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度白酒中出现沉淀、失光现象新探索──增溶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丁峰,李兰,汤有宏,刘国英[1](2017)在《提升低度白酒品质的技术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主要分析了低度白酒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失光、混浊、货架期酯水解、口感淡薄等现象。从优质基酒和调味酒的生产,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低度基酒的除浊或增加沉淀物的溶解度,利用气相色谱、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进行白酒的勾兑,多香型的融合,黄水和酒尾在基酒和调味酒上的应用,引入健康因子进行低度健康白酒及风格特色预调酒的开发等多方面阐述了提升低度白酒品质的技术关键。最后,从多方面思考低度白酒的发展前景。
崔绮嫦[2](2016)在《芳香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许多芳香食用植物精油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具有高安全性、低毒副性等优点,但其易挥发性、溶解性差和气味大,限制了其应用于食品体系中,改善植物精油的挥发性和水溶性、掩盖其气味,是植物精油作为天然防腐保鲜剂在食品领域中工业化应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筛选12种食用植物精油对食品常见腐败微生物的抗菌活性,联合复配增效,以溶媒、乳化、包埋等稀释载体来改善植物精油的水相溶解性能,探究稀释载体对植物精油抗菌活性的影响,评价其质量及稳定性,并探究植物精油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为食用植物精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比较12种芳香食用植物精油(牛至、百里香、肉桂、山苍子、丁香、迷迭香、茴香、茶树、桉叶、香柠檬、香紫苏、鼠尾草)对模式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黄曲霉、桔青霉、酿酒酵母)的液相抗菌效果,结果表明,模式菌对植物精油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特别是枯草芽孢杆菌对精油抗菌敏感性最强;综合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牛至和百里香精油,浓度达到250μL/L时表现出广谱的抗菌性,而肉桂精油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抗真菌活性。采用棋盘稀释法进一步研究精油间的协同效应,牛至-百里香复配时表现出显着相加效果。2、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牛至油和百里香油、肉桂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分别是香芹酚、百里香酚、反式肉桂醛,是植物精油中最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3、以无水乙醇、1,2-丙二醇、丙三醇为溶媒剂,改善植物精油的水溶性及水相抗菌活性,发现无水乙醇为溶剂时虽能有效地提高植物精油的水溶性,但从整体抗菌效果来看,1,2-丙二醇为溶剂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植物精油抗菌活性。4、以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牛至-百里香复合物(1:1)为油相构建拟三元相图,制备微乳液,其外观为淡黄色、澄清透明的液体。当Km=3:1时,微乳区域的面积最大(29.55%),最小可稀释比为9:1,其对应的S/O为6.76:1;测定三个微乳液配方的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数(PDI)、粘度、zeta电位,其中配方F3的粒径最小(13.0+0.6nm),PDI值最低(0.231+0.020),zeta电位适宜(-22.23±0.24mV),且具有良好的耐盐、耐酸碱、耐糖、耐贮藏性;而与无水乙醇作溶剂相比,配方F2的抗菌活性大大减弱。5、以p-环糊精为壁材、牛至-百里香复合物(1:1)为芯材制备植物精油微胶囊,外观为白色疏松状粉末,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大部分微胶囊产品为表面光滑、致密的方块状晶体,颗粒大小不一且多裂纹,具有该植物精油特有的气味,柔和而不刺鼻,回收率为79.8%,包埋率高达86%,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植物精油在包埋前后的成分变化,发现包埋过程对精油成分的影响不大;在100℃热水中,最大溶解度仅为2.5g/L,溶解性能差;在28℃和80℃储藏条件下,微胶囊里植物精油的保留率仍达83%以上,降低了植物精油的挥发性;而与无水乙醇作溶剂相比,其抗菌活性也大大减弱。6、探究了植物精油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以无水乙醇作溶剂制备植物精油复合物溶液(牛至:百里香=1:1),在室温30℃下,0.05%植物精油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菌落总数在试验5d内保持在103CFU/mL范围内浮动,霉菌经处理1d后符合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汁(浆)微生物限量标准。在冷藏4℃下,0.025%植物精油(1,2-丙二醇作溶剂)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试验60d内,基本达到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汁(浆)微生物限量标准。通过感官评价和理化性质分析,发现植物精油对浓缩液感官指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气味和口感方面,达到显着性差异,0.025%植物精油添加量是感官可接受水平,该添加量下对浓缩液氨基态氮、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甚少。
吴芳,田一农,解新安,李雁,李璐,李斌,彭永华,罗龙新[3](2014)在《食品级Tween 80微乳对红茶茶汤沉淀控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食品级Tween 80微乳对红茶茶汤沉淀的控制作用,采用加水滴定法制备了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柠檬烯为油相,1,2-丙二醇、聚乙二醇400、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微乳体系,根据拟三元相图微乳有效区域面积、微乳增溶水相能力和微乳温度稳定性等指标确定了空白微乳的处方,并研究了微乳对红茶茶汤特性以及茶汤内沉淀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微乳处方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值5∶5,油相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简称油剂比)2∶8和1∶9;微乳液抑制红茶茶汤沉淀的最佳工艺为:油剂比1∶9、含水量60%、添加量35mL;微乳液处理后的红茶茶汤澄清透明无沉淀,茶汤中可溶性蛋白质、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的保留率分别为98.8%、98.9%、98.1%和97.4%。
史路路,颜雪辉,吕梅,陈茂彬[4](2013)在《低度白酒生产方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高度白酒加浆降度后,会产生沉淀物质,且口感改变较大。要使低度白酒延续高度酒的风味,首先须生产出酸酯比例协调的基础酒,精心勾调之后,再通过吸附法、过滤法、复蒸馏法、加入增溶剂等方法除去沉淀物质,观察其在货架期内酸、酯含量的变化。回顾了低度白酒在生产、勾调、除浊澄清及货架期稳定性的进展,展望了超低度白酒的未来。
程娟[5](2010)在《食品微乳液制备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食品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不同面制品中的应用。通过对以食用植物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水为基础相的W/O型微乳液的工艺、配方、基本性质和应用效果进行试验,从而确定了微乳液形成的适宜工艺和配方,明确微乳液中各相对其性质的影响,得到微乳液在不同面制品中的应用配方。微乳液制备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应选用的搅拌方式为恒温磁力搅拌器;加料方式为先加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再加水相;搅拌速度选用3档为最佳搅拌速度,搅拌温度选用60℃。微乳液配方研究表明,油相应选用棕榈油,表面活性剂选择斯潘85(Span85):辛癸酸甘油单酯(ODO)为6:4的复配表面活性剂,占油相的8%-10%;助表面活性剂选用丙三醇,占油相的8%-12%;水相选用蒸馏水,占油相的2%-6%。性质研究表明,乳化剂含量与电导率值呈负相关;助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含水量与电导率的关系曲线呈现不规则变化,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电导率先增大后稍减小。通过电导法判断试验所制备的微乳液属于W/O型微乳液,稳定性良好,储存性质良好。在速冻水饺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微乳液中乳化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速度水饺影响显着,确定乳化剂添加量为12.5%,丙三醇添加量为16%,含水量无明显变化,确定添加量为2%;微乳液的含量对速冻水饺品质影响显着,确定添加量为10%;通过不同类型乳化剂的速冻水饺品质对比可知,微乳液对速冻水饺品质起到明显改善作用,可以应用于速冻水饺中。在馒头的应用试验结果显示,微乳液中乳化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馒头品质影响显着,确定乳化剂的添加量为12.5%,丙三醇的添加量为12%,微乳液中含水量无明显影响,确定添加量为2%;微乳液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影响明显,确定添加量为10%;通过不同类型乳化剂的馒头品质的对比可知,添加微乳液可以改善馒头品质,微乳液完全适合添加到馒头生产中。在面包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微乳液中乳化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面包品质影响明显,试验确定乳化剂添加量为14.4%,丙三醇添加量为12%时,含水量为2%;微乳液的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微乳液增加量应为6%,通过对不同乳化油的面包品质对比,微乳液在面包中完全可以替代起酥油使用。
黄芬,唐年初,郭贯新,赵晨伟[6](2009)在《微乳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微乳液的基本知识,综述了微乳化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及其进展。指出利用微乳化技术将营养物质增溶到食品中将是一项很有开发前景的研究,加大食品中微乳化技术的应用将会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东新[7](2005)在《白酒中酯类化合物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世界蒸馏酒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中国白酒以其独特的工艺及风味在世界蒸馏酒中独树一帜。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酒习惯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高度转向低度,从醇厚转向醇爽,从大众转向个性,酒类产品低度化也成为酿酒行业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但对低度白酒来说,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酯类化合物的水解引起酸值上升、总酯含量下降、白酒口味寡淡、风格不突出等质量问题,尤其是新型白酒更为严重,致使低度白酒的保质期缩短,严重制约了白酒低度化的进程,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抑制酯水解反应的发生,探讨酯微环境的变化及疏水微区的形成与酯水解速率的关系成为提高低度白酒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工作主要以清香型汾酒为研究对象,以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色谱、光谱分析技术及电导法,对题示内容进行研究,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研究了酯类化合物结构常数、体系介电常数与其水解行为的关系,发现:酯类化合物随着烷基极化效应指数PEI(R)的增加,体系介电常数(ε)的减小,酯水解速率常数(K)显着下降,并推导得出了表达脂肪酸乙酯类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水解行为的表达式:1gK=a+blgPEI(R)+clgε。 二、对脂肪酸乙酯类化合物与稳定剂缔合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定量测定脂肪酸乙酯与稳定剂间缔合常数(A)的方法,推导并验证了定量表达脂肪酸乙酯类化合物水解速率常数(K)与稳定剂的缔合常数(A)及稳定剂浓度(M)关系的数学表达式:K=K′/(1+AM):并得出所用稳定剂对酯的水解反应起禁阻作用的结论。 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合适的稳定剂,建立了抑制低度白酒中主要香味成分酯类化合物分解的方法;将该技术应用于低度清香型白酒、低度浓香型白酒、新型白酒的样品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为保护传统固态发酵酒的发展,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中固态发酵酒的含量及鉴别固态发酵酒与新型白酒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
宋柯[8](2000)在《低度白酒中出现沉淀、失光现象新探索──增溶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观念都在不断提高,低度酒、保健酒及饮料酒,一跃成为人们喜好的产品.低度酒出现很多问题──沉淀、失光现象成为我们一直攻克的课题,通过几年努力终于成功地使用增溶剂解决了白酒降度后带来的沉淀、失光现象。 增溶剂在白酒中的应用其优点在于:1使用方便快捷;2.加入经充分搅拌后不过滤;3.不改变酒体风格、口味;4不带来负反应及新物质;5.经济便宜。
二、低度白酒中出现沉淀、失光现象新探索──增溶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度白酒中出现沉淀、失光现象新探索──增溶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低度白酒品质的技术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酒和调味酒的生产 |
1.1 酿酒工艺优化 |
1.2 贮存老熟 |
1.3 功能微生物应用研究 |
2 低度白酒除浊的方法和对降度用水的要求 |
3 提高沉淀物在低度白酒中的溶解度 |
4 气相色谱、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低度白酒发展中的应用 |
5 香型融合 |
6 提高白酒酿造副产物在低度白酒中的应用 |
7 低度白酒中引入健康因子 |
8 低度白酒在预调酒中的应用 |
9 结论及展望 |
(2)芳香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精油的概述 |
1.1.1 植物精油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
1.1.2 植物精油的抗菌机理 |
1.1.3 植物精油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
1.2 微乳液的概述 |
1.2.1 微乳液的简介 |
1.2.2 微乳液的形成机制 |
1.2.3 微乳液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
1.3 微胶囊的概述 |
1.3.1 微胶囊的简介 |
1.3.2 微胶囊技术在植物精油中的应用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创新性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食用植物精油对食品有害微生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中草药浓缩液腐败微生物的初步分离鉴定及模式菌的确定 |
2.3.2 食品腐败微生物对植物精油抗菌敏感性的研究 |
2.3.3 植物精油对食品腐败微生物抗菌活性研究 |
2.3.4 植物精油联合抑菌效果的研究 |
2.3.5 植物精油抗菌成分及构效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稀释载体对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植物精油的溶解性能 |
3.3.2 溶剂对植物精油水相抗菌活性的影响 |
3.3.3 植物精油微乳液体系的优化 |
3.3.4 植物精油微乳液的质量评价 |
3.3.5 植物精油微乳液的稳定性评价 |
3.3.6 植物精油微乳液的抗菌活性研究 |
3.3.7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质量评价 |
3.3.8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稳定性评价 |
3.3.9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抗菌活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抗菌效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杀菌效果的研究 |
4.3.2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抑菌效果的影响 |
4.3.3 食用植物精油对中药健康饮品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食品级Tween 80微乳对红茶茶汤沉淀控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微乳体系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1.2.2微乳体系的构建 |
1.2.2.1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1.2.2.2 Km值的确定 |
1.2.3茶汤制备 |
1.2.4微乳液对茶汤沉淀的控制 |
1.2.4.1微乳液对茶汤特性的影响 |
1.2.4.2微乳液对茶汤沉淀组分的影响 |
1.2.5茶汤化学成分分析测定方法 |
1.2.6茶汤透光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乳体系的构建 |
2.1.1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1.2 Km值的确定 |
2.1.3 Tween80-柠檬烯-无水乙醇-水微乳体系 |
2.1.4微乳体系的温度稳定性 |
2.2 微乳液对红茶茶汤沉淀的控制 |
2.2.1微乳液对红茶茶汤特性的影响 |
2.2.2微乳液对红茶饮料透光率的影响 |
2.2.3微乳液对红茶茶汤沉淀组分的影响 |
3 结论 |
(4)低度白酒生产方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度白酒的生产、勾调 |
1.1 基础酒的生产要求 |
1.2 加浆用水 |
1.3 低度白酒的勾调 |
2 低度白酒的除浊方法 |
2.1 吸附法 |
2.2 过滤法 |
2.3 复蒸馏法 |
2.4 助溶剂、增溶剂的应用 |
3 低度白酒货架期的稳定性 |
4 展望 |
(5)食品微乳液制备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微乳液的发展现状 |
1.1.1 微乳液的组成 |
1.1.1.1 水相 |
1.1.1.2 油相 |
1.1.1.3 表面活性剂 |
1.1.1.4 助表面活性剂 |
1.1.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1.1.2.1 负界面张力理论 |
1.1.2.2 双层膜理论 |
1.1.2.3 R 比理论 |
1.1.3 微乳液的结构 |
1.1.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
1.1.4.1 盐度扫描法 |
1.1.4.2 相变温度法 |
1.1.4.3 HLB 值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乳液性质的研究 |
1.2.1.1 光散射 |
1.2.1.2 双折射和偏光显微镜 |
1.2.1.3 黏度 |
1.2.1.4 电导 |
1.2.1.5 沉降和超离心沉降 |
1.2.1.6 其他研究手段 |
1.2.2 微乳液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1.2.2.1 除浊 |
1.2.2.2 防霉剂增效 |
1.2.2.3 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 |
1.2.2.4 微乳萃取和超临界微乳萃取 |
1.2.2.5 增溶作用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1 第一部分研究内容 |
1.3.2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乳化的工艺和配方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微乳液形成条件的确定 |
2.3.1.1 均质设备控制 |
2.3.1.2 搅拌速度控制 |
2.3.1.3 加料方式控制 |
2.3.1.4 反应温度控制 |
2.3.2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
2.3.2.1 油相的选择 |
2.3.2.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3.2.3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3.2.4 水相的选择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微乳液形成条件的确定 |
2.4.1.1 均质设备控制 |
2.4.1.2 搅拌速度选择 |
2.4.1.3 加料方式选择 |
2.4.1.4 反应温度选择 |
2.4.2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
2.4.2.1 油相的选择 |
2.4.2.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4.2.3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4.2.4 微乳液含水量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乳液性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电导率的研究 |
3.3.1.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1.2 助表面活性剂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1.3 水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2 微乳液类型的判断 |
3.3.3 微乳液的稳定性 |
3.3.3.1 稳定性试验 |
3.3.3.2 过氧化值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电导率的研究 |
3.4.1.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
3.4.1.2 助表面活性剂对电导率的影响 |
3.4.1.3 水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4.2 微乳液类型的判断 |
3.4.3 微乳液的稳定性 |
3.4.3.1 稳定性试验 |
3.4.3.2 过氧化值测定 |
3.5 结论 |
第四章 棕榈油微乳液在速冻水饺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面粉品质指标的测定 |
4.3.2 微乳液的制备 |
4.3.3 速冻水饺制作工艺流程 |
4.3.4 水饺皮质构品质测定 |
4.3.4.1 水饺皮煮后硬度(Firmness)的测定 |
4.3.4.2 水饺皮煮后TPA 的测定 |
4.3.4.3 生饺皮强韧性的测定 |
4.3.4.4 速冻水饺耐煮性的测定 |
4.3.4.5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原料面粉的基本理化指标 |
4.4.2 不同配方微乳液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4.4.2.1 微乳液中乳化剂的添加量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4.4.2.2 丙三醇的添加量对水饺皮品质的影响 |
4.4.2.3 微乳液含水量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4.4.3 微乳液的含量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4.4.3.1 微乳液的含量对水饺质构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4.4.3.2 微乳液的含量对水饺破肚率的影响 |
4.4.4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水饺品质影响的对比 |
4.4.4.1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质构和感官评级的影响 |
4.4.4.2 不同添加类型对破肚率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微乳液在馒头中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面粉指标的测定 |
5.3.2 微乳液制备 |
5.3.3 馒头的制作 |
5.3.4 馒头品质测定 |
5.3.5 馒头比容的测定 |
5.3.6 馒头比容的测定 |
5.3.7 馒头的热物性研究 |
5.3.8 馒头微结构的研究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配方微乳液的馒头品质研究 |
5.4.1.1 乳化剂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5.4.1.2 丙三醇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5.4.1.3 微乳液的含水率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5.4.2 微乳液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5.4.2.1 对馒头质构品质的影响 |
5.4.2.2 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
5.4.2.3 对馒头感官评价的影响 |
5.4.3 不同类型乳化剂的馒头品质对比 |
5.4.3.1 馒头质构品质的对比 |
5.4.3.2 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
5.4.3.3 对馒头感官评价的影响 |
5.4.3.4 馒头组织结构的对比 |
5.4.3.5 不同类型馒头的DSC 对比 |
5.5 结论 |
第六章 微乳液在面包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面粉的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
6.3.2 微乳液的制备 |
6.3.3 面包的制备 |
6.3.4 面包指标的测定 |
6.3.5 面包的感官评价 |
6.3.6 面包比容的测定 |
6.3.7 面包的热物性研究 |
6.3.8 面包内部结构的研究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1 面包粉的基本理化指标 |
6.4.2 不同配方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6.4.2.1 乳化剂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6.4.2.2 丙三醇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6.4.2.3 微乳液含水率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6.4.3 不同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6.4.3.1 对面包质构的影响对比 |
6.4.3.2 对面包感官评价的影响对比 |
6.4.4 不同类型乳化油的面包品质的影响 |
6.4.4.1 不同添加类型对面包质构和比容的对比 |
6.4.4.2 面包的内部组织结构 |
6.4.4.3 不同类型的面包DSC 对比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标准 |
附表2 馒头感官评价标准表 |
附表3 面包评分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微乳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2 微乳液的制备 |
3 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3.1 除浊 |
3.2 防霉剂增效 |
3.3 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 |
3.4 萃取 |
3.5 解决添加剂的溶解性问题 |
3.6 增溶营养物质 |
4 结论与展望 |
(7)白酒中酯类化合物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Abstract(英文) |
第一章 综述 |
1.白酒中一些主要香味成分的来源 |
1.1.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
1.2.原料和辅料中含有的一些挥发性成分 |
1.3.白酒贮存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
2.白酒的主要香味成分与风格 |
3.香味成分及其量比与白酒质量的关系 |
4.白酒香味成份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5.白酒低度化及其贮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问题 |
6.新型白酒的开发 |
7.提高白酒质量的途径 |
7.1.提高基础酒的质量 |
7.2.提高加浆用水的质量 |
7.3.选择适宜的低度白酒除浊方法 |
7.4.科学勾兑与调香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酯在醇-水体系中水解行为的研究 |
0.前言 |
1.实验部分 |
1.1.试剂与仪器 |
1.2.溶液配制 |
1.2.1.乙醇溶液的配制 |
1.2.2.0.02mol/L酯溶液的配制 |
1.2.3.0.02mol/L NaOH醇溶液的配制 |
1.3.电导率值G_0的测定 |
1.4.电导率值G_1的测定 |
1.5.水解速率常数K的求算 |
2.结果与讨论 |
2.1.酯水解速率常数与烷基极化效应指数的关系 |
2.2.酯水解速率常数与介电常数的关系 |
2.3.K、PEI(R)及ε三者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稳定剂与酯缔合行为的研究与应用 |
0.前言 |
1.实验部分 |
1.1.仪器和试剂 |
1.2.色谱条件 |
1.3.电导率值G_0的测定 |
1.4.电导率值G_1的测定 |
2.结果与讨论 |
2.1.酯水解速率常数K的求算 |
2.2.酯水解速率常数K与稳定剂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推导 |
2.3.定量关系的检验 |
2.4.禁阻作用的判断 |
2.5.提高和稳定低度白酒质量方法的建立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低度白酒稳定性提高的研究 |
0.前言 |
1.实验部分 |
1.1.仪器和试剂 |
1.2.色谱条件 |
1.3.色谱测定操作方法 |
1.4.化学滴定操作方法 |
1.5.不同酒度清香型汾酒酒样配制 |
1.6.低度浓香型白酒酒样配制 |
1.7.清香型新型白酒酒样配制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酒度清香型汾酒中主要香味成分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 |
2.2.38度汾酒中总酸随贮存时间变化关系 |
2.3.38度汾酒中总酯随贮存时间变化关系 |
2.4.38度汾酒的感官品评 |
2.5.38度浓香型白酒中主要香味成分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2.6.45度清香型新型白酒微量成分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变化影响 |
2.7.45度清香型新型白酒总酸、总酯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白酒中固态发酵酒的鉴别及含量的测定 |
0.前言 |
1.实验部分 |
1.1.仪器和试剂 |
1.2.实验原理和方法 |
1.2.1.实验原理 |
1.2.2.实验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量的影响 |
2.3.显色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2.4.稳定性实验 |
2.5.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精密度实验 |
2.7.样品及回收率的测定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承诺 |
四、低度白酒中出现沉淀、失光现象新探索──增溶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低度白酒品质的技术方法探讨[J]. 丁峰,李兰,汤有宏,刘国英. 酿酒, 2017(06)
- [2]芳香食用植物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在中药健康饮品中的应用[D]. 崔绮嫦.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3]食品级Tween 80微乳对红茶茶汤沉淀控制作用的研究[J]. 吴芳,田一农,解新安,李雁,李璐,李斌,彭永华,罗龙新. 食品工业科技, 2014(09)
- [4]低度白酒生产方式的研究进展[J]. 史路路,颜雪辉,吕梅,陈茂彬. 酿酒, 2013(02)
- [5]食品微乳液制备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D]. 程娟. 河南工业大学, 2010(06)
- [6]微乳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黄芬,唐年初,郭贯新,赵晨伟. 粮油加工, 2009(05)
- [7]白酒中酯类化合物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D]. 王东新. 山西大学, 2005(07)
- [8]低度白酒中出现沉淀、失光现象新探索──增溶剂的应用[J]. 宋柯.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