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

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

一、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郭向东[1](2021)在《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粮食安全问题,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并受疫情冲击影响这一大背景下,在“十三五”收关、“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面临新的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如何有效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关联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以中国农产品价格、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VAR、非线性MS(M)-AR(p)、非线性MS(M)-VAR(p)等模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的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呈现出显着的长期记忆性特征。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对其不确定性的冲击反应较为显着,但是,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不确定性对其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都较为微弱。农产品价格指数在四种滞后阶数具体情况下,可以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冲击响应维持在正向水平;方差分解表明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时间序列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在四种滞阶数具体情况下,也对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的影响作用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上产生影响。方差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我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很大。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中国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而对中国林业、渔业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大。对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经济较难由“低速增长区制”向中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由“中速增长区制”攀升至“快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相对较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及技术优势。当中国农业经济步入“中速增长区制”与“快速增长区制”后也不易发生大幅下降,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时维持概率均较高,处于“低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大,处于“中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小,处于“快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居中,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需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总产值和中国GDP增长路径并不完全同步,农、林、牧、渔四部门经济的增长路径也各不相同。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的维持概率均较高;而转移概率都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惰性特征,不易改变所处的增长状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成功步入高速增长状态,会倾向于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一旦落入低速增长状态,将面对十分严峻的经济复苏挑战。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时变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却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微弱负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或“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农业与经济”系统中的结果不同;而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最强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具有长记忆性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相关学术体系。(2)本文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以农、林、牧、渔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样本,排除既往研究仅选取个别种类农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的局限性,补强了既往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本文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将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区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区制,并计算了不同区制间的转移概率、平均持续期和具体转移时间,以此分析判断中国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本文将研究金融问题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使用MS(M)-VAR(p)模型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处于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5)本文使用前述方法研究所得的结论,即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处于三中不同运行状态及三种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作用,丰富和完善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影响与作用的学术体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政策的制定者在实施农产品价格调控时应首先考虑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避免价格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社会成本,减损社会福利;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长记忆性特征,实施价格调控时要考虑政策的周期性和有效性。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而且农产品价格周期成分对宏观经济增长周期成分影响较大,政府应关注并监测“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非正常波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避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征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强烈相关性,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实施2004年以来的农业扶持政策,特别加强除渔业以外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支持力度。第四、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强烈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强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意识,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出口贸易的这一重要意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增加新的推动力,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驱动力问题。本文包括图66幅,表46个,参考文献328篇。

王馨彗[2](2020)在《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产业链条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从最开始的物质供给难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阶段,转变为物质不断创新发展,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肉类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品,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肉类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已经逐渐从满足温饱消费向膳食均衡消费的方向转变。近几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畜禽规模整合以及非洲猪瘟等外部因素冲击,对于肉类的生产和消费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于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保障肉类价格稳定、促进畜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及改善居民消费观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肉类产量及居民消费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消费需求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消费结构理论以及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2000-2018年的居民收入、猪牛羊禽四种肉类价格以及人均肉类消费量等数据,对我国猪牛羊禽肉的需求弹性具体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需求量和价格两个角度对替代品进行强度排序,再通过梳理世界肉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构建消费需求函数,探究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居民肉类消费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论文将集中研究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现阶段我国肉类消费现状及特征;二是测定我国猪牛羊禽四种肉类的需求弹性,包括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及交叉价格弹性,分析需求弹性的具体情况及趋势,探究居民肉类消费选择及替代品结构;三是探究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肉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居民肉类消费量及支出稳步上升,猪肉消费比重下降,消费结构逐渐改变;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差距逐渐缩小,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侧重点仍在猪肉消费,牛羊肉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在肉类需求收入和价格弹性方面,猪牛羊禽四种肉类都为生活必需品,对收入的变动缺乏敏感;禽肉需求对价格变化最为敏感且是富有弹性的,猪牛羊三种肉类需求对自身价格变动需求并不敏感;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需求收入弹性,表明通过调控价格来刺激肉类消费需求更为有效。(3)在肉类消费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方面,猪牛羊禽四种肉类互为替代品,可以从需求量和价格两个方面对替代情况进行分析,从价格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某肉类的价格变化,观察到其他肉类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得出肉类替代品之间的替代程度进行排序。(4)在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因素方面,收入、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都是影响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显着因素。此外,结合需求弹性分析,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简单排序,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价格,其次为城市化水平,再次为收入水平,最后为经济发展水平。

孙媛媛[3](2020)在《镇原县畜牧业投入产出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畜牧业是指将畜禽或其他野生动物,通过牲畜放牧或饲养、家禽饲养、经济类兽禽驯养等方式,为人类提供畜产品或役畜的一个产业,是与种植业并列的农业两大生产部门之一。现代畜牧业具有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特点,在许多发达国家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甘肃省是我国5个半牧区之一。镇原县传统畜牧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步入了提速、扩量、增效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帮助农民增收、实现扶贫脱贫目标、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本文定性研究了镇原县畜牧业产业的基础条件,构建了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生产函数中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畜牧业总产值的关系,理清各主要因素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对镇原县畜牧业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镇原县的资本要素边际贡献率与人力资源要素边际贡献率之和小于1,因此镇原县畜牧业产业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型,意味着当前畜牧业产业规模的扩大没有促进产值的增加。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当企业生产规模增大时,就会使各项费用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但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时,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这就是说,在当前生产条件下,镇原县畜牧业属于规模不经济,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产值的增加的发展路径是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2、在劳动要素投入固定,资本投入相对增加1%时,镇原县畜牧业产值将增加0.522%,资本投入与畜牧业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即镇原县畜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与其相对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成本中工资比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食品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镇原县畜牧业也正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大资本投入,是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3、在资本要素投入固定,劳动投入量相对增加1%时,镇原县畜牧业产值将减少0.318%。也就是说,目前镇原县畜牧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与畜牧业总产值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人力投入量的增大,畜牧业产值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镇原县畜牧业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大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4、对镇原县畜牧业来说,资本投入弹性系数大于劳动投入弹性系数,表示资本投入对畜牧业产业产值的影响程度大于劳动投入对畜牧业产业产值的影响程度。因此,追加资本要素投入、减少劳动力要素投入,是当前促进镇原县畜牧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5、镇原县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同时增加1%时,畜牧业产业产值将增加2414%。从投入产出理论分析看,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λ倍,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有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固定不变的三种情形。规模报酬递增表示在当前生产技术水平的约束下,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产值增加;规模报酬固定表示生产规模的扩大不能够促进产值的增加,革新生产技术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才是促进产值增加的唯一途径;规模报酬递减,表示在当前生产技术水平的约束下,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产值增加是没有经济效率的,不符合经济性原则。据此分析说明,镇原县畜牧业通过同比例提高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还有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空间。当前,镇原县应适当调节和稳定其发展要素,使得畜牧业产业首先变成规模报酬递增型,然后再转变发展思路,进而促进整个产业模块转型。本研究的重要政策建议是:1、本文研究表明,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镇原县畜牧业也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同比例提高资本和劳动里的投入,增加产出的空间还很大。因此,资金投入是镇原县畜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制订完整配套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畜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支持,整合县内全膜粮食、产粮大县、草原补奖、品种改良、动物防疫等农牧业项目资金以及财政、发改、扶贫、农综、妇联、交通、水利、电力、人社等部门有关项目资金,同时积极动员和争取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养殖专业村、标准化养殖场、规模养殖户的水电路的扶持,将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草原补偿机制,支持和鼓励规模养殖和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畜牧业发展。2、本文研究表明,当前从政策环境看,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对于加大镇原县畜牧业投入提供了政策保障。从市场需求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畜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仍在逐步扩大。从产品质量看,绿色、环保、有机成为人们主要的要求,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和发达地区环境容量的受限,像镇原县这样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良好,无重大污染,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佳适宜区,发展前景广阔。镇原县要对标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建设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基地,加强农牧业适用科技的推广应用,健全畜牧产品流通和生产加工体系,依托中盛公司和县内其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300万只肉羊、3600万只全产业链高原肉鸡、100万头肉牛项目,发展肉羊、肉牛、肉鸡三大重点产业,提升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

万飞[4](2020)在《酒泉市肃州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户生产意愿分析》文中指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端,是甘肃省畜产品主要产区之一,本研究基于2016年和2019年两次农户问卷调查数据,结合肃州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户生产意愿变动趋势,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调查农户中具有小学及以上学历的占98.21%,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13.98%,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少高学历的专业农民。在收入方面,相较2016年,受访农户中家庭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比重上升了4.55%,农民整体经济收入有较大提升。在收入来源比重方面,种植业收入下降了3.61%,养殖业收入下降了2.91%,工资性收入上升了3.82%;在耕地主要用途方面,种植蔬菜和制种下降了6.57%,牧草种植上升了1.96%,土地流转上升了2.01%,农户更倾向于外出工作增加收入,为农户规模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2)农户是否从事养殖受技术条件制约。针对肃州区从事养殖农户调查发现,不具备养殖技术农户的比重下降了7.33%,有更多的农户具备了养殖专业技能,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在意愿调查中,因经济收益不理想而减少养殖规模的农户下降了5.72%。结合非洲猪瘟疫情,草食畜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要注重引导农户科学、合理发展养殖。3)农户经营普遍存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但由于前期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大多已成功贷款,其余有借贷需求但无法满足银行借贷条件的农户,只能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养殖类保险由于较高的经济费用,对普通农户负担较重,在没有政策补贴的情况下,普通农户没有参保意愿。由于养殖类补贴政策属于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名额有限,市区两级财政无法承担超出计划任务部分的高额补贴,限制了养殖类保险的推广普及,今后需要在发展草食畜牧业上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视项目争取和政策扶持,提升饲草料生产能力和利用水平,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服务机制,提高草食畜牧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重视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培育奶产业。

郭晨旭[5](2019)在《中国畜牧业产品国际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总量及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基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平衡中国与相关贸易对象国双边贸易等目标,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特别是畜牧业国际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伴随着中国畜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畜牧业产品的国际贸易逆差也随之增长。相比较而言,尽管中国畜牧业规模长期排名全球畜牧业前列,但中国畜牧业产品国际贸易额在全球畜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低。除此之外,持续扩大的中国畜牧业国际贸易规模和贸易逆差不仅意味着中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着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畜牧业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客观现实。在新的形势下,通过高质量发展中国的畜牧业,不仅有利于保障中国的农产品安全、满足不断提高的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计划的实施。通过本文对中国畜牧业产品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口贸易的主要为牛肉牛奶类产品,而中国畜牧业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则为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传统畜牧业大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畜牧业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主要产品为动物内脏和血制品,而中国畜牧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当前中国的畜牧业出口产品与世界市场中较快速增长的畜牧业出口产品并不一致,出口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中国的畜牧业产品进口贸易中,由于中国的畜牧业产品进口需求庞大也造成了双依赖局面,即中国依赖有限的几个国家的畜牧业产品进口,进口来源国也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畜牧业进口贸易的双依赖局面短期内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畜牧业产品供应,但在长期内则不利于中国畜牧业生产和贸易的长远发展。中国的畜牧业产品出口也呈现了出口市场较为集中特点,我国的畜牧业产品较大部分出口到了中国香港和日本,面对发达国家庞大的畜牧业产品市场需求,中国的畜牧业产品由于竞争力不足和遭遇贸易壁垒等原因未能有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定性分析之后,本文运用CMS模型对中国畜牧业产品在1995-2017年间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波动进行了整体和结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分解测算与分析。通过对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波动分解,确定各个不同因素对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力大小、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23年间的变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分析当前影响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深层次原因,并根据定量测算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对当前中国畜牧业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刘利[6](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池永宽[7](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刘刚,罗千峰,张利庠[8](2018)在《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经历了快速恢复阶段、产量扩充阶段、转型发展阶段、生态健康养殖阶段,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了畜牧业在产能、发展质量、生产方式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畜牧业面临的四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修昔底德陷阱"值得警惕;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展不快,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畜禽污染治理刻不容缓,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提速;智慧化支撑力度不够,产业链升级约束趋紧。基于畜牧业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营建优越的发展环境,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战略与短期策略相结合,稳妥攻克"远虑"与精准解决"近忧"相协调;顾全生态文明大局,推动畜牧业动能转换;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程琳琳[9](2018)在《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机理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如何更好地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此境况下,各国普遍寻求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虽然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但是农业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推进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应运而生。它的理念在于在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持续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农业碳生产率兼具“保增长”与“促减排”双重属性,应是新时期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中关注的核心内容。那么,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现实水平如何,其历史演变轨迹与发展趋势如何,其空间分布结构又是如何表现的,是否存在某种变化特征与规律,导致其时空分异的机理与决定机制何在?农业碳生产率在空间上是否存在外溢效应,此种外溢性又是由何种因素的空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如果存在外溢特征,则意味着低碳农业发展中不能忽视空间地理因素可能的重要作用,而在农业结构优化与转型的背景下,需要确定什么样的政策来不断提升农业的整体碳生产率水平?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问题,将对发展低碳农业和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从“碳生产率”概念出发,以“机理阐释-生产率测度-时空分析-实证检验”为逻辑主线,系统性分析了“相对减排”阶段中国农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为研究缘起、理论渊源与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旨在介绍本研究选题的国内外背景与目的、可能的贡献、基本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核心概念及其内涵户,梳理相关领域研究动态;最后,以经典理论为支撑,剖释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的内在机理及决定因素。第二部分,主要部分为农业碳生产率时序演变与空间格局变迁特征刻画与揭示,即在明确本研究农业碳排放核算清单内容的基础上,从“相对减排”阶段低碳农业发展题中之义出发,以合适的方法测度农业碳生产率,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分异特征(第4、5、6章)。第三部分,从空间地理视角实证检验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决定机制,深入分析农业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农业碳生产率增长情况,并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在其中可能具有的门槛结构性效应;最后基于前文得到的结论的与发现,提出政策建议(第7、8章)。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得到结论:第一,19932016年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但增速有所放缓;在各类气体中,甲烷的排放比例不断缩减,而二氧化碳的比例提高明显。同时,农业碳排放地域梯次分布特征明显,各地区碳排放总量排序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南>西北>东北>华南>青藏;不同农业碳排放又存在结构差异性特征,畜牧业仍是农业第一大碳源。第二,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增长较快,但省际、区际间增长的非均衡性越发凸显;从收敛性来看,全国与任一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迹象,但全国、优先发展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迹象。区域分布上,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外围高值区、西部内陆低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种植业碳生产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而畜牧业则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而在全国农业碳生产率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西北区和华南区内部省份之间的分化是农业碳生产率非均衡化发展的根源。第三,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空间依赖性,但其在不断弱化,这说明尽管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着聚类现象,但局部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生产率的分化更加明显,与前文相关发现较为一致。考究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空间地理因素在农业碳生产率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省区农业碳生产率不仅受到本地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国家财政支农投入、种植业结构、城镇化、工业化和自然灾害的显着影响,还受到邻域国家财政支农投入、工业化、农业对外开放度和农业产业集聚的外溢作用。在这其中,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正向影响较大,且其在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碳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门槛效应。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农业的特点、优势主导产业以及功能地位,有区别、有重点的推进农业低碳转型。第二,如何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与空间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协调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抑或成为新时期提高农业碳生产率、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以及推动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影响农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但这种作用的发挥会因农业产业集聚度的差异而不同,应有区别地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规模化与集群发展及其低碳转型。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农业碳排放核算清单的范围界定更为全面与科学。农业碳排放核算内容的合适与科学与否,直接关乎相关问题研究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结合中国与世界权威机构农业碳排放核算体系,运用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大田实验数据测度中国农业碳排放,对现有研究是一个较好的补充与拓展。二是视角的创新。从农业碳生产率的角度解释农业低碳发展问题,不仅符合当前阶段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碳强度降低的约束性发展目标,也更贴合农业减排的。同时,本研究基于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从空间地理视角分析了农业碳生产率分异的机理,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农业碳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亦是对以往研究假设空间均质做法的改进与拓展。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从空间地理视角,运用空间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拓展了人们对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碳生产率增长中内在作用的认识。

李果[10](2018)在《设施畜牧专利技术发展态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以及城镇化对畜产品需求的高度集中,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对设施畜牧产业的全面了解分析对中国畜牧产业的后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未来畜牧业应尽快适应国民的经济发展,以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类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收入。本文从设施畜牧产业有关的专利数据出发,以Derwent Innovation(DI)数据库以及Incopat数据库为研究基础,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专利地图等研究方法对全球设施畜牧业发展态势各方面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以设施畜牧业开始发展至今所研发的专利成果为分析主体;以专利文献申请量、专利文献被引次数、市场主体影响力、重点技术数量为研究指标;从技术的时间发展趋势、技术的发展路线、技术的区域布局、技术的市场主体、技术的主题研究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全球设施畜牧业和国内设施畜牧业的研究概况。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全球设施畜牧产业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国内有关设施畜牧业的专利研发时间远晚于国外的起始时间,但在专利申请量方面,我国极具优势,在2007年达到世界第一,并在之后的时间里决定了全球该技术数量的发展走向;在专利影响力方面,美国的总被引最高,我国居于第四,其中有我国专利文献基数大的原因;在技术发展路线方面,全球设施畜牧业重点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分布于各技术主题;在合作关系方面,各专利申请人之间合作甚少,主要原因是专利的独立创新性,专利发明人之间会形成合作网络,可以发现技术的研发团队。

二、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论文研究的历史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与实证研究逻辑框架
        1.5.1 论文研究的技术线路
        1.5.2 论文实证研究的逻辑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6.1 概念界定
        1.6.2 相关说明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价格的文献回顾
        2.1.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文献
        2.1.1.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2.1.1.2 农产品价格长记忆性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2.1.1.3 其它有关农产品价格研究文献
    2.2 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2.3 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献回顾
    2.4 农业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1 关于农业金融与经济的文献回顾
        2.4.2 关于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3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4 关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5 农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农业发展理论
        3.1.1 农业发展理论概述
        3.1.2 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3.1.3 农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3.1.4 农业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运用
    3.2 本文研究涉及的其它相关理论
        3.2.1 农产品价格理论
        3.2.2 经济周期理论
        3.2.3 经济增长理论
4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与关联性检验
    4.1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实证检验
        4.1.1 长期记忆性分析方法
        4.1.1.1 ARFIMA模型构建
        4.1.1.2 FIGARCH模型构建
        4.1.2 农产品价格的数据选择与描述
        4.1.3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检验
    4.2 农产品价格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4.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Granger因果关系的计量检验
        4.2.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4.3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价格及其波动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5.1 农产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1.1 农产品价格序列与中国经济增长序列的选取和描述
        5.1.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冲击响应函数估计与方差分解分析
    5.2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2.1 ADF单位根检验
        5.2.2 影响的方向及影响作用的程度分析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2.4 冲击反应的时间变化路径刻画
        5.2.5 影响的贡献程度判别
    5.3 本章小结
6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判别
    6.1 非线性MS(M) –AR(P)模型构建
    6.2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数据选择
    6.3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刻画
        6.3.1 非线性MS(M)-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6.3.2 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区制转移概率
        6.3.3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处于各增长区制的平均持续期
        6.3.4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不同增长区制间的转移路径刻画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研究
    7.1 非线性MS(M) -VAR(P)的模型设定
    7.2 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及宏观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动态轨迹的刻画
    7.3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3.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3.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3.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4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4.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4.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4.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肉类消费
        2.1.2 需求弹性
        2.1.3 替代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需求理论
        2.2.2 消费结构理论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肉类产量及居民消费现状
    3.1 肉类生产及消费概况
        3.1.1 肉类总产量情况
        3.1.2 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概况
    3.2 居民肉类总消费量及特征分析
        3.2.1 肉类总消费量测算
        3.2.2 肉类消费特征分析
        3.2.3 肉类消费结构特征分析
    3.3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现状
        3.3.1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概况
        3.3.2 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支出概况
        3.3.3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肉类需求弹性分析
    4.1 肉类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4.1.1 猪肉需求收入弹性
        4.1.2 牛肉需求收入弹性
        4.1.3 羊肉需求收入弹性
        4.1.4 禽肉需求收入弹性
    4.2 肉类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4.2.1 猪肉需求价格弹性
        4.2.2 牛肉需求价格弹性
        4.2.3 羊肉需求价格弹性
        4.2.4 禽肉需求价格弹性
    4.3 肉类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分析
        4.3.1 猪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3.2 牛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3.3 羊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3.4 禽肉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4 肉类需求弹性结果归纳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1 世界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1.1 世界肉类生产及贸易近况
        5.1.2 世界人均肉类消费量近况
        5.1.3 世界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2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2.3 变量统计描述
        5.2.4 回归结果分析
    5.3 中国与世界肉类消费对比分析
        5.3.1 中国与世界肉类生产及贸易对比
        5.3.2 中国与世界人均肉类消费量对比
        5.3.3 中国与世界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刺激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肉类消费结构
        6.1.1 稳定畜禽生产及供给
        6.1.2 加强猪牛羊禽肉的消费互补
    6.2 保障肉类价格稳定
        6.2.1 国家加大财政支持
        6.2.2 建立健全市场价格调控机制
    6.3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6.3.1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6.3.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4 健康居民消费观念
        6.4.1 引导居民树立健康肉类消费理念
        6.4.2 加强膳食营养宣传力度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镇原县畜牧业投入产出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基本县情
        2.1.2 农业和畜牧业基本情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文献检索
        2.2.2 实地调研
        2.2.3 统计数据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镇原县畜牧业投入产出的定性分析
    3.1 镇原县饲草饲料业生产情况
        3.1.1 饲草饲料种植情况
        3.1.2 饲草饲料加工能力和效益情况
        3.1.3 镇原县饲草业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3.2 主要畜禽养殖情况
        3.2.1 畜禽养殖情况
        3.2.2 镇原县畜牧业发展模式
    3.3 镇原县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3.1 外部发展环境十分有利
        3.3.2 政府扶持投入力度加大
        3.3.3 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带动畜牧养殖业发展
    3.4 镇原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产业化程度较低
        3.4.2 畜牧业质量隐患多
        3.4.3 畜牧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第四章 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回归分析
        4.1.1 数据整理
        4.1.2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
    4.2 镇原县畜牧业投入产出的微观实证分析
        4.2.1 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4.2.2 畜牧业成为农村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
        4.2.3 养羊效益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5.2.2 发展三大重点产业
        5.2.3 提高支持保障能力
    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酒泉市肃州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户生产意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研究方法及内容
    2.1 国外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2.1.1 国外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2 国外草食畜牧业发展特点
    2.2 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3 文献述评
    2.4 研究方法及内容
        2.4.1 研究方法
        2.4.2 研究内容
        2.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酒泉市肃州区基本情况调研分析
    3.1 肃州区自然条件
        3.1.1 地理地形
        3.1.2 气候、风力和降水
        3.1.3 水文条件
        3.1.4 草原资源
    3.2 肃州区发展现状
        3.2.1 肃州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2.2 肃州区农业发展现状
    3.3 肃州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3.3.1 政策扶持情况
        3.3.2 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情况
        3.3.3 牛羊猪养殖情况
        3.3.4 区域化布局情况
        3.3.5 产业化经营情况
        3.3.6 良种繁育情况
        3.3.7 疫病防控情况
        3.3.8 饲草料供应情况
        3.3.9 牛羊保险情况
        3.3.10 人力资源情况
第四章 酒泉市肃州区草牧业农户生产意愿变化分析
    4.1 问卷调查方法
        4.1.1 调查对象分布
        4.1.2 问卷调查内容
        4.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综合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5.2.1 重视项目争取和政策扶持
        5.2.2 提升饲草料生产能力和利用水平
        5.2.3 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服务机制
        5.2.4 提高草食畜牧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5.2.5 重视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
        5.2.6 扶持培育奶产业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中国畜牧业产品国际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的背静和意义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当前我国畜牧业产品国际贸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小结
    (四)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三、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定性分析
    (一) 进行畜产品进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1、畜产品进出口整体分析
        2、畜产品进口总量和结构分析
        3、畜产品出口总量和结构分析
        4、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分析
        5、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的动态分析
四、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出口定量分析
    (一) CMS模型简介
    (二) CMS模型构建
    (三) CMS模型分析
        1、中国畜牧业产品进口波动分析
        2、中国畜牧业产品出口波动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 大力发展草食性牲畜养殖,为畜牧业国际贸易发展打下生产力基础
    (二) 加强对进口来源国的研究,为畜牧业国际贸易发展打下生产力基础
    (三) 短期战略要充分利用进口国优势,制定畜牧业产品进口策略
    (四) 优化畜牧业产品贸易结构,制定畜牧业产品出口策略
    (五) 加强畜牧业跨国投资,保障进口来源,促进畜牧业产品出口
    (六) 增强对国际畜牧业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保障畜牧业企业利益
    (七) 畜牧业企业要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7)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及经验
    (一)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1. 快速恢复阶段 (1978~1984年) 。
        2. 产量扩充阶段 (1985~1997年) 。
        3. 转型发展阶段 (1998~2011年) 。
        4. 生态健康养殖阶段 (2012年以后) 。
    (二) 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1. 生产规模大幅提升, 产业地位迅速提高。
        2. 产业结构日臻优化, 内核质量明显提高。
        3. 支撑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生产方式稳步升级。
    (三) 畜牧业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
        1. 强化经营主体地位、激活发展潜能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业态是畜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3. 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 注重扶持政策引导、完善社会化服务是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畜牧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 “修昔底德陷阱”值得警惕
    (二) 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待加快, 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三) 畜禽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提速
    (四) 智慧化支撑力度不够, 产业链升级约束趋紧
四、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 营建优越的发展环境, 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 长期战略与短期策略相结合, 稳妥攻克“远虑”与精准解决“近忧”相协调
    (三) 顾全生态文明大局, 推动畜牧业动能转换
    (四) 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9)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机理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农业碳排放研究
        1.3.2 农业生产率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碳排放
        2.1.2 农业碳生产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2.3 碳生产率的特征
    2.4 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的机理阐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碳排放核算清单与农业碳生产率测度
    3.1 农业碳排放测算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3.1.1 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
        3.1.2 农业碳排放时序演变趋势
        3.1.3 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特征
    3.2 农业碳生产率测度方法及其结果
        3.2.1 单要素农业碳生产率
        3.2.2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农业碳生产率
        3.2.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农业碳生产率
    3.3 不同测算方法及其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碳生产率时序演变特征
    4.1 农业碳生产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农业碳生产率变动趋势
        4.1.2 省域农业碳生产率时序演变趋势
    4.2 农业碳生产率动态演进轨迹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4.3 农业碳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4.3.1 σ收敛检验
        4.3.2 绝对β收敛
        4.3.3 条件β收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碳生产率空间变迁轨迹与格局分布
    5.1 农业碳生产率空间分布格局
        5.1.1 农业碳生产率省域分布及其差异
        5.1.2 农业碳生产率区域格局及其差异
        5.1.3 种植业碳生产率地域结构及特征
        5.1.4 畜牧业碳生产率地域结构及特征
    5.2 农业碳生产率空间演化轨迹
        5.2.1 重心模型的由来及其应用
        5.2.2 空间轨迹呈现与分析
    5.3 农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分解
        5.3.1 研究方法
        5.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的实证分析
    6.1 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农业发展的特征性事实
        6.1.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1.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1.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农业碳生产率
        6.2.1 农业产业结构变迁与碳生产率关系辨识
        6.2.2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取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设施畜牧专利技术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设施畜牧产业发展研究
        2.1.1 相关概念
        2.1.2 国内外设施畜牧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基于专利数据的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第3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1 数据采集
        3.1.2 数据清洗与统计
    3.2 数据分析工具
    3.3 分析结果确认与修正
第4章 全球设施畜牧产业整体状况分析
    4.1 发展趋势分析
        4.1.1 时间发展趋势分析
        4.1.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4.1.3 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4.2 区域布局分析
        4.2.1 技术原创国和市场国概况分析
        4.2.2 重点国家的发展态势分析
        4.2.3 重点国家的技术构成分析
        4.2.4 重点国家的国际布局分析
    4.3 市场主体分析
        4.3.1 市场主体概况分析
        4.3.2 市场主体发展趋势分析
        4.3.3 市场主体技术构成分析
        4.3.4 市场主体合作分析
    4.4 技术主题分析
        4.4.1 总体技术主题分析
        4.4.2 技术研发热点演进分析
        4.4.3 重点国家技术主题对比
        4.4.4 重点申请人技术主题对比
第5章 全球设施畜牧产业重点技术分析
    5.1 笼舍技术
        5.1.1 笼舍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5.1.2 笼舍技术分解研究
        5.1.3 笼舍技术重点申请人分析
        5.1.4 笼舍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5.2 饮水饲喂技术
        5.2.1 饮水饲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5.2.2 饮水饲喂技术分解研究
        5.2.3 饮水饲喂技术重点申请人分析
        5.2.4 饮水饲喂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5.3 环境控制技术
        5.3.1 环境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5.3.2 环境控制技术分解研究
        5.3.3 环境控制技术重点申请人分析
        5.3.4 环境控制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结论
        6.1.1 从全球设施畜牧发展态势来看
        6.1.2 从全球设施畜牧业的重点技术发展态势来看
    6.2 研究贡献
    6.3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郭向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中国居民肉类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馨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镇原县畜牧业投入产出分析及对策[D]. 孙媛媛. 兰州大学, 2020(01)
  • [4]酒泉市肃州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户生产意愿分析[D]. 万飞.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中国畜牧业产品国际贸易研究[D]. 郭晨旭. 云南大学, 2019(03)
  • [6]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8]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 刘刚,罗千峰,张利庠.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2)
  • [9]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时空分异:机理与实证[D]. 程琳琳.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10]设施畜牧专利技术发展态势研究[D]. 李果.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