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Glorious Slackers of Beijing(论文文献综述)
赵祖涌[1](2021)在《镇雄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初探》文中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攻坚时期的新生事物,对扶贫脱困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功地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扶贫难题。在扶贫攻坚中,形成了较为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体(以下简称"移民"),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以下简称"移民社区")。
孙亚运[2](2021)在《冬学与乡村民众动员研究 ——以抗战时期太岳根据地为中心》文中指出
邹艳杰[3](2021)在《《飞机和航空》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王凤羽[4](2021)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喜剧电影作为最具活力和最具有民众基础的电影类型之一,始终在电影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为中国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农村喜剧电影作品,其电影理论对推动中国农村喜剧电影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从文化语境角度对电影“叙事分析”、“人物分析”、“审美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作为切入点,运用电影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进行研究。目前学术界尚未对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因此,文章运用喜剧理论,对于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着眼于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基本概况。从概念的界定和建国以来作品的梳理来对基本概况进行叙述。通过厘定喜剧、喜剧电影、农村题材电影的相关概念,从而发现农村题材喜剧电影概念的界定是农村题材电影和喜剧电影概念的提取合并;8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时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社会语境给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发生机会。第二章为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类型分析。在概况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电影文本内部,从题材分类的角度将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类型划分为改革喜剧、爱情喜剧、生活喜剧。该时期的农村题材喜剧从针砭时弊和抚慰人们心灵的“伤痕电影”走向多元化发展。第三章对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进行分析。从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两方面进行。纵观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作品,发现在改革开放这种特殊的社会语境下促使其产生歌颂农村新生活和揭露农村残留弊病的叙事主题。指出单一的叙事模式链,二元对立叙事手法、贴近现实的叙事风格等对当时受众群体来说都是有效的叙事策略。第四章是对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人物分析。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多元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改变了以往农村题材喜剧片在人物塑造时的概念化、平面化的特点,变得更加关注农民的真实生活和心理诉求,同时人物喜剧性格和趣味性的人物语言为电影增添了喜剧性。第五章通过上述概况与三方面的分析,总结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审美特征。喜剧电影审美是从审美主客体两方面进行的,本文从笑的发生机制与电影本体固有的特性来分析其审美特征。以此产生了不协调状态下触发的笑;在笑声中传达主流意识形态;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张扬的歌颂与贬抑的讽刺;大众化的审美取向五项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独特的审美特征。文章将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的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并对其分类、叙事、人物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剖析了其审美特征。文章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研究的层面较为单一,在研究角度上存在局限性。
张思承[5](2021)在《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起“南方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欧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颇受欢迎的文学经典。福克纳对小说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与创新,他创作的小说敏锐而深刻地洞察了美国南方的社会和历史,表达了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邃思考。1950年,福克纳因其“对当代美国小说产生的强有力的影响以及在艺术上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学术界长期认为福克纳的最高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于他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上,然而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作为福克纳创作艺术的重要部分,对其的重新发掘与解读也是理解福克纳作品全貌与价值的重要途径。纵观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常常采用“儿童视角”对故事进行叙述,而儿童独特的思维特征和观察方式则使得小说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叙事风貌和文学效果。本文以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叙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儿童视角的具体文本表现,进而探讨儿童视角的使用为小说带来的艺术效果及作家使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福克纳对美国种族歧视、社会异化等问题的思考以及怜悯女性、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情怀。论文的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介绍了威廉·福克纳的生平与小说创作历程、福克纳研究的国内外动态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第一部分对“儿童视角”这一术语进行了概念上的厘定与梳理;第二部分则以叙述视角为依据,将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分为三种类型,并结合相关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文本表现。第二章重点探讨福克纳在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使用儿童视角达到的“陌生化”、“复调”、“诗化”和“反讽”的文学审美效果。第三章深入挖掘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的深层意蕴,即作家在这些小说中寄寓的对故土的眷恋之心、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之情以及对社会和人性异化问题的思索。第四章从作家的生长环境与童年经验、作家对叙事技巧的先验尝试、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形成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福克纳在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选取独特的儿童视角进行叙事,既在文本中倾注了自己的童年经验和故土情思,又隐含着自己的价值劝导与人性关怀,构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对福克纳短篇小说的儿童视角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探寻福克纳的世界的新途径,在这个世界里,长篇小说中所描绘的景象得到证实、深化和延伸,是对我国福克纳研究尤其是短篇小说研究的必要补充。
杨汝丽[6](2021)在《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昭通市东部三县由镇雄县、威信县、彝良县构成,此三县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自西汉至明朝均属同一行政区域,因而在语言上具有联系性。其方言称谓语与云南省境内其他方言称谓语同中有异,与邻近的四川省、贵州省方言称谓语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又因昭通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尚存空间,为拓宽昭通方言词汇的研究视角,故而对其作进一步研究。文章在深入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借助语言接触理论和方言学内容,通过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首次将三县方言称谓语融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研究,旨在呈现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自身情况、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文化内涵,为云南方言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全文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昭通三县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对象概况、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以及材料来源。第一章,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分类研究。通过反复阅读称谓语分类研究相关资料后,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系统,进而在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对三县方言称谓语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章,昭通三县方言特殊称谓语研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三县方言中的九个特殊称谓语进行重点描写,旨在呈现其特别之处,厘清其历史来源及地理分布情况,对《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没有收录的方言词分布情况进行补充。第三章,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特点分析。结合实际用例,对三县方言称谓语的结构、语义、语用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三县方言称谓语的七个其他特点。第四章,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形成原因及文化内涵。运用语言接触理论等对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外部形成原因和内部造词理据进行分析,深入挖掘称谓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结语。总结文章的基本结论、创新点和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彭东明[7](2021)在《一生的长征》文中研究指明人物小传喻杰(1902-1989):1902年3月出生于平江县嘉义乡一贫农家庭。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19日随红六团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1936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历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部长、西北贸易公司经理兼西北农民银行行长、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厅长等,为陕甘宁边区发展、保证军队供给、支援抗日战争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曾作为中共和边区工商界代表随周恩来同志参加国共重庆谈判。
张晶欣[8](2020)在《莫言中短篇小说的儿童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莫言,于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中国文坛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1981年,发表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5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余华说莫言的文学之路,就是一条反精英的文学之路。他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敢于直面现实、鞭挞现实,从现实中汲取鲜活的素材植入其文学世界中,使现实与虚构融合,使人性与怪诞融合。其次儿童叙事绝对算得上作为莫言笔下的最为常见的叙事手法,与其他叙事手法共同支撑起莫言的文学世界。莫言笔下的儿童并非只是以讲述者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而是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但目前研究者们对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叙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儿童书写还有很大部分内容亟待发掘,所以本文以儿童书写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形象为切入口,探讨莫言小说中的儿童内心与行为及其美学意义。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莫言小说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再次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简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梳理和阐述儿童叙事的相关概念。儿童叙事是近些年提出来的理论,研究儿童叙事的文章也比较少。厘清儿童叙事与叙事的关系,莫言与儿童叙事的关系是探索莫言小说中的儿童世界的“黄金钥匙”。第二章梳理和阐述莫言笔下的儿童世界。着重梳理了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挖掘其内心世界。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各有千秋,按家庭状态梳理后便会发现有以下几大类:健全家庭的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没有提及家庭的儿童、只和男性长辈相处的儿童。按时间发展梳理可发现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着重描写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儿童形象。时代与社会的限制注定了儿童被忽视的状况,直接导致儿童在幼小的年纪下承受了过于沉重的压力,造成内心上的种种创伤,使得儿童的诸多情感的表达都通过梦境进行实现。分析儿童的梦书写,探究儿童的敏锐的、尚未被社会标准化的世界。莫言笔下各种各样儿童形象是莫言内在心灵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其笔下的儿童世界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冷静思考。第三章着重讨论莫言中短篇小说中儿童叙事策略及儿童视角。莫言笔下的很多故事都是家乡老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所以莫言的作品很多都运用了“说书式”的表达。“说书式”的表达一般分两种,即儿童本身就是说书人和转述者与听众出现的说书场景两种。儿童叙述与民间故事的融合,使得莫言的诸多作品有着多变的叙述角度和极佳的叙事张力。其次,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导致莫言笔下的儿童大都经历生存的考验,如面对饥饿与疾病、天灾与人祸;莫言笔下的大多数儿童都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食物之于儿童又是怎样的存在?莫言笔下的儿童如天地间的精灵,游荡在大地上,那么他们又是以怎样的生活状态书写着传奇又魔幻的历史?第四章探索莫言小说中儿童叙事的独特性。莫言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作品中,抒发真情实感,其笔下的儿童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依靠自己的感官认知,将事物具体化。以客观的视角看待生活中出现的每一幕,给予读者更多元的思考角度。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点明莫言小说中儿童叙事的独特魅力。
罗琳[9](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李晓阳[10](2020)在《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词汇教学”的教学策略 ——以《发展汉语·中级阅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课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为任何语言的教学都要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有一环出现缺失都是不完整的教学,而阅读课就是关于“读”的重要体现,所以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阅读阶段,中级阅读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为了步入高级做准备,所以在这一阶段积累词汇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就更为重要。本文将基于《发展汉语·中级阅读》系列教材,对中级阅读课的词汇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论文将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来写: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整理了国内外关于阅读课目的与技能、阅读词汇、阅读教材以及阅读课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是对《发展汉语》阅读教材词汇的统计分析。分为三个小节进行统计分析。第一个小节为教材中的词汇等级统计和分析,第二小节对教材中的词汇编写体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从词汇与课文的安排方式和词汇注释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第三小节对词汇按照文章话题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各话题文章数量和词汇量,并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发展汉语·中级阅读》与中级阅读课词汇教学出现的问题分析。在第一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实习经历进行阐述。主要从三方面分析,第一个是教材词汇的问题,主要有教材中大纲词汇不突出,教材词汇安排和释义方式不当。第二个是教师教授这些词汇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对阅读课词汇教学不重视,教学策略不灵活及词汇知识储备不够。第三个为学习者学习词汇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者学习策略不当,词汇使用环境不强,母语影响以及文化词汇理解能力弱的问题。第四章为阅读课教学策略提出。主要提出了五种教学策略,分别为对比法、直接展示法、语境教学法、语素教学法和游戏法。其中对比法从词义、语法、语用三个点来阐述。直接展示法分为实物、图片、动作三种。语境教学法分上下文语境、情景教学和文化背景情景教学。语素教学法从生词讲解、猜测词义、近义词辨析展开叙述。游戏法提出了四种可参考的游戏。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即缺乏客观证据支撑,期望可以在之后的研究中有所补充。
二、The Glorious Slackers of Beij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Glorious Slackers of Beijing(论文提纲范文)
(1)镇雄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镇雄县移民社区概况 |
(一)移民社区管理现状 |
(二)移民构成 |
1. 基础设施滞后致贫。 |
2. 观念落后,思维单一致贫。 |
3. 因天灾人祸造成劳力缺乏致贫。 |
4. 因病致贫。 |
5. 因学致贫。 |
6. 动力缺乏致贫。 |
7. 其他原因致贫。 |
二、移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管理与移民社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相适应 |
(二)移民社区、移民原住村和挂包干部三者之间合力减弱 |
(三)集体经济缺乏 |
(四)移民社区的独立性会成为移民社区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障碍 |
三、对策和建议 |
(一)移民社区“两委”和管理人员的配备 |
1. 抓“一把手”。 |
2. 抓“优中选”。 |
(二)加大移民社区“两委”和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 |
(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扶贫扶志的问题 |
(四)建立移民社区服务中心 |
(五)加强移民就业培训的针对性 |
(六)大力发展移民社区经济 |
(4)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学术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发展 |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喜剧 |
第二节 爱情喜剧 |
第三节 生活喜剧 |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分析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主题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策略 |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人物分析 |
第一节 人物身份的设置 |
第二节 人物诉求表达的喜剧化 |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不协调状态下触发的笑 |
第二节 在笑声中传达主流意识形态 |
第三节 温情、乐观、昂扬的喜剧风格 |
第四节 张扬的歌颂与贬抑的讽刺 |
第五节 大众化的审美取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福克纳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价值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 本文的切入视角 |
3.3 本文的创新价值 |
第一章 福克纳短篇小说的儿童视角 |
1.1 研究范畴和对象界定——儿童视角 |
1.1.1 “视角”概念的演变过程 |
1.1.2 儿童视角的范畴界定 |
1.1.3 儿童视角在小说创作中的使用 |
1.2 儿童视角在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文本表现 |
1.2.1 第一人称经验视角 |
1.2.2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
1.2.3 多重视角的转换 |
第二章 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的文学效果 |
2.1 “陌生化”效果 |
2.1.1 生活原貌的童真还原 |
2.1.2 美好人性的原初体验 |
2.1.3 对暴力场景的委婉处理 |
2.2 “复调”效果 |
2.2.1 “儿童叙述”与“成人叙述”的复调 |
2.2.2 “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复调 |
2.2.3 “叙述主角”与“隐含作者”的复调 |
2.2.4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复调 |
2.3 “诗化”效果 |
2.4 “反讽”效果 |
第三章 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的深层意蕴 |
3.1 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故乡的眷恋与惋惜 |
3.1.1 对南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
3.1.2 对工业掠夺的感伤与痛惜 |
3.2 对种族歧视与女性压迫状况的深切关注 |
3.2.1 对种族歧视现象的犀利鞭挞 |
3.2.2 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深切怜悯 |
3.3 对社会异化与人性扭曲现象的理性思考 |
3.3.1 对法律异化和阶级异化的沉重思索 |
3.3.2 对个性丧失和人性泯灭的深刻揭示 |
第四章 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的成因分析 |
4.1 作家生长环境与童年经验的文学再现 |
4.2 作家文学创作中叙事技巧的先验尝试 |
4.3 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况 |
一、昭通东部三县概况 |
二、昭通东部三县方言音系简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称谓语研究现状 |
二、云南省方言称谓语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整理归纳法 |
五、共时结合历时分析法 |
第五节 材料来源 |
一、材料来源 |
二、发音合作人 |
三、读音标注说明 |
第一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亲属称谓系统 |
一、祖辈称谓 |
二、父辈称谓 |
三、同辈称谓 |
四、子辈称谓 |
五、孙辈称谓 |
六、其他亲属称谓 |
第二节 社会称谓系统 |
一、姓名称谓 |
二、交际称谓 |
三、职业称谓 |
第三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比较研究 |
一、外部比较 |
二、内部比较 |
第二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特殊称谓语研究 |
第一节 特殊亲属称谓语 |
一、表“祖母”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
二、表“父亲”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
三、表“姑母”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
四、表“姨母”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
五、表“舅舅”的特殊亲属称谓语 |
第二节 特殊社会称谓语 |
一、表“年轻男女”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
二、表“结巴的人”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
三、表“道士”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
四、表“警察”的特殊社会称谓语 |
第三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特点分析 |
第一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结构特点 |
一、合成词占主体地位 |
二、有“的字短语” |
三、有同称异指和异称同指的情况 |
第二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语义特点 |
一、语义具有特定性和加合性 |
二、感情色彩突出 |
三、方言口语浓厚 |
四、用它物象征或指称 |
第三节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语用特点 |
一、从他称谓现象普遍 |
二、存在男女混称现象 |
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
四、有称谓缺环现象 |
五、城乡之间有差异 |
六、詈骂称谓居多 |
七、保留了部分古称谓 |
第四章 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的形成原因及文化内涵 |
第一节 称谓语外部形成原因 |
一、历史政治因素 |
二、民族杂居 |
三、社会的发展 |
四、方言接触 |
五、地理位置 |
第二节 称谓语的理据研究 |
一、属性理据 |
二、修辞理据 |
第三节 称谓语反映的文化内涵 |
一、称谓语反映了生产生活状况 |
二、称谓语反映宗族观念 |
三、称谓语反映男尊女卑的观念 |
四、称谓语反映礼文化 |
五、称谓语反映宗教文化 |
六、称谓语反映当地习俗 |
七、称谓语反映民间传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云南省昭通市东部三县方言亲属称谓语调查表 |
附录 B 云南省昭通市东部三县方言社会称谓语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一生的长征(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小传 |
回乡 |
到横圳去 |
走过的路蹲过的山 |
丽江电站 |
乡村顾问 |
太平洋警察 |
调羹 |
靠山吃山 |
白胡子黑胡子 |
没有落后的群众 |
一河水一把伞 |
娘啊,娘 |
我欠你的债最多 |
猪事 |
家事国事 |
前门后门 |
偷瓜贼 |
1985年的秋天 |
国家没有粮食 |
长征长征 |
补记 |
(8)莫言中短篇小说的儿童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一、儿童叙事与莫言 |
(一)叙事与儿童叙事 |
(二)莫言的童年生活与莫言的儿童观 |
二、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的儿童世界 |
(一)儿童形象 |
1、儿童与家庭 |
2、儿童与时代——“文革”时期的儿童 |
(二)儿童的内心世界 |
1、儿童心灵深处的创伤 |
2、缺失疼爱的孤独儿童 |
(三)儿童的感官书写 |
1、视觉 |
2、听觉 |
3、嗅觉 |
4、想象力 |
5、儿童性本能的展现 |
三、儿童叙述策略及儿童情感书写 |
(一)“儿童说书” |
1、“儿童说书者”式的“讲故事” |
2、转述者与听众的出现 |
(二)儿童的梦书写 |
(三)儿童视角下的“生” |
1、生存的考验——饥饿与疾病,战争与天灾 |
2、生活的希望——饮食 |
3、生命的状态——孤独 |
(四)儿童眼中的儿童 |
1、肯定与钦佩 |
2、麻木与凶残 |
(五)儿童眼中的成人 |
1、不屑与讥讽 |
2、悲悯与同情 |
四、莫言小说儿童叙事的独特性 |
(一)纯净的儿童与恶臭的成人 |
(二)精神怪胎与良知作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1 Introduction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2.1 Introduction |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
2.5 Summary |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
3.1 Introduction |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4.1 Introduction |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
4.3.1 Irony |
4.3.2 Negation |
4.3.3 Parody |
4.3.4 Presupposition |
4.4 Interdiscursivity |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1 Introduction |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5 Summary |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6.1 Introduction |
6.2 Realignment |
6.3 Enhancement |
6.4 Imitation |
6.5 Supplementation |
6.6 Popularization |
6.7 Summary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
7.2 Limitations |
7.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附件 |
(10)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词汇教学”的教学策略 ——以《发展汉语·中级阅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一、《发展汉语·中级阅读》教材中词汇的分析 |
(一)教材中词汇等级分析 |
1.教材词汇等级统计 |
2.各等级词统计结果分析 |
(二)词汇编写体例统计分析 |
1.词汇与课文的安排方式 |
2.词汇注释的呈现方式 |
(三)教材中词汇的统计分类 |
二、《发展汉语·中级阅读》与中级阅读课堂词汇教学问题分析 |
(一)教材词汇选择及编排的问题 |
1.教材中大纲词汇不明显 |
2.教材中的词汇安排及释义存在问题 |
(二)教师教授词汇过程中的问题 |
1.教师对阅读课词汇教学重视度不够 |
2.教师教授词汇方法不灵活 |
3.教师词汇知识储备不够 |
(三)学习者学习词汇过程中的问题 |
1.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不科学 |
2.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3.词汇练习使用环境不强 |
4.文化词汇理解力较弱 |
三、《发展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词汇教学策略 |
(一)对比教学策略 |
1.词义对比 |
2.语法对比 |
3.语用对比 |
(二)直接展示法 |
1.实物展示法 |
2.图片展示法 |
3.动作展示法 |
(三)语境教学法 |
1.上下文语境 |
2.情景语境 |
3.文化语境 |
(四)语素教学法 |
1.生词讲解 |
2.阅读猜词 |
3.近义词辨析 |
(五)游戏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The Glorious Slackers of Beijing(论文参考文献)
- [1]镇雄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初探[J]. 赵祖涌. 创造, 2021(10)
- [2]冬学与乡村民众动员研究 ——以抗战时期太岳根据地为中心[D]. 孙亚运.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飞机和航空》汉译实践报告[D]. 邹艳杰.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4]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研究[D]. 王凤羽. 扬州大学, 2021(09)
- [5]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儿童视角研究[D]. 张思承. 山西大学, 2021
- [6]昭通东部三县方言称谓语研究[D]. 杨汝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一生的长征[J]. 彭东明. 当代, 2021(03)
- [8]莫言中短篇小说的儿童书写[D]. 张晶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词汇教学”的教学策略 ——以《发展汉语·中级阅读》为例[D]. 李晓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福克纳论文; 互文性论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论文; 莫言作品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