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楼卫生间墙体渗水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奥奇[1](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凯[2](2021)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2019年,国务院正式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国家政策,住宅楼的提升改造也逐渐成为建筑学学科关注的新焦点。但在政府主导的老旧住宅楼改造过程中,往往缺少合理科学的指导,改造方式往往呈现出表面、同质、不可持续化,破坏了原有场所的记忆和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的改造老旧小区,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老旧住宅楼更新改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不同年代建成的老旧住宅楼和改造现状进行大量的调研,明晰了西安市老旧住宅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以笔者实际参与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改造的实际工程为例,分析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图表分析等方法对其住宅单体、室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人群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老旧住宅楼改造提升的原则和目标;分别从户内空间改造(厨卫空间、起居空间、阳台空间的改造)、公共空间改造(增设电梯、公共楼梯间改造、安装门禁)以及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节能改造设计、建筑外立面整治、外立面形象设计)三个层面,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和施工,并总结其相应的提升改造策略。最后,论文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够对今后老旧住宅楼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任慧敏[3](2021)在《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1970年代至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建筑以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台由早期住宅的辅助空间逐渐演化成住宅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阳台空间品质的优劣影响着住宅住户生活品质的质量高低。本文在基于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选择寒冷地区两个典型城市的代表性既有住宅小区调研,按照不同建设发展时期的改造情况对阳台进行现状整理,以一梯两户板式住宅的边套与尽端套为主,将其中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总结归纳住户的阳台行为模式,选取调研样本中的典型套型阳台进行入户详况调研。通过入户实测、现状信息采集及住户访谈等方法,分析住户共性阳台行为对阳台空间功能品质和物理环境品质的需求,总结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与研究,整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建筑主体结构、阳台结构及建筑构件等,并提出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的通用原则。分别针对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两个典型类型,从空间划分、功能布局、空间利用、家具设施、安全性和适老化设计方面提出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从热、声和光三个环境因素方面提出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师立洋[4](2021)在《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教育资源前往城市,导致农村农宅闲置现象严重。闲置农宅现已成为村庄最大的闲置资源。当下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发展态势良好,依托现有农宅发展庭院经济因其投资小、经营方便、兼顾生活等优势逐渐被重视。在此背景下,长安区抱龙村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对农宅进行合理改造,使其适宜庭院经济发展,最终达到盘活村庄闲置农宅,增加村民收入的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选取长安区抱龙村农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庭院经济导向下的农宅改造策略研究。主要包含了抱龙村农宅的改造目标与现实问题梳理、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农宅改造选型库构建及典型方案设计四部分。首先本文研究了抱龙村当下发展庭院经济市场的判断,论证了抱龙村发展庭院经济既迎合了城市人群的发展需求,又对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这在当下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农宅现状空间与庭院经济发展空间诉求的对比,分析出发展庭院经济的改造目标与现实问题,作为改造方法构建的依据。以此对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从农宅功能、室内空间扩展与整合、室外空间等方面对农宅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造策略与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分类归纳抱龙村不同农宅类型、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产业介入程度,构建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选型库,依托方案设计对每一改造类型的现实制约、改造重点及相应的改造策略手法进行说明。最后选取三个典型方案进行详细的改造设计,进一步验证了研究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终论文研究成果能够为当下及未来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提供方案借鉴与参考。本次研究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具有真实可操作性。针对不同问题的制约与挑战,改造设计方法通过建筑形式的变化提出不同的改造策略与改造中用到的技术手段,能够切实的指导农宅改造建设。农宅改造选型库的构建通过平面方案呈现功能的变化,分析由功能变化带来的空间变化以及改造限制,从改造设计方法中提取适宜的策略与技术方法,有效的指导了不同情况下的农宅改造建设。
孔德维[5](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存量时代背景下,我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既有住宅量大面广,主体结构保存较好且区位条件优良,但此类住宅修建年代早、技术条件不够成熟,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如何充分发掘既有住宅的价值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当前政府大力推行多样化、多方参与的改造策略,鼓励住户参与设计,但二维图纸不能很好地把住户的意见融入设计当中,而且理解的偏差经常会造成改造满意度的降低。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调研手段,对80-90年代的住宅的现状、改造需求等重点问题进行挖掘,归纳出典型家庭和户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根据住户的交互行为在VR室内模型中进行交互点设置,通过VR交互实验中参与者对交互点的选取和反馈信息,优化室内品质提升方法,探索VR介入的可行性及优势。首先在结合国内外住宅室内改造和VR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住宅平面布局和居住模式的演变。利用大连市典型居住区的图纸调研、实态调研、问卷调研的手段,对80--90年代户内的使用现状、改造需求、改造费用等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并归纳出典型家庭和户型进行分类研究。基于调研统计,归纳住户的居住情况和普遍性问题,根据层级化思想共总结出结构、设备管线和家具部品三大要点。由于住户的户内现状、资金预算和改造深度的不同,因此提出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层级化思想的户内要素和交互行为有对应关系,将交互行为设置为交互点,供后期VR交互实验中住户对交互点的改造进行自主选择。基于以上内容完成VR模型及实验流程的构建,本文以大连市典型楼栋为例,搭建三种典型户型的VR室内模型,邀请三种不同家庭进行交互点选择,此方法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完成公众参与虚拟室内空间的体验以及改造交互点的选取,帮助优化室内改造设计方法,第二是探索VR技术的介入下,住户如何参与到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流程中。最后根据VR交互实验交互点的选择结果,形成“3×3矩阵”多样化品质提升模式,提出了典型户型和家庭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依次分析了不同部位的设计施工、操作方法及其实现效果。也证实了利用VR技术进行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为今后室内品质提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许砚梅,刘惊涛[6](2020)在《基于GIS的水府庙流域生物安全格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生态系统的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湖南水府庙流域为例,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基于GIS空间分析识别各过程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以及综合生物安全水平,以此构建流域的生物安全格局,该格局能够有效了解区域生物生态安全状况,发现生态问题,从而为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也为全国水网地区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周倩[7](2020)在《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背景下,新建住宅数量巨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居住者对于现代化发展下的住宅需求从数量上转移到了舒适性、美学性等更多建筑品质性能条件的要求上。高速经济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其中既有住区建筑的品质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居住品质提升成为新课题。国外对于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一开始注重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新对象包含居住环境、户型变更、阳台及入口空间节点变更、设施改善。近年来全面转变为可持续更新的实践与研究,倡导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公共参与模式等方法。我国目前针对建筑品质退化提出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改造过程。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改造形式有专项节能改造、节能综合改造、部分宜居性改造。但是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实践中,涉及三个不同利益诉求方:国家、地方政府、个体居民或产权单位,由于诉求方目的性不同,改造中缺少整体性品质考虑,造成操作中进一步的品质破坏。本人借用国外开放住宅理论,提出住宅更新“层级”概念,明确各层级内容,使未来品质提升的操作更加整体性。层级化思路将住区建筑分为四个层级:外装层、隔离层、内装层、周边环境层。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范例及调研相关既有住区改造项目,发现不同层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各个层级进行问题分类,同时分析出层级交叉项可能导致的层级间的交叉问题从而挖掘目前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潜在矛盾性和提升点,并针对层级内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品质提升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查找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既有住区改造项目,用层级化思路分析各层级改造内容,提出层级间关联性。第二步,通过调研大连具体改造项目,发现各层级需要目前需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提出品质提升策略,选用大连代表性住区,分析现状,利用层级化思路提出改造思路,并作出试设计。
尤娟[8](2020)在《工业化住宅部品体系下的整体卫生间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建筑业作为各行业中能源消耗巨大的产业,大量的建筑垃圾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环境逐渐恶劣,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工业化住宅的发展更加凸显出紧迫性,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住宅部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住宅部品体系的标准化缺失,且未有效集成,同时对于住宅部品体系中集成化最高的整体卫生间部品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重点关注工业化住宅的住宅部品体系,并以整体卫生间为例研究其设计应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住宅部品体系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对工业化住宅、住宅部品及住宅部品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重点以住宅部品中集成化最高的整体卫生间部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住宅部品体系下的整体卫生间部品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我国整体卫生间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阶段使整体卫生间部品如何在各住宅体系中得以有效应用至关重要。然后,对整体卫生间部品自身进行研究,包括其构成、常用材料、功能集成、适宜尺寸等,并对市面上常售的不同类型整体卫生间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接下来,研究整体卫生间如何应用于住宅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管线连接、尺寸协调、个性化定制三个方面,并对整体卫生间定制流程做出简单总结。最后,根据上述所有的研究结果,通过构建CSI住宅体系模型及旧住宅卫生间的改造模拟的设计方案,对整体卫生间部品进行实际应用的设计。论文的最后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提出未来整体卫生间部品的发展途径。旨在住宅工业化转型过程中,住宅部品体系能够发展的更加健全。整体卫生间部品能形成更加完善、成熟、标准化的体系,从而为未来工业化住宅中整体卫生间部品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
单思聪[9](2020)在《基于公共租赁住房实态调查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保障性住房满足城镇住房困难人群的居住需求,十二五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迅速建设,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逐步成为保障性住房重要类型之一。当前正处于“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质量,对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品质有重要意义,也呼应了社会需求。大规模建设需求和经验缺乏的背景下,设计水平、居住品质和建设水平方面的问题一一暴露,急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的愿景。本论文对我国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展开实态调查,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总结我国建国后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历程;研究新加坡、荷兰和日本的公共住房建设情况,从发展概况、制度政策和规划设计三方面总结成功经验;其次,对南京、杭州、成都和西安四个典型城市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实态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的方法采集数据,从区位环境、住房品质满意度和建设技术等方面展开调研;并汇总实态调研现象与问卷结果,分析现有公共租赁住房在规划层面、建筑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不足,总结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策略,并以青棠湾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为例,对论文提出的策略进行实践检验,对今后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设计提供实践经验与可靠依据。
邓雅楠[10](2020)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正在面临和亟需应对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中,老龄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不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同时还对社会医疗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些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习惯,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由其而产生的居住空间适老化问题也成学界研究的焦点。由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往往对居住空间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居住空间的适老化程度,及其环境品质的优劣等问题就成为影响居家养老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以海伦市的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为研究的目标人群,通过对居家养老模式和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理论梳理和解析,深入挖掘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要点和空间构成。同时,借助对海伦市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特征、养老现状、老年人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的分析,对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现状的实态调查,梳理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现存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依据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保准和理论,构建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的框架,提出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借助设计实践辅以论证,以期为我国相同类型的城市和养老模式下的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和改造提供一点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指导。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确立了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居家养老模式与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解析,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框架的构建提供依据;其三,对海伦市自然和人文特征、养老现状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态调查,梳理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现存的问题;其四,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理论,提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和方法;其五,借助设计实践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论证,以期为我国相同类型城市中采取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为居家养老环境品质的提升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理论和方法。
二、住宅楼卫生间墙体渗水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楼卫生间墙体渗水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
2.2.1 相关评估标准 |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2.4 启示与局限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
3.1.2 设计建造影响 |
3.1.3 使用过程影响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
4.1.2 评价建立原则 |
4.1.3 评价构建方法 |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
4.2.3 指标项的筛选 |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
4.4.1 功能空间 |
4.4.2 墙体结构 |
4.4.3 管线设备 |
4.4.4 物理环境 |
4.4.5 无障碍 |
4.5 本章小结 |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权重确定方法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分计算 |
5.3 辅助评价工具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5.4 评价使用流程 |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
5.5.1 案例介绍 |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城市发展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概念解析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及改造现状研究 |
2.1 西安市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
2.1.1 西安市城市发展概况 |
2.1.2 西安市城市住宅建设概况 |
2.1.3 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
2.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调研及特点分析 |
2.2.1 调研目的 |
2.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
2.2.3 1949-1978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
2.2.4 1979-1989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
2.2.5 1990-2000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
2.2.6 西安市老旧小区特点分析 |
2.3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调研 |
2.3.1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 |
2.3.2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
2.3.3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总结 |
2.4 小结 |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现状 |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社区发展概况 |
3.1.1 社区概况 |
3.1.2 社区居民概况 |
3.2 住宅楼概况 |
3.2.1 住宅建设年代 |
3.2.2 住宅楼类型 |
3.2.3 住宅楼层数 |
3.2.4 住宅楼结构 |
3.2.5 住宅楼户型 |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调研及分析 |
3.3.1 户型现状 |
3.3.2 外立面现状 |
3.3.3 屋顶现状 |
3.3.4 公共空间现状 |
3.3.5 室外环境现状 |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访谈调研及分析 |
3.4.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
3.4.2 居民改造意愿 |
3.4.3 户内使用问题 |
3.4.4 改造意向调查 |
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主要存在的问题 |
3.5.1 功能适应性层面 |
3.5.2 住宅便利性层面 |
3.5.3 住宅物理性能层面 |
3.5.4 安全层面 |
3.5.5 公共服务设施层面 |
3.5.6 住宅楼改造可能出现的问题 |
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改造设计工作机制 |
3.6.1 角色定位 |
3.6.2 社区建筑师在改造中的作用 |
3.7 小结 |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户内空间改造 |
4.1 户内空间的改造原则 |
4.1.1 改善户型布局 |
4.1.2 挖掘原有空间潜力 |
4.1.3 满足住户需求 |
4.2 户内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
4.3 户内空间改造设计 |
4.3.1 厨卫空间的改造 |
4.3.2 起居空间的改造 |
4.3.3 阳台空间的改造 |
4.4 户内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
4.4.1 厨卫空间改造策略 |
4.4.2 起居空间的改造策略 |
4.4.3 阳台空间改造策略 |
4.5 小结 |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公共空间改造 |
5.1 公共空间改造原则 |
5.1.1 改善公共空间整体环境 |
5.1.2 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 |
5.1.3 增强公共空间安全性 |
5.2 公共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
5.3 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
5.3.1 加建电梯 |
5.3.2 公共楼梯间改造设计 |
5.3.3 安装门禁系统 |
5.4 公共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
5.4.1 根据住宅特点,加建电梯 |
5.4.2 综合性改造公共楼梯间 |
5.4.3 更换及补充设施设备 |
5.4.4 制定公共空间管理制度 |
5.5 小结 |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外围护结构改造 |
6.1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原则 |
6.1.1 提高居住舒适性,节能减排 |
6.1.2 提升外立面形象 |
6.1.3 延续小区历史文脉 |
6.2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案例分析 |
6.3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设计 |
6.3.1 节能保温改造 |
6.3.2 住宅外立面整治 |
6.3.3 外立面形象设计 |
6.4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策略总结 |
6.4.1 延续场所历史文脉 |
6.4.2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
6.4.3 改造应适宜且经济 |
6.4.4 考虑居民实际需求 |
6.4.5 结合城市形象与小区特色 |
6.4.6 制定外立面管理机制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参考文献 |
(3)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存量大 |
1.1.2 存量时代背景下既有多层住宅宜居改造的重要性 |
1.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空间现状不满足现阶段住户生活需求 |
1.1.4 “新冠”疫情促进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健康改造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住宅建筑 |
1.4.2 阳台 |
1.4.3 改造再利用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阳台的发展概况 |
2.1.1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2 全面改革时期(1992-2012)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3 深化改革时期(2013-2020)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4 住宅阳台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
2.2 住宅阳台设计的相关规范 |
2.2.1 住宅阳台面积计算的相关规范 |
2.2.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相关规范 |
2.2.3 住宅阳台设计的其他规范要求 |
2.2.4 相关规范的修订调整与住户阳台行为需求的关系 |
2.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设计实践 |
2.3.1 住宅阳台空间改造实践 |
2.3.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改造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住户阳台行为及需求调研 |
3.1 调研对象选取 |
3.1.1 调研城市选择 |
3.1.2 既有多层住宅小区选取 |
3.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分析 |
3.2.1 7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2 8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3 9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4 2000 年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分析及总结 |
3.2.6 既有多层住宅住户阳台行为问卷调研分析及总结 |
3.3 针对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入户调研方法 |
3.3.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入户调研套型选择 |
3.3.2 调研套型及阳台基本信息采集 |
3.3.3 住户相关阳台行为信息获取 |
3.3.4 阳台物理环境现状测量 |
3.3.5 住户对阳台主观评价获取 |
3.4 典型尽端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4.1 调研套型概况 |
3.4.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4.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4.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5 典型边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5.1 调研套型概况 |
3.5.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5.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5.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
4.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阳台行为对比分析 |
4.1.1 调研住户基本信息 |
4.1.2 住宅套型现状 |
4.1.3 调研阳台现状 |
4.2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2.1 炊事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2 清洁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3 存储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行为的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3.1 空间面积有限,功能布局不合理 |
4.3.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3.3 家具形式老旧,使用不便 |
4.3.4 阳台安全性设计不足 |
4.3.5 阳台适老化设计缺失 |
4.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4.1 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4.2 西晒问题严重 |
4.4.3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5.1 晾晒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2 储藏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3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行为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现状问题总结 |
4.6.1 地面置物及杂物堆砌现象严重 |
4.6.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6.3 家具形式老旧,不易使用 |
4.6.4 自行增设的外支撑架无保护措施 |
4.6.5 空间适老化设计缺失 |
4.7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7.1 阳台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7.2 西晒问题严重 |
4.7.3 空间整体隔声效果较差 |
4.7.4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8 本章小结 |
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 |
5.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 |
5.1.2 建筑结构体系对阳台空间的限制 |
5.1.3 基于住户自行改造基础上再改造的难度增加 |
5.1.4 建筑构件现状对阳台的适老改造与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限制 |
5.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原则 |
5.2.1 阳台改造的安全性原则 |
5.2.2 阳台改造的适应性原则 |
5.2.3 阳台改造的经济性原则 |
5.2.4 阳台改造的节能性原则 |
5.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3.1 重新分隔空间,扩大阳台的使用面积 |
5.3.2 外挑功能台面,增加阳台可操作面 |
5.3.3 重配家具设施,提高空间利用率 |
5.3.4 调节安装高度或更新替换家具设施 |
5.3.5 消除地面高差,铺设防滑地砖,做好外窗防渗 |
5.3.6 安装烟雾泄漏报警器,增加安全性设计 |
5.3.7 增设可助力设施,安装壁式折叠倚靠椅 |
5.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4.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4.2 西侧窗可粘贴隔热膜,降低西晒影响 |
5.4.3 替换选择保温隔热性能强的外窗 |
5.4.4 增加操作台局部照明,满足操作时照度需求 |
5.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5.1 优化阳台功能布局,避免空间浪费 |
5.5.2 替换设置便于使用的可升降晾晒设施 |
5.5.3 增设窗罩增加可使用功能空间 |
5.5.4 调整阳台门窗形式,考虑进出安全与使用方便 |
5.5.5 增设可助力倚靠设施,增加助力面 |
5.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6.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6.2 增设遮阳构件,提升热环境品质 |
5.6.3 优化阳台门窗形式,改善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4 增设节能窗罩,提升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5 阳台布置盆栽绿化,利用植物调节空间温湿度 |
5.6.6 增设阳台操作面智能顶部照明,满足不同行为照度需求 |
5.7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研究案例 |
5.7.1 改造对象阳台基本情况 |
5.7.2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方案 |
5.7.3 阳台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7.4 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及改善模拟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 |
6.1.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问题 |
6.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实地调研问卷:孝义市既有多层住宅阳台使用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入户调研问卷:针对不同年代住宅套型现状入户调研记录表 |
附录三:“问卷星”网络调研问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宅阳台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不同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概况梳理表 |
图表目录 |
致谢 |
(4)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概念释义与对象分析 |
1.2.1 庭院经济概念释义 |
1.2.2 庭院经济市场判断 |
1.2.3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庭院经济相关研究 |
1.3.2 农宅改造相关理论研究 |
1.3.3 农宅改造实践与理念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抱龙村农宅现状与改造目标分析 |
2.1 抱龙村基本概况 |
2.1.1 村落概况 |
2.2 抱龙村农宅建设现状 |
2.2.1 农宅建设基本信息 |
2.2.2 农宅情况分类汇总表 |
2.3 抱龙村农宅居住使用情况 |
2.3.1 农宅居住情况分析 |
2.3.2 农宅闲置程度分析 |
2.3.3 闲置空间类型 |
2.4 庭院经济型农宅的改造目标 |
2.4.1 案例分析 |
2.4.2 改造目标 |
2.5 抱龙村农宅现状问题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3 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 |
3.1 农宅功能调整 |
3.1.1 功能整合 |
3.1.2 改造要点 |
3.2 农宅内部空间扩展 |
3.2.1 砖混结构 |
3.2.2 砖木结构 |
3.3 农宅内部空间整合 |
3.3.1 砖混结构 |
3.3.2 砖木结构 |
3.4 农宅外部空间改造 |
3.4.1 门前空间 |
3.4.2 庭院空间 |
3.4.3 屋顶空间 |
3.5 局促空间的改造 |
3.5.1 局促庭院空间 |
3.5.2 楼梯檐下边角空间 |
3.6 乡土氛围的营造 |
3.6.1 材料的利用方式 |
3.6.2 室内风格的选择 |
3.7 现代化设施的配置 |
3.7.1 现代化洗卫空间的置入 |
3.7.2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4 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选型库 |
4.1 抱龙村农宅改造类型分析 |
4.1.1 产业占比及划分依据 |
4.1.2 改造分类汇总 |
4.2 民宿类农宅改造 |
4.2.1 完全商用 |
4.2.2 商用为主 |
4.2.3 自用为主 |
4.3 餐饮类农宅改造 |
4.3.1 完全商用 |
4.3.2 商用为主 |
4.3.3 自用为主 |
4.4 文化类农宅改造 |
4.4.1 完全商用 |
4.4.2 商用为主 |
4.4.3 自用为主 |
4.5 商铺类农宅改造 |
4.6 本章小结 |
5 典型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方案 |
5.1 案例一:特色民宿 |
5.1.1 改造对象特征分析 |
5.1.2 改造方案 |
5.1.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2 案例二:艺术创作坊 |
5.2.1 改造对象特征 |
5.2.2 改造方案 |
5.2.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3 案例三:农家餐饮 |
5.3.1 改造对象特征分析 |
5.3.2 改造方案 |
5.3.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表录 |
图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室内品质提升理论基础 |
2.1.2 VR理论基础 |
2.2 VR技术在室内品质提升领域的应用方法 |
2.2.1 VR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分析 |
2.2.2 VR技术在室内品质提升领域的适用性 |
2.2.3 VR 技术的应用潜力 |
2.3 本章小结 |
3 大连市既有住区室内信息采集调研 |
3.1 图纸调研与分析 |
3.1.1 图纸概况 |
3.1.2 图纸基础信息统计 |
3.1.3 图纸调研结果 |
3.2 入户调研与分析 |
3.2.1 调研对象 |
3.2.2 调研目的 |
3.2.3 调研过程 |
3.2.4 入户调研结果 |
3.2.5 入户小结 |
3.3 问卷调研与分析 |
3.3.1 调研对象 |
3.3.2 调研目的 |
3.3.3 问卷调研过程 |
3.3.4 问卷调研分析 |
3.3.5 问卷调研结果 |
3.4 小结 |
4 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
4.1 层级化思想 |
4.1.1 室内布局层次划分 |
4.1.2 室内品质提升策略归类 |
4.1.3 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 |
4.2 室内居住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1 就寝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2 起居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3 餐厨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4 卫生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3 本章小结 |
5 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与优化方法研究 |
5.1 虚拟室内空间构建 |
5.1.1 初步设计方案 |
5.1.2 室内品质提升方法构建 |
5.1.3 方法的应用程序 |
5.1.4 室内空间VR效果展示 |
5.2 虚拟室内空间感受调查 |
5.2.1 调研问卷设计 |
5.2.2 调研流程设计 |
5.2.3 调研结果统计 |
5.2.4 调研结果特征分析 |
5.3 室内品质提升与优化方法 |
5.3.1 多样化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3.2 不同户型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3.3 不同家庭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室内调研信息表(入户用) |
附录 B 用于既有建筑空间改造的支撑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GIS的水府庙流域生物安全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生物安全格局的构建 |
3.2动物安全格局建立 |
3.3植被安全格局建立 |
3.4生态源地识别与生态廊道的构建 |
3.5生物安全格局建立 |
4 研究结果 |
4.1生物子格局分析 |
4.2 生物安全格局结果 |
5 建议与展望 |
5.1相关建议 |
5.2未来展望 |
(7)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 |
1.1.2 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重视 |
1.1.3 解决建筑品质提升中的矛盾是关键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
1.2.1 既有住区建筑 |
1.2.2 品质提升内涵 |
1.2.3 层级化方法的概念阐述 |
1.2.4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住区发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2 国内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相关研究 |
2.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
2.1.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
2.1.2 不同国家既有住区品质发展概述 |
2.1.3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
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
2.2.1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
2.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
2.3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层级化方法分析 |
3.1 开放住宅理论的源起 |
3.2 层级化方法划分依据说明 |
3.3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
3.3.1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作用 |
3.3.2 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
3.4 各层级品质提升做法总结 |
3.4.1 立面装饰层做法 |
3.4.2 屋顶做法 |
3.4.3 阳台做法 |
3.4.4 保温层做法 |
3.4.5 门窗做法 |
3.4.6 厨卫信息设备做法 |
3.4.7 采暖系统做法 |
3.4.8 通风系统做法 |
3.4.9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做法 |
3.5 各层级相互影响性说明 |
3.5.1 外装层与隔离层相互影响 |
3.5.2 隔离层与内装层的相互影响 |
3.5.3 内装层与外装层的相互影响 |
3.5.4 周边环境层的相对独立 |
3.6 改造案例层级化分析 |
3.7 层级化方法的开展 |
3.8 本章小结 |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现状研究 |
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
4.1.1 大连市整体发展概况 |
4.1.2 大连市住区发展概况 |
4.1.3 大连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发展 |
4.1.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
4.2 大连市既有住区实态调研 |
4.2.1 住区的选择及分布 |
4.2.2 住区基本信息概况 |
4.3 大连市既有住区层级化现状分析 |
4.3.1 外装层现状及问题 |
4.3.2 隔离层现状及问题 |
4.3.3 内装层现状及问题 |
4.3.4 周边环境层现状及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策略 |
5.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目标及责任 |
5.1.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目标 |
5.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各方责任 |
5.2 既有住区各层级品质提升策略 |
5.2.1 外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
5.2.2 隔离层品质提升策略 |
5.2.3 内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
5.2.4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策略 |
5.3 既有住区层级间交叉项提升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试设计提案 |
6.1 文萃轩小区现状概况 |
6.1.1 住区概况 |
6.1.2 文萃轩小区楼栋现状分析 |
6.2 楼栋品质提升试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
附录B 既有住区改造需求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工业化住宅部品体系下的整体卫生间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住宅部品体系发展研究 |
1.2.1 国外住宅部品体系发展研究 |
1.2.2 我国住宅部品体系发展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4 住宅部品体系相关概念梳理 |
1.4.1 工业化住宅 |
1.4.2 住宅部品 |
1.4.3 住宅部品体系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住宅部品体系下的整体卫生间部品发展概述 |
2.1 住宅部品体系下的整体卫生间部品 |
2.1.1 整体卫生间概念 |
2.1.2 整体卫生间与住宅部品体系关系 |
2.2 整体卫生间的发展概述 |
2.2.1 整体卫生间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及日本整体卫生间的发展 |
2.2.3 整体卫生间优势 |
2.3 我国整体卫生间部品现存主要问题 |
2.3.1 产业环境问题 |
2.3.2 使用习惯问题 |
2.3.3 设计与安装问题 |
2.3.4 标准化问题 |
2.3.5 施工工艺与技术人才匮乏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整体卫生间部品 |
3.1 整体卫生间的构成及材料 |
3.1.1 整体卫生间的构成 |
3.1.2 整体卫生间常用材料 |
3.2 整体卫生间功能集成 |
3.2.1 便溺功能 |
3.2.2 盥洗功能 |
3.2.3 洗浴功能 |
3.2.4 洗衣功能 |
3.2.5 电器及暖通设备功能 |
3.3 整体卫生间适宜尺寸 |
3.3.1 人体功效学要求 |
3.3.2 整体卫生间模数化设计 |
3.4 整体卫生间产品分析 |
3.4.1 单功能型 |
3.4.2 集中型 |
3.4.3 组合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整体卫生间部品关键技术 |
4.1 管线连接 |
4.1.1 排水管道 |
4.1.2 给水管道 |
4.1.3 通风管道 |
4.2 尺寸协调 |
4.2.1 整体卫生间安装尺寸要求 |
4.2.2 整体卫生间与土建结构模数协调 |
4.3 个性化定制 |
4.3.1 成套产品选择 |
4.3.2 个性化定制 |
4.4 整体卫生间部品定制流程 |
4.4.1 整体卫生间定制流程 |
4.4.2 影响整体卫生间部品选择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5 整体卫生间部品应用设计 |
5.1 整体卫生间在CSI住宅中的应用 |
5.1.1 相关案例研究 |
5.1.2 CSI住宅模型构建 |
5.1.3 整体卫生间选型及协调安装 |
5.2 整体卫生间在旧住宅改造中的应用 |
5.2.1 研究对象 |
5.2.2 卫生间改造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表录 |
图录 |
参考文献 |
调研资料汇总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公共租赁住房实态调查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镇化背景下住房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
1.1.2 持续增长的公共租赁住房需求 |
1.1.3 快速大量建设中暴露的公共租赁住房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阅读 |
1.5.2 对比研究 |
1.5.3 实地考察 |
1.5.4 问卷调查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历程 |
2.1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历程 |
2.1.1 1949-1978年:福利性住房的建设时期 |
2.1.2 1978-2000年: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建设时期 |
2.1.3 2000-2010年:以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为核心的建设时期 |
2.1.4 2010---至今: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建设时期 |
2.2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历程 |
2.2.1 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试点摸索阶段 |
2.2.2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全国推广阶段 |
2.2.3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深化完善阶段 |
第三章 国外公共住房发展与建设 |
3.1 新加坡组屋建设 |
3.1.1 组屋发展概况 |
3.1.2 组屋制度政策特点 |
3.1.3 组屋规划设计与建设 |
3.2 荷兰社会住宅建设 |
3.2.1 社会住宅发展概况 |
3.2.2 社会住宅制度政策特点 |
3.2.3 社会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 |
3.3 日本住宅公团建设 |
3.3.1 住宅公团发展概况 |
3.3.2 住宅公团制度政策特点 |
3.3.3 住宅公团规划设计与建设 |
3.4 国外公共住房的借鉴与启示 |
3.4.1 改善环境的规划设计 |
3.4.2 提升品质的住房设计 |
3.4.3 保证质量的技术支撑 |
第四章 南京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调研与满意度基础情况 |
4.1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概况 |
4.1.1 实施情况 |
4.1.2 组织管理 |
4.2 规划层面:区位环境特征 |
4.2.1 区位选址 |
4.2.2 服务配套 |
4.2.3 住区环境 |
4.3 建筑层面:居住满意度情况 |
4.3.1 住户特征 |
4.3.2 居住满意度 |
4.4 技术层面:建设技术现状 |
4.4.1 经验总结 |
4.4.2 问题与需求 |
4.5 本章总结 |
4.5.1 规划层面 |
4.5.2 建筑层面 |
4.5.3 技术层面 |
第五章 杭州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调研与满意度基础情况 |
5.1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概况 |
5.1.1 实施情况 |
5.1.2 组织管理 |
5.2 规划层面:区位环境特征 |
5.2.1 区位选址 |
5.2.2 服务配套 |
5.2.3 住区环境 |
5.3 建筑层面:居住满意度情况 |
5.3.1 住户特征 |
5.3.2 居住满意度 |
5.4 技术层面:建设技术现状 |
5.4.1 经验总结 |
5.4.2 问题与需求 |
5.5 本章总结 |
5.5.1 规划层面 |
5.5.2 建筑层面 |
5.5.3 技术层面 |
第六章 成都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调研与满意度基础情况 |
6.1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概况 |
6.1.1 实施情况 |
6.1.2 组织管理 |
6.2 规划层面:区位环境特征 |
6.2.1 区位选址 |
6.2.2 服务配套 |
6.2.3 住区环境 |
6.3 建筑层面:居住满意度情况 |
6.3.1 住户特征 |
6.3.2 居住满意度 |
6.4 技术层面:建设技术现状 |
6.4.1 经验总结 |
6.4.2 问题与需求 |
6.5 本章总结 |
6.5.1 规划层面 |
6.5.2 建筑层面 |
6.5.3 技术层面 |
第七章 西安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调研与满意度基础情况 |
7.1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概况 |
7.1.1 实施情况 |
7.1.2 组织管理 |
7.2 规划层面:区位环境特征 |
7.2.1 区位选址 |
7.2.2 服务配套 |
7.2.3 住区环境 |
7.3 建筑层面:居住满意度情况 |
7.3.1 住户特征 |
7.3.2 居住满意度 |
7.4 技术层面:建设技术现状 |
7.4.1 经验总结 |
7.4.2 问题与需求 |
7.5 本章总结 |
7.5.1 规划层面 |
7.5.2 建筑层面 |
7.5.3 技术层面 |
第八章 四城市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调研与满意度总体分析研究 |
8.1 规划层面问题:基于区位环境总体分析 |
8.1.1 区位选址具有边缘化特点 |
8.1.2 服务配套呈现滞后化特征 |
8.1.3 住区环境形成低配化趋势 |
8.2 建筑层面问题:基于居住满意度总体评价 |
8.2.1 户型适应性不足 |
8.2.2 住房耐久性低下 |
8.2.3 空间适老性缺乏 |
8.2.4 室内环境性能不佳 |
8.3 技术层面问题:基于建设技术总体研究 |
8.3.1 传统施工技术落后 |
8.3.2 标准技术体系受限 |
8.3.3 部品通用技术缺乏 |
第九章 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策略与建设实践 |
9.1 规划设计策略 |
9.1.1 多元引导—统筹多种层次的住区选址 |
9.1.2 功能复合—配置全面便捷的服务配套 |
9.1.3 场所营造—提供安全休闲的住区环境 |
9.1.4 灵活应对—注重套型适应性设计 |
9.1.5 长寿运维—优化住房耐久性设计 |
9.1.6 通用关怀—完善适老化人性设计 |
9.1.7 舒适共生—提升室内环境品质 |
9.1.8 低碳生产—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 |
9.1.9 高效供给—落实标准化模块技术 |
9.1.10 部品通用—增添部品化集成技术 |
9.2 青棠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践 |
9.2.1 开放理念的青棠湾规划设计 |
9.2.2 高品质化的青棠湾居住设计 |
9.2.3 可持续性的青棠湾技术支撑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A: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调研问卷 |
(10)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畴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居家养老模式与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理论解析 |
2.1 居家养老模式 |
2.1.1 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
2.1.2 居家养老模式的特征 |
2.1.3 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 |
2.1.4 影响居家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 |
2.2 适老化设计 |
2.2.1 适老化设计的概念 |
2.2.2 适老化设计的范畴 |
2.2.3 适老化设计的特征 |
2.2.4 居住空间的适老化设计 |
2.3 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
2.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
2.3.2 构建适宜的户型 |
2.3.3 配置完善的设施 |
2.3.4 保障安全的通行 |
2.4 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空间构成 |
2.4.1 套外部分的适老化设计 |
2.4.2 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 |
2.4.3 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伦市居住空间的现状调查和适老化分析 |
3.1 海伦市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
3.1.1 海伦市地理气候特征 |
3.1.2 海伦市的人口特征 |
3.2 海伦市的养老现状 |
3.2.1 留守老人为主要养老群体 |
3.2.2 居家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 |
3.2.3 家庭经济负担普遍较重 |
3.2.4 社会福利需求无法满足 |
3.2.5 居住空间适老化程度低 |
3.3 海伦市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 |
3.3.1 睡眠质量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
3.3.2 季节变化影响起居行为规律 |
3.3.3 饮食习惯保留农业生活习俗 |
3.3.4 普遍在厨房内设置用餐区域 |
3.3.5 居家沐浴受室温和安全限制 |
3.3.6 出入通行预先适应温差变化 |
3.3.7 冬季食物贮存依靠自然气候 |
3.4 海伦市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实态调查 |
3.4.1 调研对象 |
3.4.2 调研内容及方法 |
3.4.3 套外部分的实态调查 |
3.4.4 户型结构的实态调查 |
3.4.5 套内部分的实态调查 |
3.5 海伦市老年人居住空间的适老化问题分析 |
3.5.1 套外部分现存问题分析 |
3.5.2 户型结构现存问题分析 |
3.5.3 套内部分现存问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和方法 |
4.1 相关理论依据 |
4.1.1 相关行业规范 |
4.1.2 无障碍设计 |
4.1.3 通用设计 |
4.1.4 环境行为理论 |
4.2 居住空间套外部分的适老化改造原则 |
4.2.1 保障老人出入安全性原则 |
4.2.2 提升标识系统辨识度原则 |
4.2.3 完善照明系统可视度原则 |
4.3 居住空间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原则 |
4.3.1 合理分配空间尺度原则 |
4.3.2 灵活划分空间布局原则 |
4.3.3 满足冷藏储物习惯原则 |
4.4 居住空间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原则 |
4.4.1 提升室内热舒适度原则 |
4.4.2 保证冬季通风和照明亮度原则 |
4.4.3 确保室内活动无障碍原则 |
4.5 居住空间套外部分的适老化改造方法 |
4.5.1 提升交通空间流畅性 |
4.5.2 增设单元门入口坡道 |
4.5.3 完善照明和标识设施 |
4.6 居住空间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方法 |
4.6.1 提升空间尺度实用性 |
4.6.2 优化空间布局功能性 |
4.6.3 改良冷阳台储物空间 |
4.7 居住空间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方法 |
4.7.1 保障通风保温效果 |
4.7.2 优化室内照明设置 |
4.7.3 添设无障碍设施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实践 |
5.1 设计理念 |
5.1.1 依据养老需求设置功能布局 |
5.1.2 营造适老化的物理环境 |
5.1.3 完善无障碍设计和设施 |
5.2 套外部分的适老化改造 |
5.2.1 单元门入口及坡道的改造 |
5.2.2 套外楼梯的改造 |
5.2.3 公共通道的改造 |
5.3 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 |
5.3.1 同住户型的设计 |
5.3.2 独居户型的设计 |
5.4 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 |
5.4.1 卧室空间及功能的适老性规划设计 |
5.4.2 客厅环境的适老性改善设计 |
5.4.3 厨房细部的无障碍设计 |
5.4.4 餐厨功能的结合设计 |
5.4.5 卫生间设施的完善设计 |
5.4.6 门厅的功能整合设计 |
5.4.7 冷阳台的分区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伦市居家养老环境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住宅楼卫生间墙体渗水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王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任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D]. 师立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D]. 孔德维.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GIS的水府庙流域生物安全格局研究[J]. 许砚梅,刘惊涛. 中外建筑, 2020(12)
- [7]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D]. 周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工业化住宅部品体系下的整体卫生间设计应用研究[D]. 尤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公共租赁住房实态调查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单思聪.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0(02)
- [10]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D]. 邓雅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