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鸡的包装性状遗传与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韦金兑[1](2020)在《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文中提出鸡冠具有丰富表型变异,其不仅是重要的散热器官和作为衡量早熟的性状,也是重要的包装性状,在肉鸡生鲜转型上市中具有天然标识的重要作用。三叉冠是鸡冠的一种特殊冠型,其作为屠体的天然防伪标识,对其报道很少,特别是对其的分类、命名、各亚型的遗传规律以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试验通过在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保种群和专门化品系中调研,探究单冠和三叉冠的变异类型及分布比例,初步对其命名,通过8种不同交配类型的杂交试验,初步探究三叉冠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时,试验研究了清远麻鸡单冠群体中不同冠齿群体的生产性能的差异,比较了三叉冠和单冠群体各阶段的生产性能的差异,为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丰富的鸡冠变异、三叉冠遗传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加快组建麻鸡三叉冠新品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清远麻鸡的遗传改良和品牌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结果如下:对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单冠和三叉冠性状进行调研表明:清远麻鸡包括保种群和专门化品系,清远麻鸡总群体的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和6%(其中三叉3.7%、左叉1.4%和右叉0.9%),其中保种群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6.6%和3.4%(其中三叉2.5%、左叉0.7%和0.2%),快羽系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5%和5.5%(其中三叉3.6%、左叉1.1%和0.8%),慢羽系中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2.4%和7.6%(其中三叉4.4%、左叉2.1%和1.1%)。广西麻鸡单冠和分叉比例分别为94.2%和5.8%(其中三叉2.7%、左叉1.9%和右叉1.2%)。麻鸡中标准三叉冠的群体中三叉I型(48%)和三叉II型(52%)的比例接近1:1。总体看来,专门化品系开发中极好保存了鸡冠遗传多样性,初步认为可以通过群体扩繁,建立标准三叉冠麻鸡羽速自别雌雄配套系。对在不同品种单冠多样性的调研发现,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大冠齿数均以5齿为主,总冠齿数均以5、6、7齿为主;清远麻鸡不同冠齿数生产性能分析发现,以大冠齿数进行分组,不同大冠齿数公鸡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母鸡总体上以大冠齿数≥6的群体生产性能较好;以总冠齿数进行分组,母鸡也以总冠齿数为7群体的生产性能最好;不同冠齿数相关性中,母鸡的大冠齿数与42日龄体重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61。通过各种交配类型的杂交试验进行多种推理和假设,结果发现三叉基因型为Sss1s1、SSs1s1、ss S1S1、ss S1s1和sss1s1,非三叉基因型为SSS1S1、Ss S1S1、SSS1s1和Ss S1s1最能符合交配试验后代的分布比例,但该假设未能很好解析左叉和右叉等冠型的遗传规律,推测三叉冠是多基因遗传控制的性状。通过对清远麻鸡不同冠型间各阶段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冠型间清远麻鸡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前中期的冠高、冠长和肉垂长等指标。总体来看,三叉冠性状对于清远麻鸡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还应加强对早熟性状的选育。通过对清远麻鸡不同冠型的体重与早熟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冠型各日龄公鸡的冠高、冠长和肉垂长之间均呈较高程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98~0.763之间;各冠型各日龄母鸡体重与冠高、冠长和肉垂长之间均呈较高程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0~0.928之间。
郑煜明[2](2020)在《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浦东鸡是我国着名的优质鸡品种,在上世纪末受到快大型肉鸡的冲击一度退出市场濒临灭绝。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优质鸡肉消费量与日俱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浦东鸡的品种价值和市场潜力再次突显。目前,杂交组合是优质鸡产业进行商品鸡育种的主要手段,而冷鲜鸡是优质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的配套系并用于冷鲜销售与市场相契合。但目前对优质鸡肉质和微生物含量在冷鲜条件下变化规律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选择仙居鸡、石歧杂鸡、清远麻鸡等地方优质鸡作为配套品种与浦东鸡构成四组三元杂交配套组合。通过配合力测定对二元杂交后代和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屠体性状、体尺性状、肉质性状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并对4℃冷鲜和-20℃冷冻条件下优质鸡肉的肉质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浦东鸡和仙居鸡杂交起到了小型化和令开产日龄缩短的目的,培育到杂交组合三元杂交后代,120日龄公鸡活重小于2.5kg,母鸡小于2kg,屠宰率85%~90%,全净膛率62%~68%;(2)三元杂交后代90日龄时,石♂×(仙♂×浦♀)♀组合的活重更重,肌苷酸含量与其他组合商品鸡相近,在中速型优质肉鸡养殖生产中表现出更大优势,而商品鸡120日龄时,麻♂×(仙♂×浦♀)♀组合的肌苷酸含量最高,公鸡活重也达到了1.9kg,母鸡达到了1.5kg,在慢速型优质肉鸡养殖生产中表现出了更大优势,且所有组合三元杂交后代腹脂率都远低于杂交子一代;(3)平养商品鸡的全净膛率要显着高于笼养商品鸡,其他测定指标没有显着差异;(4)抑菌处理后的优质鸡产品在4℃、保鲜膜包裹条件下,5天内肌肉嫩度、含水量不发生显着变化,菌落总数处于安全范围;(5)-20℃冷冻到4℃解冻后,优质鸡屠体胸肌含水率和剪切力显着下降。本研究获得了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且适用于实际生产的配套组合,探究了优质鸡肉质在冷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杂交组合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数据和重要参考,也为冷鲜优质鸡生产、销售企业以及管理部门制订产品货架期及监督管理标准提供基本数据参考。
王甫荣[3](2018)在《裕禾黄麻鸡配套系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黄羽肉鸡种质资源丰富,但是生产性能相较于外国白羽肉鸡品种过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黄羽肉鸡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我国地方黄麻鸡为主要育种素材,适当引进高产肉鸡,在改善地方黄麻鸡性能的同时保持其肉质基本不受影响,为粤港澳地区人们提供更多普通优质型黄麻鸡。故裕禾农牧有限公司现以公司已有的黄麻鸡A系B系以及隐性白羽洛克鸡C系作为纯系进行选育提高,结合配合力测定进行新型黄麻鸡配套系的培育,使新培育的黄麻鸡配套系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能够符合市场对黄麻鸡的要求(包括体型外貌、体重、肉质、羽色等)。其中A系B系都为本土地方黄麻鸡品种,C系为隐性白羽洛克鸡。实验通过家系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对3个纯系的体型外貌、体重、开产日龄、开产体重、产蛋数、繁殖性能等主要性状进行系统选育。经过多个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各品系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生产性能优良。其中,A系300日龄平均产蛋数为80.5个,5%开产日龄为164d;B系300日龄平均产蛋个数85.9个,5%开产日龄为160d;C系300日龄平均产蛋数为90.7个,5%开产日龄为175d。中试结果表明商品代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生长速度较快、耗料量少、产肉性能优良,70天龄上市体重能达到1750g,半净膛率达到81.6%,全净膛率达到66.8%。从中试结果来看,此黄麻鸡配套系基本符合市场对普通优质黄麻鸡的要求,产肉性能比一般黄麻鸡高,生长速度较快。故此培育的黄麻鸡配套系生产性能优良,经济价值较高,可推广养殖。
李毅[4](2016)在《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与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次的研究是适应我国目前优质鸡市场的需求以及地方品种鸡特别是广西麻鸡的生产现状而展开的,利用广西麻鸡为素材,不导入外来基因,提高原有素材的主要经济性状。并且利用地方品种与其进行配合力测定,筛选出最佳组合,并进行产业化发展。1、制定育种目标,经过6个世代的闭锁选育,体型、外貌特征基本一致,并且遗传稳定。早熟性提高,其它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稳定,66周入舍母鸡产蛋数为176个。2、选育的时候加大了选择压,压缩留种率,取得了显着的世代进展。通过6个世代的选育,C系的开产日龄从原来的159天龄提前到了 6世代的154天,提前了 5天。开产蛋重虽然没有提高,但是开产蛋重的变异系数从1世代的8.8%降到了 6世代的4.0%。43周龄的产蛋数以及66周龄的产蛋数从1世代90.8个和166.7个提高到了 6世代的100.0个和176.2个,分别提高了 9.2个和9.5个。其平均世代遗传改进量分别为10.1%和5.6%。3、对C系的主要产蛋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测。经过数据的分析估测,C系的开产日龄的遗传力为0.3923,开产蛋重为0.2754,开产体重为0.5220,43周龄产蛋数为0.2120,43周龄蛋重为0.5623,66周产蛋数为0.2529。4、在C系的选育中,在继代繁育时采用了表型同质相配的选育方法,在10周龄体重的选育时,根据个体的体重数据以及家系体重数据,淘汰个体体重差异过大以及变异系数过大的家系,用个体选择与家系选择结合的方法,大大降低了群体中其他复等位基因的频率。品系的均匀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变异系数稳定在10%以下。5、通过与其他品系的配合力测定,建立了鸿光黑鸡三系配套的模式,商品代公鸡90天上市,体重为1763g,饲料转化比为3.12:1;商品代母鸡115天上市平均体重为1653g,饲料转化比为3.69:1,成活率为95%以上。6、通过综合的推广手段,鸿光黑鸡从中试以来,在广西玉林、南宁、桂林、百色、钦州及北海等地区开展“鸿光黑鸡”新配套系的中试应用,投放商品代肉鸡4600多万只,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陈忠[5](2011)在《长连产作为地方鸡产蛋量早选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地方优质鸡蛋的价格持续走高,由此掀起地方优质鸡的选育热潮。尽管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地方鸡选育的过程中对产蛋量没有合适可靠的早选指标,造成世代间隔长、年遗传进展低,育种周期长。本文对我国的优质地方鸡(欣华鸡)两个世代的母鸡进行单笼饲养,对其产蛋性状、生长性状、蛋品质性状进行记录和测定,共得到2908只(其中第一世代1396只,第二世代1512只)有效记录的母鸡。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分析,统计长连产结束时间,重点探究长连产与300天产蛋量和蛋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在选育过程中的各性状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先研究用长连产作为产蛋量早选指标的可能性。然后利用系谱记录和生产记录,来比较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的效果,最终确定利用长连产对地方鸡产蛋量进行早期间接选择的可靠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长连产集中发生在个体产蛋后的2-11周之内,在30周龄左右基本上结束,长连产长度(LCS)的遗传力为0.21(估计的现实遗传力为0.37),属中高遗传力,长连产长度(LCS)与300天产蛋量(300EN)的遗传相关为0.56,与蛋品质、生长性状无突出的不利相关。通过对两代的产蛋数据间接和直接选择效果分析发现,对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按长连产和300天产蛋量来选留的种鸡,发现间接和直接选择留下来的群体分别有76.4%和75.5%的个体是相同的;分析不相同的个体产蛋模式,其产蛋模式大多为双长连产模式,如果考虑双长连产蛋模式,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的符合率在90%以上长连产长度(LCS)观察周期短,与300天产蛋量强相关、与蛋品质性状无突出的不利相关,间接选择优势效果明显,可以作为我国地方鸡产蛋性状的早选指标加以应用,以缩短优质蛋鸡育种的世代间隔、加快育种进程。
姜俊保,林金杏,陈希杭,张莹,李靖靖[6](2010)在《我国地方鸡种在优质黄羽肉鸡育种上的应用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品种资源的保存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各具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地方品种鸡种分布及种类、地方品种鸡种在优质黄羽肉鸡育种上的应用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金鹏[7](2010)在《欣华蛋鸡E系连产及蛋用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选取湖北欣华畜禽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欣华(土)蛋鸡配套系E系第一世代36个家系共1428只个体进行测定,收集7个连产性状及8个蛋用性状,应用Excel和DMU软件对其估计了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并利用分室模型(Compartmental Model)、伍德模型(Wood Model)及其修正形式模型和杨宁模型(Yangning Model)等四种模型,对欣华(土)蛋鸡配套系E系(以下简称欣华蛋鸡E系)的周产蛋率进行模拟。结果如下:1欣华蛋鸡E系周产蛋率曲线模拟四种模型的拟合度以杨宁模型为最好,拟合度R2高达0.95526。分室模型次之,拟合度R2为0.95097。伍德模型修正形式最差。欣华蛋鸡E系在开产后的第6周达到产蛋的高峰期,其产蛋率为87.19%,然后逐渐下降,到开产15周以后产蛋率下降到65%左右。这和杨宁模型曲线预测结果很接近。2蛋鸡长连产及其用于产蛋性状遗传改良的潜力利用DMU软件对连产及其他产蛋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最长连产长度(LCS)、平均连产长度(CL)、开产日龄(ASM)、最长连产开始的周期(LSC)及周次(LSW)、最长连产结束的周次(LPW)和300天总产蛋数(300EN)等性状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最长连产长度(LCS)与300天总产蛋数(300EN)的遗传相关为0.74。最长连产长度(LCS)与最长连产开始的周期(LSC)、最长连产开始的周次(LSW)、最长连产结束的周次(LPW)遗传相关分别为-0.28、-0.13、0.66。最长连产长度(LCS)的遗传力为0.21,属于中等遗传力,而最长连产开始的周期(LSC)、最长连产开始的周次(LSW)、最长连产结束的周次(LPW)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力分别为0.06、0.09、0.14,皆为低的遗传力。鉴于最长连产一般出现在开产(130天)后5~8周之间,该性状遗传力中等且与300天总产蛋数有较强的遗传相关,建议可在地方品种蛋鸡产蛋量的遗传改良中使用最长连产长度(LCS)作为间接选择的指标之一。3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估计最长连产长度(LCS)与蛋重(EW)、哈氏单位(HU)、蛋黄重(YW)、蛋黄颜色(YC)、蛋清重(AW)等性状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都不高,与蛋形指数(SI)、蛋壳重(SW)、蛋壳强度(SS)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9、-0.31。说明最长连产长度(LCS)和蛋形指数(SI)、蛋壳重(SW)、蛋壳强度(SS)有一定的关系,但与蛋壳重(SW)、蛋壳强度(SS)均为不利遗传相关,应在使用最长连产长度中予以注意。
屠云洁,苏一军[8](2009)在《中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利用状况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地方鸡种,30年来行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在中国家禽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优质鸡育种和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中国地方鸡种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资源发现、挖掘与整理、保存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状况如何呢?本文从宏观与微观、科研和产业等多侧面给出了系统的信息。通过本文,业界还可以确切了解国家家禽基因库的工作状况。
钱勇,刘向萍[9](2009)在《中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来自第十四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的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7月19~21日,对中国家禽业来讲,是令人鼓舞、令人难忘、永载史册的日子。来自全国蛋鸡技术产业体系、内鸡技术产业体系、水禽技术产业体系的各路学术精英400多人汇聚冰城哈尔滨,共商中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大计。此次大会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生产等为主题,讨论热烈。在全球金融危机、饲料原料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知识产权价值凸现、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及时提出了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战略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结合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的报告,加上记者的思考,全面诠释中国内鸡业、蛋鸡业、水禽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杨朝武[10](2009)在《优质鸡肉质评价及配套系选择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优质肉鸡育种和开发中肉质评定、育种目标、育种方法以及选择方案等环节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肉质评价和肉质指数的制定;优质肉鸡育种目标的研究;配套系杂交繁育体系的构建和优化;配套系选择方案的研究,旨在从经济学和育种学相结合探讨适合于优质肉鸡育种的最优策略,力求为生产实践中优质肉鸡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以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与四川省大恒家禽育种公司培养的5个纯系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影响肉质的8个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筛选出4个典型性状,分别是粗脂肪含量(CP)、pH、肌纤维密度(MFN)及滴水损失率(DLR),然后采用这4个性状借助改进的主成分分析(IPCE)对10个系别的优质鸡肉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上S01系肉质最好,S03系次之,而D99系肉质最差,由于性别因素对肉质的影响,各系内母鸡肉质均高于公鸡,根据肉质的优劣顺序对集,利用多维偏好线性规划(LINMAP)推导出4个典型性状的权重,进而制定了优质鸡的肉质指数MQI:MQI1=0.5400CP+0.3953pH+0.6110MFN-0.5463DLR;MQI2=0.2581CP+0.1888pH+0.2920MFN+0.2611DLR,并分析确定了MQI的取值范围。通过肉质指数可以方便地对优质鸡肉质进行评价,同时在制订综合育种指数或者育种目标评估时,可将肉质指数作为一个独立的性状值与其它性状同步纳入。(2)重点从优质肉鸡生产中扩繁群、孵化阶段、商品代及加工处理几个阶段着手,结合育种实际确定了优质肉鸡育种的肉质、繁殖、生产三类7个目标性状:肉质性状、年产蛋量、受精率、孵化率、出栏体重、饲料转化率和产肉性能,利用边际利润法推导了生产和繁殖类性状的边际效益,而肉质性状的边际效益则是假设肉质指数服从正态分布,优质肉鸡的肉质指数存在一个“最适”分布范围,“最适”范围内、外的肉质存在市场价格差的思路得出;敏感性分析表明生产性能改变对性状边际效益有一定的影响,各类性状的边际效益随着该类性状生产性能的改变而逆向变化,如,产蛋量降低10%导致其自身边际效益提高37.9%,受精率及孵化率的边际效益提高18.8%,但某一类性状生产性能的改变不影响其它类性状的边际效益,另外产品不同价格水平下性状的边际效益会发生改变,其中出栏体重及肉质指数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强于其它性状。(3)对A、B、C、D四个纯系模拟三元杂交和双杂交繁育模式,共两大类48个繁育系统。育种效益评估表明三元杂交系统中C×(A×B)♀配套组合的育种效率为最高,双杂交系统中(C×D)×(A×B)♀最优,三元杂交和双杂交两种繁育体系相比较,三元杂交的成本利润比及育种群与商品代的规模比是双杂交配套的1.03倍和5.99倍,而双杂交配套系统的贴现总利润、每只商品鸡的利润均为三元杂交的1.05倍。结合边际利润法和系统分析原理对48个配套模式中效率最高的(C×D)×(A×B)♀组合内各目标性状的育种重要性进行了评估:单独从各纯系内来看,C系中育种重要性较大的性状依次是13周龄体重(35.95%)、料肉比(25.09%)、屠宰率(14.37%)和肉质指数(10.36%),D系中育种重要性较大的性状依次为屠宰率(38.17%)、料肉比(19.51%)、年产蛋量(15.84%)及13周龄体重(12.59%),A系中育种重要性居前三位的是肉质指数(32.05%)、年产蛋量(24.91%)、料肉比(15.71%),B系中育种重要性较大的两个性状分别是年产蛋量(55.95%)和屠宰率(11.32%);从整个繁育系统来看,B系年产蛋量是最重要的生产性状,其育种重要性高达18.06%,育种重要性居于第二位的是C系的13周龄体重,为10.55%,其次为A系的肉质指数及D系的屠宰率,育种重要性分别为7.1340%,7.1318%。结合各性状的育种重要性,通过育种目标简化确定了各系的目标性状,C系为出栏体重,D系为产肉性能和出栏体重,A系为肉质指数和年产蛋量,B系为年产蛋量。(4)模拟PLS、CCPS选择方法在(C×D)×(A×B)♀配套组合中对各专门化品系目标性状的选育,研究表明纯种与杂种性能的遗传相关(rpc)、选择方法、杂种性能的遗传力及育种群规模均为影响选择效率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CCPS的效率普遍高于PLS,但当rpc值较大时采用CCPS较采用PLS的相对效率明显小于当rpc值较小时的情况,如在基础群规模ns=60时选育A系肉质,当rpc=0.2时,采用CCPS法在第10世代的累积遗传进展是采用PLS法的20.01倍,rpc=0.4时为10.52倍,而当rpc=0.8时仅为4.43倍,这种情况对C系体重、D系产肉性能及B系产蛋性能呈相同的规律,由此可以推导,当纯种和杂种性能的遗传相关较小时,一般采用CCPS代替PLS,但CCPS的缺点是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上升较快;当A系采用PLS-MAS及CCPS-MAS选育肉质性能时,遗传进展较单纯使用表型信息的PLS和CCPS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有效的控制了近交系数的上升,但研究也表明MAS选育对短期选择更有利。总的来看CCPS和MAS的结合确实可以给选育带来额外的进展。
二、优质鸡的包装性状遗传与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鸡的包装性状遗传与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黄羽肉鸡的产业概况 |
1.2 鸡冠性状的研究进展 |
1.2.1 鸡冠的分类 |
1.2.2 鸡冠发育和组织学结构 |
1.2.3 鸡冠冠型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4 鸡冠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麻鸡单冠和三叉冠性状表型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饲养管理 |
2.1.2 清远麻鸡与广西麻鸡各冠型的鉴定方法与命名 |
2.1.3 清远麻鸡与广西麻鸡冠齿的统计方法及性能测定 |
2.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麻鸡三叉冠形态观察 |
2.2.2 清远麻鸡和广西麻鸡三叉冠性状多样性的分类 |
2.2.3 清远麻鸡单冠多样性的调研 |
2.2.4 清远麻鸡不同冠齿数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麻鸡三叉冠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交配设计 |
3.1.2 试验日粮 |
3.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3.1.4 表型的追踪观察 |
3.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冠型与性别间的关系 |
3.2.2 冠型各交配组合间的关系 |
3.2.3 假设三叉冠型由常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
3.2.3.1 冠型性状的双显性与双隐性 |
3.2.3.2 上位作用 |
3.2.3.3 重叠作用 |
3.2.3.4 互补作用 |
3.2.3.5 假设冠型性状由特定的基因控制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冠型清远麻鸡的生产性能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指标测定 |
4.1.2 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4.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生长阶段三叉冠与单冠体重及体尺的比较 |
4.2.2 不同生长阶段三叉冠与单冠早熟性状的比较 |
4.2.3 不同冠型清远麻鸡体重和早熟性状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2)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国优质肉鸡产业 |
1.1.1 优质肉鸡的概念和特征 |
1.1.2 优质肉鸡产业概况 |
1.2 优质肉鸡杂交组合选育 |
1.2.1 肉鸡育种方法 |
1.2.2 杂交组合选育 |
1.2.3 我国优质鸡杂交组合选育工作进展 |
1.3 浦东鸡及配套系相关地方鸡品种 |
1.3.1 浦东鸡 |
1.3.2 配套系相关地方鸡品种 |
1.4 冷鲜鸡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
1.4.1 肉鸡交易方式 |
1.4.2 我国冷鲜鸡产业发展情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 |
2.1.1 杂交配套组合 |
2.1.2 杂交后代的性能测定 |
2.1.3 鸡屠体冷鲜及冷冻实验 |
2.1.4 技术路线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鸡只饲养管理方法 |
2.3.1 笼养 |
2.3.2 平养 |
2.4 鸡只屠宰及胴体处理 |
2.5 屠体性状和体尺外貌表型的测定 |
2.5.1 屠体性状 |
2.5.2 体尺外貌表型 |
2.6 肉质性状测定 |
2.7 菌落总数(Aerobic Plate Count,APC)测定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交组合二元杂交后代性能测定 |
3.1.1 二元杂交后代仔鸡孵化及体重增长情况 |
3.1.2 二元杂交后代母鸡产蛋记录 |
3.1.3 100 日龄及120 日龄二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
3.1.4 三元杂交后代仔鸡孵化情况 |
3.2 杂交组合三元杂交后代性能测定 |
3.2.1 三元杂交后代仔鸡体重增长情况 |
3.2.2 9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
3.2.3 12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
3.2.4 12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平养)屠宰测定结果 |
3.3 优质鸡胴体的冷鲜保藏和冷冻储存 |
3.3.1 冷鲜保藏 |
3.3.2 冷冻储存 |
4 讨论 |
4.1 配套系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前景 |
4.2 优质鸡肉质及菌落总数在冷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
5 结论 |
6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3)裕禾黄麻鸡配套系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词缩写 |
1 前言 |
1.1 我国黄羽肉鸡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
1.2 我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史 |
1.3 我国黄羽肉鸡行业育种现状 |
1.4 我国黄羽肉鸡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5 我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方向 |
1.6 裕禾黄麻鸡培育的素材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A系(终端父系) |
2.1.2 B系(母本父系) |
2.1.3 C系(母系) |
2.2 方法 |
2.2.1 配合力的测定与配套系的产生 |
2.2.1.1 配合力测定 |
2.2.1.2 配套系模式 |
2.2.2 育种目标 |
2.2.3 技术路线 |
2.2.4 纯系选育方法 |
2.2.5 主要选择性状及其选育方法 |
2.2.5.1 主要仪器 |
2.2.5.2 测定项目 |
2.2.5.3 测定与计算方法 |
2.2.6 商品代屠体性能测定方法 |
2.2.7 各性状的选育方法 |
2.2.7.1 羽色的选育方法 |
2.2.7.2 体重和体型的选育方法 |
2.2.7.3 繁殖性能的选育方法 |
2.2.7.4 产蛋性能的选育方法 |
2.2.7.5 肉质性状和早熟性的选育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统计方法 |
3.2 终端父系——A系的选育 |
3.2.1 A系各世代的选育情况 |
3.2.2 A系各世代生长性能的选育结果 |
3.2.3 A系各世代产蛋性能的选育结果 |
3.2.4 A系第4世代周产蛋率的变化曲线 |
3.2.5 A系各世代白血病、隐性白羽、受精率、出雏率、羽色的选育进展 |
3.3 第一父系——B 系的选育 |
3.3.1 B系各世代的选育概况 |
3.3.2 B系生长性能的选育结果 |
3.3.3 B系产蛋性能的选育结果 |
3.3.4 B系第3世代周产蛋率的变化曲线 |
3.3.5 B系各世代白血病、隐性白羽、受精率、出雏率、羽色的选育进展 |
3.4 母系——C系的选育 |
3.4.1 C系各世代的选育概况 |
3.4.2 C系各世代生长性能的选育结果 |
3.4.3 C系各世代产蛋性能的选育结果 |
3.4.4 C系第4世代周产蛋率的变化曲线 |
3.4.5 C系各世代白血病、受精率、出雏率的选育进展 |
3.5 纯系43周产蛋量与开产日龄遗传力估计 |
3.6 43周产蛋量与开产日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
3.7 商品代中试相关结果与分析 |
3.7.1 商品代生长相关数据 |
3.7.2 商品代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羽色的选择 |
4.2 关于体重的选择 |
4.3 关于肉质的选择 |
4.4 关于产蛋的选择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B、C三个品系各世代选育数据 |
(4)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与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1.1 我国优质鸡生产现状与资源优势 |
1.1.1 优质鸡生产现状 |
1.1.2 地方优质鸡资源优势 |
1.2 国内外鸡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鸡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鸡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
1.2.3 当前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背景及意义 |
1.3.1 广西麻鸡的特点 |
1.3.2 广西麻鸡分布与外貌特征 |
1.3.3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背景 |
1.3.4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意义 |
1.4 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目标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品系选育 |
2.1.1 试验素材来源 |
2.1.2 选育技术路线 |
2.1.2.1 收集整理育种素材 |
2.1.2.2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
2.1.2.3 配合力测定,筛选最佳配套系 |
2.1.2.4 中试推广与体系的建立 |
2.1.3 选育方法 |
2.1.4 选择主要性状 |
2.1.5 测定指标的计算方法 |
2.1.6 主要产蛋性状遗传参数估测 |
2.1.6.1 试验素材 |
2.1.6.2 试验方法 |
2.2 杂交测定 |
2.2.1 杂交测试组合 |
2.2.2 测定项目 |
2.2.3 测定依据 |
2.2.4 杂交组合分析与确定配套模式 |
2.2.5 重复试验 |
2.3 中试推广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品系选育 |
3.1.1 世代选育概况 |
3.1.2 主要性状选育进展 |
3.1.2.1 C系羽色 |
3.1.2.2 C系各世代43周体尺 |
3.1.2.3 体重选育结果 |
3.1.2.4 C系繁殖性能的选育结果 |
3.1.3 C系主要产蛋性状的遗传参数估测 |
3.2 杂交组合测定 |
3.2.1 各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 |
3.2.2 最佳杂交组合的确立 |
3.2.3 商品代鸡重复试验的结果 |
3.3 中试推广 |
3.3.1 中试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 |
3.3.2 中试推广概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外观形状的选择 |
4.2 体重均匀度的选育 |
4.3 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 |
4.4 配套系的建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长连产作为地方鸡产蛋量早选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地方鸡育种现状 |
1.1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的趋势 |
1.2 我国地方蛋鸡育种的概况及问题 |
1.2.1 市场竞争混乱 |
1.2.2 育种技术水平低下 |
2 优质蛋鸡的育种目标性状 |
2.1 产蛋量 |
2.2 蛋重 |
2.2.1 优质鸡蛋蛋重选育的要求 |
2.2.2 蛋重的遗传特点 |
2.3 蛋品质 |
2.3.1 蛋壳颜色 |
2.3.2 蛋黄蛋白品质 |
2.4 优质蛋鸡制种中利用的其它性状 |
2.4.1 快慢羽性状 |
2.4.2 矮小性状 |
3. 优质蛋鸡育种的主选指标——产蛋量 |
4. 优质蛋鸡的早选指标 |
4.1 早选及其意义 |
4.2 早先指标的要求 |
4.3 优质蛋鸡的早选指标 |
4.3.1 早期产蛋量 |
4.3.2 连产 |
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长连产作为地方鸡产蛋量早选指标的可能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欣华鸡E系的选育方法 |
1.1.1 基础群组建及第一世代繁育 |
1.1.2 第一世代的选留方法 |
1.1.3 第二世代的留种方法 |
1.2 记录和蛋品质性状测定 |
1.2.1 记录方法和和要求 |
1.2.2 蛋品质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1.3.1 产蛋记录的处理 |
1.3.2 连产及相关性状的计算方法 |
1.3.3 蛋品质数据的整理 |
1.4 遗传参数估计 |
1.4.1 遗传参数估计模型 |
1.4.2 数据整理格式 |
1.4.3 长连产现实遗传力的计算 |
1.5 长连产分布区间图和产蛋曲线图绘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记录和测定性状的结果及分析 |
2.2 连产及其它性状的表型值 |
2.2.1 表型值 |
2.2.2 长连产结束时间 |
2.3 蛋品质性状和其它性状的输入和处理分析 |
2.4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2.4.1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表型相关 |
2.4.2 各性状遗传相关 |
2.4.3 各性状遗传力 |
2.4.4 长连产现实遗传力 |
2.4.5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的遗传分析 |
2.5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2.5.1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 |
2.5.2 蛋品质性状的遗传力 |
2.6 第二世代不同长连产长度区间分布统计 |
2.7 产蛋曲线 |
2.7.1 产蛋曲线图 |
2.7.2 长连产长度与产蛋曲线的关系 |
3 小结 |
3.1 长连产长度现实遗传力与遗传力之间的差异 |
3.2 长连产作为产蛋量早选指标是可行的 |
第三章 长连产作为早期选择指标的应用效果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虚拟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符合度分析 |
1.1.1 第一世代利用长连产来选留 |
1.1.2 第二世代采用300天产蛋量来选留 |
1.2 以欣华鸡E系为例计算早期选择缩短世代间隔的时间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个世代间接选择和直接选择符合度和效果分析 |
2.1.1 第一世代的符合度 |
2.1.2 第二世代的符合度 |
2.1.3 第一世代间接和直接选留的效果 |
2.2 针对第二世代出现差异的分析—双长连产模式的提出 |
2.3 以长连产为间接选择指标产蛋量的改良速度 |
3. 小结 |
3.1 间接选择的效果 |
3.2 长连产模式 |
第四章 结论 |
1. 优质(土)蛋鸡育种 |
1.1 优质(土)鸡蛋的概念 |
1.2 重视育种记录 |
1.3 优质(土)蛋鸡淘汰时间 |
2. 长连产可以作为地方优质蛋鸡产蛋量的早选指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计算连产程序 |
2 计算连产相关性状程序 |
3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欣华蛋鸡E系连产及蛋用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蛋鸡产业及优质蛋鸡育种现状 |
1.1 我国蛋鸡产业现状 |
1.2 我国优质鸡育种现状 |
2 国外蛋鸡育种现状及方法 |
2.1 国外蛋鸡育种现状 |
2.2 数量遗传学与蛋鸡育种 |
2.2.1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2.2.2 蛋鸡育种性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产蛋曲线的数学模型分析 |
1 材料 |
1.1 试验鸡群 |
1.2 试验鸡群的育种方案 |
1.2.1 家系的建立 |
1.2.2 第一世代的培育及选择 |
1.2.3 第二世代的培育及选择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产蛋性能统计 |
3.2 四种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与R~2值 |
3.3 周产蛋曲线拟合 |
4 讨论 |
4.1 产蛋性状分析 |
4.2 周产蛋曲线拟合 |
4.3 产蛋曲线的应用 |
第三章 蛋鸡长连产及其用于蛋用性状遗传改良的潜力 |
1 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数据记录时间 |
2.2 试验数据测定方法 |
3 数据整理和分析软件要求格式 |
3.1 选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
3.2 数据整理格式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群体连产及间歇规律 |
4.2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的遗传分析 |
4.2.1 各性状表型相关 |
4.2.2 各性状遗传相关 |
4.2.3 各性状遗传力 |
5 讨论 |
5.1 群体连产及间歇规律 |
5.2 长连产与产蛋性状的遗传分析 |
5.3 连产与日产蛋时间的关系 |
5.4 长连产与平均连产 |
5.5 长连产作为育种选择性状潜力 |
5.6 结论 |
第四章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
1 材料 |
1.1 试验鸡群 |
1.2 试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数据测定内容 |
2.2 试验数据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 |
3.2 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3.2.1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 |
3.2.2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的遗传力 |
4 讨论 |
4.1 蛋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 |
4.2 蛋品质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4.2.1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表型和遗传相关 |
4.2.2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的遗传力 |
4.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1 产蛋曲线的数学模型分析 |
2 蛋鸡长连产及其用于产蛋性状遗传改良的潜力 |
3 长连产与蛋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
4 所得结果的思考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优质鸡肉质评价及配套系选择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优质肉鸡的选育与开发现状 |
1.2.1 优质肉鸡的定义 |
1.2.2 国外优质肉鸡的开发现状 |
1.2.3 国内优质肉鸡的选育开发现状 |
1.3 优质鸡肉质评价的研究 |
1.3.1 肉质定义 |
1.3.2 肉质评价的方法及指标 |
1.3.3 优质鸡肉质评价研究进展 |
1.4 优质肉鸡配套系选育与开发 |
1.4.1 专门化品系 |
1.4.2 杂交繁育体系 |
1.4.3 我国优质肉鸡生产的配套组合 |
1.5 育种规划 |
1.5.1 育种目标 |
1.5.2 畜禽遗传评定方法的发展概述 |
1.6 标记辅助选择(MAS)研究 |
1.6.1 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概况 |
1.6.2 标记辅助选择在畜禽育种规划中的应用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优质鸡肉质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肉质性状的测定 |
2.2.3 肉质评定模型 |
2.2.4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肉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2.3.2 肉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
2.3.3 肉质评价及肉质指数的制定 |
2.4 讨论 |
2.4.1 肉质指数的制定 |
2.4.2 性别对肉质的影响 |
2.4.3 肉质评定指标的选取 |
2.4.4 主成分赋权分析 |
2.4.5 关于IPCE-LINMAP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优质肉鸡育种目标研究 |
3.1 引言 |
3.2 育种目标性状及选择性状的筛选 |
3.2.1 肉质性状 |
3.2.2 繁殖性状 |
3.2.3 生产性状 |
3.3 生产体系的描述及各种生物经济学参数 |
3.3.1 生产体系的描述 |
3.3.2 生物经济学参数 |
3.4 目标性状经济边际效益的估算 |
3.4.1 理论与方法 |
3.4.2 边际效益的估算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边际效益及育种重要性 |
3.5.2 生产性能改变对边际效益的影响 |
3.5.3 市场价格参数对边际效益的影响 |
3.6 讨论 |
3.6.1 育种目标性状的筛选 |
3.6.2 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 |
3.6.3 边际效益的影响因素 |
3.6.4 育种目标的数量化 |
3.7 小结 |
第四章 优质肉鸡杂交繁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理论与方法 |
4.2.1 繁育体系的结构 |
4.2.2 杂交繁育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内部物质传递 |
4.2.3 参数设置 |
4.2.4 杂交繁育体系效率评估的程序及模型 |
4.2.5 性状的育种重要性 |
4.2.6 育种目标性状的简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优质肉鸡杂交繁育体系的育种效益评估 |
4.3.2 育种目标性状在各专门化品系中的分配 |
4.3.3 生产性能改变对育种目标的影响 |
4.3.4 各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性状的简化 |
4.4 讨论 |
4.4.1 关于育种效率 |
4.4.2 群体规模与育种重要性 |
4.4.3 生产性能改变与性状育种重要性 |
4.4.4 优质肉鸡杂交繁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
4.4.5 双杂交配套模式生产优质肉鸡的合理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优质肉鸡配套系选择方案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基础群(0世代)个体数据的模拟 |
5.2.4 非基础群个体数据的模拟 |
5.2.5 选择试验的模拟 |
5.2.6 选择效果评估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育种群选育遗传进展 |
5.3.2 杂交代遗传进展 |
5.3.3 选育过程中各代群体平均近交系数 |
5.3.4 遗传参数对选择效率的影响 |
5.3.5 QTL增效基因频率的变化 |
5.4 讨论 |
5.4.1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
5.4.2 近交速率的控制 |
5.4.3 关于CCPS-MAS的可行性 |
5.4.4 肉质性状及生产性能的平衡选育 |
5.4.5 关于世代选育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优质鸡的包装性状遗传与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远麻鸡、广西麻鸡冠型生产性能及遗传规律分析[D]. 韦金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2]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D]. 郑煜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3]裕禾黄麻鸡配套系的选育[D]. 王甫荣.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广西麻鸡(黑羽系)的选育与应用效果观察[D]. 李毅. 广西大学, 2016(04)
- [5]长连产作为地方鸡产蛋量早选指标的研究[D]. 陈忠.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6]我国地方鸡种在优质黄羽肉鸡育种上的应用与对策[A]. 姜俊保,林金杏,陈希杭,张莹,李靖靖. 第二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 2010
- [7]欣华蛋鸡E系连产及蛋用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D]. 金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中国地方鸡品种资源评价、保护、利用状况与建议[J]. 屠云洁,苏一军. 中国禽业导刊, 2009(17)
- [9]中国家禽业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来自第十四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的报道[J]. 钱勇,刘向萍. 中国禽业导刊, 2009(15)
- [10]优质鸡肉质评价及配套系选择方案研究[D]. 杨朝武.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