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00 MW机组负荷调节方式经济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鸣[1](2021)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正在向主体能源进行过渡,开展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导致了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大部分火电机组积极参与灵活性改造。灵活性改造后,火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具有不同的有功功率调节特性,大范围下的火电机组灵活运行将会造成系统内有功功率调节特性的变化。本论文关注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方面,在能源转型和灵活性改造的背景下,将全面分析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对机组本身和电力系统频率调节能力造成的影响。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机理分析,本文推导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在灵活性改造之后多个工况下的线性模型。然后对不同模型施加阶跃信号,仿真结果显示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响应速率随着负荷的降低而下降。该现象表明低负荷下机组的调频能力减弱。(2)根据一次调频响应过程的一般形式,本文确定了锅炉蓄热充分且安全的极限利用形式,并提出了一种一次调频综合评估方法。然后针对评估方法中的每一个参数设计了求解算法,并利用示范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对全工况下的一次调频极限响应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根据该结果进一步计算了全工况下的调差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机组负荷的下降,锅炉释放的总热量逐渐减少,而受到低流量、低流速的烟气等的影响,一次调频过程需要支撑的时间却相应增加。总体来说,机组一次调频响应性能随机组负荷的下降而降低,调差系数同样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的下降而减小。(3)综合考虑一次、二次调节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灵活运行火电机组对频差信号的响应能力。单台机组运行场景中,机组侧对负荷扰动的抑制能力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点的下降而降低。然而多机组运行时存在机组组合的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因此,本文考虑了电源侧两种典型的运行方式,在负荷频率控制的框架下完成了简单电力系统建模。仿真结果显示,无论火电机组采用深度运行或者启停运行方式,随着风电渗透率的增加,系统对负荷扰动的调节能力都呈下降趋势,但是深度运行方式能够保留系统转动惯量,进而保留系统的抗负荷扰动能力。(4)火电灵活性的开展加大了系统内多机协调问题的复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因子动态轨迹规划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本文将LFC频率调节区中的各机组功率分配因子设置成自由状态,并借由无人机动态轨迹优化的思想,对功率分配因子在震荡区的动作轨迹进行动态规划,建立了以调节过程经济性和频率调节效果的双优化目标,并结合其余约束条件,将该互补协调问题转化成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典型三区域九机组系统为算例对本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在LFC过程中调用不同机组的不同优势,同时提升调节过程中的频率调节效果和调节经济性。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本算法进行了稳定性的验证。(5)为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恶化问题,针对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化、复杂化等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方法,在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的基础上添加模糊规则,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提供了自适应补偿量,该算法能有效提升负荷频率控制效果,基于IEEE9节点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李健[2](2021)在《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三北”地区供暖期,电力系统和供热系统以热电联产机组为耦合点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近十年间,在电力系统侧风电和光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在供热系统侧热电联产供热的面积与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电力系统侧风光消纳和供热系统侧联产供热产生了严重的争夺发电空间的冲突。为解决此问题,我国正加快电、热灵活性资源建设。但各灵活性资源性质迥异,其实现风光消纳的运行机理、技术经济特性、适用环境、消纳效果均有很大差异。对于具体的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如何选择与协同配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考虑储热备用效益和储热量跨周期配置策略的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模型。模型中不仅考虑了蓄热罐供热备用转化机组发电备用的效益,有效降低了对纯凝机组的备用容量需求;同时,为适应风电的日间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实现储热量的跨周期优化配置,对蓄热罐采用了新能源无弃电时段尽可能蓄热而在弃电时段根据需求放热的启发式日间协调运行策略,并将之通过目标函数设计纳入调度模型。(2)以短期优化调度模型为基础,基于逐周期滚动循环思想,建立了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年模拟运行模型。该模型可在给定抽水蓄能、储热、电锅炉以及热电机组低压缸灵活性切除改造的单一或综合配置方案下,对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进行年时间尺度的仿真运行模拟,从而实现对电、热灵活性资源配置后在消纳风光、节煤减排等方面的效益评估,为进一步进行电、热灵活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分析工具。(3)基于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年模拟运行模型,提出了多样化电、热灵活性资源协同优化配置的方法。确定配置容量时,不仅考虑了配置灵活性资源的投资成本、消纳风光带来的节煤效益,还考虑了配置所带来的纯凝火电容量节约效益。而为解决在年时间尺度进行规划和运行整体优化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计算求解的问题,采用了先进行配置顺序排序,再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容量的启发式方法。(4)最后,以某地区实际电力系统为对象,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了所建立模拟运行模型的有效性;展示了计及储热备用效益和采用储热量跨周期配置运行策略带来的风光消纳提升效果;分别在计及和不计及纯凝机组容量节约效益的情况下,分析了该实际系统规划年的电、热灵活性资源最优配置方案。本文所提模型及相关实例分析结论,可为能源规划决策者从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视角进行电、热灵活性资源的规划提供分析工具和参考。
麻国倩[3](2020)在《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仍会是火力发电。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不断加大,火电机组节能改造也迫在眉睫。二次再热和余热利用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火电机组的效率,而二次再热火电机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热气温的调节控制成为了研究重点之一,且对二次再热百万机组采用余热利用进行仿真建模和热经济性对比分析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二次再热百万的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在Ebsilon仿真软件的平台上,对未采用余热利用的切除旁路系统、采用余热利用的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三个系统建立锅炉系统和汽轮机系统机炉耦合的详细模型,且做变工况分析,模型验证结果最大误差在4%左右。对二次再热机组的再热汽温的控制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中机组主要采用烟气再循环进行调温,在中间温度不控制的前提下,以基准系统为例,不同负荷下烟气再循环率随着中间点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中间点温度变化对低负荷的烟气再循环率影响大;在中间点温度控制的前提下,以三个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负荷、过量空气系数、煤质、给水温度四个因素对烟气再循环率的影响。切除旁路系统和优化系统的烟气再循环率随负荷的升高逐渐降低,基准系统低负荷随负荷升高烟气再循环率降低;烟气再循环率和过量空气系数呈反比关系,过量空气系数变化时,切除旁路系统再循环率变化在0.07左右,对其影响最大;高水分的煤质烟气再循环率较低,低挥发分、高灰分煤种比高挥发分、低灰分煤种对再热蒸汽温度的变化影响大;给水温度和烟气再循环率呈正比关系。对三个系统做出了负荷、磨煤机入口风温、烟气旁路中间点温度三个因素改变时的热经济性对比分析:随着负荷的升高,三个系统的发电煤耗率均降低,优化系统节煤量增长幅度较大,100%负荷时相比于切除旁路系统,节煤量达到了5.464g/kWh,优化系统的热经济性最好;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煤耗率随着磨煤机入口风温升高都增加,热经济性降低。相比于基准系统,磨煤机入口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节煤量越高,优化系统的系统热经济性好。磨煤机入口风温225℃时,相比于基准系统节煤2.942g/kWh;对于基准系统和优化系统,煤耗率随旁路中间点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系统热经济性也降低,温度变化120℃时,基准系统多耗煤3.09g/kWh,优化系统多耗煤4.83g/kWh,旁路中间点温度的变化对于优化系统影响较大。利用热一次风温的热量加热给水,构成优化改造系统,对优化系统和优化改造系统在负荷、烟气冷却器分配比例变工况下进行热经济性参数对比分析,优化改造系统的煤耗率更低,热经济性能较高。100%负荷时,对比优化系统,优化改造系统最大节煤量达到1.14g/kWh;烟气冷却器分配比例对于系统经济性几乎没有影响。
廖金龙[4](2020)在《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关键时期,改善因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频率波动,提高特高压输电受端电网的低频事故风险应对能力,需提高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有效性和稳定性。对火电机组功频电液调节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DEH)和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CCS)进行了精确性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评估方法,进一步地对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进行了优化研究。DEH伺服系统建模精确与否直接影响阀门仿真精确性,进而影响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仿真。为了提高建模精确性,针对DEH中伺服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非线性,提出了一种包含限幅、死区和修正系数的非线性伺服系统新模型。将待辨识参数分成线性参数和非线性参数分别辨识,通过建立三层神经网络辨识线性参数,根据阀门流量特性曲线获得非线性参数。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调节系统为建模对象,得出限幅参数为1.05,电液转换器时间常数为0.0203,油动机时间常数为0.294,迟缓率为0.00293,以及修正系数为1.093。基于该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几乎一致,其中阀门曲线的拟合度达到98.445%,功率曲线的拟合度为96.986%,表明了参数辨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不考虑非线性的伺服系统模型进行对比,发现仿真曲线存在一定偏差,稳定后阀门开度的误差为5%,功率的误差为1.58%,证明了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具有更高精确性。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不仅涉及汽轮机阀门开度,还需考虑锅炉能量供应的影响,因此不仅要提高DEH建模精确性,还需结合考虑锅炉和汽轮机进行建模。因而采用黑箱建模和机理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CCS模型用于研究机组一次调频。其中,推导建立了制粉系统、管道压损和汽轮机的传递函数和差分方程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辨识模型参数。由于锅炉的复杂物态转换、换热过程及大惯性大延迟特性,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使用实际数据对每个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曲线和实际曲线每个样本点的误差基本都在-3%3%。基于实际给煤、给水和阀门开度指令,对整体的CCS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给煤量、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以及功率的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90%,验证了CCS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CCS模型仿真了机组的一次调频动态响应,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和功率均与实际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可用于研究机组的一次调频。研究评估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有利于掌握区域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能力,对于防范电网低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DEH和CCS建模研究,提出机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通过DEH和CCS的传递函数耦合模型仿真得出由CCS和DEH协同一次调频是最佳调频控制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几种提升机组调频能力的运行方式如:提升滑压设定值、高加给水旁路、补汽阀补汽以及凝结水节流。进一步地,通过实际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了这些方式的调频效果,结果表明增大主蒸汽调节阀节流对提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最直接有效,给水旁路与主蒸汽调节阀结合的调频效果与其相当,且具有持续的负荷维持和提升能力。基于此结论,研究了机组阀门和高加给水旁路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对于阀门一次调频能力,分别基于变工况分析和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推导出关键映射公式,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求解。采用实际运行数据和仿真数据分别进行了验证,预测的主蒸汽压力误差和一次调频能力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针对某电厂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建立EBSILON热力系统模型,研究高加旁路提升机组负荷的能力。分别对高加小旁路、高加混合旁路及高加大旁路等3种旁路方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旁路最前一级高加才能有效增加机组功率。基于此,仿真得到不同负荷率下功率增量与旁路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旁路前后热耗率与负荷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对比分析机组通过阀门节流调节与高加混合旁路调节的热耗率,表明在保证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高加混合旁路调节能有效的提高机组调频能力和运行经济性。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是影响自身调频动态稳定与维持电网频率稳定的关键因素,基于一次调频能力的研究,建立以总煤耗量及NOx排放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电网一次调频稳定、机组一次调频稳定条件及电网要求的速度不等率范围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来优化各机组速度不等率设置。采用IEEE300节点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可以保证机组快速完成一次调频任务,并且具有最佳经济性。将优化模型拓展至深度调峰机组,仿真结果表明需适当突破电网一次调频标准的约束来设置速度不等率。采用该优化方案,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快速性和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机组调峰深度与调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兼得,为了防范电网低频风险,且使电力系统运行经济的同时具备足够的调峰裕度,提出了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并引入新型正弦余弦算法求解。以某电厂4台机组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别采用SCA和遗传算法寻优计算并与自动发电控制指令对比,结果表明SCA的最优解比GA精度更高,而且新模型既能保证足够的一次调频备用容量又有更高经济性。通过仿真得出不同负荷率最优经济成本与一次调频备用容量的关系曲线,总结了此规律对负荷优化分配的指导意义。最后仿真研究低负荷率时的负荷分配,结果表明模型会优先选取经济性较好的机组进行深度调峰,以保证整体最佳经济性。本文对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进行纵向研究,首先研究提高了DEH和CCS建模的精确性,以保证一次调频建模的精确性。然后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最大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和基于EBSILON建模的高加旁路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可简捷高效的获得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最后提出一种全新的优化策略,将一次调频能力纳入优化的约束条件,使机组在能保证电网足够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不同机组速度不等率以及负荷分配的联合优化。研究内容对增强电网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提高大功率机组运行灵活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石家魁[5](2020)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AGC性能综合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由于风电等具有强随机不确定性的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消纳需求,电网对火电机组的AGC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火电机组AGC的综合调节能力,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现有研究主要以锅炉、汽轮机以及相关辅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AGC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机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或改造方法。然而,实际火电机组类型繁多、设备状况不同、运行条件复杂多变,因此,难以通过单一方法实现对AG C性能的大幅改善。因此,本文以达拉特电厂的6台大型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开展提高机组AGC调节性能的综合优化方法研究,从锅炉主汽温、汽轮机负荷信号及辅机设备三方面开展相应的控制策略优化,并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分析。首先,开展了对过热蒸汽温度系统的研究学习,因过热蒸汽系统属于机组机炉协调中的关键组成,主蒸汽参数的调节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机组协调控制效果,且其自身所具有的大惯性、大延迟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机组参与AGC调节的性能。因此,在研究中通过充分分析系统特性,提出了将状态-预测与多模型相结合的控制策略,来提高主蒸汽温度调节质量,减少因主汽温度波动、滞后对机组AGC调节性能的影响;然后,鉴于汽轮机系统是协调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与过热蒸汽系统同样具有滞后及延迟的特点,所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汽轮机控制侧提出一种分级前馈优化策略,通过对机组AGC负荷信号的处理,使得机组在调节过程中合理利用机组储能,以提高负荷响应速率,从而改善机组的AGC的调节性能;此外,在本课题研究中,针对主要辅机系统,首先借鉴主汽轮机调节优化的思想,提出一种火电机组给水泵小汽轮机转速线性控制的优化方法,该方法辨识并获得了调节阀门对小汽轮机进汽流量的非线性控制曲线,实现了给水泵转速的快速调节响应、锅炉给水的持续均匀供给,有效提升了机组负荷响应能力;此外针对现有捞渣机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改造升级。上述辅机系统虽然未直接影响机组AGC的调节性能,但系统进行高效性、快速性的优化升级为提升机组AGC整体调节性能起到了铺垫作用。最后,针对便于实施的汽轮机分级前馈控制策略、小汽轮机流量特性曲线优化以及捞渣机水位测量方法,在达拉特电厂6台330MW供热机组实际改造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隋云任[6](2020)在《飞轮储能辅助600MW燃煤机组调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电力行业近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国民对于电能供应质量的需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清洁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从电源侧给电网频率的稳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电力负荷需求波动日益频繁,电网峰谷差不断增大,也从需求侧给电网频率的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火电作为我国发电事业的主体,必须承担起国民的主要供电任务,担负起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责任。然而频繁调频会带来燃煤机组锅炉压力剧烈波动、燃烧稳定性差、现有热工控制技术调节难度高,环保设施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且机组偏离设计工况运行时,其供电煤耗要高于设计工况下煤耗,严重降低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飞轮储能技术具备爬坡速率快,响应时间短,充放电效率高等优势,将其用来辅助燃煤火电机组进行二次调频不仅提高可以响应速度和调节精度,同时还能保障燃煤火电机组在短时间输出功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节省煤耗,延长机组使用寿命。因此对飞轮储能系统辅助燃煤机组调频技术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火电机组调频调峰困境和飞轮储能研究现状,探讨了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储能系统辅助燃煤火电机组调频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接着研究燃煤机组具体的调频过程,对电力系统频率变化原因和火电协调控制系统进行具体分析。然后重点对飞轮储能系统辅助燃煤机组的二次调频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燃煤机组在发电过程中的工作特性,构建了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对飞轮储能充放电过程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在区域电网中模拟飞轮储能系统和常规火电机组共同参与二次调频互补协调运行的过程。在MATLAB/simulink中构建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并得出仿真结果最后在全寿命周期内对飞轮储能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基于《两个细则》对储能系统辅助调频的收益模型进行了研究,从调节速率、调节精度和响应时间三个方面研究飞轮储能系统对于燃煤机组调频能力的提升效果。对飞轮储能系统进行成本核算和收益核算,并加以容量和功率约束,以净收益最大化构建目标方程,采用进化算法并基于某600MW机组的实时运行数据求解储能系统的最优参数配置。验证了飞轮储能辅助燃煤机组调频在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经济性。
汪志才[7](2020)在《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短路计算模型及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局部地区电网功率不平衡的问题愈加严重。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是指将高一级电压等级的发电机组并网线路降压接入低一级电压等级电网的运行方式,这是一种缓解高负荷密度地区电网输变电容量与负荷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效且经济的手段,此外,实施降压运行也可延缓或节约相关输变电容量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当降压运行时,发电机组在脱离原高压侧层面电网时会减小其系统侧短路阻抗,增大拟接入侧电网母线的短路电流,导致低压侧短路电流超过短路器的遮断容量进而影响电网安全运行,与此同时,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也会影响网络损耗,并且可能需要投资新建电力通道。因此,开展降压前后的短路电流变化研究和经济性分析对于电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建立了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的短路电流计算模型,并针对降压运行的经济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建立了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的短路电流计算模型。基于叠加原理将降压短路电流计算模型分为两部分:机组脱离高压侧引起低压侧母线短路电流减小部分和机组接入低压侧后引起低压侧母线短路电流增大部分,计算得到降压前后低压侧母线短路电流的综合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拟接入的低压侧电网母线短路电流增加幅度与机组送出线路长度、初始状态高压侧母线三相短路电流等因素有关;一般地,600MW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接入220千伏电网,将使得拟接入的220千伏电网母线短路电流增加约为3~4kA。其次,建立了降压方案的经济性模型。主要基于现值分析理论研究了机组降压延后变电容量投资年限带来的经济效益,并研究了其影响线路和主变损耗造成的经济损失,得到机组降压综合电能损耗和降压机组送出线路距离的数学关系,并对比研究了降压的运行经济性和工程经济性。结果表明: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会改变电网潮流分布影响网络损耗,其中,机组送出线路长度是影响经济性的关键性因素,机组送出线路越长,降压工程实施的经济性越不利,对于600MW发电机组,4~42km为其降压运行在考虑经济可行性方面的合理区间。最后,以湖南电网为例,基于论文建立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开展了实际案例分析。实例验证与分析表明可为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提供有效指导。
杨童凯[8](2019)在《调顺电厂厂用电节能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相继开展了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方面试点及探索;电力市场化迫使发电厂从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经营型;受西电东送及增速迅猛的新能源发电影响,火力发电供电份额不断减少,机组发电小时数逐年降低,火力发电形势严峻。如何提高供电经济性及可靠性,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竞争力成了火力发电厂急需解决的问题。发电厂用电率是发电厂最直观的经济性指标,代表了发供电效率,直接反映出发电企业的创效能力。我国电耗过大己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电力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发电企业,也是电力消耗高的重点企业。我们国家的电力供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都是靠火力发电来完成的,所以节能增效、降低发电成本是每个发电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在火电厂单元机组均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的现状下,节能增效的两个主要途径为:火电机组的优化运行和对辅机进行节能改造。而降低厂用电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节能方式,因此,不断深入挖掘降低厂用电的措施是节能降耗的大方向。降低厂用电率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厂用电率的计算原则入手,对主辅机设备参数的匹配以及设备的选型进行了创新和优化,这些措施极大的降低了厂用电负荷从而使厂用电率得以降低。本文对调顺电厂的厂用电系统的构成、大负荷耗能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功率设备实施节能改造。通过研究循环水泵电机双速改造、凝结水泵用此涡流柔性装置变频调速改造、增引合一改造等技术来进一步降低厂用电率,提高厂用电系统经济性。
冯赓[9](2019)在《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计算及其控制系统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电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火力发电仍然是最主要的发电方式。在火力发电厂的实际运行当中,不仅对煤炭的消耗量特别大,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鉴于我国尤其是我国的“三北地区”煤炭资源拥有量比较大而水资源拥有量比较小的特殊情况,本论文展开对直接空冷系统深入的学习探讨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我们国家缺乏水力资源的现状,同时对我们国家电力能源的长久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某600MW直接空冷机组为研究基础,阐述了系统的运行原理、基本构成以及机组背压的影响因素;使用?-NTU法创建了工况发生改变情况下的数学模型,进而对直接空冷机组背压进行了变工况特性的分析,得到了排汽流量、环境风速、外界空气的温度以及翅片管束内部和外部的污垢热阻对机组背压的影响,为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采用等效热降法求得机组背压与微增功率的关系并进一步进行了实例研究,然后依据对空冷轴流风机的理论分析,得到了该机组背压与空冷风机功耗相互之间的联系,随后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再依据对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的定义的介绍,得到了局部条件下的最佳机组背压,为该系统的经济性计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对现有直接空冷背压控制系统的介绍,发现其存在一定的缺陷,依据此提出了两种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分别是动态矩阵控制算法(DMC)和广义预测控制算法(GPC),对两个方法分别进行了理论介绍以及仿真试验,最终发现,针对现有PID控制的方法来说,两种方法都可以大大提升控制系统的品质。
施敬[10](2019)在《计及环境外部性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实现能源转换利用、协同优化、耦合互补,提升能源系统的终端能效和智能化水平。2015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在《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实施意见》中要求,“尽快完成首批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建设,要求有关电网、热力网等做好配套工作”。随着国内综合能源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的大力推行,多种新能源加入到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中,实现了“多能互补”,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但是,在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结构中,煤电仍占据主要地位,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还是辅助作用,同时,各类电源都存在环境外部性。在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考虑其电源结构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本文以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核算煤电、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成本,将之作为综合能源系统单位发电量成本的一部分,同时考虑其他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成本特性,以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以单位发电量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满足用能需求、保证系统可靠性、控制污染物排放水平等为约束条件,构建计及环境外部性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模型,并测算各种类型电源的合理比例。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概述。分别介绍工业园区和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情况;分析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构成并绘制其系统构成图;从关联性和外部性等方面,对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结构特点进行分析。(2)煤电、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核算模型构建。阐述环境外部性的内涵;分析煤电环境外部性的构成及外部性核算中的特点和难点;运用直接市场法构建煤电环境外部性的核算模型;分析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的构成及外部性核算中的特点和难点;运用全生命周期法构建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的核算模型。(3)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模型构建。探讨优化思路及优化原则;基于粒子群算法,考虑能量需求约束、电力负荷及可靠性约束等六种约束条件,以单位发电量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构建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模型。(4)计及环境外部性的某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实证研究。从环境对策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等两个方面对煤电环境外部性进行核算;从环境价值成本和环境弥补成本等两个方面对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进行核算;基于外部性核算结果,对某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工业园区综介能源系统300MW煤电机组实际总装机容量较模型计算结果偏大,600MW煤电机组、风电及光伏发电实际总装机容量较计算结果偏小,且考虑煤电、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之后,模型计算得到的300MW煤电机组装机容量会进一步下降,600MW煤电机组理论装机容量应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未考虑外部性的计算结果,风电及光伏发电机组理论装机容量应有所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园区进一步的优化扩建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相关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规划政策提供依据。
二、600 MW机组负荷调节方式经济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0 MW机组负荷调节方式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纯凝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调节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汽轮机调速系统全工况模型研究 |
2.1 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
2.2 计算实例 |
2.3 仿真分析 |
2.3.1 不同工况下响应性能对比 |
2.3.2 低负荷下定压、滑压运行方式的影响 |
2.3.3 理论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综合评估 |
3.1 理论分析及评估算法描述 |
3.1.1 一次调频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
3.1.2 算法的整体描述 |
3.2 给煤量的能量传递时间计算 |
3.2.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
3.2.2 协调系统建模及参数估计 |
3.3 锅炉蓄热变化量计算 |
3.3.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
3.3.2 锅炉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
3.4 计算实例 |
3.4.1 锅炉响应时间计算分析 |
3.4.2 机组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
3.4.3 最大支撑幅度计算 |
3.5 评估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火电深度调峰对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1 机组的响应能力分析 |
4.2 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的系统仿真模型 |
4.2.1 LFC建模 |
4.2.2 风电系统建模 |
4.2.3 启停调峰 |
4.2.4 深度调峰 |
4.3 基于简化LFC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仿真初始环境设置 |
4.3.2 仿真结果 |
4.3.3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功率分配因子动态轨迹优化的多机互补协调优化策略 |
5.1 优化控制策略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基于动态轨迹规划的功率分配因子优化策略 |
5.1.3 优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5.2 算例仿真 |
5.2.1 算例分析 |
5.2.2 算法稳定性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改进型模糊自抗扰的优化控制 |
6.1 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 |
6.1.1 对象模型的变化 |
6.1.2 模糊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
6.1.3 针对迟延时间的改进 |
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风光新能源消纳现状 |
1.1.2 提升风光新能源消纳方案 |
1.1.3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灵活性资源配置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配置方法总结分析 |
1.3 本文工作 |
2 含多样化灵活性资源的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年模拟运行模型 |
2.1 供热系统灵活性资源分析与建模 |
2.1.1 抽汽供热机组的可行运行域模型 |
2.1.2 抽汽供热机组低压缸灵活切除能力改造后的可行运行域模型 |
2.1.3 抽汽供热机组配置蓄热罐后的可行运行域模型 |
2.1.4 抽汽供热机组配置电锅炉后的可行运行域模型 |
2.2 计及储热备用效益和跨周期配置策略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
2.2.1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结构 |
2.2.2 现有电热综合调度模型存在的问题 |
2.2.3 计及蓄热罐供热备用的抽汽供热机组最大发电可调容量模型 |
2.2.4 考虑蓄热跨周期配置策略的目标函数设计 |
2.2.5 约束条件 |
2.3 基于逐周期滚动循环的年模拟运行模型 |
2.3.1 周期衔接参数的传递模型 |
2.3.2 短期调度模型的简化策略 |
2.3.3 模型的求解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省区级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 |
3.1 灵活性资源的配置思路 |
3.2 灵活性资源配置的成本与效益 |
3.2.1 灵活性资源投资成本计算模型 |
3.2.2 消纳新能源节煤效益计算模型 |
3.2.3 减少纯凝机组建设的投资节约效益计算模型 |
3.3 灵活性资源的配置模型 |
3.3.1 灵活性资源的经济性评估模型 |
3.3.2 灵活性资源配置容量确定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实例分析 |
4.1 基础数据 |
4.1.1 参考年数据 |
4.1.2 规划年数据 |
4.1.3 灵活性资源相关数据 |
4.2 年仿真运行模型有效性验证 |
4.3 储热备用效益与储热量跨周期配置的必要性分析 |
4.3.1 调度场景设定 |
4.3.2 供暖期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4.3.3 典型场景分析 |
4.4 不考虑纯凝机组投资节约效益的配置方案 |
4.4.1 单一灵活性资源的配置方案 |
4.4.2 多种电、热灵活性资源的协同配置方案 |
4.5 考虑纯凝机组投资节约效益的配置方案 |
4.5.1 极端日参数设定 |
4.5.2 单一灵活性资源的配置方案 |
4.5.3 多种电、热灵活性资源的协同配置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火电机组建模研究 |
1.2.1 汽轮机系统建模 |
1.2.2 锅炉系统建模 |
1.2.3 机炉耦合建模 |
1.3 火电机组经济性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火电机组建模仿真 |
2.1 EBSILON介绍 |
2.1.1 Ebsilon软件简介 |
2.1.2 基本建模过程 |
2.2 火电机组建模 |
2.2.1 汽轮机系统建模及仿真 |
2.2.1.1 汽轮机系统模型介绍 |
2.2.1.2 建模及仿真 |
2.2.1.3 汽轮机模型验证及变工况 |
2.2.2 锅炉系统建模及仿真 |
2.2.2.1 锅炉系统模型介绍 |
2.2.2.2 建模及仿真 |
2.2.2.3 锅炉系统模型验证及变工况 |
2.2.3 汽轮机系统和锅炉系统耦合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3 再热气温调节控制研究 |
3.1 再热器气温调节原理 |
3.2 软件环境下再热汽温控制逻辑 |
3.3 中间点温度变化时烟气再循环率的变化 |
3.4 烟气再循环率及其影响因素 |
3.4.1 负荷 |
3.4.2 过量空气系数 |
3.4.3 煤质 |
3.4.4 给水温度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经济性研究 |
4.1 负荷改变 |
4.2 磨煤机入口风温改变 |
4.3 烟气旁路中间点温度改变 |
4.4 本章小结 |
5 优化系统改造 |
5.1 负荷改变 |
5.2 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比例改变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本文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可再生能源系统接入对电网的冲击 |
1.1.2 特高压输电对汽轮机一次调频的影响 |
1.1.3 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降低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组灵活性运行研究现状 |
1.2.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研究现状 |
1.2.4.1 阀门一次调频研究 |
1.2.4.2 高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
1.2.4.3 低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
1.2.4.4 凝结水节流调节负荷研究 |
1.2.5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和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
2.1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
2.1.1 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 |
2.1.2 连续传递函数的离散化 |
2.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辨识 |
2.1.4 数据预处理 |
2.1.5 参数辨识 |
2.1.6 参数辨识结果 |
2.1.7 结果验证 |
2.1.8 DEH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
2.1.9 结论 |
2.2 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
2.2.1 协调控制系统原理 |
2.2.2 制粉系统模型 |
2.2.3 锅炉模型 |
2.2.4 管道压损模型 |
2.2.5 汽轮机模型 |
2.2.6 参数辨识和模型仿真 |
2.2.6.1 制粉系统参数辨识和验证 |
2.2.6.2 锅炉模型求解和验证 |
2.2.6.3 管道压损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
2.2.6.4 汽轮机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
2.2.6.5 协调控制系统模型整体验证 |
2.2.7 CCS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
2.2.8 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与评估 |
3.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仿真与试验分析 |
3.1.1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分析 |
3.1.1.1 一次调频相关概念 |
3.1.1.2 DEH和 CCS一次调频模型 |
3.1.1.3 DEH和 CCS单独一次调频 |
3.1.1.4 DEH和 CCS协同一次调频 |
3.1.1.5 灵活改变机组运行方式 |
3.1.2 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 |
3.1.2.1 调节阀最大调频能力分析 |
3.1.2.2 给水小旁路的一次调频 |
3.1.2.3 混合一次调频 |
3.1.2.4 试验结果分析 |
3.1.3 结论 |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 |
3.2.1 调门动态特性分析 |
3.2.2 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
3.2.2.1 一次调频过程变工况分析 |
3.2.2.2 基于变工况分析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
3.2.2.3 基于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
3.2.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流程 |
3.2.3 一次调频能力仿真结果和验证 |
3.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应用说明 |
3.2.5 结论 |
3.3 基于EBSILON的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分析 |
3.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
3.3.1.1 EBSILON简介 |
3.3.1.2 1000 MW机组EBSILON建模 |
3.3.1.3 变工况模型验证 |
3.3.2 高加给水旁路仿真分析 |
3.3.2.1 高加小旁路仿真分析 |
3.3.2.2 高加混合旁路分析 |
3.3.2.3 高加大旁路分析 |
3.3.2.4 最优高加旁路方式分析 |
3.3.3 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方法应用说明 |
3.3.4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分析 |
4.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优化研究 |
4.1.1 一次调频参数分析 |
4.1.1.1 一次调频死区的分析及仿真 |
4.1.1.2 一次调频响应时间的分析及仿真 |
4.1.1.3 速度不等率的分析及仿真 |
4.1.2 系统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分析 |
4.1.2.1 调差系数 |
4.1.2.2 电力系统的负荷频率静态特性 |
4.1.2.3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 |
4.1.2.4 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 |
4.1.3 算例仿真分析 |
4.1.4 结论 |
4.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火电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
4.2.1 火电机组经济性和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
4.2.1.1 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 |
4.2.1.2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
4.2.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
4.2.2.1 优化目标 |
4.2.2.2 约束条件 |
4.2.3 正弦余弦算法 |
4.2.4 算例仿真分析 |
4.2.5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大型汽轮发电机组AGC性能综合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围绕锅炉控制开展AGC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2 围绕汽轮机控制开展AGC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3 围绕辅机设备开展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对象介绍及基本思路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火电机组AGC性能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火电机组AGC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
2.2.1 AGC的基本原理 |
2.2.2 AGC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 AGC性能优化的基本思路 |
2.3.1 锅炉侧的相关优化 |
2.3.2 汽轮机侧的相关优化 |
2.3.3 辅机侧的相关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主汽温的模糊状态变量—预测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模糊状态变量—预测控制策略 |
3.2.1 控制器设计 |
3.2.2 模糊模型-状态反馈控制 |
3.3 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分级前馈补偿优化策略 |
4.1 引言 |
4.2 单级前馈控制的优势及局限性分析 |
4.3 汽轮机分级前馈补偿的优化方法 |
4.3.1 功率前馈控制回路优化设计 |
4.3.2 控制参数获取方法 |
4.4 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组辅机设备控制系统的优化 |
5.1 引言 |
5.2 给水泵小汽轮机转速线性调节的优化 |
5.2.1 传统汽泵转速控制及存在问题分析 |
5.2.2 小汽轮机转速线性调节的优化方法 |
5.2.3 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5.3 锅炉GBL型捞渣机控制系统的优化 |
5.3.1 机组捞渣机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5.3.2 捞渣机控制优化及实现 |
5.3.3 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飞轮储能辅助600MW燃煤机组调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火电机组灵活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火电机组灵活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火电机组灵活性国内研究现状 |
1.3 储能技术概况 |
1.4 飞轮储能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飞轮储能系统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2 飞轮储能系统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煤机组调频过程分析 |
2.1 电力系统频率变化及调频方式 |
2.1.1 电力系统频率变化原因 |
2.1.2 燃煤机组一次调频工作机理 |
2.1.3 燃煤机组二次调频工作机理 |
2.2 火电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
2.2.1 协调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
2.2.2 负荷控制方式 |
2.2.3 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前馈控制方式 |
2.3 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系统模型 |
2.3.1 汽轮机模型 |
2.3.2 汽包锅炉模型 |
第3章 飞轮储能辅助燃煤机组调频过程仿真分析 |
3.1 飞轮储能系统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 |
3.2 飞轮储能充放电控制策略 |
3.2.1 飞轮储能系统数学模型 |
3.2.2 飞轮储能机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3.2.3 飞轮储能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3.3 飞轮储能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3.4 飞轮储能参与的两区域互联电网模型 |
3.5 飞轮储能辅助燃煤机组二次调频仿真模拟 |
3.5.1 阶跃扰动 |
3.5.2 连续扰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轮储能辅助调频的参数配置和经济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储能系统辅助调频收益模式 |
4.2.1 各项调频参数计算方法 |
4.2.2 飞轮储能系统提升电厂调频服务质量的作用 |
4.3 飞轮储能系统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经济性分析 |
4.3.1 飞轮储能系统各项成本核算 |
4.3.2 飞轮储能系统收益核算 |
4.3.3 储能系统容量约束和功率约束 |
4.4 飞轮储能系统的容量功率配置及算例分析 |
4.4.1 储能系统最终收益计算流程 |
4.4.2 基因遗传算法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短路计算模型及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电机组降压运行 |
1.2.2 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1.2.3 电网运行经济效益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大机组线路降压对电网短路电流影响分析 |
2.1 机组降压运行对分区电网供电能力的影响 |
2.2 机组降压运行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2.1 机组接入方案 |
2.2.2 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2.3 机组脱离高压侧短路电流计算 |
2.2.4 机组接入低压侧短路电流计算 |
2.3 大机组降压运行短路电流变化规律 |
2.3.1 短路电流综合变化计算 |
2.3.2 机组脱离电网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
2.3.3 机组接入电网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
2.3.4 机组降压运行对短路电流的综合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机组降压线路降压运行经济性分析及建模 |
3.1 机组降压运行经济性分析 |
3.1.1 机组降压对线路损耗的影响 |
3.1.2 机组降压对主变损耗的影响 |
3.1.3 综合电能损耗与送出线路长度关系研究 |
3.2 机组降压运行工程经济性分析 |
3.2.1 机组降压延后变电站投资年限 |
3.2.2 节省综合投资与对应电能损耗关系分析 |
3.3 机组降压运行经济性与工程经济性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机组降压运行案例分析 |
4.1 湖南电网运行情况 |
4.2 机组降压方案优选分析 |
4.2.1 降压接入点分析 |
4.2.2 接入系统方案 |
4.2.3 方案经济性分析 |
4.2.4 方案短路电流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负责项目) |
附录C (论文相关计算数据) |
(8)调顺电厂厂用电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厂用电率的定义 |
1.1.2 研究降低厂用电率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调顺电厂降低厂用率改造目标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顺电厂厂用电构成、现状分析及改造思路 |
2.1 调顺电厂厂用电构成 |
2.2 调顺电厂厂用电率现状分析 |
2.3 调顺电厂厂用电率的节能改造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双速改造 |
3.1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
3.1.1 循环水系统阻力特性 |
3.1.2 循环水泵电动机工频运行时冷却水流量和耗功计算结果 |
3.1.3 循环水泵电动机高低速运行时冷却水流量和耗功计算结果 |
3.2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双速改造方案 |
3.2.1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双速改造简述 |
3.2.2 循环水泵节能双速改造设计要求 |
3.2.3 循环水泵节能双速改造绕组分布及连接 |
3.3 循环水泵电机双速改造后节能分析 |
3.3.1 运行工况说明 |
3.3.2 情况分析 |
3.3.3 数据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装置节能改造 |
4.1 凝结水泵电机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
4.2 凝结水泵电机高压变频改造 |
4.2.1 动力系统改造设计 |
4.2.2 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4.3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调速节能改造 |
4.3.1 凝结水水电机永磁调速节能的方法及原理 |
4.3.2 凝结水水电机永磁调速节能的方案 |
4.3.3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调速节能的优缺点 |
4.4 凝结水泵电机绕组永磁调速装置节改造 |
4.4.1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原理 |
4.4.2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的可靠性 |
4.4.3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与中高压变频器的技术对比 |
4.4.4 绕组永磁调速装置与涡流盘式耦合器的技术对比 |
4.5 凝结水泵电机节能改造方案论证 |
4.5.1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节能技术与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对比 |
4.5.2 凝结水泵电机绕组永磁调速节能技术与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对比 |
4.5.3 凝结水泵电机绕组永磁节能技术与永磁涡流节能技术对比 |
4.5.4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节能选取分析 |
4.6 凝结水泵电机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装置改造后节能分析 |
4.6.1 试验过程及数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引增合一节能改造 |
5.1 大型风机高压电机节能改造设计原则 |
5.1.1 大型风机高压电机厂用电率分析 |
5.1.2 大型风机高压电机设备参数 |
5.1.3 增引合一改造分析 |
5.2 引增合一节能改造方案 |
5.3 引增合一改造后节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组节能综合升级改造后性能试验研究 |
6.1 机组节能综合升级改造后性能试验 |
6.1.1 试验目的 |
6.1.2 试验方法 |
6.1.3 试验数据汇总 |
6.2 机组改造后节能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计算及其控制系统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直接空冷技术发展沿革 |
1.3 直接空冷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直接空冷系统的介绍及其变工况特性分析 |
2.1 直接空冷系统简介 |
2.1.1 直接空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2 直接空冷系统的组成部分 |
2.1.3 直接空冷系统的特点 |
2.2 直接空冷机组背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机组负荷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
2.2.2 空冷凝汽器的真空严密性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
2.2.3 风机频率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
2.2.4 环境因素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
2.2.5 空冷散热面清洁度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
2.2.6 真空泵工作状况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
2.3 直接空冷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直接空冷凝汽器的部分冷端参数 |
2.3.2 凝汽器热量计算 |
2.3.3 排汽压力的计算 |
2.4 直接空冷机组变工况对机组背压影响的计算分析 |
2.4.1 排汽流量对机组背压的变工况计算 |
2.4.2 环境风速对机组背压的变工况计算 |
2.4.3 外界温度对机组背压的变工况计算 |
2.4.4 翅片管束污垢热阻对机组背压的变工况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设定值的设计 |
3.1 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的定义 |
3.2 等效热降法理论与变工况参数的确定 |
3.2.1 等效热降法 |
3.2.2 机组背压等效热降定量法理论 |
3.2.3 机组变工况参数的确定 |
3.3 机组背压与汽轮机微增功率的关系 |
3.3.1 汽轮机微增功率理论研究 |
3.3.2 汽轮机微增功率实例计算 |
3.4 机组背压与风机群耗功量的关系 |
3.4.1 空冷风机的理论分析 |
3.4.2 空冷风机耗能的实例计算 |
3.5 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接空冷机组背压控制策略的优化 |
4.1 直接空冷机组背压现有控制系统介绍 |
4.2 两种预测控制的理论分析 |
4.2.1 动态矩阵控制理论 |
4.2.2 广义预测控制理论 |
4.2.3 两种预测控制的关系 |
4.3 仿真试验 |
4.3.1 仿真参数设定 |
4.3.2 三种控制算法的仿真对比 |
4.3.3 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计及环境外部性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电外部性理论 |
1.2.2 风电及光伏发电外部性理论 |
1.2.3 环境外部性核算方法 |
1.2.4 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概述 |
2.1 工业园区和综合能源系统介绍 |
2.2 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类型 |
2.3 工业务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特点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电、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核算模型构建 |
3.1 环境外部性的内涵 |
3.2 煤电环境外部性分析 |
3.2.1 煤电环境外部性的定义及构成 |
3.2.2 煤电环境外部性核算的特点及难点 |
3.3 煤电环境外部性核算模型构建 |
3.3.1 直接市场法 |
3.3.2 核算模型构建 |
3.4 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分析 |
3.4.1 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的定义及构成 |
3.4.2 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核算的特点和难点 |
3.5 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核算模型构建 |
3.5.1 全生命周期法 |
3.5.2 核算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环境外部性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模型构建 |
4.1 优化思路及原则 |
4.1.1 优化思路 |
4.1.2 优化原则 |
4.2 优化模型构建 |
4.2.1 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
4.2.2 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4.2.3 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
4.3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4.3.1 求解思路 |
4.3.2 求解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环境外部性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实证研究 |
5.1 煤电外部性核算 |
5.1.1 核算对象概况 |
5.1.2 环境对策成本 |
5.1.3 环境损失成本 |
5.1.4 环境外部性成本 |
5.2 风电及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核算 |
5.2.1 风电环境外部性核算 |
5.2.2 光伏发电环境外部性核算 |
5.3 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 |
5.3.1 某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概况 |
5.3.2 模型数据 |
5.3.3 优化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600 MW机组负荷调节方式经济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D]. 杜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EBSILON二次再热百万机组机炉耦合建模仿真及热经济性研究[D]. 麻国倩. 山东大学, 2020(12)
- [4]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D]. 廖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7)
- [5]大型汽轮发电机组AGC性能综合优化策略研究[D]. 石家魁.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6]飞轮储能辅助600MW燃煤机组调频技术研究[D]. 隋云任.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大机组并网线路降压运行短路计算模型及经济性研究[D]. 汪志才.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调顺电厂厂用电节能改造研究[D]. 杨童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直接空冷机组最佳背压计算及其控制系统的优化[D]. 冯赓. 山西大学, 2019(01)
- [10]计及环境外部性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源优化研究[D]. 施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