、利用水平较低。经过实践证明,目前二维图纸检查方式无法满足建筑行业精细化、信息化发展的需求。BIM技术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信息模型集成与即时共享的能力,为建筑设计领域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带来了便利。如何利用BIM的优势,将BIM技术与建筑设计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本文以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模型信息定义环节为研究对象,以BIM技术为平台,BIM的设计质量检查为应用方式,利用BIM信息集成和共享的能力,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实践应用,探讨了符合建筑设计质量检查需求的BIM模型信息定义方法。相较于BIM模型常规的几何信息定义,本课题更关注建筑设计空间与非几何属性层面的信息定义,补充完善建筑模型属性信息,满足BIM的设计质量检查技术的应用需求,提高设计阶段信息的可利用性,为以后建设项目设计质量审查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丰富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体系,为我国勘察设计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信息集成与利用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与应用情况,总结分析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第二章,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BIM技术、IFC标准以及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基础理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目前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总结分析了传统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存在的技术难点,并针对具体难点提出了利用BIM技术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方法与工作流程,并归纳总结了BIM应用于建筑设计质量检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建设项目的实际应用提供方法指导。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从解决目前BIM应用过程中重模型、轻信息的问题,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对BIM模型信息定义环节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设计质量检查对BIM模型信息需求分析、BIM模型信息定义的技术路线与原则、BIM模型信息定义的基本方法、BIM模型信息映射与交换的方法以及完成相关属性信息定义后的BIM模型信息可应用的设计质量检查范围。第五章,通过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实践应用。通过建立该项目的BIM模型,定义模型对象的属性信息,对模型信息执行检查,验证本文提出的BIM模型信息定义方法在设计质量检查中的可行性与价值。第六章,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进行了思考,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梁舟舟[6](2019)在《基于可靠度水平的木构件安全性评价等级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结构安全性的鉴定分为四个等级,但在单个构件安全性鉴定的检查项目中,仅对承载能力项目规定了四个等级之间的三个界限值,其它项目只规定了au、bu与cu、du之间的界限值。本文运用可靠度理论研究木构件安全性鉴定的三个检查项目:不适于承载的变形、耐火极限和承载力。通用思路是由抗力和效应计算公式推导出对应的功能函数,再从现行标准出发确定基准分级界限,并由其推出其余等级界限的目标可靠指标β,最后由目标可靠指标求出该检查项目的指标分级标准。三个检查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不适于承载的变形目前仅参考《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等资料给出了是否需要加固的界限,相当于只划分了两个等级。本文肯定了现行标准的合理性,首先用荷载的基本组合表达出考虑蠕变的长期变形功能函数,求出现有bu/cu等级界限隐含的可靠指标作为基准,并将其上下浮动0.25组成了三个等级界限的目标可靠指标、给出了相应的分级标准。此外,在可靠度计算时验算了恒荷载与住宅楼面活荷载、办公楼面活荷载、和雪荷载共三种荷载组合,并考虑了活荷载与恒荷载比值ρ从0到4.0的变化,从而在荷载取值方面适用于方木、原木和现代轻质木结构。木构件耐火极限分级是本文建议新增的检查项目,通过检测和计算确定既有木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后,依据本文得到的分级标准可以对其划定等级,进而决定该构件是否需要增强防火措施。以构件经历Td受火时长后的剩余截面承载力作为抗力,建立含有各等级耐火极限的功能函数。规定满足设计规范的耐火极限为au级,按每级可靠指标相差0.25的原则确定其它等级的目标可靠指标。根据剩余截面几何参数比a与可靠指标的对应关系,得到各等级a的值。最后分圆形截面及矩形截面的梁、柱,按构件尺寸大小给出了耐火极限分级标准。对承载力检查项目做了探讨,采用了18版新《统一标准》的分项系数后,一般构件各等级的目标可靠指标参照《统一标准》的规定可分别取β0、[β]和[β]-0.25,与现行《鉴定标准》不同。文章对比了未来使用年限取50年、20年和10年时的可靠指标,发现随着年限的减少,可靠指标整体有提升但对分级影响不大。经计算得到的等级比现行规范的分级标准低。

林婧怡[7](2019)在《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项目的建设量猛增。涉老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保障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的手段,也是获取设计认知的途径。然而近年来涉老建筑标准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对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当约束,也造成了设计认知的片面性。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推进及国家标准体制的改革使标准的发展定位亦面临转变。在这些背景下,涉老建筑标准应如何做出应对调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症结所在,探索对现有标准的改进方法,以使其在养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的回溯,分析了在标准体制及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涉老建筑标准呈现的发展定位及特征。然后通过对四个养老项目设计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及问题,探讨了设计人员对标准的使用方式及需求。进而又通过对两项涉老建筑标准修订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及问题,探讨了利益相关方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及改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使涉老建筑标准长期以来呈现出体系架构平行化、制定方式单一化、编写模式指令化的特征。标准合规方式的唯一性,造成其难以应对当前养老项目差异化的建设条件或运营需求,并影响了设计结果的合规性;标准的技术依据不充分、执行目标不明确影响了设计人员使用标准的意愿,降低了标准的使用率。养老项目各利益方的需求因标准制定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意见处理方式的不完善,而难以得到有效协商和落实。研究进一步归纳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六项核心诉求作为改进目标。在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当前具备的改进基础与面临的难点,最终从体系内容重构、制定方式优化和编写模式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了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与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涉老建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可为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孙艳晨[8](2019)在《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研究(1860-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在近代中国开埠城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租界的建设与发展为这个城市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拥有专管租界数量最多的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天津是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城市规划与建筑控制理念、建筑技术与建造工业体系传入、发展与融合的历史见证。论文聚焦于近代天津租界城市建设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以天津各租界的建设法规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大量一手档案史料,采用分类、比较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厘清了天津各租界建设法规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建设法规在租界土地开发、市政建设、建筑建设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理念。尝试从社会文化背景、利益关系等角度,对租界建设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展开研究,论证其在近代天津租界城市形成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近代天津各租界建设法规的来源与影响,提出了天津租界建设法规传播类型的多重性特征。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近代天津租界建设管理法治研究领域的空白。论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问题与意义,对既有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对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肇始及各租界建设法规体系(包括建设法规的管理体系、立法程序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三至五章分别就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三个建设控制层面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就租界建设法规对土地开发的控制,从租界土地边界的划定、土地制度与地籍管理、房地产捐税及土地开发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第四章就租界建设法规对租界市政建设的管理与控制,从市政建设管理制度、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网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就租界建设法规中的建筑控制条文,从建筑形式控制、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建设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第六章将天津置于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体系之中,通过将天津各租界的建设法规分别与其母国的建设法规、其他租界的建设法规、天津华界的建设法规进行比较分析,就天津各租界建设法规的来源与影响、传播方向与动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对近代天津建设法规的发展特征及对近代天津城市建设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高彩霞[9](2018)在《中国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与相关城市法规作用的关联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城市街廓是城市物质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城市主次干路和支路等道路围合而成的用地单元,外接街道网络,内部由地块、建筑、绿化场地、设施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及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了街廓本身的属性特征,包括街廓四周道路环境、街廓尺度、用地性质与布局、地块划分数、地块权属边界和地块形状、建筑间距、开放场地尺度、沿街建筑面宽、建筑高度、临街面街道宽度、建筑退让位置等属性特征。城市街廓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不同社会层面塑造的结果,是受到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环境的综合影响的产物,尤其来自于内外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城市法规的控制,其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城市街廓平面、街廓内地块建筑群体组合和街廓界面等三个尺度层级的形态特征。城市街廓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中,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于城市的影响是自发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法规导向则是人们可以直接操纵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法规控制在城市街廓形态生成与发展中具有很深的关联性,相关城市法规与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之间的关联点主要在于“街廓本身属性的变化”,相关城市规划与建设法规、规章、技术规定及行业规范等规定,以规划为手段,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与建筑位置等来解决通风采光、防火防震、交通拥挤等城市功能问题的同时,却作用导致街廓属性特征的变化,进而关联街廓形态特征发生变化,关联影响了城市街廓形态的平面用地布局类型与地块划分复杂形式、空间轮廓、建筑群体空间组织秩序和布局疏密度、街廓建筑界面的连续性与围合感等形态特征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颇为迫切的城市难题就是缺乏具有特色的、密集化的、适居的城市环境,传统城市被提出作为复兴的形态秩序而不是功能模式的同时,关于城市拥挤、公共空间缺乏、种族人口分离及土地功能分离、现代郊区反复蔓延、城市空间组织无序及缺乏人情味的超尺度街道空间等城市环境质量欠佳的主要问题被讨论,通过城市设计对于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尤为重要,如何使城市设计回归其根本、强度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态的创造,如何管控城市空间形态与建好城市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成为人们的热点关注及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难题。在关于从传统分区到基于形态发展的辩论研究中认为:问题主要归因于以功能分离和汽车交通为主的规划和传统分区制的呆板使用引起的,解决此难题或许可通过建立一套基于形态设计准则的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法来补救或阻止城市环境塑造的难题,通过法规控制为城市多样性和秩序之间的平衡关系提供设计工具。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防止城市开发建设失控,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城市形、合理城市开发建设态的严峻问题,塑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形态及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是我国城市目前需解决的主要城市问题之一。我国正面临大量的城市更新与城市空间质量优化的需求,在对空间形态精细化控制层面,城市设计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通过控制城市街廓地块建筑形态来重新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提升空间环境质量,关系到人对城市风貌、舒适性与城市活动的直接体验。目前,我国缺乏控制城市物质形态的专门法规文件及规定,主要依靠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街廓地块等制定图则以及对地块建筑形态提出要求来实现。城市设计导则中推行地块细分、地块指标、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高度、建筑界面控制线与建筑贴线率等量化指标来控制街廓平面、地块建筑与街廓建筑界面等形态,然而由于我国城市街廓的尺度与四周交通、功能、地块划分数、权属地块与地块性质、建筑组合等属性特征复杂,对应着城市街廓平面、地块建筑与街廓界面等形态特征多样化,而城市设计导则处于探索或试行阶段、尚未完全建立相关法规文件并付诸实施,现行相关直接或间接的国家、省级和地方城市的城市法规规定对城市街廓形态特征的作用不清晰,城市设计指标又与相关已有法规指标规定不能很好衔接等原因,使得指标在很多实际情况下难以落实。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城市建设在相关国家及历年地方法规管控的基础上,主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等规划为手段,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与建筑位置等来解决城市功能问题的同时,却关联带来了城市街廓用地纷乱、街道空间尺度过大、地块划分规模粗放、街道界面参差无序、建筑群体组织秩序凌乱等城市形态发展失控的环境质量问题,而城市设计导则推行的设计指标又未能付诸法规文件、且与现行相关规定不能很好衔接,使得相关指标对形态管控很多情况下不能实现。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聚焦相关城市规划与建设法规,研究范围主要限定在与相关城市法规控制关系紧密的南京老城区,从街廓平面、地块建筑组合和街廓建筑界面三个尺度层级方面,在归纳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和确定城市街廓形态特征属性、以及梳理分析出国家、省级及地方城市的相关法规主要规定条文的基础上,论文总体上设定了一个路径,即“街廓样本选取与街廓建成形态现状特征总结----到指标与街廓形态关联性理论与实证量化分析、建成形态的历史还原与历史推演法规对形态作用”的两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方面是通过对街廓建成形态特征的大量调研观察与分析,通过年代区段选取街廓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属性分类,总结出街廓建成形态的现状特征;第二方面是进行主要指标控制作用与街廓形态特征的关联性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对应街廓属性特征相关的主要指标规定,在历史中还原法规对形态特征的作用和形态生成的原因,从街廓平面、地块建筑组合和街廓建筑界面三个尺度,通过创建法规理论模型和关联评价图表方法的关联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情境重现、图示叠加、数据曲线等对比分析法,对案例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相关城市规划和建设法规与城市街廓形态的关联性。本研究主要取得了理论价值、研究方法创新、关联性作用效果等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其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框架。论文研究对我国城市设计导则衔接相关已有法规进行具体的城市设计控制可操作性、为城市设计更新与提升空间质量提供科学方法,为推进对我国城市街廓空间形态的科学认知、对认知复杂城市和城市更新管控观念、对倡导城市建设的人居化可持续发展和基于形态视角完善相关法规和修订城市设计规范等方面都有很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苏保湛[10](2016)在《现行主要防火规范涉及水灭火系统设计执行中不闭合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规范作为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准则和依据,指导和控制着工程设计与建设,其本身应具备先进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建筑防火规范伴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也快速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自身。现行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防火规范是人们与火灾进行长时期斗争过程中积累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的结晶,是在各类火灾实战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结合防火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总结出来的成果,在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防患于未“燃”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我国建筑防火设计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防火规范种类众多,规范制、修订的周期长,部分条文规定存在滞后于工程实践。相关规范的修订未能做到同步进行,且规范编制成员众多、不同规范编制组间对某一技术要求未能统筹协调一致,从而产生规范条文之间的不衔接、不统一等问题,造成执行中的矛盾及困惑。本文针对防火规范中条文存在重复、交叉规定,条文相互矛盾,规定不合理等不闭合问题,对现行主要防火规范涉及水灭火系统设计执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研究。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研读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条文、《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规范条文,指出在工程设计中执行规范时产生的不闭合问题:(1)不同规范、标准间条文规定不相一致,部分内容存在交叉、重复规定;(2)规范前、后条文规定不相一致;(3)条文规定与条文说明矛盾、不衔接;(4)条文规定所属范围界定不够明确;(5)条文规定不合理、不明确,可操作性差;(6)条文表述不严谨,如条文产生歧义、存有争议、甚至出现病句等;(7)条文编制逻辑性不强,考虑欠周等。针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条文进行逐条梳理分析,整理出规范执行中存在的不闭合问题一览表,并对问题条文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及对策,以期规范重新修订时参考和完善。

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建筑模型下的信息化审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建筑模型审图相关技术体系特点与构建方法研究
    2.1 BIM技术研究
        2.1.1 BIM技术概念
        2.1.2 BIM在信息化审图中的价值分析
        2.1.3 当前BIM模型信息化审图障碍及问题
        2.1.4 BIM技术通用交互标准IFC
    2.2 建筑设计规范数据库的建立
        2.2.1 规范数据库概述
        2.2.2 规范数据库的构建流程
    2.3 BIM模型的信息化审图关键技术
        2.3.1 规范条文结构化
        2.3.2 BIM模型准备
        2.3.3 逻辑推理规则的执行
        2.3.4 图审结果可视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数据库的构建
    3.1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数据库的本体构建
        3.1.1 建筑规范分析
        3.1.2 规范梳理与转译
        3.1.3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数据库本体构建
    3.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数据库的构建
        3.2.1 规范预处理
        3.2.2 实体抽取
        3.2.3 属性抽取
        3.2.4 关系抽取
        3.2.5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数据库的生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模型的审图准备
    4.1 BIM模型预审
        4.1.1 BIM模型的质量检查
        4.1.2 BIM模型的图审性的需求标准
    4.2 BIM模型的信息提取
        4.2.1 模型信息提取概述
        4.2.2 BIM模型元素信息提取
        4.2.3 REVIT API提取元素
        4.2.4 模型的几何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建筑模型的信息化审图流程设计与实现方法研究
    5.1 BIM模型信息化审图
        5.1.1 审图数据一致性对比流程
        5.1.2 BIM模型审图数据提取与整合的注意事项
    5.2 规范数据库与BIM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对比
        5.2.1 规则的匹配概述
        5.2.2 建筑类型的匹配
        5.2.3 规范条文与BIM模型数据的匹配
    5.3 BIM模型审图结果的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方法实现与实验分析
    6.1 实验对象
    6.2 实验内容
        6.2.1 规范数据库构建
        6.2.2 REVIT API提取元素
        6.2.3 规范检查
    6.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若干条文的见解与建议-排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排烟系统设计
结语

(3)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既有住宅现状与改造需求
        1.1.2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
        1.1.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1.3.1 建筑策划理论
        1.3.2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
        1.3.3 建筑性能评估理论
        1.3.4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3.5 启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坎特的居住满意度模型
        2.1.2 沃夫尔冈·普莱塞《使用后评价》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2.2.1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2.2.3 评价体系的差异及启示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4 国内相关评价标准
        2.4.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2.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2.4.3 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2.5 小结
        2.5.1 对比分析
        2.5.2 启示
3 典型住区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1 地域选择——北方地区
        3.1.2 住区选择——三大因素
        3.1.3 改造性质——综合性改造
    3.2 调研内容构建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访谈内容设计
    3.3 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1 哈尔滨共乐小区
        3.3.2 北京市某小区调研分析
        3.3.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4 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宜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4.1 评价体系构建综述
        4.1.1 宜居导向原则
        4.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3 评价基本步骤
    4.2 评价方法
        4.2.1 层级分析方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
        4.2.3 专家诊断
        4.2.4 居民调查
        4.2.5 AHP层次分析法
    4.3 计算方法与最终总分
        4.3.1 计算方法
        4.3.2 最终总分
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5.1 一级指标构建
    5.2 权重计算及等级划分
    5.3 性能改造指标
        5.3.1 安全性
        5.3.2 耐久性
        5.3.3 节能性
    5.4 功能改造指标
        5.4.1 户型空间改造
        5.4.2 适老化
        5.4.3 加装电梯
        5.4.4 增设停车位
        5.4.5 公共设施
    5.5 环境改造指标
        5.5.1 室内环境改造
        5.5.2 室外环境改造
    5.6 改造指标体系
6 既有住宅改造效果案例试评价
    6.1 案例试评价综述
    6.2 案例试评价过程
    6.3 案例试评价结果
    6.4 案例问题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 B 老旧住区改造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小学教学楼
        1.2.2 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当前研究存在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与疏散模拟软件选定
    2.1 小学教学楼
        2.1.1 小学建筑发展概况
        2.1.2 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
    2.2 性能化疏散设计与常见模型
        2.2.1 性能化疏散设计与处方式设计
        2.2.2 性能化疏散设计思路与标准
        2.2.3 常见疏散模型
    2.3 Building EXDOUS简介与参数设定
        2.3.1 软件简介
        2.3.2 人员疏散参数设置
    2.4 小结
3 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概念与类型
    3.1 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
        3.1.1 节点空间
        3.1.2 连接空间
        3.1.3 出口空间
    3.2 结构性空间基本单元
        3.2.1 基本单元的构成
        3.2.2 基本单元的功能与规模
        3.2.3 基本单元的疏散流线
        3.2.4 基本单元的疏散宽度
    3.3 结构性空间单元组合
        3.3.1 单元组合方式
        3.3.2 结构性空间布局类型
    3.4 小结
4 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疏散模拟
    4.1 基本参数设定
        4.1.1 几何模型
        4.1.2 人员参数
    4.2 结构性空间基本单元疏散模拟
        4.2.1 节点空间疏散模拟
        4.2.2 连接空间疏散模拟
        4.2.3 出口空间疏散模拟
        4.2.4 基本单元模拟结果分析
        4.2.5 基本单元优化策略
    4.3 结构性空间单元组合疏散模拟
        4.3.1 串联式组合疏散模拟
        4.3.2 并联式组合疏散模拟
        4.3.3 向心式组合疏散模拟
        4.3.4 单元组合模拟结果分析
        4.3.5 单元组合优化策略
    4.4 小结
5 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的优化策略
    5.1 优化原则
        5.1.1 影响因素的整体性
        5.1.2 疏散人员的均衡性
        5.1.3 空间优化的适配性
    5.2 优化策略
        5.2.1 疏散空间与疏散人员的关联
        5.2.2 疏散空间流线优化
        5.2.3 疏散空间特性优化
        5.2.4 疏散空间组合优化
    5.3 特定场景下小学教学楼疏散模拟
        5.3.1 无障碍状态疏散模拟
        5.3.2 有障碍状态疏散模拟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1.1 明确了小学生相关疏散模拟参数
        6.1.2 归纳了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构成与类型
        6.1.3 探索了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整体优化策略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模型信息定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趋势下,建筑设计领域面临的挑战
        1.1.2 现有质量检查方式无法满足建筑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1.1.3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与发展存在壁垒
        1.1.4 选题来源
    1.2 基于BIM的质量检查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基于BIM的设计质量检查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外基于BIM的信息集成与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与研究重点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重点
    1.7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BIM技术的理论研究
        2.1.1 BIM技术的基础理论
        2.1.2 BIM技术的应用与软件
        2.1.3 BIM技术的三大基础标准
        2.1.4 BIM技术相关标准与政策
    2.2 IFC标准基础理论研究
        2.2.1 IFC标准数据结构
        2.2.2 IFC实体类型描述
        2.2.3 IFC实体信息表达
        2.2.4 IFC标准的应用
    2.3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理论
        2.3.1 建筑设计质量基本特性
        2.3.2 建筑设计信息表达方式
        2.3.3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依据
        2.3.4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
    3.1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难点分析
        3.1.1 建筑设计内容复杂
        3.1.2 建筑设计规范众多
        3.1.3 设计信息传递与共享困难
    3.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难点突破
        3.2.1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
        3.2.2 基于BIM的规则检查
        3.2.3 基于IFC的信息传递
    3.3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优势
        3.3.1 优化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方式
        3.3.2 提高设计质量检查的准确性
        3.3.3 辅助设计方案更科学决策
        3.3.4 设计信息高效交换与共享
    3.4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实现途径
        3.4.1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方法架构
        3.4.2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工作流程
        3.4.3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系统平台
    3.5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关键技术
        3.5.1 BIM模型信息定义
        3.5.2 建筑设计规范转译
        3.5.3 检查结果双向反馈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模型信息定义方法
    4.1 质量检查对BIM模型信息需求分析与定义
        4.1.1 规范的概念对象分析
        4.1.2 规范的数据信息分类
        4.1.3 两者在BIM模型中对应关系
        4.1.4 BIM模型信息需求定义
    4.2 基于BIM的模型信息定义技术路线与原则
        4.2.1 BIM模型信息定义技术路线
        4.2.2 BIM模型信息定义原则
    4.3 基于BIM的模型信息定义基本方法
        4.3.1 基于IFC标准的模型框架构建
        4.3.2 基于BIM的建筑楼层信息定义
        4.3.3 基于BIM的建筑构件信息定义
        4.3.4 基于BIM的建筑空间信息定义
        4.3.5 基于BIM的其他对象信息定义
    4.4 BIM模型信息的映射与交换
        4.4.1 BIM模型信息的映射
        4.4.2 BIM模型信息的交换
    4.5 BIM模型定义信息的应用范围
        4.5.1 设计信息规则检查
        4.5.2 实体对象碰撞检查
        4.5.3 模型信息提取利用
    4.6 本章小结
5 实践案例——莆田市某医院门诊大楼改扩建项目
    5.1 案例项目基本情况
        5.1.1 案例项目概况
        5.1.2 案例方案介绍
    5.2 项目运用BIM技术进行质量检查的关键问题与目标
        5.2.1 案例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2.2 案例项目运用BIM进行质量检查的目标
    5.3 基于BIM的设计质量检查实现途径
        5.3.1 案例项目采用的软件平台
        5.3.2 建立案例项目BIM模型
        5.3.3 案例项目模型信息的提取
        5.3.4 案例项目建筑设计规范转译
    5.4 案例项目质量检查的具体应用
        5.4.1 基础信息验证
        5.4.2 设计信息检查
        5.4.3 管线综合检查
        5.4.4 模型信息提取
    5.5 案例项目应用总结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可靠度水平的木构件安全性评价等级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靠度理论
        1.2.2 既有结构的可靠度
        1.2.3 木结构特性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构件不适于承载的变形评级
    2.1 对现行标准的讨论
        2.1.1 标准规定
        2.1.2 分级不完整
        2.1.3 残损点
        2.1.4 蠕变对变形的影响
    2.2 变形的概率模型及功能函数
        2.2.1 不适于承载的变形概率模型
        2.2.2 功能函数
    2.3 分级计算方法
        2.3.1 分级依据
        2.3.2 变量的统计参数
        2.3.3 分级计算步骤
    2.4 分级标准计算结果
        2.4.1 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计算结果
        2.4.2 各等级界限的目标可靠指标
        2.4.3 各等级界限的挠度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构件耐火极限评级
    3.1 耐火极限要求
        3.1.1 耐火极限
        3.1.2 耐火极限的鉴定分级
    3.2 耐火极限的概率模型及功能函数
        3.2.1 耐火极限的概率模型
        3.2.2 功能函数
    3.3 分级计算方法
        3.3.1 剩余截面几何参数比a
        3.3.2 变量统计参数
        3.3.3 计算步骤
    3.4 分级标准计算结果
        3.4.1 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的计算结果
        3.4.2 可靠度分级
        3.4.3 实用分级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构件承载力评级
    4.1 对现行标准的讨论
        4.1.1 现行标准规定
        4.1.2 统一标准的更新
        4.1.3 建议考虑木结构特点
    4.2 概率模型及功能函数
        4.2.1 荷载概率模型
        4.2.2 功能函数
    4.3 分级计算方法
        4.3.1 选择荷载统计值
        4.3.2 确定分项系数
        4.3.3 求取抗力效应比
        4.3.4 计算步骤
    4.4 分级标准计算结果
        4.4.1 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计算结果
        4.4.2 新旧统一标准可靠指标的对比
        4.4.3 剩余使用年限对可靠指标的影响
        4.4.4 按可靠指标的分级标准
        4.4.5 实用分级标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MATLAB程序示例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1.1.2 当前涉老建筑标准呈现一定问题
        1.1.3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环境发生转变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2.4 问题提出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 研究思路
        1.4.1 建筑学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1.4.2 标准化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1.4.3 概念框架与研究路径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
        1.6.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6.3 研究资料的收集时间
    1.7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概况
        2.1.1 标准体制发展背景
        2.1.2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进程
        2.1.3 重点的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回溯
        2.1.4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状况小结
    2.2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分析
        2.2.1 体系与内容架构特征
        2.2.2 制定方式特征
        2.2.3 编写模式特征
    2.3 影响涉老建筑标准发展的因素分析
        2.3.1 标准体制的影响
        2.3.2 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与问题
    3.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3.1.1 案例的选取方式
        3.1.2 资料收集方式
        3.1.3 案例信息及特征梳理
    3.2 标准使用状况统计分析
        3.2.1 分析要素的确定
        3.2.2 标准的整体使用率分析
        3.2.3 设计结果的合规性分析
        3.2.4 标准的使用情况小结
    3.3 影响标准使用状况的因素分析
        3.3.1 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识别
        3.3.2 不同项目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3.3.3 不同条文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3.3.4 降低标准使用率及合规性的原因剖析
    3.4 对标准的使用需求探讨
        3.4.1 希望明确标准的底线要求
        3.4.2 希望了解标准要求背后的目的及原理
        3.4.3 希望有更充足的依据和说服力
        3.4.4 希望标准的表述更严谨
        3.4.5 希望标准要求更为灵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与问题
    4.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4.1.1 案例来源及背景信息
        4.1.2 资料收集方式
    4.2 标准制定流程及参与人员分析
        4.2.1 标准制定流程梳理
        4.2.2 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构成分析
    4.3 标准制定过程中各方意见内容分析
        4.3.1 意见征集情况汇总
        4.3.2 意见内容分析方式说明
        4.3.3 意见内容统计分析
        4.3.4 对标准的需求小结
    4.4 影响意见内容的因素分析
        4.4.1 各利益方的意见关注点不同
        4.4.2 意见单位来源及地区分布不均
        4.4.3 现有意见征集方式不完善
    4.5 标准制定过程中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4.5.1 意见落实情况统计分析
        4.5.2 意见落实过程与结果
    4.6 影响意见落实的因素分析
        4.6.1 缺少明确的意见协调机制
        4.6.2 意见落实过程中核心利益方的缺失
        4.6.3 标准的既有定位使其难以做出有效回应
        4.6.4 技术要求的调整缺少有效依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探讨
    5.1 涉老建筑标准的核心诉求
        5.1.1 底线诉求
        5.1.2 目标诉求
        5.1.3 明确性诉求
        5.1.4 灵活性诉求
        5.1.5 协商性诉求
        5.1.6 配套性诉求
    5.2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思路借鉴
        5.2.1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思路
        5.2.2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3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基础
        5.3.1 技术法规层级的明确
        5.3.2 团体标准地位的确立
        5.3.3 养老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
        5.3.4 养老项目实践经验的累积
    5.4 涉老建筑标准的总体改进思路
        5.4.1 体系内容重构
        5.4.2 制定方式优化
        5.4.3 编写模式转型
    5.5 面临的挑战与难点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方法
    6.1 体系与内容架构的改进方法
        6.1.1 底线目标的确定
        6.1.2 技术内容的层级落位
        6.1.3 行业间标准内容的协同
    6.2 制定方式的改进方法
        6.2.1 利益相关方的确定
        6.2.2 标准编写及意见征集方式的优化
        6.2.3 标准意见协调环节的优化
    6.3 编写模式的改进方法
        6.3.1 编写模式与技术内容的适应
        6.3.2 编写模式与条文编排形式的配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涉老建筑标准条文编写模式分析表(摘选)
附录B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访谈记录(摘选)
附录C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表
附录D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内容变化分析表
附录E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附录F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附录G 涉老法律法规中对养老服务与设施环境的要求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研究(1860-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研究对象
        1.1.2 范围限定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既有研究综述
        1.3.1 天津租界城市与建筑历史研究
        1.3.2 中国租界建设法规研究
        1.3.3 既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与框架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1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肇始
        2.1.1 开埠条约
        2.1.2 租界条款
        2.1.3 建设法规
    2.2 天津英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2.1 管理体制
        2.2.2 立法程序
        2.2.3 发展历程
    2.3 天津法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3.1 管理体制
        2.3.2 立法程序
        2.3.3 发展历程
    2.4 天津日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4.1 管理体制
        2.4.2 立法程序
        2.4.3 发展历程
    2.5 天津意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5.1 管理体制
        2.5.2 立法程序
        2.5.3 发展历程
    2.6 天津德、俄、奥、比租界建设法规体系
        2.6.1 德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6.2 俄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6.3 奥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6.4 比租界建设法规体系概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土地开发的控制
    3.1 近代天津租界土地边界的划定与扩张
        3.1.1 英租界边界的划定
        3.1.2 法租界边界的划定
        3.1.3 美、德租界边界的划定
        3.1.4 日租界边界的划定
        3.1.5 俄、比租界边界的划定
        3.1.6 意、奥租界边界的划定
        3.1.7 近代天津租界边界划定原则
    3.2 近代天津租界的土地制度与地籍管理
        3.2.1 土地永租制度
        3.2.2 土地登记
        3.2.3 土地契证
        3.2.4 土地拍卖
    3.3 近代天津租界的房地产捐税制度
        3.3.1 房地产捐税的地位
        3.3.2 房地产捐税的分类
        3.3.3 房地产捐税的管理
    3.4 近代天津租界的土地开发模式
        3.4.1 土地分区规划
        3.4.2 土地填垫整理
        3.4.3 公共工程用地的征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市政建设的控制
    4.1 近代天津租界的市政建设管理
        4.1.1 市政建设管理制度
        4.1.2 工程承包制度
    4.2 近代天津租界的道路交通建设
        4.2.1 道路建设管理
        4.2.2 道路分级规划
        4.2.3 道路交通法规
    4.3 近代天津租界的市政管网建设
        4.3.1 排水设施建设
        4.3.2 供水设施建设
        4.3.3 电力与照明设施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建筑的控制
    5.1 近代天津租界的建筑形式控制
        5.1.1 建筑物的美观要求
        5.1.2 建筑物的文化形象——“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
    5.2 近代天津租界的建筑设计规范
        5.2.1 建筑细部与空间设计
        5.2.2 建筑卫生设备设计
        5.2.3 建筑防火设计
        5.2.4 建筑结构与材料
    5.3 近代天津租界的建筑建设管理
        5.3.1 建筑许可制度
        5.3.2 建筑施工管理
        5.3.3 既有建筑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溯: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源与流
    6.1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中的母国印记
        6.1.1 对母国法律体系的参照
        6.1.2 对母国法规内容的参照
        6.1.3 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与技术的引入
    6.2 近代中国各口岸同一国家租界间建设法规的影响关系及动因
        6.2.1 英租界——公使统筹管理与租界当局的自主性相结合
        6.2.2 法租界——领事的调任
        6.2.3 俄租界——董事会成员的调任
        6.2.4 德租界与日租界——本国政府主导
    6.3 近代天津各国租界间建设法规的影响关系及动因
        6.3.1 比租界对法租界法规的移植
        6.3.2 德租界对英租界法规的借鉴
        6.3.3 俄租界对德租界法规的参照
        6.3.4 意租界对德租界法规的改进
    6.4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本土影响
        6.4.1 租界建设法规内容的本土化
        6.4.2 租界建设法规对华界建设法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的特征
        7.1.1 现代化建设管理体系的发端
        7.1.2 多类型传播方式的结果
        7.1.3 资本逐利与文化输出的产物
    7.2 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对天津城市建设的影响
        7.2.1 规范了租界的开发建设活动
        7.2.2 推动了租界空间格局与建筑风貌的形成
        7.2.3 带动了华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894年《法租界市政章程》
    附录B: 1930年《天津法租界工部局法租界法规总集》(建设相关部分)
    附录C: 1899年《天津德国租界建筑章程》《天津德租界警务章程》
    附录D: 1899年《天津德租界警务章程》
    附录E: 1902年日租界《日本专管居留地工程承包规则》
    附录F: 1919年天津日本居留民团《下水道条例》
    附录G: 1923年日本驻津领事馆发布《建筑管理规则》
    附录H: 1925年《驻津英国工部局一九二五年公布营造条例及卫生附则》目录(中英文对照)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中国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与相关城市法规作用的关联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城市街廓、街廓属性以及街廓形态特征
        1.2.2 中国相关城市法规
        1.2.3 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与相关城市法规的关联性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城市街廓物质形态管控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基于城市物质形态价值理论的法规控制与形态特征的关系
        2.1.1 城市物质形态价值理论体系的研究前提
        2.1.2 城市物质形态发展特征及其与法规控制的关系
    2.2 国内外对城市法规与城市物质形态关系的相关研究
        2.2.1 与城市街廓物质形态相关的城市建筑规定
        2.2.2 基于地理历史视角的城市建筑规定与城市规划、城市形态的关系
        2.2.3 基于尺度视角的城市形态特征与法规控制的关系
        2.2.4 基于社会隐性准则视角的无法规、教义及社会行为指导的城市形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与城市街廓形态特征相关的法规条文梳理
    3.1 城市法规的分类
    3.2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相关的法规制定与发展
    3.3 城市街廓形态特征相关的法规条文梳理
        3.3.1 梳理标准与梳理方法
        3.3.2 相关法规主要条文规定内容分析
        3.3.3 梳理统计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应指标等规定的南京城市街廓形态特征案例
    4.1 基于法规控制的南京都城城市形态特征的历史发展——南京为案例的论证
    4.2 街廓案例样本的选取与形态属性特征分类
        4.2.1 街廓样本的选取
        4.2.2 历史情境还原的、基于指标控制作用的街廓样本属性特征及其分类
        4.2.3 选取的6个街区案例样本属性及其平面形态特征
    4.3 对应地块指标等规定的地块案例样本的属性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4.3.1 地块建筑样本形态特征的分类
        4.3.2 居住地块样本切片的建筑群体组合形态特征
        4.3.3 公建地块样本切片的建筑群体组合形态特征
    4.4 对应界面控制指标的路段两侧街廓界面样本的属性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4.4.1 路段两侧街廓建筑界面样本的属性分类
        4.4.2 路段两侧街廓建筑界面样本的形态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街廓平面形态特征与用地指标等规定的关联性
    5.1 法规理论模型和关联评价图表建立的关联性理论分析
        5.1.1 城市街廓平面形态特征与相关用地指标的关联法规理论模型创建
        5.1.2 城市街廓平面形态特征与用地指标的关联评价图表的建立
    5.2 城市街廓平面形态特征与用地指标等规定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5.2.1 城市街廓平面形态特征与用地比例及地块划分等直接强制性规定的关联实证
        5.2.2 城市街廓平面形态特征与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等间接强制性规定的关联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街廓内地块建筑群体组合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关联性
    6.1 法规理论模型和Spacemate关联评价图表建立的关联性理论分析
        6.1.1 地块建筑群体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关联法规理论模型创建
        6.1.2 地块建筑群体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Spacemate关联评价图表建立
    6.2 地块建筑群体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6.2.1 公建地块建筑群体形态特征与地块指标的关联性
        6.2.2 居住地块建筑群体组合形态特征与建筑间距、地块指标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相关法规的关联性
    7.1 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建筑退让道路距离等直接强制性规定的关联性
        7.1.1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特征相关的建筑退让道路条文规定梳理及其发展
        7.1.2 关联法规理论模型与关联评价图表的创建
        7.1.3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建筑退让道路规定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7.2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与空间景观等直接引导性规定的关联性分析
    7.3 对街廓界面形态及其两侧建筑关系条文规定的欠缺及不足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讨论
    8.1 基于城市物质形态控制价值理论研究前提下,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与建筑学语境中的法规与形态特征关联性的理论贡献
    8.2 研究方法的创新贡献
    8.3 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与指标控制作用的关联性影响效果的成果贡献
    8.4 结语及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现行主要防火规范涉及水灭火系统设计执行中不闭合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规范研究现状
        1.3.1 国外规范研究现状
        1.3.2 国内规范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不闭合问题探讨
    2.1 规范发展沿革
        2.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发展
        2.1.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发展
        2.1.3 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出台
    2.2《建规》内容特点及探讨内容界定
        2.2.1 内容特点
        2.2.2 探讨内容界定
    2.3 水灭火系统设计条文不闭合问题探讨
        2.3.1 水灭火系统设置场所的界定
        2.3.2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设置
        2.3.3 自动水灭火系统设置
        2.3.4 其他条文规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不闭合问题探讨
    3.1 规范简介
        3.1.1 内容
        3.1.2 特点
        3.1.3 意义
    3.2 不闭合问题探讨
        3.2.1 火灾延续时间的规定
        3.2.3 消防水泵的设置
        3.2.4 消防水箱的设置
        3.2.5 稳压泵的设计选用
        3.2.6 水泵接合器的设置
        3.2.7 消火栓系统的设计
        3.2.8 消防软管卷盘及轻便水龙的设置要求
        3.2.9 其他条文规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 年版)不闭合问题探讨
    4.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规范发展简述
    4.2 不闭合问题探讨
        4.2.1 末端试水装置的设置
        4.2.2 应统一管道充水时间要求
        4.2.3 是否合用消防水泵
        4.2.4 对 10.1.4 条附图的修改建议
        4.2.5 消防水箱的设置
        4.2.6 接力供水设施的设置要求
        4.2.7 应明确系统流量压力检测装置的设计要求
        4.2.8 其他条文规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范执行中不闭合问题总结及对策
    5.1 《建规》不闭合问题总结及对策
        5.1.1 问题总结
        5.1.2 对策详述
    5.2《消水规》不闭合问题总结及对策
        5.2.1 问题总结
        5.2.2 对策详述
    5.3《喷规》不闭合问题总结及对策
        5.3.1 问题总结
        5.3.2 对策详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建筑模型下的信息化审图方法研究[D]. 赵勇.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若干条文的见解与建议-排烟系统[J]. 梁德文. 制冷, 2020(02)
  • [3]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曹遥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结构性空间优化策略[D]. 张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5]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模型信息定义方法研究[D]. 石佳.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可靠度水平的木构件安全性评价等级标准研究[D]. 梁舟舟. 东南大学, 2019(07)
  • [7]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D]. 林婧怡. 清华大学, 2019(02)
  • [8]近代天津租界建设法规研究(1860-1945)[D]. 孙艳晨. 天津大学, 2019
  • [9]中国城市街廓形态特征与相关城市法规作用的关联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高彩霞. 南京大学, 2018(04)
  • [10]现行主要防火规范涉及水灭火系统设计执行中不闭合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保湛.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