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筹资与支付研究

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筹资与支付研究

一、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筹资与支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21)在《基于微观模拟的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开办时间早,经验丰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分析研究,既可为其它地区大病保险政策的调整完善提供依据,也可帮助探索发现上海市现行大病保险政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的关键因素提出改善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员的福利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病保险基金筹资额高速增长受限,个人筹资标准额稳步增长,但在国家政策要求不断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的背景下,上海市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该采取何种方式提高?能提高到何种程度?并可保持大病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在国家主流采取按大额费用进行大病费用支付的背景下,上海市采取的是按病种治疗进行大病费用支付,两种大病保险支付方式何者更优?哪种方式更加适合上海市?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上述问题的有效回答,对提高上海市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分析阐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目标定位,国内大病保险典型案例实施效果,为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调整提供依据。以大额费用和大病病种界定大病范围,以国家大病保险政策为基础,设计大病保险备选方案。构建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现行政策及备选方案微观模拟模型,将模型模拟至2025年,分析政策对医疗费用、个人医疗行为及政府支付补偿的影响,探讨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改革完善建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目标定位;按大病病种治疗和大额费用进行方案设计,构建政策微观模拟模型,模拟分析偿政策在上海市实施的运行效果。具体包括:1.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理论分析。系统梳理国家及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发展历史脉络,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反贫困理论分析医疗保障体系内大病保险政策目标定位及存在的问题。筛选国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典型案例,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现状,从筹资、补偿、保障范围、运行管理、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与上海市模式进行比较,提出各自优势与不足,为上海市完善大病保险政策提供思路。2.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口模型构建分析。根据国家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上海市统计年鉴、上海市老年信息监测数据,预测和分析大病保险目标参保人口的数量及其相关特征。本研究所指的大病保险目标参保人口为户籍人口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根据现行政策大病保险参保范围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致,因此对大病保险参保人口分析离不开基本医保讨论。由于大学生参保人口涵盖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以及基金筹资与支付补偿的特殊性,因此将目标参保人口中户籍大学生人口扣除,单独构建大学生参保人口模型。3.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微观模拟分析。以国家大病保险指导意见为参考,按大病病种治疗和大额费用界定大病,设计大病保险支付政策,构建上海大病保险政策微观模拟模型。以获取的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支付补偿微观数据为基础,利用SAS9.4软件对微观数据库进行整理与分析,根据状态分布,随机模拟城乡居民就医、医疗消费和医保支付补偿过程,通过改变大病保险政策方案相关参数,模拟分析大病保险政策连续运行至2025年的保障效果。4.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完善分析。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从大病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衔接的顺畅性、保障水平等方面对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未来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从构建的人口模型来看,上海市户籍人口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标参保人口数量(不含大学生)逐年增加,预计到2025年目标参保人口中18岁及以下人口数量将占目标参保人口数量的55.35%,是参保人员的主体;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目标参保人口数量的27.19%;19-59岁年龄组人口数量占目标参保人口数量的17.46%。大学生参保人口数量呈现波动变化,波动的范围在54.15-68.82万人之间。从大病保险现行筹资政策模拟结果来看,在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7%或者98%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筹资标准逐年提高;与其它年龄组相比,老年组(60岁及以上人口)筹资标准额相对较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总额逐年增加,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额;现行政策大病保险基金来源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基本医保基金的逐年稳定增加带动了大病保险基金的逐年增长。从大病保险现行政策模拟结果来看,支付补偿方面: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受益人数、大病保险受益率与实际支付比逐年增加。基金运行方面:大病保险基金结余额将逐年增加,现有大病保险基金筹资能够满足大病患者补偿需求。从现行政策支付比例调整模拟结果来看,支付补偿方面:大病保险在60%、70%、80%三种支付比例下,大病保险个人实际支付比逐年增加。大病保险支付比例每增加10%,大病保险实际支付比增加3%左右,年人均个人负担的费用减少约0.14万元左右。基金运行方面:大病保险在60%、70%支付比例下,现有筹资规模下,大病保险基金能够保持正常运营,基金略有结余。大病保险在80%支付比例下,某些年度大病保险基金则不能够维持正常运营。从现行政策支付范围调整来看,支付补偿方面:在大病保险支付比例维持不变,将完全自费部分纳入大病保险范围时,与未扩大范围时相比,大病保险实际支付比约增加3%左右。基金运行方面:扩大支付范围后,大病保险基金的结余额逐年增加,大病保险基金能够维持正常运营。从大病保险按高额费用进行补的模拟支付果来看,两种起付线情况下,支付补偿方面:大病保险受益人数逐年增加。大病保险实际支付比维持在5%-8%之间,低于个人自负和完全自费比例。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支付补偿后,个人需承担的费用额度仍较高,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额,说明减贫效果不理想。基金运行方面:在起付线为2.0万元时,大病保险基金支出额大于收入额,大病保险基金结余为负值;起付线为2.5万元时,大病保险基金整体上支出额度大于收入额度,大病保险基金结余为负值。结论与建议:理论研究结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目标应定位为关注贫困的脆弱性,保障应更加精准,以降低大病患者因病致贫风险,大病保险是基本医保的补充层。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下,整合医保资源是提高大病保障水平有效做法。根据按病种治疗补偿的缺点,上海市大病保险应注重保障范围外的大额费用患者个人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实证研究结论:在不考虑大学生参保人口的情况下,目标参保人口中未成年年龄组人口占比、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相对较少,呈现出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因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包括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群体;随着目标参保人口数量和参保率的逐年增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总额逐年增加,在大病保险基金按照基本医保基金的2%进行筹资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总额的增长必然带动大病保险基金的增长;在现行筹资标准下,大病保险补偿力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如提高大病保险支付比例、扩大病种支付范围等,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人员有更高的获得感;在现行筹资标准下,与按高额费用进行支付相比,大病保险基金按病种治疗支付更具有可持续性;在相同参保率与大病保险支付比例条件下,从上海市情况来看,大病保险按病种治疗进行支付更具有针对性,个人支付补偿效应更好。政策建议:针对现行政策,可将大病保险支付比例由55%提高至70%,能够保证在现有筹资标准情况下,大病保险基金能够保持可持续运营,同时可使大病患者年人均个人承担的费用减少0.21万元;针对现行政策,可将大病费用中完全自费部分纳入到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大病保险基金能够满足大病患者支付补偿需求,并具有可持续性;在按照病种治疗进行大病患者支付补偿的政策下,应重点关注保障范围外大额费用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应开展相关研究帮助有效识别家庭经济状况,保证大病保险支付的公平性。

苏瑞珍[2](2020)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项应对疾病风险冲击的制度安排,医疗保障制度从两个方面发挥减贫效应,一是提供财务保护,避免或减少因医疗费用支出而陷入贫困,二是促进医疗服务利用,避免或减少因健康人力资本损害而陷入贫困,因此,发挥减贫效应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内在功能。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农村地区已被普惠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特惠性医疗救助制度所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制度安排,在减轻农村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改善健康、增进福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减贫效应。进一步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不仅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托底保障之一,同时也是2020年后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减贫战略转向、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所必须依赖的重要制度路径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减贫的路径和方式面临可持续困境。一是资源约束下通过提高制度保障水平增强普惠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减贫效应的实现路径面临边际效应递减困境。二是特惠性医疗救助制度发挥了一定程度的济贫效应,但是也面临补偿水平提升困境。三是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有利于改善医疗保障制度的亲贫性,但是也产生了“悬崖效应”,引致新的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矛盾。基于此,首先,本文在分析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机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农村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贫中的功能定位,并阐述了发挥减贫效应的传导机制。其次,基于功能定位及传导机制,分别对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分析。再次,在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国际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减贫效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及内容,指出了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认为深入研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第二章是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首先,从历史视野下的贫困研究和新时代我国减贫战略的转向两个方面,分析了增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背景。其次,阐述了医疗保障减贫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国家干预的再分配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健康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并指出这些理论的启示意义。再次,从内在机理、亲贫性及基本依据、逻辑动因、制度条件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一般机理。最后,从功能定位和传导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一是界定了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贫中的功能定位,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医疗救助在减贫中应发挥“平整竞技场”保障效应和托底保障效应。二是分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济贫”和“防贫”机制。第三章是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一是在阐释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农村减贫中的重要贡献。二是深入阐述了社会医疗保险发挥减贫效应的再分配实现路径,提出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要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的观点,并运用实证方法评估了制度变迁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亲贫性改善,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中亲贫性趋恶化,筹资和偿付环节都加剧了逆向再分配,不利于推进公平减贫,而农村医疗救助并未发挥有效的“平整竞技场”效应。三是利用CFPS(2016)数据测算了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中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并未有效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但是降低了非低收入群体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而且社会医疗保险补偿后,农村低收入家户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依然高达30%到50%,比非低收入家户高10到20个百分点。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一是分析了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不断增强的实现路径。二是基于减贫目标实证评估了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减贫效果。结果显示,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对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覆盖缺口率分别高达58.02%和47.66%,而总体保障水平远未到实现减贫目标的保障需求,即减贫目标下应该有80.46%的医疗救助农村家户获得的医疗救助补偿资金占家户自付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应在60%以上,而实际上只有19.75%的医疗救助农村家户在这一比重范围内。三是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因素,指出实际救助对象识别中可能存在问题。四是测算了减贫目标下农村医疗救助的资金需求规模。测算结果显示,以2016年为例,减贫目标下全国低保户需要医疗救助资金805亿元、低保边缘户需要446亿元、因病致贫户需要1000亿元,如果把医疗救助支出占政府医疗保障财政支出比由当前的5%提高到10%,则可以实现对低保户的充分保障。第五章从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导致的医保利用困境、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逆向收入再分配困境、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不足及结构性困境、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发展困境以及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困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现实困境。第六章基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深入分析了典型国家医疗保障发挥减贫效应的制度特征,并总结出经验教训和方法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医疗保障制度的筹资累进性、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治理水平。第七章从明确减贫功能定位,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协同效应;统筹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助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增强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并优化结构,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壮大农村医疗保障减贫力量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安排,创新性地梳理和探索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济贫”和“防贫”的功能差异及其不同传导机制,并尝试拓宽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的研究视域。论文通过对当前基于灾难性医疗支出设计的农村医保制度所做的评估,发现现行农村医疗保障的减贫效应对低收入群体是不敏感的,可能存在对低收入群体的挤出现象,即减贫有限、亲贫不足。因此,引入医疗保障的“亲贫”概念,建议把改善亲贫性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方向,以实现惠及更广泛群体的防贫减贫目标。第二,提出社会医疗保险要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本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存在逆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因此仅具有“涓滴”减贫效应。应把改善亲贫性作为增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减贫效应的实现路径,并据此对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第三,基于减贫目标,利用微观数据对农村医疗救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利用CFPS(2016)数据,对充分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覆盖缺口、保障水平、资金需求规模进行了测算,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因素,特别是从政府医疗救助支出与政府医疗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并未体现出良好亲贫性的观点。

韦芸[3](2020)在《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要求正在由疾病治疗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转变。然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历经了十几年快速扩张后预期功能被过分放大,设计和实施都背离了“保基本”的原则,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功能,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被严重削弱。为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12年决定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框架中引入大病保险,专门用来解决因住院、门诊大病治疗、公共卫生危机疫病救治等引发的高额医疗费用,防止居民发生支出型贫困,弥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功能的不足。大病保险工作自提出后得到迅速推广,并于2016年前后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那么,大病保险的出现会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哪些影响,能否有效缓解居民的大病费用负担?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不够深入。研究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有助于评估大病保险的政策效应并深入认识效应背后的传导机制,对全面建成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开创健康中国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是关于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从制度需求视角出发,分析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变迁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构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两部模型、logit模型、OLS回归等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选题背景以及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大病风险、大病保险以及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等核心概念以及需借鉴的健康需求理论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为后续关于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制度变迁分析。通过回顾大病保险发展历经的自发探索、试点推广、全面覆盖并继续完善三个阶段,梳理其政策设计的变化以及实践探索的创新,在理论认识层面明确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更大力度的保基本和与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的配合。第四部分为描述性分析。分别从总体均值和分性别、城乡、区域、经济状况、参保状态等多个角度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服务利用状况展开纵向与横向比较,全面立体地考察了当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实情况。第五部分为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从医疗费用总额、住院费用总额、住院自付费用三个维度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的需求释放效应和减负效应,并考察了这些效应在不同收入阶层中的差异,同时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两条传导途径,然后利用logit模型、OLS回归以及处理效应模型检验这两条传导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结论中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一方面,大病保险能刺激居民进一步释放医疗需求: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参保居民医疗总费用支出的可能性提高了8个百分点,医疗总费用支出金额也增加了3个百分点;大病费用支出存在类似的情况,住院费用支出的可能性虽然没有显着提高,但住院费用支出金额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病保险在需求释放上展现出了鲜明的“亲穷人”特征,中等、较低、最低这三个阶层的总体医疗需求和中等、最低这两个阶层的大病医疗需求都得到了有效释放。在考虑了内生性和城乡异质性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基本结论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大病保险释放的医疗需求既可能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而一直被压抑的必要医疗需求,也可能存在因就医门槛降低而加剧的需方道德风险导致的过度需求。第二,大病保险尚未发挥出足够的减负效应。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之前,基本医疗保险尚能有效降低居民的住院自付费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这种减负效应却不再明显,并且从对住院自付费用支出影响的估计值大小来看,减负能力还减弱了12个百分点。这可能跟大病保险刺激居民释放大病医疗需求的同时尚无力填补住院费用总额与住院自付费用之间的缺口有关。收入阶层分组回归的结果发现,在大病保险出现后,只有中等收入阶层的大病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而其他收入阶层尚未享受到足够明显的减负成效。从政策设计角度来观察,主要归因于整齐划一的分段补偿模式,既忽略了不同收入阶层购买力的差异,又无法抑制患者的道德风险,削弱了大病保险资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就难以实现对低收入阶层的精准支付。第三,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影响。“已参保”的状态能促进居民做出积极的就医决策,尤其能激励穷人及时就医;受益可及性的提高能增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但比起低收入者,高收入阶层在大病保险中更多地利用了医疗服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正在扩大,原因同样跟大病保险补偿政策不具差异性和排斥性有关。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立足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探索差异化补偿政策,切实提升大病保险的减负能力;创建动态调整的筹资模式,确保大病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做好大病保险与其他保障层次的衔接,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研究了整体样本政策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收入阶层受大病保险影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差异,深入讨论了大病保险政策带来的医疗服务消费公平性问题。这些内容在以往有关大病保险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探索这些问题有利于丰富大病保险政策效应的研究内容,也能为优化大病保险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建议。二是本研究所用资料不再像以往研究那样只采用区域数据或面向特定群体的调研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样本覆盖全国,具有地域广、特征多样化、年龄跨度大等特征,得出的估计结果更具客观性,同时调研时间正好分别处于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前与后,为因果推断提供了合适的数据条件。

马桂峰[4](2020)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后建立,以及现在后两者的逐步并轨运行,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逐步发展中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增强国家社会福利责任,减轻参保者就医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增强社会稳定机制等方面作用显着。截止2019年底,我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3.29亿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10.25亿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共覆盖我国人口 13.5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96.74%。2018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共筹集医保基金21 384.00亿元,占我国当年GDP的2.33%,人均支出医疗保险基金4 722.76元。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方面的福利分配效果如何?福利分配的公平程度是否在逐步改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福利的分配效应?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分配?以上诸多问题成为评价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绩效的关键所在。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而对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等环节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关注较少。通过对不同社会医疗保险种类、医保运行全流程和多维度的分析,有助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现阶段的整合发展,有利于从参保者个体微观层面评价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的公平程度如何。本研究以社会福利分配为切入点,利用福利再分配分析测量方法,结合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特点,采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15年和2017年入户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从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三条主线,经医保基金筹资、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进行福利分配公平性分析,探索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社会福利分配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机理,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目的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分配公平性,探索影响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的因素,提出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通过文献复习和评阅,构建适合分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测算我国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以及在近期的变化情况;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家庭医疗支出和个人住院费用支出的影响机制与程度;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个人的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对社会医疗保险补偿净福利分配的影响。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本研究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分配效应为主要政策变量,围绕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展开。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对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汇总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在文献评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再以福利经济学福利概念、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则和医疗保险福利效用等理论构建研究框架。数据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该数据采用概率抽样调查,按照分阶段、按层次抽取我国大陆29个省的地级市、县、社区(村)和家庭。本研究经申请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公开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选取职工医保12 683个、新农合12 549个、居民医保4 213个个体样本和没有参加社会医保的11 742个个体样本进行研究。利用Stata 16和Eμ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库整理和数据分析、数据表达。利用基尼系数和马斯格雷夫-辛尼指标(Musgrave and Thin measure,MT)测量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使用阿伦森等人提出的AJL分解模型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各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进行筹资累进性、垂直效应、水平效应和再排序效应等的分解分析。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效应进行影响因素研究。首先构建7个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筛选;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对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家庭医疗支出和个人住院费用支出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探索医保基金住院补偿净福利的个人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结果(1)新农合制度的福利再分配情况。从新农合制度具体运行情况来看,2015年新农合住院人均补偿费用为129.38元,人均缴费额度为102.40元,补偿费用占缴费费用的126.35%。仅统计有住院发生的新农合参保者的平均住院补偿费用为3 352.38元,仅统计有住院发生的参保者的新农合缴费均值为105.58元,补偿受益程度为31.75倍。对比有住院发生的参保者的住院平均费用9 929.57元,有效补偿比例为33.76%。有住院发生的新农合参保者的人均住院实际负担为6577.19元,有住院支出的参保者的人均收入为22 444.41元,有住院发生人群的实际平均负担率为25.21%。2015年总体缴费率为0.98%,2017年总体缴费率为1.42%。2015年的总体改善率为1.79%,2017年总体改善率为0.60%,改善率和补偿率两年均随收入分组升高而降低。2015年新农合参保者初始收入基尼系数为 0.3889,2017 年为 0.3901。测算2015年新农合制度医保基金筹资后福利再分配效应MTB指数为-0.0115,2017年为-0.0020;住院费用支付后的MTC指数2015年为-0.0254,2017年为-0.0282;医保基金补偿后的MTD指数2015年为-0.0208,2017年为-0.0170。分析新农合制度2015年筹资前后KaKwani指数为-0.3650,2017年变为-0.3695。分解新农合医保基金筹资、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的福利再分配效应为垂直效应(vertical effect,简称V值)、水平效应(horizontal effect,简称H值)和再排序效应(reranking effect,简称R值)均有不同情况变化。从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户口类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情况下,参加新农合参保者的住院费用支出比没有医疗保险人员高出404.09元。从分位数回归分析看出,新农合参保者的基金补偿净福利在个人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影响方面,变化规律不显着。(2)职工医保的福利再分配情况。职工医保具体运行情况来看,2015年人均缴费率为4.42%,2017年为2.08%。从各收入组群缴费率来看,2017年缴费率均低于2015年,特别是在2015年低收入组的缴费率达到12.91%,远高于2015年人均缴费率4.42%的平均值。参加职工医保的参保者2015年初始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927,2017年为0.4144,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后,基尼系数均有变化。通过分析2015和2017年我国职工医保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后的MT指数均为负值。分析职工医保筹资累进性的K值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均为小于0。从职工医保筹资再分配效应的V值、H值和R值来看,V值为负,但绝对值较小。H值在2017年占到RE的84.66%。参加职工医保和没有职工医保个体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发现,参加职工医保个体的家庭医疗支出高出没有参加职工医保的家庭医疗支出3211.70元。分析职工医保参保者医保基金补偿净福利影响因素来看,原始收入q40分位数之前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影响总体均有统计学意义,41岁之前呈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趋势,44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总体呈U型态势分布。身体状况除去两端极值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居民医保的福利再分配情况。从居民医保总体运行情况来看,2017年的人均筹资额为930.55元,低收入组的医保缴费均值为712.45元,高收入组的医保缴费均值为1775.9元。2017年较2015年的各组人均缴费额度均呈增加态势。2015年居民医保参保者的住院费用均值为667.42元,2017年的均值为800.67元,组内人均住院费用从低收入组到高收入组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参加居民医保者2015年初始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253,2017年为0.4507。通过分析居民医保福利再分配MT指数和R系数来看,2015年和2017年的MTB、MTc和MTD均小于0。从R系数的测算来看,2015年逆向再分配效应最严重环节发生在医疗费用支付环节,Rc为-3.7621%,2017年的逆向再分配效应最严重发生在补偿环节,RD为-3.7465%。在2015年和2017年的MTDB均为正值。从居民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的Kakwani值都为负值。三个环节的V值均为负值,且2017年的绝对值要大于2015年;H值和R值为正值,且均存在2017年的值大于2015年。居民医保的医保基金补偿净福利分位数回归分析的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变化没有显着规律。研究结论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用有效的资金筹集方式,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社会福利的有效再分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再分配途径通过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等环节完成,一方面实现政府财政财补助能够有效到达最需要的患病居民;另一方面,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健康者和病患之间,实现社会福利再分配。但从本研究的分析来看,我国三种社会医疗保险不同收入组群的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均呈累退性,并且2017年较2015年的累退性在加重。这也说明虽然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已基本实现全民,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一方面医保筹资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他们的筹资还为高收入参保者提供了额外的帮助,这与社会医疗保险应该的累进性原则是相悖的。从是否参加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参保者的家庭医疗支出和住院医疗支出差异对比来看,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家庭医疗费用支出要高于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家庭。通过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使参保者能够将未来不确定的医疗服务消费变成确定性的医疗保险补偿支付,有效促进了参保家庭的医疗服务支出和住院费用支出,说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和个人的有效需求。从个人初始收入、年龄和身体状况对基金补偿净福利的分位数回归分析来看,初始收入不同范围的的低收入群体在三类社会医保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影响呈负相关,这一结论与前面的再分配效应测量和再分配效应分解相一致。但随着收入分位数的提高,初始收入对基金补偿净福利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职工医保的年龄对基金补偿净福利随年龄先减少后增加,低点在41岁左右,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在年龄方面基本没有影响。政策建议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现社会福利再分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现其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环节均存在累退性和福利逆向再分配,建议社会医保政策制定者和医保基金管理者,应尽快完善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增强医疗救助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对低收入人群减免住院门槛费、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增加医疗救助额度等措施,来提高低收入人群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从而减缓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程度。经过本文对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三个运行环节的分析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下一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演进目标。我们国家可以在已经基本完成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制两档”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职工医保制度,实行“一制三档”。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再由“一制三档”到“一制两档”演进,后到“一制一档”的“三保合一”总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大融合,实现新时代我国全民医保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公平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总水平。创新性和局限性本研究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基于全国调研数据,从公平与正义视角分析我国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分配效应,研究视角新颖;(2)分析流程创新:本研究将我国三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基金筹集、住院费用支付和医保基金补偿三个环节,进行体系完备、流程完整和维度全面的福利分配分析;(3)分析方法创新: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发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福利分配的影响程度;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医疗基金补偿净福利在不同参保人群中的分配情况。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全国层面分析我国三类医疗保险制度,没有细分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会掩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因地制宜的提出政策建议。论文下一步将对我国各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吴文韬[5](2019)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医保体系可以给予参保对象安全感,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运行的十多年时间以来,逐渐显露出许多弊的病,对该县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造成威胁。本论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了松阳县政府在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运行过程中,其在资金收入、资金支出、政府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主要得出以下两个观点:(1)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造成医疗机构的门诊,住院费用逐年递增,增速明显过快,导致医保基金被迫调整:征缴力度不断加大,个人负担不断加重,财政压力不断增重,医保统筹基金连年赤字。另外政府对于参保对象的就医行为缺少正确的引导,进而导致参保对象盲目就医,削弱了医疗保险的保障效果。对此,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同时对参保对象医疗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为参保对象的就医、医疗保险的运行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源头上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2)政府制定的医疗保险政策不够完善。在政策制定时缺少对商业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使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行风险只能自己承担,削弱了他们参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其次,在城乡医保基金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仍然通过从城乡医保基金中划拨的筹资方式,这并非是一种稳定可持续的方式,难以维持医疗保险的可持续运行,需要在原有的筹资路径基础上拓宽其他筹资渠道;再者,报销的起付标准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定,所有参保人员使用统一的起付标准,但是2万的起付标准对于困难群体来说已经超过家庭承受范围,所以起付标准的设定需要更细化,对困难群体降低起付标准。以上,政府机构在监管及政策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影响了松阳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发展可持续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紧密联系实际,运用实例阐述现象、得出结论,作者选择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对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各个环节,详细剖析存在的问题,根据松阳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用性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席晓宇[6](2019)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指出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支出责任的转型和强化。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重大目标,逐步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中央与地方的共同财政事权,同时明确各承担主体的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国家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几乎都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而广泛的税收来源也为政府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挑战,医疗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尤其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财政支出,也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带给政府更大的财政职责和支出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譬如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主体与财政支出规模如何具体界定、中央与地方相关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及分配比重如何合理划分、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系统构建等。为解决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基本医疗保险和财政有关内涵进行研究界定:一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规范,主要以保险形式为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取提供有效保障,基于一定报销比例补偿参保者的部分门急诊、住院费用,在日常劳动生活中人们更广泛地称其为“医保”。目前我国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的差异,将基本医疗保险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面向职工群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面向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面向农村居民),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别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内涵。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共同筹集,在基金筹集环节中,政府的财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资源的再次分配。政府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再分配,促进公众健康水平的均衡发展。三是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内涵。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政府转型、完善财政管理、缓解收支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也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提升、民众健康公平性改善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其次,就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健康权理论指出人人都应享有健康权利,不因支付能力或社会、文化、地域的差异而减损或丧失该项权利。在健康权基础上,提出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是保障个体健康水平、提升社会总体福利的重点项目,其中公共财政是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保障。国内外研究普遍着眼于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支出责任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其中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大小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支出责任,即无限性支出责任,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这种无限性的支出责任对财政而言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政府应该承担部分支出责任,即有限性支出责任。此外,从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不同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建设实践的进程中,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结构和水平也不断变化。从建国起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即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初级阶段,政府几乎承担起全部责任,包括立法、管理和财政支出等,以城镇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保障形式;但是随着财政负担不断增加和经济体制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也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逐步退出舞台;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为全体社会成员分别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94年开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开始)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3年开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又转回到政府主导的改革方向上来,既不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包大揽,也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承担部分责任。但是基于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界定仍较为模糊,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也不够清晰,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依然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分别从三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讨。(1)分析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本部分首先基于不同国家政府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支出责任情况展开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支出责任负担水平下的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提供基础;进而结合我国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社会主义型福利国家属性认知、政府与市场活动界限,从理论上界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最后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影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水平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经济发展、财税体系、人口结构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具体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水平。(2)研究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本部分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展开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的划分分析,首先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主体,其次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具体管理、财政支持等职责分担。为进一步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的分配比重,本部分主要利用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有关数据,基于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平衡可持续视角展开分配比重测算,从而为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责任架构提供理论和实践性指导,并基于现阶段的责任划分策略展开研究结果的对比和分析。(3)构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本部分主要基于质性研究构筑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运行效率绩效、健康效果绩效、区域公平绩效、社会经济绩效方面选取科学合理的指标;搜集相关实证数据并运用实证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绩效情况,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方向和思路。通过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范围,政府的支出责任可分为有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和无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有限性支出责任的政府通常与社会、个人共担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责任,而无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则恰恰相反,这类政府往往承担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几乎全部的筹资责任。然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能有效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有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更为适宜。(2)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原则,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有效实施的关键内容。依据我国当前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空间层次性,可以将之归类为混合型公共产品,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其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也更为合理;而在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具体职责中发现,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供给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时更能准确把握本区域内的居民偏好,因此将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实施工作职责交由地方政府承担更为适宜,而战略制定、规划和监督工作等宏观职责则交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至于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比重,通过外部性理论和实证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省份的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具有较大差别,基于此可将各省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情况划分为五类,分别为不可持续、短期可持续、中期可持续、中长期可持续和长期可持续,进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分担水平也可依据这五类划分为五档。(3)基于绩效评价理论“4E”原则和质性研究,构建出符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运行效率绩效、健康效果绩效、区域公平绩效、社会经济绩效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并且依据实证数据评测发现,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纯技术效率偏低,健康效果绩效却有明显提升,但是区域公平绩效有待改善,并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本研究为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管理的建议。首先是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考量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契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界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减缓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其次为有效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不可持续风险,进一步强化可持续目标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出发均衡收支水平;最后依据绩效评价情况,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率以缓解财政压力、拓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以保障基本健康需求、均衡中央与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提升区域公平性,为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

徐文娟[7](2019)在《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重特大疾病的概念存在医学和经济学两种解释,医学上以病种为划分标准,将恶性肿瘤等对人体健康损害相对严重的疾病认定为重特大疾病;经济学上以医疗费用为划分标准,当患病后的医疗费用超过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而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正常生活时,即可认定为重特大疾病。本文对于重特大疾病的界定,吸收了以上两种解释,即当出现某些特定病种,或者花费的医疗费用超过某一标准时,均认定为发生了重特大疾病。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合理的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国民在罹患重特大疾病时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依附和依存于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从解决大病医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梳理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医疗资金相关的医疗费用筹资层面来讲,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等制度模块;同时为确保筹集的医疗资金合理使用,还要设计必要的医疗费用给付机制来控制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实现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这就涉及到医疗资源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层面,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的生产流通等制度模块。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但对极少数因重特大疾病造成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社会成员和家庭保障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的历史进程中,在重疾风险日趋严峻的现实挑战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点,如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成为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梳理,推动建立完善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补齐全民医保制度在防范灾难性卫生支出方面存在的短板,解决国民因为重特大疾病陷入经济困境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权。本文关于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突破了以往研究注重医疗保险或医疗救助等单一医疗保障制度模块的局限,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研究范畴延展为与医疗资源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医疗资金相关的医疗费用筹资制度两大制度体系多个制度模块,构建了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完整框架;二是聚焦于解决重特大疾病造成的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做法,创新性地提出自付费用封顶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作为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样本数据,对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和待遇标准等进行了测算,验证了制度设想的可行性。本文试图厘清以下问题: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如何演进成今天的形态?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现状如何,化解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效果如何?发达国家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有何借鉴之处?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该往何处去?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遵循“理论研究基础——本国制度评估——国际经验借鉴——重点制度设计——顶层设计探究”的研究脉络,以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费用筹资两大制度体系,疾病预防、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等模块串联全篇并展开研究。本文共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在梳理和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指出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通过回顾与梳理风险管理、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医疗卫生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领域,医疗卫生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补充作用,综合运用预防型、缓冲型、补偿型和应对型等疾病风险管理策略,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第三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概念,是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正式提出的,但事实上“保大病”的理念一直蕴含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而被赋予不同的定义与内涵。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实际上是从解决大病医治的视角,去审视、解读和梳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七十年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在过去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镇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流动性上升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推动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逐步从以地域划分、城镇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行,转向以职域划分、职工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行。总体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始终是需求侧的筹资制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构成的国家保障模式下,个人无需为医疗费用担忧,真正的难题留给了供给层面;到了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为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多个制度模块,主要还是需求侧的筹资制度改革。“路径依赖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的选择集的约束”。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需要突破单兵推进式的路径依赖。供给与需求是经济体的两个侧面,分属经济活动的两端,可谓“一体两面”。看病难、看病贵,实质是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不应求,背后是供给侧的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和需求侧的医疗服务费用分摊的双重问题叠加而成。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需要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协同改革。第四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运行分析。我国为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从医疗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层面看,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显着增加,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显着提升,2017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医疗费用筹资层面看,我国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17年,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在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为28.91%、42.32%和28.77%。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总体参保率达到94.23%,商业健康险的规模不断壮大,慈善基金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由社会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捐赠援助等构成的社会卫生支出已成为最主要的筹资主体,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占比逐年下降,这也预示着我国一直积极打造的社会化的医疗费用筹资制度初见成效。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等制度构成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为国民防范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筑起了五重防线,从制度层面基本可以确保大病患者不至于陷入绝境。但是,医院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连年上涨,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群众因为经济困难需就诊未就诊、需住院未住院。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封顶线、报销比例、目录内的合规医疗费用等报销限制,使得部分低收入群体仍然暴露在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之下。根据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样本数据测算,以现金卫生支出占家庭支付能力的40%为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界定标准,大约16.5%的家庭遭受了灾难性卫生支出1,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强度为24%,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因病致贫率为8.6%。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总体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如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2.6%和18.2%,经济五等分组(从最贫困家庭到最富裕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依次为20.8%、17.6%、16.8%、14.0%、13.1%;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强度在城乡之间和经济五等分组之间的差异则相对不大。同时,实证研究表明,家庭规模较小、健康状况较差、经济实力较弱、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更容易遭受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的影响。近年来因无力承担灾难性卫生支出而发生多起极端事件,如北京下岗人员违法“刻章救妻”,河北村民忍痛用钢锯锯掉溃烂的右腿,重庆农妇用菜刀自剖腹部放出积水,浙江老父母自制呼吸机为儿子续命,江苏尿毒症患者在家用土法自行做血透治疗,等等。这一件件令人唏嘘的案例,向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发出考问,也凸显出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第五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一,从制度演进方面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经历了从保少数人、到保大多数人再到保所有人的演变,但依然未能完全分散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少数社会成员的特殊困难更加凸显,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国家形象的热点问题;第二,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多层次的医疗筹资体系未真正建立,起主力军作用的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强制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参保,有一定比例的居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仍游离在医疗保障的安全网之外;第三,从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市场化导向推动医疗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和高购买力地区集中,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可及性差,罹患重特大疾病时的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突出;第四,从整个制度体系的运转情况来看,代表需方的医疗筹资部门没有形成对代表供方的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效制约和费用控制机制,未来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巨大;第五,从具体制度的运行模式来看,大病保险“公私合作”的创新性探索还不成熟,需要处理好社保经办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规则和操作细节上仍有待规范、细化。第六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对于医疗保障制度要建设的目标模式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方案,普惠加特惠的保障体系未建立;医疗卫生管理职能分散,制度碎片化和治理碎片化并存,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不足,医疗保险、补充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互补衔接不够;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合理,存在抬高成本的内在动力,造成医疗资源向上集中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医保经办机构管理基础和能力弱,战略购买职能未落实,未能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局面,国家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没能转化为病人医药费用负担的减轻,等等。第七章,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借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全球性课题。研究分析其他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虽然不能简单地以移花接木式的拿来主义去复制他国经验,但可以启发和指导我国的制度设计。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来做比较研究。其中,美国医疗保障模式是市场化导向的典型代表,其覆盖面低、公平性差的特征,充分表明市场自由竞争下形成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但其管理式医疗、按疾病诊断付费DRGs等做法具有先进性。英国医疗保障模式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英国公民可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首诊等制度安排来改善和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德国和日本的医疗保障模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均实现全民覆盖,且兼顾公平与效率;强调以家庭为单位连带参保,费用报销可按家庭合计值核算;医疗供给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分散,赋予参保人在不同机构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力,允许个人自由就医而未设立分级诊疗条件,以承办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来保障制度供给的效率;设立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以确保国民不会因为疾病经济负担而陷入贫困的窘境。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等各个制度模块的覆盖人群与发展重点存在差异,可分别从不同国家的先进经验中汲取经验。比如,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发展成熟,从其产品设计、精算技术,到打造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实施管理式医疗、制定医疗费用付费规则,都值得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实现了全民的免费医疗,其全科医生制度和分级转诊体系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优化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德国和日本对个人自付费用设置最高限额的制度设计,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从基金给付封顶转向个人自付费用封顶,切实防范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提供了有益参照。第八章,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筹资与给付测算。自付封顶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是一项创新尝试,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样本数据,对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筹资水平和待遇水平等进行了测算,以论证此制度设想的可行性。经测算后建议,可将防止因病致贫风险作为制度起步阶段的主要目标,按照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60%-300%、300%以上划分为三档,对不同收入分档设定不同的起付标准,起付标准可分别定为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250%、500%,个人自付的最高限额为高出起付标准部分的目录内医疗费用的5%。第九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经过梳理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经验,本文认为,新时代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应该坚持“三个结合”,即预防与治疗相结合、费用补偿与服务供给相结合、一般性制度体系构建与重点制度设计相结合,坚守计划经济时期以疾病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理念和突出公益性的医疗卫生工作原则,持续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制度,重点将当前运行的大病保险制度变革为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将医保基金支付的封顶线变革为个人或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封顶线,同时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三医联动”,最终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适度的医疗保障的目标。创新即是挑战。本文将疾病预防、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的统一框架进行顶层设计,尚属前瞻性尝试,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广度,本文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对于部分细分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同时,本文关于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主要是框架性建议。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付标准与待遇标准不一,承担主体责任的基本医保制度与承担托底责任的救助制度、承担封顶责任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等各个制度模块之间的衔接点也存在差异。囿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就提出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设想仅做了粗略测算,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林雪[8](2019)在《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山东医疗保障体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虽然可以保证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但安全水平相对较低,个体严重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很难遏制严重疾病引起的贫困现象的发生,抵御严重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重大疾病保障的安全机制。2014年山东省出台《关于开展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意见》、《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标志着山东省居民重病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并进入实施过程。随着城乡居民重大疾病保险的实施,筹资渠道单一,补偿能力弱,补偿标准不合理,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重大疾病保险基金的运作机制的问题。因此,优化重大疾病保险基金运行机制,实现重大疾病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性分析法、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解释了大病保险运作机制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其次对山东省大病保险基金的筹资机制、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进行分别具体阐述及问题分析,最后提出有关完善大病保险运作的相关建议及保障措施。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是以大病保险基金为主体而形成的包含基金的筹集、补偿和监管功能的,相互制约而又保持平衡的有机整体。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形成基金运作的三个方面有效协调发展运作,促进大病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2)山东省目前实行的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是通过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进行定额划分筹资,这种模式是结合山东省的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时间出来的。政府的职责始终贯穿于大病保险基金运作的每个环节中,对大病保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筹资机制存在着筹资渠道单一、统筹水平较低的问题。因此,科学地构建大病保险基金的筹资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在实施目前的筹资机制基础上逐步提升筹资标准,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开放个人缴纳权限,允许社会捐赠等方式。(3)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的补偿机制存在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补偿水平偏低尚未建立健全待遇调整机制等问题。在通过构建ARIMA模型,对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结余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大病保险金结余数仍将保持增长的趋势,预计2019年第一季度将会达到2.8亿元,表明山东省在大病保险金补偿方面的控制工作较好;预测时序图显示预测区间内大病保险金结余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说明山东省在未来应当加强大病保险基金的筹资,控制大病保险金的补偿,完善大病保险基金的监管。(4)目前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的监管机制运作较好,但仍存在着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当提高有关大病保险基金运作的信息透明度、完善监管人的多元化等建议。

丁玎[9](2017)在《基于全民医保优先干预目标的ProModel仿真建模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医疗保险体系作为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疾病的经济风险、保障公众健康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医保体系改革,如今已构建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高覆盖率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然而,受制于医疗保险体系管理体制的碎片化、可持续性的筹资机制缺乏和风险分担能力较差等系列问题的困扰,使得我国在实现全民医保目标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阻力和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全民医保概念及内涵、医保体系设计现存问题及全民医保优先干预目标,筛选和确立未来医保体系改革的关键政策干预靶点。构建基于首要干预靶点目标的Pro Model仿真计算机模型,通过对相关数据预测分析及政策干预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比较不同干预策略组合可能带来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政策调整效应。为医保相关研究提供政策实验导向的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工具经验,为决策者提供调整改革效果的预测及策略建议。方法本研究中的全民医保概念内涵、全民医保设计问题分析及全民医保优先目标筛选采用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浙江省、重庆市、北京市各省市医院及所在地的高校、卫生行政部门、社保机构、医保业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等共计165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应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对医保体系设计内容进行评价,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立全民医保优先目标。围绕政策仿真所需关键变量,系统收集2008-2014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社会医疗保险监测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及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网站等官方来源及调查数据,采用Pro Model模拟仿真研究对全民医保优先目标进行系统仿真模型构建,以黑龙江省为样本地区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预测分析及政策调整实验。研究所用的辅助数据统计软件主要有Excel 2010、SPSS 22.0及Pro Model仿真软件学生版。结果1.本研究将全民医保定义为国家为防范疾病和健康风险,保障公民健康权益而建立的一种集多功能、目标为一体,通过全体国民公平享有同一受益标准和服务包等制度性设计,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和经济保护能力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研究提出全民医保应涵盖6大要素维度,其重要性依次为:同一受益标准、公平享有受益、经济风险保护、可及性、医保覆盖项目、人群覆盖。2.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体系实现程度较低、满意度不高。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医保制度体系设计从重要性、严重性和干预的迫切性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现行医保制度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体系衔接、筹资设计、补偿机制设计及福利包设计等方面问题最为突出。3.全民医保优先目标确立为全民医保可持续性发展、全民医保公平性及全民医保经济保护三大目标公因子领域(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1.685%、17.231%、15.788%)。在可持续性这一首要目标公因子的重要影响变量中,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医保资金利用的可持续性、医保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医保制度体系与外部系统衔接、医保筹资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医保制度体系系统内各具体制度间有序衔接因子载荷较大。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发展为全民医保应关注的首要子目标。4.2008年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不断提升,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趋于一致,城镇职工医保筹资水平基本不变。城镇职工医保补偿报销水平最高,2010年起,三大医保制度的医保基金结余率普遍下降。构建以医保基金收支结余为主要观测目标的Pro Model仿真建模,通过医疗、医保系统内服务及资金流向分析,政策基金流与Pro Model仿真运行流程分析,确立模型相关变量及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构建变量流程,完成“医疗-医保”协同的医保基金收支结余仿真模型。运行黑龙江省2014年相关数据,运行结果与现实结果相对误差率小于10%,模型验证有效。5.依照黑龙江省2010-2014年的基础数据预测5年时间的医保基金运行情况,黑龙江省内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在2017年筹资总额将与医保基金支出基本持平(新农合约1.39亿,城镇居民医保约1.98亿),2018年之后这两大医保基金将入不敷出,城镇职工医保在2019年也将面临亏空风险,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政策干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提高不同医保制度的筹资标准,强化分级诊疗政策落实(降低三级医院就诊比,提高一、二级医院就诊比),会不同程度地改善医保制度收支平衡,提高三个医保制度的基金结余率,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医保制度补偿报销比、扩展医保服务包提供政策空间。结论我国全民医保体系改革建设取得了瞩目的进展,但医保制度体系仍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我国全民医保制度的内涵分析,以WHO三大评价维度为基础发展出涵盖六大核心内涵要素的全民医保制度核心概念内涵。结合本研究中全民医保的优先目标及Pro Model仿真模拟运行预测情况,全民医保改革首要应关注的目标即为医保基金的收支结余平衡。全民医保目标及深度实现的过程,并不是某一个因素措施的作用,需要多维因素的交错产生作用,改革过程中应要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体系的联动改革,在医疗系统改革中,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结合医保、医药制度改革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水平及福利包调整,确保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内部有效衔接的良性环境;在医保自系统内,推进医保制度筹资改革,构建科学稳定的动态医保基金筹资增长标准及机制,确保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保障;完善医保制度福利包及补偿机制设计,合理提高医保报销比,确保医保制度系统内的公平性及医保经济保护功能。

张珉[10](2016)在《“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兼评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险制度。它为我国7亿多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以减轻农民群体的医疗负担,降低农民群体一旦罹患大病所带来的经济风险。鉴于这项民生工程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明确表态“新农合试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新农合的财政投入也在逐年上升,从2003年到2015年的13年时间里,政府财政投入从试点之初的每人20元增加到每人380元左右,增长了 19倍。然而,数以千亿计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窘境。根据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的42%是因病致贫返贫,有的地方甚至高达50%;在各种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在各地区都排在最前面。这些数据表明,新农合仍处于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正处于城乡一体化整合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地评价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绩效,不仅是正确认识新农合制度建设成效的必要前提,更是完善城乡医保整合路径的重要依据。构建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是量化新农合制度发展水平最为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归纳和总结该制度实施十余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也是避免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后出现“旧愁未解,又添新忧”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就新农合制度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展开研究,显然具有学术与现实意义。本文综合福利经济学和绩效评价理论,按照“文献梳理——制度历史演进回顾——制度运行现状分析——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实证检验”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公平、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新农合绩效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指标评分方法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只能看到评价对象的排序位次,但看不到各级指标的成绩、显示不出差异,不能进行原因追溯等问题,使得评价体系更加符合“易用、易读、易懂”的原则。江西省是革命老区,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四分之三。江西省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使得对其新农合绩效进行评价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新农合绩效评价体系和综合指数评分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以江西省为个案,实证评价了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的总得分为76. 98分,评价结果与普遍认知相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三级指标得分,对江西省新农合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追溯,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即将实施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参考依据。论文整体包含有五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选题价值和研究意义,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的理论支点、核心观点与论文框架,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并归纳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二章,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及其现有评价体系。本章首先从制度需求因素、制度供给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农合制度供求均衡的产生路径。并根据中央政府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以及制度的发展情况,将新农合划分为:试点运行、全面推进、发展完善和整合并轨四个发展阶段;然后,本章对全国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结合江西省、上海市、云南省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所收集的一手资料,对我国东中西部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历经10余年的发展,新农合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广受益,为农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制度框架也已经基本定型。但是,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监管水平还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新农合制度运行环境存在巨大的异质性,造成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在新农合的福利效应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还尚未构建完成。所以,新农合制度还是一种“初级”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因为新农合制度仍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新农合运行绩效进行适时、准确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章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20个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评析,分析其贡献和不足,指出重新构建新农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新农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章以“4E”多维绩效理论为指导,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以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初选,力图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核心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在此基础上,以主观评价(德尔菲法)与客观评价(界值法)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筛选绩效评价指标,最终构建了新农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公平、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四个评价维度;参合公平、筹资公平、保障公平、医疗服务效率、基金管理效率、满意度、基金稳定性、筹资可持续性以及参合农民支持度9个二级指标;以及参合率等22个三级指标。在信度检验上,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797,可以认为本研究的信度效果很好;在效度检验上,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评议,故从内容效度上可认为有较高效度。同时,本章还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指标的评分方法进行了优化,为绩效评价体系中的22个三级指标分别设定了评分参考值。通过参考值进行综合评分,评价结果不仅能显示成绩,而且可对各级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深入了解影响新农合运行绩效的原因所在。第四章,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以江西省为例。本章运用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对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以检验评价体系和综合指数评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为76. 98分,评价等级为中等,评价结果与普遍认知相一致。从绩效分析结果来看,制约江西省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农合内部制度性因素,另一方面是新农合外部条件性因素。制约江西省新农合创新与发展的内部制度性因素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江西省新农合筹资水平偏低,限制了新农合制度的保障作用;二是转诊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浪费;三是实际住院补偿比偏低,制约了参合农民的保障水平;四是累计基金结余偏高,影响了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制约江西省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性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江西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二是医疗机构的功利性与新农合制度的惠民性之间存在冲突。同时,本章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对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的实证评价表明,评价体系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可信有效,综合指数赋值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首先,本章归纳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其次,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完善之处,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分析与评价已有新农合绩效评价体系的贡献及不足的基础上,将“4E”多维绩效理论引入新农合绩效评价研究领域,构建了包含公平、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的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为科学地评价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绩效提供了参考依据;2.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指标的评分方法进行了优化。本文为绩效评价体系中的22个三级指标分别设定了评分参考值,通过参考值进行综合评分,评价结果不仅能显示成绩,而且可对各级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深入了解影响绩效的原因。这种对新农合绩效进行赋值评价的方法在现有文献中尚属首次,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性研究。3.运用新农合绩效评价体系和综合指数评分模型,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指出江西省新农合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即将实施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政策参考依据。

二、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筹资与支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筹资与支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观模拟的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五、数据来源
    六、研究方法
    七、论文总体框架
第二章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理论分析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大病保险政策分析
    三、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大病保险政策分析
    四、反贫困理论视角下的大病保险政策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典型模式分析
    一、基于典型模式的我国大病保险发展特征分析
    二、上海市大病保险模式分析
    三、上海市大病保险模式与典型模式比较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大病保险参保人口模型构建
    一、2010-2025 年户籍人口估计
    二、大学生参保人数估计
    三、大病保险目标参保人口估计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大病保险筹资的微观模拟分析
    一、大病保险筹资的微观模拟模型构建
    二、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模拟与结果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大病保险方案设计及其微观模拟分析
    一、按病种治疗支付的方案设计及微观模拟分析
        (一)大病保险方案的设计
        (二)大病保险微观模拟模型构建
        (三)大病患者医疗服务模拟
        (四)模拟结果分析
    二、按大额费用支付的方案设计及微观模拟分析
        (一)大病保险方案的设计
        (二)大病保险方案的微观模拟模型的构建
        (三)大病患者医疗服务形式
        (四)大病患者门诊住院类型医疗服务模拟
        (五)大病患者单独门诊、单独住院模拟
        (六)模拟结果分析
    三、本章小结
        (一)按病种治疗支付的大病保险政策模拟结果
        (二)按大额费用支付的大病保险政策模拟结果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数据库整理SAS程序及结果
附录二 各类分布参数估计SAS程序及结果
附录三 大病保险支付模拟SAS程序及结果
综述 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演进、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2018.09-2021.05)
致谢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研究的背景
        2.1.1 历史视野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2.1.2 新时代我国减贫战略的转向
    2.2 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国家干预的再分配理论
        2.2.2 可行能力理论
        2.2.3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2.3 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一般机理分析
        2.3.1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内在机理
        2.3.2 医疗保障制度的亲贫性含义及基本依据
        2.3.3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逻辑动因
        2.3.4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制度条件
    2.4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分析
        2.4.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功能定位
        2.4.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传导机制
3.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
    3.1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旧农合”的历史演进与制度特征
        3.1.2 “新农合”的历史演进与制度特征
    3.2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贡献
        3.2.1 构建起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的制度框架
        3.2.2 整体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负担
        3.2.3 纵向上改善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
    3.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及对减贫的影响
        3.3.1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减贫的再分配实现路径
        3.3.2 实证评估的分析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3.3.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亲贫性评估与分析
    3.4 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评估
        3.4.1 评估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缺口的必要性分析
        3.4.2 评估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缺口的基本方法
        3.4.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分析
4.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
    4.1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不断增强的实现路径
    4.2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果的实证评估分析
        4.2.1 评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的方法
        4.2.2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果的评价
    4.3 农村医疗救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适度资金规模
        4.3.1 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减贫目标下农村医疗救助的适度规模与资金缺口
5.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
    5.1 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导致的医保利用困境
    5.2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逆向收入再分配困境
    5.3 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不足及结构性困境
        5.3.1 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困境
        5.3.2 农村医疗救助的结构困境
    5.4 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充足性困境
    5.5 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困境
6.典型国家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分析及经验启示
    6.1 美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效果评价
        6.1.1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6.1.2 美国弱势群体的公共保险计划
        6.1.3 美国医疗保障减贫的效果评价
    6.2 印度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现实困境
        6.2.1 印度医疗卫生的基本情况
        6.2.2 印度的医疗健康保险体系
        6.2.3 印度医疗保障减贫的困境
    6.3 欧洲部分国家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评价
        6.3.1 德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6.3.2 法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6.3.3 英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6.3.4 制度优势与现实困境
    6.4 国外医疗保障减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6.4.1 增强医疗保障的筹资累进性
        6.4.2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
        6.4.3 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6.4.4 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治理水平
7.增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政策建议
    7.1 明确减贫功能定位,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协同效应
        7.1.1 功能定位协同
        7.1.2 保障项目协同
        7.1.3 管理服务协同
    7.2 统筹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助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
        7.2.1 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与其它基本卫生制度统筹
        7.2.2 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与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统筹
        7.2.3 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7.3 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增强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
        7.3.1 增强公共筹资累进性,改善筹资环节的亲贫性
        7.3.2 强化医保利用公平性,改善偿付环节的亲贫性
    7.4 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并优化结构,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
    7.5 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壮大农村医疗保障减贫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及简要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大病风险
        二、大病保险
        三、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
        二、Andersen医疗服务利用理论
第二章 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
        一、前期探索阶段:2006 年—2012年
        二、试点推进阶段:2012 年—2015年
        三、全面实施与完善阶段:2015 年底至今
    第二节 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
        一、更大力度的保基本
        二、与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配合
第三章 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状
    第一节 居民处理大病风险采取的主要手段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第二节 我国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介绍
        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总体情况
        三、不同群体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一、居民的发病率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不同群体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关系
        三、居民利用大病医疗服务的原因及对服务机构的选择
第四章 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理论机制
        二、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
        四、数据来源
        五、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
        二、大病冲击下大病保险对居民受益的影响
        三、异质性检验
第五章 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分析
        二、研究假设
        三、数据来源
        四、模型设定
        五、变量选取及处理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大病保险参保对居民就医决策的影响分析
        二、大病保险的受益可及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
        三、异质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
        二、大病保险尚未表现出足够明显的减负效应
        三、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影响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第二节 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讨论
        二、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分析
    2.2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分析
    2.3 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分配研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来源和资料说明
    4.1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实施情况
    4.2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说明
    4.3 数据整理过程说明
    4.4 指标体系数据分布描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5.1 福利再分配效应研究变量设定
    5.2 职工医保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5.3 新农合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5.4 居民医保制度福利再分配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利用再分配效应的分解分析
    6.1 再分配效应分解测算变量设定
    6.2 职工医保福利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
    6.3 新农合的医保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
    6.4 居民医保的再分配效应分解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福利分配影响分析
    7.1 职工医保制度对家庭医疗支出影响分析
    7.2 职工医保制度对住院医疗支出影响分析
    7.3 新农合制度对家庭医疗支出影响研究
    7.4 新农合制度对住院费用影响的因素分析
    7.5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保补偿福利分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方法学讨论
    8.2 关键指标测量
    8.3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效应
    8.4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8.5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的政策建议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问卷部分问题节选
    附录二 省份数据分析
    附录三 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各环节数据描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2.1.2 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因素理论
        2.2.2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理论
3 浙江省松阳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3.1.1 城乡居民医保分设阶段
        3.1.2 城乡居民医保并轨运行阶段
    3.2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政策演变与改革进展
        3.2.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政策演变
        3.2.2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改革进展
    3.3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
        3.3.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状况
        3.3.2 城乡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4 浙江省松阳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4.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4.1.1 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
        4.1.2 医疗保险基金压力增大
        4.1.3 医疗保险基金赤字攀升
    4.2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4.2.1 居民个人筹资增长的难度加大
        4.2.2 非均衡发展制约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
        4.2.3 医疗体制改革不到位制约费用控制效果
        4.2.4 医保政策不完善制约可持续发展
5.促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5.1 调整筹资结构,合理扩大筹资规模
        5.1.1 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5.1.2 完善政府医疗保险制度
    5.2 合理控制费用,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5.2.1 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
        5.2.2 合理引导就医行为
    5.3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配套改革
        5.3.1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5.3.2 推进药品购销体制改革
        5.3.3 推进分级诊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念界定
        一、基本医疗保险内涵界定
        二、公共财政收支内涵界定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内涵界定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内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相关研究综述
        二、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相关研究综述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一、健康权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社会正义理论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
        一、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
        二、偏好识别理论
        三、外部性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4E”原则
        三、绩效系统评价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一节 我国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及其规模演变
        一、政府支出责任随医保制度改革而转变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增
        三、小结
    第二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现状
        一、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责任分担层级
        二、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三、小结
    第三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果现状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保障水平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果
        三、小结
    第四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主要问题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导致政府支出压力增大
        二、中央与地方关于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暂不明晰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小结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分析
    第一节 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情况比较
        一、基本医疗保险有限性财政支出的典型——以美国、瑞士、新加坡为例
        二、基本医疗保险无限性财政支出的典型——以丹麦、英国为例
        三、国外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界定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主体界定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影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因素分析
        一、基于因素分析法构建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框架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测算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框架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前期补贴支出规模测算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后期补贴支出规模测算
        四、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支出规模测算结果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第一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一、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主体
        二、厘清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三、确定中央与地方各自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分配比重
        四、小结
    第二节 基于可持续视角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可持续的研究基础
        二、基于可持续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档对比与分析
        一、分档层次对比与分析
        二、分档比例对比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六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一、质性研究设计
        二、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二级指标体系构建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运行效率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健康效果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区域公平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社会经济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五、小结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运行效率绩效分析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健康效果绩效分析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区域公平绩效分析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分析
        五、小结
第七章 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管理的建议
    第一节 基于影响因素考量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
        一、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考量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与规模
        二、促进城镇化发展转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结构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管控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
    第二节 均衡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控制可持续风险
        一、强化可持续目标以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分配比重
        二、根据地方政府财力可持续以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
        三、进一步平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
    第三节 根据绩效评价提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
        一、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运行效率以缓解财政压力
        二、拓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以保障基本健康需求
        三、平衡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提升区域公平性
局限与展望
附录1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供给与需求理论 2.3
    政府与市场理论 2.4
    公平与效率理论 第3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3.1
    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概述 3.2
    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发展 3.3
    医疗费用筹资制度的发展 3.4
    本章小结:制度完善永无止境 第4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运行分析 4.1
    基于全国数据的总体描述 4.2
    基于CHARLS数据的样本分析 4.3
    五则社会极端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制度照进现实 第5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
    全民医保制度下少数社会成员的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凸显 5.2
    多层次保障体系尚未成型,仍有部分弱势群体在保障网之外 5.3
    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可及性差 5.4
    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未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局面 5.5
    大病保险“公私合作”运行模式尚不成熟,可持续性及法治保障不足 5.6
    持续面临人口老龄化、重疾年轻化、健康扩大化三重挑战 5.7
    本章小结:敢问路在何方 第6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普惠加特惠的保障体系未建立 6.2
    医疗卫生管理职能分散,制度碎片化与治理碎片化并存 6.3
    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合理,存在抬高成本的内在动力 6.4
    医保经办机构管理基础和能力弱,战略购买职能未落实 6.5
    本章小结:踏平坎坷成大道 第7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借鉴 7.1
    从国际比较视角评价我国制度成效 7.2
    美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3
    英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4
    德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5
    日本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6
    本章小结:他山之石可攻玉 第8章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筹资与给付测算 8.1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模式选择 8.2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筹资与给付的测算方式 8.3
    基于CHARLS数据的测算结果 8.4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方案设计 8.5
    本章小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9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 9.1
    统筹规划,强化医疗保障制度顶层设计 9.2
    以人为本,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9.3
    多方参与,拓宽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筹资渠道 9.4
    自付封顶,建立独立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 9.5
    科学控费,发挥医保支付连接供需两方的桥梁作用 9.6
    本章小结:新起点上再出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3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3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分析
    3.1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发展历程
        3.1.1 山东省探索时期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机制分析
        3.1.2 山东省现行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模式
    3.2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结构分析
        3.2.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主体分析
        3.2.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结构分析
    3.3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筹资渠道单一
        3.3.2 统筹水平较低
    3.4 国内外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的实践及其启示
        3.4.1 国内外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的实践
        3.4.2 国内外大病保险基金筹资机制的启示
4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补偿机制分析
    4.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补偿水平分析
        4.1.1 起付线与封顶线
        4.1.2 补偿比例
    4.2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补偿条件
        4.2.1 依照疾病病种补偿
        4.2.2 依照医疗费用补偿
    4.3 基于ARIMA模型对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金补偿能力预测
        4.3.1 ARIMA模型介绍
        4.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4.3.3 平稳性检验
        4.3.4 自相关检验
        4.3.5 模型的建立
        4.3.6 预测结果检验
        4.3.7 预测结果的分析
    4.4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4.4.1 补偿能力较弱
        4.4.2 补偿标准不合理
5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分析
    5.1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管理体系的内部监管
        5.1.1 省级和地市级大病保险社保机构
        5.1.2 各个市级、区级以及县级的社保机构
        5.1.3 社会、社区以及乡镇事务所
        5.1.4 社区以及村协办员
    5.2 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管
        5.2.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管体系
        5.2.2 大病保险基金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管体系的构成
    5.3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5.3.1 大病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5.3.2 依赖行政手段进行监管
        5.3.3 大病保险基金监督的专业化程度低
        5.3.4 大病保险基金监督系统难以形成合力
        5.3.5 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监督机制
6 完善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对策
    6.1 逐步完善筹资机制的设计
        6.1.1 提高筹资标准
        6.1.2 鼓励城乡居民个人支付重大疾病保险费
        6.1.3 逐步与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并轨
        6.1.4 广泛吸收社会慈善捐赠
    6.2 优化补偿机制的设置
        6.2.1 科学厘定起付线
        6.2.2 逐步取消封顶线
    6.3 加强大病保险基金的监管工作
        6.3.1 提高有关大病保险基金运作的信息透明度
        6.3.2 肯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6.3.3 完善监管人的多元化
    6.4 加大有关大病保险的宣传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全民医保优先干预目标的ProModel仿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全民医保相关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1.2.1 医疗保险
        1.2.2 全民健康覆盖
        1.2.3 全民医保
    1.3 全民医保制度要素设计及目标
        1.3.1 全民医保制度要素设计
        1.3.2 全民医保关注的目标
    1.4 全民医保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全民医保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全民医保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全民医保优先目标下政策仿真模拟研究概况
        1.5.1 政策仿真模拟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政策仿真研究现状
        1.5.3 ProModel仿真建模概述
2.前言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和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专题小组讨论
        3.2.3 问卷调查
    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综合评价分析
        3.3.3 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3.4 ProModel仿真模拟
    3.5 技术路线与质量控制
        3.5.1 技术路线
        3.5.2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调查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我国全民医保内涵认知及实现程度研究
        4.2.1 全民医保的内涵认知及概念
        4.2.2 我国全民医保制度要素设计
        4.2.3 我国全民医保设计及实现概况
    4.3 中国医保体系问题诊断
        4.3.1 中国医保体系问题严重程度
        4.3.2 医保制度体系设计单维度评价
        4.3.3 医保制度体系设计问题综合评价
    4.4 中国实现全民医保优先目标筛选
        4.4.1 全民医保目标集确立
        4.4.2 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检验
        4.4.3 总方差分解表
        4.4.4 因子载荷矩阵
    4.5 医保基金收支现状
        4.5.1 医疗保险制度参保情况
        4.5.2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
        4.5.3 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情况
        4.5.4 不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收支结余情况
    4.6 医保基金收支结余的ProModel仿真模型构建
        4.6.1 医保基金收支结余的系统逻辑性分析
        4.6.2 ProModel仿真建模的主要变量逻辑流程分析
    4.7 医保基金收支结余的ProModel仿真模拟实验假设及验证
        4.7.1 ProModel仿真建模实验假设
        4.7.2 ProModel仿真建模实验验证
    4.8 黑龙江省医保基金收支结余的ProModel仿真模拟预测
        4.8.1 黑龙江医保基金收支ProModel仿真模型预测政策调整变量及初始值
        4.8.2 黑龙江省医保基金筹资情况的5年预测
        4.8.3 黑龙江省基于模型的5年住院费用及住院报销费用预测情况
        4.8.4 基于ProModel仿真模型的黑龙江省医保制度收支结余预测
    4.9 黑龙江省医保基金收支结余流程实验干预模拟
5.讨论
    5.1 全民医保概念内涵分析
    5.2 我国医保体系问题诊断分析
        5.2.1 我国医保体系设计单维度评价分析
        5.2.2 我国医保体系综合评价问题分析
    5.3 全民医保优先干预目标分析
        5.3.1 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目标
        5.3.2 全民医保公平性目标分析
        5.3.3 全民医保经济保护目标
    5.4 基于全民医保优先目标的仿真实验分析
        5.4.1 我国医保制度参保、筹集等政策现况分析
        5.4.2 ProModel仿真模型构建应用研究的意义
        5.4.3 ProModel仿真实验医保基金收支模拟预测及实验分析
        5.4.4 ProModel仿真实验医保基金收支模拟实验分析
    5.5 我国全民医保改革的对策及思考
        5.5.1 推进我国全民医保整合改革,促进全民医保的深度实现
        5.5.2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
        5.5.3 推进医保筹资改革,确保全民医保可持续发展
        5.5.4 完善福利包及补偿机制,提高公平性及经济保护实现
        5.5.5 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有效政策实验应用
    5.6 研究的贡献和创新、不足和展望
        5.6.1 研究的贡献和创新性
        5.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个人简历

(10)“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兼评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国外文献回顾
        1.1.4 国内文献回顾
        1.1.5 文献评述
    1.2 理论支点、核心观点与论文框架
        1.2.1 理论支点
        1.2.2 核心观点
        1.2.3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本文贡献
2 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及现有评价体系
    2.1 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及其演进
        2.1.1 新农合制度的产生路径
        2.1.2 新农合制度的演进历程
        2.1.3 新农合制度的内涵及其特点
    2.2 全国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
        2.2.1 参合情况分析
        2.2.2 筹资情况分析
        2.2.3 补偿情况分析
    2.3 东中西部新农合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2.3.1 政策视角:制度设计比较
        2.3.2 农民视角:问卷调研比较
        2.3.3 管理者视角:管理机构访谈比较
    2.4 现有新农合绩效评价体系评析
        2.4.1 现有评价体系的贡献及不足
        2.4.2 重构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新农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选
        3.1.1 理论来源
        3.1.2 文献来源
        3.1.3 政策来源
        3.1.4 问卷调研来源
        3.1.5 专家访谈来源
        3.1.6 初选指标的确定
    3.2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3.2.1 绩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2.2 专家遴选结果
        3.2.3 专家的积极性
        3.2.4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3.2.5 专家权威程度
        3.2.6 第一轮指标筛选结果
        3.2.7 第二轮指标筛选结果
    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指标解析
    3.4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5.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
        3.5.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
    3.6 绩效评价指标评分方法的优化
        3.6.1 确定评价指标的属性
        3.6.2 确定评价指标的参考值
        3.6.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6.4 构建综合指数评分模型
        3.6.5 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3.7 本章小结
4 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以江西省为例
    4.1 2003~2014江西省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
        4.1.1 江西省新农合覆盖情况分析
        4.1.2 江西省新农合筹资情况分析
        4.1.3 新农合基金支出情况分析
        4.1.4 参合农民受益情况分析
    4.2 江西新农合制度运行绩效总体评价
        4.2.1 公平维度评价
        4.2.2 效率维度评价
        4.2.3 质量维度评价
        4.2.4 可持续发展维度评价
        4.2.5 总体评价
    4.3 江西省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4.3.1 存在问题
        4.3.2 政策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科学合理
        5.1.2 评价体系内容全面、可信有效
        5.1.3 赋值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
        5.1.4 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5.2 研究展望
        5.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2.2 后续研究计划
附录
    附录1 新农合相关国家政策梳理
    附录2 江西省、上海市、云南省新农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附录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调查表
    附录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5 新农合运行绩效指标筛选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附录6 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7 第一轮函询专家指标评分表
    附录8 新农合运行绩效指标筛选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9 第二轮函询专家指标评分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筹资与支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观模拟的上海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研究[D]. 李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D]. 苏瑞珍.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D]. 韦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福利分配研究[D]. 马桂峰. 山东大学, 2020(09)
  • [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D]. 吴文韬.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6]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D]. 席晓宇.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 徐文娟.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山东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金运作机制研究[D]. 林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基于全民医保优先干预目标的ProModel仿真建模研究[D]. 丁玎.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7(04)
  • [10]“新农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兼评江西省“新农合”运行绩效[D]. 张珉.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筹资与支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