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冠状动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冠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对冠心病致病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浩欣[1](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重类型。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其发病率、死亡率却并未下降。这提示冠心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全面控制,其中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炎症因子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坏死核心进一步扩大;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斑块处纤维帽变薄而破裂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卒心痛”范畴。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患者最为多见的两种证型,而血瘀是这两种证型的共性病理特征。相较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ACS具有起病急、炎症反应剧烈、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研究炎症因子在ACS急性期的变化有助于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病理特征深入了解,为病证结合诊治冠心病提供新视角。本研究通过比较ACS血瘀证不同类型(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观察影响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相关炎症因子,为规范化辨证ACS气病血瘀证提供循证证据。目的:观察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索两组证型ACS患者的心功能、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共纳入244例患者,包括气虚血瘀证ACS患者为112例,气滞血瘀证ACS患者为1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及炎症相关因子 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的血清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冠脉Gensini评分。对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化验指标、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冠脉病变特点、冠脉Gensini评分及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冠脉Gensini评分与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中风史、肝肾功能、LVEF、LVEDd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pro-BNP、cTnT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患者(P<0.05)。2.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计分更高、口唇及齿龈暗、舌下脉络曲张两种征候计分更低(P<0.05),而血瘀证计分、冠脉血管病变数量、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AC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 六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在两种证型患者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s-CRP的血清水平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F呈负相关(r=-0.206,P=0.033),ICAM-1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Dd呈正相关(r=0.278,P=0.009);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各个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5.对ACS患者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气滞血瘀证组患者中,冠脉Gensini分数与IL-6的血清水平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292,P=0.001),而与其他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相比,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更重、口唇及齿龈暗的程度和舌下脉络曲张程度较轻,这三种症候可能有助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进行诊断和鉴别;2.在AC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更明显、炎症反应程度更重,以Hs-CRP升高为主;3.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性,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即随着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刘军芳[2](2021)在《FAR、GGT与NSTEMI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既往报道的FAR、GG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讨FAR、GGT与首次患ACS的NSTEMI患者进行PCI治疗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纳入2018.12-2020.2的所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NSTEMI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14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在1、3、6、9、12个月分别对其进行随访;依据最佳截断值将FAR、GGT分别分为高、低组,对两组主要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NSTEMI患者血清中与FAR、GGT的相关因素;并运用Log-Rank检验分析高、低FAR、GGT组的MACE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再将GGT、FAR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绘制MACE事件风险函数图;此外,依据NSTEMI患者中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其分为MACE组、非MACE组,收集并比较两个组间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FAR、GGT、出院GRACE评分共同行二元Logistic分析后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FAR、GGT、出院GRACE评分及血清FAR+GGT、FAR+GGT+出院GRAC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对本次研究终点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高、低FAR及高、低GGT组的分析:(1)对FAR、GGT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的最佳约登指数计算,FAR的Youden指数为0.625,最佳截断值为8.005(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736);GGT的Youden指数为0.491,最佳截断值为36U/L,(灵敏度为0.722,特异度为0.769),将患者分别分为高、低FAR组及高、低GGT组;(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清GGT水平与BMI(r=0.132 P<0.05)、吸烟史(r=0.251 P<0.05)、Hb A1C(r=0.172 P<0.05)、TG(r=0.242 P<0.05)、血管病变支数(r=0.170 P<0.05)正相关,与年龄(r=-0.18 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Cys-C、CRE、HDL-C、LDL-C、ALB、FIB等无明显相关性;血清FAR水平与性别(r=0.238 P<0.005)、年龄(r=0.278 P<0.05)、Hb A1C(r=0.311 P<0.05)、Cys-C(r=0.291 P<0.05)、血管支数(r=0.338 P<0.05)正相关;(3)FAR>8.005组及FAR<8.005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Hb A1C、Gensini评分、出院GRACE评分、NT-pro BNP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值组患者MACE发生风险较高;GGT>36U/L及GGT<36U/L两组间Hb A1C、TG、Gensini评分、LVEF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MACE发生有显着差异,高值组患者风险更高。2.MACE、非MACE组间分析:(1)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后发现,二者间性别、Hb A1C、ALB、GGT、FIB、FAR、NT-pro BNP、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出院Grace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GRACE危险评分、FAR、GGT的OR值分别为1.071、1.277、1.055;而单独纳入GGT、FAR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则为1.039、1.428;(3)分别经过ROC曲线分析,出院GRACE危险评分、FAR、GG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856、0.781,FAR、GGT共同预测则为0.863,上述三者共同纳入后曲线下面积增加至0.9。结论:初次发生ACS的NSTEMI患者血清FAR、GGT对PCI术后1年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相关,FAR、GGT水平较高者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较大,在联合出院GRACE评分后对MACE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得以提高。

王兆博[3](2021)在《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mi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筛选动脉粥样硬化(AS)差异表达的miRNA,研究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差异miRNA的调节作用;2.探索“温阳益心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路,并进行实验验证,探讨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机制,为温阳益心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支撑。方法:1.模型建立:将C57BL/6J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维生素D3腹腔注射、猪油、高脂喂养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空白组予普食喂养及纯水灌胃。9周时进行模型评价,10周时取造模组体重前1/2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温心方低剂量组、温心方中剂量组、温心方高剂量组、西药组),分别予纯水、温心方(低、中、高)、西药(阿司匹林联合立普妥)灌胃,空白组则继续予纯水灌胃。干预给药6周后麻醉全部小鼠进行眼球取血并剥离主动脉,检测血脂水平,对主动脉瓣处进行切片及HE染色;2.miRNA基因测序及表达量验证: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及药物有效调控的miRNA、mRNA,运用QT-PCR技术对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验证,将miRNA录入Targetscan及Miranda基因数据库进行靶基因预测,通过KEGG富集分析预测“温阳益心法”治疗AS作用通路,根据Log Q对通路的重要性进行排序;3.网络药理学分析:检索TCMSP数据库检索各中药化合物(OB≥30%、DL≥0.18),并将化合物的靶蛋白信息导入Uniprot网站进行基因名转换。将整合的数据导入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可视化网络图。登录Dis Ge NET、Genecard、Drug Bank、OMIM、GAD、TTD数据库对动脉硬化靶点进行检索,并将疾病与药物的交集靶点录入String网站及Cytoscape 3.5.1构建PPI网络,将靶点基因导入Metascape网站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并对通路进行预测;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对关键通路PI3K-AKT上的蛋白(IGF1R、ERK2、PIK3CA、PRKCA、VEGFA)进行验证。结果:1.空白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血管光滑无病变形成。模型组动脉褶皱硬化明显,并有散在斑块形成,HE染色显示AS病变明显,温心方低剂量组改善并不明显,其他组别病变程度均有较明显的减轻。各组血脂差异并不显着(P>0.05)。2.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共筛选出30个“病变”miRNA基因,而“温阳益心法”有效调控了其中18个,3个基因(miR-6984-5p、miR-497-5p、miR-187-3p)通过QT-PCR证实与测序结果一致;3.网络药理学研究共筛选出疾病靶点基因3127个,温心方作用靶点196个,药物与疾病重叠靶点123个。β-谷甾醇、豆甾醇、小檗碱、槲皮素是温心方中度值排名最高的几种化合物。其可能通过PI3K-Akt、NF-κB、HIF-1等通路进行调控,而PI3K-Akt可能是温阳益心法(温心方)治疗AS的核心通路;4.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温心方对PI3K-Akt通路上IGF1R、ERK2、PIK3CA、PRKCA蛋白的表达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其中对IGF1R、PRKCA蛋白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益心法可有效改善AS小鼠动脉病变状况;2、温阳益心法能够改善部分AS“病变”miRNA的表达;3、温心方中β-谷甾醇、豆甾醇、小檗碱等化合物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并可通过多条通路对AS起到治疗作用,而PI3K-AKT可能是关键通路;4、温阳益心法能够调节PI3K-AKT通路上IGF1R、PRKCA等多个蛋白的表达。

黎炯彤[4](2021)在《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痛宁方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疗效、血脂水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评价心痛方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为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4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且再发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为西医标准化治疗用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天1次,每次75mg,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1次,每次20mg,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天1次,每天11.875mg~47.5mg,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天1次,每次40mg,口服)。治疗组为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痛宁方中药,2次/天,1袋/次,早晚饭后温服,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ST-T段改变)、血脂水平、FMD、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1)SAQ: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进行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的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改善情况相当(P>0.05)。(2)血脂水平: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水平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TG、LDL-C水平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TC水平在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3)心电图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疗效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6.66%及53,33%,P>0.05,提示经治疗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相当。(4)FMD: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的上调FMD水平高于对照组的上调FMD水平(P<0.05)。(5)中医症候积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6)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疗效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痛宁方能够有效减少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发作及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术后单纯常规使用西医标准化治疗组患者,为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提供有效数据,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2)心痛宁方能够有效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痛宁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口唇紫暗等症状改善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3)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与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控制血脂水平,进而减少PCI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关。

黄琦[5](2021)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调控肠肝FXR/FGF15轴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脂质沉积和炎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由AS引发的心血管疾病长期占据人类死亡原因之首。寻找干预AS有效途径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具有现实意义。AS的形成与人们不良饮食模式有关,饮食策略对AS的防治尤为重要。肠道菌群作为机体的“代谢过滤器”,调控宿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成为近年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其前体物质包括胆碱等,主要致AS作用为损害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及其分解代谢。多项荟萃分析证实TMAO为A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制剂能够降低TMAO水平而发挥抗AS效果。此外,胆汁酸的抗菌活性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分,对TMAO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是胆汁酸合成的重要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活化将抑制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分泌,降低胆汁酸合成,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加重斑块负荷,而抑制肠肝FXR/FGF15轴有利于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TMAO产生进而延缓AS的病程。因此,抑制肠肝FXR/FGF15轴减少TMAO生成,改善胆固醇代谢,可能是防治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的中心环节。健脾化浊调脂颗粒(Jianpi Huazhuo Tiaozhi Granule,JHTG)在“正虚浊伏”指导下研制,前期研究显示JHTG通过调整AS兔模型肠道菌群结构来发挥抗AS作用,但其与中医治浊之法的关联性未行系统阐述,具体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的分子机制也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JHTG从浊论治AS作了系统理论阐述,认为“正虚浊伏”是AS的重要致病机理,治浊之法包括“给浊邪以出路”和“扶正助其驱浊”,尤以运土疏木为浊病常法,据此探讨了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的具象联系,提出TMAO可能为内生浊邪的物质靶标之一,JTHG运土疏木为主的治浊方式可能在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C57BL/6J小鼠、Apo E-/-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氯化胆碱灌胃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动物模型,对“JHTG可能通过抑制肠肝FXR/FGF15轴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TMAO生成,维持胆固醇代谢平衡,从而发挥抑制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功效”的假说展开研究。方法:20只C57BL/6J小鼠和70只Apo E-/-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各10只:(1)空白对照组(C57BL/6J小鼠+基础饲料);(2)氯化胆碱对照组(C57BL/6J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3)Apo E-/-对照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4)AS模型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5)抗生素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0.5 g·L-1万古霉素、1.0 g·L-1氨苄青霉素、1.0 g·L-1甲硝唑、1.0 g·L-1硫酸新霉素加入饮水瓶中);(6)JHTG低剂量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9.49 g·kg-1·d-1JHTG);(7)JHTG中剂量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18.98 g·kg-1·d-1JHTG);(8)JHTG高剂量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37.96 g·kg-1·d-1JHTG);(9)FXR激动剂组(Apo E-/-小鼠+基础饲料+1%氯化胆碱+18.98 g·kg-1·d-1JHTG+第15周开始FXR激动剂GW4064腹腔注射7d)。除FXR激动剂外,其他药物干预时间均为16周。采用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主动脉弓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酶法检测主动脉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生化检测血脂谱,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收集肠内容物进行16Sr RNA高通量测序,并对高胆碱、抗生素、不同浓度JHTG和FXR激动剂GW4064干预样本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Alpha Diversity、Beta Diversity、物种组成分析、LEf Se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利用LC/MS检测小鼠血清TMAO水平,生化测定肝脏、胆囊和小肠内容物的总胆汁酸含量,Western blot测定FXR、FGF15、Cyp7a1蛋白表达。对血清TMAO含量和不同部位总胆汁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LEf Se分析筛选的菌属和TMAO及胆汁酸相关联,分析胆汁酸对TMAO和菌属的影响,观察FXR激动剂GW4064引起的胆汁酸代谢变化与TMAO和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1.主动脉整体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高胆碱可促进C57BL/6J小鼠主动脉脂质沉积和Apo E-/-小鼠主动脉AS斑块形成,抗生素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减少高胆碱所致的AS斑块形成,JHTG各剂量组可明显减少主动脉AS斑块面积百分比,而FXR激动剂GW4064将明显削弱JHTG对AS斑块形成的抑制作用。2.主动脉弓HE染色结果显示:高胆碱可促进C57BL/6J小鼠AS早期病变和Apo E-/-小鼠大量典型AS斑块的形成,抗生素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抑制高胆碱所致的AS斑块形成,JHTG各剂量组可有效减少AS斑块面积,加用FXR激动剂GW4064将明显削弱JHTG对高胆碱所致AS的改善作用。3.主动脉TC含量和血脂谱检测结果:高胆碱干预后,氯化胆碱对照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AS模型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LDL-C水平与Apo E-/-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HDL-C水平与Apo E-/-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与氯化胆碱对照组相比,AS模型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TG、LDL-C水平进一步增加,HDL-C水平进一步下降。抗生素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AS模型组,HDL-C水平高于AS模型组。与AS模型组相比,JHTG低剂量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增高;JHTG中、高剂量组进一步下调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TG、LDL-C水平,上调血清HDL-C水平。与JHTG中剂量组比较,FXR激动剂组主动脉TC含量和血清TC水平明显增多。4.血清IL-6、TNF-α水平:高胆碱可明显上调C57BL/6J小鼠TNF-α水平和Apo E-/-小鼠IL-6、TNF-α水平,其中AS模型组IL-6、TNF-α水平高于氯化胆碱对照组。抗生素组和JHTG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IL-6、TNF-α水平,JHTG低剂量组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JHTG中、高剂量组。采用FXR激动剂干预后,JHTG对IL-6和TNF-α的抑制作用被明显削弱了。5.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AS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明显降低,JHTG中、高剂量组可明显提高AS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高胆碱引起了肠道菌群结构的显着性变化,在门水平上造成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Firmicutes的丰度增多,Bacteroidetes的丰度减少,以及Bacteroidetes/Firmicutes(B/F)比值降低;广谱抗生素和JHTG干预后明显提高了B/F比值,而FXR激动剂GW4064可抑制JHTG对B/F比值的改善作用。在属水平上,Ruminococcus这种促肥胖有害菌的丰度在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同时升高,Lactobacillus这种抗肥胖益生菌的丰度在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同时降低,而且Ruminococcus在AS模型组的丰度明显高于氯化胆碱对照组。此外,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Streptococcus、Oscillibacter、Prevotella这六种促肥胖和(或)促炎菌属的丰度也在AS模型组明显增多,Akkermansia、Bacteroides这两种益生菌的丰度在AS模型组明显减少,而且以上两种益生菌以及除Alistipes的五种有害菌在AS模型组的异常变化较氯化胆碱对照组更为明显。抗生素组Akkermansia的丰度明显高于AS模型组,Alistipes等6个有害菌的丰度明显低于AS模型组。JHTG干预后明显提高了Bacteroides、Akkermansia、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等抗肥胖和(或)抗炎菌属的丰度,以及降低了Ruminococcus、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等七种促肥胖和(或)促炎菌属的丰度,而FXR激动剂GW4064干预后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这些促肥胖和促炎有害菌的丰度与JHTG中剂量组比较明显增多。6.LEf Se分析筛选的菌属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显示JHTG改变的肠道优势菌属与血清促炎因子及脂质代谢紊乱指标的改善密切相关:Oscillibacter等7个有害菌(其中6个有害菌在JHTG干预后明显减少)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LDL-C、IL-6、TNF-α呈正相关,而与血清HDL-C呈负相关;Alistipes(JHTG可有效降低此菌的丰度)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IL-6、TNF-α呈正相关。此外,Akkermansia等5个益生菌(其中Akkermansia在JHTG干预后明显增多)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LDL-C、IL-6、TNF-α呈负相关,而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JHTG可有效提高这三种益生菌的丰度)与主动脉TC和血清TC、TG、LDL-C呈负相关,同时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Bacteroides还与血清TNF-α呈负相关。7.血清TMAO含量:高胆碱干预后,氯化胆碱对照组TMAO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AS模型组TMAO含量高于Apo E-/-对照组,AS模型组TMAO含量高于氯化胆碱对照组。与AS模型组比较,抗生素组和JHTG各剂量组均可有效降低TMAO含量,抗生素组和JHTG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清TMAO含量方面优于JHTG低剂量组。采用FXR激动剂GW4064干预后,FXR激动剂组TMAO含量与JHTG中剂量组相比明显增多。8.胆汁酸检测结果:高胆碱干预后,氯化胆碱对照组和AS模型组胆囊及小肠内容物的总胆汁酸含量明显降低,其中AS模型组小肠总胆汁酸含量低于氯化胆碱对照组。JHTG低剂量组小肠总胆汁酸含量与AS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抗生素组、JHTG中剂量组、JHTG高剂量组胆囊及小肠的总胆汁酸含量与AS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FXR激动剂组胆囊及小肠的总胆汁酸含量与JHTG中剂量组相比明显降低。9.JHTG及FXR激动剂对肠肝FXR/FGF15轴的干预作用:AS模型组肠道FXR、FGF15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Apo E-/-对照组和氯化胆碱对照组,肝脏Cyp7a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Apo E-/-对照组和氯化胆碱对照组。与AS模型组比较,抗生素组、JHTG中剂量组、JHTG高剂量组肠道FXR和FGF15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而肝脏Cyp7a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此外,FXR激动剂组肠道FXR和FGF15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JHTG中剂量组,肝脏Cyp7a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JHTG中剂量组。10.LEf Se分析筛选的菌属、TMAO和胆汁酸的相关性研究提示JHTG抑制TMAO生成可能与肠道菌群对胆汁酸抗性的变化有关:在TMAO与胆汁酸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TMAO含量与胆囊胆汁酸含量和小肠胆汁酸含量呈负相关。在菌属变化、胆汁酸和TMAO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中,Akkermansia这种可在高胆汁酸环境中继续生长的抗肥胖益生菌与TMAO呈负相关,Alistipes这种具有胆汁酸抵抗力的有害菌(促肥胖和促炎)与TMAO呈正相关,Desulfovibrio、Turicibacter这些不耐胆汁酸的有害菌(促肥胖和促炎)与TMAO存在正相关,而且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和胆汁酸、TMAO的相关性结果与FXR激动剂GW4064对JHTG的作用方向相一致。结论:JHTG可通过抑制肠肝FXR/FGF15轴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TMAO生成,降低Turicibacter、Desulfovibrio、Alistipes的丰度,改善血脂谱,减轻IL-6、TNF-α水平,从而对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AS。

王宇[6](2021)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业已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统一公认的诊疗方案。本研究从文献整理、临床评价、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对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指出一个新的方向。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进行整理,梳理其病机和治法,为“益气活血解郁”法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临床试验初步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1 古代文献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结合“超星阅读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国学大师”,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以“胸痹”“郁证”为主题词,并制定相关限制词。将检索得到的相关古籍原文按照中医文献学整理方法,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结合文献体例进行整理。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AQ积分)、抑郁状态(HAMD积分、PHQ-9积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3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可能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蛋白作用网络,并对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筛选,选取关键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Ⅱ,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并通过斑马鱼行为分析仪采集斑马鱼的游行轨迹、游行距离、游行速度以及活跃时间等,观察不同浓度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节间血管指数,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切尾建立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五龙通络解郁方在不同浓度下对巨噬细胞迁移及聚集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诊疗思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医家多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气滞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整理发现,益气温阳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出现频次也最多;其次为理气类药物。活血类药物的药味虽然少,但是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益气类药物和理气类药物之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古代医家在治疗胸痹合并情志疾病时,还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实、麻黄等。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SAQ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SAQ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AS、AF、TS、DP四个维度,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PL维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方面,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阻滞状态、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认知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HQ-9方面,治疗后两组PHQ-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包括总分、主症和次症,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如心率增快、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c间期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作用于VEGFA、IL6、STAT3、AKT1、MAPK1、APP、EGFR、MMP9、CTNNB1、IL-1β等97个作用靶点。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两位的VEGFA、IL6为作用靶点,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在游行距离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距离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距离,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速度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速度明显减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提高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速度,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跃时间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活跃时间明显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延长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活跃时间,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轨迹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斑马鱼游行轨迹明显稀疏。与模型组相比,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斑马鱼的游行线路,其中以VRI+100μg/mL组最明显。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背部节间血管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促进斑马鱼血管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RI+30 μg/mL(P<0.001)、VRI+100 μg/mL(P<0.001)、VRI+300 μg/mL(P<0.001)、VRI+1000μg/mL(P<0.001)]。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尾部出现明显地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减少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其中300 μg/mL组与10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26%和31%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 μg/mL组与1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 7.8%和8.7%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阳(气)不足是胸痹合并情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气郁(滞)是关键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肝、脾。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兼之以解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药进行治疗。2.五龙通络解郁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气虚血瘀,肝郁气滞证)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3.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结果,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基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的“益气活血解郁、祛风通络止痛”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刘越[7](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冠心病和糖尿病均是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低水平的炎症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能够灵敏地反映体内低浓度的炎症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属于临床常见的发生血栓事件的高风险人群,hs-CRP能否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程度以及长期预后,从而指导临床管理,目前尚无充分的研究证据,尤其缺少中国人的研究数据。研究目的探讨入院hs-CR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入组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危(<3.00 mg/L)、中危(3.00-9.99mg/L)和高危组(≥10.00mg/L)。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用SYNTAX评分显示,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hs-CRP与SYNTAX评分的关系。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结果,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共有2616例患者纳入到本次分析。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有1617例(61.8%)、614例(23.5%)和385例(14.7%)。在基线特征方面,hs-CRP升高的患者合并更多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更大、既往脑血管疾病、吸烟史以及心、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更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s-CRP是预测冠状动脉中、重度复杂病变(SYNTAX评分≥23)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s-CRP与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均无明显交互作用,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在高危亚组(高龄,女性,高血压,高血脂,未使用降糖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尤为明显。随访结果显示,三组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依次为3.4%、4.7%和7.3%(p=0.003),心原性死亡同样随hs-CRP升高而增加,但5年内发生MACCE的概率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主要复合终点和血运重建的累积事件率在三组整体间具有显着性差异(log-rank检验p值均<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表明,hs-CRP仅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YNTAX评分是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入院hs-CRP水平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危人群更为显着;hs-CRP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背景血脂异常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I(apoA-I)均是血浆脂蛋白中重要的蛋白质组分,两者的比值反映了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平衡。目前,关于apoB/A-I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探究apoB/A-I 比值与冠脉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评估apoB/A-I对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对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开展的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共计2563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纳入到本次分析。根据入院时apoB/A-I 比值,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0.63(n=1279,49.9%)和 ≥0.63(n=1284,50.1%)。采用 SYNTAX 评分量化冠脉病变复杂和严重程度。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poB/A-I与SYNTAX评分间的关系。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随访结果,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从基线特征看,高apoB/A-I组尽管年龄更小,合并症更少,但在实验室检查中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比例更高,有更多的患者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重度狭窄病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oB/A-I比值是预测复杂、严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41,95%CI 1.039-1.730,p=0.024)。此外,急性心肌梗死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是SYNTAX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传统血脂代谢指标正常的情况下,apoB/A-I比值与病变间仍有明显密切的相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878天,随访期间与低比值组相比,高比值组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0%比2.2%,p=0.019)和总体心肌梗死发生率(2.0%比3.3%,p=0.028)明显增加,但全因死亡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生存曲线显示,两组间的心肌梗死的差异随时间进展而明显扩大(log-rank p<0.05)。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表明apoB/A-I仍然是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发生风险在围手术期和长期随访期间均增加了1倍。研究结论(1)在ACS合并糖尿病人群中,是病变严重程度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2)入院apoB/A-I 比值这一非传统血脂指标有助于识别复杂病变和高危人群,指导介入术后管理。研究背景胆红素是血红素代谢的终产物和内源性抗氧化剂。不少研究认为正常高值的胆红素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增强胰岛素活性。但也有部分研究观察到胆红素水平和临床风险呈正比。有限的文献报道了直接胆红素(也称为结合胆红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或风险分层中的作用,但结论不一。迄今尚无研究涉及胆红素在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直接胆红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变复杂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2)评估直接胆红素水平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在不同糖代谢情况(正常糖代谢调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差异;(3)评估联合直接胆红素和SYNTAX评分II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系针对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在2004年4月至201 1年2月期间,连续入组了 5322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三支病变的患者。根据患者糖尿病病史、用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调控、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三种类型。疾病的复杂和严重程度由SYNTAX评分进行量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3月。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研究结果根据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将患者等分为四组::Q1(0-1.60 μ mol/L)、Q2(1.61-2.20μ mol/L)、Q3(2.21-2.80 μ mol/L)和Q4(>2.80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居多,既往心肌梗死和吸烟史的比例更高。然而,高直接胆红素组患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病例相对较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接胆红素是预测中高水平SYNTAX评分(>22)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时间为6.5年,期间共计901例(16.9%)死亡,1777例(33.4%)发生MACCE。死亡风险随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明显升高(14.7%比14.4%比1 8.5%比19.3%,p<0.001),而MACCE发生率在组间无显着差别(p=0.11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发现,直接胆红素基线水平是预测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1比Q4:HR 0.757,95%CI 0.613-0.934,p=0.01;Q2比 Q4:HR 0.798,95%CI 0.644-0.988,p=0.038,Q3 比 Q4:HR 0.947,95%CI 0.775-1.157,p=0.595)。当根据糖代谢状态和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分层后发现,直接胆红素升高仅与糖尿病患者死亡高风险相关,与正常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前期亚组生存率无关。相比血运重建组,直接胆红素的预测性仅在单纯药物治疗亚组有意义。此外,将直接胆红素与SYNTAX评分Ⅱ结合之后,SSⅡ对死亡风险预测的区分能力(一致性指数)和重分类能力(净重分类改善度和综合区分改善度)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研究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三支病变患者中,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不仅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能够预测远期死亡风险(尤其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将直接胆红素纳入现有的风险评分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危险分层能力,帮助指导临床决策。

马晓芸[8](2021)在《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选择素基因-2123C>G(rs1800807)、-1817T>C(rs1800808)位点的各基因型及P-选择素的浓度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分析P-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P-选择素浓度之间的关联;筛选房颤血栓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危险因素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构建列线图对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行初步预测。方法:第一部分: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确定检索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绘制森林图,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优势比(OR)、95%的可置信区间,分析P-选择素基因不同的遗传模型、P-选择素的浓度与房颤、房颤合并血栓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搜集临床样本,纳入房颤血栓组(291例),房颤组(534例),对照组(98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鉴定P-选择素的基因型,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测定P-选择素的浓度,比较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在各组的分布,比较不同结合基因型的P-选择素的浓度表达。第三部分: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房颤、房颤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危险因素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建立列线图对房颤、房颤血栓事件发生风险进行预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利用DCA曲线、临床影响曲线评价模型的收益值。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纳入25项研究,森林图结果显示,1)在房颤血栓组和房颤组的比较中,P-选择素的浓度(SMD=1.57,95%CI:0.46-2.69,P=0.006)、-2123C>G位点的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1,95%CI:1.10-1.81,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OR=2.20,95%CI:1.03-4.70,P=0.04),-1817T>C位点的隐性遗传模型(OR=1.98,95%CI:1.22-3.22,P=0.006)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2)在房颤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1817T>C位点的杂合子遗传模型(OR=1.57,95%CI:1.11-2.22,P=0.01)及P-选择素的浓度(SMD=1.01,95%CI:0.64-1.39,P<0.00001)可能是健康人房颤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通过搜集临床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房颤血栓组、房颤组、对照组三组中,-2123C>G位点C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18.2%、18.9%、34.9%;CG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8.1%、50.4%、47.7%;GG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3.7%、30.7%、17.4%;-1817T>C位点C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16.5%、8.4%、18.2%;CT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3.6%、42.0%、48.9%;TT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9.9%、49.6%、32.8%。2)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1817T>C位点表现为隐性模型时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147(95%CI:1.390-3.316);健康人携带-2123C>G位点的G等位基因、GG基因型时,房颤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分别是C等位基因、CC基因型的1.943倍(95%CI:1.611-2.343)、3.698倍(95%CI:2.526-5.415),表现为隐性模型时,房颤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405(95%CI:1.793-3.227);健康人-1817T>C位点表现为显性模型时,房颤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1.357(95%CI:1.036-1.777);3)房颤患者CC、GC单体型的携带者,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优势比为1.378(95%CI:1.047-1.814)、1.373(95%CI:1.059-1.781);健康人群携带GT单体型,房颤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219(95%CI:1.817-2.710);4)房颤血栓组中的结合基因型CG/TT(-2123C>G/-1817T>C)的频率比较高(21.6%);房颤组中结合基因型CG/CT(-2123C>G/-1817T>C)频率比较高(23.0%);正常对照组中CG/CT(-2123C>G/-1817T>C)频率比较高(25.1%);三组比较中,不同结合基因型的P选择素浓度表达有差异(P<0.05);第三部分:1)体重指数(BMI)、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1817T>C位点的CC基因型与房颤患者血栓发生风险正相关,吸烟、饮酒、年龄、舒张压、BMI、CRP、PLT、P-选择素的浓度、-2123C>G位点的GG基因型与健康人房颤事件发生风险正相关;2)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纳入指标中对房颤血栓事件诊断价值依次为:血小板(0.724)、纤维蛋白原(0.597)、C-反应蛋白(0.565)、P-选择素的浓度(0.558)、体重指数(0.532)、收缩压(0.525);3)房颤血栓事件预测列线图模型及房颤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有较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结论:1)P-选择素-2123C>G、-1817T>C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且与房颤血栓事件相关;2)P-选择素的浓度的表达与P-选择素的基因型相关,P-选择素的水平增高可能增加房颤、房颤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3)P-选择素(-2123C>G/-1817T>C)单倍体型分别为CC、CT、GC、GT,其中CC、GC单体型可能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GT单体型可能增加健康人发生房颤血栓的风险;4)房颤血栓事件及房颤事件的列线图模型,均可作为个性化治疗的辅助系统,应用于临床。

刘晓强[9](2021)在《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sCD40L(也称sCD40154)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它大约95%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以及少部分来自T淋巴细胞等。同时已有多项国内及国际研究证实,sCD40L(sCD154)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项研究旨在探讨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是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方法:收集2020-1-1至2020-8-31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因胸痛或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改变而接受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94例,在行桡动脉穿刺后,从动脉抽取血液样本10 ml,然后分成两份分别置入含EDTA和空白的试管中,静置三十分钟后分离离心,分别留取血浆和血清样本。根据患者术后CAG(Coronary Arterion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术)评分将患者分为四组,第一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0分,设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1~24分,第三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25~53分和第四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54分,以上三组设为实验组。然后由护理工作者记录上述住院治疗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并在入院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得患者临床基本的实验室数据。将所有实验者的血浆和血清样本置入EP管中,放入-80℃冰箱保存,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诊断方法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亦称为酶标抗体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的浓度。收集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等),收集实验室指标(血生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NT-pro BNP(Amino-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N端前体脑钠肽)、心肌酶谱、c Tn I(Cardiac Troponin I,肌钙蛋白I)等)。比较三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sCD40L在血清与血浆之间的差值的差异。比较第一组和第二、三、四组或四组中的基线资料差异,然后根据差异的结果,进一步探讨sCD40L及联合其他差异性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作用。结果:1.血清和血浆中的sCD40L差值大小在Gensini=0、1≤Gensini≤24、25≤Gensini≤53、以及Gensini≥54四组患者的比较中,四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SD(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最小显着性法)法进行组与组之间两两比较,表明四组统计数据中两两组别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第三组和第四组对比中,sCD40L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经过统计方法检验,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总体来说,血清和血浆之间的sCD40L浓度差值在四组中依次增加(P<0.05)。2.四组实验人群之间的性别、sCD40L(血清-血浆)、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白细胞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运用符合比例优势假设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吸烟史、sCD40L(血清-血浆)、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计数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女性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的OR值是男性的5.409倍,无吸烟史的患者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的OR值是有吸烟史的1.587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平均血小板体积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0.008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大血小板比率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998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血小板计数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079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白细胞计数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800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sCD40L(血清-血浆)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007倍。结论:1.根据患者Gensini评分根据分值分成上述四组后,发现患者sCD40L在血清与血浆之间的水平差异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相对于男性,sCD40L血清和血浆之间的浓度差对女性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更有预测价值。

帕孜丽亚·阿地力[10](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血内皮细胞微粒及其中的miR-126水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血内皮细胞源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及其中所含的miR-126表达水平,分析、探讨与临床指标相关性以及AC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10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实施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ACS患者40例,其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AMI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 group,UA组)2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种族相匹配的因胸痛就诊疑似冠心病,实施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对照组20例。冠脉造影检查术中经桡动脉入路,抽吸上述患者冠状动脉血标本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MPs,使用qRT-PCR法进行定量分析EMPs中的miR-126表达水平。结果:ACS组冠脉血EMPs水平为(53.69±15.44),对照组的EMPs水平(33.48±8.49),ACS组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AMI亚组EMPs水平为(60.11±10.58),UA亚组EMPs水平(47.29±17.06),AMI组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ACS患者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3个亚组,三支血管病变组EMPs水平为(61.50±15.44),双支病变组EMPs水平为(56.93±9.73),单支病变组EMPs水平为(38.11±15.99),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MPs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β=5.437,P<0.05))呈正相关。ACS组冠脉血EMPs中miR-126表达量为(0.16±0.08)低于对照组的miR-126表达量(0.25±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MI亚组miR-126表达量(0.15±0.07),UA亚组miR-126表达量(0.16±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冠脉血EMP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累及病变冠脉支数具有相关性,提示冠脉循环血液中EMPs与ACS发生发展有关。冠脉血EMPs来源miR-126相比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的表达下调。

二、冠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对冠心病致病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对冠心病致病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炎症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血液样本采集及检测
        6. 观察指标
        7.数据统计及分析
    结果
        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1.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生化指标比较
        1.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血瘀征候及血瘀严重程度比较
        1.4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冠脉血管病变数量及严重程度比较
        2 经典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经典炎症因子比较
        2.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心功能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2.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3 新型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中的新型炎症因子比较
        3.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3.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FAR、GGT与NSTEMI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研究的局限性
综述 纤维蛋白原比白蛋白比值、γ-谷氨酰转移酶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mi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1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miRNA与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冠心病诊疗与温阳益心法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NA基因测序及表达量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1.模型建立与取材
        2.基因芯片测序与PCR定量验证
    二、实验结果
        1.一般情况
        2.血脂情况
        3.HE染色
        4.miRNA及mRNA高通量测序及富集分析
        5.核心miRNA的QT-PCR验证
    三、小结
第二部分 温阳益心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实验方法
        1.方药成分化合物与网络构建
        2.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3.韦恩图与蛋白互作网络(PPI)构建
        4.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二、实验结果
        1.温心方有效成分筛选
        2.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
        3.药物与疾病的靶点韦恩图
        4.药物与疾病PPI网络构建
        5.GO及KEGG富集分析
    三、小结
第三部分 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模型与取材
        2.蛋白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讨论
    1.温心方中关键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2.作用靶点与通路
    3.PI3K-AKT通路中靶蛋白研究
    4.PI3K-Akt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5.温阳益心法对PI3K-AKT通路的调控作用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1.1 寒邪内侵,心脉阻滞
        1.1.2 饮食不节,痰饮内生
        1.1.3 肝郁气滞,痹阻心脉
        1.1.4 劳倦内伤,年老体衰
    2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2.1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2.2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2.3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研究
        3.1 对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3.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生机制
        3.2.1 支架内再狭窄
        3.2.2 支架内血栓形成
        3.2.3 冠脉痉挛
        3.2.4 冠脉微循环障碍
    4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来源及分组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病例分组
        1.4.2 生活方式干预
        1.4.3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资料
        1.5.2 安全性评定
        1.5.3 症状及体征
        1.5.4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资料
        2.2 临床疗效观察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情况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疗效情况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情况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疗效情况
        2.2.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比分析
        2.2.7 安全性指标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选方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调控肠肝FXR/FGF15轴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AS的中医文献研究
        1 历代医家对AS的认识
        2 正虚浊伏与AS的相关性探讨
        2.1 浊的含义与分类
        2.2 浊邪致病特点
        2.3 正虚浊伏与AS的病因
        2.4 正虚浊伏与AS的病机
        2.5 正虚浊伏与AS的论治
        3 小结
    第二节 AS的现代医学研究
        1 AS概述
        1.1 AS常见危险因素
        1.2 AS相关发病机制
        1.3 抗AS的主要药物
        1.4 小结
        2 肠道菌群与AS
        2.1 AS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2.2 肠道菌群紊乱促进AS的作用机制
        2.3 小结
    第三节 “脾胃-浊邪”与“肠菌-AS”的相关性探讨
    第四节 从正虚浊伏角度认识“TMAO-AS”关系
    第五节 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运土疏木为主的治浊方药分析及抗AS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JHTG对高胆碱诱导小鼠AS形成的疗效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JHTG对 AS小鼠肠道菌群组分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JHTG干预肠肝FXR/FGF15 轴对胆汁酸和TMAO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6)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潜在发病机制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合并情志病症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检索工具及方法
        2.3 检索策略
    3 检索结果
    4 行文体例
    5 文本类型
    6 原文整理
        6.1 方药治疗类
        6.2 针灸治疗类
    7 数据统计
        7.1 药物种类分析
        7.2 药物属性分析
        7.3 药物气味分析
    8 总结分析
        8.1 病因病机
        8.2 治疗方法
    9 结论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纳入病例基线比较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平台、工具
        2.2 五龙通络解郁方中化合物及其潜在靶点预测
        2.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4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6 基因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疾病靶点
        3.3 五龙通络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点关系图
        3.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3.5 五龙通络解郁方主要单味药物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6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GO分析
        3.7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靶点
        4.2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实验二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三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四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B/A-I比值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直接胆红素对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预后价值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炎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前景与困境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选择素与房颤及房颤合并血栓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房颤合并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合并血栓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1.国内外现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3.实验室分析
        3.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标本及基础数据收集
        3.3 实验方法
        3.4 操作步骤
    4.统计分析
(三) 结果
    1.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及临床资料
    2.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变化
    3.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CD40L 在冠心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血内皮细胞微粒及其中的miR-126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2 标本收集
        1.2.3 一般资料
        1.2.4 冠脉血内皮微粒定性、定量分析
        1.2.5 内皮微粒miR-126 表达情况测定
    1.3 统计方法
结果
    2.1 ACS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对比
    2.2 ACS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ACS组与对照组冠脉血EMPs水平比较
    2.4 ACS亚组EMPs水平比较
    2.5 冠脉血EMPs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相关性
    2.6 ACS组与对照组miR-126 表达水平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冠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状态对冠心病致病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D]. 冯浩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FAR、GGT与NSTEMI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 刘军芳. 延安大学, 2021(11)
  • [3]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mi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兆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黎炯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健脾化浊调脂颗粒调控肠肝FXR/FGF15轴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黄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D]. 王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评估[D]. 刘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马晓芸.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D]. 刘晓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血内皮细胞微粒及其中的miR-126水平分析[D]. 帕孜丽亚·阿地力.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冠状动脉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