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手在消失模铸造模型浸涂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琛[1](2021)在《粉体材料增减材复合成形及表面涂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选区激光成形技术具有成形材料广泛、加工速度快、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是增材成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材料粒径、激光线宽以及分层层厚等因素的影响,制件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往往并不理想。因此,本文结合选区激光成形技术与多轴减材加工技术的优势,设计了一种面向粉体材料的多轴增减材装备,并选用70~140目覆膜宝珠砂为成形材料探究了增减材复合成形方法与表面涂覆工艺对制件外观质量的提升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设计了一套面向粉体材料的增减材复合成形装备,通过主从协同运动控制系统实现各加工模块之间的联动控制,能够以原位加工的方式完成粉体材料的增减材复合成形;(2)提出了一种通过Solid Works二次开发的方式直接获取零件轮廓及内部填充轨迹的增减材数据处理方法,不仅使加工数据精度有所提高,同时数据文件大小降低约70%,有效提高了数据精度与获取效率;(3)在分层层厚0.3mm,激光能量密度0.139J/mm2的工艺条件下,制件平均尺寸偏差约0.3mm,最大尺寸偏差约0.82mm,表面粗糙度主要在Ra50~100μm范围内;通过增减材复合成形方法能够实现对复杂曲面、结构的加工成形与精度修正,有效地解决了台阶效应与次级烧结问题,平均尺寸偏差控制在±0.1mm以内,最大尺寸偏差小于±0.3mm;(4)通过多指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在涂料波美度为50°Bé,单次浸涂时间为10s,浸涂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经涂覆后的制件表面粗糙度能够达到Ra12.5μm,涂层厚度约为0.45mm,通过机器人运动控制涂料固化过程后,涂层均匀性提高50%以上。在增减材复合成形方法与表面涂覆工艺的共同作用下,制件的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均得到了改善,能够达到精密铸造要求,有效地调和了增材成形过程中加工效率与成形质量之间的矛盾,开拓了选区激光成形技术的应用前景。
陈翔宇,庞登怀,苟牛红,周永华,蒋发根,闫德刚,周景吉,田海瑞[2](2019)在《一种铸造用智能化涂料流涂浸涂工作站》文中提出介绍了一种铸造用智能化涂料流涂浸涂工作站,它的组成包括流涂装置、浸涂装置、配比基站三大部分。工作站是基于"铸造用增材制造设备及铸造智能工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一铸造行业换道超车的主题而来,适用于高品质铸件自动化生产线中涂料原浆的全程实时配制及质量一体化控制。
郑艳[3](2018)在《重载浇注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铸造生产是获得机械产品毛坯的主要方法之一,但铸造行业劳动密集,存在高温、高粉尘、油污、噪声及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客户不断提高对铸件的质量标准,企业不断提高对自动化生产的要求,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已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目前铸造生产中所使用的机器人大多是关节式串联机器人,其精度较差,负载能力较小,难以满足中大型铸件生产中的重载作业任务需求,且现有的铸造机器人局限于在固定工位上辅助完成较为简单的铸造作业任务,无法适应铸造生产复杂作业环境下移动式精确作业的要求。论文根据现有铸造机器人存在的问题以及机器人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提出了两种机型的重载浇注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基于TRIZ理论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基于机构拓扑结构理论对优选出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进而优选出最终的设计方案;采用四驱轮式移动平台,便于机器人在车间内行走;机器人工作臂采用并联结构,可提高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和精度。运用ANSYS软件对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其关键零部件的位移分布图和应力分布图,分布图上的数据验证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满足重载要求;对机器人的并联机构进行疲劳分析,求解出其最短疲劳寿命,证明并联机构符合设计要求。运用ADAMS软件对机器人并联工作臂进行运动特性分析和运动学仿真,得到了并联工作臂各支链在X、Y、Z方向上的位移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上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并联机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重载浇注机器人物理样机的设计与研制提供了依据;求出并联工作臂的正反解,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为后续的动力学仿真奠定基础。简化机器人设计方案设计了重力浇注模拟试验台,运用EDEM软件进行浇注仿真试验,确定显着因素;搭建了重力浇注模拟试验台的物理样机,并实验获得显着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后续研究机器人与砂箱的相对位置提供参考。
张杰琼[4](2014)在《影响消失模铸造涂料脱落效果的工艺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一种消失模涂料在使用过程中能表现出不同的脱落性能,甚至在同一炉钢水不同的浇铸次序就能出现不同的脱落情况。涂料的这种不稳定的脱落情况给生产带来很大的麻烦。本文对某企业在消失模铸造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涂料脱落性能不稳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该企业所使用的同一种且同一批次的消失模铸造涂料进行成分分析,分别研究浇铸温度和真空负压度对涂料脱落性的影响,记录多炉次的浇铸工艺参数。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XRD手段对浇铸后的涂料块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宏观观察分析、微观组织分析等。共得到以下结论:针对一种消失模涂料,在成分一定的情况下其脱落性能受浇铸温度、真空负压度等工艺因素的影响,并且浇注温度是主要因素;针对该企业所使用的涂料,浇铸温度在1530-1600℃涂料片烧结充分孔隙率少,并能够产生适量的液相把涂料微粒连结成片状,这有利于涂料的脱落;在1500-1530℃浇铸时,由于涂料烧结的不充分孔隙率过高,不利于涂料自行脱落;在1600℃以上浇铸时,涂料内层产生粘度很高的熔融态石英,几乎没有空隙率,不利于涂料自行脱落;涂料壳具有合适的透气性有利于提高脱落性能;型砂的透气性对涂料的脱落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该企业铸造工艺控制不严格,尤其是对浇铸温度的控制不准确是导致该铸造企业消失模涂料脱落性能不稳定的直接原因。最后,通过对浇铸温度和真空负压度对涂料涂料脱落性能的影响的研究推论出型砂的粒度对涂料脱落性能有一定影响,并进行现场验证试验。试验证明型砂粒度确实能够影响涂料的脱落性能。给该铸造企业提出了生产工艺控制要求,解决了该企业消失模涂料脱落不稳定的问题。
贾伟涛[5](2011)在《消失模铸造涂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消失模铸造中,涂料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消失模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尤为重要。本文研制了消失模铸钢和铸铝两种涂料,具体内容如下:采用铝矾土和锆英粉(滑石粉和硅藻土)为耐火骨料制备消失模铸钢(铝)涂料,并对涂料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悬浮剂、粘结剂的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然后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涂料各组分配比,制备出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的消失模铸钢(铝)涂料。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铝矾土70%、锆英粉30%为骨料制备的消失模铸钢涂料各项性能良好。当钠基膨润土的含量在3%,CMC含量在0.7%,硅溶胶的含量在4%时,涂料拥有最好的强度、粘度、悬浮性。将所研制的涂料与从美国进口的阿什兰德的涂料比较,其成本较低,性能接近,适合做消失模铸钢涂料。(2)采用滑石粉(70%)、硅藻土(30%)为骨料制备的消失模铸铝涂料各项性能良好。当钠基膨润土的含量在6%,CMC含量2.5%, PAM的含量在0.5%,硅溶胶的含量在8%时,涂料拥有最好的强度、粘度、悬浮性。(3)研究了加料顺序、搅拌时间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并得出涂料最佳的制备过程。结果表明:耐火骨料、悬浮剂、粘结剂加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悬浮性、附着量、强度和粘度的影响较大,对透气性的影响不大。配制涂料应该选择最佳的加料顺序。(4)所制备的消失模铸铝涂料涂挂性好,不易滴淌,铸件浇注后涂料呈片状易脱落,无粘砂现象发生。
樊建利[6](2009)在《用粉煤灰制备铸铝消失模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失模铸造以其工艺简单、铸件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而广泛应用于铸件生产。在消失模铸铝成型中,消失模涂料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好的性能是获得完好铸铝件的基本保证,因此对消失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尤为重要。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之一,严重污染环境并造成资源浪费,因而探索用粉煤灰制备消失模铸铝涂料,实现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粉煤灰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探索用粉煤灰制备消失模水基涂料。采用粉煤灰、高铝矾土和滑石粉为耐火粉料,添加复合粘结剂、复合悬浮剂、CMC、PVA、水。采用搅拌和研磨工艺制备消失模铸铝涂料。通过对涂料的密度、粘度、悬浮性、表面强度和透气性等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分析涂料组分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涂料配方正交试验,优化涂料各组分配比,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消失模铸铝涂料,并应用于铸铝件的实际生产。结果表明:用粉煤灰制备消失模涂料是可行的,所制备的涂料涂挂性好,不易滴淌,具有较好强度和透气性,铸件浇注后无粘砂现象发生。在涂料中复合悬浮剂的加入量在1.5%-2.0%、CMC的加入量在0.3%-0.5%时,涂料悬浮性、强度都较好,复合粘结剂的加入量在2.5%-3.0%时,其粘结性和表面强度较好。
王新节[7](2008)在《灰铸铁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文中认为运用CAD/CAM一体化复合建模与数控编程技术,研究并开发了直列四缸、二气门下置凸轮、无铜套喷油器、铸铁材质的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通过优化设计产品结构、铸造环节流程工艺和采用性能更佳的铸铁材料,每台缸盖重量与同类产品普通砂型铸件相比减轻了6.0kg。
姜俊侠[8](2008)在《消失模铸造泡沫珠粒充填过程数值模拟》文中认为干砂负压消失模铸造技术(简称LFC)是新一代的精确铸造成型技术,被誉为“代表21世纪的铸造新技术”。泡沫模样是消失模铸造成败关键,而泡沫珠粒的充填是获得优质泡沫模样的关键工序之一。泡沫珠粒在模具中充填不均或不密实会使模样出现残缺不全或融合不充分等缺陷,影响产品的表面质量。利用计算机对泡沫珠粒射料充填过程的流动场进行数值模拟,定量地模拟射料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优化射料工艺、提高效率和减少废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模拟离散颗粒流动的离散单元模型(DEM)。采用硬球模型处理高浓度颗粒相中离散颗粒间的碰撞过程,并提出搜索颗粒碰撞事件的优化技术,以减少计算机计算颗粒间碰撞事件的工作量,为数值模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发了基于DEM硬球模型的消失模射料充填过程数值模拟通用程序,预报模具型腔内泡沫珠粒的运动规律及特性。采用可视化实验研究三维模具型腔内泡沫珠粒充填规律,将可视化实验的结果与DEM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物理概念的合理性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考察泡沫珠粒的受力情况,进而讨论充填运动机理。模拟结果中的泡沫珠粒的流动趋势与实验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证明使用该数学模型对射料充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现有商业化软件Arena-flow模拟的结果与自行开发的仿真系统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在两把料枪射料充填情况下,两种模拟结果非常接近,更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泡沫模样的质量除与发泡模具、发泡成型工艺有关外,射料工艺也是影响模样质量的关键因素。射料是成型的基础,不同结构的模具必须选用合适的射料工艺。射料工艺不合理会导致模具型腔内珠粒不紧实,使泡沫模样上产生收缩和变形的缺陷。因此用数值模拟方法代替传统试错法的实验手段优化射料工艺可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影响射料充填的主要因素有:射料口的位置、排气塞数量和位置、射料压力、原始珠粒的选择等。本文根据DEM模型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射料充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为实际生产中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发动机缸体作为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壁厚较薄又很不均匀(最薄处仅为3~5mm),同时其工艺范围狭窄,影响因素众多,是典型难以成型的复杂铸件。消失模铸造的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适合于缸体铸件生产,其工艺为分片制取泡沫模样,模样粘合成箱体零件再进行铸造。合理的分片是获得优质铸件的关键。本研究采用水平分型与竖直分型相结合工艺,既保证了曲轴箱的原始结构设计不变又减轻了零部件的重量。分片模具制取泡沫模样过程中,泡沫珠粒在模具薄壁区中易出现充填不满、不均或不紧实会使模样出现残缺不全或融合不充分等缺陷,进而影响产品的表面质量。本文运用影响射料充填的因素及工艺参数优化的模拟分析结果,对实际生产中的工艺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后的工艺方案在复杂模具薄壁区和模具的边角处,特别是有肋板,或加强筋的地方,充填效果良好,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合格的泡沫模样,大大减少了传统工艺的试模次数。对消失模铸造中模样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新节[9](2007)在《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消失模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降低发动机单位功率的重量指标、油耗指标及尾气排放指标,我们研究并开发了直列四缸二气门下置凸轮柴油机缸体缸盖消失模铸造产品。通过优化设计产品结构工艺、铸造环节流程工艺和采用性能更佳的铸铁材料,使得每台套缸体缸盖消失模铸件产品总重量与普通砂型铸件相比减轻了15 kg。发动机在扭矩工况下的油耗指标下降了1.5 g/kW.h、排气温度下降了9℃、烟度下降了0.1 FSN,在标定工况下的排气温度同比下降了19℃、烟度下降了0.2 FSN。
王新节[10](2006)在《消失模铸造生产技术在我公司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消失模铸造生产技术在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二、机械手在消失模铸造模型浸涂涂料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手在消失模铸造模型浸涂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粉体材料增减材复合成形及表面涂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增材成形技术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增材成形技术原理及分类 |
1.2.2 选区激光成形材料特点及分类 |
1.2.3 选区激光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选区激光成形技术关键问题 |
1.3 增减材复合成形技术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1 增减材复合成形技术原理及分类 |
1.3.2 增减材复合成形技术特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增减材复合成形方法研究 |
2.1 增减材复合成形流程 |
2.2 增减材复合成形装备设计 |
2.2.1 增材模块 |
2.2.2 减材模块 |
2.2.3 物料模块 |
2.2.4 控制系统 |
2.2.5 整机调试 |
2.3 增减材复合成形数据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增减材复合成形工艺研究 |
3.1 增材成形缺陷研究 |
3.1.1 增材成形缺陷类型及评价方法 |
3.1.2 “台阶效应”特征研究 |
3.1.3 “次级烧结”特征研究 |
3.2 增减材成形工艺研究与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表面涂覆工艺研究 |
4.1 表面涂覆工艺方案 |
4.2 涂料的选用及配比 |
4.3 涂料涂覆过程及程序设计 |
4.4 表面质量表征与分析 |
4.4.1 表面质量分析 |
4.4.2 涂层均匀度分析 |
4.4.3 多指标正交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应用实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一种铸造用智能化涂料流涂浸涂工作站(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制过程 |
2 特点 |
3 结论 |
(3)重载浇注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1 工业机器人在铸造行业的应用 |
1.2.2 重载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 |
1.2.3 移动机器人的应用 |
1.2.4 并联机构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重载浇注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 |
2.1 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 |
2.1.1 主体机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
2.1.2 行走机构选型 |
2.1.3 主体机构选型 |
2.2 基于TRIZ理论的重载浇注机器人的优化设计 |
2.2.1 TRIZ理论简介 |
2.2.2 物理矛盾简介 |
2.2.3 矛盾分析 |
2.2.4 优化设计方案 |
2.3 并联工作臂机型分析 |
2.3.1 混联桁架式可移动重载浇注机器人并联工作臂机型分析 |
2.3.2 混联式可移动重载浇注机器人并联工作臂机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主体机构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简介 |
3.1.1 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
3.1.2 有限元分析步骤 |
3.1.3 ANSYS Workbench简介 |
3.2 机器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的组成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3 材料属性选择 |
3.2.4 网格划分 |
3.2.5 定义约束和边界条件 |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3.4 疲劳分析 |
3.4.1 并联工作臂疲劳类型 |
3.4.2 疲劳分析设置 |
3.4.3 疲劳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主体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
4.1 虚拟样机技术 |
4.2 并联工作臂瞬时运动特性分析 |
4.2.1 并联工作臂设计 |
4.2.2 并联工作臂描述 |
4.2.3 瞬时运动特性分析 |
4.2.4 机构自由度分析 |
4.3 并联工作臂运动学分析 |
4.3.1 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4.3.2 ADAMS模型的建立 |
4.3.3 运动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 位置分析 |
4.4.1 坐标系的建立 |
4.4.2 位置反解分析 |
4.4.3 位置正解分析 |
4.5 并联工作臂动力学分析 |
4.5.1 动力学建模的基础 |
4.5.2 动平台动力学模型 |
4.5.3 驱动支链的动力学模型 |
4.5.4 并联工作臂动力学综合 |
4.6 本章小结 |
5 模拟试验台的研制与测试 |
5.1 试验台的设计 |
5.1.1 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
5.1.2 浇包架的设计 |
5.1.3 振动台的设计 |
5.1.4 控制部分 |
5.1.5 工作原理 |
5.1.6 浇注过程分析 |
5.2 浇注过程模拟分析 |
5.2.1 试验浇包模型与模拟砂箱模型的建立 |
5.2.2 仿真试验与分析 |
5.3 实验室试验 |
5.3.1 试验条件 |
5.3.2 正交试验的因素选择 |
5.3.3 正交试验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影响消失模铸造涂料脱落效果的工艺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消失模铸造技术简介 |
1.1.1 消失模铸造技术的原理 |
1.1.2 消失模铸造技术的特点 |
1.2 消失模铸造技术的发展 |
1.2.1 国外消失模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消失模铸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消失模铸造涂料简介 |
1.3.1 消失模铸造涂料的作用 |
1.3.2 国内外消失模铸造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3 消失模铸造涂料的性能要求及成分 |
1.3.4 涂料的制备及使用 |
1.3.5 消失模铸造涂料的易脱落性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器材 |
2.3 试验步骤 |
第3章 浇铸温度对涂料脱落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2.1 试验结果-记录情况 |
3.2.2 试验结果-宏观形貌 |
3.3 涂料块宏观对比分析 |
3.4 试验结果微观分析 |
3.4.1 易脱落涂料层分析 |
3.4.2 低温状态涂料层分析 |
3.4.3 高温状态下涂料层分析 |
3.4.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度对涂料脱落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结果 |
4.3 验证试验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消失模铸造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消失模铸造的概述 |
1.1.1 消失模铸造特点 |
1.1.2 消失模铸造工艺 |
1.1.3 消失模铸造现存问题 |
1.1.4 消失模铸造的发展 |
1.2 消失模涂料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2.3 涂料性能检测发展概况 |
1.3 消失模涂料的概述 |
1.3.1 涂料的简介 |
1.3.2 涂料的作用 |
1.3.3 涂料的性能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涂料组成及性能测试 |
2.1 涂料的组成 |
2.1.1 耐火骨料 |
2.1.2 粘结剂 |
2.1.3 悬浮剂 |
2.1.4 载体 |
2.1.5 添加剂 |
2.2 涂料性能测试方法及测试仪器 |
2.2.1 强度 |
2.2.2 透气性 |
2.2.3 附着量和涂挂性 |
2.2.4 悬浮性 |
2.2.5 密度 |
2.2.6 PH 值 |
2.2.7 滴淌性 |
2.2.8 粘度 |
2.2.9 流平性 |
2.2.10 涂层厚度 |
第3章 消失模铸钢水基涂料的研制 |
3.1 原材料的选择 |
3.2 耐火骨料配比的确定 |
3.3 铸钢涂料主要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
3.3.1 钠基膨润土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2 CMC 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3 硅溶胶加入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4 正交试验 |
3.5 最佳配方涂料的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失模铸铝水基涂料的研制 |
4.1 实验用材料 |
4.2 耐火骨料配比的确定 |
4.3 铸铝涂料主要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
4.3.1 钠基膨润土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3.2 CMC 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3.3 PAM 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3.4 硅溶胶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4 正交试验 |
4.5 最佳涂料配方的确定 |
4.6 最佳涂料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涂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
5.1 涂料制备工艺简介 |
5.2 原材料的预处理 |
5.3 加料顺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5.3.1 加料顺序对所需载液量的影响 |
5.3.2 加料顺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5.4 搅拌时间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验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用粉煤灰制备铸铝消失模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消失模铸造简介 |
1.1.1 消失模铸造工艺 |
1.1.2 消失模铸造的特点 |
1.1.3 消失模铸造的发展 |
1.1.4 国外消失模铸造发展概况 |
1.1.5 国内消失模铸造发展概况 |
1.1.6 消失模铸造关键问题 |
1.2 消失模铸造涂料概述 |
1.2.1 消失模涂料的特点 |
1.2.2 消失模铸造涂料的基本组成 |
1.2.3 消失模涂料的主要作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粉煤灰的组成和性质 |
1.3.2 粉煤灰用于涂料的可行性研究 |
2 粉煤灰消失模涂料的制备与研究 |
2.1 粉煤灰铸铝消失模涂料组分的选择 |
2.1.1 耐火粉料 |
2.1.2 粘结剂 |
2.1.3 悬浮剂 |
2.1.4 载体的选择 |
2.1.5 添加剂的选择 |
2.2 涂料的制备 |
2.2.1 涂料的基本配方 |
2.2.2 涂料制备工艺 |
2.3 涂料的涂敷 |
2.4 涂料的干燥 |
3 涂料性能以及检测 |
3.1 物理性能 |
3.2 工作性能 |
3.3 工艺性能 |
4 粉煤灰铸铝消失模涂料主要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悬浮剂对涂料的影响 |
4.1.1 锂基膨润土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1.2 CMC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 粘结剂对涂料的影响 |
4.2.1 PVA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2 酚醛树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5 粉煤灰铸铝消失模涂料的配方优化及实际使用 |
5.1 涂料配方的正交试验 |
5.2 涂料最佳配方的确定 |
5.3 涂料的实际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灰铸铁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 |
1.1 泡沫塑料模样的成型工艺 |
1.2 产品模具的数字化制造 |
2 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铁件装机台架试验 |
3 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铁件成品率统计及分析 |
4 结论 |
(8)消失模铸造泡沫珠粒充填过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应用与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2 珠粒射料充填过程的DEM模型 |
2.1 引言 |
2.2 颗粒相的离散方法 |
2.3 颗粒间碰撞的硬球模型 |
2.4 小结 |
3 珠粒射料充填过程的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数学模型 |
3.3 数值模拟算法 |
3.4 小结 |
4 三维数值模拟与可视化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零件原型 |
4.3 数值模拟 |
4.4 可视化实验 |
4.5 与ARENA-FLOW软件对比 |
4.6 小结 |
5 影响射料充填的因素及工艺参数优化 |
5.1 引言 |
5.2 珠粒的材料和粒径对射料充填的影响 |
5.3 排气塞数量对射料充填的影响 |
5.4 排气塞位置对射料充填的影响 |
5.5 射料口的位置对射料充填的影响 |
5.6 初始压力对射料充填的影响 |
5.7 小结 |
6 射料充填过程的数值模拟在发动机缸体铸件上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发动机缸体的生产工艺 |
6.3 缸体产品的分片设计 |
6.4 数值模拟在发动机缸体模样充填上的应用 |
6.5 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消失模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泡沫模型结构工艺设计 |
1.1 发动机缸体泡沫模型结构工艺设计 |
1.2 发动机缸盖泡沫模型结构工艺设计 |
2 发动机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孕育铸铁件的生产实践 |
2.1 技术要求 |
2.2 消失模铸造原材料应用 |
2.3 消失模铸造成品率统计与分析 |
3 发动机缸盖消失模铸铁件的成本优势和装机台架试验 |
3.1 发动机缸盖消失模铸铁件的成本优势 |
3.2 发动机缸盖消失模铸铁件装机台架试验 |
4 几点体会 |
1) 铸件的缩水率: |
2) 铸件的机械加工余量: |
3) 泡沫模型的壁厚问题: |
4) 泡沫模型镂空处理工艺: |
5) 泡沫模型胶合完毕后的存放问题: |
6) 模型簇的一次浸涂工艺: |
7) 消失模铸造与普通砂型铸造的看法: |
8) 发动机缸体缸盖铸件的浸渗问题: |
9) 发动机缸体缸盖铸件的热处理问题: |
10) 消失铸造生产的管理问题: |
5 结论 |
四、机械手在消失模铸造模型浸涂涂料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粉体材料增减材复合成形及表面涂覆工艺研究[D]. 杜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一种铸造用智能化涂料流涂浸涂工作站[J]. 陈翔宇,庞登怀,苟牛红,周永华,蒋发根,闫德刚,周景吉,田海瑞.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9(03)
- [3]重载浇注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D]. 郑艳.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4]影响消失模铸造涂料脱落效果的工艺因素研究[D]. 张杰琼.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5]消失模铸造涂料的研制[D]. 贾伟涛. 沈阳理工大学, 2011(01)
- [6]用粉煤灰制备铸铝消失模涂料的研究[D]. 樊建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7]灰铸铁柴油机气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J]. 王新节.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08(06)
- [8]消失模铸造泡沫珠粒充填过程数值模拟[D]. 姜俊侠.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消失模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王新节. 铸造设备研究, 2007(01)
- [10]消失模铸造生产技术在我公司的发展[A]. 王新节. 第八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