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类值(论文文献综述)
张胤[1](2021)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对环境资源的大量索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环境污染、生境破碎、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城市发展问题。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提升公共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开始广泛应用。七台河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2009年,七台河市被正式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寻求城市转型之路。本文选取七台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七台河市GI网络在2000-2018年间的变化规律和驱动力,并提出了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和优化策略,为七台河市进行GI网络实际构建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GI网络存在“破碎-恢复-稳定”的演变规律七台河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这一时期,七台河市GI用地和非GI用地之间互相转变。总体来看,GI用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七台河市GI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各区县中,新兴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佳,桃山区下降最多。MSPA景观类型中,核心区面积持续减少,核心区斑块数量持续增加。七台河市东部地区连通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连通性较差。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显示,2000-2010年间,GI网络快速破碎,2010-2018年间,GI网络逐渐恢复并趋于稳定,破碎化程度不再加深。(2)人为因素和政策因素起主要驱动作用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人为因素筛选归纳为人口与工业因子、城乡变化与其他产业因子和第一产业因子三方面进行分析。工业产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发展到衰弱的过程,总人口数先增加后减少,城市人口占比持续增加,其他产业逐渐兴盛。第一产业先衰弱后逐渐复兴。城市转型政策逐渐深化。七台河市GI网络变化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3)构建了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提出了优化策略基于MSPA法和MCR法构建了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进一步结合现状补充完善了 GI网络优化模型,探究了合适的生态廊道宽度,重要廊道和待建设廊道的适宜宽度为60-100m。依据前文的分析结果,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发展政策三个方面为建设七台河市GI网络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规律和优化策略,可以为七台河市进行实际的城市GI网络构建工作提供参考,为政府制定下一步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时大红[2](2020)在《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世界竞争格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地区如何高质量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得以“风生水起”的重要力量。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将成为决定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诸多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新发展观为指导,对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和分析。其研究过程为,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先导,在充分收集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2009年至2018年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然后基于该结果,再利用ARIMA模型展开进一步分析,并对未来几年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进行预测,最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正态标准化处理法——用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用于权重确定、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ARIMA模型方法——用于对未来的预测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包括通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培育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来保障创新能力培育,培育与引进专业人才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包括通过破除行政壁垒,消除管理障碍等方面;三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包括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优化民企管理等方面;四是推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水平,包括提高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化人才等方面。
程筱明,陈新良[3](2019)在《201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GDP及经济运行先行指标情况1.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金融业、房地产业仍需优化201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13433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与2018年第四季度持平;GDP环比增长1.4%,环比增速较2018年第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从经济增长内涵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
吴秋昊[4](2019)在《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与城市竞争力》文中指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迈入快车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财政问题日渐凸显。而在土地财政当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形成了一种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工业用地价格与住宅用地价格出现显着差异,住宅用地价格远远高于工业用地价格,住宅用地价格明显偏高,而工业用地价格明显偏低。对于这个价格剪刀差,前人已经进行过研究。本文旨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验证当前的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模式是否会降低城市竞争力,目前的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模式是否需要转型。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的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模式下,政府通过抬高住宅用地价格,同时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实行两手供地策略以追求经济增长,政绩进步,并利用住宅用地的出让弥补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产生的亏空。这样的做法反而对城市不利,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价格差距越悬殊,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越严重,对城市竞争力的损害也越大。本文还进一步试图探究土地价格差对于城市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本文从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人才,实证结果显示,住宅用地价格的提高所引起的高房价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对于人才具有挤出作用,降低了城市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会增加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因而当前的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模式是存在问题的,必须正确全面的看待土地财政,推动土地财政进一步改革,促进我国城市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杨洁[5](2014)在《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贸易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就我国而言,大力发展贸易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而且也是目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掌握世界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贸易,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成功跨越。由于贸易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国内外关于贸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基本是采用孤立的方式,针对贸易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把影响贸易发展的相关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因而影响了贸易系统的整体优化路径的寻求。鉴于此,我国要想成功地向贸易强国跨越,必须促进贸易系统的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基于贸易生态系统的评价研究也随之而生。本文基于生态学原理,把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看作为一种有机的系统,以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有:一、首先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入手,对已成熟的与贸易相关生态系统的理论了解的基础上,对贸易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相关要素的理论进行探讨,进一步巩固贸易生态系统理论。二、结合贸易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指标体系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借鉴其他相关研究,尝试设计了贸易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把指标体系由高到低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三、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相关指标数据,采用耦合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从系统内部、纵向和横向三方面,综合评价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发展状况。四、依据评价结果,找出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关优化对策。并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
陈新光,赵宁,胡海榕[6](2013)在《完善上海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新兴消费业态的不断涌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区县统计工作的角度,对上海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需要解决的电子商务中商品零售额难以全面统计;出租柜台等统计难以做到全覆盖;展销会参展单位易出现统计偏差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做好该项统计工作,提出适时调研、摸清基本状况、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等几点对策建议。
邓兰兰[7](2012)在《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城市正在从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型、集约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有力手段,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以及提高城市群创新功能、增强城市生机和活力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资源产业的金融服务业,重视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人才培训,推动资源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建设等都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
廖冬艳[8](2012)在《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批发零售业不仅日渐与人民生活物质需求的实现密切相关,还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也日益增强。所以研究和提升批发零售业的竞争力,具有关联居民消费水平、关联百业的战略意义。而且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渠道竞争力日益超越生产竞争力而成为主导,因为发达的流通渠道意味着经济的主导权和资源的分配权。作为流通渠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将会带来城市流通渠道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所以研究地区产业竞争力中的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尤为重要。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的经济复苏呈现较缓慢的状态,我国经济政策从出口拉动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发展壮大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批发零售业指日可待。一个城市若发展批发零售产业,就必然要受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实现城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协调,就需要对该产业竞争力的构成有足够认识。国内外出现了许多研究产业竞争力的代表性文献。这些理论根据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派别。在理论的实际运用中,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研究或者是对国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这些文献为实际研究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方式和方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崛起,流通产业的地位日益提升,人们开始关注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贸流通产业。但是由于产业的特性不同以及产业所处的阶段不同,运用于商贸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分析模型并不能一成不变的运用到批发零售产业。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波特钻石模型对影响城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具体分析之后,结合批发零售产业的产业特性和现阶段该产业所处的阶段,构建了适合于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再采用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2009年各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的截面数据,对我国以上三类城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进行较全面的评价分析,得出成都的批发零售产业在我国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中的地位。并将成都置于与其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水平相近的城市之中和将其置于所在的经济区域内进行横向比较,探索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和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相对竞争优势及劣势。最后,从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现阶段的相对竞争劣势出发,结合成都市的自身背景,提出提升该产业竞争力的针对性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1)根据钻石模型的六因素,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除了主要受人力、物力、信息技术等重要要素的投入和企业业态形式、经营方式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区位条件和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2)综合国内外用来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批发零售产业的产业特性,将影响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概括为批发零售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贡献、产业发展、产业资源、产业环境七大类指标。其中产业规模与环境占整个评价指标的43,7%,是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构成。而产业资源、产业结构两方面均占10%左右,是影响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中国省会城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在不同经济区域呈现不均衡状态。在华东和华北两个经济发达地区,批发零售产业的竞争力都较高,而西北地区的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普遍较低。即使在同一个经济区域的不同城市之间,批发零售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也存在显着的差异。一般来说,直辖市的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比省会城市的竞争力要高;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城市,其批发零售产业的竞争力一般也越强。但是具体到某个城市时,其产业竞争力的相对优势及劣势又有所不同。(4)通过对成都市的具体分析,发现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在最近几年,其批发零售产业无论是在该产业销售规模上还是产业环境、产业效率等其他方面上,都是在以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提高。在整个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之中,其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目前是最强的。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仍然有提升空间,尤其是目前制约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方面如产业规模与环境、产业结构、人员效率等。(5)本文得出的产业政策建议方面,主张在产业规模与环境方面,通过积极地资本经营和产业集聚等方式实现批发零售企业的做大做强和产业效率与效益的提高。在产业结构方面,主张推进连锁经营的商业业态延伸、区域横向延伸,丰富连锁方式。在产业效率尤其是人员效率方面,主张通过积极主动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企业高校的联合培养机制等优化成都市批发零售业的人才结构,并为内部经营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还要做到能留得住产业所需的人才综上,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流通渠道中的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研究,对我国的主要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提升城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提出指导性意见。但是由于批发零售产业处于不断变化地进程中,那些影响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在今后研究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得出越来越趋于现实的结论。
胡婷婷,林华[9](2011)在《特区建设三十年厦门商业经济繁荣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特区建设三十年来,厦门市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和流通方式转变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已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格局,分析了厦门市商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厦门商业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对策。
管卫东[10](2008)在《改革和完善贸易统计制度方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贸易统计工作,经过多年改革,基本适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急需一些新的思路和举措来改变目前相对被动和落后的局面。贸易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应力求规范和统一。
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类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类值(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绿色基础设施 |
1.3.2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规律 |
1.3.3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驱动力 |
1.3.4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景观生态学 |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 |
2.2 精明增长 |
2.2.1 精明增长理论 |
2.2.2 精明增长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 |
2.3 城市双修 |
2.3.1 城市双修理论 |
2.3.2 城市双修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概况 |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年限选取 |
3.1.1 研究区域选取 |
3.1.2 研究年限选取 |
3.2 自然环境 |
3.2.1 地理位置 |
3.2.2 地形气候 |
3.2.3 自然资源 |
3.3 社会经济 |
3.3.1 人口与就业现状 |
3.3.2 产业发展现状 |
3.4 城市发展历程 |
3.5 本章小结 |
4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规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GI用地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演变 |
4.1.2 GI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
4.1.3 GI网络格局演变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 |
4.3 研究结果 |
4.3.1 GI用地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结果分析 |
4.3.2 GI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分析 |
4.3.3 GI网络格局演变结果分析 |
4.4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规律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驱动力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驱动力因子选取 |
5.1.2 驱动力分析方法选取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处理 |
5.3 研究结果 |
5.3.1 人为因素 |
5.3.2 政策因素 |
5.4 七台河市GI网络演变驱动力分析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GI网络优化模型的构建 |
6.1.2 GI网络优化策略的提出 |
6.2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 |
6.2.1 七台河市GI现状问题 |
6.2.2 生态源地的选取与分级 |
6.2.3 阻力因子赋值及阻力面构建 |
6.2.4 潜在廊道的构建与分级 |
6.2.5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模型的构建 |
6.2.6 生态廊道适宜建设宽度探究 |
6.3 七台河市GI网络优化策略 |
6.3.1 自然环境 |
6.3.2 社会经济 |
6.3.3 发展政策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第五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一、民营经济的内涵 |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
一、五大新发展理论 |
二、创新发展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二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理论 |
第一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基本要求 |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二、评价指标含义的具体解释 |
第三节 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 |
一、评价流程 |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三、确定指标权重 |
四、综合发展指数测算 |
第三章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测算结果 |
一、数据来源 |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测算与分析 |
一、民营经济创新能力的测算结果 |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协调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
一、民营经济协调能力的测算结果 |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协调能力比较分析 |
第四节 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
一、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 |
二、省市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五节 开放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
一、民营经济开放水平的测算结果 |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开放水平比较分析 |
第六节 共享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
一、民营经济共享水平的测算结果 |
二、省市域民营经济共享水平比较分析 |
第七节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
一、三省一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省际比较分析 |
第四章 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ARIMA模型分析 |
第一节 数据资料来源 |
第二节 ARIMA模型理论及实现 |
一、ARIMA模型理论 |
二、模型的实现 |
第三节 自适应性分析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综合发展指数ARIMA预测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
一、模型识别 |
二、模型选择 |
三、模型检验 |
四、模型预测 |
五、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自适应分析 |
第五节 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
一、模型识别 |
二、模型选择 |
三、模型检验 |
四、模型预测 |
五、上海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
第六节 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
一、模型识别 |
二、模型选择 |
三、模型检验 |
四、模型预测 |
五、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
第七节 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
一、模型识别 |
二、模型选择 |
三、模型检验 |
四、模型预测 |
五、浙江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
第八节 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构建与自适应分析 |
一、模型识别 |
二、模型选择 |
三、模型检验 |
四、模型预测 |
五、安徽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自适应分析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分类+精准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 |
一、对大型民营企业,施“扶困济危”之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二、对中型民营企业,施“锦上添花”之策,以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 |
三、对小微民营企业,施“雪中送炭”之策,以提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
第二节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民企绿色发展水平 |
一、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减少民企污染 |
二、优化民企管理,源头控制污染 |
第三节 立足“一体化”背景推进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
一、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企业融合 |
二、消除属地管理障碍,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
三、完善市场信用体制,优化民企融资环境 |
第四节 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进民营经济更高层次开放 |
一、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开放型产业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开放水平 |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民企国际化水平 |
三、培育国际化人才,助力民企开放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201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GDP及经济运行先行指标情况 |
1. 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金融业、房地产业仍需优化 |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2018年末回升 |
3. PPI指数当月及累计同比增速均保持同比微幅正增长 |
4. 制造业PMI指数在荣枯线下继续下降,钢铁PMI指数呈现供需矛盾加剧 |
5. 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
二、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行业情况 |
1. 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 |
2. 基建类投资增速有所回升,汽车制造业投资呈负增长态势 |
3. 房地产实际投资(剔除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5%,商品房产销较前两月改善 |
4. 房地产投资中政策性资金来源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增加 |
三、一季度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保持加速上升态势 |
四、汇率及货币供应量情况 |
1. 人民币兑换三种主要货币较上月均有所升值 |
2. M2同比增速超8.6%,货币流动性较上月回升 |
五、宏观环境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
(4)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与城市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价格剪刀差 |
1.4 研究文献总结与本文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
2.1 土地财政制度的兴起 |
2.2 土地财政的价格剪刀差模式 |
第三章 实证分析 |
3.1 假说提出 |
3.2 数据处理 |
3.3 实证检验 |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 |
4.1 研究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贸易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1 自然生态系统的内涵 |
2.1.2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 |
2.2 贸易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分析 |
2.2.1 企业生态系统 |
2.2.2 产业生态系统 |
2.2.3 贸易生态系统的科学依据 |
2.3 贸易生态系统的涵义及要素分析 |
2.3.1 贸易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
2.3.2 贸易生态主体 |
2.3.3 贸易生态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贸易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
3.1.1 构建原则 |
3.1.2 构建方法 |
3.2 评价指标的构成及选取 |
3.2.1 贸易生态主体指标 |
3.2.2 基础设施指标 |
3.2.3 经济环境指标 |
3.2.4 社会环境指标 |
3.2.5 法治环境指标 |
3.2.6 诚信文化环境指标 |
3.2.7 政府公共服务环境指标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四章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发展评价 |
4.1 本文选取评价方法 |
4.1.1 耦合分析 |
4.1.2 因子分析 |
4.1.3 聚类分析 |
4.2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内部评价 |
4.2.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4.2.2 计量分析 |
4.2.3 结果分析 |
4.3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纵向评价 |
4.3.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4.3.2 计量分析 |
4.3.3 结果分析 |
4.4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横向评价 |
4.4.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4.4.2 计量分析 |
4.4.3 结果分析 |
4.5 总体评价 |
第五章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
5.1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
5.1.1 贸易生态主体存在的问题 |
5.1.2 贸易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
5.2 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优化建议 |
5.2.1 贸易生态主体建设 |
5.2.2 贸易生态环境建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理 |
1.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2.生产性服务业增强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 |
3.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资源型城市城市化。 |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
1.资源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2.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协调。 |
3. 吸引资金能力差, 自我积累不足。 |
4.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流失严重。 |
5.机制体制僵化, 创新能力弱。 |
三、资源城市服务业绩效评价 |
1.模型建立。 |
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3.实证分析。 |
4.结论。 |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
1. 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2.大力发展面向资源产业的金融服务业。 |
3.重视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人才培训。 |
4.推动资源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园区建设。 |
(8)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 相关文献回顾 |
1.4.1 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
1.4.2 产业竞争力应用研究综述 |
2. 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发展概况 |
2.1 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发展历程 |
2.2 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
2.2.1 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
2.2.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规模快速壮大 |
2.2.3 人员效率和企业规模不断提高 |
2.4 本章小结 |
3. 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
3.1 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内部因素分析 |
3.1.1 批发零售产业的要素供给条件 |
3.1.2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
3.2 批发零售产业外部因素分析 |
3.2.1 批发零售产业市场需求条件 |
3.2.2 相关和辅助产业 |
3.2.3 政府作用 |
3.2.4 机遇 |
3.3 本章小结 |
4. 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选取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4.2 批发零售产业特性 |
4.3 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构成 |
4.3.1 批发零售产业规模 |
4.3.2 批发零售产业结构 |
4.3.3 批发零售产业效率 |
4.3.4 批发零售产业发展 |
4.3.5 批发零售产业贡献 |
4.3.6 批发零售产业资源 |
4.3.7 批发零售产业环境 |
4.4 本章小结 |
5. 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和样本城市的说明 |
5.2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
5.2.1 实证方法简介 |
5.2.2 解释表与评价主成份的提取 |
5.2.3 主成份分析 |
5.2.4 城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总体得分与排名 |
5.2.5 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提升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具体措施 |
6.1 产业规模与环境的提升措施 |
6.1.1 批发零售产业规模提升策略 |
6.1.2 批发零售产业环境提升策略 |
6.2 批发零售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
6.3 批发零售产业从业人员效率提升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特区建设三十年厦门商业经济繁荣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厦门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一)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主导地位日趋明显 |
(二) 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 流通领域全面开放 |
(三) 商业布局日趋合理,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
1. 市场网点建设日趋完善。 |
2. 新型业态层出不穷。 |
(四)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消费热点精彩纷呈 |
1. 政策推动汽车消费增长, 车市火热。 |
2. 住宅商品化带动建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商品热销。 |
3. 文化体育、娱乐等消费快速增长。 |
4. 餐饮市场快速发展。 |
二、厦门市商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商业网点分布仍然存在不平衡, 岛内拥挤岛外相对稀缺 |
2.限额以下商业增长乏力, 生存空间受限 |
3.国内商业企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 部分地区商业经济基础建设相对落后 |
4.现代商业技术相对落后, 产业信息化水平偏低 |
三、促进厦门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
1.加强和加快本土批发贸易业的重组和建设, 强化资本运营, 力争规模效益 |
2.拓展外资尚未触及的岛外地区中小城镇, 强化特色经营, 协调各种业态发展 |
3.推动经营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增强智能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升级消费结构, 扩大居民即期消费 |
(10)改革和完善贸易统计制度方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
(一) 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 |
(二) 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 |
(三) 要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 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 |
(四) 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 |
二、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一) 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 |
(二) 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 |
(三) 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 |
(四) 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 |
(五) 要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 |
三、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 |
(一) 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 |
(二) 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 |
(三) 要切实加强贸易抽样调查的基础工作 |
四、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类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演变及优化研究[D]. 张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时大红.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3]201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分析[J]. 程筱明,陈新良. 中国钢铁业, 2019(05)
- [4]土地财政、价格剪刀差与城市竞争力[D]. 吴秋昊. 厦门大学, 2019(08)
- [5]安徽省贸易生态系统评价研究[D]. 杨洁.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2)
- [6]完善上海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的思考[J]. 陈新光,赵宁,胡海榕.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04)
- [7]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 邓兰兰. 商业研究, 2012(08)
- [8]成都市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D]. 廖冬艳.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特区建设三十年厦门商业经济繁荣发展[J]. 胡婷婷,林华.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1(06)
- [10]改革和完善贸易统计制度方法的思考[J]. 管卫东. 北方经贸,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