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教学经验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邓科[2](2020)在《交互式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技能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所需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研究者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计算机技能教学多数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操作示范法的方式,这对于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不强、畏难厌学情绪较重的中职学生而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其注意力,计算机技能教学效果并不佳。微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载体,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研究者对如何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交互式微课是指在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加入教学交互功能模块。本研究中重点以答题测试和模拟操作两种类型来增强微课的交互性,其设计基础主要有教学交互理论、强化学习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理论,制作技术主要采用Captivate将教学课件转变为具备学习交互和测验功能的资源,教学应用在蓝墨云班课和计算机实训室相结合的混合环境中开展。本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剖析,了解了中职学校教师对微课应用于教学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兴趣态度等方面把握学习者的情况,为交互式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依据。其次,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选择文字处理软件中的“设置字体格式”模块分别进行答题测试类交互式微课、模拟操作类交互式微课的教学设计、脚本设计、教学交互设计,以及制作与实现。最后,研究将两类交互式微课应用于具体教学过程中,并采用准实验研究、访谈问卷等进行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得出:(1)交互式微课应用于计算机技能型课程教学中,可以引起中职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基于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空间得以延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在计算机技能知识测试中,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说明利用交互式微课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效果。研究将针对本次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不足,在交互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交互式微课教学应用模式等方面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交互式微课的优势来改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韩一平[3](2020)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和主体。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分析中职课程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本论文主要聚焦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以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类研究以及国家相关的职业教育指导文件和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山西省S技工学校这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实际案例,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分别对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六个部分,是全文的提炼和总括。第二部分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具体包括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本论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是山西省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具体分为学校的基本概况、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叙述。第四部分是该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尚待完善、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以及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主要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第五部分是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具体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等七个方面的建议。
韩婧[4](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都在积极探寻促进中职教育改革、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国内外教育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帮助中职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充分调动中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而是一种能够提升中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就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教学实践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以及相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切实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文献和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并依据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重在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有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对不同班级所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进而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并发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当前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使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课堂教学实践要求。第五部分主要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与思路。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正被越来越多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希望本研究能为中职学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张苏[5](2020)在《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在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学生被动学习、教学资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线学习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为改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应用研究。首先,通过现状分析和文献梳理,采用探究社区理论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的指导框架,在详细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建构主义、联通主义、掌握学习等作为研究理论依据。然后,通过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目标与内容、学习者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验证了混合式教学实施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问卷的形式对河南省内23所中职院校的131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中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由于缺少系统完整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框架,导致当前中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在工具选择、活动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结合前期分析结论,以探究社区理论为设计指导框架,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设计,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后,以河南省某市中职院校一年级32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开展三轮迭代教学实践,通过总结教学过程发现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改进策略,从而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教学实践结束后,以平台数据和调查量表为依据,从学习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学业成绩、学生临场感水平等方面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混合式教学效果。研究发现,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进行开放交流和情感表达的意愿,促进了知识内容的掌握和高阶思维的形成。研究认为基于探究社区框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整体临场感水平,进而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习者深入学习过程并且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余诗琪[6](2020)在《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文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成。特别是从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相比较于高等教育,近十年间国家也在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如此,据统计,整个十三五期间,即2016-2019年间,全国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均超过500万人,而2019年全国招生更是达到了590万人。然而,随着中职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相应的也越来越多暴露出系列问题。比如,最为显现的就是很大比例的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新型社会与人才市场要求。具体呈现为各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够娴熟,由此也导致了近十年间我国国内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专业对口率普遍不高,部分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就相对偏低,一旦动手能力不足,那么毕业后工作稳定性也就会较差。而关于本文研究的中职文秘专业,对于文秘岗位来说,计算机技能涉及工作内容的方方面面,因此,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现状十分值得研究。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文秘其他专业课中的许多方面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因此,文秘学生对于计算机课所学的知识,能否应用到文秘其他专业课中,这一点值得关注,笔者研究生实习期间有所发现,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能学习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整个教与学的效率较低。本文研究充分立足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教学标准,围绕文秘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设计角度合理的调查问卷与访谈,予以客观的统计分析。首先,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其次,观察法。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意见反馈;第三,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从四个维度设计学生问卷,一是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对网络资源查询利用情况,三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后在专业课方面的应用情况,四是运用计算机来支持办公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情况;第四,访谈法。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情况进行了解;总体来讲,本研究发现中职文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程度欠缺,教师教学改革力度不足以及文秘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根据培养中的教与学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提升对策,为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胜翔[7](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童璐[8](2020)在《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提倡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技能为核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部分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可是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阶段,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水平普遍偏低,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在线学习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很大程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的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被社会普遍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线学习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合理引导、人性化沟通不足、专业实践功能薄弱等原因,学生行为难以控制,导致在线学习效率低下。此时,混合式学习异军突起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混合式学习将传统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大帮助。本研究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现状,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设计了适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研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习惯、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并以此分析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可行性。然后,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包括课前线上学习、课堂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课后巩固提高三个阶段。最后,对所设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分析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经过实践研究,混合式学习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不仅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也转变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总体来看,混合式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康宁[9](2020)在《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它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相当大比例的技术人才。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需要更多工作在一线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更受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赢得了更好地发展。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也积极开展改革。本论文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教学,以探求一种更适合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本论文基于已有研究结果,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对本校18级计算机专业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研究。最初,本人调查研究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然后,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将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使用传统板书和PPT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班级作为对照班。最后,经过三个月的教学实践,分析两个班级实验前、后计算机测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表明:第一,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使学生清晰地掌握知识结构,熟练操作技能,更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本门课的学习成绩,减少学习困难生的形成。第二,基于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对于记忆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贡献是一样的。第三,基于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上结论的得出,说明了在实际教学使用思维导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成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唐新宇[10](2020)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职教育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等应用技术类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为更有效的实施、开设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山东省教育厅在2016年5月制定颁布了“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授课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议。通过考察分析发现,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达标问题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数据较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现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时安排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偏差,授课教师和学生等群体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欠缺,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所出入,以及设施更新条件有限等问题。本研究以该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Excel 2010和SPSS 23.0等信息化数据处理软件,对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济南传媒学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安丘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与达标情况、师资现状与达标情况、学生参与现状和教学环境现状与达标情况等四个方面。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论发现,现在适用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课时安排、授课内容选择与制定、教师授课方法以及评价考核形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因素主要有,“学校对课标落实重视程度不够;课标实施过程缺乏监管;学生对课程认知程度深浅不一;师资专业化欠缺;教材资料不能结合具体专业学生特色、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等几方面。针对影响课程发展与达标的因素,参考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完善课时安排,保证授课时间,开发符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材内容;其次是要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降低或消除兼课现象;再者是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形式,解决所有班级统一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的问题,综合评价学生;最后是完善硬件条件,加大计算机文化宣传力度,意在扩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学识,消除学生认知差异程度大的问题。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标准在中职学校的实施,本文结合具体学校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并实施。实施过程中综合比较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学习态度、技能掌握以及综合成绩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班级学生在学习成绩、日常学习行为、项目完成等各方面均优于传统授课班级学生,这是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和促进课程标准实施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教学经验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教学经验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交互式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技能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
二、微课研究现状 |
三、微课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四、交互式微课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
二、技能型课程 |
三、交互式微课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混合式教学理论 |
二、强化理论 |
三、教学交互理论 |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支持 |
一、教学平台 |
二、制作技术 |
第三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析 |
第一节 课程分析 |
一、课程定位 |
二、课程目标分析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第二节 教学分析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情分析 |
三、教学方法分析 |
第四章 中职计算机技能型交互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第一节 交互式微课的设计框架 |
一、设计理念与原则 |
二、过程模型 |
三、交互式微课的设计 |
四、微课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答题测试类交互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一、教学内容设计 |
二、脚本设计 |
三、教学交互设计 |
四、制作实现 |
第三节 模拟操作类交互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
一、教学内容设计 |
二、脚本设计 |
三、教学交互设计 |
四、制作实现 |
第五章 中职计算机技能型交互式微课的实践应用 |
第一节 交互式微课具体教学应用情况分析 |
一、教学实践应用对象情况 |
二、教学平台搭建 |
三、教学实践应用原则 |
四、教学实践应用策略 |
第二节 交互式微课的应用 |
一、答题测试类交互式微课的应用过程 |
二、模拟操作类交互式微课的应用过程 |
第三节 交互式微课实践应用效果分析 |
一、准实验研究条件 |
二、准实验研究过程 |
三、应用效果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学生应用效果自我评价分析 |
五、学生应用效果访谈分析 |
六、应用效果分析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交互式微课学习者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职学校微课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交互式微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D 交互式微课学习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E “自主学习导学案”设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中职学校 |
1.3.2 计算机应用专业 |
1.3.3 课程 |
1.3.4 课程建设 |
1.3.5 就业导向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6.1 研究内容 |
1.6.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 |
2.1.1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
2.1.2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四大核心要素 |
2.1.3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协调机制 |
2.2 课程建设理论 |
2.2.1 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2.2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
2.2.3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4 课程建设的防范误区 |
2.3 学习理论基础 |
2.3.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
3.1 学校的基本概况 |
3.2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 |
3.2.1 公共课程 |
3.2.2 专业课程 |
3.2.3 其他课程 |
3.3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 |
3.3.1 公共课程分析 |
3.3.2 专业课程分析 |
3.3.3 其他课程分析 |
3.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
3.4.1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方向 |
3.4.2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
3.4.3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趋势 |
3.4.4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
第四章 S技工学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课程设置尚待完善 |
4.1.2 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 |
4.1.3 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 |
4.1.4 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外部原因 |
4.2.2 内部原因 |
第五章 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 |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 |
5.2 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 |
5.3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
5.4 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5.5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
5.6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
5.7 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建构主义理论 |
1.3.2 做中学理论 |
1.3.3 成就动机理论 |
1.3.4 多元智力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流程 |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适应性 |
2.2.1 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适应性 |
2.2.2 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性 |
2.2.3 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适应性 |
第三章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
3.1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
3.1.1 教学目标分析 |
3.1.2 教学内容分析 |
3.1.3 学习者分析 |
3.1.4 教学过程设计 |
3.1.5 教学效果评价 |
3.2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
3.2.1 教学实践设计 |
3.2.2 教学目标 |
3.2.3 教学内容 |
3.2.4 教学对象 |
3.2.5 教学实践时间 |
3.2.6 教学实践过程 |
3.2.7 教学成效评价 |
3.2.8 教学案例 |
3.3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3.3.1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效果分析 |
3.3.2 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主要发现 |
3.4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教学目标任务存在不足 |
3.4.2 过度依赖教材 |
3.4.3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
3.4.4 协作学习形式化 |
3.4.5 教学评价不完善 |
第四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
4.1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性 |
4.2 注重课外实践,强化课外任务环节 |
4.3 针对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
4.4 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
4.5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团队协作能力 |
4.6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后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现状 |
1.2.2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混合式教学概述 |
2.2 探究社区理论概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 |
2.3.2 联通主义 |
2.3.3 掌握学习 |
第三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前期分析 |
3.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适切性分析 |
3.1.1 教学模式 |
3.1.2 问题分析 |
3.1.3 混合式教学应用的适切性 |
3.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可行性分析 |
3.2.1 课程分析 |
3.2.2 学习者分析 |
3.3 中职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
3.3.1 问卷编制与发放 |
3.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3 调查总结 |
第四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4.1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设计框架 |
4.1.1 框架结构 |
4.1.2 内部关系 |
4.1.3 实施路径 |
4.2 教学环境设计 |
4.3 教学过程设计 |
4.3.1 课前阶段 |
4.3.2 课中阶段 |
4.3.3 课后阶段 |
4.4 教学评价设计 |
4.4.1 评价工具 |
4.4.2 评价方式 |
第五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
5.1 迭代教学实践流程设计 |
5.2 前期准备 |
5.3 第一轮迭代:计算机基础知识与Word软件应用 |
5.3.1 教学设计 |
5.3.2 教学实施 |
5.3.3 总结分析 |
5.4 第二轮迭代:Excel软件应用与因特网应用 |
5.4.1 教学设计 |
5.4.2 教学实施 |
5.4.3 总结分析 |
5.5 第三轮迭代:多媒体基础与PPT软件应用 |
5.5.1 教学设计 |
5.5.2 教学实施 |
5.5.3 总结分析 |
5.6 实践总结 |
第六章 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6.1 学习参与度 |
6.2 任务完成度 |
6.3 学业成绩 |
6.4 学生临场感水平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6)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概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调研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调查方法 |
2.调查对象 |
3.问卷发放与收回 |
(二)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学习现状 |
1.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 |
2.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查询利用情况 |
3.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用情况 |
4.学生对办公能力的支持情况 |
5.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了解情况 |
6.学生对教学评价的看法 |
(三)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 |
1.教学内容方面 |
2.教学目标方面 |
3.教学方法方面 |
4.教学评价方面 |
5.其他方面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1.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
2.对培养现状的分析 |
三、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
1.学生方面 |
2.教师方面 |
3.教学方面 |
(二)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教学改革力度不足 |
2.文秘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不到位 |
3.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意识不足 |
4.网络资源具有双面性,文秘学生的信息素养较弱 |
四、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提升对策 |
(一)深化《办公室自动化》教学改革,推进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
1.将信息技术与文秘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渗透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讲授法比重,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
3.进一步丰富多元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
4.制定合理的文秘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对培养方案的认知度 |
(二)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
(三)多渠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1.开展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专题讲座,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自主学习意识 |
2.开展文秘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职文秘计算机技能培养情况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混合式学习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
2.1.2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 |
2.2.2 教育传播理论 |
第3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
3.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
第4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 |
4.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思路 |
4.2 前端分析 |
4.2.1 学习者分析 |
4.2.2 课程分析 |
4.3 前期准备 |
4.3.1 硬件保障 |
4.3.2 软件保障 |
4.3.3 学生培训 |
4.4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
4.4.1 教学环境设计 |
4.4.2 教学资源的设计 |
4.4.3 教学过程设计 |
4.4.4 多元化学习评价设计 |
第5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学习实践与效果分析 |
5.1 教学实践对象 |
5.2 教学实践过程 |
5.2.1 在线学习 |
5.2.2 课堂面对面学习 |
5.2.3 课后巩固提高 |
5.2.4 教学评价 |
5.3 教学效果分析 |
5.3.1 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5.3.2 问卷分析 |
5.3.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学习习惯问卷调查 |
附录三 混合式学习效果学生自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混合式学习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9)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验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访谈研究法 |
2 思维导图的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思维导图的概述 |
2.1.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1.2 思维导图的特征 |
2.1.3 思维导图的用途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2 脑科学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实施 |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1 课堂教学现状综合调查及分析 |
3.2.2 学生学习现状综合调查及分析 |
3.2.3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存在问题分析 |
3.3.1 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
3.3.2 教学内容重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强化 |
3.3.3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3.3.4 教学评价不合理,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 |
3.4 总结 |
4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 |
4.1 教学设计原则 |
4.1.1 启发创造原则 |
4.1.2 有序性原则 |
4.1.3 开放性原则 |
4.2 教学内容分析 |
4.3 教学目标分析 |
4.3.1 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成绩 |
4.3.2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
4.3.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
4.3.4 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
4.3.5 提升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
4.4 教学方法分析 |
4.4.1 基于思维导图的“任务驱动”法 |
4.4.2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组合作”法 |
4.5 教学设计思路 |
4.5.1 指导思想 |
4.5.2 课堂活动流程设计 |
4.6 课堂教学评价分析 |
4.6.1 评价方式要多元 |
4.6.2 评价方法要多样 |
5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准备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变量 |
5.2 实验环境 |
5.2.1 硬件环境 |
5.2.2 软件环境 |
5.3 教学实施案例(一) |
5.3.1 课程分析 |
5.3.2 学情分析 |
5.3.3 教学实施过程 |
5.4 教学实施案例(二) |
5.4.1 课程分析 |
5.4.2 学情分析 |
5.4.3 教学实施过程 |
5.5 实验后期数据分析及结论 |
5.5.1 计算机测试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5.5.2 学生学习现状综合调查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5.5.3 思维导图使用效果调查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课程标准研究概况 |
1.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
1.2.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课程标准概念 |
2.1.1 课程标准的含义 |
2.1.2 课程标准的意义 |
2.2 教育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合作学习理论 |
2.2.4 情景学习理论 |
2.3 山东省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概述 |
第三章 课程调查与分析 |
3.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现状与达标情况分析 |
3.1.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与达标情况 |
3.1.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师资现状与达标情况 |
3.1.3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参与现状 |
3.1.4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环境现状与达标情况 |
3.2 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与其达标因素分析 |
3.2.1 学校对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视程度 |
3.2.2 师资力量 |
3.2.3 教材资料 |
3.2.4 学生认知情况 |
3.2.5 设备设施 |
3.2.6 普及宣传 |
第四章 对策与应用 |
4.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 |
4.1.1 完善课程安排 |
4.1.2 完善教材与教学内容 |
4.1.3 加强师资力量 |
4.1.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与考核形式 |
4.1.5 改善设施设备等条件 |
4.1.6 加大宣传力度 |
4.2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
4.2.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况与改进 |
4.2.2 课堂运用与实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三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及达标现状调查问卷(负责人问卷) |
附录四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学生行为记录表 |
致谢 |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教学经验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交互式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技能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邓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D]. 韩一平. 山西大学, 2020(01)
- [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D]. 韩婧. 山西大学, 2020(01)
- [5]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苏.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6]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现状及提升对策[D]. 余诗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D]. 童璐. 西南大学, 2020(01)
- [9]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D]. 康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达标对策研究与应用[D]. 唐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